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大著名诗人背景及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十大着名诗人背景及特点
一、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唐朝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汉族,祖籍(今甘肃天水市),出生于(当时属领土,今属)[1],4岁再随父迁至。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生活,南到洞庭,东至越州(会稽郡),寓居在安陆、应山。直到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两年半,就赐金放还而去,然后由高天师如贵道士授录济南(今山东省)的道观紫极宫。成为一个真正的,过着飘荡四方的漫游生活。
李白和并称“”。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李白的诗具有“,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他与并称为“大”,(与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二、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巩县(今)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与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他的诗被称为“”。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创作了《》、《》、《》、《》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的一面,从其名作《》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
三、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佑(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弟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等。
四、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汉族,(今江西省)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因厌烦官场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等。
陶渊明,晚年更名潜,字,号“五柳先生[1]”,谥号“[2]”(死后由朋友刘宋着名诗人颜延之所谥),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晋世名渊明,入刘宋后改名潜。
大约生于365年。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自做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有《》。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曾祖父,是开国元勋,显着,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都做过太守。(父名史不载,存疑。)
五、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汉族,唐朝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人,祖籍山西,着名、,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因笃信,有“”之称。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等。受影响很大,精通,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大多数诗都是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王维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
六、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号,又号醉吟先生,生于河南,后迁居河南荥阳。祖籍山西太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共同倡导,世称“元白”,与并称“刘白”。[1] 白居易的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和“”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传世,代表诗作有《》《》《》等。
[2]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葬于香山。[3]
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
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七、辛弃疾
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
辛弃疾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曾上《》与《》,现存词600多首,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公元1207年秋,辛弃疾逝世,年68岁。[1]
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或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后世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时,不少作家从辛词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八、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字易安,号,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南北宋之交)女,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已散佚。后人有《》辑本。今有《》。[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