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1 板块运动
地质构造与板块运动关系
地质构造与板块运动关系地质构造与板块运动是地球科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和研究领域。
地质构造研究地壳和地幔中各种构造形态、构造地貌以及构造形成的原因和机制;板块运动描述了地球上地壳板块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
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地球表面的地貌格局和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地质构造主要包括构造山脉、构造盆地、构造断裂、褶皱和地幔柱等。
这些构造是由板块运动形成的,它们是地壳构造运动的结果。
板块运动是地球表层的大规模地壳结构断裂运动。
板块运动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边界运动、内陆运动和裂谷运动。
边界运动是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对运动。
根据板块边界性质的不同,边界运动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构造边界运动、转换边界运动和边界边界运动。
构造边界运动主要是指板块之间的碰撞、碰撞、拆分和碰撞。
这些运动会导致地壳的挤压、折叠和收缩,形成褶皱山脉和构造断裂。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由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形成的。
转型边界运动主要是指两个板块之间的水平相对移动,如北美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的走滑断层运动。
边界边界运动主要是指两个板块之间的分离运动,如大西洋中脊上的断裂和火山活动。
内陆运动是地壳板块内部的变形和变化。
它不涉及板块与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是板块内部的应力与形变。
内陆运动主要表现为地壳的挤压、撕裂和抬升。
内陆运动形成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构造地貌,如喀斯特地貌、台地和盆地等。
喀斯特地貌是由于地下溶蚀作用导致地表塌陷形成的。
台地是由于地壳隆起,使原有的地表地貌形成隆起和抬升。
盆地是由于地壳的塌陷或收缩而形成的地表凹陷形态。
裂谷运动是地壳板块分裂形成裂谷和断谷的运动。
裂谷运动主要发生在地球表面与地球内部相互作用的地震活动带上。
裂谷运动还与板块运动中的构造断层和热液活动有关。
裂谷运动在地质学和地球科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其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地震活动。
地质构造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
高低起伏,形成 高山和盆地
内力作 用
外力作 用
地壳活动、岩浆 活动、变质作用
地球外部 的能量
风化、侵蚀、搬运 堆积、固结成岩
削低高山,填平 盆地,使地表趋 于平坦
二、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1.地壳运动及其影响:
水平运动 地
使岩层弯曲或断裂,形成褶 皱山系、裂谷或海洋 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
背斜 山
褶皱
向斜 谷
(二)、断层
什么叫断层?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 过了岩石所能承受的限度,岩体会发生破裂, 并且断裂面两侧的岩块沿断裂面有明显错动, 位移。
c
a
b
四、外力作用与地貌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固结成岩
四、外力作用与地貌
1. 流水作用:
(1) 流水的侵蚀地貌:
河谷、瀑布、峡谷,如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壳 运 动
垂直运动
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
南极洲、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 主要观点:: 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2 板 海上----海洋、海岭 张裂区 块 陆上----裂谷、断层 (生长边界) 构 形成的 大洋板块与 海上---海沟 造 地 形: 相撞挤压区 交界处----岛弧 大陆板块 : 学 (消亡边界) 陆上----海岸山脉 说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高大山脉
(2) 流水的沉积地貌:
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四、外力作用与地貌
2. 风力作用:
(1)侵蚀地貌: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戈壁、裸岩、荒漠
(2)沉积地貌:
沙漠中的沙丘、沙垄、黄土高原等
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
全 球 板 块 运 动 速 率 (cm/a)
洋中脊处的速率是根据海底磁异常测得的,箭头指示板块运动方向。
被绿线连接的观测站之间利用卫星激光测距法测定现今的板块运动速率, 后面标注L和M的数字表示分别用卫星激光测距和地磁法得到的现今板 块运动速率。
塔里木盆地东南部阿尔金断裂造成的水系向同方向偏转现象(卫星图片)
(二)老构造运动的证据
发生在几百万、几千万以至若干亿年前的构造运 因此不能使用研究新构造或现代构造运动的方法进行研 故根据地层的岩相特征、厚度、接触关系以及构造变形
动所造成的地貌形态,几乎都为后期的地质作用所破坏,
究。但是,构造运动的每一进程却留下可靠的地质记录。
等,便能从中找到构造运动的信息,重塑地壳构造的发
主要内容
一、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 二、构造运动在地形、地物上的表现 三、构造运动在地层中的表现
证据
四、构造运动引起的岩石变形
构造运动—主要由地球内部能量或地球内力引起 的岩石圈变形、变位以及洋底的增生和消亡的机
械作用。
构造运动引起地震、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并决定着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类型、方式和强度,
控制着诸多地貌形态的发育过程;同时也控制着
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
构造运动据其发生的时间可分为:
古构造运动—是新近纪(新第三纪,23.03Ma )以前
发生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是新近纪(新第三纪,23.03Ma)以来
发生的构造运动,在地貌、地物上有良好的表现。
现代构造运动—人类历史时期以来的新构造运动称之。
(一)岩层的产状
1.不同产状的岩层 岩层在地壳中的空间方位称为岩层的产状。
由于岩层沉积环境和所受的构造运动不同,可以
地壳构造与板块运动
地壳构造与板块运动地壳构造和板块运动是地球科学中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地壳构造研究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地壳组成、结构和变形,而板块运动则研究地球上不同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
这两个领域的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球表面的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地壳构造研究的核心是地质构造,它包括构造地貌、构造岩石和构造运动。
构造地貌是指地表上因构造活动而形成的地貌特征,如山脉、盆地和断层等。
构造岩石是指受构造力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如褶皱岩和断裂岩等。
构造运动是指地壳中不同部分相对运动的现象,如地震和地壳的垂直运动等。
地壳构造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力作用。
地球内部的构造力主要有地球引力、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等。
地球引力是地球各部分相互吸引的力,它使地壳向地心方向下沉。
地壳运动是地壳中岩石的变形和移动,它是地壳构造的主要动力。
地震活动是地壳构造的一种表现,它是地壳中能量释放的结果。
板块运动是地球表面不同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
地球表面被分为数十个板块,它们以不同的速度和方向相对运动。
板块运动是地壳构造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是地球上地震、火山和地壳变形的主要原因。
板块运动的主要形式有三种:边界运动、内部运动和地壳运动。
边界运动是指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它主要包括构造边界、构造带和构造断裂。
内部运动是指板块内部的变形和运动,它主要包括构造隆起、地壳下沉和地壳膨胀等。
地壳运动是指地壳中岩石的变形和移动,它是地壳构造的主要动力。
地壳构造和板块运动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球表面的变化非常重要。
它们帮助我们认识到地球是一个动态的行星,不断发生变化和演化。
通过研究地壳构造和板块运动,我们可以预测地震和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为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地壳构造和板块运动的研究也为石油、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总之,地壳构造和板块运动是地球科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地球的地理构造板块运动和地质变化的原因
地球的地理构造板块运动和地质变化的原因地球是一个伟大而神秘的行星,它的表面并不平坦,而是由一系列陆地和海洋组成的。
这些陆地和海洋并不固定,它们会经历一系列的变化,包括板块运动和地质变化。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地球的这些变化呢?本文将就地球的地理构造板块运动和地质变化的原因进行探讨。
一、板块运动的原因板块运动是指地球的表层被分为几个大块,这些块之间会相对移动,并且会造成地震、火山喷发等现象。
而板块运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大陆漂移理论大陆漂移理论是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20世纪初提出的。
他认为地球表面的大陆是可以漂移的,而这种漂移是由于地球的内部存在着类似于岩浆的物质,它们不断运动着,从而导致了大陆的移动。
2. 热对流运动地球的内部是极其炽热的,地球内部的岩石会因为受到高温的影响而变得流动起来。
这种流动是非常缓慢的,但它会导致地表的岩石板块相对移动。
3. 地壳的形态变化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它是由岩石组成的,而岩石是非常脆弱的。
地壳受到了地球内部的热对流运动的影响,会发生形态的变化,从而导致板块的运动。
二、地质变化的原因地质变化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形、地壳厚度、岩性等方面的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的,其主要原因如下:1.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指地壳因为地球内部的因素而发生变动。
比如地震、火山喷发等都是地壳运动的表现。
而这种地壳运动会导致地质的变化。
2. 外力影响地球的地理构造并不是孤立的,它还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
比如气候变化、河流侵蚀等都可以改变地球的地理构造,从而导致地质的变化。
3. 人类活动人类的活动也会对地球的地理构造产生深远的影响。
比如垦殖、采矿等都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形态,这种改变也会引起地质的变化。
综上所述,地球的地理构造板块运动和地质变化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的。
从大陆漂移理论到热对流运动,再到地壳运动和外力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导致了地球的地理构造和地质变化。
第三章 地质构造
1)剪节理 ,是岩层受剪应力产生的裂隙。
2)张节理, 岩层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受张拉应力作 用产生的节理称张节理。
3)压性节理, 压性节理是岩层受到强大的挤压作 用时所形成的节理。
(2)广义节理
除构造裂隙以外,岩体的原生裂隙和风化裂隙以 及其它次生裂隙也常被称为节理或称为非构造节 理。
图3-13节理组合形成危岩
(6)板块构造说:1968年,由海底扩张说引申、发 展起来的板块构造说认为,地球表层由大小不等 的岩石圈板块拼合而成。这些板块"飘浮"在地幔 的粘性层上,每一个板块能独立运动,并在运动 中相互挤压、摩擦、碰撞。地幔物质对流是大板 块运动的主要驱动力,大板块的运动引起中、小 板块活动,地球的旋转极和旋转角速度对板块运 动也有制约作用。
图3-2 岩层产状要素 AB为层面走向 DC为倾向 a为层面倾角
3.岩层产状的测量 在野外的岩石露头上用地质罗盘直接测量(见图33)。所测量的层面应具有代表性。 (1)测走向。 (2)测倾向。 (3)测倾角。
图3-3 岩层产状测量图示
4.岩层产状的表达形式 一组走向为北西320°,倾向南西230°,倾角35°的 岩层产状,可写成:N320°W,S230°W,∠35°由 于岩层的走向与倾向相差90°,所以在野外测量岩层 的产状时,往往只记录倾向和倾角。如上述岩层的 产状,可记录为SW230°∠35°或230°∠35°形式。如 需知道岩层的走向时,只需将倾向加减90°即可。
华蓥山断裂
33/63
构成地壳的岩体,受力作用发生变形,当变形达 到一定程度后,使岩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 坏,产生各种大小不一的断裂,称为断裂构造。 断裂构造可分为节理和断层两类。 3.4.1节理 (1)狭义的节理—构造裂隙(图3-13) 岩层或岩体中分布着具有一定方向受构造应力作 用发生的裂隙,但裂隙两侧的岩块又没有显著的 位移,这些断裂构造称构造裂隙或构造节理,按 形成节理的作用力特征可将节理分为以下3种:
工程地质基础-地质构造
2.岩层产状的表示方法
(1)方位角表示法:用倾向和倾角表示
210°∠25°,读倾向210度,倾角25度。
(2)象限角表示法(用走向、倾角、倾向线表示)
N45°E∠30°SE 北偏东45度,倾角为30度, 倾向南东
(3)符号表示法——地质图中常用
40°┴:长线代表走向,短线代表倾向,度数是倾角
:岩层产状水平
交线
(3)岩层的厚度是其顶、底面间的高差。 (4)岩层出露宽度:岩层顶层和底面地界线间的水
平距离,取决于岩层厚度和地面坡度;
3.2.2 倾斜岩层
岩层层序正常,上层为新岩层,下层为老岩层,层面与水平有一交角的岩 层称为倾斜岩层。岩层的倾斜方向及倾斜角度基本一致,称单斜岩石
单斜构造的力学成因
图 4-3 地层层序
2、褶皱的形态分类
按轴面产状分类
(a)
直立褶皱
(b)
倾斜褶皱
(c)
倒转褶皱
(d)
平卧褶皱
按轴面产状分类
直立褶皱、斜歪褶皱、倒转褶皱、平卧褶皱、翻卷褶皱
轴面近直立 两翼倾向相反 倾角近相等 轴面倾斜 两翼倾向相反 倾角不等
轴面倾斜 两翼倾向相统 一翼倒转
轴面近水平 一翼正常 另一翼倒转 轴面弯曲 平卧
3.如图所示的岩层的接触关系是( B ) A.整合接触 B.角度不整合接触 C.假整合接触 D.平行不整合接触
4.某地上、下两套地层时代不连续,产状基
本一致,则它们的接触关系是( C ) A.整合接触 B.沉积接触 C.假整合接触 D.角度不整合
5.如图所示,关于岩层接触关系表述全部正确的是(
断裂构造按力学性质可分为压性、张性、扭剪 性以及压扭性和张扭性
(1)压性断裂 (2)张性断裂
地质学中的构造运动和板块漂移
地质学中的构造运动和板块漂移地球上的地壳是由多种岩石组成的,而这些岩石不断地受到外力的破坏和形变,从而引发出构造运动。
在地质学中,构造运动分为多种类型,如抬升、沉降、折叠、断裂、隆起等等。
这些运动产生的结果包括山脉、海底地形、地震等地球现象。
而板块漂移则是一种整体性的运动,它的发现和研究为地球科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揭示出地球的地质历史和演化过程。
一、构造运动1.1 折叠与断裂折叠是指地壳在外界力的作用下出现弯曲变形的现象。
它通常发生在岩层中的地层面上,经常可见于山脉的形成过程中。
而断裂则是指地壳岩石在外界作用下出现断裂变化的现象,可以表现为地震和地表上的割裂。
这种现象也可以导致山脉的形成和地球地形的变化。
1.2 隆起和沉降隆起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块在地壳发生变化下产生上升的现象。
而沉降则是地球表面地块下沉的过程。
这些现象常常会引起海面的变化,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或下降。
二、板块漂移板块漂移是指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沿地球表面移动的过程。
该现象是20世纪中叶地球科学重大发现之一,揭示了地球历史上的大变局。
在地球科学的研究中,板块漂移被视为解释地球地貌和地震活动等现象的重要理论之一。
2.1 达尔文的发现在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达尔文曾发现了南美洲和非洲大陆居然有相同的化石品种,这使他非常震惊,他认为通过某种未知的方式,这些地域上极为分离的区域之间曾经连通。
2.2 然后发现地磁现象20世纪中叶,科学家又意识到地球大规模的地磁再分布,这让他们开始怀疑板块漂移的假说。
2.3 活动的板块边界板块漂移涉及到联结大陆的岩石构造,促发了地震和火山。
这些现象往往出现在板块边缘的地区,例如环太平洋地震带。
地震和岩浆等现象为研究者证实了板块漂移假说提供了直接的行动证据。
三、结语地质学中的构造运动和板块漂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认识地球的方法。
通过它们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历史和演化过程,窥视出自己所生活的世界中的激动人心的地质运动。
地理地球的结构与地壳运动
地理地球的结构与地壳运动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它饱含了许多神秘和令人着迷的地理现象。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球的结构和地壳运动,我们可以通过探索地球的内部构造和研究地质运动来揭示这些奥秘。
本文将围绕地球的结构和地壳运动展开论述。
一、地球的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最薄的一层,主要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地幔是地球的中间层,主要由硅酸盐矿物构成,这些矿物具有高温高压的特点。
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主要由液态铁和镍构成,而内核则为固态。
地壳是我们所居住的地球表面,同时也是地质活动最为频繁的区域。
它不仅是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基础,也是地球上各种地理现象的重要发生地。
地壳的形成和演变是地球地质学的核心内容。
二、地质运动1. 构造运动构造运动是地壳中构造和板块的相对运动。
地球表面被划分成数个大块,即地质构造板块。
这些板块是固定的,但它们之间的相对运动却是非常活跃的。
在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和滑动的过程中,构造运动就会产生。
构造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地壳的隆起和下沉、地壳的抬升和垮塌、地震、火山喷发等。
例如,当两个地质板块相互碰撞时,会出现山脉的隆起和地震的发生;当地壳板块分离时,会形成洋中脊。
2. 地壳变动地壳变动是指地壳内部或表面的变化过程。
地壳变动有两种方式:垂直变动和水平变动。
垂直变动是指地壳上的高山和深谷的形成。
当板块相互碰撞时,其中一块板块会被挤压,形成高山;而在板块相互分离或滑动时,会出现地壳下沉和深谷的形成。
水平变动是指地壳上的地表或地壳移动的变化。
地壳板块的相对运动导致地壳的平移,这种水平变动也是地球地壳运动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
地壳运动的结果是地表地貌的形成和改变,包括山脉、高原、平原、河流和湖泊等。
此外,地壳运动还会导致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三、研究方法为了研究地球的结构和地壳运动,地球科学家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技术。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研究方法:1. 测量地震波地震波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工具。
地质构造运动板块构造学说
地质构造运动板块构造学说地质构造运动地质构造运动是指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物质变位的运动,⼜称地壳运动或⼤地构造运动。
对于古代的地壳运动,主要依据沉积场所的特征、构造变形和地层接触关系等地质遗迹来进⾏推断。
构造运动的起源主要有地球收缩说、膨胀说、脉动说等。
⼀般认为是由地幔对流引起的岩⽯圈板块运动所导致的。
地球内部的能量引起地壳或岩⽯圈物质的机械运动,表现为岩⽯层褶皱和断裂,导致岩⽯发⽣变位⽅式的⽔平运动和升降运动,即所谓的造⼭运动和造陆运动。
构造运动既有缓慢进⾏的,也有剧烈进⾏的;既有⽔平运动,也有升降运动。
研究地壳运动的成因,往往依不同参照物来提出相关理论。
⽐如Ⅰ.以银道⾯为参照物研究地壳运动,认为地壳运动是由银⼼捕获太阳绕其旋转⽽造成的,地壳的位置变化主要是全球性海陆变迁。
地球形成以后,除陨⽯降落外,地球的固态物质基本保持不变。
地球上有地⽅隆起,就得有地⽅凹陷,全球性海陆变迁不是固态地壳的⼤⾯积⾼低变化,⽽是全球性的海⽔变化。
地球的北半球向外稍尖⽽凸出,⽽南半球向内凹。
北极⾼出球⾯19⽶,南极低于球⾯26⽶,南北极相差45⽶。
从⾚道⽅向看,地球近似⼀个“梨”的形状。
⾼出球⾯的北极是海⽔覆盖的北冰洋,⽽低于球⾯的南极却是陆地。
南极洲的最⾼峰是⽂森峰,海拔4897⽶。
这表明北极海平⾯⾼于南极近5000⽶。
在地史中发⽣过⼏次全球性海进海退事件,海进时形成海进的沉积建造,产⽣灰岩,有海⽣动物化⽯;海退时形成海退的沉积建造,有煤形成,有陆⽣动植物化⽯。
这种海进海退的地壳运动现象是由于地球绕银河中⼼转动⽽出现的。
由于地球⾃转并受太阳、⽉球引⼒作⽤⽽形成潮汐,地球表⾯的⽔在引⼒⽅向呈⾼凸出。
地球北极的⽔⽐南极凸出的⾼,说明在地球北极⽅向存在引⼒要⼤。
不过,地球既在地⽉系⼜在太阳系中⾃转和公转,应该出现北极的⽔凸变化,但实际上是依旧不变的,视乎说明地球北极⽅向的引⼒与地⽉系和太阳系⽆关。
由于地轴倾斜于黄道⾯(夹⾓66°34′),地球⾚道⾯与黄道⾯的夹⾓为23°26′。
小学科学中的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
汇报人:
目录
添加目录标题 地球的构造 板块运动
01 板块边界类型 04
02 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05
03
添加章节标题
地球的构造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壳:地球的最外层, 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是地球表面地貌的主 要形成原因。
地幔:位于地壳之 下,由高温岩石组 成,具有流动性。
转换边界
定义:两个板块沿 垂直于洋中脊的线 相互滑动,导致海 沟的形成或消失
特点:板块相互滑 动时,不会发生大 规模的物质交换或 岩浆活动
实例:日本海沟、 菲律宾海沟等
影响:形成海沟、 岛弧等地质构造, 影响地震、火山等 自然灾害的发生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边界
简介: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边界是地球构造的重要部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板块运动和 地震等现象。
板块漂移:板块在地球表面 缓慢移动的现象
板块俯冲:一个板块向下俯冲 进入地幔,形成海沟、火山等
现象
板块裂解:板块之间的张力超 过其粘结力,导致板块分裂,
形成新的边界
板块运动的规律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地幔热 对流和地球自转
板块运动的基本形式:水平 运动和垂直运动
板块边界类型:离散边界、 汇聚边界和转换边界
类型: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边界主要分为俯冲边界和碰撞边界两种类型。俯冲边界是指大洋板块 向下俯冲进入地幔的区域,而碰撞边界则是大陆板块相互碰撞的区域。
特征:在俯冲边界,大洋板块的岩石圈俯冲进入地幔,导致海沟的形成和火山活动的减少。在碰撞 边界,大陆板块相互挤压,导致山脉的形成和地震活动的增加。
影响: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边界对地球的地质活动和地貌特征有重要影响。这些边界的存在和变 化可以影响地震、火山和构造运动等自然现象的发生和分布。
地理学中的地质构造与板块运动
地理学中的地质构造与板块运动地质构造与板块运动是地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揭示了地球表面的变动和形成。
地质构造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和结构,而板块运动则是指地球板块在地球表面的移动和相互作用。
这两个概念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地球表面的地貌和地理现象。
一、地质构造的类型地质构造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构造地貌和构造地球物理。
构造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貌特征,包括山脉、高原、盆地、河流等。
构造地球物理则是指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物理性质,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等。
这两种类型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地球的地理特征。
二、地质构造的形成地质构造的形成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力学作用和地壳运动。
地球内部存在着地球板块,它们不断地移动和相互作用,导致地球表面的变动。
构造地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动,例如山脉的形成是由于板块之间的挤压和隆升;盆地的形成是由于板块之间的拉伸和下沉。
构造地球物理的形成则是由于地球内部的热力作用和岩石圈的运动,例如地壳的形成是由于岩石圈的上升和冷却;地幔的形成是由于地球内部的热量和物质运动。
三、板块运动的类型板块运动是地球板块在地球表面的移动和相互作用。
板块运动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边界运动、内部运动和地震活动。
边界运动是指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板块的碰撞、挤压、拉伸和滑动。
内部运动是指板块内部的变动,包括板块的上升、下沉和隆升。
地震活动是指板块运动引起的地震现象,地震是地球板块运动的结果。
四、板块运动的影响板块运动对地球表面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板块运动是地球地貌变动和地理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
例如,地球上的山脉、高原、盆地、河流等地貌特征都是由于板块运动引起的。
其次,板块运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也很大。
板块运动会导致地球气候的变化,从而影响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和繁衍。
最后,板块运动还会引起地震和火山活动,给人类社会和经济带来巨大的灾害和损失。
总结起来,地质构造与板块运动是地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揭示了地球表面的变动和形成。
地壳构造与板块运动
地壳构造与板块运动地壳是地球上最外层的固体壳层,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地壳构造是指地壳内部的组成和结构特征,而板块运动则是指地壳板块相对运动的现象。
地壳构造与板块运动是地球科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对于理解地球的演化和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壳构造的组成与特征地壳构造的组成主要包括岩石类型、岩石组成和岩石结构等。
地壳中的岩石类型有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等,它们在地壳中的分布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地壳的构造特征。
岩石组成是指岩石中各种矿物的组成比例,不同的岩石组成反映了地壳的物质组成和演化历史。
岩石结构是指岩石的形态和构造特征,例如断层、褶皱和岩浆侵入体等,这些结构特征记录了地壳构造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二、板块运动的原因与机制板块运动是地壳板块相对运动的现象,它是地球上大规模地质现象的基础。
板块运动的原因主要包括地球内部的热对流和地壳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
地球内部的热对流使得地壳板块在地幔上移动,形成了板块运动。
地壳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板块边界的碰撞、扩张和滑移等。
板块边界的碰撞形成了山脉和地震,板块边界的扩张形成了海洋中脊和火山活动,板块边界的滑移形成了断层和地震。
三、地壳构造与板块运动的影响地壳构造与板块运动对地球的演化和地质灾害的发生都具有重要影响。
地壳构造的演化过程决定了地球的地貌和地质构造,例如山脉的形成和地震的发生。
板块运动的作用使得地壳板块相对运动,导致了地球上的地震、火山和地壳变形等现象。
地震是板块运动的直接产物,它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灾害。
火山活动是地壳板块扩张的结果,它不仅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还可能引发火山灾害。
地壳变形是板块运动的长期效应,它会导致地壳的抬升、下沉和变形,进而影响到地球上的水文循环和生态系统。
总结起来,地壳构造与板块运动是地球科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通过对地壳构造和板块运动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和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为地球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章新构造运动与新构造
第三章新构造运动与新构造、新构造运动内力引起的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叫作构造运动。
1、新构造运动的概念目前对新构造运动发生的时限认识不一致,主要有:第四纪时期发生的构造运动是新构造运动;从新第三纪(新近纪)开始至现代的构造运动为新构造运动;新第三纪和第四纪前半期发生的构造运动是新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不应给予时间限制,只要是造成现代地形基本特点的构造运动都应叫新构造运动。
目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新构造运动是新近纪以来发生的地壳构造运动,其中有人类历史记载以来的构造运动称为现代构造运动。
2•新构造运动的特点①新构造运动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②新构造运动有一套特定的研究方法,如地貌学、考古学、大地测量学、地震学、地球物理学和空间遥测技术等相关概念:•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叫做新构造(即新地质构造)。
•活动构造:现今仍在活动的构造。
•活动断层:近代地质时期(第四纪)和历史时期有过活动(位移或古地震),现代正活动或将来有可能活动的断层。
1、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形式新构造运动具有与老构造运动相同的表现形式,但也有自己特征的表现形式。
1.地质表现主要是新地层(新近系-第四系)发生的低角度的倾斜变形或宽缓的拱形变形。
新疆乌恰县境内阿图什组(N2) 的倾斜变形正断层,上盘相对作下降运动,下盘相对袍上升运动的沿倾向滑移的断层。
左图为一简单的正断层。
•2•地貌标志宣平画蝠同鬱诲(1)新构造运动的直接地貌标志即新构造地貌,它是新构造运动直接作用的结果,如断层崖、断块山、山脊被错断等。
•地貌标志直接地貌标志沿走滑断屋发有的地貌形态略閥(IK日木话惭层WI究会.1980)B.础JftlihC. fiMUKttiD.断E・小13 F.K@KKr G.地淅H・ WViMtttI. RIXtt J・断买冷K. J4Qi LIM山・tt: I倡劝打祁连山西端被阿尔金断裂截断的现象天山南部山前巴楚地区的走滑断层错断山脊的现象(卫星影像)(2)新构造运动的间接地貌标志主要由河流地貌反映出来的构造运动。
03-地质构造
垂直升降造成的地貌
河流阶地 准平原和夷平面
海平面升降的的证据
垂直运动的标志
河流阶地、海成阶地、夷平面、多层溶洞等的 存在。
沉积厚度和沉积环境的变化 沉积环境反映垂直升、降变化 沉积厚度反映岩石圈升降的幅度
地层的接触关系 整合接触:岩石圈缓慢下降 平行不整合:显著的升降 角度不整合:显著的升降和水平挤压作用
地质上以岩层的产状来描述其空间位置,包括 岩层的走向、倾向、倾角,称产状三要素
地理方位角的表示
N
N45ºW
360º / 0º
NW
NE
NNE
315º 290º
45º
NEE
W 270º
SWW
225º
SW
SSW
180º
S
90º E
130º SE
S50ºW
产状三要素:
1.走向:走向线———岩层面同任意水平面的交线(岩层层面
3 按褶曲的平面形态
(同一岩层在平面上出露的长宽比)
线状褶曲:长短轴比大于10:1 短轴褶曲:长短轴比在3:1—10:1 穹窿和构造盆地:长短轴比小于3:1
穹 隆 和 构 造 盆 地
(4)其它的分类方法* 按转折端形态 按两翼间夹角 其它的组合分类
褶曲的野外识别:
顺或逆着倾向方向,地层对称重复出现,倾 角变
这些说明地壳上岩石发生了运动,发生变形、 变位,改变了原来的状态。
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或岩石圈 运动,是指由于地球内部营力(或称内 动力)而引起的地壳变形或变位。
拉张——相背分离
水平运动
挤压——相向靠拢
类型
剪切—— 平错
垂直运动 —— 差异升降
地壳运动板块构造
C.热柱模型认为所有的向上对流被 限定在几个狭窄的地幔柱内,而下 降流则是冷的、重的俯冲着的大洋 板块。
16.3.7 威尔逊旋回
大洋演化的六个阶段 1、胚胎期:东非大裂谷 2、幼年期:红海、亚丁湾 3、成年期:大西洋 4、衰退期:太平洋 5、终了期:地中海 6、遗痕期:地缝合线
威尔逊旋回:一次完整的板块扩张一闭合循环或旋回 称作威尔逊旋回。
a.扩张初始阶段: b.扩张发展阶段: c.扩张萎缩并转向
收敛阶段: d.俯冲阶段:
e.闭合阶段:
实例:(其主要阶段在现实中均可找到对应构造区域)。
a.扩张初始阶段:大陆板块还没有完全拉开,故尚未 形成洋壳,如东非裂谷;
b.扩张发展阶段:这时已经出现洋壳且在继续扩大, 如红海海盆;
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内容: ①大洋中脊是地幔物质上升的出口,上
升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洋壳,并推动 先形成的洋底逐渐向两侧对称扩张;
二、海底扩张学说
② 海底在洋中脊处的扩张导致新大洋两侧的大 陆逐渐彼此远离,也可能使老的洋壳在大陆边缘的 海沟处沿贝尼奥夫带(俯冲带)向下俯冲潜没,重 新回到地幔中去,从而完成对老洋壳的更新;
① 俯冲边界
相邻的大洋与大陆板块发生相互叠覆,一般是 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也称消减带。
分两种次级类型:岛弧-海沟型,俯冲带上方 发育岛弧,主要见于西北太平洋边缘;
安第斯型(山弧-海沟型),大洋板块沿陆缘 海沟俯冲于山弧之下,主要见于南美大陆西部 边缘。
三、板块构造 1. 板块划分与板块边界类型 (2) 汇聚型边界 ①俯冲边界
③ 海底扩张是刚性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上运动 的结果,运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
地球科学中的地质构造和板块运动
地球科学中的地质构造和板块运动地球的外部结构是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的,其中地壳被认为是地球表面最薄、最外层的岩石层,其分为大洲和海洋两种类型。
地质构造是指地壳表面的各种几何形态和地球内部的岩石层次,是地球科学研究的核心之一。
地质构造与板块运动息息相关,可以解释大洲和海洋的形成和演变,也可以阐释地震、火山和地质灾害等自然现象。
一、地质构造的形成和分类地质构造可以是构造体或是构造线,构造体是指地球表面和下伏岩石中具有一定几何形态的大型地质单元,如地丘、地台、盆地和山地等;构造线则是指地球表面和岩石中具有线状形态的地质单元,如地裂缝、断层和褶皱等。
地质构造通常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地震、火山、风化、沉积和地球内部的地壳运动等。
在地球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地球内部的热量不均匀分布而导致了地壳的运动,这种地壳内部不稳定的运动就是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垂直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断层和火山活动,是由于地球内部的热量和物质运动造成的,另一类是水平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隆起和降落,是由于地球内部物质的膨胀和收缩造成的。
二、板块运动的意义和模型板块运动是地质构造研究的重要内容,它是地球表面上岩石块体和岩石层次的运动和变形,在地球形成和演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板块运动的理论基础是“板块构造理论”,该理论是针对大洋和大陆的地质构造模型,认为地球表面的岩石壳外壳被分为许多移动和有相对运动的板块,板块之间相互碰撞、相互滑动和脆性变形等,从而影响地球的地貌、地震、火山、沉积和气候等自然现象。
目前板块构造理论的支持依据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板块缝合线证据;二是海底扩张论证据;三是太平洋火山带示例;四是矿床和大地构造示例证明;五是地震活动分布和震源机制证明。
地球表面的板块运动有三种类型,即地板块下沉、地板块上升和地板块相互滑动,这三种运动方式的组合形成各种类型的地质构造。
三、板块运动的具体表现1.板块边缘的形成在板块运动中,板块之间主要表现为相互碰撞或相互分离的情况,这种区域叫做板块边缘。
地球科学中的地质构造与板块运动
地球科学中的地质构造与板块运动地球科学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变动和地球表层现象的学科,其中地质构造与板块运动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质构造是指地球内部的各种构造形态和构造关系,而板块运动则是指地壳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
一、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与分类地质构造是指地球内部岩石体系的各种形态和空间结构关系,主要包括构造单元、构造形态和构造运动等。
地质构造可以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如按构造形态可分为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和火山构造;按构造单元可分为盆地、山脉和台地等。
不同的构造形态和构造单元反映了地球内部岩石体系的演化过程和力学特性。
二、地壳板块的运动与边界类型地壳板块运动是指地壳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既包括板块的水平平移,也包括板块的垂直运动。
根据不同的板块边界类型,地壳板块运动可以分为三类:边界发散型、边界汇聚型和边界滑动型。
边界发散型运动是指板块之间相互背离和产生海洋地壳扩张的运动,如大洋中脊;边界汇聚型运动是指板块之间相互靠拢和产生山脉形成的运动,如喜马拉雅山脉;边界滑动型运动是指板块之间相互滑移而无明显的扩张或汇聚,如圣安德烈亚斯断裂带。
三、地质构造与板块运动的相互关系地质构造与板块运动是密切相关的。
地质构造是地球内部岩石体系的形态和结构,而板块运动则是地质构造形成和演化的基础。
地质构造对板块运动起着制约和引导作用,而板块运动则会影响地质构造的形态和演化。
例如,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的形成和演化都与板块运动密切相关,同时也会影响板块的运动方式和速度。
四、地质构造与资源勘探的关系地质构造对资源勘探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不同的地质构造形态和构造单元往往对不同类型的矿产资源有着特定的控制作用。
例如,构造盆地常常是油气和煤炭资源的重要富集区域,构造山脉则往往是金属矿床的富集区域。
因此,通过研究地质构造,可以为资源勘探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勘探目标。
五、地质构造与自然灾害的关系地质构造也与自然灾害密切相关。
某些地质构造单元往往是地震、火山爆发和地质灾害的高风险区域。
简单的地质构造和板块运动
简单的地质构造和板块运动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充满神秘和奇妙的星球,其内部的地质构造和板块运动塑造了我们所看到的山川、海洋、地震和火山等自然现象。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揭开地质构造和板块运动的神秘面纱,以一种简单易懂的方式来了解它们。
地质构造,简单来说,就是地球内部岩石的排列和组合方式。
想象一下,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千层蛋糕,每一层都有着不同的成分和特性。
这些岩石层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由于各种力量的作用,发生了弯曲、断裂和错位,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地质构造。
其中,最常见的地质构造之一是褶皱。
当岩石层受到挤压时,就像我们用力挤压一块海绵,它会弯曲变形,形成褶皱。
褶皱有两种主要类型:背斜和向斜。
背斜是向上凸起的褶皱,就像一个拱形;向斜则是向下凹陷的褶皱,类似于一个盆地。
在背斜的顶部,由于张力的作用,岩石容易破裂,而向斜的中心部分则通常是岩石较为坚实的地方。
另一种重要的地质构造是断层。
断层是岩石沿着破裂面发生位移的现象。
好比一块饼干被掰断,断开的地方就是断层。
断层可以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
正断层是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逆断层则相反,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平移断层则是两盘沿着水平方向相对移动。
板块运动则是地球表面的“大动作”。
地球的岩石圈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而是被分成了若干个板块,就像一个拼图。
这些板块在地球内部的热对流作用下,不断地移动和相互作用。
板块运动的速度虽然非常缓慢,但经过漫长的时间,却能产生巨大的影响。
板块之间有三种主要的边界类型:离散型边界、汇聚型边界和转换型边界。
离散型边界通常出现在大洋中脊,这里的板块相互分离,地幔物质从裂缝中涌出,形成新的地壳。
这就像是一条不断生产新“布料”的生产线,使得海洋不断扩张。
汇聚型边界则有两种情况。
当两个板块相互碰撞,其中一个板块密度较大,比如海洋板块,它会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之下,形成海沟和火山岛弧,这被称为俯冲型汇聚边界。
而当两个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时,它们会挤压隆起,形成巨大的山脉,比如喜马拉雅山脉,这是碰撞型汇聚边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证据
海底磁异常条带的 形成模式图解 洋中脊处形成的玄
武岩中的古地磁记
录了当时的地磁场
方向。不同的磁异
常条带反映的是不
同的磁化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证据
2. 深海钻探成果
深海钻探表明,深海沉积物由洋脊向两侧从
无到有,从薄到厚,沉积层序由少到多,最底部沉
积物的年龄越来越老,并且与海底磁异常条带所预
一、大陆漂移学说 引起大陆漂移学说复活的主要原因: 1. 20世纪50年代古地磁学进一步证实大
陆确实发生过大规模的漂移;
2. 地球物理学的进展揭示了岩石圈下部
的软流圈,大陆漂移有了物质基础;
3. 海底地质学的进展。
二、海底扩张学说
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美国地质学家迪茨 (Dietz,1961)正式提出“海底扩张”的概 念,赫斯( Hess,1962)加以深入阐述。 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内容:
称为地缝合线(或缝合带,suture)。
三、板块构造 1. 板块划分与板块边界类型 (2)汇聚型边界
缝合带
汇 聚 型 板 块 边 界
三、板块构造 1. 板块划分与板块边界类型 (2) 汇聚型边界
① 俯冲边界
相邻的大洋与大陆板块发生相互叠覆,一般是 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也称消减带。
分两种次级类型:岛弧-海沟型,俯冲带上方 发育岛弧,主要见于西北太平洋边缘; 安第斯型(山弧-海沟型),大洋板块沿陆缘 海沟俯冲于山弧之下,主要见于南美大陆西部 边缘。
①大洋中脊是地幔物质上升的出口,上
升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洋壳,并推动
先形成的洋底逐渐向两侧对称扩张;
二、海底扩张学说
② 海底在洋中脊处的扩张导致新大洋两侧的大 陆逐渐彼此远离,也可能使老的洋壳在大陆边缘的
海沟处沿贝尼奥夫带(俯冲带)向下俯冲潜没,重
新回到地幔中去,从而完成对老洋壳的更新;
③ 海底扩张是刚性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上运
物质上涌,冷凝成新的洋底岩石圈。
大洋中脊
三、板块构造 1. 板块划分与板块边界类型
(2)汇聚型板块边界
相当于海沟与板块碰撞带,两侧板块相对运动, 在板块边界造成挤压、对冲或碰撞。 又可分为俯冲边界与碰撞边界两种次级类型。 古老的大洋板块消亡后,原来位于大洋板块两
侧的陆块愈合起来,古俯冲带在地表的出露线
Early Triassic
Permian Permian-Pennsylvanian
Distribution of Paleozoic Glaciers and Glacial Striations
古生代冰川及沉积地层的证据,在现在 纬度差别明显的大陆都有古生代冰川沉 积物存在
一、大陆漂移学说
地质构造证据之一: 南方超级大陆(冈瓦 纳)上冰川运动方向 的一致性 A. 南澳大利亚Hallet Cove 基岩上的冰川擦痕,指
示冰川的运动方向
B. 南方超级大陆(冈瓦纳) 上冰川的运动方向
大陆漂移学说面临的主要问题:漂移机制
由于受地球物理学的限制,当时人们
尚不知道地球内部存在软流圈,大陆漂移 缺乏物质基础。
测的年龄十分吻合。
3. 转换断层
横向错断大洋中脊、断层的运动方向和性质在
断层的两端突然发生改变的断层就是转换断层。
全球大洋地 壳的年龄
洋壳的年龄不老于侏罗纪,相对于大陆 地壳40多亿年的年龄而言十分年青,说 明洋壳处于不断更新之中。
转换断层
大西洋底地貌
中间的山脉是大洋中脊 (中央裂谷和转换断层)
3.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
漂移,形成现代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
一、大陆漂移学说
劳亚
距今约200Ma前的联合古大陆
一、大陆漂移学说 非洲与南美洲大 陆沿大陆坡 900m深处的拼
合,棕色表示大
陆重叠区域
一、大陆漂移学说
全球大陆上山脉
的一致性
如果把大陆拼合
到一起后,大陆上的 山脉组成了一个具有
山系,它形成于距今300Ma之前的泛古
陆形成期间。
北美与西北欧 的加里东褶皱 带和海西褶皱 带完全可沿走 向相接
一、大陆漂移学说
古生物学证据之一:南大西洋两岸水龙兽化石具一致性,说明 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期间非洲与南美大陆是相连的
Fossil Evidence for Gondwana (大陆漂 移的化石证据)
沉积 少量沉积 陆架与海盆沉 积,蒸发岩 丰富的 陆架沉积
大量源于岛弧 的沉积物
蒸发岩、红层 红层及碎屑岩
三、板块构造
4. 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问题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模型
A.地幔对流模式。巨大的对流环就 像传送带一样驮着岩石圈板块运动;
B.重力拖曳。海沟处的拖曳力和大 洋中脊处高密度物质的水平重力分 量拖曳着板块水平运动; C.热柱模型认为所有的向上对流被 限定在几个狭窄的地幔柱内,而下 降流则是冷的、重的俯冲着的大洋 板块。
三、板块构造 1. 板块划分与板块边界类型 (2) 汇聚型边界 ②碰撞边界
正在发育的加积楔 青藏 俯冲的
软流圈
熔融
恒河平原 缝合带
印 度 板 块 与 欧 亚 板 块 的 碰 撞 过 程
三、板块构造 1. 板块划分与板块边界类型
(3)转换(平错)型板块边界 相当于转换断层,其两侧板块互相剪切 滑动,通常既没有板块的生长,也没有板块 的消亡。
三、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
20世纪40年代后,出于军事和海底资源开发 上需要,大规模开展了海底地质调查,取得了丰 硕成果,导致了板块构造说的诞生。 这个全球构造理论的问世,标志着地质学界 的一场深刻的革命,它把各种地质作用统一到板 块的相互作用这一根本性的动力中,从而将许多 分离的地质学分科又纳入到综合研究的轨道。 它找到了各种地质作用之间的内在联系,对 各种地质现象作出了合理的回答,把地质科学推 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学说是60年代兴起的一种构造运动理 论。它是在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的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
大陆漂移学说
海底扩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大 陆 漂 移 学 说
一、大陆漂移学说
最初于1912年提出大
陆漂移观点,1915年
出版《 The Origin
of Continents and Oceans》系统论述大
陆漂移学说
Alfred Wegener (1880-1930)
德国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
一、大陆漂移学说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 1.较轻的硅铝质大陆漂浮在较重的硅镁层之 上,并在其上发生漂移; 2.全世界的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连接成一体,
称为联合古大陆或泛大陆(Pangea),围绕
联合古大陆的广阔海洋称为泛大洋;
三、板块构造 1. 板块划分与板块边界类型 (2) 汇聚型边界 ①俯冲边界 大陆板块 边缘海 岩石圈 岛弧 海沟
软流圈
日本海沟处的板 块俯冲作用与地 震震源分布
三、板块构造 1. 板块划分与板块边界类型 (2) 汇聚型边界 ①俯冲边界
加积楔
安第斯型板 块俯冲带
软流圈
以不发育岛弧
区别于太平洋 西岸的岛弧-海 沟型俯冲带
相同年龄和变形样式
的连续山系,暗示这 些大陆曾经连为一体, 后来逐渐分开。
一、大陆漂移学说
地质构造证据之一:北大西 洋两岸山脉的一致性。
A. 北美东部阿帕拉契亚山脉向
北消失于纽芬兰海滨,年龄与地
质构造相当的山脉则发现于不列 颠群岛和斯堪的那维亚 B. 把大西洋两岸的陆块置于它们漂移 前的位置,这些山脉形成了一个连续的
– 南极洲板块
– 太平洋板块(全为洋壳)。
目前,全球划分出十多个大小不等的板块。
在大板块内又可进一步划分次一级板块(中型板 块),再次小型板块。如华北板块、扬子板块, 其间秦岭大别山为碰撞造山带。
各种板块边界关系示意图
三、板块构造 1. 板块划分与板块边界类型
(1)离散型板块边界
主要位于大洋中脊轴部,两侧板块相背运动,软流圈
三、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① 刚性岩石圈被分裂成多个巨大的块体—板块;
② 板块驮在软流圈上作大规模的水平运动; ③ 板块的边缘由于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地壳活 动性强烈的地带; ④ 板块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了各种内动力地 质作用及沉积作用的进程。
全球板块的划分
6大板块:
– 美洲板块 – 欧亚板块 – 非洲板块 – 印度洋板块
三、板块构造
3. 板块开合的“威尔逊旋回”
板块最初运动始于洋中脊,热对流将地幔物质带 至地表洋中脊部位,冷却后便成为新生的洋底,并从 大洋中脊向两侧作水平扩张。在其到达大陆边缘后, 因受到大陆板块的阻挠而发生碰撞,部分物质拼贴于 大陆边缘,使大陆沿侧向增生长大;部分物质俯冲下 插,最后重新熔融于地幔中而完成一次循环
威尔逊旋回:一次完整的板块扩张一闭合循环或旋回 称作威尔逊旋回。
发展阶段 胚胎期 幼年期 成年期 衰退期 结束期 遗痕
实例 东非裂谷 红海、亚丁湾 大西洋 太平洋 地中海 喜马拉雅山
运动特征 抬升 裂开与扩张 扩张 挤压 挤压与抬升 挤压与抬升
形态特征 裂谷 狭海 有中脊的洋盆 岛弧、海沟 年轻山系 年轻山系
动的结果,运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 ④ 如果地幔对流的上升流发生在大陆下面,就 将导致大陆的分裂与大洋的开启。
二、海底扩张学说
火山岛 洋中脊 海沟 上涌 海沟
地幔 对流环
海底扩张作用
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证据 1. 海底磁异常条带
沿洋中脊呈带状对称分布的磁性正负 异常带就是海底磁异常条带,单个磁异常条 带宽约数公里到数十公里,纵向上延伸数百 公里而不受地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