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圣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圣化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当我们听到这耳熟能详的句子时,我们都会情不自禁的想到孔子。虽然我们很多人都尊称他为孔圣人,但是,什么是圣人呢?我们为什么会称他为圣人,我们又是怎么把他奉为圣人的呢?今天我们组就和大家一起来分享有关孔子圣化这方面的一些观点。
所谓圣化,在文化意义上,指共同文化的认同,即统一的价值判断。春秋战国时期,虽说百家争鸣,文化繁荣,但他们的争论是建立在共同文化认同的意志上。从政治意义上说,争夺的却是“定于一尊”的话语权,形成了“圣化”文化运动,由此运动而实现了整个社会“圣化观念”。“圣化”具有历史含义,既指思想发生发展的过程,也是一段历史时期。就文化政治整合(王圣合一)来说,“绝地天通”标志着神王合一的政治权力的建立。“圣化”起于周公革命,直至汉代定儒家为一尊的孔子地位的确定。这是狭义的“圣化”的历史时期,而其广义历史时期是作为政治文化的概念,它的触角向前可伸向三代,向后延续到民国初。这种对中国文化的分期,既反映文化的断裂性,也呈现文化的连续性。由上述的文化分期,可以看出“圣化”的政治文化,基本上贯穿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整个过程。所以“圣化”自然具有中国文化的质的规定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不理解上帝,就无法理解西方基督教和科学之间内在联系,更无法理解西方的政治文化思
想;而不理解“圣化”,就难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政治制度,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儒学。“圣化”概念不是思想史的范畴,而是一个政治文化的范畴。“圣化”比礼与仁等观念能更为深入地把握中国文化的质,能更为清晰地展示中国文化之趋势。“圣化”并非儒家的专利,它是先秦诸子的一个共同的文化认同。
对于古人为什么选择把孔子圣化,我们认为有其自身的原因以及一些外部原因。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初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作为大教育家,他广办私学,注意“因材施教”,要求学生“温故而知新”和养成老实的学习态度。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等,还根据鲁国历史材料编成《春秋》。孔子的言行由他的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即使是对于我们现在的人来说,孔子及其思想、言论也并不陌生。
除此之外,外界的因素也相当重要: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身十分贤能,把他圣化当然也是儒家自己的欲望: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使得三教九流都纷纷出书议辩,以证明自己学说的价值,使自己的学派能越居于众多学派之手,因而孔子的亲传弟子以及后背辈弟子,为了扩大孔子及其学说的影响,他们不遗余力地圣化孔子;在封建社会,由于帝王在政治上统治的需要,也选择了对他们有利的孔子:自从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战争频繁爆发,百姓流离失所困苦不堪,因此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
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许多学派去寻解决问题之道,由于立场和出生的不同,因而三教九流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也不同。后代儒家学者在发扬儒学中提出了适应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需要的主张,不断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刚好符合统治者的需求。孔子成为平民圣人,全是后世统治者的原因。圣人不依靠君主的威力,圣人就不能那么尊崇,君主不利用圣人的学说,君位也就不能那么稳固;另外,历史政治秩序稳定,统治巩固后,孔子受到重视,民众在自身内心也需要有一个除了神之外的贤才作为精神寄托。
既然选择好了对象,那么接下来就要通过一些方式来把他圣化以达到目的。孔子圣化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基础阶段,二是推圣阶段。
一介布衣的孔子被初步塑造成圣人,中间大概经历了四五百年的过程。在基础阶段的开初,孔子自己带着弟子周游列国,为自己做了不少宣传。接着他的弟子及后世更是不留余力地为他宣传,把他圣化。我们上课时也了解到了他的弟子们甚至举办了一次吹捧孔子的比赛。吴国大夫曾向孔门弟子子贡发问:“你老师莫非是圣人吗?为什么如此多才多艺呢?”子贡回答道:“上天赋予他做圣人的资质,所以他又多才多艺。”这里子贡把孔子赞美成“天纵之将圣”,首次把孔子的形象定位成天赋“圣人”。一百多年后,孟子对孔子作了高度评价,指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意思是说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孟子认为“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
孔子“皆不为也”(《孟子·公孙丑上》)。古代圣人有许多不同的侧面,而在孟子看来,孔子身上凝聚了圣人的各方面的优点,是古代圣人的“集大成”者。
到了推圣阶段,最主要也是最有权威的圣化就是封建社会各朝各代的许多帝王对他的肯定。首先,至汉朝的一统天下,至汉武帝时,由于需要天下百姓统一思想,更容易被帝王奴役,而儒家的董仲舒又适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而儒家的愚忠,仁义,忠恕之道,三纲五常,更符合汉朝统治者维护国家统一稳定的目的,因此汉武帝及至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都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其次,很多的帝王都对孔子加了封号:周敬王四十二年鲁哀公为尼父;西汉孝平皇帝元始元年追谥褒成宣尼公;东汉孝和皇帝永元四年改封褒成侯;北元魏孝文太和元年改谥文宣尼父;北齐高皇帝封为素王;北周静帝大象二年封邹国公;隋文帝赠先师尼父;唐高祖武德七年诏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太宗贞观二年封为先圣,十一年尊曰宣父;唐文宗永徽中改为先师,寻复追为先圣;唐高宗乾封元年追封太师;唐中宗嗣圣七年封隆道公;唐则天显皇后天授元年嘉封隆道太师;唐玄宗明皇开元二十七年谥为文宣王;后周太祖广顺二年封至圣文宣师;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追谥玄圣文宣王,五年又改谥至圣文宣王;元武宗大德十一年加号大成至圣文宣王;明太祖洪武元年封宣圣文宣王;明嘉靖八年改封至圣先师孔子;清世祖章皇帝顺治二年诏称大成至圣先师孔子。
除此之外,在孔子被“圣化”的过程中,大史学家司马迁推波助澜,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他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这是说自帝王至学者,如果要探讨以六经为核心的知识学问,皆以孔子的观点作为是非标准。援此而论,司马迁就认定孔子是最伟大的圣人(至圣)了。
把孔子成功地塑造成圣人有什么作用呢?第一,有利于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偶像效应。第二,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帝王统治,也推动了封建社会的发展:统治者们利用尊孔达到了他们统治人民思想,维护社会的稳定的目的;另外,儒家思想也是不断地在进步发展,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带着整个社会在变化。第三,孔子本人及其所立儒家对我们的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对我们华夏名族人生观、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十分重要,对于世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儒家思想也是很有利的。他不仅是我们中国人的“圣人”,也是许多外国人眼中的“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