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关于师生关系的句子和它的解析
论语十二章考点
![论语十二章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bfc0e497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dc.png)
论语十二章考点
论语第十二章主要考点如下:
1. 学而不厌:指人应该不断学习、不断进取,而不应该停止学习或满足于当前的成就。
2. 三人行必有我师:强调在与他人交往中,要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改进自己。
3. 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学习,通过教学可以增进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4. 君子不器:君子不应该局限于一种特定的技能或才能,而应该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5. 学而知不足:学习是一个不断追求知识和成长的过程,即使学到了一些知识,也不能满足,应该继续学习。
6. 师友相亲: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建立起师友关系,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
7. 学而时习之:学习不仅要有系统的学习计划,还要有持续的反复练习和巩固。
8.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指人们应该欢迎来自远方的朋友,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9. 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应该追求卓越的品质和美德,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
10. 君子务本:君子应该注重发展自己的根本素质,而不是追求表面的功名利禄。
以上是论语第十二章的主要考点,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和理解这些内容。
论语尊师重道句子
![论语尊师重道句子](https://img.taocdn.com/s3/m/d57031bf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07.png)
论语尊师重道句子
尊师重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观之一,它强调了对师长的尊重和对道德规范的重视。
下面是十个关于尊师重道的句子:
1. 孔子说:“君子不器。
”意思是一个君子不会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忽视对师长的尊重。
2. 孔子说:“教无常师。
”他认为教育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我们应该不断地向各个方面的人学习。
3.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时常复习已学的知识。
4.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
”这句话意味着我们应该通过回顾过去的经验来获得新的知识。
5.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他认为学习诗歌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6.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礼仪的重要性,礼仪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基础。
7.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他强调了在家庭和社会中要尊重长辈和师长的重要性。
8.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他认为无论是谁,我们都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东西。
9. 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他认为君子应该全面地发展自己的素质,而小人只会拿自己和别人比较。
10.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他认为君子应该心胸宽广,不计较小节,而小人则喜欢计较个人得失。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它强调了对师长的尊重和对道德规范的重视。
我们应该从小就培养尊师重道的意识,尊重老师和长辈,遵守道德规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论语中的师生关系
![论语中的师生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d493f64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e6.png)
《论语中的师生关系》《论语》里的师生关系可有趣啦。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那就是亦师亦友。
孔子不像个刻板的教书先生,他就像个智慧的大家长。
弟子们在他身边,能自由地表达想法。
颜回、子路他们,有啥问题就问,有啥见解也说。
孔子呢,耐心听着,给他们解答。
孔子对弟子那是关心得很。
他了解每个弟子的性格。
像子路莽撞,孔子就会引导他,让他别冲动。
对颜回呢,孔子特别欣赏,夸他品德高尚。
这就像老师知道每个学生的优缺点,因材施教呢。
弟子们对孔子那是打心眼里尊敬。
他们觉得孔子有大智慧。
不管孔子走到哪儿,弟子们都跟着。
孔子被困的时候,弟子们也不离不弃。
他们相信孔子能带着他们走出困境,这种信任可不是一般的深。
在学习上,孔子带着弟子们一起探讨。
他们谈仁、谈义、谈礼。
弟子们积极发言,孔子引导讨论。
有时候讨论激烈得很,大家都争得面红耳赤。
可这就是学习的乐趣啊,没有谁因为争论而生气。
孔子会以身作则。
他自己遵守礼仪,弟子们就跟着学。
他待人宽厚,弟子们也懂得宽容。
他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弟子们,就像一面镜子,让弟子们照着做。
弟子们也会向孔子倾诉烦恼。
有的弟子为仕途发愁,有的为家庭问题困扰。
孔子就像个知心朋友,给他们出主意。
他不会说些没用的大道理,而是实实在在地帮忙。
孔子和弟子们还经常一起出游呢。
在游玩中也有学问。
他们看山川河流,谈天地之道。
这可不是简单的游玩,是在实践中学习。
而且啊,弟子们之间也因为孔子而关系亲密。
他们互相切磋,互相帮助。
年龄大的照顾年龄小的,学问高的帮助学问低的。
大家都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里。
《论语》里的师生关系真是太美好了。
老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老师,大家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这种关系值得我们学习。
《论语》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典范,值得我们永远传承和学习。
论语中关于尊师重道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尊师重道的句子](https://img.taocdn.com/s3/m/75441725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ba.png)
论语中关于尊师重道的句子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关于尊师重道的内容在论语中有很多。
下面列举了10个关于尊师重道的句子,以展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对待师长和道德的态度。
1.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君子应该重视师长的教诲,学习不断进取的态度。
只有重视师长的教导,才能树立起威望,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2.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为政》)这句话强调了对师长的尊重和敬意。
君子应该虚心向师长请教,不要自以为是,要谦虚学习,以充实自己的知识和修养。
3.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为政》)这句话指出了一个人要成为知识渊博、有道德情操和勇气的人,需要尊重师长、学习他人的智慧和道德,以及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4.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学习的重视和对待人的态度。
君子应该时常温习所学,喜欢结交朋友,不要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而生气,要以君子的态度对待他人。
5.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这句话强调了对于知识的温故而知新的重要性。
只有不断回顾过去的经验和知识,才能不断进步,才能成为他人的良师益友。
6.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论语》)这句话强调了君子的宽容和不以人底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态度。
君子应该对他人宽容和理解,而小人则常常拿自己和他人相比较。
7.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论语·为政》)这句话表达了对于师长的尊重和敬意。
只有上知的人和下愚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师长的重要性和教诲的价值。
8.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尊师重教的句子
![论语尊师重教的句子](https://img.taocdn.com/s3/m/d48bfbc3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16.png)
论语尊师重教的句子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师生关系的尊重和教育的重要性。
下面列举了十个关于尊师重教的句子,以展示其重要性和价值。
1. 孔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这句话强调了师生关系中师者的重要性,上知的老师能够引导下愚的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
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强调了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们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3. 孔子提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4. “吾日三省吾身。
”这句话是孔子对自己的要求,他要求自己每天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不断修正错误,提高自己。
5.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学习历史,温故知新,才能够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和把握未来。
6. 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
”这句话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善良的本性,只有通过教育的引导和培养,才能够真正发挥出人的优秀品质。
7.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
”这句话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和作用,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品质和能力。
8. 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学习和修养,才能够达到心智的成熟和内心的平静。
9. “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
”这句话告诉我们,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他们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是无私的,需要我们珍惜和回报。
10.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尊师重教不仅仅是对老师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我们应该以身作则,为他人树立良好的榜样。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观,它强调了师生关系的尊重和教育的重要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则虚心向学,共同成长。
只有通过尊师重教,我们才能够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希望大家都能够珍惜教育资源,尊重老师,努力学习,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责任感的人。
师说中表达师生关系的句子
![师说中表达师生关系的句子](https://img.taocdn.com/s3/m/f4b8af20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5f.png)
师说中表达师生关系的句子
1.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更贤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术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这句话表明了师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关系,打破了传统的“弟子必不如师”的观念。
2.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对于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
这句话揭示了社会上的一种普遍现象:人们对于教育自己的孩子非常重视,但对于自己的继续教育却很轻视,认为从师学习是耻辱的。
这种观念会影响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论语》中的师生关系研究及其现实价值
![《论语》中的师生关系研究及其现实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d8b2343e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e6.png)
《论语》中的师生关系研究及其现实价值《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对我国的思想和道德伦理有着深远影响。
其中提到的师生关系更是博人瞩目,因为它所体现的教育观念和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研究。
一、师道之义:古代教育理念之源“师道之不传,久矣…”这句话是《论语》中的经典语录,也是对师生关系的最好诠释。
在古代中国,师徒制度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师傅作为一种权威和道德楷模,扮演着重要的教化角色。
孔子在《论语》中谈论的师道之义,强调了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传授道德和品德,而不仅仅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技能人才。
这一思想也正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二、师生关系的理念:相互尊重与感恩在《论语》中,孔子不仅对师道之义有着详细论述,也对于师生之间的相处之道有着深刻的探讨。
孔子强调要尊师重道,同时也强调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和相互尊重。
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并称赞孟懿子“爱人以德,加人以礼”。
这说明在师生关系中,师生需要相互尊重,学生需要认真听取老师的见解,老师则需要给予学生积极的帮助和教育,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三、师生关系的意义:启发学生的成长师生关系是中国传统教育文化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的关系。
在师生关系中,学生能够从老师身上获得知识和见识,老师则能够从学生身上感受到自己的育人成果。
因此,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在现代社会,许多家长更重视的是学科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品德和思辨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师生关系作为一种育人模式是适用于多种情况的,它能够培养孩子们拥有卓越的品德与情操,提高其思辨能力,并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四、现实价值: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方法随着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师生关系也已逐渐发生变化。
怎样建立好师生关系,如何让老师更好地教育学生,也成为当今教育教学的热门话题。
通过研究《论语》的师生关系,我们可以发现,在传统文化中已经有了很好的范例,这可以为现代教育工作者提供实践指导和方法借鉴。
论语中教与学理念的句子并解释意思
![论语中教与学理念的句子并解释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916baa99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d3.png)
论语中教与学理念的句子并解释意思
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白话文意思: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了。
二、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白话文意思:聪明的人不会困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三、因材施教。
白话文意思: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
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白话文意思: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五、不学礼,无以立。
白话文意思: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
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白话文意思: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论语》中孔门师生称谓及其和谐关系分析
![《论语》中孔门师生称谓及其和谐关系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58f6832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e1.png)
《论语》中孔门师生称谓及其和谐关系分析春秋时期,儒家学说产生了广泛影响,并给中国古代社会带来了一定的秩序与规范。
在儒家精神背景下出现的,最著名的书籍之一便是《论语》,这是一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的书籍。
其中,孔子对师生间的三重称谓夫子,公冶长,叔齐以及其中所涉及的称谓和谐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论语》中孔门师生称谓及其和谐关系分析为题,通过细致的分析,探讨孔门师生称谓及其和谐关系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
一、孔门师生称谓的文化内涵《论语》中的师生关系中有三种称谓,即夫子、公冶长、叔齐。
其中,夫子是指孔子本人,也是智慧尊师的代名词,表现出中国古代社会的尊师重教的精神。
公冶长指的是孔子的学生,由他与学生一起饮酒时唤其他学生“公冶长”以后,这个称谓便成为他身边弟子的称谓。
叔齐指孔子之后的临冶,是孔子认可的学生称谓,具有精英教育的意味。
孔门师生称谓表达了大儒与其师生间的礼俗文化,体现了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尊师、重教精神。
此外,这三种称谓还反映出古代教育与社会精英的等级制度,使孔子的学生能够完整地体现出他们的努力与学识。
二、孔门师生称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论语》中提出的孔门师生称谓以及它们之间的和谐关系,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孔门师生称谓强调了中国古代传统尊师重教的社会价值观。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学生应该因老师的弘扬而受益,并表示最大的尊敬。
孔子的内容将这一精神带入古代中国社会,因此,古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和社会文化都深受它的影响。
其次,孔门师生称谓强调了责任的重要性。
古代中国的教育是由师生、学生、家长共同完成的,每一方都有自己的责任,他们之间也都有相互的和谐关系。
孔子在《论语》中强调每个人都有责任,尤其是师生之间,双方都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有助于推动教育学习,从而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
最后,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孔门师生称谓,也支持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学术传承。
《论语》中孔子与弟子的师生关系与教育理念
![《论语》中孔子与弟子的师生关系与教育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1e61fe22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c2.png)
论语中孔子与弟子的师生关系与教育理念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这些对话不仅揭示了孔子的教育观念和原则,也展现了他与弟子之间特殊且深厚的师生关系。
本文将详细分析《论语》中孔子与弟子的师生关系以及孔子的教育理念。
师道传承在《论语》中,孔子被称为“圣人”,而他的弟子们被称为“贤人”。
这种尊称体现了古代中国重视师道传承的观念。
按照儒家思想,学生应该尊重老师,接受老师的教诲,并把老师所教知识和道德观念发扬光大。
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孔子与他的弟子之间建立了良好而独特的关系。
虽然学生们对待孔子怀有尊重之情,但他们并不畏惧孔子。
相反,他们大胆提问、质疑和辩论,与孔子进行不断的思想交流。
这种开放而包容的学习环境使得弟子们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从中获得启迪。
师生互相尊重孔子一直强调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但同时他也相信老师应该尊重学生。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才能和优势,老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潜力并引导他们发展。
他常常称赞学生们的进步,并鼓励他们追求更高的目标。
弟子教育理念孔子的教育理念主张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格,注重道德修养和知识积累。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仁、义、礼、智等美德,以及各种实用技能。
孔子提倡以“实践”为基础,通过实际操作来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
师道渐进根据《论语》记载,弟子在孔子身边接受教育的时间各不相同且有阶段性。
初时,弟子们被视为学徒,主要学习孔子的言行举止以及基本道德规范。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接触更高层次的知识和思考问题的方式。
这种渐进式的教育方法有助于弟子们逐步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教育目标与成就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一批有品德和智慧的领导者,他们能够在政治、社会和家庭等各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通过对弟子们构建了深厚、长久的师生关系,孔子成功地将自己的教育理念传授给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结论《论语》中孔子与弟子之间建立起独特而深厚的师生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儒家教育体系。
教师节丨重温孔子的6句话 尊师道 敬师德 念师恩
![教师节丨重温孔子的6句话 尊师道 敬师德 念师恩](https://img.taocdn.com/s3/m/f8e88808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01.png)
教师节是一个向教师致敬的节日,也是一个重温尊师道、敬师德、念师恩的时刻。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孔子所提倡的尊师道的思想,重温孔子的六句话,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师的职责与使命。
1.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生动地展现了孔子对师德的高度尊重和崇敬。
在孔子看来,无论是智慧还是品德都是值得学习的对象,学习的对象很广泛,而老师是首要的学习对象。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保持一颗谦卑的心,不管处境如何,都要学会尊师重道。
2.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认为学生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就必须不断地温故知新。
温故是指继续研读经典,不断领悟其中的智慧;知新是指不断关注时事,学习新知识,保持头脑灵活。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老师,不能停止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成为真正的“师”。
3.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强调的是要以乐学的态度去对待学习。
一个好老师,应该是乐于学习的人,喜欢学习,懂得享受学习的过程。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老师,除了要有知识的储备和热爱学问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
4. 孔子曰:“不耻下问,才生学也。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敢于问问题。
作为老师,更是如此。
老师要不耻下问,虚心求教,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老师,要有一颗虚心求学的心,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水平。
5. 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句话强调的是对道德与智慧的追求。
对于老师来说,无论是为人师还是为人父母,都要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和智慧。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老师,要有一种不懈的追求,要有一种不懈的奋斗意识,同时也要有一种不懈的追求的勇气。
6. 孔子曰:“教书不传,父子之间,礼义不传。
”这句话强调了老师的责任与担当。
老师是学生的启蒙者,是社会的传承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
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老师,要热爱学生,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使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论语》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几点启示
![《论语》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几点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33318a016c175f0e7cd137c9.png)
渊, “ 提衿 而 肘 见” 的 曾参 , “ 衣 若 悬郭 ” 的 子
夏 ……即使是对从不名誉 的“ 互乡” 来求 学的
《 论语 》 是孑 L 子的门人记 录孔 子及其弟 子言行 的一部集 子 , 成 书 于战 国时期 。其 中所记 载
子 曰: 闻斯 行 之 。 赤 也 惑 , 敢 问。 ’ 子 日: ‘ 求也 退 , 故进 之 , 由也 兼人 , 故
退之 。 ’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口的工 具 ” , 对 于家 庭 条 件 好 的 学 生 嘘寒 问 暖, 对 于条 件 差 的 学 生 却 不 屑 一顾 、 冷 若 冰
霜 。更有甚者——金华 外 国语 学校 竟然发 生 了教 师 赤裸裸 地 绑架 学生 , 敲诈 2 0 0万 并撕 票 的事件 。这 是教 师 的悲 哀 , 是 教 育界 的悲 从上述 的引文 中我 们不 难 发 现 , 孔 子 对
学生 , 坚决抵 制物质 利益 的引诱 , 时刻谨 记 以 “ 师爱 ” 为教学基础 。于是 未来 的某一 天学生
苏霍姆林斯 基说 : “ 教 育—— 这首先 是关 心备至地 、 深思熟虑地 、 小心翼 翼地去触 及年 轻 的心灵 。 ” 每个 学 生都 有 自己 的个 性 , 教育 是一种关 于人 的事 业 , 其本 质是 一种 培 养人 的社会实践活动 。因此 , 教 育必须从 人 出发 , 教师要 以学生为 主体 , 深入 学生 的心灵世界 ,
童子 , 虽 然 遭 到其 他 学 生反 对 , 可孔 子 却 笑 日: “ 与其 进也 , 不与其退也, 唯何 甚 ? ” 意 思 是: 我们 赞成 他 的进步 , 不赞 成他 的退步 , 何
《论语》中情态各异的师生关系
![《论语》中情态各异的师生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7010be1a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1f.png)
《论语》中情态各异的师生关系孔子弟子三千,著名的有七十二贤。
孔子还曾经特意点出十个人来,对他们的不同才能,如数家珍般进行罗列:11.3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
”这就是著名的“孔门十哲四科”。
我们看看孔子和十哲中的四个:子路、宰我、子贡和颜回和孔子之间的故事,这些故事都被记录在《论语》中。
(一)《论语》中涉及子路的篇目有34处,子路可谓是和孔子关系最为密切的弟子。
子路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最直率、描写也最传神。
12.12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孔子评价子路头脑清晰,处事明快,可以根据只言片语就能判决案件。
不轻然诺,语出必信。
同时他也认为“由也喭”(子路鲁莽),“子路,行行如也”就是非常刚强的样子。
可见在孔子心目当中,子路勇敢刚强,但是处理问题比较冲动,不能三思而后行,所以孔子十分担心子路未来不得善终(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师者仁心,孔子常常用语言或者是行动来矫正子路的做法。
比如:11.2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对待同一个问题,孔子给出了迥异的答案,这是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基于一个老师对于众弟子的深刻了解。
但是子路好像是并没有在意孔子一片苦心,常常在孔子提出问题的时候,习惯性地不假思索地率先抢答,丝毫没有要改变自我的意思。
甚至有一次直言“子之迂”(您的迂腐竟然到了这种地步),让孔子忍不可忍地直斥“野哉,由也”(你太鲁莽了,子路!)子路一生追随孔子。
孔子说:“我的道如果行不通,就乘上小木排到海外去,跟随我的,怕只有仲由吧!”子路保护孔子唯恐不周,不愿使孔子遭人非议。
《师说》中的师生关系思想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启示
![《师说》中的师生关系思想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74aae883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d9.png)
《师说》中的师生关系思想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启示《师说》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论语》中的一篇,内容主要是孔子的言论和学生的问答。
在这篇经典著作中,孔子对于师生关系有着深刻的思考和阐述。
这些思想对于当今高校师生关系依然有着启示作用。
在《师说》中,孔子强调了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信任。
他说:“君子不器,不立而知;不行而舜。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色取人,不以人废言。
” 这句话强调了师生之间不应该只是一种工具关系,而应该是一种精神交流的关系。
师长不应只是传授知识,而更应该是传道授业解惑,引导学生成长。
学生也要以诚信对待老师,尊重老师的学识和境界。
这种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的,能够让师生之间更好地交流和沟通。
孔子还强调了师生之间的责任和担当。
他说:“师克尔师,朋友克尔朋友。
” 这句话强调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道德关系,而不是简单的权利和利益关系。
师长要以身作则,以德服人,教书育人。
而学生则要以诚信对待老师,努力学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种责任和担当的师生关系,能够让师生之间有着更加深厚的情感联系,也能够让学生更加懂得对于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孔子还在《师说》中提出了“不患人之不知,患不知人也” 的思想。
这句话强调了师长要善于了解学生,悉心关心学生身心的需求。
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教育学生。
孔子在《师说》中的这些思想对于当今的高校师生关系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当今的高校中,师生关系的质量关系到教学的成效和学生的成长。
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孔子在《师说》中的师生关系思想,对于当今高校师生关系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要建立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
高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不以权力压制学生,要以求知的热情感染学生。
学生也要尊重老师的学识和境界,以诚信对待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和担当。
《论语》体现的民主平等精神的师生关系
![《论语》体现的民主平等精神的师生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5875033d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85.png)
《论语》体现的民主平等精神的师生关系第一篇:《论语》体现的民主平等精神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精神的师生关系孔子私学中的师生关系,是值得敬慕和学习的。
如果说孔子在教学方法上体现了民主精神,在师生关系上则表现了平等精神。
孔子对学生坦率真诚,学生对孔子敬爱尊重,在师生关系方面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一)一视同仁,平等相待孔子出身于破落的贵族家庭,一生以“仁政德治”的主张致力于贵族政治的改良,脑子里有着森严的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
但由于孔子是提倡“仁者爱人”的,认为受教育的人不应有阶级和国别的限制(“有教尤类”),所以他对所有的学生包括那些出身贫苦的弟子都不歧视,确实做到了一视同仁,平等相待。
例如,他对小于他三十岁的贫寒弟子颜渊极其看重,把颜渊列为德行之首②,并赞扬说:“回的品德多么好呵!住在陋巷卑室中,用竹筒吃饭,用瓜瓢饮水,别人将不胜其忧,回却仍是快乐如常,回的品德多么好呵。
”①并且还亲自对颜回说:“有用我的,则将行道于世,不用我则将藏道于身,这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呵!”②这已不橡师生间的谈话,而完全是平等的朋友之间的谈心了。
又如他三十岁左右第一批招收的学生中有一位叫冉伯牛的,仅小他七岁,是孔子私学中年高望重的老一辈学生,因为生了恶疾(麻风病)不能起床,孔子亲自去问病,将要永诀时,说:“此人丧亡,这是命呀!这样好的人,为什么偏会生这样的病呵!这样好的人,为什么偏会生这样的病呵!”③这是平等对待学生的真实记录,决无历来封建统治阶级歪曲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尊严得可怕的架势。
孔子对所有学生决无任何因个人好恶而有亲疏厚薄之分,他爱学生如同爱自己的儿子一样,真正体现了“一视同仁”的崇高原则。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陈亢碰到孔子的儿子伯鱼。
曾带着怀疑的口吻问道:“你在你父亲那里是否还听到一些我们所听不到的特别新异的教导呢?”伯鱼答道:“没有。
有一天我父亲一个人站立堂前,我轻轻走过庭院,父亲问道:'你学过《诗》了吗?'我说:'没有。
《论语》中的师道教育与师生关系建设
![《论语》中的师道教育与师生关系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8df534aa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39.png)
论语中的师道教育与师生关系建设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儒家经典之一,其中涉及到的师道教育和师生关系建设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通过深入解析论语中相关内容,探讨其对于当代教育和人际关系的启示。
1. 师道教育的重要性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师道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优秀的老师应当以身作则,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广博的知识。
只有真正成为学生榜样的老师才能够成功地进行教育。
2. 学生的态度与行为在师道教育中,学生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孔子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君子不器”等观点。
这些观点强调了学生应当谦虚好学、虚心向老师请教,并且在行为上保持端正而有礼貌。
3. 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论语》中描绘了孔子与他的学生们之间多个精彩对话。
这些对话充分展示了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体现了孔子对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启迪智慧的教育理念。
4. 古代师道教育的价值古代的师道教育注重人格修养和德行培养,更注重品德致用。
在当今社会,虽然教育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古代师道教育所倡导的一些价值观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5. 当代教育中的借鉴以《论语》为基础,可以提取其中关于师道教育和师生关系建设的精华,并运用到当代教育实践中。
包括培养学生的品德与人格、强调学生自主发展等方面。
结论《论语》中关于师道教育和师生关系建设的内容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是指导传统古代教育的经验之谈,也为当代教育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通过将其中蕴含的深刻理念应用到当下社会中,我们可以建立更加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与引导。
以上提供的内容是通过对《论语》中相关章节进行分析和整理得出,力求用自己的话来回答,避免从其他来源复制粘贴。
希望这份文档内容能够满足您的要求,并为您提供一些有益信息。
《论语》中的师生关系及其对当今教育的借鉴意义
![《论语》中的师生关系及其对当今教育的借鉴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7675f847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9d.png)
《论语》中的师生关系及其对当今教育的借
鉴意义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涉及众多师生关系的探讨,这对于现代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论语》中强调了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信任。
孔子曾说:“君子不器。
”这表明一个教师应该首先是一个人格完善的人,有德有才,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同时,这也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以容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价值观。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相尊重、信任和关心的关系。
其次,《论语》中关于师生之间的“问与学”也给现代教育提供了启示。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是一个相互的过程,教师应该问学生,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而这也提醒我们,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和探究中发展自己的能力和兴趣。
另外,《论语》中还有关于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讨论。
孔子常常强调学生的品行和修养,在他看来,品德优秀的学生才是真正优秀的学生。
这也告诉我们,现代教育不能仅仅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需要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论语》中的师生关系对现代教育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学习其所强调的师生相互尊重、问与学、品德修养等教育理念,有助于我们构建一个更加人性化、多元化、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论语》十二名言,诠释孔子的为师
![《论语》十二名言,诠释孔子的为师](https://img.taocdn.com/s3/m/ac87073a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e9.png)
《论语》十二名言,诠释孔子的为师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is audio format.摘要:教师之道1.古代的学者是他们自己,而今天的学者是人。
——论语孔子说:“古代人读书是为了修身,现在人读书是为了炫耀。
”解读: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书上有金屋藏娇,有千斤小米,有颜如玉,而是为了完善自己的人格。
这是老师教给学生的最重要的一课。
2.颜元问任。
子曰:“克己为仁。
一天的自我否定会让世界屈服。
仁为己教师之道1.古代的学者是他们自己,而今天的学者是人。
——论语孔子说:“古代人读书是为了修身,现在人读书是为了炫耀。
”解读: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书上有金屋藏娇,有千斤小米,有颜如玉,而是为了完善自己的人格。
这是老师教给学生的最重要的一课。
2.颜元问任。
子曰:“克己为仁。
一天的自我否定会让世界屈服。
仁为己,而为他人?”颜渊曰:“其目的何在?”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问如何善良。
子曰:“能为礼之主者,谓之仁。
只要你做到了这一点,世界上的每个人都会确信你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仁靠自己,靠别人吗?”颜渊问具体方法,子曰:“不当则不看,不当则不听,不当则不说,不当则不做。
”解读:心中有爱,外在遵守规范,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自我决定,不能依赖其他。
这是老师教学生打好基础的一课。
3.质量胜于文学,文学胜于历史。
温柔,然后是绅士。
——《论语》简单多于装饰,会显得粗鲁;如果装饰多于简约,那就虚浮了。
装饰与简约的恰当结合,才是君子的修养。
解读:培养学生,既要保持他们纯真的一面,又要教给他们人文礼仪,让两者相得益彰。
4.你不修德,不谈学问,改不了正义感,不好也改不了,这是我的担心。
——论语中的孔子说:“德行不好好培养,学问不好好教导,该做的事一听就不做,不能马上改正任何缺陷,这是我的悲哀。
”解读:老师经常鼓励学生上进,但不要自满。
他们应该努力追求自己的完美,为学生树立榜样。
《论语》体现的民主平等精神的师生关系
![《论语》体现的民主平等精神的师生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c0f51c0b59eef8c75fbfb3a8.png)
民主平等精神的师生关系孔子私学中的师生关系,是值得敬慕和学习的。
如果说孔子在教学方法上体现了民主精神,在师生关系上则表现了平等精神。
孔子对学生坦率真诚,学生对孔子敬爱尊重,在师生关系方面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一)一视同仁,平等相待孔子出身于破落的贵族家庭,一生以"仁政德治"的主张致力于贵族政治的改良,脑子里有着森严的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
但由于孔子是提倡"仁者爱人"的,认为受教育的人不应有阶级和国别的限制("有教尤类"),所以他对所有的学生包括那些出身贫苦的弟子都不歧视,确实做到了一视同仁,平等相待。
例如,他对小于他三十岁的贫寒弟子颜渊极其看重,把颜渊列为德行之首②,并赞扬说:"回的品德多么好呵!住在陋巷卑室中,用竹筒吃饭,用瓜瓢饮水,别人将不胜其忧,回却仍是快乐如常,回的品德多么好呵。
"①并且还亲自对颜回说:"有用我的,则将行道于世,不用我则将藏道于身,这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呵!"②这已不橡师生间的谈话,而完全是平等的朋友之间的谈心了。
又如他三十岁左右第一批招收的学生中有一位叫冉伯牛的,仅小他七岁,是孔子私学中年高望重的老一辈学生,因为生了恶疾(麻风病)不能起床,孔子亲自去问病,将要永诀时,说:"此人丧亡,这是命呀!这样好的人,为什么偏会生这样的病呵!这样好的人,为什么偏会生这样的病呵!"③这是平等对待学生的真实记录,决无历来封建统治阶级歪曲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尊严得可怕的架势。
孔子对所有学生决无任何因个人好恶而有亲疏厚薄之分,他爱学生如同爱自己的儿子一样,真正体现了"一视同仁"的崇高原则。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陈亢碰到孔子的儿子伯鱼。
曾带着怀疑的口吻问道:"你在你父亲那里是否还听到一些我们所听不到的特别新异的教导呢?"伯鱼答道:"没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关于师生关系的句子和它的解析论语》中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从多方面加以考察。
(1)诲人不倦: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孔子上课,经常表扬那些好学的学生。
颜渊就是其中最闻名的一个。
《论语·子罕》记孔子的话说:“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等于说,课上到最后,孜孜不倦的仅仅剩下颜渊一个。
看五四时代那么多学者开课,都有学生逃课,再回过头来听孔子说“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就很亲切。
听话听音。
既然“语之而不惰者”是颜渊,那么,“语之而惰者”是谁呢?不知道。
孔先生似乎没去学生处查过 ___。
进而言之,“语之而惰者”到哪儿去了呢?也不知道。
恐怕有逃课的,也有上课打瞌睡的。
《论语·公冶长》有宰予昼寝的记录,属于不逃课也不听课的。
孔子也为此发过脾气,说“朽木不可雕也”。
遇到紧要关头,孔子的学生中逃课的人更多。
《论语·先进》:“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从陈蔡者,《史记·孔子世家》谓有颜渊、子贡、子路;《弟子列传》谓有子张;《吕氏春秋·慎人篇》谓有宰予,合计五人。
他皆无考。
其他的同学哪儿去了呢?不知道。
孔先生后来似乎也没给他们处分。
如果有份处理决定,不至于无考。
就是跟着走的五个人,也不是人人步步紧跟。
《论语·先进》:“子畏于匡,颜渊后”。
这就是说,就连颜渊,遇匡人之难之际,也有逃课记录。
《吕氏春秋·劝学篇》则谓颜渊“随夫子行,忽遇匡人之难”,“自必潜身远害,或从他道迂行,此其所以相失在后也”,为颜渊逃课做了一点解释。
(2)各言尔志:考试中的师生关系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学生进行考试,似乎都是进行“开卷考试”,而且是讨论式的“开卷考试”。
他的试卷从来没有偏题怪题,常见的考题是“各言尔志”、“各言其愿”,有点类似香港高校内地招生时出过的一些题目。
香港高校内地招生,香港岭南大学有一题是“谈谈你的理想和兴趣”,并且要求“就一个点来谈,不要面面俱到”;香港中文大学传播系有一题是“有何职业规划”。
不同的是,孔子在考学生的同时,自己也作回答,等于同时参加考试,并且与学生共同讨论。
《论语·公冶长》:“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
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路把试卷交给老师,老师不但不生气,反而非常坦率地答出自己的答案,作为对学生的一种教育。
孔子对学生进行考试,有他自己一贯的指导思想。
《论语·子罕》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里说的“四毋”,我认为完全可以看成是孔子的教育观,也完全可以看成是孔子的考试观。
罗家伦《学问与智慧》:“毋意可以释作不可凡事以意为之。
没有根据先有论断是要不得的。
这就是成见(Prejudice),成见与科学探讨的精神不相容。
毋必是不可武断(Dogmatic)。
武断是虚心的反面,往往以不完备的知识,不合理的见解,据为定论。
毋固是不可固执(Obstinate),拘泥胶着,拒绝新的事物、新的假定。
堕入樊笼而不自解,钻入牛角心里而不自拔。
毋我是不可以自己为中心,以自我为出发点(Ego-centricpredicament)。
妄自尊大,正是所谓我执。
这种胸有所蔽的看法,在逻辑上不能允许,在认识论上也不能容。
”(3)讷言敏行:生活中的师生关系《礼记·儒行》记载说:“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
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
’”杨天宇《礼记译注》把这一段翻译成白话文,说:“鲁哀公问孔子说:‘先生的服装,是儒者的服装吧?’孔子回答说:‘我少年时期住在鲁国,穿袖子宽大的衣服;长大后住在宋国,戴章甫之冠。
我听说,君子的学问要广博,衣服要随俗。
我不知道什么是儒服。
’”《论语·乡党》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等等。
这是一个吃饭也要坚持“礼法”的孔子。
可是,他又真心崇尚节俭简朴的生活。
《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读这些话,每个人都能感觉到孔老先生的精神追求,所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乐亦在其中。
这又恰恰是一个无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孔子。
怎么理解这种似乎矛盾的情况呢?吃饭也是他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课堂。
《吕氏春秋·审分览》说,也是在厄于陈蔡之间的日子里,有一天孔子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
饭快要熟,孔子远远地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佯为不见之”。
不久,饭熟了,颜回请老师吃饭。
孔子说:“刚才梦见我的父亲,我要用饭来祭祀他。
”颜回说:“不行啊。
刚才房上有灰尘掉进锅里面,那些米我舍不得扔掉,被我吃过了。
这饭不能再用来祭祀了。
”孔子不得不为他的诚实所感动。
(4)富贵浮云:金钱面前的师生关系孔子一生,主张富民。
读《论语·子路》,孔子见卫之庶,主张富之教之,让人印象深刻。
再读《说苑·建本》,子贡问为政,孔子曰:“富之。
既富,乃教之也。
此治国之本也。
”可见一以贯之。
《说苑·政理》记鲁哀公问政,孔子曰:“政在使民富且寿。
”他认为“薄赋敛则民富”。
但是,孔子的富民主张并没有能够付诸实施。
《说苑·政理》记孔子批评子贡赎人于诸侯而还其金,一针见血地说:“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
换句话说,鲁国国君并没有接受孔子“薄赋敛”的治国方略。
鲁国如此,当时的诸侯国大多如此。
《论语·微子》记子路的感叹,说:“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仅此一点,即可知之矣。
他非常缺钱,却不肯苟取。
《吕氏春秋·离俗览·高义》说:“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对这件事,《吕氏春秋》评曰“取舍不苟”,我看很贴切。
对诸侯权贵如此,对学生也如此。
《孔子家语·致思》有个故事,说孔子出门时下起大雨,身边没有伞。
门人说:“子夏有。
”孔子不同意向他借伞。
原因是“商之为人也,甚短于财”,比较吝啬。
孔子平时了解产生如此印象,就不肯去借伞。
他认为,与人相处,应该展现别人的长处,而不应该凸显别人的短处,宁可自己淋雨,也不去借伞。
孔子从不讳言财富。
《论语·述而》: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看来,只要收入好,他对工种并不挑剔。
但是,他更坚持自己的原则。
《论语·里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5)子见南子:绯闻面前的师生关系《论语·子罕》: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论语·卫灵公》: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论语·雍也》说:“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见过南子,孔子自己就未必有多高兴。
不高兴还要去见,当然有其不得已处。
自己本来就不高兴,回来以后还要看学生的脸色,孔子的心情可想而知。
问题在于,子路不过是个学生,学生凭什么可以对老师表示这种不高兴?请到“现代化”校园里去找找看,有几个学生能够和子路一样,对老师的言行敢于明明白白大胆表示“不高兴”?有时候不过是想逃一节课而已,老师就要与你斗智,甚至发生所谓“肢体冲突”,哪里还谈得到公然表示“不高兴”?许多非常“现代化”的老师,其实根本不能容忍学生对自己说半个不字。
首先,这是由子路的个人品格决定的。
子路这个人,一辈子言行一致。
《论语·公冶长》:“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论语·颜渊》:“子路无宿诺。
”在子路看来,师生之间绝不应该有双重标准。
不管什么事,既然要求学生这样做,老师自己更加必须带头这样做。
所谓以身作则,是为人师表的第一要素。
其次,当然是由于老师的一贯信任。
孔子一直认为子路为人忠诚老实。
《论语·公冶长》有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之感慨,可见孔子对他的倚重。
至于批评的行为依据,《论语·里仁》有“事父母几谏”之教诲。
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孔子这位老师,有一点和许多“现代化”老师不大一样,孔子真诚欢迎学生当面批评自己。
不仅是学生,只要说得有道理,谁批评都行。
《论语·先进》记载孔子批评颜回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可见,“于吾言无所不说”的学生,老师并不见得就喜欢。
从子路的一贯表现看,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在事后;也有时候,子路“不说”在事前,而且这种“不说”往往能够改变老师已有的计划或决定。
例如《论语·阳货》:“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
子路不说”;又说:“佛肸召,子欲往”,子路又加劝阻。
这两次事前的“不说”,都很有成果。
这两次,孔子都接受了子路的批评,听从了子路的建议,没有去那些地方应聘。
对于一个渴望施展才华而又处处碰壁的先生来说,毅然放弃这手到擒来的两只“金饭碗”,是并不容易的抉择。
孔子有子路这样的学生,是孔子的幸运。
所谓教学相长,正是师生之间相互提醒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过程。
在我看来,孔子同时代的人,以及孔子以后的人,之所以难以达到孔子这样的成就,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缺少这种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子路这种学生或许经常有,但是,能够像孔子这样容忍学生对自己“不说”的老师并不多见,子路也就难以成为子路矣。
于是,能够在记载老师嘉言懿行的同时,真实保留学生“不说”这种事实的著作,在孔子去世以后的2500年间,世界上再也没有了。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