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优秀教学案例(第一课时)
(一)情景创设
1. 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的沸腾、气体的膨胀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模拟分子和原子的微观结构,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的运动和原子的构成,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分子和原子观念。
3. 设计一些实验,如分子的扩散实验、原子的结构模型制作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和变化,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2. 鼓励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设计一些小组活动,如分子模型制作、原子结构展示等,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二)问题导向
1. 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子和原子的知识。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三)小组合作
(四)总结归纳
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2. 强调分子和原子在科学研究和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3. 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作业小结
1. 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分子和原子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2. 鼓励学生相互评价,从他人的优点和不足中吸取教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点
1.分子和原子的定义、性质和表示方法。
2.分子和原子的质量关系,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概念及应用。
3.运用分子和原子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难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深入理解,尤其是它们在物质组成和变化中的作用。
2.分子和原子质量关系的计算,以及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应用。
3.学生对微观概念的理解,将分子和原子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
教学设想:
1.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子和原子的概念。通过实验观察、问题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设计实验:观察水的沸腾、酒精的挥发等,让学生认识到分子和原子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关系,如何表示分子和原子等。
4.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蒸发、沸腾、氧化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2.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等方法,使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化学世界。
e.运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解释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容易晾干。
2.实践作业: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以下现象,体会分子和原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a.观察并描述冰融化成水的过程,分析分子和原子在这一过程中的变化。
b.举例说明分子和原子在烹饪、清洁等日常活动中的应用。
3.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与分子和原子相关的研究课题,如“分子和原子在环保领域的应用”,进行资料查阅、讨论交流,并撰写研究报告。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4.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播放分子和原子的动画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微观世界的运行规律。
5.强化课堂互动,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并及时给予反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1.书写常见分子和原子的化学式。
2.根据分子和原子的性质,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3.计算分子和原子的质量关系。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和回顾。首先,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小组讨论和课堂练习中的收获。然后,我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关键作用。
教学设想:
1.针对重点内容,采用直观演示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展示分子的运动、原子的结构模型等实验现象,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性质。
2.对于难点内容,采用循序渐进、分层递进的教学策略。首先,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及化学式的书写规则;其次,通过问题驱动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分子和原子的质量关系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生活情境引入法,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作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首先,我会向学生展示一瓶汽水,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汽水会冒气泡?这些气泡是从哪里来的?”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对气体分子在液体中的存在和行为的思考。
接着,我会拿出一个铁片,询问学生:“为什么铁片在空气中会生锈?”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到铁原子与氧气分子之间的反应。通过这些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
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水的沸腾、铁生锈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引出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新课内容: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特点,通过实验演示和举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掌握其基本性质和特点,能准确区分分子和原子。
2.了解物质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理解分子与物质的性质之间的关系,能运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3.学会使用化学符号表示分子和原子,掌握相关化学用语,并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生活实例,如香水扩散、铁生锈等,让学生感受到分子和原子在生活中的存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探究,直观感受:设计一系列实验,如扩散实验、化学反应实验等,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分子和原子的运动和变化,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分层教学,梯度提问: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梯度性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通过播放科普视频,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冰融化、香水扩散等,引发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思考。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它们与物质的微观结构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关注到微观结构,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②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①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②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②建立“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学生首次从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的开始,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具有抽象性,不易理解。
九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学会通过分析一种物质可无限分割而推理出物质是由不连续的粒子构成的;根据生活中的宏观现象推理出构成物质的分子的性质,并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教学重点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微观粒子的特征;应用分子的有关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教学方法启发式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实验准备仪器:烧杯、注射器、量筒、胶头滴管、滴瓶、试管、试管架药品:浓氨水、酒精、蒸馏水、酚酞、品红。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进入教室有什么感觉?生:闻到了空气清新剂的香味。
师:找一找空气清新剂在哪儿?生:在老师的讲台上。
师:为什么能闻到空气清新剂的香味?生:因为空气清新剂的小颗粒进入了鼻孔。
师:这些小颗粒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很抽象,下面再来通过一个实验来感受一下。
请各小组完成课本48页的实验3—1品红的扩散,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生:水慢慢变成了红色。
师:为什么?生:品红的小颗粒扩散到了水中。
师:那么这些小颗粒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相关的内容板课题:分子和原子二、感受新知,启迪思维师:我们从物理课里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一些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所构成的。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3.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和体会。
-教师总结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化学键概念、化学反应实质等关键知识点。
-强调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知识的掌握,以及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分子和原子的性质。
2.运用生动的实例和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对微观概念的恐惧,提高理解力。
3.加强课堂讨论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合作精神。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使他们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分子和原子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2.利用模型、图表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分子和原子的结构,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通过分析化学方程式,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创新活动:鼓励学生设计简单的分子模型或制作原子结构海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写作活动:要求学生撰写小论文,探讨分子和原子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4.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小组讨论、作业和小论文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定期进行学习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调整教学节奏。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5.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完成课本第34页的练习题1-5,重点是通过练习题加强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理解,以及化学符号的正确书写。
-练习题1:根据分子的性质,解释为什么湿衣服会晾干。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3.通过学习分子和原子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物质世界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现象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4.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5.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提出引导性问题,如“为什么我们能闻到远处的香味?”来激发学生思考分子运动。
-创设情景教学,通过故事、案例等形式,将抽象的微观概念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降低理解难度。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和互助中解决化学符号书写和应用的问题。
3.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以下方面:
-强调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3.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宏观的化学反应现象,如燃烧、沉淀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微观原因,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介绍分子的概念,阐述分子的组成、性质和特点,如分子的体积、质量、间隔等。
2.通过动画演示,展示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解释扩散现象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3.引入原子的概念,讲解原子的核式结构、电子云等,强调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3.交流分享:小组之间进行成果交流,分享各自在讨论和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心得。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其区别;2.理解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3.能够识别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4.掌握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和区别;2.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识别;3.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清晰明了的语言和适当的示意图进行讲解;2.示范法:通过具体的例子演示分子和原子的表示方法;3.练习法:通过识别化学式和转化为化学等式的练习来巩固学习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对话,引出本课的主题:分子和原子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引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2. 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区别(15分钟)首先,明确分子和原子的定义。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组成的粒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分子是由多个原子组成的,而原子是不可再细分的,是物质的最小单位。
3. 示范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识别(15分钟)通过示范几种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让学生学会识别分子和原子的表示方法。
例如:•水:H₂O(分子式),H(原子式)•氧气:O₂(分子式),O(原子式)4. 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20分钟)讲解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首先,介绍一个例子:化学式:H₂ + O₂ → H₂O然后,分解化学式并转化为化学等式:2H + O₂ → 2H₂O解释每个符号和数字的含义,并演示如何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
5. 练习巩固(15分钟)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提供一些化学式,要求学生将其转化为化学等式。
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评价。
六、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分子和原子的重要性以及化学式转化的步骤和方法。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下节课的学习。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3.1《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包括分子的体积、质量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2.通过实验和实例,展示分子的运动和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化,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的存在和性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包括分子的体积、质量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2.通过实验和讨论,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3.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明确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个分子和原子的模型或图示,让学生讨论并分析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2.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分子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如食品添加剂、药物设计等。
3.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实验演示与讨论:通过分子的运动实验和分子间间隔变化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感受分子的性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探讨分子的性质和分子与原子的区别。通过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检查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提出疑问,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核心素养】通过对分子和原子等微粒特性的探究,构建学生的微粒观,培养学生学习用微观理论解释宏观现象。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感知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分子、原子等微观微粒的特征。
3.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教学重点】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宏观现象。
【课前准备】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
【教学过程】活动1:情境创设,引入新课播放杭州G20笔会音乐喷泉《人间西湖》,摆放香料活动2【讲授:微观微粒发现史】感受分子、原子等微观微粒是客观存在的活动3【阅读感受】微观微粒的基本特征之一:质量和体积很小活动4【探究活动】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之二:总在不断运动活动5【改进实验】活动6【拓展实验】分子运动速率和温度的关系 (投影图片)拓展视野:已知分子的质量越 小,分子运动速度越快,且氯化氢分子的质 量大于氨气分子的质量,如图在玻璃管两端 的棉花上分别滴上浓氨水和浓盐酸,已知浓 氨水易挥发出氨气,浓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 气体•氨气和氯化氢两种气体接触后会产生 大量白烟,则白烟较多较浓的点是()B . B 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阅读题目,完成 学会阅读,能提 练习炼信息活动7【学以致用】谈谈生活中哪些现象是因为微观微粒运动引起的活动8【探究活动】微观微粒的基本特征之三:微粒之间有间隔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老师:知道了分子总在不断运动,下面我们来探究另一个问题。
数学课上我们知道,50+50=100,那在微观世界, 50加50就一定等于100吗?下面我们来重温初二物理课上的一个实猃,50mL酒精与50mL水的混合,观察混合后的体积。
(链接视频,酒精和水的混合)资料:(1)酒精由酒精分子构成;(2)水由水分子构成。
【演示实猃】将50mL酒精与50mL 水混合,观察混合后液体体积?【问题三】根据实验你能得出分子的特点之三是什么?【扳书】3.分子之间有间隔老师: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所以当两种物质在混合时,体积一般不能相力□,但质量是可以相加的。
2024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1.课标要求在2022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五个内容主题之一“物质的组成与结构中”指出应该让学生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形成基于元素和分子、原子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视角,建立物质的宏观和微观视角之间的关联;认识表示分子、原子的符号;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某些变化或现象。
2.教学策略在实际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实验探究、模型拼插等活动或动画模拟等可视化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从分子、原子等微观视角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帮助学生建立宏观与微观间的联系。
同时,基于“宏观一微观一符号”多重表征设计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形成化学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还可以利用科学家探索分子、原子的科学史实,启发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学习运用类比、推理、模型等思维方法认识微观粒子,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增进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2024)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走向微观探索的第一次尝试,对学生形成科学的物质观至关重要。
同时又为后期学习“水的组成”、“质量守恒定律”等内容奠定基础。
1.知识内容:(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教材内容开始以“走过花圃会闻到花香、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变干、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等学生亲身经历过的事例启发思考,触发学生的“微粒”意识,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讨论生活中哪些现象能说明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并能找出能证明微观粒子在不断运动的实例,通过深入探究氨水使酚酞变红的对照实验将这部分内容升华,再通过品红扩散实验和一滴水中水分子的数目的介绍,让学生通过这些证据进行推理,以弥补直接经验的不足。
通过以上探究建立“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观点。
(2)分子可以分为原子: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化学重要基础。
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第一课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题沿着生活体会、学生实验、.科学实验到科学结论的思路进行编写。
从学习熟悉的典型生活体会动身,引导他们摸索和讨论这些能够证明微观粒子运动的常见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
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从复杂的生活现象中抽取出与化学相关的问题,表达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
科学实验有关图片和一滴水中分子数量的介绍,能够补偿学生直截了当体会的不足和局限,有利于他们对‘‘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观点的同意、明白得和确立。
后续的内容,要紧目的是关心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明白得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如如何样通过化学实验来来证明氨分子是是不断运动的,如何用分子运动观点来分析和说明同一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的特点等。
学情分析在前面的一段学习中,学生通过观看周围的一些常见物质,认识了他们所发生的许多奇异变化,专门多学生对化学产生了好奇心,提出‘‘物质之间什么缘故发生变化?’’‘‘物质到底有什么构成的?’’等疑问。
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学生关于生活中湿衣服的晾干、蔗糖的溶解、闻到远处的花香等现象有着强烈的探究欲。
学生差不多学习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化学实验差不多操作。
在小学自然和初中物理的三态变化、物质热胀冷缩等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新知识做了知识的铺垫。
同时学生对简单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判别能力,同时具有一定实验操作技能。
但有些已有的宏观表象,可能对微观想象的进展有阻碍。
分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在此之前学生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理性的认识,学生学起来往往感到难于明白得。
初中生要紧通过形象思维明白得和把握所学知识,同时逐步抽象思维过渡。
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专门抽象。
在本课题的学习中学生可能会显现一些问题:在学生眼里,微观世界看起来只是缩小了的宏观世界,难以明白得微观粒子的一些专门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利用魔术“消失的水”引发学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提问:“水为什么会消失?消失后变成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
2.教学内容关联
-通过魔术现象,引出分子与原子的概念,使学生对微观世界产生兴趣。
-强调化学研究的微观领域,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分子与原子的性质、表示方法等展开讨论。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2.教学内容关联
-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加深对分子与原子概念的理解,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分子与原子的性质。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鼓励学生主动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分子与原子的相关知识。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分子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3.分层次教学,关注个体差异。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关注其学习进度,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
4.合作学习,促进交流。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分子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奥秘。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的沸腾、铁的生锈等,引出分子与原子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战妍分子和原子 -完整版公开课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课题名称: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姓名:战妍年级学科:九年级化学教材版本:人教版一、【教学难点内容分析】本课题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微观粒子的存在并清楚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设计实验和学生一起探究这些微观粒子的性质。
这节课的内容增强了学生对微观世界的了解,为今后学习微观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分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之一;并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实验现象获取信息,从而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信息。
(2)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等探究能力(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2)建立“静止是相对,运动是永恒”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分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教学难点:微观粒子进行宏观的演释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的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的认识。
我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科书上的例子,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
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较弱,求知欲较强。
利用他们的强项回避他们的弱项,利用丰富的动画、图片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兴趣的前提下探求。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让学生认识微观粒子(分子)是真实的存在环节二:探究微粒的性质1、微粒(分子、原子等)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微粒(分子、原子等)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3、微粒(如分子)之间有间隔环节三:课堂小结环节四:作业布置五、【教学策略选择与高效课堂融合的设计】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设问引入]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可以闻到花的香味?2、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易于晾干?学生根据日常生活做出猜想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探究一:认识微粒的真实存在[试验3-1]品红在水中扩散→演示实验[板书]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学生观察并结合课堂引入的问题加以综合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探究二:[板书]2、微粒的性质(1)微粒(分子、原子等)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第一、让学生看课本从数据分析感受微粒的质量及其体积都很小第二、多媒体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和通过一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和图片的观看感受微粒的渺小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崇善科学的态度和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操[板书](2)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等)总是在不断运动[学生分组探究实验] 分子运动现象1、课前为每组学生准备好实验仪器和药品2、学生通过课本探究内容和教师指导明确实验目的3、学生完成浓氨水扩散的探究实验4、举手回答描述实验现象,并说明得出的结论5、一起总结归纳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在组内相互合作完成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板书](3)微观粒子(如分子)之间有间隔让学生举手上黑板完成酒精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前后体积变化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生简洁作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建立知识主线作业布置课本51页第2题学生完成作业题巩固提高,加强用微观知识解释一些身边的现象六、【教学评价设计】内容微粒的真实存在微粒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微粒(分子原子等)总是在不断运动微粒(如分子)之间有间隔拓展提高评价标准10% 20% 20% 20% 30%七、【教学板书】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2、微粒的性质(1)微粒(分子、原子等)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等)总是在不断运动(3)微观粒子(如分子)之间有间隔。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国赛一等奖
教学设计课题: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前两单元我们已经学习空气、氧气等知识,从宏观认识了一些物质。
分子和原子是九年级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二、教法分析分子、原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的科学课、初中的生物课、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它们。
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子,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
针对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教学:第一,情景教学。
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洒香水的手绢、物质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
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
采用实验探究与漫画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明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三、学情分析1、学生的认知状况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化学的研究对象,学习了空气、氧气的有关知识,具备了认识物质微观结构的一定条件。
但是从具体的宏观物质到抽象的微观粒子仍然是学习化学的一个跨越,在现阶段的教学条件下,微观粒子既看不见,又摸不着。
但是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实验现象能够分析产生现象的本质,从而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
2、学法四、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胡海铭)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1教学目的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物。
知道分子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根本特征。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3,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4,浸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2学情分析本课题是初中学生对微观世界认识的开始,是学生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世界的开始,一些观点和结论不像认识宏观世界那样容易理解。
再加上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生活经历和感性知识缺乏,会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
教学应该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和化学实验出发并通过学生的抽象思维才能、想象力和分析、推理才能建构有关核心知识并形成概念。
3重点难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形成正确的微粒观,培养抽象思维才能和微观想象力。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4.1.1[创设问题情境] :你知道为什么吗?请学生根据图片结合日常生活经历,考虑以下问题:1.为什么校园草坪处桂花香气,在教室这能闻到?2.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会变干?4.1.2学生考虑、讨论4.1.3活动与探究1:物质的微粒性【过渡】请大家仔细观察以下实验:【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小参加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可观察到的现象】:品红在水中迅速扩散,较长时间后扩散均匀。
【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呢?(提示学生用科学家提出的设想解释)【答复】假设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粒子组成的,那么品红也不例外,组成品红的微小粒子向水中运动,就出现了品红向水中扩散的现象。
【教师】其实,这些问题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他们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于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
并用这一设想来解释上述问题。
那么,事实是不是如此呢?这些微小粒子到底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学生小组讨论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本节课的学生小组讨论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和相互关系。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分子和原子之间有什么关系?”,“分子和原子的性质有哪些异同?”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本节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首先,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和性质,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其次,通过分析和思考,学生能够理解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如实验操作和问题解决,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通过这些过程与方法的应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子和原子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和相互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物质的宏观现象。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的性质和相互关系。首先,学生需要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能够区分它们,并理解它们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其次,学生需要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如分子的大小、分子之间的间隔、分子的运动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原子的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云,掌握原子的性质,如原子的质量、原子的电子排布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建立起对物质微观结构的基本认识,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题】(2016•成都)6000L氧气在加压情况下能装入容积为40L 的钢瓶中,其主要原因是()A.分子的体积很小
B.分子的质量很小
C.加压时分子体积变小
D.加压时分子间的间隔变小结论
小结:气体间的分子间隔较大,液体的分子间隔较小,固态时分子间的间隔最小。
【答案】D
梳理整合
诊断练习1.(2016•泰州)下列事实,不适合用“微粒间有空隙”的性质来解释的是()
A.一定体积的气体加压后体积变小B.一定量的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C.室外的电线在冬天变短夏天变长D.1L大豆与1L黄沙混合总体积小于2L 2.(2016•济宁)对下列事实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A.通过气味辨别氮气和氨气分子是运动的,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
B.氧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压强增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C.干冰升华为二氧化碳气体状态变化,分子大小随之变化
D.蔗糖在热水中溶解更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大
3.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A.氢气和液氢都可做燃料——相同物质的分子,其化学性质相同
B.用警犬搜救地震中被埋人员——分子在不断运动
C.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温度升高,原子间隔变大
D.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温度升高,分子变大
4.“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诗人在
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的原因是()
A、分子很小
B、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是可分的5.对下列实验现象进行解释错误的是()
A. B. C. D.
实验
现象
用隧道显微镜获
得的苯分子图像
品红加入水中后整
个液体变为红色
水分子在不同温度
下的运动情况
50ml水和50ml酒精
合后的体积小于100
基本性质
原子
物质
分子
两小(质量和体积)
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且与温度有关,温度
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小。
分子间有间隔
解释分子的质量和体
积都很小分子总是在不断运
动着
常温时分子不运动,
加热时分子才运动
分子间有间隙
作
业
设
计
书面作业:教材P52页习题2
教
后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