吠檀多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吠檀多

吠檀多,梵语名:Védānta,发音/ve:da:ntɐ/,由婆罗门圣经《吠陀》(Veda)和终极(anta)两个词组成,意为吠陀的终极,是被视为正统的古印度六派哲学之一,是影响最大的

一派。《吠陀》经典即此派的理论根据。印度哲学史上占统治地位的唯心主义哲学派别。亦称“后弥曼差派”或“梵弥曼差派”,与“前弥曼差派”或“业弥曼差派”相区别。吠檀多的意思是“吠陀的终极”,原指奥义书。

吠檀多派是构成大多数现代印度教派别的基础。3种基本的吠檀多经典是奥义书、《薄伽梵歌》和《梵经》。《梵经》是对《奥义书》教义的简要阐释。对这些经典,根据对个人自我(我)和绝对(梵)之间的关系和同一程度的不同认识,发展出好几个吠檀多派。但都信仰轮回和吠陀的权威,并且相信梵是世界的物因和动因;而灵魂是自己行为的动因,因此是行为后果的接受者。

相传最初创始人是跋陀罗衍那(生平不详),后来的吠檀多论者公认他是该派根本经典《梵经》的作者。

《梵经》亦称《吠檀多经》或《广博经》,大概形成于公元200~450年间,主要阐述奥义书中关于梵、我、幻的哲学理论,并对其他哲学派别的理论进行了攻击和批判。

《梵经》认为,世界的最高主宰是“梵”,“梵”是宇宙精神,是无限、无所不在、永恒不灭的精神实体,它既没有差别,也没有形态和属性,不能以概念来理解,不可用言语来表达;它是超越人类感觉经验的永不磨灭者,是世界各种现象产生、维持和毁灭的终极原因。

后来,吠檀多派的继承者们对《梵经》中梵、我、幻的关系做了不同的解释,从而在吠檀多哲学内部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其中最主要的有:“无差别不二论”、“差别不二论”、“二元论”。还有“二不二论”、“纯粹不二论”等。

意为“非二元”,即梵与我同一不二。亦称“不二论”。该派较早的和较系统的论述者为乔奈波陀(640~690)。他著有《蛙氏奥义颂》。该著作共4章215颂,对于梵、我、幻的关系提出4点看法:①宇宙最高实体是梵,梵是绝对真实的存在;②自然界是梵通过一种称为摩耶(Māyā)的魔力创造出来的,是一种不真实的表象;③我(灵魂)和梵同一不二;④解脱的最高目的是亲证梵我如一,认识灵魂的真正本性。

此外,乔奈波陀还发挥了奥义书中神秘主义的“四位说”理论,即自我根据摆脱主、客观经验束缚的不同程度分为四位:普遍位、光明位、智慧位和第四位。在普遍位时,自我具有觉醒的意识,可以认知外界对象并完全受到主、客观经验的束缚;在光明位时,自我处于梦眠状态,它摆脱了外界经验的印象,但仍可觉知内在的精神对象;在智慧位时,自我是熟睡状态,完全摆脱了主、客观经验的印象,从而过渡到第四位,此时的自我完全和最高我(梵)同一不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