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樱花看日本人的集体主义与生死观

合集下载

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人的生死观摘要: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死亡被日本人看作是一种解脱,一种很美丽的事情。

从某种程度上说,日本人对死亡有一种病态的迷恋。

生命如许寂寞,死亡更象是一个温暖的归宿。

日本人看轻生死、宽容生死、尊重生死。

关键词:日本人;生死观;佛教;樱花;武士道一.日本人的生死观的定义和分析:生死观,其实就是对生与死的看法,通过死来表现对生的看法。

日本人的生死观,作为中国人的我们,也许不是很理解,但它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日本人的生死观,在诸多方面得到了体现:武士道、樱花、佛教。

下面我就从这三方面开始分析。

二.佛教对日本人的生死观的影响:给日本人存亡不雅带来最大影响的是佛教。

净土宗说“宴离秽土,欣求净土”,倡导的是该当尽早分隔这个污秽的世界,寻求极乐净土。

禅宗一派曹洞宗在日本的开山开山祖师道元,在他所著的《处死眼躲》里主张“存亡由命”,感觉不该拘泥于存亡标题问题,死的时辰要扔掉落落对生的寻求,对死要悟彻,活的时辰要为生奉献一切,每分每秒要死力的活好。

三.武士道的精神:一提到日本人,人们很容易就会想到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日本的生死观,也可以说是一种以武家为中心的生死观。

平安时期,生死观就开始融入了这种精神,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武士生死观是将“惜命"视为“耻辱”。

武家时期延续了很久,这种以武家为中心的生死观也渐渐成为了日本人民族特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惧死”成为生死观中最重要的核心内容。

剖腹自杀,可以说是武士道精神很好的体现。

剖腹是甲士承担责任的一种自杀编制,传说风闻是从安然期间开端的。

不消说,现代的日本,不管作为自杀手段也好,作为刑法也好,已不再实施这类剖腹了。

1970年三岛由纪夫剖腹自杀事务是极其例外的工作,连日本人都很是震动。

在日本风行一种风气,即把有精力涵养的人称为腹中有怀抱的人,从而对之尊敬。

封建期间,甲士们十分正视腹部,感觉是孕育精力的处所。

所以作为一个甲士,一旦需要以死承担责任时。

日本人的生死观和集团主义

日本人的生死观和集团主义
ENTER CO MPANY NAME HERE
02 日 本 生 死 观 的 发 展 历 史
1)古代――“他界观” 在日本,最先记录生死
的是《古事记》和《日本 书纪》。在《日本书纪》 中所记载的“根之国”,在 《古事记》中记载的“黄 泉之国”,都是地下世界, 所以在古代日本,对于死亡 的理解是,人死了之后会到 另一个世界去,也就是“他 界说”。
日本自杀身亡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川端康成认为:“物 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死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艺术 的极致就是死亡。
物哀是一种生死观。其主体追求“瞬间美”,不惜在美的瞬间 “求得永恒的静寂”。古代日本人更以樱花自比,将那瞬间美的观 念转变为视自杀为人生之极点的行为。他们的死,其意义也在于追 求瞬间的生命的闪光,企图在死灭中求得永恒的静寂。因此,追求生 命的一瞬闪光,是物哀的重要特质。
ENTER CO MPANY NAME HERE
2)平安时期的变迁 佛教传入日本之后,对
于日本人的生死观影响也 是极大的。佛教传入之后, 日本人产生了分辨善恶灵 魂的观念。
殡葬制度的变化也促 使了对于生死问题认识的 改变。古代日本的殡葬是 土葬,平安时期开始有了火 葬,并在室町时期开始普及。 而这种变化影响到了生死 观的发展。
ENTER CO MPANY NAME HERE
04 物哀和日本人的生死观
中国的日本文化专家――叶渭渠曾经指出:日本国民的特点是更 爱残月,更爱初绽的蓓蕾和散落的花瓣儿,因为他们认为残月、花蕾、 花落中潜藏着一种令人怜惜的哀愁情绪,会增加美感。这种无常的 哀感和无常的美感,正是日本人“物哀美”的精髓。日本人的生死 观中存在着一种“瞬间美”的意识,即赞美“美之短暂”,他们常常 把“瞬间美”的意识转变为视自杀为人生之极点的行为,企图在死 灭中求得永恒的静寂。

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人的生死观与樱花很是相像,日本之所以喜欢樱花,就是敬佩其“能在最绚烂的时刻决然的选择死亡”这种精神,与日本的武士道有着共同之处。

日本人的生死观还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活,日本的自杀率一直居高不下。

这不单只是巨大的生活压力所造成,日本人认为死是维护个人尊严的一种行为,是对生前极大罪恶的一种洗涤,唯有死后,你生前所犯的罪恶,都将一笔勾销,是赢得别人尊重的最后方式,所以日本人对自杀行为从来不排斥,反而是推崇的。

中国人则是对死亡讳莫如深,对死亡始终采取否定和蒙蔽的态度,认为死亡是不幸的象征,面对死亡更多的表现出来的是恐惧。

日本著名电影入殓师中有一个情节,当大悟在第一次丁作中接触了高度腐烂的尸体,精神上遭受重创,正犹豫何去何从时,散步到一座桥上见到,许多鱼顺流而下,有两条鲑鱼逆流而上,一动不动。

鱼为什么要奋力逆流?因为鱼要努力游到上流,去那里产卵。

死鱼为什么顺流而下?因为鱼为完成延续物种使命,筋疲力尽而亡。

在自然中许多物种就是以死来成就生。

这个镜头更是深刻体现了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

《古今和歌集》中的樱花意象

《古今和歌集》中的樱花意象

《古今和歌集》中的樱花意象《古今和歌集》中的樱花意象樱花是最受日本人喜爱的花种,被指定为日本国花,在日本人心中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

例如,日语中的“花见”一词就特指“赏樱花”,每当春天樱花绽放之时,人们便齐聚于赏樱名所,席坐于樱花树下,举杯高歌,尽情享受烂漫春光,这是日本人一年里十分重要的事情。

事实上,早在奈良、平安时期樱花就受到了日本歌人的喜爱,并且被大量地咏入和歌;在幕府统治时期,樱花与武士结缘,成为武士的象征;到了江户时代又倍受日本国学家的推崇,使樱花深深根植于日本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土壤之中。

所以,樱花成为了解日本文化,考察日本人的审美取向及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古今和歌集》是日本第一部在天皇授意下编纂的歌集。

该歌集确立了日本短歌的基本形式,其歌论也对后世的和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古今和歌集》成书时期,正是日本“国风文学”崛起的时期。

从汉文化的巨大影响力中觉醒的自我意识使得日本歌人的作品被深深的打上了日本民族特有的烙印,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樱花取代了唐朝传来的梅花而成为当时歌坛的主流审美对象,可以说《古今和歌集》中的樱花是展现日本人独特内心世界的一个样本。

意象是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中非常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是鉴赏诗歌、研究诗人的审美价值取向必不可少的概念。

本文引入这一概念,旨在通过对《古今和歌集》中樱花意象的分析来考察隐藏在樱歌背后的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取向及价值观念。

意象与其他中国古典文学固有的概念一样,没有统一的定义和用法,所以本文首先在第一章追溯了意象的产生及其发展,从起初的关于“象”的模糊论述到比较完备的意象学说的形成都做了简要的介绍。

在明清之后,意象学说的发展进入了低谷,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为了响应构建新的文艺理论体系的要求,诗学中的“意象”这一概念又重新受到了文人学者的重视。

因此,本章着重整理了80年代后期以来关于意象学说的主要观点和理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本文所采用的意象的含义。

【推荐下载】从樱花看日本人的集体主义

【推荐下载】从樱花看日本人的集体主义

[键入文字]
从樱花看日本人的集体主义
樱花是日本民族的骄傲,一直来与日本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感情融合在一起。

樱花是日本文化的图腾。

下面为大家介绍从樱花看日本人的集体主义。

 从樱花看日本人的集体主义
 在日本人的血液中无时无刻的涌动着粉红色的樱花情节。

樱花作为大和民族的象征,已然扎根到名族文化的象征,已然扎根到民族文化的深处。

日本人民对樱花的喜爱之情有久远的历史。

日本人喜爱樱花,不但因为樱花很美,更因为樱花盛开时那一团团、一簇簇的情形影射了日本人的集体主义。

而樱花凋谢时的灿烂与绚丽还影射了日本人的生死观。

 【关键词】樱花,集体主义;生死观;武士道
 一、樱花的有关知识
 樱花啊,樱花啊
 暮春三月晴空里
 万里无云多宁静
1。

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人的生死观中国有句俗话:“好死不如赖活着”,同样西方基督教反对自杀,因为人的生命是由上帝创造的,只有上帝才有权利对其进行处理,如果自己结束生命就是对上帝至高无上权威的冒犯。

但是在日本有所不同,日本人把生死看得极为清淡,坦然面对死亡,甚至到了崇尚的地步——赖活不如好死,追其原因有其深刻的根源。

日本列岛孤独狭小,资源极其有限,处于环太平洋的断裂带上,年年有台风袭击,四季有地震威胁。

对中国人来说大地是坚实的象征,但是对于日本人来说他们脚下的土地随时都可能震裂和陷落,不足信赖。

台风,地震,火山喷发常常使得日本人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生存状态,房屋一瞬间可能会化为乌有。

人的生命在一瞬间可能走向死亡,这些自然现象常让日本人感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日本的国花是樱花,日本人欣赏樱花,不单单是赞美其花开时的绚丽、热烈、纯洁、高尚,同时还赞叹它短暂的生命,代表命运的法则就是循环。

“生如春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

”这是日本人对于生命的认知,日本人认为人生短暂,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即使死,也该果断离去,才够悲壮,够洒脱。

樱花凋落时,不污不染,很干脆,被尊为日本精神的象征。

它们骤然开放骤然凋零,盛开之时,一经风吹,樱花树下便落花缤纷,宛如花瓣的地毯,一夜之间,花儿落尽。

要说果断干脆得如此,也不免令人大失所望。

樱花雨固然美丽,但这种美丽一定是生命坠落时的那种凄美。

日本有“武士道,是死亡为等闲之道也”的名句,它启示人们,投身于死,便可以造就完美的人生。

所谓武士道,即武士的职业道德,其核心是绝对忠于主君,轻利重义,并将忠义放在自己的生命至上。

作为武士,其核心要义有三:第一是“忍”,“忍”字是心上有刀,也就是必须用刀来压抑自我。

第二是“耻”,武士道要求武士严格自身的修养,不但要精通武艺,更重要地是道德上表现出武士应有的“忠义廉耻”,为一般民众做出道德行为上的典范。

第三是“死”,赖活不如好死,也是武士道提倡的一种价值观念,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武士随时都可以去死。

樱花与日本人的精神世界

樱花与日本人的精神世界
3 . 结语 在 日本 人 的精 神 世 界 中 , 樱花与之密切关联 , 并 且 因时 代
据《 古事 记 》 记载 , 天 照 大 神 是 为 治 理 人 间而 降 临 的 神 , 在 降 临之时 , 母亲 给她带上 天界培育 的米粒 , 这 是五 谷的种 子。 天照大神在荒芜的 1 3 本 土 地 上 种 下这 些 种 子 。 日本 从 荒 芜 的 大 地 变 成 丰 收 的 国度 。 因此 , 她 成 了农 耕 世 界 的 主宰 , 同 时也 是 农 耕 的 象 征 。之 后 , 出现了木花开耶姬女神 , 她 是 田神 和 樱 花 的 化 身 。无 论 是 作 为 田神 。 还是木花开耶姬 , 都 是 神 圣 的生 命, 于是樱花演变成神圣生命的象征之花。 1 3本 人从 很 早 以前 就 有 用 樱 花 来 祭祀 神 明 的 风 俗 大 津 市的神社里祭祀神明的时候 , 人 们边唱樱花歌 , 边 把 樱 花 的枝 叶 放 在 神 像 前 供奉 。 到 了樱 花 盛 开 的 季 节 . 人 们 用 樱 花 祭 祀 神 明。上古时期 , 樱花插头装饰 的风俗十分 流行, 上 古 人 相 信 樱 花 具 有 除 魔 之 力 。 日本 在 八 世 纪 形 成 了花 会 式 和 镇 花 祭 的风 俗 。 镇 花 祭 每 逢4 月举行 , 目的是 预 防疾 病 、 消除病患。 公元7 9 4 年, 恒 武 天 皇迁 都 平 安 京 , 日本进 入平 安 时代 。 八 世 纪 中 叶成 书 《 万叶集》 中, 樱 花 的文 化 价 值 还 处 于 梅 花 之 后 , 到 了 九世 纪樱 花 的 意 义 凸 显 出来 。这 时天 皇御 所 旁 种 植 的 花 从 梅 花转 变成 了樱 花 。 御 所 的 寝 宫 紫 宸殿 南 庭 左 侧 种 植 樱 花 。 右 侧栽 培 橘 子 树 。这 两 种 树 , 在 紫宸 殿 旁 不 可 或 缺 。 分别 象 征 左 近衙 府 和右 近 衙 府 。 平 安 时代 从 左 近 之 梅 转 化 为左 近 之 樱 , 樱花 被称 为“ 日之 目” , 这和 1 3本 上 层 社 会 的 政 策 变 化 息 息 相 关 。 因此 , 在 某 种 程 度 上 可 以认 为 . 樱 花 是 当 时 日本 权 力 阶 层 的象 征 。 平安末期 , 权 利斗争和疫病不断 , 民众 生 活 在 水 深 火 热 之 中。 古 代 王 朝 的 衰落 使 贵 族 的奢 靡 生 活 以及 其 权 利 受 到 威 胁 。 樱 花 盛 开 后 立 即凋 落 , 对 于 这 种 暂 短 的变 化 . 统 治 阶级 认 为是 虚 幻 无 常 的征 兆 。公 元 十世 纪左 右 . 日本 出 现 了 武 士 阶 层 。 到 了江 户 时 代 日本 社 会 完 全 由武 士 掌 控 。樱 花 同样 寓意 武 士 。 武 士 也 将 自 己 比做 樱 花 。 首 先 , 樱 花 的 精 神 与 武 士道 相 似 。 对 武 士而言 , 樱 花 的魅 力 在 于 凋 落 时 的 美 丽 , 武 士 的 生 命 如 同樱 花 般 短 暂 而 灿 烂 。 武 士 的精 神 似 樱 花 般鞠 躬 尽 瘁 , 死而后已。 盛开的樱花 , 一 夜 间凋 落 , 这 是 日本 武 士 所 崇 尚 的 境 界 。 其次 , 簇樱 花 不 显 壮 观 , 只有 簇 簇 樱 花 同时 盛 开 才 呈 美 态 。 而武 士 道 强 调 的 不 是 武 士 个 性 而 是 共 性 ,武 士 为 了 保 护 武 士 集 团利 益 即使 牺牲 生命 也 在 所不 惜 。由此 可 见 , 樱 花 与 日本 武 士 的集 团精神有相似之处。 总而言之 。 樱 花 与死 生 如一 的武 士是 紧密 相 连的 , 这 一 点 毋 庸 置 疑 。换 而 言 之 . 日本 武 士 时 代 樱 花 即象 征 武士 。 明治时代以后, 无 论 是 普 通 民众 还 是 政 府 都 大 力 推 进 “ 近 代 化” 进程, 樱 花所赋予 的精神一 时遭到批判 , 樱 花 代 表 封 建 主 义 的糟 粕 。 日本 开 始 砍 伐 、 烧 毁樱 花 树 . 樱 花 树 成 了没 有 价 值 的 木 材 。明 治 期 间, 樱 花 树 多 用 于 制 作 家 用 的火 盆 、 茶 托 之 类 的器 皿 , 失 去 了古 代 日本 人 精 神世 界 的 意 义 。后 来 . 樱 花 的

日本人的生死观——试从《菊与刀》浅析

日本人的生死观——试从《菊与刀》浅析
切 腹 人
日本人生死观的具体表现——剖腹
剖腹被日本人发展为一种崇 高的死的仪式,有着正规、 严格的方法和程序。
按体位区别分为立腹、坐腹; 按方法区别,分为一字型、 二字型、三字型切腹以及高 级的十字型切腹,而且一般 要由“介错人”帮忙从旁用 武士刀斩下自杀者的头颅以 实现立即错人。
他们认为死亡是道德的自我 完善,是一种律己的行为。 不管生前犯过多少罪行,死 后都变成了佛,其牌位也理 应放入神社,受后人供奉。
这也是尽管一再被强烈反对,依然有一些日本政府要人 屡次参拜靖国神社的原因。
惜生崇死:死是律己的行为
情义最难承受
在日本的价值观中,情义是最奇特的。情义在恩的范围 之外,它是像利息一样不断增长的欠债、是不愿意却又 不得不做的事、是人们背负的沉重心理负担、是深刻笼 罩心头的阴影。
日本人的生死观
——试从《菊与刀》浅析
刘学宇 2011.6
目录
惜生崇死的生死观 日本人生死观的体现 总结
惜生崇死的生死观
日本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这与 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有着很大的关系。
正如中国美学家李泽厚讲到:中国人 “重生安死”,而日本人“惜生崇死”。
惜生崇死:对集体责任的承担和忠诚
惜生崇死:自杀是维护尊严的行为
在日本,情义还包括对名誉的情义。人们要做的便是 按符合自己身份的各种礼仪的要求办事、在困境中表 现出充分的忍耐、在专业技能上努力维护自己的名声。 履行对自己名声的“情义”还意味着消除别人的侮辱 和诽谤,在必要的时候也许还要对诽谤者进行报复, 或者是自己自杀。
日本人觉得用得体的方法自杀可以洗刷自己的污名并 给世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他们认为自杀是一种光荣 的、有意义的行为,是应该值得人们尊重的。

樱花作为日本的国花

樱花作为日本的国花

:樱花作为日本的国花,由于其自身的特性深受日本人的喜爱。

每年春季观赏樱花是日本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

樱花开放时的绚丽多姿与凋谢时的壮烈凄美为日本人所推崇与敬仰。

古时日本的武士以樱花般绚丽的存在与壮丽的逝去为一身所追求。

因此樱花与武士道的精神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千树万树的樱花集合在一起也体现了日本人强大的集体主义精神。

樱花作为日本民族的代表,更是日本民族性格特征的展现。

日本的国民性和其它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区别。

深刻的集团意识,“生死任生死”的生死观,崇尚武士精神以及美意识,从“哀”升华到目空生死的“物哀的审美心理等等。

日本人的生活中点点滴滴,甚至一言一行等全部都深受国民性的影响。

日本人看来樱花深刻体现着国民性,同国民性存在着着复杂的关系。

樱花的特征和日本国民的性格很相似,更是有“樱花是日本人的象征,日本人是樱花的化身”这样的方言。

樱花情结在日本人心中根深蒂固,在他们心中更是成为了一种信仰。

提起日本的武士道,人们常常想到的是血腥、残忍和杀戮。

而提起樱花,人们则会想到圣洁、柔美和浪漫。

武士道和樱花似乎是两种截然相反的事物,但事实上,在日本,人们却习惯于用樱花来比喻武士,因为樱花与武士有一种特殊的勾连,它们之间有着许多相同的气质,这些气质也体现了日本的民族精神、价值取向及其审美追求。

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深受日本人的喜爱,它在日本人的生活和精神中占居着重要的位置,日本人认为樱花是生命最重要的象征——“宁愿短暂,只要灿烂”。

樱花盛开时璀璨耀眼,圣洁美好,往往引起人们美好的遐想,但它的花期比较短,一般只有四至五天,盛开之后,还不曾残败,常常就已经落英满地了。

当樱花飘落之时,会令人有昨夜还曾灿烂、今朝已随风逝去之感,悲凉、感伤之情油樱花转瞬即逝的美,影响了日本武士对生命的理解。

日本武士认为自己的一生,应该生如樱花,即使短暂,也要像樱花一样灿烂,绽放美的极致,假如死,也要像樱花一样,果断离去,仿佛落花一瞬,凄美壮观。

日本人的生死观-商务日语本科学位论文

日本人的生死观-商务日语本科学位论文

中国某某信息学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日本人的生死观姓名: 0000班级、学号:日语0000、00号系 (部) :经济管理系专业:应用日语指导教师: 00000开题时间: 2008-8-6完成时间: 2009-11-122009年11 月 12 日目录课题日本人的生死观一、课题(论文)提纲二、内容摘要三、参考文献日本人的生死观0000摘要:“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日本有着独特的生死观,它以悲为美。

像樱花飘落一样灿烂地死去是日本人追求的境界。

日本人自杀率高有其观念文化上的根源。

本文主要通过介绍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及体现日本人生死观的因素来论述日本人的生死观。

关键词:日本独特生死观1.日本人的生死观日本是一个自杀率极高的国家。

1944年在日本平均每10万人中就有16.9个自杀者,占死亡人数的2.4%。

2002年8月24日在日本横滨召开了4年一度的“第12次世界精神医学会(WPA)”,发表了当年各国的自杀率。

日本以每10万人中有25个多人自杀,名列第一。

由此,日本不仅成为世界第一长寿(男女平均寿命)的国家,也成为自杀率世界第一的国家。

前一个第一反映了日本的社会发展水平;而后一个第一则反映了日本人的生死观。

一边是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健全的医疗卫生体制,一边是众多的人舍弃生命、慷慨赴死。

这里边隐含着什么样的原因,或者说日本人的生死观是怎样的。

文化影响着人的观念,而人的观念又推动着文化的发展。

那么,尚死的文化又形成了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

而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又促成了日本人的自杀情节。

1.1死是生的一部分,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

这和日本人的自然观相连。

在日本人看来,人与自然之间并没有绝对的距离,认识自然的一部分,一个人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一个人从生到死不过是自然的简单轮回,就像是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生与死的界限并不像其他民族那样泾渭分明。

《挪威的森林》中,木月,直子,初美的死对于他们来说并没有中国人感觉中的不可理喻。

从赏樱中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赏樱中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赏樱中看日本人的生死观摘要:每到春天来临,日本各个电视和报纸上便会报道日本各地樱花盛开的日期,日本的地形呈长条形状,樱花从南部到北部依次开放,日本气象厅每年会预测各地樱花最佳观赏日期,即称为“樱花前线”。

日本民众翘首以待樱花的盛开。

在花季来临之际,日本人会做好饭团和美味的食物与亲朋好友相约在樱花树下,欣赏着漫天飞舞的樱花,小酌一杯清酒,谈谈心,放松下心情,享受惬意的生活。

日本人为何对樱花情有独钟呢?其根本原因是樱花的特性与日本人的精神具有一致性,而樱花盛开的过程恰恰能够反映日本人的生死观。

本文从赏樱活动中浅谈日本人的生死观。

关键词:樱花生死观自杀一、生如灿樱众所周知,虽然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樱花为国花,但樱花早已以国花的身份深入人心,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比日本人更加喜爱樱花。

樱花是日本的名花,被认为是日本人精神的象征。

赏樱是日本人的习俗,日文称作花见。

赏樱源于奈良时代开始的花祭、花会、花宴和花舞等。

从平安时代起赏樱作为京都宫廷贵族的一种娱乐而流行。

武士时代的足利义满和丰臣秀吉等将军都酷爱赏樱,遂使赏樱亦成为武士的爱好。

在江户时代商人阶级兴起之后,赏樱逐渐扩展到庶民之中,成为人们春季游乐的活动之一。

在今天,赏樱已成为日本的全民性活动,樱花初露姿色,探出花蕾,便会吸引路人驻足观赏。

到了满开之际,粉红色的樱花树下聚满人群,人们推杯换盏,享受着赏樱的快乐。

日本人对樱花的喜爱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2020年樱花花环称为东京申奥的标志;日币一百日元的硬币上是樱花图案;日本公安部门警视厅的徽章为樱花型。

除此之外樱花还受到化妆品、家电家器等各大广告商的青睐。

随着经济的发展,樱花周边产品风靡全球,如星巴克樱花系列、樱花饮品、樱花甜品、樱花杯子。

据《人民日报》登载,1982 年3月,日本福冈市为拓宽高速公路将不得砍掉大片樱花树。

当市民得知这一消息时,纷纷到市政府请愿,请求市长宽限几日以让樱花开罢最后一春。

这样一来,随时工期延误了半月,但福冈市却为此沸腾,市民赏到了最后一春的樱花。

从赏樱透视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赏樱透视日本人的生死观

关键词 : 死观 ; 花; 生 樱 自然 环 境 ; 宗教 信 仰 中 图分 类 号 : l 2 G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3 2 1 2 1 ) 9 0 1 — 2 17 — 1 (0 0 — 22 0 I 1
世 界 上 没 有 哪 个 国家 如 日本 这 样 如 此 期 盼 樱 花 绽放 ,看 到
植 物 , 是 一 种精 神 象征 , 此 , 日本 , 赏樱 花 是 一种 全 国 范 而 因 在 欣 围 内 的浪 潮 。 日本 人 认 为 人 生 无 常 、 死 无 常 , 生 与浩 瀚 的 宇 宙相 樱 花 般 活 着 , 时 人 所 人 生
l赏樱 与 生死 观
日本 自古以来就有赏樱活动 ,7世纪 以后 赏樱逐渐成 为一 1
种全 民风气 , 记载 , 年 赏樱 季节 到来 , 据 每 日本 人 都 会 “ 歌 樱 或
下, 宴松下 , 或 张幔 幕 , 筵 毡 , 少相 杂 , 铺 老 良贱 想 混 。 有 僧 有 女 , 呼 朋 引类 , 午 晚 间 , 堵 如 市 。” 日本 , 年 进 入 三 月 中 旬 以 朝 如 在 每
文化万 象
从赏樱 透视 日本人 的生死观
宋会 芳
( 阳 师 范 学 院外 国语 学 院 , 徽 阜 阳 2 60 ) 阜 安 3 0 0
摘 要 : 日本 , 年 3月伊 始 , 在 每 日本 人 便 开 始 关 注 “ 前 线 ” 樱
樱 花 作 为 日本 的 国花 , 受 日本 人 的 推 崇 与喜 爱 。 年 一 到 备 每
樱 花 盛 开如 此 热 血 沸 腾 的。 日本 人 来 说 , 花 已不 仅 仅 是 一 种 对 樱
据 日本 警 察 厅 调 查 统 计 显 示 ,2 0 “0 9年 上 半 年 的 自杀 人 数

日本的樱花文化介绍

日本的樱花文化介绍

日本的樱花文化介绍众所周知,日本的国花是樱花,日本的文化中也深深的渗透着日本的樱花气息,在日本有许多的赏樱场所,除了要人群不密集,赏花的环境很好等等之外,更主要的一个原因,便是日本人有“樱花情结”。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日本的樱花文化究竟有多强烈。

在日本,如果单说一个“花”字,一般就指樱花。

樱花是日本的国花,虽然这并没有被任何法律明文规定,但谁都没有异议。

酷爱樱花的日本人,把樱花作为与瑞雪覆盖的富士山并列的两大国家象征。

以樱花命名的街道、车站、市镇、商标、饭菜、茶点、汤饮比比皆是。

文学家写咏樱诗,画家绘樱花图,音乐家谱赞樱曲,银行印出樱花图案的钞票,工场制出樱花工艺品,电视台以樱花为背景作节目,并特辟报告樱花开放动态的专栏。

樱花的魅力和影响力可说渗透到日本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樱花作为大和民族的象征,已然扎根到民族文族的象征,已然扎根到民族文化的深处。

日本樱花文化作为日本特有的一项文化,在日本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那么,为什么日本人对樱花情有独钟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其一是符合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樱花匆匆开放,又匆匆凋谢,古代日本人常将之与英勇武士的人生观相联系。

其二是体现了日本人的集体意识。

虽然大多数樱花的花期较短,仅有4-10天的寿命,而且单就一朵花来说,樱花也显得很单薄。

但日本人眼中的樱花,美在盛开时的那种执著追求和热烈,美在绽放后飘落时的那种弧高纯洁和壮烈。

虽然单朵单株的樱花树并无奇特之处,但当千百株樱花树簇拥聚集在一起,竞相绽放的时候,才能感受到其形成的气势、规模和力量。

其三则是樱花开放时暗合农时令节。

日本人将樱花尊为国花,认为樱花是神的化身。

神依裹在花瓣之中,随着花瓣绽开,又乘着花朵凋谢,漂浮到四面八方,传递着幸福的“暗示”,飘到田间将预示来年稻米丰收,落到屋檐上则保佑家人能和美兴旺。

同时,也有另外一种说法,自古以来,日本人认为樱花开放时播种稻子能保证丰收,因为樱花盛开时平均气温达到12度左右,水温升高,不必担心冷空气的袭击。

樱花与日本武士道精神

樱花与日本武士道精神

三月花人交映时,共作嫣然漫天舞——论樱花与日本武士道精神“霪雨霏霏下,樱花色衰香也消,悲叹春去了。

此景此情映我身,风华正茂终也调。

”一首和歌咏尽了樱花短暂之繁华,也道出了日本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樱花,作为日本广为世界所知的象征,以它花开的惊为天人与凋落的轰轰烈烈深深给予世人神秘难解的震撼。

神秘难解的,不是花朵,而是流传已久的灿烂背后一直难以揭开面纱的日本之魂——武士道。

日本武士道,一直是世界各国学者难以诠释的谜团,以它一反世人“渴生”愿望的背道而驰而成为大和民族的标志。

武士道,兴起于藤原氏专权政治背景下的日本,随着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的瓦解和庄园制的发展,日本各地庄园兴起,庄园主为了领土和安全成立了专门负责保卫工作的武士团,随着武士势力的加强,11世纪初期开始这种武装集团超越了庄园范围,武士道自此兴起。

武士道基于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的精神信条,是一个武士基本的信条。

而在此之中最引人注意的,不同于中国传统儒学“仁义礼智信”的,便是日本特有的观念——崇死。

武士道的核心目的在于对君主的绝对忠诚或是武士个人尊严的维护,在当时这样的绝对忠诚在当时的环境下是必须的——只有集体才能维护个人的生存,而这种集体需要绝对的忠诚才得以维护。

这种忠诚的极致表达便是赴死,将生命也交予集体,意为已经尽责或自我剖白,是一种气节与荣誉。

正因为以这样的死亡为傲,形成了日本人对面对死亡的淡然与乐观,面对离去也就变得果决、毫不犹豫。

从容为生,从容赴死,这样的从容使得日本武士“生死无差”,形成了类似佛教的生死观——有常与无常。

樱花正是符合了这种日本武士道的精神。

首先,樱花的辉煌在于万千花朵同时绽放的绚丽与气势。

由于日本的岛国环境,自古以来常有自然灾害,使得日本人民在面对困难时自发的凝聚,而日本武士道中忠君思想更是强调了这种极度忠于团体的行为。

一枝独秀难为春,樱花齐放时的满树繁华正与日本武士不惜集体牺牲以求得一个团体的荣耀相呼应,或是胜利时的气势,或是败北时的悲壮。

日本人的生死观-日语专业本科学位论文

日本人的生死观-日语专业本科学位论文

中国某某信息学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日本人的生死观从不同角度看日本人的生死观姓名:0000班级、学号:0000班、00号系(部) :经济管理系专业:应用日语指导教师:0000开题时间:2009-6-4完成时间:2009-11-172009 年11 月17 日目录课题日本人的生死观一、课题(论文)提纲二、内容摘要三、参考文献日本人的生死观-从不同角度看日本人的生死观00中文摘要:淡然面对死亡,是多数日本人的人生信念。

日本人认为死亡是一种最大的解脱和至乐,对死亡有一种病态的迷恋。

连自杀也发展成一种程式甚至艺术。

他们认为要尊重死者,人死后就无罪了。

本文从樱花、武士道、日本电影、参拜靖国神社多个角度论述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

关键词:日本人的生死观;樱花;武士道;电影;参拜靖国神社0.引言生与死,这一哲学的终极问题,自从人类有了智慧以来就无时无刻的不在困扰着人们,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哲学流派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大和民族,这个我们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民族在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上保持了出奇的冷静,不屑与超脱。

他们面对死亡毫不畏惧,他们用自己的有生之年努力工作,珍惜生命的每一刻,用辛勤的劳作来超脱生与死的困扰,再精神上追求象樱花的那短暂而又轰轰烈烈的生命价值。

1.从樱花看日本人的生死观1.1樱花的魅力日本人喜欢樱花,是因为樱花象征着生命刹那间的美丽,刚刚盛开,倏而凋谢。

它们骤然开放骤然凋零,盛开之时,一经风吹,樱花树下便落花缤纷,宛如花瓣的地毯,一夜之间,花儿落尽。

要说果断干脆得如此,也不免令人大失所望。

樱花雨固然美丽,但这种美丽一定是生命坠落时的那种凄美。

短时间之内,花瓣纷纷落地,树枝上仅剩下花心与花梗,粉红色花瓣飘散殆尽,不剩一片……日本文学作品很多赞美死亡,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集体自杀,因为死亡在此意味着“清洁”、“超脱”和“干净”。

坦然地面对死亡,甚至欣赏死亡,是日本民族的一个特性,像樱花一样灿烂地死去一直是日本人的理想。

日本电影中的生死观

日本电影中的生死观

日本电影中的生死观坦然面对死亡,生与死没有界限,甚至于欣赏死亡是日本民族的一个特性,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这和日本人的自然观相连。

日本对于大自然和生命的原始信仰,是源于大自然和生命在四季之中自然流转不断更新的现象。

在这个方面,再通过佛教、道教的相互融合,从轮回转生观念、本世观,形成了极乐、地狱的思想。

在日本人看来,人与自然之间并没有绝对的距离,认识自然的一部分,一个人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一个人从生到死不过是简单的自然轮回,就像是从一个房间走向另一个房间,生与死的界限并不那么泾渭分明。

日本人之所以把樱花作为他们的精神象征,原因就是樱花花期非常短,在极尽声色的绽放之后就凋谢了。

灿烂的死去,一直是日本人的理想。

《午后的遗言》幽静的山中景色与不紧不慢的节奏,些许怀旧,更多的是人生追溯。

有了这样的遗言,于是发现,寻找死亡原来也是可以踏着轻快的舞步,愈走愈甜蜜的。

登美江和丈夫藤八郎最后几天仍雷打不动地练习能剧,两人取出所有积蓄,拜别最想见的朋友,住进最高级旅馆,携手走入海里的自杀死亡的仪式感。

这部与相米慎二《春季来的人》、《夏日庭院》、是枝裕和《幻之光》、泷田洋二郎《入殓师》河濑直美《殡之森》都是思考生命奥义的佳作。

百岁导演新藤兼人(1912-2012)一生经历了明治、大正、昭和、平成四个时代,25岁初涉影坛,电影生涯长达74年,被誉为影坛常青树。

他生于广岛,少时因家庭破产而外出谋生,靠在摄影棚打工自学成材。

1936年以因建设水库而需移民为素材创作剧本《失去土地的百姓》参赛,获1937年《映画评论》剧作第一佳作。

战后第一个剧本《望眼欲穿的女人》获旬报十佳作品奖;第二个剧本《安城家的舞会》再获《电影旬报》十佳作品奖第一,从此作为剧作家的地位。

作为导演,1952年拍摄出的《原子弹下的孤儿》广受关注。

1960年《裸岛》表现极度贫困中人与自然、人与大地之间的感情,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大奖;1977年拍摄《竹山孤旅》;1983年以《地平线》获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大奖。

作为日本国花的樱花

作为日本国花的樱花

浅析樱花作为审美符号作为日本国花的樱花,自平安时代就为人们所喜爱、追捧,它曾是日本精神信仰的承担者,具有丰富的内涵。

每逢春天樱花由南向北依次盛开,花团锦簇,绚烂无比,日本人也因此结伴,出外赏樱,千百年来这早已成为传统习俗,充分体现了日本人对于樱花的喜爱之情。

樱花用一年的时间,越过寒冬,刹那开放,展现生命的美丽,这种力量给了日本人无限的生命启迪,也许它的魅力也正植于此。

樱花,作为一种风景,一种象征,一种精神,早已融入日本文化。

它的国民性与代表日本皇室家徽的菊花相比似乎更略胜一筹。

百般受宠的樱花也并非一开始就受日本大众的喜爱,它经历了曲折的审美历程才作为纯粹的自然美的审美对象被固定了下来,走向了正常。

一、樱花的审美历程1、持续到奈良时代的实用阶段日本民族的原始信仰是崇拜自然神和先祖神的神道,它是原始农耕社会的宗教实体。

从神话故事开始,日本人就认为神的慈悲沐浴着大地的草木,人受惠于自然是很大的,自然是生命的母体,是生命的根源,他们对自然怀有特别亲和的感情,对自然的爱,带来生活与自然的融合。

樱花文化意义的起源也与日本早期的神道崇拜有关。

日本最古老的书面文化作品《古事记》中就有“木花佐久夜姬”的传说。

该传说讲述了天皇的祖先、天照大御神的孙子迩迩芸命降临人间时与木花佐久夜姬一夜成婚,从此繁衍后代,为大和族的始祖。

而樱花恰恰是“木花佐久夜姬”的化身,于是樱花便具有了“魔力与神力”。

人们对它顶礼膜拜以祈求到神的庇佑。

但这只是传说,很难下结论说这是樱花的美学意义起源。

樱花真正的美学意义起源应该来自于农耕文化。

当时的日本人是根据樱花花开程度来占卜当年水稻收成的好坏的。

如果当年樱花花期比预期时间长,则表示水稻可能会是大丰收,是个好兆头;反之,则是不吉祥的兆头。

因为樱花盛开之时正合农时令节,气温适中,稻田水温较高,不必担心冷空气的袭击,此时种植樱花能够保丰收,樱花开放也意味着稻谷种植的开始。

山本吉健在《花》中说,“樱花最初是一种前兆,正如所谓的瑞雪兆丰年,从这个意义上说樱花也是稻花的象征。

有关樱花与日本人的生死观

有关樱花与日本人的生死观
曾经看过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翻开第一页赫然写着“献给许许多多的祭日”,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书的第一页会写着这样令人费解的话,直到将整本书看完。作者用无比细腻伤感的情怀,对生与死进行了诠释——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书中直子姐姐的死,木月的死,初美的死,绿子父亲的死,最后直子的死无不反映了日本社会的生命逻辑——不为生死问题所束缚,死时要敢于舍弃对生的执著痛痛快快地去死;活着便要每时每刻尽全力彻头彻尾地去活。 这样独特的生死观要追溯到日本置于武士阶级统治之下的时期,那时武士道可是特别受推崇,并成为具有日本特色的武艺。日本也有“武士道,是死亡为等闲之道也”的名句,它启示人们,投身于死,便可以造就完美的生。 当然,恐怕日本的樱花也有同样的精神呢,它们骤然开放骤然凋零,盛开之时,一经风吹,樱花树下便落花缤纷,宛如花瓣的地毯,一夜之间,花儿落尽。要说果断干脆得如此,也不免令人大失所望。樱花雨固然美丽,但这种美丽一定是生命坠落时的那种凄美。短时间之内,花瓣纷纷落地,树枝上仅剩下花心与花梗,粉红色花瓣飘散殆尽,不剩一片…… “花数樱花,人惟武士”,所以日本人才这样喜爱樱花吧。 当武士已成为遥远的过去,日本人那种将希望与梦想寄托于死后世界的生死观,却并没有什么变化。所以日本的自杀事件才层出不穷,死亡人中自杀者的比例居世界首位!! 日本人还嗜好“玉碎”。二战后半期,日本军陷于要么投降要么死亡的孤立无援的境地,当时部队的指挥官竟作出全体自杀的选择。后来,日本人将此看成是崇高的壮举,并用“玉碎”这一词进行美化,所以日本人认为:“无论罪恶多么深重,死后也就没罪了,人死了就都变成了神佛”。在日本,即使是罪大恶极之人或被民众憎恶的历史上人物,也放在神社中祭奠,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许多日本人在做了错事,造成巨大损失时,往往采用以死谢罪,以死换取人们对他的原谅。这也是造成日本人自杀率高的原因之一。

樱花和日本国民性

樱花和日本国民性

第27卷 第6期 吉 林 化 工 学 院 学 报Vo.l 27N o .6 2010年12月J OURNAL OF JI L I N I NSTI TUTE OF CHEM ICAL TECHNOLOGYDec . 2010收稿日期:2010 07 10作者简介:闫志章(1967 ),男,山东单县人,湖南科技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日语语言文化方面的研究。

文章编号:1007 2853(2010)06 0102 04樱花和日本国民性闫志章(湖南科技学院外语系,湖南永州425100)摘要:樱花被视为日本的国花,从古至今受到日本人的青睐。

它代表着整个日本民族,体现了日本民族的性格特点,与日本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樱花已经扎根于日本人的生活,成为日本民族和文化的象征。

以樱花为视点,更好地了解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国民性。

关键词:樱花;日本文化;国民性中图分类号:G 112 文献标志码:A日本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国内盛产樱花,成为日本的国花。

每当春季到来,樱花盛开,青山绿水间樱花烂漫。

日本的樱花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有着深厚的精神内涵。

樱花文化已经深深扎根于日本人的心里,成为日本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日本人对樱花的热爱,内涵已经远远超出樱花本身,变成一种信仰。

樱花被誉为日本的国花,日本人钟情于樱花已经超越了樱花本身,融入了很多的民族感情与思想。

从古代开始,文人墨客的笔下时常出现樱花,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与樱花有关的俳句、短歌,乃至今天,也有大量的描绘樱花的诗歌,樱花已经扎根于日本人的生活,成为日本民族和文化的一种象征。

一、樱花的历史在日本,樱花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现在日本的樱花达到360余种,八成以上的是 染井吉野 。

樱花原生于中国,之后传入日本,深受日本人喜爱。

樱花的辞源有多种观点,其中一种观点是从 古事记 中 木花開耶姫( !∀# ) 的 转化过来的。

另一种观点与稻作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认为 在古语中表示谷物的灵魂, 是神灵镇座的场所, + 谷物神灵聚集的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樱花与日本人生活观的论文
从樱花看日本人的集体主义与生死观
樱花是日本民族的骄傲,一直来与日本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感情融合在一起。

樱花是日本文化的图腾。

在日本人的血液中无时无刻的涌动着粉红色的樱花情节。

樱花作为大和民族的象征,已然扎根到名族文化的象征,已然扎根到民族文化的深处。

日本人民对樱花的喜爱之情有久远的历史。

日本人喜爱樱花,不但因为樱花很美,更因为樱花盛开时那一团团、一簇簇的情形影射了日本人的集体主义。

而樱花凋谢时的灿烂与绚丽还影射了日本人的生死观。

【关键词】樱花,集体主义;生死观;武士道
一、樱花的有关知识
樱花啊,樱花啊
暮春三月晴空里
万里无云多宁静
快来啊,快来啊
快去看樱花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日本民歌。

讲的是暮春三月,樱花盛开了,叫人们快去看樱花。

早在远古时代,日本人就将樱花看作是春天的化身,是花的神灵。


本语中的出现的“樱时”(古语),意思就是“春天的时节”。

每当春天来临,人们最关注的就是樱花一年一度的花开花落。

花蕾结得多少好坏,开花时能否躲过春雨的淋洗,开得灿烂,凋谢时能不能遇上春风,落瓣洁净。

樱花是否开花顺利,在古代日本人看来,意味着这一年是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所以每当花开时节,人们就聚集在樱花树下,放歌畅饮,用整个的身心去赞美春天,祈祷神灵的保佑。

每到樱花时节,皇室和内阁总理都要在皇家花园奉行盛大的“观樱会”,宴请并表彰各行各业的优秀人士。

一般的企事业单位,不管工作多忙,都会放假半天,或提早下班,并为员工们准备好各种饮料、小吃,让员工们去附近公园的樱花树下欢聚一堂,开怀畅饮。

每到这时,平时安安静静的日本会突然闹腾起来。

不论城市、乡村,樱花树下总是挤满各种各样的人群,吃的、喝的、唱的、跳的、哭的、笑的,千姿百态、无奇不有,人们在一起尽情宣泄春的激情与欢乐。

樱花是日本民族的骄傲,它同雄伟的富士山一样,是勤劳、勇敢、智慧的象征。

所以在每年的三月十五日,即日本的樱花节,在这一天,日本的男女老少都要到公园或野外赏樱。

樱花一直来与日本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感情融合在一起:花开花落,预告着春播、秋收时令的到来;樱汁、樱叶、樱花、樱木是常见的药材、食品、家具和木雕的上好原料。

樱花通常会在日本的暮春四月,冬寒未尽,春风渐暖时开放。

白、浅红、粉红、梅红各色都有。

望去如轻烟浅雪,似白云红霞,而且她们似乎并不在意自己小无香味。

她们团结一心,重重迭迭把她们伤感悲
壮的美丽铺满城市的大街小巷,铺满山野,小径和溪边……
二、樱花与日本人的集体主义
(一)日本人喜欢樱花的一个原因
日本人民对樱花的喜爱之情有久远的历史。

日本人偏爱樱花,是因为樱花的集合美是日本文化和日本精神的最佳象征,一株开满了花的樱树纵使美,给人的感觉也是单薄的,惟有一座开满了花的樱林,才能让人感觉春意逼人、美不胜收。

日本文化和日本精神亦是如此,它不推崇独立、自由,因为单个日本人是不成气候的,它推崇的是协调、合作,这样集合的力量才是最强大的。

(二)日本人集体主义的表现
日本文化所塑造的日本人的价格观念与精神取向都是集体主义的,以集体为核心。

日本人认为压抑自己的个性是一种美德,人们要循众意而行。

日本的文化教人们将个人的意愿融于和服从于集体的意愿。

所以,日本人认为,寻求人们之间的关系和谐是最为重要的。

如何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的利益?本人早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在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用自律来服从群体利益。

日本人之间也有竞争,他们的竞争是当身边有比自己强的人,首先是敬佩,然后学习他,最后超越他。

使自己成为最强的人。

在大多数日本人的心中没有嫉妒,这种良性的竞争,带来的是更加团结,更有活力。

有人曾说:“日本人几乎是完美无缺的有组织的人。

”他们无时不在集团中生存。

日本人的集体主义特征如同思想家加藤周一所说,在日本,“超越集体的价值决不会占统治地位。

”在行为方式上,日本人与别
国的人最大的不同莫过于喜欢合群和重视集团的共同行动,他们总是自觉地把自己纳入某一集体之中。

一位西方评论家表达过这样的看法:日本人就像池子中的一群小鱼,秩序井然地朝着一个方向游动,如有一块石子投入水中,搅乱了这个列队,它们就转变方向朝相反的方向游去,但仍然队列整齐,成群游动。

在思维方式上,日本人具有强烈的集团归属意识,人们时时意识到自己属于集团的一员,“自我”是以社会群体方式体现的。

个人应该属于某一集团,集团成员由一种共同命运和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

这种集团的概念,对现代日本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自己所供职、求学的企业、机关、学校,乃至于整个国家。

在日本,几乎所有的集团与个人的关系都不像西方社会那样冷淡和疏远。

在价值观念上,相比于个人的天赋和作用,日本人更多的是重视集团的作用。

日本人所奉行的原则是:只要我认准社会的主流,坚定不移地把自己汇入社会的洪流中去,就一定会成功。

日本人还千方百计地证明自己与大家一样。

日本人与中国人都一样,强调人的能动作用,都认为在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宝贵的。

但中国人与日本人强调人的价值在实现方式上有相当大的差别。

日本人个人价值的实现途径主要是服从集体,具体通过年功序列表现出来。

日本的集团内部反对个人竞争,人们相信“あまりの釘は打たれる”(出头的钉子要挨敲)。

日本人认为鼓舞大家工作热情的动力是集团主义精神。

日本人从小就强调集体教育和团队意识,以便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并与其他人合作。

为此,在日本,需要个人之间密切配合的“ドミノドミノ遊び”(多米诺骨牌游戏)是一个很流行的项目。

中学生
很热衷于“二人三脚”(两人三腿)的比赛,即两个人将左腿与右腿绑在一起,跑步前进。

另外,一个“タンブリング”(水中叠罗汉)的集体游戏也是很流行,就是在各学校的男生在游泳池中层层往上站,以层高数多少决定胜负。

大学生们则每年都要在从东京到箱根的公路上举行往返接力赛,这项200公里长的比赛,由10名选手接力完成,每年都会上演许多感人的故事。

三、日本人的集体主义
(一)日本人集体主义形成的原因
都说“一个日本人一条虫,三个日本人一条龙”,何以至此?在日本,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集体主义呢?可以说这跟日本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不无关系。

1、首先是始于远古弥生时代的稻作文化的影响。

在一部分农村,至今在插秧及割稻季节,近邻们有相互帮助、共同协作的习惯。

这种习惯与狩猎文化不同,需要集体作业和共同的秩序,是一种生活共同体。

2、也不能无视儒教思想的影响。

重视忠孝的道德从江户时代以后广为普及,跟“家族”制度也紧密结合起来。

家长具有绝对的权威,家属必须服从“家族”的决定。

尤其是武士阶级,一旦出事就会断绝世袭,全家都要受到株连。

在日本人的人格形成过程中,从小就受到家的影响,非常重视家族整体的利益与统一。

如果破坏了这种统一,要受到“勘当”与“义绝”——与其断绝家族关系的制裁。

在村落共同体内,也流行着“村八分”的制度,即所有村民与破坏村内秩序者断绝一切往来,逼得他难以生存。

所以要想避免“出局”,就得和大家
抱成一团。

可见,“和”是贯穿于家和社会集团的基本理念,培养了日本人的协调精神。

在长期的家族生活的熏陶下,使他们习惯于以家族社会的价值观念处理社会事务。

人们在家族内部必须奉行的准则,也成为在家族以外的社会里奉行的准则。

再者,模拟血缘关系是贯穿集团社会关系的重要支配原则。

日本人的家实际上是一个以家业为核心的家族经济共同体,家族关系带有明显的主从关系的色彩。

在这个意义上说,“集团就是家族的扩大”,即家族本身就是一个独特的社会集团,家族的社会集团化与社会集团的家族化是互为表里的,人们可以轻易地将日本独特的家族关系移植到家族以外的社会机能集团当中。

日本人无时不在集团中生存。

除此以外,日本国土狭小,人口众多,这也是产生这一习惯的原因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