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尽奇峰打草稿
《搜尽奇峰打草稿》石涛的画法精髓都在这幅画里
《搜尽奇峰打草稿》石涛的画法精髓都在这幅画里《搜尽奇峰打草稿》绘于石涛50岁时,他把毕生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创作于一画之中,运用不同的笔法、皴法在山川、蹊径、林木之间自如穿梭。
当这样一幅水墨山水长卷完全展开在面前,似乎有点让人目不暇接,无所适从?没关系,让我们以目光代替足迹,随着画卷前行。
画卷右侧迎首处,溪水曲折,峰峦山岳拔地而起,有石涛自题:“搜尽奇峰打草稿”,右上角还盖上了书画家必备的个性签名,钤印“老涛”。
树木草叶的穿插在山石之间,种类丰富变化多端,打破严实的山峰,使其具有变化的节奏感。
石涛作画非常重视点苔,这幅画中的点苔尤具特色,漫山遍野布满枯浓不同,形状不一,变化丰富的苔点,苍茫葱郁。
深山村落,曲径通幽。
白云生处有人家,说的就是这里吧。
竹篱苗圃拾掇整齐,书斋对坐谈笑有声。
屋后山径蜿蜒,有人攀登其上。
他们要去哪里呢?翻过山去,至江岸边,有江水澹澹,渔父撑船。
有桥连接江心小岛,岛上楼阁依山而建。
山崖下有高士盘坐岸边,钓竿置于一旁。
又三五好友泛舟江心。
卷尾寥寥数笔,江面空阔,远岸悠悠,意在江山无尽。
画尾的空白处,石涛题写了长篇画论:“郭河阳论画,山有可望者、可游者、可居者。
余曰:江南江北,水陆平川,新沙古岸,是可居者。
浅则赤壁苍横,湖桥断岸,深则林峦翠滴,瀑水悬争,是可游者。
峰峰入云,飞岩堕日,山无凡土,石长无根,木不妄有,是可望者。
今之游于笔墨者,总是名山大川未览,幽岩独屋何居?出郭何曾百里入室,那容半年交泛滥之酒杯,货簇新之古董,道眼未明,纵横习气安可辩焉?自之曰:此某家笔墨,此某家法派,犹盲人之示盲人、丑妇之评丑妇尔,赏鉴云乎哉。
不立一法,是吾宗也,不舍一法,是吾旨也,学者知之乎。
时辛未二月,余将南还客且憨斋,宫纸余案,主人慎庵先生索画并识请教,清湘枝下人石涛元济。
”其中评价当时画坛赏鉴风俗,说“犹盲人之示盲人、丑妇之评丑妇”,像盲人看盲人,丑妇评价丑妇,石老您真是太不客气啦!而后更是直抒胸臆“不立一法,是吾宗也,不舍一法,是吾旨也,学者知之乎。
搜尽奇峰的意思
搜尽奇峰的意思
搜尽奇峰的意思:强调要勤从山水自然中收集素材、体验物华。
“搜尽奇峰打草稿”,是清代画家石涛的美学观。
“搜尽奇峰”,强调要勤从山水自然中收集素材、体验物华。
“打草稿”是对采集到的素材要精于构思不懈探寻,加工择优,把握好画理。
这也是对作为画家要遍游山川名胜,观尽风物奇观,提取素材,提炼主题的精辟的论断,遂成经典画论。
诚然,创作山水画应多亲临实景直面山川,通过直观的观察、感受、领略,把自然山水化作胸中丘壑,创作出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作品。
为此,不难理解,为何许多画家又是旅行家。
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客观上为旅行出游与写生作画架起了桥梁,创造了条件。
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意思
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意思
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意思是指在写作、创作或者规划某个项目时,尽可能多地收集和整理各种想法、观点、素材和资源。
这个过程类似于在一座群山之中寻找顶峰的过程,即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尝试,汲取各种灵感和创意,并将其初步整理成草稿。
在此过程中,可以使用各种方法和途径来搜集信息和创意。
例如,可以进行广泛的阅读、研究和调研,以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和观点;可以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图书馆资源、学术期刊等来获取专业的知识和资料;可以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倾听他们的观点和建议;可以观察身边的事物和环境,从中寻找灵感和创意等等。
在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过程中,需要将收集到的各种信息和素材进行整理和归纳。
可以使用笔记本、电脑软件、云存储等工具,将重要的想法和观点记录下来,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框架。
同时,也可以通过绘图、思维导图、草图等方式将各种元素和关联关系可视化,帮助更好地理清思路和构建结构。
草稿是一个初步的版本,它并不完美,但是它是创意的起点。
通过搜尽奇峰打草稿,可以有助于在写作、创作或者规划项目的过程中,发现新的观点和见解,挖掘出更好的创意和解决方案。
因此,搜尽奇峰打草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创作过程,它为后续的深入思考、修改和完善提供了基础和素材。
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
艺海泛舟素养■王亚岗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进北京城,崇桢皇帝在煤山自缢,结束了明朝276年的历史,史称甲申之变。
此时朱若极(石涛)才四岁。
朱若极的祖上朱文正是朱元璋长兄的儿子,因开国有功,他的子孙受封了靖江王位。
如果明朝没灭亡,朱若极理应可袭封靖江王,但因外族入侵,朱若极的父亲朱亨嘉在广西称帝后被同是宗室的唐王杀害,幸好由内宫太监(喝涛)把年仅五六岁的小若极带出携逃,保住了小命。
为了不被清军与南明宗室追杀,不得已当了和尚,故朱若极法名原济,字石涛。
石涛从此跟着师兄喝涛浪迹天涯,云游四方,后在松江拜泗洲塔院住持旅庵本月 为师。
石涛在25岁那年,到了安徽宣城敬亭山,和大画 家梅清相见相交相识。
在宣城,石涛与梅清的“宣城画 派”和“新安画派”的画家们谈诗论画,礼佛参禅,互相 促进、互相影响,在书画上获得了很快的提升。
尤其梅 清对他书画上的影响,是他必不可少的一段经历。
石涛 与梅清,皆有“黄山派”巨子的誉称。
石涛37岁时到了南京。
在南京期间生活更为艰苦,他的艺术创作却又到了一个高峰。
他笔法放浪恣意,墨 色变化无常,画风充满野逸却蕴含着文化气息,个性也 更为明显。
这时期被他自己命名的《万点恶墨图》(即 恶墨、丑墨、邋遢墨……)是他的代表作。
他虽入了佛门,但对入世还抱有希望。
康熙南巡,石 涛曾两次接驾。
石涛此时是多么想得到康熙的重用而进 入仕途,摆脱贫困潦倒的生活。
他曾歌颂过康熙的“仁 政”,今人往往以此来“幵涮”石涛。
现在想想,一个满腹 经纶、胸怀天下、充满活力和奇思妙想的中年男子,想要 入世为百姓为国家做事,有什么不对〒亡国对一个四岁的 幼儿没有记忆,其父亲被宗室所杀还记忆犹新。
后在北京三年他还想得到皇上赏识。
在北京他结识 了许多权贵,从而见到了五代、北宋的书画名作,大大地影响了他的创作与书画理论。
这时期他的作品有了繁 复与厚重,《搜尽奇峰打草稿》是他这时的代表作。
此 画的长跋,是他绘画实践后的理论总结。
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图》
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图》《搜尽奇峰图》是清朝石涛创作的纸本山水画,该卷卷尾有石涛的一段题跋,是其山水画创作的经验总结,对后学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简要介绍如下:全卷从右至左,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段长卷起首,绵延重叠的山峰逐渐聚拢到一起,随着缓坡与道路引向第二部分。
第二段此段峰峦峭拔险峻,一望无际,山中古木怪石错落有致,溪涧纵横,危桥、钓者点缀其间,有一种清矿之感。
第三段溪流由远而近,自上而下,曲曲折折,缓和了奇险的山势,山下杂树凌风,环绕屋宇,屋内的床铺帷帐,清晰可见。
两位老者,显得悠闲安逸。
第四段此段山势渐趋环合,逐渐过渡到一片开阔的水域,水中沙洲突起,巨岩嶙峋,一座小楼掩映在寒树衰草之间,水面上波澜涌动,轻舟往来穿梭。
技法上,作者用细笔一层层勾皴,再由淡而浓,反复擦点,淡墨渲染。
满篇幅的山石树木,都是苔点,有重墨点、淡墨点、干墨点、枯墨点、湿墨点、横点、竖点等。
有些点反复叠加,至“密不透风”的程度,最后,我们着重介绍一下作者在卷尾自题的画论。
【原文】郭河阳论画,山有可望者、可游者、可居者。
郭河阳即北宋画家郭熙,在其画论著作《林泉高致》一书中提出“可游、可居”的山水画理论。
【原文】余曰:江南江北,水陆平川,新沙古岸,是可居者。
浅则赤壁苍横,湖桥断岸,深则林峦翠滴,瀑水悬争,是可游者。
峰峰入云,飞岩堕日,山无凡土,石长无根,木不妄有,是可望者。
石涛在此处对“可居、可游、可望”的对象进行了一番讨论。
【原文】今之游于笔墨者,总是名山大川未览,幽岩独屋何居?出郭何曾百里入室,那容半年交泛滥之酒杯,货簇新之古董,道眼未明,纵横习气安可辩焉?此语指出当今(作者所处的时代)习画之人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如缺乏游历,难见真山真水,耽于酒食名利等。
【原文】自之曰:此某家笔墨,此某家法派,犹盲人之示盲人、丑妇之评丑妇尔,赏鉴云乎哉。
这句话指出学画之人盲目推崇技法流派的习气,【原文】不立一法,是吾宗也,不舍一法,是吾旨也,学者知之乎。
《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内在美学精神
浅析《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内在美学精神摘要:山水画的学习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临摹、写生和创作,这几乎是沿脉了几千年的绘画传统。
如今,我们依然沿着这条路子,进行百般创新。
从作品的角度去分析画之理于搜,笔之法于稿,从而剖析《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美学价值和精神。
“画之理,笔之法,不过天地之质于饰也”,是说画山水既要得山川之质,又要有相当的笔墨功夫。
那么,如何寻得山川之质,如何练就得力的笔墨功夫呢?这就需要“搜尽奇峰打草稿”了。
“搜尽奇峰打草稿”由苦瓜老人石涛提出,更是石涛的一幅得力之作,下面,我就着重从画作方面对其所蕴含的美学精神进行一个简单的浅析。
一、“搜尽奇峰打草稿”的重要性此处说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的重要性就是说写生的重要性。
不管是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还是苦瓜老人的“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于脱胎于山川也”都阐述了山水画写生之重要性。
“搜尽奇峰打草稿”更是从根本上说明了要写生,要多画,要不断地思考和总结。
古往今来,凡是稍有成就的大家都离不开实实在在的真实世界,都要从自然中吸取精华,方能下笔如有神。
二、《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美学精神《搜尽奇峰打草稿》是苦瓜老人在北京期间,从许多达官贵人那里看到了相当多的五代北宋时期名作而被深深打动之后所作的。
这件作品是十分宏伟的“全景山水”,画面一改他以前的风格,用独特的皴擦和用笔,把复杂的万水千山有条不紊的统一于画面之中,纵横交错,高低起伏,营造出深度的空间感,使人不能不感叹石涛的画面组织能力和旷达的胸怀。
层层勾、皴,再由淡而浓,反复擦、点,淡墨渲染。
尤其是点,经由干、湿、浓、淡,反复叠加,至“密不透风”的程度。
石涛善用点,是其一大特征。
正如他自己所说“点有雨雪风晴四时得宜,点有反正阴阳寸贴,点有夹水夹墨一气混杂,点有含苞藻丝璎珞连牵,点有空空阔阔、干燥没味,点有有墨无墨飞白如烟,点有焦似漆、邋遢透明,更有两点,未肯向学人道破,有天没地、当头劈面点,有千岩万壑、明净无一点。
试析“搜尽奇峰打草稿”
A R T D U C A T 『 N E S E A R C H E o R
格 的作 品。近景是平 坡 , 上有杂树六枝 ,中景是 一片空 白, 实为
口
摘
要 :搜 尽 奇峰 打 草 稿 ” 清代 画 家石 涛提 出 的 , “ 是
浩淼 的湖水 ,远景是低 平 的峦头 , 境界 极为 旷远 而又萧瑟 。倪
久则 各 成 习气 。 古 人 真 面 目, 是 不 曾见 , 见 者 皆赝 本 也 。 真另 外一段是 石涛在一未署年 的题识 中所 ” 写的 :吾 昔 时见我用 我法 四字, 甚喜之。盖近 世 画家专 演袭 “ 心 古人 , 者亦且 曰某笔 肖某 笔 , 肖可唾 矣。及今番悟 之 , 又 论 不 却 不然 。夫 茫茫大盖之 中只有一法 , 得此一法则无往非法 , 而必拘
体表 现 , 而是 主观 的“ 和 客观 的“ ” 意” 景 有机 的结 合。这样 的结
合应是 有理 可循 的, 但不适合 自然地理和严格透 视学 的原理 , 而 适合 艺术的情和理 , 艺术形 式美的需要 , 是 更是主观“ 意” 立 的需 要 。 山水 画不仅表 现 了丰 富多彩 的 自然美 , 更集 中体 现 了中国 人 的 自然观和社会 审美意识、 情感 、 理想与愿望。
难洞 ”
其 次是 另 外一位 同样被 誉 为正 宗派大 师 的王原祁 。他 在
1 0 年所著《 窗漫笔》 0 7 雨 中写道 : 明末 画中有 习气, “ 恶派 以浙派 为最 , 至吴 门、 间, 云 大家如 文、 宗匠如董 , 沈, 赝本溷淆 , 以讹传
织 手段 , 构成 特殊 的艺术境 界。这 种境界 已不是 自然场 景的具
出的 一种境界 。 搜尽奇峰打草稿” “ 也是 对一位艺术家在
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清代画家石涛作品
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清代画家石涛作品石涛(1630一1724年)“清初四僧”之一。
小字阿长,发为僧后,更名元济、超济、原济、道济,自称苦瓜和尚,游南京时,得长竿一枝,因号枝下叟,别署阿长,钝根,山乘客、济山僧、石道人、一枝阁,他的别号很多,还有大涤子、清湘遗人、清湘陈人、靖江后人、清湘老人、晚号瞎尊者、零丁老人等。
明宗室靖江王赞仪之十世孙,原籍广西桂林。
一生登山临水,搜尽奇峰打草稿,创作了大量的优秀艺术作品。
更有《石涛画语录》十八章及众多题画诗文。
他的山水学习黄公望、王蒙风格,自有变化,以真实景色为对象,描绘山水,具有雄伟壮阔,苍茫浑厚的气势。
作画构图新奇。
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
他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
石涛还讲求气势。
他笔情恣肆,淋漓洒脱,不拘小处瑕疵,作品具有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以奔放之势见胜。
对清代以至现当代的中国绘画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淮扬洁秋图》、《惠泉夜泛图》、《山水清音图》、《细雨虬松图》、《梅竹图》、《墨荷图》、《竹菊石图》等传世。
著《苦瓜和尚画语录》,阐述了他对山水画的认识,提出一画说,主张“借古以开今”,“我用我法”,和“搜尽奇峰打草稿”.乾隆元年(1736年),「扬州八怪」之一的高凤翰听人述及石涛旧事,满怀深情题石涛画,诗为《闻友人李客山述石涛和尚旧事因检题其画幅》半托禅栖半道徒,一生白眼向人孤。
逸情画癖倪高士,别调书摹周丑奴。
石解作涛空是海,瓜仍带苦味为荼。
山林踪迹王孙骨,茅屋春云醉玉壶。
《广陵诗事》载:石涛和尚自画墓门图,并有句云:谁将一石春前酒,浸洒孤山雪后坟。
诗人高西唐独敦友谊,年年为之扫墓酹酒。
闵廉风有《题石涛墓门图》诗云:可怜一石春前酒,赖有诗人过墓门。
作为一位前辈画家,石涛对于扬州八怪的影响极深,扬州八怪的绘画尤其是写意花鸟画,多数都是从石涛绘画风格发展而来。
“搜尽奇峰打草稿”,苦瓜和尚石涛精品赏析
“搜尽奇峰打草稿”,苦瓜和尚石涛精品赏析搜尽奇峰打草稿。
画到无声,何敢题句。
浮云高士迹,枯木道人心。
叠叠晴霞秋来水面,层层幽石人住画中。
——石涛题画句石涛(1642年——1708年),清初画家,原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祖籍安徽凤阳,别号很多,如苦瓜和尚、瞎尊者等,法号有元济、原济等。
南明元宗朱亨嘉之子,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僧”。
石涛山水幼年遭变后出家为僧,曾驻锡于安徽宣城敬亭山广教寺,后半世云游,以卖画为业。
早年山水师法宋元诸家,画风疏秀明洁,晚年用笔纵肆,格法多变,尤精册页小品;花卉潇洒隽朗,清新烂漫;人物生拙古朴,别具一格。
笔墨恣肆新奇,一反当时仿古之风。
石涛松山茅屋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
存世作品有《石涛罗汉百开册页》《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山水清音图》《竹石图》等。
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
石涛山水生不逢时明宗皇室后裔却遁入空门石涛平湖放棹图石涛是明靖江王朱赞仪的十世孙,朱亨嘉的长子。
清初,其父朱亨嘉企图称监国,不料失败而被唐王处死。
幼小的石涛,靠着内官(“喝涛”和尚)的庇护保全了性命。
他们由桂林逃到全州,在湘山寺削发为僧,改名石涛。
石涛山水年轻有为绘画天赋渐露石涛寒泉云深图十几岁时,他就显露出较强的绘画天赋,不过多以白描画的方式出现。
目前所见其最早的作品《山水花卉册》(1657年作),以干笔为主,用笔稚拙,偶尔皴以淡墨。
石涛山水约在1666年,24岁的石涛前往安徽宣城,因缘际会,结识梅清(1623-1697年,素有“黄山巨子”之雅称,是宣城画派的代表人物)。
两人一见如故,结为画坛知音。
石涛的黄山代表画作,能看到梅清对他的影响最为深远。
如《独峰石桥图轴》《黄山八胜图册》,尤其是后者,是石涛早期从艺阶段最具代表性的一幅作品,在很多画法上,他吸收了梅的柔和,但个性中的恣意在多变的绘画风格下暴露无遗。
石涛莲花峰图最爱苦瓜自号“苦瓜和尚”石涛仿倪瓚秋山幽居图石涛,是历史上吃苦瓜最有名的人物。
搜尽奇峰打草稿
∗作者简介:许宗茂,安徽海关学会会长㊂搜尽奇峰打草稿许宗茂∗搜尽奇峰打草稿 ,是清初著名画家石涛的一句名言㊂ 搜 是深入㊁认真, 尽 是言其多㊁全, 奇峰 是样本㊁眼界㊂当笔者利用一周时间一鼓作气读完由上海海关学院姚永超副教授寄赠的译著‘潮来潮去:海关与中国现代性的全球起源“(以下简称‘潮来潮去“),感到这是一次含金量较高的文史阅读,一些困惑不解的问题得以茅塞顿开,确实开卷有益㊂众所周知,史学研究没有捷径可走,所谓求证是件乏味活,求知是件开心事,可以想见当初英国剑桥大学方德万教授编著此书之艰辛,由此就联想起石涛这句名言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资料的搜寻是写作的重头戏,是一本书的中心部位,而档案是史料中的精华,是第一手丰富的文献资料,具有系统性㊁完整性㊁可信性㊂该书的主题是旧中国海关历史,聚焦年代从1854年至1949年,时间跨度长达接近百年㊂研究的目标之一是把海关历史放回中国近代史和近代全球化的历史当中,试图对中国海关多面性给予公正的揭露,藉以解剖旧中国的往事,面面俱到,杂而不乱,形散而神不散㊂作为一本中国近代史的学术性㊁文学性著作,其方法是借助翔实的文献证据,以学术研究成果为内容,用随笔手法进行抽丝剥茧式叙述㊂方德万教授及其团队治学严谨,遵循 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 的原则,充分利用中国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原税务处㊁关务署及汪伪海关的档案,从中披沙拣金㊂史料与历史关系密切,没有史料便没有史学㊂透过发黄的卷宗触摸海关历史甚至中国近代史曾经跳动的脉搏,使这些 藏在深闺人未识 的珍贵史料,得以 留得残荷听雨声 ,进而使其不断 增值 和 延续 ㊂求真求实是史学家的 史德 ,而样本越多,结论越可靠;数据越多,预测越准确㊂特别是近代海关史研究,不能信马由缰,随意发挥㊂为此,又不限于二档馆的档案史料,还孜孜以求㊁广泛求证,将有关文献作为学术研究和著述之公器,包括有联系的同时代人之书籍㊁信函㊁文件㊁通讯,以及英国国家档案馆㊁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㊁汇丰银行㊁怡和洋行等保存的类似档案,体现史事前后相因,又彼此皆有联系㊂一本35万字的著述,仅注释就达1360余条,从中可窥见作者对史学的恭敬勤奋,足以证明是在 搜尽奇峰 ,并得到厚积薄发㊂方德万先生依据大量严谨的历史考据,在理清过去到底发生了什么和他(它)们为什么会发生的事实基础上,把百年老海关错综复杂的人物与史事,以 说故事㊁讲道理 的形式娓娓17. All Rights Reserved.道出,进而留住旧海关关键人物走过的轨迹㊁脉络和褒贬;较为公正地记载旧海关前行㊁徘徊或感人或忧伤的变化㊂这本书最大的亮点,正如译跋所写:该书 非常成功地把由中国海关㊁中国内部政局和帝国主义所构成的三角关系以最有限的篇幅做出最精确和清楚的论述 ㊂这本书的特色,一是由洋人撰稿,有助于我们摘下有色眼镜,跳出思维定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二是文史相兼,持之有故㊁言之有理,既有深邃的思考,又有松弛的表述㊂一般而言,对历史的关注,最能引起读者反响的当然是要围绕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而进行㊂全书分为七篇,分别按时间节点为主线,既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都能找到核心构思或逻辑中心,对读者深入了解百年海关史既有身临其境之感,又能获得裨益,可以说是一本具有真知灼见的 草稿 ,一幅引人入胜的 画卷 ㊂离开具体人的命运,也就不容易索解历史的真相㊂正如作者在导论第7页中所述: 在分析和描述近代海关长达一个世纪的历史中,我首先要强调的是总税务司的角色㊂由于他们是该机构的独裁者,其看法和政策对海关历史的形成至为关键㊂ 在中译本序言首页又指出: 这些人物都有属于他们独特的风格来显示他们的个性㊁背景㊁教育和所处的时代㊂ 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李泰国㊁阿礼国㊁马士㊁赫德㊁易纨士与梅乐和㊁安格联与顾维钧㊁岸本广吉㊁李度与丁贵堂等 这些具有职务的重要性㊁身份的特殊性等关键角色,作者把他们当作独立的个体对待,从他们处理事务的方式㊁同旧中国官僚之间交往的心态以及与亲朋好友之间的信函等,通过注入细节㊁注入质感,使这些重量级人物鲜活㊁生动,且充满人性㊁才能㊂记忆需要. All Rights Reserved.载体,该书适当地将这些不同时代㊁无从谋面却又神交已久的人物转介给读者,既迎合读者的阅读需求,同时还会引领这种需求,即使不能知兴替,能明些得失也好㊂有人说,了解历史上的事,总是宏观易㊁微观难㊂该书在记事上能够做到 大处着眼㊁小处着手 ,如税务司职能,‘贸易统计“的重要性,辛亥革命的历史转折期,基层关员的福利待遇,绿色邮筒的设计㊁使用及延续,汪伪政权及征税比重等㊂在 海关的终点 一节,虽今去古未远,对新中国初期海关转型一些鲜为人知的介绍,出于各种原因,以往很少谈及,可能会引起更多读者的关注和思考㊂此外,对历史遗存的 不同凡响 的海关建筑,如台湾最南端的鹅銮鼻灯塔㊁浦江边的上海海关大楼等给以详细记载,某种意义上是将 凝固的艺术 作了注解,若录入当今的导游词也会让人兴致有加,恰如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㊂鲁迅说过: 读书有两种,一种是职业的读书,一种是嗜好的读书㊂ 读这本书,对笔者这个海关人而言,是两者兼而有之,并且带着一份感情㊁一份感动,先当故事读,再当历史学,否则忘记了来路,也便丢掉了归程㊂刘勰‘文心雕龙“记载: 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事以明核为美,不以深隐为奇㊂ ‘潮来潮去“这本书妙笔生花之处在于:兼顾了学术研究与通俗阅读,能收雅俗共赏之效,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启发和收获㊂既可以让有关学者思考近代海关史探索的内容㊁意义,会不嫌其浅近;又能够让一般读者学习了解百年海关史㊁中国近代史,又不觉其深奥㊂恰如序言所叙: 正因为我们对长达一个世纪的海关历史所知甚少,所以在档案中学习到它的种种活动是一大乐趣㊂ 换言之,该书有内容㊁有见解,能唤起人的记忆㊁满足求知的欲望,读者不亦深致而趣乎㊂当然,这有待于细心的读者自己去获得那发现的惊喜,继而去品尝㊁去咀嚼㊁去回味㊂语言既是相互沟通的重要障碍,也是跨越鸿沟的唯一桥梁,而译者正是扮演作者与读者之27搜尽奇峰打草稿间的纽带角色㊂译著之所以得到方德万先生的赞誉,被汉唐阳光评为汉译经典,也得到业内学者广泛好评,得益于姚永超㊁蔡维屏先生的译作能力与勤奋态度㊂译著不仅呈现了原作者(洋人)的写作风格,还呈现出书中所涉及到众多人物特点㊂罗素说: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已经被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㊂ 特别是姚永超副教授, 近山识鸟音㊁近水知鱼性 ,参与该译文是优势所在㊁情理之中㊂但在世风日益浮躁㊁急功近利盛行的环境下,作为当今中国海关最高学府的一名年轻副教授,如果没有一种执着于自己所热爱事业又甘于寂寞的精神,没有一种理性化的行为目标,没有良好的译文水平和技巧,没有‘中国海关史十六讲“等著述以及中国近代史基础课教学的积累,译作的质量及付梓成书或许会受到一定影响㊂相信其累足成步会以一种不可遏止的惯性,更好地发挥教研相长的优势㊂著名学者顾炎武强调: 文须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而书的理想归宿是得其所用㊂用方德万先生的话说: 只把海关史以英文出版,在本质上就不算真正的完成,通过译文,总算让我们得以达到这个更令人满意的终点㊂ 这本2017年7月第1版的译书,发行量达一万册,势必拓展了原作者成果的平台,会达到 墙外开花墙内香 的效果㊂且不是终点,而是起点,犹如 栽下梧桐树,招来金凤凰㊂ 对于海关著述大家㊁汉学家,在国人的记忆里曾经有马士㊁班思德㊁魏尔特㊁费正清等,相信今后方德万先生也会相提并论㊂古人云: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㊂‘潮来潮去“若有机会再版,在标题㊁内容㊁记述㊁标点等方面或许有如琢如磨的余地:如第387页标题 海关的终点 ,似乎不够严谨;按. All Rights Reserved.国人记史㊁读史习惯,重要事情的记载既有公元时间,或有干支和国号㊂如第46页: 1861年1月20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 ,作为英文版无可争议,但通过译文,加之有原作者授权再造 ,可否译为: 咸丰十年十二月初二(1861年1月20日),设立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第一次应为全称) ㊂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开始,海关被列入其管辖之下,对重大转折建议不吝惜笔墨㊂(责任编辑㊀赵世璐)37。
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出处及意义论述题
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出处及意义论述题明末清初,中国画坛旷世奇才石涛,不仅在绘画实践上成就辉煌,独树一帜,而且在绘画理论上也不同凡响,超群绝伦。
他提出的“搜尽奇峰打草稿”一系列完整的、闪烁着深奥哲理的艺术思想,有如空谷足音,振聋发聩,其影响是空前而深远的。
草稿是正稿的前期准备,具有试验性,创新性,偶然性和独特的艺术性,是没有压力心象的直接表达,从心迹到笔迹,“草稿”是观念的最初宣泄,是一种无拘无束的情绪的表达。
心随笔动,笔随心转,是一种先秦哲人天人合一思想的游移。
石涛具有的特殊僧人身份,其宗教文化的精神世界必将成为“草稿”论的精神之源。
“搜尽奇峰打草稿”不仅是他自己对搜尽奇峰自然之源的切身体验,也是对前人理论的总结。
作为山水画的客体世界就是山川林木之大千自然之象,人和自然的关系始终是艺术创造与美学探讨的重大问题。
绘画的主体是画作的主导,“艺术乃是象征着人类情感的形式之创造。
”“外师造化”中国绘画从关注客体,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转向关注主体“中得心源”。
从画外修养之学问、人品到世外修养之师法造化、游心山水,最后“神遇迹化,天人合一”。
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其画作表现出特有的精、气、神,创造出自己的新风格,构图大胆新颖,布局变化多端,笔墨雄健纵恣,淋漓酣畅,具有一种新鲜而强烈的视觉冲击感。
石涛的艺术主张和绘画实践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近现代画坛的诸多大家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李可染等无不受石涛绘画和理论的影响,在他们的绘画作品绘画理论中总能找到丝丝缕缕石涛的影子。
石涛“草稿”论的当下意义是:“笔墨当随时代”搜尽自然之象为我所用。
搜尽奇峰打草稿,强调的是一种创作的方式,也体现了种艺术功底,其实就是提倡写生。
写生是体现画家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标志,也是画家收集创作素材、获得创作灵感和锤炼艺术语言的必经途经,写生是绘画创作之源。
源于“生活”其艺术生命才能永恒。
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全球信息资讯高速传播的互联网时代,中国绘画必须要与传统区分开来以示现代性,又必须与西方艺术保持距离,才能开当今之生面。
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解析
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解析展开全文《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局部石涛作为明末落魄贵胄不得已出家为僧,一生经历曲折,出家后不时隐忍于心的矛盾和苦痛,强烈地反映在他的诗文书画作品中,“一生郁勃之气,无所发泄,一寄于诗画,故有时如豁然长啸,有时若戚然长鸣,无不以笔墨之中寓之”。
康熙三十年(公元一六九一年),石涛创作了杰作《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根据题跋可知,石涛此画深有用意。
除了表现他的创作思想和艺术主张之外,更重要的是抒发了他胸中的不平之气。
因此画中以水墨淋漓,苔点繁密,老笔纵横的画法一气呵成地绘制了这幅高头大卷。
正如卷后潘季彤跋中说的“一开卷如宝剑出匣”,寒气袭人,光芒四射,“令观者为心惊魄动”。
(请将手机横过来观看全图)《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图中石壁险峰,奇峦怪石,古木飞瀑,长城如巨龙蜿蜒盘桓于山巅峡谷之中。
山中小道崎岖险峻,曲尽其态,这是他北游中所见风景。
全画笔墨纵横飞舞,繁皴密点,气势磅礡,画中特别突出的是苔点,尽管石涛的山水画几乎都有苔点,但这幅满山上下点满苔点,且以浓点、枯点为主,满纸皆是点子世界。
正如他在一幅画中题跋云:“古人写树叶苔色,有淡墨浓墨,成分字、个字、介字、品字、△字,以至攒三聚五桐叶、细叶、柏叶、楮叶、柳叶等,垂头、斜头诸叶,以形容树木山色风神态度。
吾则不然。
有反正阴阳衬贴点,有夹水夹墨一气混杂点,有含苞藻丝、缨络、连索点,有空空阔阔乾燥没味点,有墨无墨飞白如烟点,有焦墨似漆邋遢透明点。
更有雨点,未肯向学人道破:有没天没地当头劈面点,有千岩万壑明净无一点。
噫,法无定相,气概成章耳。
”但仔细体察,在密不通风的淋漓笔墨中,依然有著类如书法艺术中所讲求的疏能走马的空间,体现著画家的艺术匠心与高超的笔墨运用,使人耳目一新。
卷末有一段长题,其中说到:“道眼未明,纵横习气安可辩焉?自之曰:此某家笔墨,此某家法派,犹盲人之示盲人,丑妇之评丑妇尔。
监赏云乎哉!”在这里,石涛对脱离客观生活的盲目创造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也阐明了自己“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艺术观点。
“搜尽奇峰打草稿”——论“外师造化”的重要性
2024/02 No.264《历代名画记》中记载,毕宏见到张璪以秃笔和手指作画,在惊叹的同时询问张璪从哪里学得的这种方法,张璪答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简明表达了他看到物象,并结合自身感受与理解而创作的两个阶段。
正因为自己内心的感受与外界产生了共鸣,画家熔铸的情感是真挚而强烈的。
为最大限度接近自己要表达的效果,张璪会选择最贴切、最直接的方法,而不是拘泥于传统的笔法。
笔者认为张璪更多的是在表达自己获得感受的方法,画家应抛开外界的干扰,使内心沉静下来,在此前提下感受灵感的瞬时迸发。
在外物零星的启示与情感的波动下,画家方能使笔头流泻出满意的作品。
于画家而言,创作的起步往往是艰难的,生成个人形式语言并将其与客观物象相融合,更是一种在困顿与破局之间的反复探索过程。
经历反复的抵抗与锤炼,思绪明朗后,深入创作,一泻千里,流畅的创作状态方能回归。
画家在封闭状态下对创作展开思索与尝试,无疑是一种闭门造车,不过是脱离于外界的自我感动。
外师造化,解释起来就是创作的基础来源于自然,而对自然之美的转化、提炼需要结合画家自己的经历感悟、审美意趣和精神境界,以心来体悟自然、诠释自然。
画家用水与墨的自然交融,表现外界当下鲜活的状态,以造化为师,由心而发,佐以精练之笔墨,这便是真情流露、心手相应的创作状态。
这里所指的“自然”,不仅指传统意义上的“山水田园”“渔歌唱晚”,也包含真实的生活。
石涛曾绘黄山七十二峰,如今仅存少数图卷(图1),但后人仍能通过其构图、画面气息、技法感受到不同的黄山气象。
毕竟,四时之景不同,远近高低不同,画家心境亦不同。
他曾言:“受与识,先受而后识也。
识然后受,非受也。
”[1]石涛对于认识的理解是非常辩证的,我们的感官在接触外界事物中获取感性认识,经过思考与综合提炼,进而形成相对理性的认识。
这是形成认识的第一阶段,并不是一段认识的终结。
如果在形成认识后便停止了持续接受对外界的新感受,沉溺于现有的认识,那么原有的认识便会固化,形成刻板印象。
搜尽奇峰打草稿赏析
搜尽奇峰打草稿赏析1. “搜尽奇峰打草稿”,这可真是一句超级有魅力的话啊!就好像我们出去旅游,看到各种奇妙的山峰,不都得赶紧记录下来嘛!比如我那次去黄山,看到那些奇形怪状的石头和山峰,哎呀,真恨不得立刻把它们都画下来!这不就是在搜尽奇峰打草稿嘛!2. 你想想看,搜尽奇峰打草稿,不就像是一个探险家在寻找宝藏吗?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有这样的精神呀!就像我为了写好一篇作文,到处去观察、去积累素材,这也是一种搜尽奇峰打草稿呀!比如上次看到公园里的花开得特别美,我就赶紧记在心里。
3. 搜尽奇峰打草稿,多有意思的说法呀!这不就是鼓励我们要多去发现、多去探索嘛!就好比一个摄影师,为了拍出好照片,走遍千山万水,那就是在搜尽奇峰打草稿呀!我记得有次看到一个摄影师为了拍日出,天不亮就去山顶等着,真的好厉害!4. 哇塞,搜尽奇峰打草稿,这真的太酷了吧!就像我们收集邮票一样,把那些美好的、独特的都收集起来。
我曾经为了画一幅城市风景,在大街小巷穿梭,观察每一个角落,这也是在践行搜尽奇峰打草稿呀!5. 嘿,搜尽奇峰打草稿,这简直就是创作的秘诀呀!难道不是吗?就像一个厨师收集各种食材来做出美味佳肴一样。
我有个朋友写歌,他就经常去不同的地方寻找灵感,这就是在搜尽奇峰打草稿啊!6. 搜尽奇峰打草稿呀,这可不是简单说说而已哟!这是要我们实实在在去做的呀!就像一个考古学家挖掘文物一样,要细心、要耐心。
我上次参加绘画比赛,提前去好多地方采风,不就是在搜尽奇峰打草稿嘛!7. 哎呀呀,搜尽奇峰打草稿,这可太重要了!这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呀!就好像我们玩游戏收集道具一样。
我记得有次去海边,那海浪、那沙滩,不就是大自然给我们的“草稿”嘛!8. 搜尽奇峰打草稿,这真的是一种很棒的态度呢!这意味着我们要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呀!就像一个好奇宝宝一样。
我有次看到天上的云特别像一只兔子,赶紧拍下来,这也算是搜尽奇峰打草稿啦!9. 哇哦,搜尽奇峰打草稿,这真的让人热血沸腾呀!这不就是告诉我们要勇敢地去探索未知嘛!就像一个勇敢的航海家去探索新的大陆。
搜尽奇峰打草稿名词解释
搜尽奇峰打草稿名词解释
搜尽奇峰,打草稿: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生活在一个忙碌的世界里,几乎每个人都在追求进步和成功。
然而,在这条路上的征途中,特别是当你处于一个群体中时,如何能做出独特贡献是非常重要的。
搜尽奇峰,研习打草稿,就是一个独特的方式,能够帮助你在群体中立于不败之地。
搜尽奇峰,打草稿是一种头脑风暴的方法,就是先将模糊的想法抛给大家,激励大家分享思考,从而形成一个互相补充的发散思维的小圈子,有利于开发自身的方向性思维,打破旧有的思维定势,提高自身的创造性和在群体中的贡献度。
首先,搜尽奇峰,打草稿能够激发灵感和积极性。
在搜尽奇峰,打草稿中,大家可以给出不同的观点,看到不同的视角,来激发每个人的思维,从而产生跳跃式的思维发展,有助于激发每个人的灵感,并且能够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帮助大家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观。
其次,搜尽奇峰,打草稿能够培养多角度的视野。
在搜尽奇峰,打草稿中,大家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思考,通过对同一件事物进行多变思考,有助于大家多角度地认知世界,培养多角度的视野,进而能更好地把握人生的发展。
最后,搜尽奇峰,打草稿能够拓宽视野。
在搜尽奇峰,打草稿中,大家可以在不同的层面探索大家的思维,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跳出自己的思维框架,不断拓宽自己的思维视野,进而实现自己的最大可能。
总之,搜尽奇峰,打草稿是一种独特的思考方法,能够帮助大家
激发灵感,培养多角度的视野,拓宽视野,在群体中立于不败之地,有助于大家的自我实现。
因此,读者要慎重考虑加入这种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模式,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并且以新的思维模式去实现自我价值。
搜尽奇峰打草稿艺术语言解析
搜尽奇峰打草稿艺术语言解析
本文将对“搜尽奇峰打草稿”,一种艺术语言进行解析。
这种语
言来源于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习惯,主要用于写诗、作画等艺术创作中。
其特点是富有想象力、寓意深刻、形式自由。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求新求异,奇思妙想。
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风格十分独特,其目的在于通过形象化的文字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
因此,其创作风格更加奇特,如用“十里银山”,“万丈红尘”等奇特的比喻手法,表现出作者的独特思维和想象力。
2. 意象丰富,寓意深刻。
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语言风格寓意深刻,富有哲理性。
通过简练而深刻的词语,表达出作者的思想和感受,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感悟。
3. 形式自由,艺术性强。
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语言形式十分自由,常常运用押韵、对仗、夸张等手法,使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其语言形式也是固守传统的文人墨客们追求的一种文学风格,具有浓郁的古典文化气息。
总之,搜尽奇峰打草稿是一种富有想象力、寓意深刻、形式自由的艺术语言,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对其语言风格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文学创作和思维方式。
- 1 -。
从“搜尽奇峰打草稿”看中国山水画的写生创作观
从“搜尽奇峰打草稿”看中国山水画的写生创作观作者:刘晓衡来源:《美术界》2018年第12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
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
”这是《石涛画语录》的一段。
“搜尽奇峰打草稿”是清代画家石涛在书画创作中极力主张的一种创作观点。
他的书画作品之所以能有大成,也是因为他身体力行地推崇这句至理名言,所以才能把创作中的意境与灵感淋漓尽致地展现于他的作品当中。
对于艺术他主张应该多搜集素材,多观察事物,手摹心记,在大自然当中不断地提炼自己的艺术表现手法,总结艺术规律,进而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以“搜尽奇峰”不辞辛劳的写生创作态度,从而在“打草稿”的过程中逐渐提炼自己的艺术语言,最终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至高境界,也是石涛游历大江南北在奇峰怪石中“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的悟道。
由此,我对山水画的写生创作观有了“游之、记之、悟之、写之”的创作感悟。
首先,“游之”则是学习山水的一种方法,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地方的美丽风景,就马上用“所见即所得”方式把所看到的风景机械地描绘到画稿中,这不是中国山水画的写生方法,我们首先要学會“游之”。
作为学习山水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第一阶段,我们在山水之间行走,游历,是贴近自然,了解自我的过程和方式。
也是一种学习,一种状态,一种抒发。
其中承载着对自然的妙悟,也是对“本我”的一种再现,是让人沉醉于其中的过程。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就有“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极佳地诠释了“游之”的乐趣和真境界。
山中景色随四时而变。
出自北宋著名的画家兼山水画理论家郭熙写的《山水训》:“真山之烟岚,四时不同。
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正写出了山水随季节变化而迥然不同的物象特征,但这特征正如描写的美人的姿态一样“淡冶而如笑,苍翠而欲滴,明净而如妆,惨淡而如睡”,以此来比喻山水的春夏秋冬。
保值堂鉴赏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
保值堂鉴赏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中国山水画发展至明清,虽然山水画坛派别林立,但总体上缺乏再创造精神。
尤其是清代300年画坛风貌深受董其昌南北宗画论影响,以“四王”为首的复古、仿古派为画坛首领,缺少改革与创造的新风尚。
而石涛正是顺应了这种社会变革的需要,成为近代山水画之巨匠。
《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纵42.8厘米,横285.5厘米,纸本,墨色。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图作于康熙三十年(1691)。
画家,作此幅画前以其独特的隶书题写了“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九个字作引首。
再看画卷:一小溪分隔两岸,石壁耸峙,群山巍峨。
山间云雾飘渺,下有一水蜿蜒流淌。
水上架小桥,两小艇载人垂钓其中。
渐入深山,路道盘桓,峰峦起伏。
山间林木茂密,村舍瓦屋掩映其间,有两人晤谈屋中。
后渐开阔,水流潆洄,汇成大湖。
湖畔孤岛,小桥连岸,坡岸有高士席地,水中有舟载客而来。
显然这是人间的寻常生活,恬静平淡。
作者以其难得的细笔,一层层勾、皴,再由淡而浓,反复擦、点,淡墨渲染。
尤其是点,经由干、湿、浓、淡,反复叠加,至“密不透风”的程度。
画家善用点,是其一大特征。
整幅画面显得苍莽凝重,深得元人意趣。
尽管他在卷后自谓“不立一法,是吾宗也”,其实还是脱不开传统技法。
以细笔层层勾皴,由淡而浓、反复渲染,尤其是苔点的运用,经由干、湿、浓、淡,反复叠加,如雨借风势,磅礴细密,自然山川的豪放郁勃之势,淋漓尽致地立在纸上。
石涛是一个对清以来的绘画史极具影响,而又极受争议的人物。
一方面他在画坛被摹古画派笼罩、画家的创新活力渐遭销蚀的时代,金鸡孤鸣,唱出了一片新天地。
但同时,他矛盾、怪诞的性格——身为明宗室后裔,为逃生而出家,却又两次为恭清帝圣驾;既已出家为僧,却又游走于权贵间,以求荣华;以“僧人”面世,却又无心研究佛典;写了《画语录》,标新立异,却又在晚年大加删改为《画谱》,将往日的锋芒一概抹去,复归守旧故道,这不能不让后人感觉迷惘。
《搜尽奇峰打草稿》,是石涛的代表作。
搜尽奇峰打草稿,到处云山是吾师——韩绍先的艺术人生(二)
搜尽奇峰打草稿,到处云山是吾师——韩绍先的艺术人生(二)一、搜尽奇峰韩绍先老师是一位高产的画家,他创作过很多作品。
从他的山水画作品来看,他曾走过祖国的很多地方。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身带画具、登山涉水、三山五岳、挥洒笔墨、尽收画中,他以独特的焦墨风格抒写了祖国的壮丽篇章。
在山水画创作中,他坚持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的山水画创作之路。
相比之下他更注重写生,在继承传统山水画的基础上师法自然,在吸取古今山水画大家的基础上确立了焦墨山水画的风貌。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正因为如此,韩绍先老师深入自然、踏遍青山,近距离感受林泉树石的结构与变化,以自然为师,正所谓“搜尽奇峰打草稿,到处云山是吾师;自古隐士爱山水,今为山河立丰碑。
”二、大道至简山水画最初从依附在人物画背景中逐渐脱离出来而发展成独立的画种,从精工细作的青绿山水逐渐衍化成以水墨山水为主流的特征。
整体来看,韩绍先老师的山水画作品主要以用墨为主,设色相对单一,初看时难免会觉得颜色单调,但细看笔墨的造型越看越有韵味,这其实体现了中国美学中大道至简的特征。
三、诗情画意韩绍先老师认识到:画是文之极。
一幅山水画创作,首先有主题立意,而且一幅好作品要有诗情画意,凭着他有较为深厚的文学功底,以诗为画魂,用山石云水表现什么?说明什么?所以他讲:山水画要有势、有情、有趣。
势就是画面山石云水表现、情就是立意主题,趣,画面的趣味指的是画中人物、动物与人相关联的屋宇、村庄等,在做主观化的线条概括后富有一定的趣味。
加上自作题画诗,诗书画相映生辉,更突出了山水画的立意。
四、以书入画他的写生作品充满了现代性,从用笔痕迹上来看,他的写生山水画作品一气呵成,匠心独运、笔法浑厚、力透纸背,具有速写般的场景化特征。
在他的写生山水画作品中,笔法重于墨法,强调用笔,将书法的用笔方式融入到了画面中,正如赵孟頫所言的书画同源。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与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
浅析《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内在美学精神
“ 画之理 ,笔之法 ,不过 天地 之质于饰也” ,是说 画山水 既 要得 山川之质 ,又要 有相当 的笔墨功夫 。那么 ,如何寻得 山川之 质 ,如何 练就得力 的笔墨功夫 呢?这 就需 要 “ 搜尽奇峰 打草 稿” 了。 “ 搜尽奇峰 打草稿 ” 由苦瓜老人石 涛提出 ,更是石 涛的一幅 得力 之作 ,下面 , 我 就着重从 画作方 面对 其所蕴含 的美学精 神进 行 一个简单的浅析 。
一
、
“ 搜尽奇峰打草稿 ”的重要性
此 处说的 “ 搜尽奇 峰打草稿” 的重要性就是说写 生的重要性 。 不 管是张璨 的 “ 外 师造化 ,中得心 源” ,还是苦瓜老人 的 “ 山川 使 予代山川而 言也 ,山川脱胎 于予 也 ,于脱胎于 山川也 ”都阐述 了山水画写生之 重要 性 。 “ 搜尽奇 峰打草稿”更是从根 本上说 明 了要写生 ,要 多画 ,要不断地思考 和总结 。古往今来 ,凡是稍有 成就的大家都离 不开实实在在 的真实世界 ,都要从 自 然 中吸取精 华 ,方能下笔如有神 。
“ 四王”正统派对石涛那种 粗犷 、洒脱 的作 品或者不待见 ,或者 喜好但 并不推崇 ,石涛必定 感到失落 ,况内心巨大的波动 ,情 感 复杂 ,只有用 画来加 以宣泄和慰藉 。之所 以说 道石涛 的经历 , 是 因为在山水画创作 中 ,我们需要师造化 , 也需 要个人 的真实感 受, 情 感的真切体验 。只有 先能打动 自己 , 才 能打动别人 。画若 无 情 ,必不感人 。 《 搜尽 奇峰打草稿 》正是在 情感和激情共 同作 用 的基础下 ,所进发 出来的扛鼎之作 。她所体 现的是奔放 ,是 魄 力, 是一颗不受拘束 , 没有牵绊 的心。石涛在世俗藩篱 中的挣 扎 , 最 终导致笔墨上 的巨大变化 ,也提醒我们 笔墨当随时代 ,一个 人 万不能一辈子守着一 份成绩 ,我们 的经历 在变 ,心理在变 ,我们 的用笔用情也定不能止 步不前 。 许多 时候 , 需要 的就是大胆 宣泄 , 破 格创新 。 ( 三 )《 搜尽奇 峰打 草稿 》是心灵 的归一 之作 人 们 常说 ,要 有大 海般 的心胸 ,就是 因为我们 面对 大 自然 的时候 ,所有 的烦恼 和不安统统都会消失 ,因为 自然有包容 一切 的胸怀 。在 《 搜尽奇 峰打草稿 》中 , 没有 离奇的存在 ,就单 单是 皴擦点染 , 横劈竖披 , 但 呈现给观者的却是浑然厚重 , 万山葱郁 。 作者的感情也完完全全 的融人用笔之 中, 这就是在 面对 自然时候 , 要有返璞归真 的空 明的心。 大多数时候 ,需要静静 地体 悟 ,感受特别重要 ,这 也就是为 什么我们写生 的时候 总是力求寻找最 能打动我们 自身 的景致 的原 因 。但很少 时候 能够真正做到身心合一 。要搜尽奇峰 打草稿 ,使 客观山川 的形 神与我们的主观情思交融 统一在一起 ,形 成美 的意 象 ,然后加 以物化 , 创 造出山川的艺术形象来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搜尽奇峰打草稿
在过去的作文教学中,笔者常见有两种情况。
一类是学生下笔千言,文思泉涌,内容厚重。
他们抒情则真挚,感人至深;议论则有理,持之有据;记叙如高山流水,倾泻奔涌。
原因之一:掌握相当数量的素材并能运用自如。
另一类学生却笔有千斤,举之不起,抓耳挠鳃。
即使最终完成,文章亦肤浅、苍白,究其原因多为素材积累不够。
素材是带着主观写作目的搜集、积累下来,准备用在文章中表现主题的一系列事实现象和理论依据。
积累丰富的学生,行文思路就会自由驰骋,文章纵横捭阖。
视素材为引发感受生活,形成认知生活,提炼文章思想主旨的基础一点儿也不过分。
素材对写作如此重要,要写好作文,就需要广泛地占有素材。
“新课标”有关作文方面在实施建议中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不少致力于教改者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方面确实做了不少努力,譬如学生素材本。
学生素材本诚然有可取之处,但携带不便、不易保存、难于交流等是其局限。
互联网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机遇。
无论是校园网还是因特网,都蕴藏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天下事,读遍天下书。
信息时代需要培养的人才,就当具有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利用网络进行作文教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学生作文“无米之炊”的难题。
一、创设情境激活热情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写作的兴趣始于心灵的感染和视听的冲击,因此教师在作文课上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展示震撼心灵的声响和栩栩如生的画面,让学生感悟形象,震撼心灵,表达的欲望就会更加强烈。
笔者曾在多媒体室念了一篇《陆地上的船长》,声音效果的立体感、浑厚性、穿透力远非“原声”可比拟。
大致说的是一位舰只沉没了的船长疯了,回到偏僻的农村后,每天凌晨以晒谷场为船升旗、出航,有一次天忽转云滚,他焦急、暴怒、伤心。
课堂鸦雀无声,学生为之动容。
然后要求写一篇以熟悉的人为主的记叙文,学生热情极高。
笔者亦曾以“风度”为话题,让学生在网上找《凤凰琴》等影视片断,身临其境感受“风度”。
学生情绪调动起来了,大有一吐为快之势。
此时,教师的任何指导与点拨都是画蛇添足,学生已经理解了什么才是风度。
传统的作文教学是不能如此激发学生热情的。
二、搜索信息整理资源
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活了,再针对话题作相关信息的搜集。
学生在搜索器中键入“作文风度”,屏幕上出现与风度有关的材料就达5万余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人生、情感、道德、心理……如此广博而鲜活的信息资源展示在眼前,琳琅满目,应接不暇,如拂面春风。
学生汲取知识,甘之如饴。
所有素材必须存档,让学生交U盘,或者发表在班级的“作文论坛”上。
①素材可以是文字。
②素材可以是音频。
③素材可以是图片。
④素材可以是视频。
素材可来源于网络,亦可是报刊杂志书籍上见过的,更提倡道听途说、亲身经历的人和事。
学生积累素材之时应指导他们学会相似联想、相反联想、相关联想。
三、共享资源提炼审美
1、交流素材。
所有的写作素材做一定的整理或不做整理发表在班级“作文论坛”上,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就像到菜市场自由选择蔬菜一样,“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写作时可以用自己的,亦可用同学的,不作任何限制。
交流素材的目的就是改变“人人心中有,我却眼前无”的遗憾与训练学生视眼更为广阔。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愿意写,自由写,舒心写了。
2、交流主题。
对自己选择的素材进行审美、提炼,找出其内在的最高价值。
这一步非常关键,亦是作文的重点难点所在。
没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就提炼不出较高的文章主题。
由于学生阅历和年龄的影响,对事物的认知往往只停留在表面而很少看到实质,只看到事物的这面而看不到事物的另面,所以写出来的文章就会平淡无奇,没深度,缺力度。
长此以往,学生有的自感满足,有的想摆脱这种羁绊身无解术亦只好作罢。
这时应启发学生互相交流启发,同中求异,异中求高,高中求奇,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鼓励其尽情展示各自个性,坚持自己独到见解,提倡自我欣赏、自我陶醉,杜绝“人云亦云”。
选择运用素材的要求,具体而言当注意:
首先,注重那些思想内容丰富、突出,最能打动人、说服人的素材。
如《药》中坟上的花环,添了一点亮色,给人一丝希望。
其次,选择那些能够说明、突出、烘托、暗示主题的素材。
陆蠡《囚绿记》里枝繁叶茂的常春藤的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被作者自私地牵进屋子里后,“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更突出地表现了绿色对生命自由、希望快乐,国人对个性解放、民族觉醒、和平幸福生活的憧憬、向往、追求的主题。
再次,运用典型的、真实的、准确的素材。
巴金《小狗包弟》里的小狗便如是。
一位同学写母爱,小时问母亲自己从哪来的,母亲说:“有一回到洗衣服,从溪里捞来的。
”极富代表性与情趣性,虽是闲笔,亦显真爱。
广博的信息资源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学生对作文题目的理解,使学生在作文立意上由单一的、狭小的思维空间和情感空间,能够拓宽到对浩瀚的社会道德和人生价值的思考和感悟,拓宽到对历史、文化、情感等方面的反思和评判。
何愁学生会为“无米之炊”而烦恼?
利用网络积累、处理素材,从《像疲倦的蝴蝶飞舞》、《恩师》、《爱断弦》、《丫老其人》、《外公外婆的爱》等学生习作中就可以知道,学生作文无论是题材还是立意都有了崭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