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在安徽创作的诗歌欣赏

合集下载

唐代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古诗欣赏及解析 涨知识

唐代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古诗欣赏及解析 涨知识

唐代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古诗欣赏及解析涨知识创作背景:秋浦,唐代池州县的一个县,位于安徽省贵池县西部。

因境内秋浦水而得名,是唐代银、铜的产地之一。

李白一生三游秋浦,留下了70多部优秀作品。

这十七首诗是天宝十三年(754)(据说是天宝十二年)第二次去秋浦时写的。

当时李白因为被冷落,已经离开长安十年了。

这十年间,李白云游四海,四海为家,北至燕赵,南至江淮;其中有很多快乐的时光,尤其是和杜甫一起与梁、宋携手出游,畅谈酒与诗。

但是,他在秋浦的时候心情并不好。

天宝十二年(753)北访蓟,目睹安禄山的强大势力和君主的红玉。

此时,他怀着巨大的悲痛和愤慨再次前往江南。

李白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秋浦歌十七首注释:秋浦(pǔ)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秋浦水如秋长,景色的萧条让我心酸。

秋浦:唐时属池州郡。

故址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客愁像秋浦水一样不可量度,我乐行至大楼山以散心忧。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站在山顶西望伏安,直见长江之水正滚滚东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我问江水:你还记得我李白吗?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请你将我一掬泪水,遥寄给扬州的朋友去吧!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夜猿在秋浦水上哀号,连附近的小黄山也变白了。

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青溪虽非是陇水。

但也发出像陇水一样的悲胭之声。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我想离开这里,却因为某种原因走不了;我原本打算暂时来这里旅游,但我在这里呆了很长时间。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何年何月才能回家乡啊,想至此不觉在孤舟上潜然泪流。

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

秋浦产一种霹驼鸟,其羽毛之美,为人间天上所少有。

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

《赠汪伦》李白古诗原文鉴赏及诗意赏析

《赠汪伦》李白古诗原文鉴赏及诗意赏析

《赠汪伦》李白古诗原文鉴赏及诗意赏析《赠汪伦》李白古诗原文鉴赏及诗意赏析《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赠汪伦》李白古诗原文鉴赏及诗意赏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

这首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简析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

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

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鉴赏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

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

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

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送行者是谁呢?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

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

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

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诗的后半是抒情。

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

“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

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

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

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唐诗赏析-李白《夜泊牛渚怀古》原文及赏析

唐诗赏析-李白《夜泊牛渚怀古》原文及赏析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原文及赏析'《夜泊牛渚怀古》这首诗,写景的疏朗有致,不主刻画,迹近写意;写情的含蓄不露,不道破说尽;用语的自然清新,虚涵概括,力避雕琢;以及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的手法等等,都有助于造成一种悠然不尽的神韵。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白《夜泊牛渚怀古》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唐代:李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挂帆席一作:去)秋夜行舟停泊在西江牛渚山,蔚蓝的天空中没有一丝游云。

我登上小船仰望明朗的秋月,徒然地怀想起东晋谢尚将军。

我也能够吟哦袁宏的咏史诗,可惜没有那识贤的将军倾听。

明早我将挂起船帆离开牛渚,这里只有满天枫叶飘落纷纷。

牛渚:山名,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

诗题下有注: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

西江:从南京以西到江西境内的一段长江,古代称西江。

牛渚也在西江这一段中。

谢将军:东晋谢尚,今河南太康县人,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己作《咏史》诗,音辞都很好,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

袁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

高咏:谢尚赏月时,曾闻诗人袁宏在船中高咏,大加赞赏。

斯人:指谢尚。

挂帆席:一作“洞庭去”。

挂帆:扬帆。

落:一作“正”。

首句开门见山,点明“牛渚夜泊”。

次句写牛渚夜景,大处落墨,展现出一片碧海青天、万里无云的境界。

寥廓空明的天宇,和苍茫浩渺的西江,在夜色中融为一体,越显出境界的空阔渺远,而诗人置身其间时那种悠然神远的感受也就自然融合在里面了。

三、四句由牛渚“望月”过渡到“怀古”。

谢尚牛渚乘月泛江遇见袁宏月下朗吟这一富于诗意的故事,和诗人眼前所在之地(牛渚西江)、所接之景(青天朗月)的巧合,固然是使诗人由“望月”而“怀古”的主要凭藉,但之所以如此,还由于这种空阔渺远的境界本身就很容易触发对于古今的联想。

空间的无垠和时间的永恒之间,在人们的意念活动中往往可以相互引发和转化,陈子昂登幽州台,面对北国苍莽辽阔的大地而涌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感,便是显例。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唐代诗人李白在宣城(今属安徽)与李云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创作的一首送别诗。

此诗共九十二字,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

诗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不阴郁低沉。

全诗语言明朗朴素,音调激越高昂,强烈的思想情感起伏涨落,如奔腾的江河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腾挪跌宕、跳跃发展的艺术结构完美结合,韵味深长,断续无迹,达到了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作品原文: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⑴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⑵,对此可以酣高楼⑶。

蓬莱文章建安骨⑷,中间小谢又清发⑸。

俱怀逸兴壮思飞⑹,欲上青天览明月⑺。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⑻。

人生在世不称意⑼,明朝散发弄扁舟⑽。

词句注释:⑴宣州:今安徽宣城一带。

谢朓(tiǎo)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是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并改名为叠嶂楼。

李白曾多次登临,并且写过一首《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饯别:以酒食送行。

校(jiào)书:官名,即秘书省校书郎,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

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

⑵长风:远风,大风。

⑶此:指上句的长风秋雁的景色。

酣(hān)高楼:畅饮于高楼。

⑷蓬莱: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

《后汉书》卷二三《窦融列传》附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

李贤注:“言东观经籍多也。

蓬莱,海中神山,为仙府,幽经秘籍并皆在也。

”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

建安骨:汉末建安(汉献帝年号,196—220)年间,“三曹”和“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诗风骨遒上,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⑸小谢:指谢朓,字玄晖,南朝齐诗人。

后人将他和谢灵运并称为大谢、小谢。

这里用以自喻。

清发(fā):指清新秀发的诗风。

发:诗文俊逸。

⑹俱怀:两人都怀有。

李白秋浦歌原文注释及赏析

李白秋浦歌原文注释及赏析

秋浦歌 秋浦锦驼鸟 秋浦锦驼鸟1,人间天上稀。

山鸡2、羞渌水,不敢照毛衣3。

【注释】 1、驼鸟:亦名楚雀。

《海录碎事》:“驼鸟出秋浦,如吐绶鸡,背部大红色。

” 2、山鸡:即野鸡,又名雉。

《博物志》载,山鸡有美丽的羽毛,终日在水边照影,欣赏自己的美色,目眩即溺死水中。

3、不敢照毛衣:是说山鸡看见鸵鸟那么美丽,自愧不如,不敢在清澈的水边照影。

秋浦多白猿 秋浦多白猿,超腾1、若飞雪。

牵引条上儿2,饮弄水中月。

【注释】 1、超腾:跳跃飞腾。

2、条上儿:枝条上的小猿。

【赏析】 在安徽省南部,江水从西南向东北流淌。

在长江南岸,九华山的西麓,斜躺着池州城。

出了池州城,逆着江水往南走,一百公里长的秋浦河蜿蜓流淌,它穿过九华山的余脉,一直伸到黄山南部的山岭中。

就在这条河上,一千多年前,诗仙李白写下了组诗《秋浦歌》十七首。

而今,虽然经济驱动让两岸的树木遭到丧心病狂的砍伐,而裸露的黄色山体仍可辨识过去。

好吧,让我们坐上竹排,重温当年诗人的足迹。

传说当地有一种鸟,长得很漂亮,以至于美丽的山鸡都不敢临流照影。

这种鸟叫驼鸟,李白亲眼见过,并把它写进诗里,这就是秋浦歌第三首。

驼鸟当然漂亮,但山鸡羽毛斑斓,也很美丽。

说山鸡见驼鸟比自己还好看,羞愧得不敢照镜子,是诗人赋予动物以人类自知之明的特征,是拟人。

但这样一来,写活了山鸡临流照影时,似乎羞涩的神态,也衬托了驼鸟。

那时候,秋浦水清澈见底,羽毛好看的鸟儿竞相临水照影,不住地引起路过此地的诗人的赞叹。

当时的秋浦还有很多白猿,白得就像洁白的雪花。

它们呼朋引伴,追逐嬉闹,就像天上突然下起一阵大雪。

李白《秋浦歌》第五首就为它们而作。

这首诗的前两句给人一幅群猿嬉戏图,用“超腾”形容白猿动作的敏捷和爆发力,动感极强。

最后两句撷取群猿场面中的片段,画龙点睛,把群猿嬉戏的场景具体化。

动物没有人类的智慧,但一样富于骨肉之爱,于是大爱的诗人偏偏把它写进诗中;而且正因为动物没有人类的智慧,老少猿儿饮水弄月的无知才被认真的诗人挖掘出自然之真美。

《秋浦歌·炉火照天地》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秋浦歌·炉火照天地》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秋浦歌·炉火照天地》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秋浦县,唐代时为池州属地,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

秋浦河横贯县境,因之得名。

诗人一生三次游秋浦,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秋浦歌十七首》,而这首《秋浦歌·炉火照天地》正是诗人第二次漫游秋浦时创作的。

全诗二十个字,将冶炼工场的热烈场景、劳作人物的形象以及他们的内心世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瑰玮壮观的秋夜冶炼图。

开篇“炉火照天地”,五个字便勾勒出一幅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

炉火熊熊,映照天地,那炽热的光芒似乎要将整个世界都照亮。

这一画面不仅展现出冶铸工场的宏大与壮观,也烘托出劳作环境的艰苦与险恶,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那炽热的温度和刺鼻的气味。

紧接“红星乱紫烟”一句,诗人巧妙地运用“乱”字,生动地描绘出冶炼过程中火星四溅、紫烟升腾的壮观场景。

那红星与紫烟相互交织,如乱花般飞舞,给整个画面增添了一份动态之美,也让人联想到工人劳作时的紧张与忙碌。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两句,笔触一转,从对炉火和红星的描写,转向对冶铸工人的刻画。

“赧郎”一词,描绘出了工人劳作后的情景。

他们的脸庞被炉火映照得通红,如同熟透的红苹果,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但他们的脸上却洋溢着满足和自豪的笑容。

在明月的照耀下,他们放声歌唱,歌声在寒川中回荡,似乎能驱散夜晚的寒冷。

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工人的勤劳和乐观,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这首诗在艺术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诗人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如“炉火照天地”一句,通过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冶铸工场的规模和热度;“红星乱紫烟”中,“乱”字则形象地描绘出火星四溅的动态之美。

此外,诗人还善于捕捉细节,如“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中,对工人神态和动作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秋浦歌·炉火照天地》这首诗通过对冶铁场景的描写,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坚韧,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翻译及赏析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翻译及赏析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翻译及赏析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翻译及赏析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唐代诗人李白在宣城(今属安徽)与其叔李云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创作的送别诗。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翻译及赏析篇1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释:宣州,今安徽宣城。

谢脁楼,又名北楼或谢公楼。

相传为南朝齐诗人谢脁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唐时重建,改名为叠嶂楼。

校书叔云,或谓即李云,官秘书省校书郎。

此诗题一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则此诗饯别的对象当是文学家李华。

高楼:即题“谢朓楼”,南齐诗人谢朓官宣城(即宣州,今属安徽)太守时所建。

蓬莱:指秘书省。

李白族叔李云官秘书校书郎。

清发:清新秀丽。

逸兴:超逸的意兴。

散发:不戴冠簪子。

指散漫无拘束。

扁舟:小船。

弄扁舟,指归隐江湖。

译文1: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

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

你的文章就像蓬莱宫中储藏的仙文一样高深渊博,同时还兼具建安文学的风骨。

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飘逸豪放。

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然而每当想起人生的际遇,就忧从中来。

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猛了。

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排遣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

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

译文2:弃我逝去的昨日已不可挽留,乱我心绪的今日多叫人烦忧。

长风万里吹送秋雁南来时候,对此情景正可开怀酣饮高楼。

你校书蓬莱宫,文有建安风骨,我好比谢朓,诗歌亦清发隽秀。

李白在安徽宣城写的诗

李白在安徽宣城写的诗

李白在安徽宣城写的诗
1、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唐代: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译文:
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

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凤凰桥和济川桥好似落入人间的彩虹。

村落间泛起的薄薄寒烟缭绕于橘柚间,深秋时节梧桐已是枯黄衰老之像。

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
2、宣城见杜鹃花/ 子规
唐代: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译文:
在遥远的故乡,曾听过子规鸟凄恻的鸣啼;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盛开的杜鹃花。

子规鸣叫悲啭,使人愁肠寸断。

暮春三月,这鸟鸣花开的时节,游子正思念他的故乡三巴。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之四全诗鉴赏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之四全诗鉴赏

李白《秋浦歌》之四全诗鉴赏李白《秋浦歌十七首》之四全诗鉴赏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白《秋浦歌十七首》之四全诗鉴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四】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一朝”句:极言鬓发很快脱落变白。

飒,凋零。

衰,头发疏落变白。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这两句是说,悲凄的猿声,使人增添愁怨,催人年老,长发和短发都已斑白了。

秋浦多猿,猿声悲凄,然非猿声催白发,而是诗人愁心催发之白,猿声仅为增添愁绪而已。

评析:秋浦:唐代属池州府,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

《元和郡县志》卷二八江南道池州秋浦县:“秋浦水,在县西八十里。

”秋浦水,一名秋浦河。

公元753、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二、三载)间李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往来于池、歙诸州,《秋浦歌》十七首即此时游寓秋浦所作。

第四首写诗人照秋浦而悲白发。

前二句言望秋浦,见白发。

后二句闻猿声而添愁。

注释⑴秋浦:唐时属池州郡。

故址在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西。

白话译文入了秋浦之境,一个早晨就愁白了我的双鬓。

那凄切的猿声,叫得将我满头的白发郡成了纷乱的素丝。

创作背景秋浦,唐代池州郡属县,因境内有秋浦水而得名,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

李白一生三次游秋浦,留下七十余篇佳作。

这十七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三载(754)第二次游秋浦时期(另说为天宝十二载,又说为天宝十四载)。

当时李白因受谗遭疏离开长安已经十年。

在这十年中,李白云游天下,四海为家,北上燕、赵,南下江、淮;其中不乏痛快欢畅的时候,特别是曾和杜甫两人携手同游梁、宋,把酒论诗,快意非常。

不过,他在秋浦时的心情并不太好。

天宝十二载(753),他曾北游幽蓟,亲见安禄山势力坐大,君王养痈已成。

《赠汪伦》(作者-李白)唐诗赏析

《赠汪伦》(作者-李白)唐诗赏析

《赠汪伦》(作者:李白)唐诗赏析【作品介绍】《赠汪伦》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71卷第23首。

这首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

诗中首先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一位普通村民对诗人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

后两句诗人信手拈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比较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自己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令人回味无穷。

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脍炙人口,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原文】赠汪伦(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作者: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深千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

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宋蜀本《李白集》此诗题下有注曰: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

据此,后人多以为汪伦是一村人。

今人汪光泽、李子龙先后发现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仁素公之次子也,为唐时知名士,与李青莲、王辋川诸公相友善,数以诗文往来赠答。

青莲居士尤为莫逆交。

开元天宝间,公为泾县令,青莲往候之,款洽不忍别。

公解组后,居泾邑之桃花潭(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

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赏析唐诗《夜泊牛渚怀古》

赏析唐诗《夜泊牛渚怀古》

赏析唐诗《夜泊牛渚怀古》
《夜泊牛渚怀古》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中描绘了夜泊牛渚时的景象,并借牛渚这一历史遗迹,抒发了诗人对英雄人物的怀念之情。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联“牛渚西江夜泊船,星垂平野阔”,描绘了诗人夜泊牛渚时的场景。

牛渚位于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境内,是长江边的一处险要之地。

诗人在夜晚来到此地,将船停泊在江边,远眺星空,感受到了平野的宽广和宁静。

颔联“月涌大江流,孤云独去闲”,诗人继续描绘了江边的景色。

月光洒在江面上,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涌动,形成了一幅美丽的月夜江景。

与此同时,天空中的孤云独自飘荡,给人一种闲适、宁静的感觉。

颈联“怀古思今,苍茫云海间”,诗人在此表达了对古人的怀念。

诗人站在牛渚之上,望着眼前的江景,回想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感叹自己的渺小。

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现实的忧虑,希望自己能够像古人一样,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

尾联“明朝挂帆去,枫叶落满船”,诗人在结尾处描绘了自己明朝即将离开牛渚的场景。

枫叶飘落在船上,预示着诗人即将开始新的征程。

在这里,诗人用枫叶象征着离别之情,表达了对牛渚的不舍和对未来的期待。

总的来说,《夜泊牛渚怀古》是一首描绘夜泊牛渚时景象的五言古诗,通过对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历史英雄的怀念之情。

同时,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现实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待,展现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李白在安徽创作的诗歌欣赏

李白在安徽创作的诗歌欣赏

• 这些作品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有许多名篇, 诗如《南陵别儿童入京》、《望天门山》、《夜泊牛渚怀 古》、《横江词六首》、《独坐敬亭山》、《秋登宣城谢 朓北楼》、《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宣城见杜鹃 花》、《哭宣城善酿纪叟》、《赠汪伦》、《下泾县陵阳 溪至涩滩》、《宿五松山下荀媪家》、《铜官山醉后绝 句》、《秋浦歌十七首》、《清溪行》、《望九华山赠韦 青阳仲堪》、《临路歌》等。
南陵别儿童入京
•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
• 李白素有远大抱负,他立志要“申管晏之谈,谋 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弻,使寰区大定, 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但 在很长时间里没有得到实现抱负的机会,天宝元 年(742年),李白四十二岁的时候,唐玄宗召 他入京做官,他非常高兴,满以为实现自己政治 理想的机会到了,立刻回到南陵家中,与儿女告 别,并挥笔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神彩飞扬的诗 篇。 统观全诗,获诏进京是李白政治生活中的 一件大事,李白直陈其事,又多方敷彩,表现了 人生得意须尽欢的主题,亦可看出诗人与大唐盛 世一般奔放激越的生命豪情。
清溪行
• • • • • 清溪清我心, 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 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 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 空悲远游子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诗,是天宝十二载 (753)秋后李白游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贵池) 时所作。池州是皖南风景胜地,而风景名胜又大 多集中在清溪和秋浦沿岸。清溪源出石台县,象 一条玉带,蜿蜒曲折,流经贵池城,与秋浦河汇 合,出池口泻入长江。李白游清溪写下了好多有 关清溪的诗篇。这首《清溪行》着意描写清溪水 色的清澈,寄托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

李白的古诗《赠汪伦》

李白的古诗《赠汪伦》

李白的古诗《赠汪伦》李白的古诗《赠汪伦》《赠汪伦》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

小编这里为大家整理了这首作品的全诗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欢。

《赠汪伦》作者:李白【唐代】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注释: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

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宋蜀本《李白集》此诗题下有注曰:“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

据此,后人多以为汪伦是一“村人”。

今人汪光泽、李子龙先后发现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仁素公之次子也,为唐时知名士,与李青莲、王辋川诸公相友善,数以诗文往来赠答。

青莲居士尤为莫逆交。

开元天宝间,公为泾县令,青莲往候之,款洽不忍别。

公解组后,居泾邑之桃花潭”(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

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赠汪伦》意思:李白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人们行走的脚步声,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赠汪伦》写作背景: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

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

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

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

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古诗赏析

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古诗赏析

古典诗词赏析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

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古诗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古诗赏析秋浦歌·白发三千丈一般指秋浦歌十七首。

《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时。

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运用多种艺术手法。

下面是《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翻译赏析,欢迎参考!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前言】《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时。

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

【注释】⑴秋浦:唐时属池州郡。

故址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

⑵山公:指山简。

⑶宁戚:春秋时卫国人。

⑷白石烂:宁戚《放牛歌》中有“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之句。

⑸黑貂裘:《战国策·秦策》载,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

⑹水车岭:《贵池志》载,贵池西南七十余里有水车岭。

⑺寄生:一种植物,其根部不扎在土里而依附在松树、杨树等枝杈上,靠吸取这些树的养分而存活。

⑻江祖一片石:《一统志》载,江祖山,在贵池西南二十五里处,一石突出水际,高数丈,名曰江祖石。

⑼逻人:今称逻人矶,乃江边一巨石。

人:一作“叉”。

⑽鱼梁:地名,在逻人矶附近。

⑾舟:一作“行”⑿平天:湖名,旧址在贵池西南的齐山脚下。

⒀赧(nǎn):原指因害羞而脸红。

这里是指炉火映红人脸。

⒁个:如此,这般。

⒂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⒃白鹇(xián):大型鸟类,也叫“白雉“。

【翻译】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赏析】第十五首诗,是组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

李白在安庆写的诗

李白在安庆写的诗

李白在安庆写的诗一、原文:《江上望皖公山》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

清晏皖公山,巉绝称人意。

独游沧江上,终日淡无味。

但爱兹岭高,何由讨灵异。

默然遥相许,欲往心莫遂。

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

二、衍生注释:“皖公山”:就是天柱山,在今安徽安庆潜山市西部。

“清晏”:指天气晴朗,平静安宁。

“巉绝”:形容山的险峻。

“还丹”:是道家炼丹术语,是丹药的一种,传说服之可以成仙。

三、赏析:主题上,这首诗描绘了皖公山(天柱山)的雄伟秀丽的景色,并表达了诗人对其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情感上,诗中充满了对皖公山的惊叹与倾慕,开头几句对山上奇云、秀木以及整体险峻美妙山势的描写,都透露出那种强烈的喜爱。

同时,也包含了诗人自身的一种厌世情绪,如“独游沧江上,终日淡无味”,体现他对当下处境的不满。

表现手法上,先写景后抒情。

前四句细致地勾画出皖公山的奇特风貌,描绘出一幅云绕奇峰、木含秀气的壮美画卷。

后几句触景生情,由景色的美好进入自己内心世界的抒发,从现实不得意的无奈谈到对未来在此炼丹成仙的期许。

四、作者介绍: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他性格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其诗歌风格豪放飘逸、意境奇妙,经常运用想象、夸张等手法。

他一生渴望入仕施展抱负,但仕途坎坷,游历多地,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

五、运用片段:1. 在学校的旅游分享会上,小明这样说道:“我去安庆天柱山玩的时候,那才真正体会到李白诗里说的‘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

清晏皖公山,巉绝称人意’。

天柱山的云啊,仿佛是从那奇形怪状的山峰里生出来的,树木也都是郁郁葱葱充满生气,真是奇山妙景。

”2. 小王是个导游,在带着游客游览安庆天柱山的时候讲解道:“咱们现在脚下的天柱山啊,古代大诗人李白都写诗夸过。

他当时独游的时候感觉周围一切都平淡无味,但是见到天柱山就被吸引住了,觉得山峰奇特的云、山上秀丽的木都特美妙,还想着等自己炼成还丹,就在这山上归隐呢。

正如诗中所说‘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

独坐敬亭山赏析

独坐敬亭山赏析

独坐敬亭山赏析篇一:独坐敬亭山赏析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

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

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此二句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

“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个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显然是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可以想见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

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

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

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回肠荡气。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

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

李白《谢公亭》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李白《谢公亭》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李白《谢公亭》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谢公亭李白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

仿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注释]①谢公亭:谢朓曾在此处送别友人。

1.请描绘诗中画线句所呈现的景象,并说说这两句透露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3分)。

答:当年客人们欢聚的场面不见了,深蓝的天空上高悬一轮孤月,空山寂静,碧水长流。

透露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

2.“风景每生愁”中的“愁”的内涵有哪些?(4分)答:“愁”的内涵比较丰富:既有思古人而不见的遗憾,又有对自己身世漂泊的叹怨,还有在昔日谢眺交游盛景衬比之下对自身境遇的寂寞,更有受谗遭妒内心郁结的抑郁。

3.“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画面?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答:春天里,池塘里的莲花映着艳阳,自开自落,一片盎然;秋日夜晚,窗外修竹在静谧中窣窣地发出清响,衬得夜晚一派静谧。

诗人描绘了两幅春秋佳节良宵的画面,以乐景衬哀情,风景虽佳,人事却难免寂寞,也流露出诗人欲与谢眺神游而不得的落寞。

翻译:谢亭曾是谢朓与范云离别之处,我每当看到这里的风景就不禁生愁。

主客分别,已是青天明月;人去山空,只见碧水清流。

池畔的杂花,映着春天的朝阳;窗外的竹林,夜里像在秋风中鸣个不休。

我与古人息息相接,高歌一曲纪念谢公与范云的此地旧游。

背景:谢公亭是为纪念谢朓所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曾在这里送别诗人范云。

此诗为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李白在宣城(今属安徽)时所作。

【赏析】:《谢公亭》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近古五律。

此诗作于天宝十二载(753)李白游宣城时。

首联写谢朓、范云当年离别之地犹在,目睹此处景物不免生愁;颔联浑括地写出了谢公死后亭边的景象,以青天、明月、空山、碧水构成开阔而又带有寂寞意味的境界;颈联描绘谢公亭春秋两季佳节良宵的景物,其中寓有怀古情思;尾联写在缅怀遐想中,似乎依稀看到了古人的风貌。

全诗表现了作者对人间友情的珍视,也表现了李白美好的精神追求和高超的志趣情怀。

李白在宣城的敬亭山写的一首唐诗

李白在宣城的敬亭山写的一首唐诗

唐代诗人李白是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所创作的诗篇堪称经典,被后人传颂不衰。

而在李白的众多诗作中,有一首《登敬亭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这首诗是李白在宣城的敬亭山上所作,它以它极具个性的诗风和独特的意境而让人津津乐道。

让我们来欣赏一下《登敬亭山》的原文:敬亭悲风岸,千古摧残骨。

郁郁黄云暗,岿岿青天碧。

亭上随轻景,天边悲飁迫。

孤城遥影连,茫茫没人迹。

弦春知几日,驰六河水口。

投手成人泪,坐愁流物辱。

浮云碣破山,颓泣恸精魄。

重阴扇婆娑,残日白猿哭。

从这首诗的题目《登敬亭山》来看,李白写此诗的背景是在敬亭山上。

敬亭山位于今安徽宣城市境内,是一座古老的名山。

在诗中,李白以“悲风岸”、“黄云暗”、“丧残骨”等词句表达出敬亭山险峻、凄凉的自然景色。

这种用词不仅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深切感受,更借此突显了诗中的情感张力。

这首诗在意境上也别具匠心。

李白以“亭上随轻景,天边悲飁迫。

”一句,把读者带入了诗人眼前的壮美景色之中。

而在描写孤城、茫茫没人迹的地方,更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落寞的心境。

这种对情感的深沉表露,使得诗中所体现的意蕴更显得深刻、辽阔。

这首诗的写作手法也是别具匠心。

诗人运用了大量的对仗和排比,以及词藻华丽的修辞手法,使得整篇诗歌在音韵上显得非常动听,并且在形象的描绘上显得非常生动。

这样的写作手法不仅展现了诗人的高超才华,更使得《登敬亭山》成为了李白诗歌创作中的佳作。

这首《登敬亭山》还体现了李白对人生的某种感悟。

诗中所表现的孤独、落寞、凄凉的意象,可能是诗人在面对人生百态、世间沧桑所产生的一种感慨。

这种情感不仅使得诗歌更具有情感共鸣,同时也为诗歌增添了一种深邃的内涵。

李白所作的《登敬亭山》无疑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珍品。

诗中的意境深远,情感丰富,语言华丽,堪称杰作。

这首诗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也为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它不仅是我国古典诗歌的瑰宝,更是文学艺术的珍贵遗产。

《登敬亭山》作为李白诗歌创作的佳作,不仅在意象上具有独特的魅力,而且在其情感表达方面也体现了诗人的浪漫与忧郁。

李白《九月十日即事》诗词鉴赏

李白《九月十日即事》诗词鉴赏

【导语】李⽩的诗富于⾃我表现的主观抒*彩⼗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种排⼭倒海、⼀泻千⾥的⽓势。

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喻、拟⼈等⼿法综合运⽤,从⽽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的意境,这就是李⽩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的诗具有“笔落惊风⾬,诗成泣⿁神”的艺术魅⼒,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

下⾯是为⼤家带来的李⽩《九⽉⼗⽇即事》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九⽉⼗⽇即事 唐代:李⽩ 昨⽇登⾼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译⽂ 昨天刚登上龙⼭宴饮,今天⼜在这⾥举起了酒杯。

菊花为何这样受苦,遭到两个重阳的采折之罪? 注释 即事:以眼前事物为题材之诗,称即事。

登⾼:古时重阳节有登⾼的习俗。

更:再。

举觞(shāng):举杯。

觞,古代喝酒⽤的器具。

遭此两重阳:古时重阳节有采菊宴赏的习俗。

重阳后⼀⽇宴赏为⼩重阳。

菊花两遇饮宴,两遭采摘,故有遭此两重阳之⾔。

鉴赏 在唐宋时代,九⽉⼗⽇被称为“⼩重阳”,诗⼈从这⼀⾓度⼊⼿,说菊花在⼤⼩重阳两天内连续遇到⼈们的登⾼、宴饮,两次遭到采撷,所以有“太苦”的抱怨之⾔。

作者以醉浇愁,朦胧中,仿佛看到菊花也在嘲笑他这个朝廷“逐⾂”,他痛苦地发问:菊花为什么要遭到“两重阳”的重创?对于赏菊的⼈们来说,重阳节的欢乐情绪⾔犹未尽,所以九⽉⼗⽇还要继续宴饮;但菊花作为⼀种⽣命的个体,却要忍受两遭采撷之苦。

诗⼈以其极为敏感、幽微的灵秀之⼼,站在菊花的⽴场上,发现了这⼀诗意的空间。

实际上,诗⼈是借菊花之苦来寄托⾃⼰内⼼的极度苦闷。

借叹菊花,⽽感慨⾃⼰被馋离京、流放夜郎的坎坷与不幸,正见其愁怀难以排解。

此诗语虽平淡,内涵却⼗分深沉。

主要表现了作者⼀⽣屡遭挫败和打击,⽽在节⽇⾥所引发的忧伤情绪。

创作背景 这⾸诗是李⽩在当涂(今安徽当涂)龙⼭登⾼之作,时在唐代宗宝应元年(762)秋重阳节后⼀⽇,作者已于前⼀⽇登过⼀次龙⼭,并作了⾸《九⽇龙⼭饮》,这属于第⼆次登上宴赏,故作者感叹菊花连续两天遭到采摘,联想到⾃⼰两⼊长安,都遭到政治上的重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铜陵有两太白祠,或称太白书堂,一在五松山。 一在横港矶(即阳山矶)。贵池留有李白纪念建 筑和景点也很多。有两太白祠,一太白楼,太白 祠一在苦竹岭,一在白笴陂,太白楼在水车岭, 水车岭又称翰林山。李白纪念建筑和景点多散落 于清溪河、秋浦河两岸,清溪江祖石的太白钓台 产生甚早。九华山太白书堂附近有多处李白景点。 石埭杉山有太白书堂,又称太白祠,历史亦古。 此地在秋浦白笴陂南,李白当乘兴放游至此。太 湖城西北120里司空山(今属岳西),亦有太白 书堂,宿松城南亦有太白读书台。以上这些地点 李白都到过,且有诗为证。

还有李白未留诗文的地方也有关于李白的纪念建筑和 景点,如东流(今属东至)、望江都有太白书堂。东流当 时属秋浦,望江在宿松东南,濒临长江,这两处为李白所 经行自在情理之中。这两县和前面的宿松地志还记载了李 白到达其地的传说故事。

李白的遗址及历代安徽有关李白的纪念建筑和景点多 达100多处,见于唐宋文献记载的有30余处,在全国是最 多的。笔者粗略查检了一下各种文献,除安徽外,其它地 方的遗址、纪念建筑、景点,不过30处。这也见出李白与 安徽关系特别密切,安徽人士对他特别崇拜。拥有这么多 的遗址、纪念建筑、景点,对李白而言,他真是获得了 “千秋万岁名”,对今天的安徽来说,是一笔无与伦比的 巨大财富。
铜官山醉后绝句
• 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 • 要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 • 李白在这首绝句里,赞美铜官山、五松山雄 浑隽秀,抒发了“千年未拟还”、“拂尽五松山” 的眷恋之情,堪称千古绝唱。铜官山在安徽的铜 陵,铜陵产铜。从“千年未拟还”出发理解“铜 官乐”,当指诗人在铜官山所享受到的快乐。五 松山亦在铜陵。酒醉以后,诗人兴奋地舞之蹈之, 诗人舞蹈起来长袖飘拂,可以拂尽五松山,可见 诗人豪气之博大。有酒可乐,诗人就不想再回长 安去了,那自然是不
李白在安徽创作的诗歌欣赏
执教者:昆山中心学校代松刚
李白在安徽留下了哪些文化遗产
• 一、诗文作品是李白留给安徽最大的一宗文化遗产 • 李白先后五次游历安徽,时间累计十余年,并且在这里 走向人生终点。在安徽东西南北各地游历中写下了大量诗 文 ,其中诗192首,文9篇,这个数量是很大的,占其一 生创作总量近五分之一,占其可以确定写作地点的诗文数 量近三分之一。李白的诗文可以考知写作地点的有650篇 左右,而在安徽写作的共201篇,远远多出他在他的家乡 蜀中以及另两个寓居地安陆、兖州一带所写数量,也多出 他在京洛、吴越、金陵、江夏一带写作数量,可以说李白 对安徽情有独钟,文思诗兴独多。
• 改革开发以来,安徽在旅游开发、发展旅游业上 做了很多工作,确立了以两山一湖为重点推动皖 江旅游带的发展战略。这正是李白给我们留下文 化遗产最多的地区,也是李白所创造、所开发的 旅游资源最多的地区。这些地区旅游业正蒸蒸日 上,特别是马鞍山明确打出李白的旗子,修复、 完善、美化李白景观,发扬光大李白文化,每年 都举办李白诗歌节、吟诗节、旅游节,取得了卓 著的成效。马鞍山为安徽各地把李白文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后,一直处于失 意之中,过着四处飘摇的生活。秋日重登谢楼,秋色伤怀, 难免要发思古之幽情。想到谢朓和自己相似的经历,虽然 事隔古今,却感到他们的精神遥相接应。反映了李白在政 治上找不到出路,只能寄情山水,怀念古人,向大自然倾 诉他的心声。 • 诗人笔下的秋景苍茫壮阔,意境深远。诗中丰富的想 像与奔腾的气势令人叹为观止。 • • • • •

两条山水风景带是指泾川山水风景带、清溪秋浦山水风 景带,李白多次往返这两条山水风景带,写了很多诗。泾 川上自陵阳,下至琴溪,近三百里,李白写道:“泾川三 百里,若耶羞见之。”他认为浙东的若耶溪比不上它美, 在这条山水带上他写了近20首诗,多循山水走向描写,形 成了一条略无间断的诗的长廊。李白在秋浦所作诗也基本 顺着清溪秋浦两条河展开,他写道:“山川如剡县,风日 似长沙。”又写道:“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 安江,见底何如此?”认为这里可以和任何山水名区相比。 他的《秋浦歌十七首》以一条河流为题写了这么多诗,在 李白是特例,别的诗人也不多见。李白之前泾川诗偶有一 二,清溪秋浦则闻所未闻,基本可以说,李白是这两条山 水风景带的发现者,营造者,传扬者。
夜泊牛渚怀古
• • • • •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整首诗明白晓畅,信笔写来,却是妙笔天成,字字情深, 最突出的特点是诗人突破了律诗对仗的形式,于盛唐之时 当属罕见,诗人的豁达与才情可见一斑。
望天门山
•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壮丽的河山,使气度超凡的诗人兴味盎然;迷人的风 光,荡涤了才华横溢的谪仙在政治上的忧烦。本诗以巨大 的艺术力量,表现了李白对祖国山川无限热爱的情感。碧 水、青山、红日、白帆,构成了色彩鲜明的画面,让人赏 心悦目,啧啧称羡。
• 李白的遗址最具历史价值、最真实可信的就是他的冢墓。 冢墓有两处,一在当涂的青山,是他的真身墓,一在采石, 是他的衣冠冢。这两处冢墓李白的当世就有文献记载,且 世代延续。地表上保存到现在、完好的、封志明确的唐人 墓全国范围已很少了,安徽只李白一人。
三、安徽各地有关李白的纪念建筑、纪念景 点和传说是李白留给安徽的再生文化遗产
四、李白的文化遗产已经转化或正在转化为 安徽首屈一指的丰富无比的旅游资源
• 李白的游踪、李白对安徽景区的描写、开发概括为:三座 名山、两条山水风景带、两大风景名胜区及其它景点几块。
• 三座名山就是黄山、九华山、天柱山。这三座山 李白都是最早的题咏者,黄山、九华山他还是首 游的名人,两山的命名也与他有关。黄山的命名 在李白当世,而当时黄山的许多山峰并无名称, 所谓三十六峰不少名称是来自李白所作《送温处 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这首黄山第一首题咏诗。 九华山由李白命名,李白在《改九子山为九华山 联句序》中言之甚详。李白的《江上望皖公山》 是天柱山的第一首题咏诗。这三座山今天不仅在 安徽是三颗风景明星,在全国也是名闻遐迩,李 白就是他们最早的形象设计者、代言人。
独坐敬亭山
•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 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 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 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 表现了诗人的孤独。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二、李白的遗踪遗址也是他留给安 徽的重要文化遗产
• 李白游历安徽大约五次:第一次是天宝元年前后寓居南陵, 然后由此奉诏入京;第二次天宝六载由金陵来安徽,至九 载,游历了皖东当涂、历阳和县,皖西潜山、霍山、寿春、 庐江郡合肥等地,时间四年;第三次天宝十二载由梁园来 宣城,至十五载,游历了皖南宣城、当涂、泾县、南陵 (包括繁昌、铜陵)、秋浦(贵池,包括石台西部、东至 北部)、青阳(包括九华山),时间四年;第四次至德二 载避地卧病皖西的宿松、太湖(包括岳西),时间较短; 第五次上元二年赦归,游历了宣城、泾县(包括太平、黄 山、石台东北部一带),最后定居当涂,时间两年。还有 几次经行安徽留下诗作的,江行较多,有诗记地的有天柱 山、长风沙、天门山、牛渚,还到过皖北的砀山、亳州, 这些是途经。李白的遗踪分布现在的安徽16个市中12个 市。
• 当涂(今马鞍山)是李白的终老之地,纪念建筑 和景点最多,大多集中在采石,当涂城区和其它 地方也有一些。采石以唐李公青莲祠最为有名, 此祠始建于明代,前面是太白楼(又名谪仙楼), 后面是太白祠。宣城李白纪念地、景点多与谢脁 联系,谢脁纪念处也是李白纪念处,如谢朓楼 (又名叠嶂楼),此楼历史悠久。在此楼附近宋 代就建有李白与谢眺的合祠。李白在敬亭山也有 多处纪念建筑和景点。泾县李白景点集中在水西 寺和桃花潭一带,桃花潭及其附近景点大多与汪 伦有关。附近震山有太白祠。 南陵县也有太白祠, 还有太白井、太白酒坊。
南陵别儿童入京
•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
• 李白素有远大抱负,他立志要“申管晏之谈,谋 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弻,使寰区大定, 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但 在很长时间里没有得到实现抱负的机会,天宝元 年(742年),李白四十二岁的时候,唐玄宗召 他入京做官,他非常高兴,满以为实现自己政治 理想的机会到了,立刻回到南陵家中,与儿女告 别,并挥笔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神彩飞扬的诗 篇。 统观全诗,获诏进京是李白政治生活中的 一件大事,李白直陈其事,又多方敷彩,表现了 人生得意须尽欢的主题,亦可看出诗人与大唐盛 世一般奔放激越的生命豪情。
• 这些作品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有许多名篇, 诗如《南陵别儿童入京》、《望天门山》、《夜泊牛渚怀 古》、《横江词六首》、《独坐敬亭山》、《秋登宣城谢 朓北楼》、《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宣城见杜鹃 花》、《哭宣城善酿纪叟》、《赠汪伦》、《下泾县陵阳 溪至涩滩》、《宿五松山下荀媪家》、《铜官山醉后绝 句》、《秋浦歌十七首》、《清溪行》、《望九华山赠韦 青阳仲堪》、《临路歌》等。

其它景点如隐静寺、五松山、司空山、长风沙、 八公山等。除八公山外,另四个景点的题咏者李 白都是第一人。五松山还是李白命名的。五松山 今属铜陵,隐静寺今属繁昌,当时都属南陵。隐 静寺是江东名寺,传为南朝名僧杯渡所创,司空 山是禅宗二祖慧可道场。八公山见于李白《送张 遥之寿阳幕府》及《白毫子歌》二诗,前首写道: “寿阳信天险,天险横荆关。苻坚百万众,遥阻 八公山。”可作寿州形胜的概括。李白亦来今安 徽省会合肥,逗留时间不短,留诗六首,可惜未 着景点,虽然如此,也给庐州大地带来了光彩。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