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五年真题分类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必修3-人教版高三必修3历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五年真题分类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必修3-人教版高三必修3历史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选择题2016年题组1.(2016·某某文综·18)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X三李四是同时人。

X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X三做的古文。

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翻着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

该学者旨在( )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 B.提倡使用白话文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 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考点】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解析】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是20世纪30年代的事情,材料讲的是20世纪初,同时材料也未涉及科学看待读经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反对用古典来做古文,强调直接老实说出,这样同时代的人读起来就不必查阅和记录古典,一目了然,另外,材料讲的20世纪初的事情,综合可知这是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的相关内容,故B项正确;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内容,材料主要观点是反对用古典做古文,提倡直接老实说出,即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这与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的内容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老实说出,一目了然”,提倡的是白话文,故D项错误。

【答案】B2.(2016·某某文综·7)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

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

”《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 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 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考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解析】材料体现《新青年》杂志在解释社会主义时对其理解并不准确深入,主要原因是俄国十月革命尚未完成,人们没有看到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对其研究不深,故A 项正确;中国经济落后欧洲,是近代中国基本国情,但没有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及中某某用马克思主义最后取得新某某主义革命胜利,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不是导致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是影响理解社会主义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从“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可知《新青年》没有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故D项错误。

2015-2019高考历史五年真题分类必修3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015-2019高考历史五年真题分类必修3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选择题2019年题组1.(2019·全国卷Ⅰ·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

这种变化可说明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考点】近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解析】材料揭示了1915—1918年“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的频次大体相当。

1919—1922年“科学”“革命”等词出现的次数大大超过“民主”。

这是因为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故A项正确。

国民革命运动开始于1924年,排除B项;当时中国民主革命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并非否定资本主义政体,故C项错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发生变化,D项既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材料,故排除。

【答案】A2.(2019·全国卷Ⅲ·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

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

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

”陈独秀意在A.主张国家至上B.批判封建伦理C.反对西方民主D.传播马克思主义【考点】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的思想主张【解析】根据材料“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

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可知,陈独秀强调个人人格、个人之权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但中国传统道德政治却没有给予国民个人人格和权利,再结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的目的可知,其意在批判封建伦理,故B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个人人格及个人之权,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宣传的就是西方民主,故C项错误。

陈独秀传播马克思主义是在十月革命后,故D项错误。

【答案】B3.(2019·全国卷Ⅲ·30)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跟踪检测(五十五)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跟踪检测(五十五)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跟踪检测(五十五)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选择题(抓住时空定范围,依据关键信息找对应)1.《新青年》创刊时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

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

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2.(2015·江门模拟)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提道:“囊括大典,同罗众家之学府也。

……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常樊然并峙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此材料体现的理念( ) A.与尊孔复古的思潮出现无关B.传播西学,彻底否定中学C.以包容的态度来推动思想传播D.使新文化运动由此展开3.(2015·北京西城区检测)1916年,陈独秀写道:“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府,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

”其意在( )A.反对偶像崇拜,宣传科学法则B.普及宪政常识,倡导五四运动C.倡导文学革命,建设国民文学D.批判传统文化,培养民主意识4.(2015·大连模拟)回眸百年中国历史,研究新文化运动有着“返本以开新”的特殊意义,这场运动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思想观念体系及中国历史的走向。

主要原因在于( )A.“新文学”推动了文学革命与文化平民化B.改造中国已经从器物层面推进到制度层面C.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封建旧礼教进行了全面清算D.“民主”“科学”引领了价值理想和文化精神5.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式和途径有( )①发表文章②利用讲坛③进行思想论战④组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 D.①②③④6.针对五四运动前后社会主义的热潮,胡适回应:“文明不是笼统造成的,是一点一滴的造成的。

2018年人教版高中历史一轮试题: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018年人教版高中历史一轮试题: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近代以来,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寻求强国御侮之路,拉开了近代思想解放的帷幕。

以下著作,按照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2.①《文学革命论》②《海国图志》③《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④《孔子改制考》A. ①③②④ B.②①④③ C. ②④③① D. ③④①②2.美籍华裔学者林毓生认为,“20世纪初中国思想史的最显著特征之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坚决地全盘否定的态度的出现与持续”。

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对传统文化遗产的“全盘否定”()A.为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奠定了思想基础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使知识分子普遍接受了一次民主思想的洗礼3.陈独秀指出: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府,其卑鄙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行仁政无以异也。

”这说明陈独秀()A. 认为民众觉悟低中国不具备立宪政治的条件B. 认识到只有解放民众思想才能真正实现立宪C. 主张君主立宪制反对中国现行的民主共和制D. 认为奴隶制和君主专制制度阻碍中国的进步4.蔡元培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

其在校外之言动,悉听自由,本校从不过问,亦不能代负责任。

夫人才至为难得,若求全责备,则学校殆难成立。

”由此可见蔡元培任用教师的原则是()A. 学识优先B. 重视道德C. 思想自由D. 民主科学5.“(20世纪初)他们在全国各地先后成立了‘孔教会’、‘尊孔会’、‘孔道会’等。

康有为还要求定孔教为‘国教’,宣扬‘有孔教乃有中国,散孔教势无中国矣’”。

针对该现象,先进的中国人打出的旗号是()A. 师夷长技B. 变法图存C. 民主共和D. 民主科学6.有学者认为:北洋政府时期的社会心态主要有“接受”、“回归”和“再选择”三种主流表现。

“接受”心态使中国社会走出封建专制阴影的笼罩,朝着资本主义道路迈进。

据此可知,“接受”主要是()A. 接受“民本”等传统文化观念,扫除封建专制的阴影B. 引进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基础C. 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D. 利用启蒙思想的社会方案,推动民主共和制度的真正实现7.辜鸿铭曾在北京大学任教,他梳着辫子走进课堂,学生们觉得很怪异,都在发笑。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的基地
2、兴起
兴起标志 代表人物 主要阵地 活动基地
1915年《青年杂志》
陈 李 胡 鲁 《新青年》
北京大学
“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 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 ----陈独秀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当 以科学与人权(即民主)并重。” --《敬告青年》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 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李时岳 材料四:“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 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 可调和迁就。”“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 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 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4、评价:
①性质: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
①政治: 袁世凯复辟帝制,实行专制 ②经济: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根本原因) ③思想:A.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B.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
(直接原因)
新文化运动的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
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Hale Waihona Puke 鲁迅新文化运动的代表
思 想 自 由
兼 容 并 包
蔡元培
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后期)
1、传入:
十 月 革 命 胜 利
1、传入:
①内容:宣传十月革命,介绍社会主义 ②李大钊是举起社会主义 大旗之第一人
③发表文章:
《法俄革命之比较》 《庶民的胜利》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李大钊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①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②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 刊登一批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文章。 ③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 ④陈独秀、毛泽东等人建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有计划宣传马克思主义。 ⑤1921年,中共诞生。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五四运动前 1.李大钊发表《法俄革 命之比较》《庶民的胜 利》和《布尔什维主义 的胜利》等,主张学习 俄国,改造中国。 2.号召知识分子到工农 群众中去做宣传和组织 工作。
影响
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
内容
定了理论基础。
一张图学透
五四运动后 1.《新青年》刊登了 一批介绍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 义传入中

和俄国革命的文章。
第(1)题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改良社会风俗,故C项排除;D项夸大了广告的 作用,排除。
(2)陈独秀在20世纪初曾说: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也不 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毫无价值。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于今世”,而是因为 “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今世之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 大阻力也”。这主要说明陈独秀当时( )
新文化运动
1
政治背景
辛亥革命后,民主呼声高涨, 袁世凯复辟称帝引发各阶层的 强烈反对。
经济背景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 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思想背景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 入人心,随着新式学堂、留学 生的增多,西方启蒙思想进一 步传入中国。
一张图学透 新文化运

袁世凯祭天
大生纱厂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整合版一轮复习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整合版一轮复习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学习西方 技术Leabharlann 洋务运动大 趋 势
历 史 大 背 景
戊戌变法
学习西方 制度
辛亥革命
历史必修Ⅲ
知识梳 理
一、新文化运动 (前期) 1.兴起背景:经济 政治 思想文化 2.兴起概况:
标志 代表人物 指导思想 主要阵地 活动基地
3.内容: 三提倡三反对 4.评价: 性质 进步性 局限性 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新文化运动后期) 1.背景: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 2.概况: 十月革命后传入 五四运动后广泛传播 3.特点:内容 形式 推动者 4.影响:为五四运动及中共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 .(广东省2011届五校高三第二次联考)“在新文化潮流的 冲击下,……有的女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 ‘烈女传’……(他们)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女性 婚姻自由。”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新文化运动( ) • A.动摇了传统礼教思想统治地位 • B.促进了科学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 C.树立了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 D.出现了比较偏激的社会思潮 • 解析: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新文化运动猛烈地 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 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 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 了有利条件。结合材料信息,新文化运动动摇了传统礼教 思想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 空前的解放。答案选A。 • 答案:A
阵地
代表人 物及其 贡献
阶段
前期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与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学
宣传十月革命 、马克思主义
资产阶级性质 社会主义性质
后期
功绩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 解放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人教版必修3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2015·安徽文综·36)(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善观水者,必观其澜。

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

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

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代表人物生活年代言论顾炎武1613~1682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日知录》魏源1794~1857 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

——《海国图志》陈独秀1879~1942 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在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新青年》3卷5号《答顾克刚》(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

(12分)(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

(14分)【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思想主张【解析】(1)第一小问社会问题,根据材料“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结合所学,可知生活在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是不满于宋明理学空谈心性、脱离社会实际需要的弊端;根据材料”邪教毒烟受之“,结合所学,可知魏源是批评鸦片战争前后面对以宗教、鸦片为代表的西方侵略,清政府不知如何正确应对的现状;据材料“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结合所学,可知陈独秀是针对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窃取革命果实,对外卖国,对内专制的事实有感而发;第二小问主张,结合所学,可以从顾炎武的经世致用、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陈独秀的思想启蒙等角度分别归纳。

这儿要注意的是,题目问的是各自的主张,前两人因为没有实践运动,显得主张比较明显,而陈独秀的主张如果考生不注意,很有可能答成“新文化运动”,这就不怎么贴切了,应该是从思想启蒙、启迪民智、思想解放的角度来表达比较贴合设问原意。

【2018年高考模拟文综历史专项汇编】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解析权威版

【2018年高考模拟文综历史专项汇编】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解析权威版

【2018年高考模拟文综历史专项汇编】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解析权威版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选择题,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本大题共12小题,)1.它“是(近代中国)在面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选择的一种处理中西文化的态度和方式,是企图融合中西文化的初次尝试…从思维范式上奖定了处理中西文化交往的模式.”材料中的“它”()A. 是西方文化冲击下的最初反应B. 意在调和中西方文化的冲突C. 为制度的变革提供了理论依据D. 突出救亡图存的时代急迫性BA项西方文化冲击下的最初反应是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学习西方科技,没有融合中国文化,不符合题意;B项材料“是企图融合中西文化的初次尝试”指的是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洋务派以封建纲常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用西方的科技来维护封建统治,符合题意;C项指的是维新派的君主立宪思想和革命派的民主共和思想,题干强调的是“初次尝试”,不符合题意;D项19世纪90年代,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不符合题意;故选B.本题考查的是中体西用思想.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中学”指以三纲八目即明德、新民、止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本题考查的是中体西用思想,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是企图融合中西文化的初次尝试”以及理解中体西用的含义.2.在近代中国,改名成为一种时尚,如胡适原学名胡洪骍,他在上海因听人讲解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进化论原理,而在1910年改名为胡适;诗人柳亚子初名慰高,号安如,因仰慕法国思想家卢梭,改字人权,号亚卢,意为亚洲之卢梭,后觉不够谦逊,改为亚子。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知识点总结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知识点总结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知识点*总结)一、背景1、政治: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统治,袁世凯实行独裁专制统治,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制度2、经济: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短暂春天)3、思想:辛亥革命促使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而袁世凯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二、兴起概况1、标志:1915年,陈独秀上海创办《青年杂志》2、口号:民主与科学3、代表: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资产阶级激进派)4、阵地:新青年5、基地:北大三、主要内容(前期)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四、评价进步性:1.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使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促使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3.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4. 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5. 为五四运动的爆发提供了思想条件局限性:1.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未与工农结合)2.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五、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后期)1.背景(1)外因(国际):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2)内因(国内):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运动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问题与主义之争2.表现:(1)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来宣传马克思主义。

如《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2)五四运动的爆发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推动与促进(3)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4)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5)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6)与工人阶级相结合(办学校、做宣传与出刊物)3.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重难点解析:1、近代前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激进派对待孔子和儒学的态度及原因(1)态度:①康有为等维新派认为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以儒学的形式进行宣传,使二者统一。

第五单元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讲解

第五单元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讲解

第五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考点要求: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考点梳理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1)代表人物:、、、蔡元培和鲁迅等人。

(2)主要内容:前期:提倡,反对专制;提倡,反对愚昧、迷信;提倡,反对旧道德;提倡,反对旧文学。

后期(十月革命后):等人宣传,使新文化运动进入一个新时期。

(3)“民主”,指的是和;“科学”,是指和。

文学革命开始的标志:胡适的《》和陈独秀的《》的发表;旧道德指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的道德。

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鲁迅《》《》等小说,揭露了旧礼教吃人的本质,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2、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1)性质:前期是的新文化反对的旧文化的斗争。

(2)积极作用:它猛烈的冲击着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也为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3〉局限性: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批判封建正统思想的过程中,对东西方文化某些提法存在着绝对或绝对的片面性。

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器物层次一一制度层次一一思想文化层次。

3、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开始传入:第一位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人是。

1918年,李大钊的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和《》等文章,在中国率先举起的旗帜。

(2)广泛传播: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李大钊为《》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其中,李大钊的《》,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随后,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

4、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1)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李大钊、、邓中夏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认为只有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因而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课程标准与课本内容对照二、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的基础知识。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3、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4、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

过程与方法1、以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地名、刊物为话题,组织一些再现历史情境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对本课的史实可联系必修1专题去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

在学习中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三、重点难点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高二学生思想活跃,对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但是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创设情景、启发式谈话法和讨论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五、教学方法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北京大学旧址和蔡元培的照片,提问:中国之大学,首推清华、北大,对北京大学你了解多少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时称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

1912年改为现名。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促进了北大的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北大从此日新月异。

她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发祥地。

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特别是其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求实创新的学风生生相息,代代相传。

第五单元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五单元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产党的诞生 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返回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对中国社会产生 的影响。其中①发生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之前,与 题干不符,排除含①的选项。④较难判断,中国新民主 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 取得的,因此符合题意。 答案:B
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
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
一一洗刷干净不可。”为此而发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
动的主要功绩是
()
A.推翻了封建专制政体
B.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C.推动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返回
解析:分析陈独秀在材料中的思想主张,这一思想解放运 动指新文化运动,根据所学新文化运动的功绩有:新文化 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 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 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据此最主要的功绩选B项。 答案:B
返回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及特点、意义 1.原因 (1)国际因素: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 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2)国内因素: ①李大钊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资 产阶级斗争的失败和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②先进知识分子的大力宣传,各地中国共产党早期组 织有计划地宣传。
返回
返回
返回
[典题例析]
[例1] (2011·天津高考)《新青年》创刊时即大力提
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

2018年人教版高中历史一轮试题: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018年人教版高中历史一轮试题: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 近代以来, 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寻求强国御侮之路, 拉开了近代思想解放的帷幕。

以下著作, 按照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2. ①《文学革命论》②《海国图志》③《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④《孔子改制考》A.①③②...B.②①④...C.②④③...D.③④①②2.美籍华裔学者林毓生认为, “20世纪初中国思想史的最显著特征之一, 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坚决地全盘否定的态度的出现与持续”。

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对传统文化遗产的“全盘否定”()A. 为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奠定了思想基础B.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 使知识分子普遍接受了一次民主思想的洗礼3. 陈独秀指出: 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 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府, 其卑鄙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行仁政无以异也。

”这说明陈独秀()A.认为民众觉悟低中国不具备立宪政治的条件B.认识到只有解放民众思想才能真正实现立宪C.主张君主立宪制反对中国现行的民主共和制D.认为奴隶制和君主专制制度阻碍中国的进步4. 蔡元培对于教员, 以学诣为主。

其在校外之言动, 悉听自由, 本校从不过问, 亦不能代负责任。

夫人才至为难得, 若求全责备, 则学校殆难成立。

”由此可见蔡元培任用教师的原则是()A.学识优先B.重视道德C.思想自由D.民主科学5. “(20世纪初)他们在全国各地先后成立了‘孔教会’、‘尊孔会’、‘孔道会’等。

康有为还要求定孔教为‘国教’, 宣扬‘有孔教乃有中国, 散孔教势无中国矣’”。

针对该现象, 先进的中国人打出的旗号是()A.师夷长技B.变法图存C.民主共和D.民主科学6. 有学者认为: 北洋政府时期的社会心态主要有“接受”、“回归”和“再选择”三种主流表现。

“接受”心态使中国社会走出封建专制阴影的笼罩, 朝着资本主义道路迈进。

据此可知, “接受”主要是()A.接受“民本”等传统文化观念, 扫除封建专制的阴影B.引进马克思主义思想, 为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基础C.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D.利用启蒙思想的社会方案,推动民主共和制度的真正实现7.辜鸿铭曾在北京大学任教, 他梳着辫子走进课堂, 学生们觉得很怪异, 都在发笑。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5单元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试题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5单元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试题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新青年》的诞生1.背景(1)政治a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朝统治。

b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制度。

(2)经济: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3)思想a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b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①逆流。

2.概况(1)标志:1915年②创办《青年杂志》,发表③,揭开新文化运动序幕。

(2)推动: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提出“④”方针。

(3)代表:陈独秀、⑤、胡适、鲁迅等。

二、新文化运动1.内容(1)提倡⑥,反对专制、愚昧、迷信。

(2)提倡⑦,反对旧道德。

(3)提倡⑧,反对旧文学。

2.作品(1)胡适发表⑨,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2)陈独秀发表⑩,主张建设新文学。

(3)鲁迅写出《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小说,成为新文学典范。

(4)阵地:⑪。

(5)基地:北大。

3.影响(1)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思想。

(2)使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3)为⑫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初期(1)背景①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②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

(2)表现: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⑬等文章,率先举起⑭旗帜。

2.发展(1)背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2)表现a理论:李大钊的⑮全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b组织:出现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并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c实践:向工人宣传⑯,出版工人刊物。

3.影响(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2)诞生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⑰。

K知识参考答案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内容、影响及其局限性(2017—2018学年四川省石室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钱玄同认为“惟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一法”,才能避免“中毒”,甚至“剿灭”中国文化,“废灭汉文”,采用世界语等。

这说明新文化运动存在下列哪种现象A.彻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儒家思想不再居正统地位B.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C.对东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否定的偏向D.有利于文化普及与繁荣,使语言和文字紧密统一,为民众所接受【答案】C1.中国近代前期的新思想2.图示法理解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必然性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2018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文章,提到马克思及其学说,并预言“社会主义必将磅礴于二十世纪”;同盟会早期会员朱执信1905年翻译《共产党宣言》部分内容;1917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选择题2016年题组1.(2016·浙江文综·18)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

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

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翻着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

该学者旨在( )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 B.提倡使用白话文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 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考点】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解析】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是20世纪30年代的事情,材料讲的是20世纪初,同时材料也未涉及科学看待读经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反对用古典来做古文,强调直接老实说出,这样同时代的人读起来就不必查阅和记录古典,一目了然,另外,材料讲的20世纪初的事情,综合可知这是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的相关内容,故B项正确;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内容,材料主要观点是反对用古典做古文,提倡直接老实说出,即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这与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的内容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老实说出,一目了然”,提倡的是白话文,故D项错误。

【答案】B2.(2016·天津文综·7)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

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

”《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 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 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考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解析】材料体现《新青年》杂志在解释社会主义时对其理解并不准确深入,主要原因是俄国十月革命尚未完成,人们没有看到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对其研究不深,故A 项正确;中国经济落后欧洲,是近代中国基本国情,但没有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及中国采用马克思主义最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不是导致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是影响理解社会主义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从“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可知《新青年》没有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故D项错误。

【答案】A3.(2016·上海单科·22)毛泽东在谈及学生时代喜爱阅读的一份出版物时说:“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他们一度成为我效仿的榜样,取代了我已不再崇拜的梁启超和康有为。

”这份出版物应该是( )A.《时务报》 B.《新青年》 C.《民报》 D.《申报》【考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青年》【解析】“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可知,这份出版物应该是宣传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的刊物。

《时务报》是梁启超主笔宣传维新思想的刊物,故A项错误;《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刊物,故B项正确;《民报》是宣传革命思想的刊物,故C项错误;《申报》是近代主要的商业报纸,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B4.(2016·海南单科·18)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

”同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

”这表明当时( )A.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B.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C.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考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解析】由“进步报刊《每周评论》”可以看出,只有极少数前卫的知识分子,不代表整个知识分子阶层,故A项错误;由“《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

’”可以看出只是对民众力量的认可,还没有到组织群众形成力量的时机,故B项错误;从“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可以看出知识分子已开始认识到推翻反动势力的重要性,已经具有向光明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认识,故C项正确;由此看出,对社会主义运动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还处在开始阶段,没有进入深入传播的阶段,故D项错误。

【答案】C5.(2016·北京文综·18)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此人( )A.是中共“一大”上海组的代表 B.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书记C.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D.指挥了“八一”南昌起义【考点】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解析】创办《新青年》的是陈独秀,中共“一大”召开时陈独秀因在广州工作没能出席会议,中共“一大”上海组的代表是李达和李汉俊,故A项错误;由于对党的创立做出了重大贡献,陈独秀被缺席选举为书记,故B项正确;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故C项错误;周恩来指挥了南昌起义,故D项错误。

【答案】B2015年题组1.(2015·海南单科·16)1919年3月,《申报》报道一名参议院议员指责北京大学某教授“有离经叛道之鼓吹”。

这是指该教授( )A.抨击尊孔复古 B.抨击军阀统治 C.提倡科学精神 D.提倡民生主义【考点】新文化运动【解析】结合时间“1919年”分析材料中的参议院议员属于北洋军阀政府,因此他批评的北京大学教授“离经叛道之鼓吹”指的是当时违背儒家伦理道德,因此应是抨击当时的尊孔复古的逆流,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思想领域,不是对军阀统治的抨击,故B项错误;提倡科学精神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在当时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因此不属于“离经叛道”,故C项错误;提倡民生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A2014年题组1.(2014·上海单科·35)在中西文化论战中杜亚泉称:中国固有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

”陈独秀则称:“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A.都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明 B.都通过文明比较重新定位传统文化C.都对西方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D.都深切感受到西方文明带来的冲击【考点】新文化运动的勃兴——中西文化论战【解析】杜亚泉对于西方文明给以批判,肯定中国的传统文化,故A项错误;杜亚泉通过中西文明比较,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否定西方文明,陈独秀通过比较,结论却相反,故B项是最佳选项;论战双方对西方文明有一定的了解,都深切感受到西方文明带来的冲击,故C、D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

【答案】B项3分,C、D项1分,A项0分2013年题组1.(2013·江苏单科·7)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

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

”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考点】新文化运动【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辨析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从题干材料: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

可以判断题干的观点是新文化运动继承并发展了旧文化。

ABC是.对题干材料的错误解读,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这些信息。

故正确答案选D。

【答案】D2.(2013·上海单科·25)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

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谑。

这一场景最可能发生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考点】新文化运动的勃兴【解析】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主持之下的北京大学,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使各种社会思潮学生中间流传,各种思想的代表人物汇集一处,激烈争论,各不相让。

故选D。

【答案】D2012年题组1.(2012·福建文综·17)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 (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

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 )A.自强与求富B.进化与革新C.改良与革命D.民主与科学【解析】注意题干五四运动时,不是指的五四运动,是一个大概念,这个场知识最光荣的运动是指新文化运动,打倒偶像要求民主,不要个人崇拜,启蒙要科学,不迷信,具有理想思考判断的精神。

其他选项不符合材料。

【答案】D2.(2012·上海单科·22)“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

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

”上述情景出现于( ) A.戊戌变法时期B.清末新政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解析】新文化运动较为彻底地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同时宣传了西方的民主和科学,因此新文化运动时期西方的各种学说得到迅速传播,一部分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布尔什维克主义找到支持者”。

【答案】D二、非选择题1.(2016·江苏单科·22)(15分)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先驱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

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

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

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

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

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

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

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

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

——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

(6分)(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