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 学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一、导入新课师:战国时期,燕昭王修筑幽州台招徕天下贤士,由此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幽州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
此后,许多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看看他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板书文题)【设计意图】本环节由燕昭王招贤纳士的故事说起,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相关背景,为体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做必要的铺垫。
二、预学展示1.作者简介。
(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栏目)2.写作背景。
(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背景链接”栏目)三、朗读诗歌,感受节奏由于诗歌体裁的特殊性,学习诗歌时,应先从诵读入手,感受其节奏美。
1.读准字音。
要求声音响亮,字正腔圆。
可结合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和韵律。
(1)生自由朗读诗歌,自主划分朗读节奏。
(2)师播放朗读录音,明确朗读节奏。
本诗是一首古体诗,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差的楚辞体句法。
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
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朗读时注意每句的领字要读出延长音。
(3)全班齐读诗歌,感受古体诗的节奏和韵律。
3.读懂古诗大意。
师:读诗,不仅要感受音韵之美,还要读出诗意之美。
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诗歌,借助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的意思。
预设(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去,)向前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向后望不到明主。
想到天地广阔、宇宙永恒,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怅然泪下。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层层推进,营造学习本诗的氛围,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古体诗的诗韵,为后面理解诗人情志做铺垫。
四、知人论世,感悟诗情生再次朗读诗歌,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思考下面的问题。
设问1: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这两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预设时间角度(前、后)。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通用12篇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通用12篇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的朗读此诗,能够理解翻译。
最好能当堂背下来。
2、体会诗歌阔达苍凉的意境之美。
3、理解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苦闷情感。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歌的朗读背诵和理解翻译2、难点:诗歌的情感意境理解和描绘。
教学过程1、导语:同学们生活中有没有遇到委屈的事情呢?通过同学的回忆,体会委屈的情感,建立一个情感联系,跟诗人感情互通的目的。
比如被父母批评,不被同学朋友理解,因为送同学回家晚了,被家长批评。
跟家长出门,指导的`道路正确却不被采纳等等。
同时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通过回忆回答,很快的进入课堂氛围。
那么,历史上,有一个人,比起你的事情来说,是倒霉头透顶了。
——设置悬念,引出此诗的作者和经历,了解此诗的写作背景。
2、介绍作者生平遭遇播放陈子昂图画。
简介:陈子昂幼而聪颖,少而任侠,年十七、八,尚不知书。
后因击剑伤人,始弃武从文,慨然立志,谢绝旧友,深钻经史,不几年便学涉百家,不让乃父。
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
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
3、此诗背景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族叛乱,陈子昂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参谋军事。
武攸宜轻出兵,致使前军陷没。
陈子昂热情进谏,并自荐分麾下万人为前驱,但武氏以书生轻之,不纳。
数日后,陈子昂再谏,激怒了武氏,将其贬为军曹。
此时的陈子昂,满怀悲愤。
登临幽州台,写了一首诗。
4、播放幽州台景观,指出幽州台地点,引起学生参观吊古的情怀。
谁去过北京?谁去过北京的大兴?凡是去过的学生,对这个问题肯定感兴趣。
而且,因此会加深印象。
5、介绍幽州台幽州,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
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著名诗人陈子昂也写了一首关于幽州台的诗《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优秀教案
登幽州台歌优秀教案
教案内容: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人文天祥及其作品《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意义。
2.理解《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欣赏、鉴赏和表达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播放《登幽州台歌》的朗诵录音。
2.准备古代诗人文天祥的简介。
3.准备《登幽州台歌》的课文及相关解读材料。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教师放音乐《登幽州台歌》的朗诵录音,让学生感受一下这首诗的音乐韵律和情感表达。
2.识记背景(10分钟):
教师给学生简要介绍古代诗人文天祥的背景,指出《登幽州台歌》是他在被金朝俘虏期间写的。
3.理解课文(20分钟):
教师分段解读《登幽州台歌》,引导学生分析每一段的意义和感情。
4.分组讨论(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诗歌中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并分享他们的观点。
5.欣赏创作(15分钟):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情感写一篇自己的创作,可以是诗歌、散文或其他形式。
6.分享展示(10分钟):
学生可以选择自愿表演、朗诵或朗读自己的创作作品,其他同学可进行点评和交流。
7.总结归纳(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内容,总结《登幽州台歌》的意义和影响,以及学生通过创作表达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延伸: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文天祥的其他作品,比如《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场文学赏析活动,让他们分享自己对古代文学的感受和理解。
《登幽州台歌》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1一、教学背景分析《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文化课程标准必修内容之一,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诗言简意赅、铿锵有力,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文化阅读素材。
在教学中,应以李白的“诗魂”为突破点,引领学生热爱诗歌、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目标设定(一)知识目标1. 了解《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作者李白的生平;2. 通过学习,掌握诗歌的基本构成要素与几种常用修辞手法;3. 学习了解古诗词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二)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诗歌的意义,归纳描写技巧和修辞方法;2. 能够理解并综合表达语文学科知识;3. 能够培养学生优秀品德和情感体验。
(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增强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2. 让学生领会古人崇尚自然、感受生命之美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请学生根据图片和生活经验与教师分享喜欢的自然景色,并表达自己欣赏美的方式和体验。
(二)讲授课文1. 基本阅读理解(1)出示《登幽州台歌》全文,让学生跟读并感受其中情感、性格、气韵等方面;(2)解释难词,让学生搭建正确的语篇;(3)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氛围,让学生被赋予了生命的诗歌所感染。
2. 艺术欣赏分析(1)教师为学生播放介绍李白生平和《登幽州台歌》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2)请学生阅读《登幽州台歌》或播放相关视频,体会其中抒情、铿锵、慷慨的意境,了解并感知李白诗歌的意义和价值;(3)透过学习李白的诗,让学生欣赏精神的力量,慢慢感悟人生的深度和无尽的美好。
3. 修辞手法探究及应用(1)引导学生理解几种主要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构成要素;(2)对比不同修辞手法的表现效果,创设一些情境,在对比练习中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理解修辞手法。
第21课《登幽州台歌》教案
举例:陈子昂生活在唐朝初期,国家繁荣昌盛,但他对国家命运充满担忧,体现在《登幽州台歌》中。
(3)主题思想:把握《登幽州台歌》的主题思想,理解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
举例: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以及对民族命运的担忧。
(4)艺术特色: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修辞手法等,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举例:诗中运用了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展现了诗人激昂的情感。
2.教学难点
(1)生字词理解:部分生字词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如“幽州”、“怆然”等,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解释。
举例:“幽州”指的是古代地名,今北京一带;“怆然”形容诗人内心的悲伤。
(2)诗句含义解读:对诗句的深层含义进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登幽州台歌》的基本内容、背景知识和艺术特色。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中情感和哲理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欣赏和传承古典诗词。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解析和背景知识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历史背景和诗句含义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登幽州台歌》相关的诗句或情感表达。
2.诗词鉴赏: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诗词鉴赏活动。通过朗读、分析,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举例:诗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国家命运的忧虑,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登幽州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及作者,认识这首诗的历史意义。
2.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领悟诗歌的内涵。
3.学会朗读《登幽州台歌》,感受其婉约的音韵之美。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薛涛的情感表达和诗歌的含义。
2.朗读诗歌,感受其音韵美。
三、教学难点1.深度解读薛涛的情感表达和诗歌内涵。
2.感受音韵之美并能准确地朗读诗歌。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2.学习诗歌背景(10分钟)3.理解诗歌内容(15分钟)让学生阅读或听读《登幽州台歌》,并进行小组讨论,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指导学生提取诗中显著的词句,了解薛涛用词的特点,并帮助学生理解薛涛在诗中抒发的愤慨和忧虑。
4.分析诗歌结构(10分钟)引导学生分析《登幽州台歌》的结构,并解读每一节的内涵。
强调诗中抒发出的壮志豪情和忧国忧民之情。
5.感受音韵之美(15分钟)让学生大声朗读诗歌,感受其中的音韵之美。
引导学生注意薛涛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的韵律,鼓励学生用音乐感受的方式来表达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6.课堂展示(15分钟)让学生根据课前学习的内容,自行设计并展示一段表演《登幽州台歌》的节目。
可以是诗朗诵、舞蹈、歌曲等形式,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通过表演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诗歌的意境。
7.小结与拓展(10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总结《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内涵。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研究薛涛的其他作品,并借此展开自己的文学创作。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登幽州台歌》的全面介绍和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希望能够唤起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增加学生对文学艺术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此外,通过自主设计展示,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登幽州台歌》文章教案
《登幽州台歌》文章教案登幽州台歌文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内容;2. 掌握《登幽州台歌》的韵律和诗歌表达技巧;3. 培养学生对唐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 学习理解《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内容;2. 掌握《登幽州台歌》的韵律和诗歌表达技巧。
三、教学准备1. 教案、幻灯片、多媒体设备;2. 《登幽州台歌》原文和翻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利用相关图片或音频,以及简要介绍唐代文学的背景,引发学生对《登幽州台歌》的兴趣。
2. 学习《登幽州台歌》(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诵《登幽州台歌》原文,并解释其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教师可以辅助使用幻灯片,展示诗歌的特点和表达技巧。
3. 理解诗歌背景(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如唐玄宗迁都长安后,幽州的变化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情境和意蕴。
4. 分组朗诵与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两个段落进行朗诵和讨论。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情感,阐述诗歌表达的思想和感受。
5. 分析韵律与修辞手法(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登幽州台歌》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如平仄、押韵、对仗等,让学生进一步领悟唐代诗歌的艺术表达。
6. 欣赏其他唐代诗歌(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唐代诗歌,让学生感受唐代文学的魅力和多样性。
7. 小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
五、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唐代诗歌,进行朗诵和解读;2. 学生可以尝试仿写唐代诗歌,培养自己的创作能力。
六、作业布置请学生自行选择一首唐代诗歌,进行朗诵和解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欣赏《登幽州台歌》的同时,能够对唐代文学的特点和韵律有所了解。
通过分组朗诵和讨论,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欣赏其他唐代诗歌的方式,丰富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2023年登幽州台歌教案5篇
2023年登幽州台歌教案5篇登幽州台歌教案登幽州台歌教案时间:2023-03-09 18:43:10教案投诉投稿相关举荐登幽州台歌教案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老师,经常须要打算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登幽州台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登幽州台歌教案1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歌。
背诵诗歌2、在诵读的`过程中,绽开想象,感悟诗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歌。
背诵诗歌。
教学打算:图片、实物投影仪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名字叫《登幽州台歌》。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自由读诗,学习生字词。
二、自学古诗自由读读古诗,留意把每个字的字音都读准了。
三、整体感知,理解古诗:1、学生自由读诗,借助注释理解古诗2、指名读诗,刚好正音。
3、沟通。
四、借助画面,理解诗意,感情朗读。
1、(实物投影仪:插图)请学生视察,师讲解诗意,并进行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感情朗读。
3、指名诵读,指导朗读。
4、全班齐读。
五、指导背诵。
登幽州台歌教案2一、朗读指导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朗读节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
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2、悠悠:渺远的样子。
3、怆然:哀痛凄凉。
4、涕:古时指眼泪。
二、作者介绍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射洪人。
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
诗的代表作为《感遇》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
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敢言,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经常提出指责看法,不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他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特别苦闷。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
-情感体验:学生可能难以深入体会陈子昂的忧国忧民之情,教师需通过生动的情境创设、历史故事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词汇理解:一些专业词汇,如“幽州”、“辽阳”等地名,以及古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可能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教师应提供历史背景知识,采用图示、古今对比等方法,降低理解难度。
再来说说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我是否让学生真正领会到了古诗的美?在分析对仗和意境时,我可能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了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体验。我应该在课堂上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形式,亲身体验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此外,课堂互动方面,我注意到在小组讨论环节,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主题不够吸引他们,或者他们对于讨论的内容不够自信。我需要思考如何设计更具启发性和参与性的讨论主题,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我是否真正触动了学生的心灵?通过这首诗,我希望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但我可能还需要通过更多的历史故事、现实联系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从而引发他们自己的情感共鸣。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悟陈子昂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背景及作者情感: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理解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教师需强调陈子昂的历史背景和个人遭遇,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其创作。
4.句子解析:分析诗中的名句,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探讨作者抒发的感慨。
5.诗意理解:引导学生从全诗角度理解作者陈子昂的抱负和忧国忧民之情。
6.创作技巧: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工整、意境开阔等。
7.情感体验:通过诗歌学习,激发学生对古人英勇事迹的敬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024年《登幽州台歌》教案
2024年《登幽州台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登幽州台歌》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2.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欣赏能力。
4.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欣赏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1.诗歌的情感表达和哲理内涵。
2.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韵律。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陈子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登幽州台歌》的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情感表达和哲理内涵。
五、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韵律。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朗读技巧,如停顿、重音等。
2.分析诗歌的韵律美。
三、课堂实践1.学生分组练习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2.各组展示朗读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课堂讨论1.学生讨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五、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和哲理内涵。
三、课堂实践1.学生分组创作诗歌,以《登幽州台歌》为题材。
2.各组展示创作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课堂讨论1.学生讨论诗歌的创作过程,分享创作心得。
五、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朗读技巧。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朗读技巧,如语气、节奏等。
2.分析诗歌的韵律美。
三、课堂实践1.学生分组练习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等。
《登幽州台歌》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诗文的内容和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文的韵律美。
(3)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崇高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会珍惜时光,激发学生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信心。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准确把握,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朗读和背诵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文背景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高文学批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讲解课件,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以便记录学习内容。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文作者陈子昂及《登幽州台歌》的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文的历史、文化背景。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闭目倾听教师朗读,感受诗歌的情感氛围。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引导深入理解诗文。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6. 课后作业:(1)学生背诵《登幽州台歌》。
7. 课后反思: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登幽州台歌》与其他登高诗的异同,如《登鹳雀楼》、《登飞来峰》等。
(2)学生分析不同作品中的意象、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差异。
2. 创作实践:(1)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登高诗,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登幽州台歌教案设计
登幽州台歌教案设计【教案设计】登幽州台歌【教学目标】1. 了解《登幽州台歌》的背景与作者;2. 学习并理解《登幽州台歌》的主要内容;3. 感受《登幽州台歌》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4.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登幽州台歌》的含义和诗句的表达;2. 理解《登幽州台歌》的意境和艺术魅力;3.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情感体验。
【教学资源】1. 《登幽州台歌》教材(印刷或复印件);2. 录音设备(如MP3或CD播放器);3. 课件或PPT(展示相关图片或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利用PPT/课件展示《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图及简要介绍;2. 教师简要介绍《登幽州台歌》的作者李白及他的创作背景。
二、正文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登幽州台歌》的整体结构和内容要点;2. 教师讲解《登幽州台歌》中的重要诗句,并解析其含义;3. 引导学生分析《登幽州台歌》中所表达的主题意境以及诗人的情感。
三、朗诵与演唱(15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登幽州台歌》,要求学生正确发音并注重情感的表达;2. 教师指导学生演唱《登幽州台歌》的相关音乐曲目,以进一步体验诗歌的艺术魅力。
四、师生互动(10分钟)1. 教师与学生互动,询问学生对《登幽州台歌》的理解与感受;2. 学生分享对《登幽州台歌》的个人理解和心情。
五、情感体验(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形成小组,让他们根据《登幽州台歌》的内容以及自己的理解创作相关的诗句或歌曲;2. 学生进行展示,并互相欣赏、评价对方的作品。
六、总结与延伸(10分钟)1. 教师总结《登幽州台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魅力;2. 教师引导学生将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联系;3. 鼓励学生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课后作业】1. 请学生背诵《登幽州台歌》中的重要诗句,加深对诗歌的记忆;2. 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登幽州台歌》的理解和感受。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以读代讲,形象感知诗意,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痛苦,引导学生学会珍惜时光,树立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学会珍惜时光,树立远大志向。
2.理解诗句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教案和教学PPT。
2.学生准备笔、纸以及工具书,如字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学过的古代诗歌,让学生尝试背出其中一些诗句。
2.教师点评学生的背诵,并引出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让学生再次体会其中的美感。
3.教师出示本首诗的背景知识,介绍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二、朗读指导1.教师播放录音,让学生听录音进行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教师朗读中的情感和技巧。
3.学生自由朗读,尝试自己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4.学生齐读,教师进行点评并指导。
三、诗意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课后练习,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2.教师针对一些难点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3.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所表现的景象和情感。
4.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思想感情。
四、深入品味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深入品味本首诗。
2.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诗歌中的哲理和思想内涵。
3.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思考诗歌对自己的启示和感悟。
五、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其他与本首诗相关的诗歌或资料。
2.教师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创作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背诵本首诗并完成相关练习。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3)诗歌背景和作者简介。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
(2)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陈子昂及其作品《登幽州台歌》。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背景,了解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审美情趣。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的感悟。
(2)引导学生培养爱国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的朗读、背诵和讨论参与度。
(2)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和回答。
2. 作业完成情况:(1)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学生对诗歌背景和作者简介的掌握。
3. 考试成绩:(1)学生对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登幽州台歌》。
2. 深入了解诗人陈子昂的生平和创作,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登幽州台歌》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
2. 诗歌的意境理解。
3. 诗歌的背景及作者情感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包括诗歌全文、注释、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字典等学习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内容。
(2)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字词的正确发音。
(2)学生结合课本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的艺术特色。
4. 诗歌解析(1)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字词、意境、背景等。
(2)学生跟随教师思路,深入理解诗歌。
5. 应用拓展(1)学生进行诗歌填空、改写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选取相关诗歌进行对比学习,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布置作业学生回家后,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意识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 诗歌鉴赏评价:通过课后练习和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的欣赏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朗诵技巧。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所作,是一首描写登高远望的山水诗。
以下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诗人陈子昂及其代表作品《登幽州台歌》。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及其创作意图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2.阅读法:让学生自己阅读诗歌,理解其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法:通过分析诗歌中的词语、句子结构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五、教学过程:
1.导入:介绍唐代诗人陈子昂及其代表作品《登幽州台歌》。
2.讲解: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及其创作意图等。
3.阅读:让学生自己阅读诗歌,理解其中的意象和情感。
4.分析:通过分析诗歌中的词语、句子结构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
歌。
5.讨论:让学生就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
1.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的词语、句子结构等。
3.学生能够就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2024年《登幽州台歌》教案
2024年《登幽州台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登幽州台歌》。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与欣赏、生字词的学习、诗句的理解与分析、诗人情感与写作背景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登幽州台歌》。
2. 掌握本诗的生字词,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3. 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提高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句的理解与分析,诗人情感的表达。
2.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诗歌,掌握生字词,体会诗人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字典、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诗人陈子昂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朗读:学生集体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学习生字词: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进行讲解与提问。
4. 分析诗句: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分析诗句,理解诗句含义。
5. 情感体验:讨论诗人情感,联系写作背景,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6. 随堂练习:设计填空、翻译等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登幽州台歌》2. 诗人:陈子昂3. 生字词:略4. 句子分析:略5. 情感体验: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登幽州台歌》。
(2)翻译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3)根据诗句内容,描绘诗人登台远眺的画面。
答案:(1)略(3)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针对学生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进行巩固。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陈子昂的其他作品,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的理解与分析2. 诗人情感的表达3. 生字词的掌握4. 诗歌的朗读与背诵5. 课后作业的设计与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诗句的理解与分析《登幽州台歌》中的一些句子具有深刻的意蕴,需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
例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沉思和对未来的忧虑。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登幽州台歌》的创作背景、诗句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
(3)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登幽州台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登幽州台歌》的诗意和表达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
(2)深入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陈子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登幽州台歌》,提问:“幽州台”指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诗人要登高台?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登幽州台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诗后的注释,理解诗句的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登幽州台歌》的诗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分析诗中的意象、象征和修辞手法。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总结,强调诗歌中所表现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登幽州台歌》。
2. 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写一篇短文。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歌中所表现爱国情怀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有所提高,以及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古典诗歌。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登幽州台歌》的历史背景和图像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登幽州台歌教案幼儿园5篇范文
2、单读
3、齐读
4、自由朗读
5、背诵
6、朗读诗歌
朗读要点: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自读诗句,理解诗意。
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2、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3、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4、全班交流。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再读体会,思考: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三、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千古流传的诗吧。
登幽州台歌教案幼儿园篇一
教学目标:
1、感受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并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2、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感受诗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
教学难点:
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千金市骨。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幽州台歌学案
基本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能背诵默写,读懂诗歌的内容。
2. 品读关键诗句,体会诗人因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而孤寂悲伤的情怀。
提升目标:提高学生对古诗词品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品读关键诗句,体会诗人因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而孤寂悲伤的情怀。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对古诗词品读鉴赏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补充资料:
1.关于“歌”:标题带有“歌”字的诗一般是古乐府诗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汉武帝时,设有机构专门采集各地歌谣,整理和制订乐谱,这个机构名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和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到了唐代,这些歌词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是这种形式却相传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2.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
《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国国君燕昭王一心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
燕昭王始终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整天闷闷不乐的。
后来有个智者郭隗(kuí)说:“你要招揽人才,首先要从招纳我郭隗开始,像我郭隗这种才疏学浅的人都能被国君采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强的人,必然会闻风千里迢迢赶来的。
” 燕昭王采纳了郭隗的建议,拜郭隗为师,为他建造了宫殿,后来没多久就引发了“士争凑燕”的局面。
投奔而来的有魏国的军事家乐毅,有齐国的阴阳家邹衍(yǎn),还有赵国的游说家剧辛等等。
落后的燕国一下子便人才济济了。
从此以后一个内乱外祸、满目疮痍的弱国,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
接着,燕昭王又兴兵报仇,将齐国打得只剩下两个小城。
3.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右拾遗”、属唐朝时的小官,是咨询建议官员。
左、右拾遗为从八品官职,微不足道。
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监察科科长。
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
而后随武
攸(yōu)宜东征契丹,反对外族统治者制造分裂的战争,多次进谏,未被采纳,却被斥降职。
史料记载1:青年时期,他任侠使气,一心报国,“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感于时世而生报国之思。
奋然拔剑走出乡原。
)二十四岁中进士,升任右拾遗。
史料记载2: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
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
史料记载3: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攻陷了营州,陈子昂奉命出征,带兵的将领武攸(yōu)宜是个草包,接连打了几次败仗,陈子昂提了很多建议,也未被采纳,眼看着报国的良策无法实现。
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台,想起了战国时广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愤之极,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一、默一默
登幽州台歌
(作者)
二、读一读
自由朗读课文,做到吐字清楚,读音准确,并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
设计目的:完成基本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能读懂诗歌的内容。
预设:重点解释“古人”“来者”(古人:圣明的君王;来者:求才得明君)
三、想一想
再读课文,思考:你觉得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品析。
设计目的:完成基本目标2及提升目标,品读关键诗句,体会诗人因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而孤寂悲伤的情怀。
预设:学生应该能从“独”“怆然”“涕下”感受到诗人的寂寞,孤独、悲伤的情感。
追问:(学生能初步感知到诗人的孤独、悲伤,但不明原因,可以让学生猜测原因。
)诗人登上幽州台,放眼山河,思绪万千。
他心中到底为什么感到孤独、悲伤呢?我们一起谈谈自己的感受吧。
预设: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怆然而涕下”逼真地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这时告诉学生补充资料2、3。
小结:壮志未酬的悲愤是理想主义的另一种表现。
它意味着诗人对理想的态度是更加执着和珍惜,而不是放弃和冷漠。
时代条件提供了驰骋的舞台,理想之歌高昂、奔放;时代条件未能提供舞台,浩歌激烈,愤慨悲凉。
这些都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四、练一练
师:2011年武汉大学文学院王兆鹏教授等人推出了“唐诗排行榜”前十大唐诗颇有争议。
如果请你
为《登幽州台歌》写份推荐词,你准备怎么写?
推荐信
尊敬的王兆鹏教授:
您好。
欣闻您和您的朋友正在筹备推出2012年版的唐诗排行榜。
特向您推荐唐诗《》,希望它能进入十大唐诗之列。
推荐理由如下:
1
2
希望唐诗在您和您的朋友的大力宣传下,继续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推荐人:
2016.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