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护理常规】1.术前(1)体位改变: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20°~30°,膝关节屈曲15°,可促进静脉回流,减轻疼痛与水肿,禁忌热敷、按摩,剧烈活动,搬动患者时动作轻柔,以免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
(2)病情观察:应注意观察有无肺栓塞症状,如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咯血、血压下降等症状时,应考虑并发肺栓塞的可能,通知医师积极抢救。
2.术后(1)术后体位:患者取平卧位,置管溶栓期间,抬高患肢 20°~30°,膝关节屈曲15°,穿刺侧肢体伸直制动,禁止弯曲、蜷缩,防止穿刺点出血及溶栓导管折曲、移位,患肢可轻轻做距小腿关节的屈伸运动。
(2)病情观察: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吸氧3L/min,观察心电监护有无明显波形改变及血氧饱和度有无进行性下降等情况,若出现上述症状,应警惕肺栓塞发生。
(3)伤口护理:观察患者腹股沟穿刺处疼痛及渗血情况,保持敷料干燥,必要时遵医嘱应用镇痛药物。
(4)溶栓导管护理:导管应妥善固定,防止扭曲、脱出、移位,影响溶栓效果;翻身时应水平侧翻,防止导管移位、弯曲不畅,微量泵报警要及时查找原因。
(5)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①出血:管溶栓术后需要全身抗凝,在治疗期间应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尿及粪便颜色、出现月经不止等表现。
②肺栓塞: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仍有2%~6%的患者发生肺栓塞,观察有无胸闷、胸痛、咳嗽、咯血、憋闷、气促等肺栓塞的表现。
(6)饮食护理:多饮水,以促进造影剂的排泄,进食高蛋白质、高纤维素、低脂肪、易消化食物,防止手术后发生胃肠道不适。
【健康教育】1.休息与运动不可长时间地行走及从事重体力劳动,活动时要穿抗血栓压力带,鼓励逐日增加活动量,如患肢出现肿胀不适时及时卧床休息,并抬高患肢30°,平卧位或抬高患肢仍然无明显消退时,应及时就诊。
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动静脉)
第九节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常规定义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以下肢静脉多见;若未予及时治疗将造成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活和工作,甚至致残。
病因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其中血液高凝状态是最重要的因素。
主要见于妊娠、产后、术后、创伤、肿瘤等情况。
病理生理典型的血栓包括:头部为白血栓,颈部为混合性血栓,尾部为红色血栓。
血栓形成后可向主干静脉近端和远端滋长蔓延;随后,可在纤溶酶的作用下溶解消散,或血栓与静脉壁粘连并逐渐机化;最终形成边缘毛糙、管径粗细不一的再通静脉。
同时因静脉瓣膜的破坏,造成继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临床表现1.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1腋静脉血栓:主要表现前臂和手部肿胀,胀痛,手指活动受限。
1.2腋-锁骨下静脉血栓:整个上肢肿胀,伴有上臂、肩部、锁骨上和患侧前胸臂等部位的浅静脉的扩张。
2.上、下腔静脉血栓形成2.1上腔静脉血栓:面颈部和眼睑肿胀、球结膜充血水肿;颈部、胸壁和肩部浅静脉扩张,伴有头痛、头胀及其他神经系统和原发疾病的症状。
常见于纵膈器官和恶性肿瘤。
2.2下腔静脉血栓:表现为双下肢深静脉回流障碍和躯干的浅静脉扩张。
主要由于下腔静脉血栓向上蔓延所致。
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1中央型:血栓发生于髂-股静脉,左侧多于右侧,表现患侧髂窝、股三角区有疼痛和压痛,浅静脉扩张,下肢肿胀明显,皮温及体温上升。
3.2周围型:包括股静脉及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
前者表现为大腿肿痛而下肢肿胀不严重;后者小腿剧痛,患足不能着地和踏平,行走时症状加重,小腿肿胀且有深压痛,距小腿关节过度背屈试验时小腿剧痛(Homans征阳性)。
3.3混合型:为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主要表现全下肢明显肿胀,剧痛、苍白和压痛,常有体温升高和脉率加速。
辅助检查:超声多普勒检查、静脉造影、放射性核素检查。
处理原则1.非手术治疗1.1一般处理: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适当应用利尿剂以减轻肢体水肿。
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1.评估和监测:在护理开始之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询问疾病史、进行身体检查、检查下肢肿胀和疼痛程度等。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呼吸和血压等。
2.防止进一步血栓形成:护理人员应尽力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包括提醒患者不要久坐或久站,可以适当地提醒患者活动下肢以促进血液循环。
3.应用抗凝药物:抗凝药物是防止和治疗DVT的主要药物。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采用何种抗凝药物,并指导护士进行药物的给予和监控。
常见的抗凝药物有肝素、华法林和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等。
4.疼痛管理:深静脉血栓常伴有下肢疼痛。
护理人员应及时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并给予适当的镇痛药物缓解疼痛。
5.适当使用弹力袜和压力装置:弹力袜和压力装置可以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减少静脉返流和淤血。
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正确佩戴和使用这些辅助工具,以获得最佳效果。
6.定期检查:护理人员应定期检查患者的下肢,观察是否出现肿胀、热感和红肿等症状,以便及早发现血栓的复发或并发症。
7.教育患者:护理人员应向患者提供关于DVT的相关知识,包括疾病的原因、预防措施、治疗方法等。
还应教授患者正确的肢体活动和抗凝药物的使用方法,并告诉他们何时需要及时就医。
8.心理支持:DVT可能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很大的负担。
护理人员应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关注他们的情绪和情感需求,帮助他们应对疾病带来的困难。
总结起来,深静脉血栓护理的常规包括评估和监测患者病情、防止进一步血栓形成、应用抗凝药物、疼痛管理、适当使用弹力袜和压力装置、定期检查、教育患者和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护理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康复的机率,减少并发症,并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及肺栓塞护理常规
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常规1.绝对卧床休息10-14天,抬高患肢20◦-30◦,肢体制动,禁止按摩、热敷、理疗及做剧烈运动,避免用力排便,以免造成栓子脱落,并发肺栓塞。
2.观察下肢肿胀程度及皮肤温度、色泽及足背动脉搏动,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以判断疗效。
3.给予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有心力衰竭者,给予低盐饮食,协助床上大小便,保持大便通畅,防止用力大便导致血栓脱落及加重心脏负荷。
4.抗凝溶栓治疗:用药前了解患者有无出血性疾病,在抗凝溶栓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穿刺点、鼻腔、牙龈、皮肤有无出血,有无黑便,咖啡样或血性呕吐物,有无意识模糊、偏瘫、失语等,并密切注意凝血机制。
5.出血的护理:最常见的并发症,加强巡视,记录用药的时间、剂量、给药途径,患者的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相应的检查化验结果。
6.心理护理:DVT患者因疼痛较重、患肢肿胀而担心预后,患者长期卧床,接触的人少,讲话的机会少,护士要主动与患者交谈,态度诚恳,让患者发泄内心的抑郁,运用科学理论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增加其自信心,使之能积极配合治疗,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肺栓塞患者的护理常规1.对突发的呼吸困难,紫绀,高度提示肺栓塞,应立即使患者平卧,避免做深呼吸、咳嗽、剧烈翻动,同时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积极配合抢救。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监测呼吸功能,如频率,节律。
严密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同时观察有无紫绀,胸闷,憋气,咳嗽,晕厥,咳血及胸痛情况,监测有无烦躁不安,嗜睡,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等脑缺血的表现。
3.及时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控制输液速度,抢救时另外。
4.密切观察各种药物的治疗及副作用,如溶栓药引起的出血现象,血管扩张药引起的体位性低血压等。
5.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取有利体位,如半坐卧位,高枕卧位,必要时吸痰,保持病室清洁及有效温湿度,同时做好气道湿化,防止痰痂形成,阻塞气道。
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预防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一、定义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系统内不正常凝结,堵塞管腔所致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
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静脉为多。
二、专科护理(一)、早期发现,做好评估。
(二)、查看或询问患者健康史,既往有无疾病、手术等诱因。
(三)、根据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表对入室患者进行评估,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深静脉血栓风险及风险级别,高度风险患者每天评估,中低度风险患者每周评估。
(四)、对评分为高风险患者,监测患者双下肢腿围,膝关节上15cm下10cm 处标记,每班测量腿围、每小时观察下肢皮肤色泽、温度、感觉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准确记录及交班,若患者出现下肢沉重、胀痛等不适,应高度警惕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及时通知医生采取措施。
三、增加活动(一)、长期卧床的病人协助其每2小时翻身一次,并为患者进行被动活动。
(二)、手术后患者2h帮助患者抬高肢体20-30度并进行踝泵运动,频率15-20次/分,每个动作重复20次。
为患者按摩腿部肌肉,按摩方向由肢体远端向近端,每次按摩5min,做膝关节伸曲运动,频率15-20次/分,重复20-30次。
患者术后6小时协助患者变换体位,若患者神志转为清醒,应指导和鼓励其早期床上活动,包括深呼吸,下肢的主动活动。
四、物理预防遵医嘱使用血运治疗仪为患者双下肢行气压治疗,每天两次,每次20min,注意根据患者情况调节合适压力,治疗期间观察患者反应及生命体征变化,作好记录。
必要时根据患者腿围给予患者穿合适的弹力袜或抗血栓袜,定时观察皮肤血运情况。
五、并发症的观察(一)出血:预防性抗凝疗法期间,注意交接凝血时间或凝血酶原时间,严密观察有无出血倾向、皮肤黏膜、牙龈、穿刺点、皮下、大小便情况。
合理更换注射部位,观察注射部位有无皮下硬结、出血、瘀斑。
如有出血倾向及时告知医生给予对症处理。
(二)肺动脉栓塞:若病人突然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咯血、血压下降、晕厥等异常情况,提示可能发生肺动脉栓塞,应立即摇平床头,协助患者取平卧位,清醒患者嘱其避免作深呼吸、咳嗽、剧烈翻动,同时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并报告医生,配合抢救。
【实用】-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常规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1.护理评估1.1病史:患肢疼痛、肿胀的时间及治疗经过。
1.2症状:患者肢体皮肤的温度、色泽、感觉和脉搏搏动强度。
1.3心理社会反应: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心理紧张的程度。
1.4辅助检查:结合病史及体检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助检查。
2.护理问题2.1患肢肿胀2.2患肢疼痛2.3患者焦虑情绪2.4活动受限2.5潜在出血3.护理措施3.1体位急性期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10~14天,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幅度过大;禁止按摩患肢,避免碰撞患肢以防血栓脱落。
3.2抬高患肢患肢宜高于心脏20~30cm,以促进血液回流,防止静脉淤血;并可降低下肢静脉压,从而减轻水肿与疼痛。
3.3观察肢体皮温、色泽、水肿及足背静脉波动的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的周径。
3.4疼痛剧烈的病人,根据疼痛评分,遵医嘱给予有效止痛措施。
3.5禁烟。
3.6饮食指导患者进低脂、粗纤维素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尽量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内压增大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3.7并发症的观察①出血、②肺动脉栓塞。
4.健康指导4.1预防静脉管壁受损。
4.2告诫病人要绝对禁烟。
4.3饮食:进食低脂、高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尽量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内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4.4鼓励病人加强日常锻炼,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4.5做好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及家属减轻患者心理恐惧感和紧张情绪,增加治疗的信心。
4.6定期复查。
5.护理评价5.1症状逐渐减轻,无并发症的发生,患者舒适。
5.2患者了解疾病基本知识,并能主动配合治疗。
5.3患者在院治疗期间能保持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
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常规
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常规
一、病情观察要点
1、密切观察患肢疼痛的部位、程度、动脉搏动、皮肤温度、色泽和感觉。
2、每日定时测量并记录肢体周径(膝关节上下各10cm处测量)。
3、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伤口敷料渗血情况。
4、观察有无肺栓塞、出血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
二、主要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急性期绝对卧床2周,禁止热敷及按摩患肢,防止血栓脱落。
(2)抬高患肢,膝关节微屈,促进血液回流减轻疼痛。
(3)抗凝及溶栓治疗期间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4)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腹内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5)做好心理护理,必要时给予止痛及镇静剂。
2、术后护理
(1)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6h进食,穿刺侧肢体制动12h,穿刺点砂袋压迫4~6h。
(2)绝对卧床休息,平卧24小时,10~14天开始下床活动。
(3)患肢抬高,高于心脏平面20~30cm,膝关节微屈,做足背屈伸运动。
(4)药物治疗期间避免碰撞及跌倒,用软毛牙刷刷牙,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三、健康教育指导
1、饮食指导: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低脂饮食。
2、正确穿用弹力袜,使用时间3个月以上。
3、坚持慢节奏地用力行足背伸屈运动,每日数十次,每次3~5分钟,促进静脉回流。
4、自我监测:注意观察双下肢皮肤色泽、水肿和浅静脉曲张等情况的变化,若抬高患肢,肿胀仍无明显减退,应及时就诊。
5、定期复查静脉瓣膜功能情况。
6、严格按医嘱服用抗凝药,观察用药后不良反应,不适随诊。
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护理评估】要点1、皮肤的温度、色泽、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2、肢体疼痛、肿胀情况。
3、全身有无出血倾向。
4、有无肺栓塞症状。
【常见护理问题】1、疼痛(下肢胀痛)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致血流不畅有关。
2、知识缺乏:缺乏有关血管疾病的防治知识。
3、潜在并发症:肺栓塞、出血。
【护理措施】1、体位与活动:患肢抬高于心脏水平 20~30cm,卧床休息 10~14 天,卧床休息期间行足背伸屈运动,下地活动时,需穿弹力袜或弹力绷带适当压迫浅静脉以促进静脉血的回流和减轻下肢浮肿。
2、饮食指导: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粗纤维的食物,有心力衰竭者给予低盐饮食。
3、药物护理:定期监测凝血酶原时间,观察有无出血倾向(皮肤、粘膜、尿、大便、痰等)。
4、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1)肺栓塞急性发病 10~14 天内绝对卧床休息,严禁按摩、热敷;保持大便通畅,防止用力排便使血栓脱落;如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咳嗽、血压下降、脉搏快等症状时,应立即将患者平卧,避免翻动及深呼吸咳嗽等剧烈活动,通知医师配合抢救。
(2)出血药物治疗期间避免碰撞及摔倒,用软毛刷刷牙,遵医嘱服药。
观察出血倾向,如有出血立即汇报医生。
5、健康指导(1)行为指导:患肢保暖;避免久站久坐,适当活动,以促进循环。
出院初期卧床时仍需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减轻下肢肿胀。
禁烟,可少量饮酒。
(2)饮食指导:饮食宜清淡,多食纤维素,新鲜蔬菜瓜果等降低血液粘滞度的食物。
(3)药物指导:遵医嘱继续服药,定期复查,监测凝血酶原时间,自我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护理评估】要点1、全身评估(1)一般情况:年龄,性别,是否从事长时间站立,久坐或重体力的工作,饮食结构,有无肥胖。
(2)病因及相关因素:是否妊娠,有无习惯性便秘及长期慢性咳嗽等腹内压增高的因素,有无下肢静脉曲张。
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指在深静脉内形成的血栓,可以发生在下肢、骨盆腔、腹腔等部位。
深静脉血栓是一种严重的病症,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导致肺栓塞、心肌梗塞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对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非常重要,下面是关于深静脉血栓护理的常规内容。
1.严密观察患者病情:深静脉血栓患者需要进行严密的观察,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皮肤颜色等生命体征的监测。
对于病情变化明显的患者,要及时做好记录,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2.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对于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如长时间卧床、手术患者、老年人等,要进行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常用的预防措施包括翻身、下床活动、佩戴弹力袜等。
3.保持肢体抬高:对于下肢DVT的患者,要保持患肢抬高,以减少水肿和疼痛。
可以使用枕头或床垫垫高患肢,同时还可以给患肢进行冷敷,缓解症状。
4.患肢活动:尽早让患者进行下肢活动,如屈伸脚趾、踝关节活动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深静脉血栓的进一步形成。
活动时要避免用力,以免引起血栓脱落或碎裂。
5.药物治疗:对于已经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患者,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抗凝剂(如华法林、肝素)、抗栓剂(如阿司匹林)等。
护士需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用药情况和效果,并监测凝血功能指标。
6.弹力袜的使用:对于需要长时间卧床的患者,可以给其佩戴弹力袜,以提高下肢静脉回流,减少静脉曲张和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7.促进循环:通过按摩患肢、进行物理性的干预如电刺激、热敷等,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8.心理支持:对于深静脉血栓患者来说,情绪的稳定也是非常重要的。
护士需要与患者进行沟通,关心他们的情绪,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
9.教育与宣教:护士要向深静脉血栓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关的教育和宣教工作,包括疾病的病因、预防措施、药物的正确使用等。
同时要加强患者对于深静脉血栓症状的认知,一旦出现相应症状要及时就医。
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因此,对于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深静脉血栓护理的常规措施,希望能够提高护理人员对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水平。
病情观察对于深静脉血栓患者,护理人员需要进行密切的病情观察。
重点观察患者的下肢肿胀程度、皮肤颜色、皮温、疼痛程度等情况。
如果发现下肢出现明显的疼痛、发红、肿胀等症状,需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高位升压高位升压是深静脉血栓预防的重要措施。
护理人员需要帮助患者将下肢抬高,保持大腿与地面平行,或是在患者床头加高枕头。
这样可以增加下肢静脉回流,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弹力袜的佩戴弹力袜是一种专门为深静脉血栓患者设计的袜子。
它比普通袜子更紧,可以起到压迫下肢静脉的作用,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护理人员需要帮助患者正确佩戴弹力袜,确保它贴合患者的皮肤,没有出现皱褶。
床上下肢运动患者长时间卧床,容易导致下肢血流不畅,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为了预防血栓的发生,护理人员需要帮助患者进行床上下肢运动,如踝关节的伸展和屈曲等运动。
这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减少血栓的形成。
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深静脉血栓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也是预防血栓再次形成的重要手段。
护理人员需要帮助患者按时服用抗凝药物,并注意观察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
如果出现出血等不良反应,需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监测凝血功能在抗凝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帮助患者进行凝血功能监测。
这包括监测凝血酶时间(PT)和部分凝血时间(aPTT)等指标。
如果发现凝血功能异常,需要及时向医生报告,调整治疗方案。
定期更换输液管对于需要输液的深静脉血栓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定期更换输液管。
这可以减少导管内血栓的形成,提高治疗效果。
心理疏导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危重疾病,容易给患者带来心理负担。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通过与患者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并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
这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康复。
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概念】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血液回流障碍。
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以左下肢多见。
在急性阶段由于血栓脱落引发的肺梗死是临床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
【护理评估】1、患者外伤史。
2、是否有血栓病史。
3、是否有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异常情况。
【护理措施】(一)术前护理/非手术治疗的护理1、休息和缓解疼痛: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10—14天,患肢制动并高出心脏平面20—30cm,可促进静脉回流并降低静脉压,减轻疼痛与水肿。
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过大;注意保暖;禁止热敷、按摩患肢,以免血栓脱落,发生肺栓塞。
2、饮食护理:进食低脂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戒烟,尽量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内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3、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肢疼痛的时间、部位、程度、动脉搏动、皮肤温度、皮温、色泽、感觉。
每日测量、记录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
(二)术后护理1、体位:患肢高出心脏平面20—30cm,膝关节微屈,可行背伸屈运动。
恢复期病人逐渐增加活动量,穿弹力袜,以促进下肢深静脉再通和侧支循环的建立。
2、预防感染,防止出血,减少穿刺次数,穿刺后静脉局部压迫5分钟,动脉穿刺后压迫10—15分钟。
3、用药护理:遵医嘱应用抗凝、溶栓、祛聚、抗感染等药物对症治疗。
用药期间注意有无出血倾向。
4、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1)出血:溶栓药物的化学性质大多不稳定,应选用新鲜溶液,现用现配。
(2)肺栓塞:如病人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异常情况,提示可能发生肺栓塞,立即嘱病人平卧,避免深呼吸、咳嗽及剧烈翻动,同时给予高浓度吸氧,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健康指导】1、保护患肢:指导病人正确使用弹力袜以减轻症状。
避免久坐及长距离的行走,当患肢肿胀疼痛不适时及时卧床休息,并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
2、饮食指导:进食低脂、高纤维素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腹内压升高,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戒烟,防止烟草中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收缩。
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一、执行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非手术治疗护理1.急性期病人应卧床休息10-14天,床上活动时应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按摩患肢,以防血栓脱落。
2.患肢高于心脏平面20o -30 o,促进静脉回流。
3.观察患肢动脉博动、皮温及周径变化。
4.要求病人戒烟。
5.指导进食低脂、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6.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及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
7.术前患者肢体疼痛可给予止痛剂。
三、术前护理1.严格备皮,术前应沐浴,修剪趾甲。
2.告诫病人戒烟,以防烟中尼古丁刺激引起静脉收缩。
3.进低脂、含丰富纤维素的饮食,以保持大便通畅,减少因大便困难引起腹压增加,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4.了解出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
5、术前应训练病人卧床排大、小便的习惯。
四、术后护理(一)外科一般护理常规及麻醉后常规护理。
安置平卧位,抬高患肢心脏平面20o -30 o,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二)病情观察1.需观察患肢远端的皮温、色泽、感觉和脉搏强度来判断血管通畅情况。
2.有无出血倾向。
(三)活动护理1.深静脉血栓取栓术后,鼓励尽早活动,以免血栓再次形成、延伸而并发肺栓塞。
2.鼓励恢复期病人逐渐增加活动量,如增加行走距离和锻炼下肢的活动量。
(四)用药护理抗凝治疗护理1.每日监测凝血酶原时间,使其活动度维持在20%~30%,凝血时间为正常的1.5~2倍。
2.严密观察密切观察切口、穿刺点、鼻、牙龈部有无异常出血,有无血尿、便血现象发生,并随时注意神志及瞳孔变化,警惕脑出血倾向。
必要时作尿、大便潜血检查,发现异常报告医生并及时处理。
3.观察体温的变化,术后1-2天患者有轻度的体温升高,为术后吸收热,未超过38℃无须特殊处理,按医嘱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
(五)并发症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肺栓塞。
静脉血栓的附壁性在1一2周内最不稳定,极易脱落。
因此在血栓形成1一2周及溶栓治疗时应卧床休息,采取床尾抬高30 o,这样可控制血液流速,有防止脱落栓子上行的作用。
医院患者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医院患者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一、评估与观察要点1.询问患者的健康史,了解既往有无疾病、手术等诱因。
2.评估病变肢体大、小腿周径并动态比较,了解患肢色泽、温度、感觉、脉搏强度;了解有无突然胸痛、气短、咳嗽、咯血等肺栓塞的症状与体征。
3.了解患者血管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等结果。
4.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及心理状态。
二、护理措施1.安抚患者,保持情绪稳定。
2.急性期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7~14天,床上活动时避免幅度过大,患肢高于心脏平面20~30cm,避免膝下垫枕,过度屈髋,严禁热敷、按摩患肢,做好皮肤护理,注意保暖,防止抓破。
3.给予易消化、无刺激、丰富纤维、低脂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减少用力排便,禁止吸烟。
4.密切观察患肢疼痛的时间、部位、程度、动脉搏动、皮肤温度、色泽、感觉,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注意固定测量部位,以便进行对比。
5.急性期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若病人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咳嗽、咯血等异常情况,应警惕肺动脉栓塞发生,及时报告医生,配合抢救。
6.遵医嘱应用抗凝、溶栓、抗感染等药物对症治疗。
药物治疗期间避免碰撞及跌倒,用软毛牙刷刷牙,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7.对频繁血栓脱落者,可行手术安装过滤网预防肺栓塞。
术后鼓励早期下床活动,预防血栓形成。
三、健康教育1.指导患者进食低脂肪、低胆固醇、高纤维素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绝对戒烟。
2.交待溶栓治疗出院后患者,坚持穿弹力袜,适当活动,避免长时间站立。
当患肢肿胀不适时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如不缓解,及时就诊。
3.鼓励患者加强日常锻炼,促进静脉回流,预防静脉血栓形成,避免腰带过紧和穿紧身衣影响静脉回流。
4.出院后3-6个月门诊复查,若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平卧或抬高患肢仍不能缓解时,及时就诊。
5.指导病人正确使用弹力袜,弹力绷带,保持良好体位。
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护理常规
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护理常规一、概述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血液回流障碍。
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以左下肢多见。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典型临床表现往往是单侧下肢(左下肢多见)出现肿胀、疼痛。
但是血栓形成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这是静脉血栓容易被忽略的原因之一。
若未及时治疗,将造成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活和工作,甚至致残。
急性阶段由于血栓脱落所引发的肺梗死是临床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
二、原因1.术后卧床过久、活动少而引起下肢血流缓慢。
2.血细胞凝集性增高,处于高凝状态。
3.因手术外伤、反复穿刺置管或输注高渗性液体、刺激性药物等致血管壁和血管内膜损伤。
三、预防1.鼓励患者术后早期离床活动。
2.卧床期间进行肢体主动和被动运动。
3.高危患者下肢用弹性绷带或穿弹力袜以促进血液回流。
4.避免久坐,坐时避免跷腿;卧床时膝下垫小枕,以免妨碍血液循环。
5.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者,可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复方丹参片等,也可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注,以抑制血小板凝集。
四、护理常规1.急性期嘱患者10~14日内卧床休息,患肢宜高于心脏平面20~30cm,以利于下肢静脉回流,减轻水肿。
2.尽可能采用患肢远端浅静脉给药,使药物直接达到血栓部位,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一般患肢只作为溶栓药物给药途径,不作其他药物输入)。
3.严禁按摩、推拿患肢,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以免造成腹压突然增高致血栓脱落。
4.避免碰撞患肢,翻身时动作不宜过大。
5.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饮食,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增加血液黏度,加重病情。
6.每班测量大腿周径,密切观察患肢周径及皮肤颜色、温度变化。
7.预防并发症。
加强口腔、皮肤护理,多漱口,多饮水,大便干结者可用开塞露通便,定时翻身,更换体位,防止压疮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肺栓塞,致死率达70%,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胸闷、胸痛及呼吸困难、窒息感、咳嗽、咯血,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积极对症处理。
深静脉血栓病人护理常规
深静脉血栓病人护理常规【观察要点】1、有无呼吸困难与气促2、有无心动过速、肺部听诊有无啰音、颈静脉有无怒张、有无紫绀3、肢体的肿胀程度、周径、发硬、静脉走形区有无疼痛、活动后有无加重4、肢体的皮温、色泽、生命体征【护理措施】1、治疗护理(1)患肢病情监测与护理1)患肢画测量线,每日三次测量并记录患肢的周径,观察肢体肿胀情况。
2)观察患者皮肤的温度、色泽、末梢动脉搏动,有无疼痛麻木等。
3)抬高患肢15到30度,以利于下肢静脉血液回流。
(2)静脉通路建立:静脉条件许可时在患肢建立静脉通路给溶栓/抗凝药,泵药时肢体表面膝关节至踝关节之间轻度包裹加压,利于药物流入深静脉增加疗效。
患肢无法或不宜建立静脉通道时,其他部位均可。
另建立一静脉通路生理盐水封管,供血标本采集,减少不必要的穿刺(3)动脉穿刺:禁止患侧肢体动脉穿刺与肌注。
2、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1)出血:①软毛牙刷温水刷牙,刷牙前用温水浸泡牙刷30秒。
②保持每日一次以上软便,溶栓期间无渣偏凉饮食,给予通便药。
③一旦出现如牙龈出血、皮肤瘀斑、呕血、尿血、便血,穿刺点有无出血及血肿形成等,立即报告医生,调整溶栓或抗凝药量。
2)肺栓塞:观察有无SPO2下降、呼吸困难、胸痛及咯血等。
若出现肺栓塞,应立即让病人平卧,高流量给氧或机械通气,避免深呼吸和剧烈运动。
3)介入治疗后滤器移位,滤器血栓闭塞或穿孔;告知患者术后抗凝治疗的重要性,口服阿司匹林或华法林6个月以内预防滤器血栓闭塞。
若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增快、面色苍白及末梢循环障碍等休克表现及腹痛、背痛等,可能发生的滤器血栓闭塞或穿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抢救。
3、饮食:1)溶栓期间:进食偏凉无渣流质饮食。
2)抗凝期间:半流饮食、软饭、无骨无刺,服用华法令期间含维生素K1的食物如绿叶蔬菜、内脏等应少吃或固定量。
4、休息与活动1)溶栓期间:未安装下腔静脉滤器者应卧床休息,患肢抬高制动,防止栓子脱落。
2)抗凝期间:抗凝24小时后适当卧床活动患肢,下床活动时用弹力绷带绑腿并注意安全。
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指静脉内形成的血栓,常见于下肢深静脉。
如果未及时进行护理干预,DVT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肺血栓栓塞。
因此,在患者发生DVT后,护理干预非常重要。
下面是深静脉血栓护理的常规措施:1.早期识别和评估: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下肢肿胀、疼痛、发热等。
对于存在DVT风险的患者,如长时间卧床、手术后、中重度外伤患者等,应及时进行深静脉血栓筛查,并根据病情评估患者的DVT风险。
2.预防措施:对于高危患者,应采取预防措施,如早期活动、穿着弹性袜、使用DVT预防药物等。
对于不能主动活动的患者,应采取适当的措施,避免长时间卧床,如进行床边肢体运动、定期翻身等。
3.监测DVT病情:对于已经发生DVT的患者,护士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包括观察下肢肿胀程度、疼痛程度、色泽变化等。
此外,还需要关注患者的呼吸状况,以排除肺血栓栓塞的可能。
4.伤口护理:如果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或是有开放性伤口,应对伤口进行适当的护理,如定期更换敷料、保持伤口清洁等,以预防感染和促进伤口愈合。
5.应用药物:对于已经发生DVT的患者,应按医嘱使用抗凝药物。
护士在给药之前,需要检查患者的凝血功能,确保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同时,应教育患者及家属对药物的正确使用和副作用的观察。
6.定期评估DVT风险:在患者住院期间,护士应定期评估患者的DVT风险,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措施。
同时,应定期观察患者的血栓指标,如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等,以及心血管、呼吸系统等相关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并发症。
7.鼓励活动:对于患者来说,适当的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护士应鼓励患者进行肢体活动或是早期起床行走,以减少静脉血栓的形成。
同时,也要避免过度疲劳和过度活动引起的损伤。
8.提供教育和支持:护士在照顾DVT患者的过程中,还需要提供相关的教育和支持。
包括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深静脉血栓的知识普及、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康复指导等。
医院管理血管外科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医院管理血管外科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纤维蛋白、血小板、红细胞等血液成分在深静脉系统血管腔内形成凝血块称为深静脉血栓。
常见病因为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
最常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压痛, 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Homans征阳性以及浅静脉曲张。
一、收集资料进行护理评估,实施护理程序。
二、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急性发作者绝对卧床休息,防止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
2、垫软枕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
3、卧床时,鼓励患者做足踝部活动,禁止按摩患肢。
4、使用抗凝药物期间,定期监测凝血指标,同时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穿刺点渗血,牙龈出血、鼻出血、血尿、黑便等,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师,给予相应处理。
5、观察患者是否有肺栓塞主诉,如憋气。
6、观察肢体肿胀是否加重或出现肢青肿、肢白肿,应及时告知医师,给予紧急处理。
7、加强生活护理,注意患者安全。
(二)术后护理
1、同外科术后护理常规。
2、体位卧床时抬高患肢。
3、使用抗凝或溶栓药物观察同术前护理。
4、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后无须绝对卧床,可入厕,短时间行走。
(三)健康指导
1、饮食清淡,缓解血液高凝状态。
2、遵医嘱服用抗凝药物,定期检测血液凝血指标,并观察有无皮肤紫瘢、牙龈出血、黑便等出血现象,必要时及时就诊。
三、主要护理问题
(一)疼痛与静脉回流受阻有关。
(二)出血与抗凝或溶栓治疗有关。
(三)潜在并发症:肺栓塞与血栓脱落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一)预防血栓形成
1、增加活动手术、分娩、长期卧床等是引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应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①长期卧床病人,应协助其定时翻身。
②对手术后、产后妇女,应指导和鼓励其早期床上活动,包括深呼吸,下肢的被动及主动活动,如膝、踝、趾关节的伸屈、举腿活动。
若病情允许,鼓励此类病人尽早离床活动。
2、避免血液淤滞避免在膝下垫硬枕、过度屈髋,以免影响静脉回流;避免用过紧的腰带、吊袜和紧身衣物。
3、预防静脉管壁受损对长期输液者,尽量保护其静脉,避免在同一静脉的同一部位反复穿刺;输注刺激性药物时,避免药液渗出血管外。
4、早期发现手术后或产后病人若出现站立后下肢沉重、胀痛等不适,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应及时报告医师,并协助处理。
(二)非手术治疗的护理
1、卧床休息急性期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10〜14天,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幅度过大;禁止按摩患肢,以防血栓脱落。
2、抬高患肢患肢宜高于心脏平画20〜30cm以促进血液回流,防止静脉淤血;并可降低下肢静脉压,从而减轻水肿与疼痛。
3、病情观察观察患肢脉搏和皮肤温度的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画的周径。
4、并发症的观察①出血:抗凝疗法期间,每日检查凝血时间或凝血酶原时间,判断有无出血倾向。
②肺动脉栓塞:若病人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异常情况,提示可能发生肺动脉栓塞,应立即嘱病人平卧、避免作深呼吸、咳嗽、剧烈翻动,同时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并报告医生,配合抢救。
5、禁烟以防烟中尼古丁刺激引起静脉收缩、影响血液循环。
6、饮食进食低脂、含丰富纤维素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尽量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内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7、术前准备除做好常规准备外,还应①全画了解年老体弱病人的心、脑、肺、肝、肾等重要器宫的功能。
②了解出、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
③训练病人卧床大、小便;为避免术后过早排便,术前2〜3日起少渣饮食,术前晚灌肠,排空积粪。
(三)手术后护理
1、体位与活动抬高患肢300,鼓励病人尽早活动,以免再次血栓形成。
恢复期病人逐渐增加活动量,如增加行走距离和锻炼下肢肌肉,以促进下肢深静脉再通和侧支循环的建立。
2、加强观察①血管通畅度:取栓术后观察患肢远端皮肤的温度、色泽、感觉和脉搏强度以判断术后血管通畅程度。
②有无出血倾向。
4、抗凝治疗时的护理
(1)肝素:是一种有效的抗凝剂,作用快,静脉注射10 分钟后即产生抗凝作用,但作用时间短,一般维持3〜6小时。
1)途径:无论采用何种给药途径,均应于用药前 1 小时测定凝血时间,以调节用药的剂量。
给药途径:①皮下注射;②肌肉注射;③静脉注射:包括持续静脉滴注法和间歇静脉注射法。
2)剂量调节:凝血时间(试管法)以维持在约超过正常值的 2 倍为宜,若测得凝血时间为20〜25分钟,剂量减半;若超过25分钟,停药 1 次,4〜6 小时后再测定,以决定肝素用量。
(2)香豆素类衍化物:属凝血酶原抑制剂。
其作用诱导期长,
一般在用药后24〜48 小时才开始起效。
半衰期也长,有药物累积作
用,停药后4〜10天药物作用才完全消失。
应用时需根据每日测定的凝血酶原时间调节剂量,凝血酶原值应维持在正常值的20%〜30%。
抗凝药物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出血,因此在抗凝治疗时要严密观察有无全身性出血倾向和切口渗血情况。
每次应用肝素或双香豆素类衍化物后都应在专用记录单上记录日期、时间、药名、剂量、给药途径和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的测定结果,并签名。
若因肝素用量过多引起出血,可用硫酸鱼精蛋白作为拮抗剂。
按1〜 1.5mg 对肝素1mg 的剂量,作静脉注射,每 4 小时一次,直至出血停止。
若因香豆素类药物过量引起出血,须立即停药,同时静脉注射维生素K110〜20mg,1〜 2 次/日;严重出血时,剂量加倍,必要时输新鲜血。
健康教育(一)告诫病人要绝对禁烟。
(二)进低脂、多纤维的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排便困难造成腹内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
(三)鼓励病人加强日常锻炼,参加适当运动,预防静脉血栓形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