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耕地供给量之耕地分等与产能测算(潜力)

合集下载

耕地分等技术过程

耕地分等技术过程

耕地质量分等二Ο一四年十二月目录一、工程背景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目的与任务2三、工作内容4四、准备工作与资料搜集4五、外业补充调查6六、技术路线与工作流程8七、工作方法9八、耕地质量等级成果数据库建立21九、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成果28十、工作进度错误!未定义书签。

工程技术方案一、目的与任务通过开展基于兴城市土地调查区域的土地调查成果的耕地质量等别成果完善工作,与土地利用现状相衔接,建立耕地质量等别定期调查评价制度、耕地质量等别与产能年度报告制度,为切实加强耕地质量管理和提升耕地资源保障能力提供支撑。

(一)目的1.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为严格实行耕地补偿制度、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目标、科学核算耕地生产潜力提供依据。

分等成果将运用于兴城市土地调查区域划定粮食主产区、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农用地产能核算及粮食增产规划等方面。

2.科学量化耕地质量及其分布,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准确、翔实的耕地质量数据,为科学量化农用地数量、质量和分布提供依据。

3.基于国家统一的标准和标准进展兴城市土地调查区域耕地质量等别划分评定,分等结果在全国、全省范围内具有纵向和横向的可比性。

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等别的土地分等系数的修正,可以为耕地占补平衡、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耕地生产潜力核算等提供定量化标准和依据。

4.研究成果客观地反映了农用地自然条件、利用状况和经济价值的优劣差异,为深化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制定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征地区综合地价、促进农村土地流转、解决征地矛盾等提供依据。

〔二〕任务根据耕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兴城市土地调查区域的全部耕地〔主要指旱田、水田和水浇地,暂不包括自然保护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划定的林地、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

〕的质量优劣进展综合、定量评定,并划分等别。

耕地分等成果要求在全省和全国范围内具有可比性。

〔三〕原那么1.综合分析原那么耕地质量是各种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耕地分等应以造成等别差异的各种相对稳定因素的综合分析为根底。

土地整治潜力的调查与测算(张正峰)

土地整治潜力的调查与测算(张正峰)

2
一、土地整治规划编制的背景
1、土地整治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 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 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0年10月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土地整治规划 编制工作的通知》 2010年12月,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 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 国发〔2010〕47号) 2011年7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
土地整治潜力的调查与测算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管理系
主要内容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土地整治规划编制的背景 土地整治潜力的内涵 农用地整理潜力的调查与测算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的调查与测算 土地复垦潜力的调查与测算 土地开发潜力的调查与测算
土地整治潜力的汇总
各乡镇的平均等别
乡镇调查 Text
29
三、农用地整理潜力的调查与测算
质量潜力 以提高的产能表示。两部分组成,一是原有耕地等级
提高所带来的潜力;二是新增耕地产生的潜力。原有
耕地部分,假定各乡镇的平均利用等别通过整治可达 到该乡镇的最高利用等别,新增耕地部分假定新增耕 地均能达到该乡镇的平均利用等,依此计算农用地整 理的质量潜力。
二、土地整治潜力的内涵
农用地整理潜力 农用地整理:采取平整土地、归并地块,建设灌溉、 排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措施,通过 综合整治农用地及其间的零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等
,提高耕地质量和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农田集中
连片程度,促进农田适度规模经营,改善农业生产条 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16
向以项目、工程为载体结合政策工具的运用转变。
4
欧洲部分国家土地整治目标(多元化)

一、土地生产潜力计算方法读书笔记

一、土地生产潜力计算方法读书笔记

土地生产潜力计算方法读书笔记布丽布丽·阿赛提 2008202050029 2010人文地理1、土地生产潜力以及评价方法土地生产潜力:指在一定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

是土地潜在的生产力。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实际上是指土地生产潜力的计算与土地生产潜力发挥程度的评价。

2、土地生产的潜力发择程度的计算公式3、土地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1)实验法根据某一作物生长发育的生理需求,人为地创造作物生长的最佳环境,通过田间实际栽培,来取得作物最高产量;再通过对该地区土地生态条件(包括辐射平衡、热量平衡、水分平衡、养分平衡等)的定位观测,研究各种因素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推算出一定地区土地的生产潜力。

(2)典型调查分析是通过广泛的社会经济调查和自然综合考察,发现土地高产稳产典型,以此作为参照系,来计算作物的生产潜力。

(3)机制法100 )公顷千克值(土地生产潜力理论计算)公顷千克土地实际生产力((%)=土地生产潜力发挥程度即根据作物生产力形成的机理,考虑光、温、水、土等生态因子及作物截光持征和光合途径的综合作用来估算作物生产潜力。

它一般根据作物将自然界和人工投入的能源转化为化学潜能的层次,进行逐步“衰减”计算Pa =P f·T·W·S= PT·W·S= PW·S式中:Pa 为土地生产潜力;T ,W ,S 分别为温度、水分与土壤有效系数;Pf 是光合潜力;PT 是光温潜力;PW 为光温水生产潜力或称气候生产潜力。

4、土地生产潜力的计算(1)光温潜力(PT)的计算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光温潜力计算的模型大致分为两类。

第一类:适用于全球范围估算综合的生物生产量的数学模型 ①用降水量和平均温度估算生物产量的迈阿密模型(miami —model ):或 )1(3000000664.0p e y --=式中:y —生物生产量(g /m 2·y )t —年平均温度(℃)p —年降水量(mm)。

农用地分等与耕地地力评价成果差异性及原因分析——以辽宁省法库县为例

农用地分等与耕地地力评价成果差异性及原因分析——以辽宁省法库县为例

农用地分等与耕地地力评价成果差异性及原因分析——以辽宁省法库县为例董秀茹;佟星;孔玲【摘要】[目的] 我国现行耕地质量评价体系有国土资源部的《农用地分等》和农业部的《耕地地力评价》,因两种耕地质量评价实施部门的不同,在评价体系的建立、评价过程的开展和评价成果的应用都不尽统一,进而造成两种耕地质量评价成果在国家土地管理和指导农业生产工作上互不链接.[方法] 为了探寻两种耕地质量评价成果差异性的具体表现及其形成原因,研究将辽宁省法库县作为研究区域,以国土部门和农业部门耕地质量评价的已有数据和图件成果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对比分析法和GIS叠加分析法探寻两者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分布上的差异.[结果] 两种耕地质量评价成果在同宗耕地质量评价结果表达的不一致以及优劣耕地位置分布上的重合度低.[结论] 两种耕地质量评价成果的"等""级"差异的原因:农用地分等与耕地地力评价成果在确定评价工作目标、指标体系和评价数据来源上均不统一、不同步.%The current national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of cultivated land is accord with"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Agriculture Land Classification" from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and"The Cultivated Land Productivity E-valuation System" from Ministry of Agriculture.Due t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evaluation im-plementation,the establishment of evaluation system,evaluation process and evaluation results of the two kinds of quality evaluations are disunion,which caused the segmentation to manage the national land and guide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and reasons from the two kinds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evaluation results,taking Fakucounty of Liaoning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area,based on the existing data and maps of Faku county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evaluation resul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and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systems,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ifference on quantitative rela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by using the data contrast analysis and GIS overlay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the quality e-valuation results of the same parcel land using the 2 evaluation systems were different,and the location distribution of high-quality and low-quality of farmland was also different. The reason for the evaluation difference on the "Grade" and "Class" were that the evaluation results of agricultural land classification were not unified and synchro-nized in the evaluation target,indicator system,and evaluation data source.【期刊名称】《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年(卷),期】2018(039)002【总页数】5页(P134-138)【关键词】农用地分等;耕地地力评价;耕地质量评价;差异性;法库县【作者】董秀茹;佟星;孔玲【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辽宁沈阳 110866;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辽宁沈阳 110866;鞍山市城市建设改造项目办,辽宁鞍山 11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0 引言农用地分等是由国土部门依据2003年颁布的《农用地分等规程》所开展的对农用地质量优劣进行综合、定量评定的一项工作,并已建立了全国统一可比的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1]。

耕地整治质量潜力测算方法

耕地整治质量潜力测算方法
因此,本文以沈阳市为例,从土地整治措施可 消除或改善耕地质量限制因素的角度出发,厘清土 地整治工程措施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因素与农用地
第 14 期
张瑞娟等:耕地整治质量潜力测算方法
239
分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构建耕地质量潜力测算模 型,为科学量化耕地整治质量潜力,提高土地整治 规划编制的科学性提供依据。
⎟ ⎟

β
j

kl
⎜⎝
⎟⎠
⎜⎝
⎟⎠
(1)
式中,Pi 为第 i 个评价单元的耕地质量提升潜力;αij
可改造因素整治目标依据评价单元所在 3 级指
为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a 为分等因素权重; 标区内各参评指标最高得分,并结合专家咨询法和
wk1 为分等指标权重;fijk1、f'ijk1 分别为整治前、后第 i 个分等单元内第 j 种作物第 k1 个因素得分;b 为指 补充因素权重;Wk2 为补充指标权重;Fijk2、F'ijk2 分别为整治前后第 i 个分等单元内第 j 种作物第 k2 个因素得分;βj 为第 j 中作物的产量比系数;kl 为土 地利用系数。
因素 Factors
权重 Weight
质量评价 指标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表层土壤
质地
权重 Weight
质量评价指标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权重 Weight
0.11
*表层土壤 质地
0.1
*土壤有机质 含量
0.06
*土壤有机质 含量
0.08
*盐渍化 程度
1 研究区概况
沈 阳 市 位 于 辽 宁 省 中 部 , 地 处 122°25'9'' ~ 123°48'24''E、41°11'51''~43°2'13''N。地貌以平原为 主,有部分丘陵,地势由东北向西南依次倾斜,平 均海拔 50 m,土壤资源丰富,以棕壤、草甸土、水 稻土为主。全市现辖 9 区、1 市、3 县,据 2010 年 统计数据,全市土地总面积 12 859.9 km2,耕地面 积 7 718.9 km2,占土地面积的 60.0%,其中平耕地、 坡耕地分别占 90.63%、9.37%。当前,土壤沙化、 盐碱化、水蚀等土地退化及田间基础设施落后是沈 阳市耕地质量的重要限制因素。

耕地整理评价相关指标计算方法

耕地整理评价相关指标计算方法

耕地整理评价和相关计算方法新增耕地率计算方法耕地定义:根据《土地分类》的通知(国土资发[2001]255号)对耕地的定义,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数码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已复垦滩地和海涂。

耕地中还包括南方宽小于1.0米,北方宽小于2.0米的沟渠路和田埂。

新增耕地定义:指新增加的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另外根据《土地分类》的通知(国土资发[2001]255号)规定,新增耕地面积除新增耕地外,还包括新增可转为耕地的园地、人工草地、养殖水面等。

新增耕地率指:新增耕地面积所占项目建设规模的比率。

新增耕地计算新增耕地率=新增耕地面积÷项目规模(建设规模)土地整理净增耕地面积可依据下面的公式进行计算:Mz=(1-R2)×(M1-M2)+(R1-R2)×M式中:Mz----整理后净增耕地面积;M----待整理农地区的原耕地面积;R1----整理前的待整理农地区田埂系数(南方宽<1.0米,北方宽<2.0米的沟、渠、路和田埂);R2----整理后的田埂系数(视当地实际情况和整理区类型确定);M1----待整理农地区非耕地地类的面积(含沟渠、道路、园地、林地和夹荒地等);M2----待整理农地区整理后必须保留的非耕地地类面积(含沟渠、道路、园地和林地等);上面的公式表明,土地整理净增耕地来源有两个途经:一是对整理前的耕地而言,通过降低田埂系数增加一部分耕地;二是通过减少非耕地地类面积增加一部分耕地。

例题:某土地整理项目,整理前耕地面积M=500公顷,非耕地地类面积(指耕地内的沟渠、道路、园地、林地和夹荒地、居民点等)M1=150公顷,整理前田埂系数(南方宽<1.0米,北方宽<2.0米的沟、渠、路和田埂)R1=10%。

整理后田埂系数R2=5%,整理后必须保留的非耕地地类面积(含沟渠、道路、园地、林地等)M2=50公顷,则该项目净增耕地面积Mz=?Mz=(1-R2)×(M1-M2)+(R1-R2)×M=(1-5%)×(150-50)+(10%-5%)×500=120(公顷)土地整理中的资源条件和效益分析例——以承德县三沟镇土地整理项目区为例摘要::资源条件分析是进行土地整理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摸清土地整理项目区的资源状况,才能因地制宜地对项目区进行科学的规划,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确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达到合理的协调统一和效益的最大化。

基于农用地分等理论的耕地生产潜力研究

基于农用地分等理论的耕地生产潜力研究

基于农用地分等理论的耕地生产潜力研究张彪8,刁承泰8’6。

(西南大学a.地理科学学院;b.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c.三峡库区经济社会研究中心,重庆400715)摘要:科学与合理的耕地生产潜力研究,能够为粮食增产规划及粮食安全战略提供基础信息。

在农用地分等的理论基础上,分析了耕地生产潜力的内涵,并将其划分为3个层次。

运用s Ps s统计分析软件及A H P法估算了江津区各镇街耕地3个层次生产潜力,并预测了将来能够实现的生产潜力。

结果表明:江津区耕地3个层次生产潜力及总实现生产潜力分布有明显区域差异。

理论生产潜力主要分布在南部中山及北部低山地区,可实现生产潜力主要分布于中部长江沿岸,现实生产潜力主要分布在北部、东南部和西南部;耕地的3个层次的生产潜力中,可实现生产潜力所占比重高达73.5%。

研究认为,应根据各层次生产潜力分布的特点及原因采用相应的增产措施,同时特别重视可实现生产潜力的实现;根据耕地总实现生产潜力的评价结果来划定粮食增产的重点镇街,加大投资改造力度。

关键词:耕地生产潜力;实现的生产潜力;生产潜力评价;A H P;江津区中图分类号:F30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3—1∞X(2012)04舢1_070引言粮食安全一直是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3J。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速推进,大量耕地转为非农用途,加上生态退耕与灾毁耕地等,使耕地数量在迅速减少M。

J。

中国人多地少,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农用地的稀缺性更加突出,粮食增产压力较大旧J。

耕地的生产潜力研究可以为国家的粮食安全战略决策提供基础信息"J。

本文主要讨论了当前耕地生产能力提高的潜力,以及在制约生产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能力的因素影响下耕地所能实现的生产潜力。

1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1.1研究区概况江津位于北纬28028’~29。

28’,东经105。

49’一106。

农用地分等

农用地分等

• 例如一组数列由1,2,3,…,12构成,
• 若将其视为1组则均值为 6.5;
• 分成2组则均值分别为 3.5、9.5;
• 分成3组则均值为
2.5、6.5、10.5;
• 分成4组则均值分别为 2、5、8、11。
• 显然组别对均值的影响是重要的,为了使分等的结果更为合理、 更具有可比性,有必要对其做出定性的规定。相对于全国范围 来说,县域范围内土地利用水平和效益水平的差异已经极其微 弱,在考虑其内部差异的基础上,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将等值区 控制在3-5个为宜。
农用地分等(耕地)
一、农用地分等的概述
• 1、定义
• 按照标准耕作制度,在自然质量条件、平 均土地利用条件下,根据规定和程序进 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出的农 用地等别。
• 2、任务
根据农用地自然、经济属性,对其质量 优劣进行评定,划分等级。
耕地分等的内涵
• 耕地分等是根据构成土地质量相对稳定的自然条件和 社会经济条件(以自然条件为主),综合反映不同自然 条件的耕地在不同经济条件和利用水平下的收益差异, 统一划分形成等别顺序和修正体系;侧重于反映因耕 地潜在的(或理论的)区域自然质量、平均利用水平 和平均效益水平不同,而造成的耕地生产力水平差异。

指标区是指计算耕地自然质量分的分等因素所构成的评价
指标体系的适用区。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由于各评价单元的
地貌、水文、土壤等自然条件各不相同,因而分等评价的主导
因素也应不同。根据主导因素原则和区域分异原则,将决定耕
地自然质量的主导因素一致和分等因素相似的区域划分为同一
指标区。

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改变了部分原有地貌类型对作物生长
耕地分等的理论基础

耕地占补平衡评价体系及测算方法研究(精)

耕地占补平衡评价体系及测算方法研究(精)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收稿日期 :2006-11-21; 改回日期 :2007-04-02作者简介 :郑华玉 (1980- , 女 , 博士研究生 , 从事资源经济与资源政策、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等研究。

摘要 :当前我国耕地占补平衡的核心问题是片面强调数量平衡 , 缺乏新增耕地的质量衡量标准和检验机制 , 而导致我国的新增耕地质量总体趋于下滑 , 某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化。

因此 , 确定耕地质量的衡量标准 , 建立耕地质量检验机制已成为耕地占补平衡的关键。

以广东省粤北山地丘陵区和珠江三角洲平原区为例开展了实证研究 , 针对两区的实际情况 , 分别在两标准耕作制度指标区内建立了耕地利用等指数与单位标准粮之间的函数模型 , 并以此为测算依据 , 换算了相同或不同标准耕作制度指标区的耕地占补平衡比例系数关系。

关键词 :耕地 ; 占补平衡 ; 利用等指数 ; 单位标准粮 ; 测算 ; 广东省中图分类号 :F301.21(265文献标识码 :A耕地是粮食生产的载体 , 耕地的数量和生产能力直接影响粮食的产量 , 解决人口高峰年的粮食问题是耕地占补平衡提出的基本出发点。

因此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不仅是简单的数量上占补平衡的问题 , 实质上是通过改善耕地生态环境和制止耕地退化来恢复和提高耕地的生产能力 [1]。

为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 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 , 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 2005年 7月 6日 , 国土资源部 (国土资发 [2005]128号文件中做出了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的规定。

随着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 , 鉴于耕地占补工作中存在着补充耕地与被占用耕地缺乏针对性比较、补充耕地的数量难以准确确定、质量难以保证等一系列问题 , 建立可持续耕地占补平衡评价体系已势在必行。

依据农用地分等成果与耕地占补平衡之间的内在联系 , 建立两者之间的换算方法体系是目前土地研究中的热点内容。

当前 , 提出科学合理的耕地占补平衡的评价和测算方法是解决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一项重要措施 , 是目前急需研究的领域之一。

耕地生产能力耕地质量与其提升

耕地生产能力耕地质量与其提升
3.研究方向探讨
1. 土地评价与土地生产能力评价方法介绍
1.1.1. 1951年,财政部查田定产,对全国耕地评定等 级;间接反映耕地质量与产能。
1.1.2 1981年开始,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依据土壤 的主要养分水平对土壤肥力状况做过评价及定级; 单纯的土壤肥力分级不能反映耕地质量及其产能。
1.1.3 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中科院/综考会编制 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建立了土地潜力评价系 统。与美国农业部评价系统类似:类/型; 评价突 出土地资源条件对生产的适宜和限制性,但不涉 及产量。
在修正黄秉维等人提出的作物光合生产潜力测算模型的基础上测算了全国16种主要栽培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作为全国农用地分等的国家参数的基础种指定作物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值反映影响农作物生长的田间工程和土壤条件
耕地的生产能力、质量与质量提升
内容 1.土地生产能力评价方法 2.农用地质量-产能-产量关系;
1.1.9 1989年8月,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制定了 《农用土地分等定级规程》(征求意见稿), 并在选择了7个试点县进行了农用地分等定级工 作。基本思路:光温潜力为基础逐级订正分等。
1998年,在总结试点县经验的基础上,国 土资源部提出了《农用土地分等定级规程》 (讨论稿)。 浙、豫、陕、川、蒙、桂、新等 地根据该讨论稿,组织开展了农用地分等定级。
1985
1990
1995
2000
4500
y = 65.252x - 126634
R2 = 0.8845 4000
3500
3000
2500 1985
小麦单产变 化
1990
1995
2000
5500
y = 67.193x - 129454

土地整治潜力分析评价专题(可编辑)

土地整治潜力分析评价专题(可编辑)

铁岭市清河区土地整治研究专题之一铁岭市清河区土地整治潜力分析评价研究(初稿)铁岭市清河区人民政府二O一二年六月前言1第一章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3一、自然条件 3二、社会经济现状 4三、土地利用现状 5第二章土地整治潜力调查 6一、土地整治潜力调查内涵 6二、土地整治潜力调查内容 6三、潜力功能区划分7第三章农用地整理潜力调查分析评价9一、清河区农用地资源现状9二、土地整理新增耕地潜力9三、农用地整理新增耕地目标10第四章后备耕地资源开发潜力调查分析评价12一、宜农土地现状分析12二、宜农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12第五章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治潜力调查分析评价 16一、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16二、农村居民点用地预测16三、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17四、其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潜力19第六章土地复垦潜力调查分析评价20一、采矿用地现状分析20二、采矿用地复垦适宜性评价20 第七章专题研究成果23一、文本成果23二、图件成果23前言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

科学制定并严格实施土地整治规划是深化改革和严格土地管理的重大举措,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地区长远发展的大事。

在新的形势下,以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为重点,以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开展土地整治规划,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统筹城乡和区域土地利用、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战略性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土地整治必然从增加耕地面积的单目标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多目标方向发展。

因此,科学分析土地整治潜力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科学编制土地整理专项规划及进行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需要。

为此,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62号)提出要深入分析土地整治潜力。

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国土资源大调查成果,结合规划编制重点,做好补充调查,全面分析测算土地整治潜力,包括土地整治补充耕地的规模、质量、条件和空间分布,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及其节约土地的规模和范围等。

耕地需求量预测的思路

耕地需求量预测的思路

农用地供需平衡分析根据大纲要求,农用地供需平衡分析方法如下:农用地供需平衡盈余量=农用地可供给量-农用地需求量其中:农用地可供给量=现有农用地面积+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可补充农用地面积农用地需求量=生产需要农用地面积+农用地被占用面积农用地被占用面积=建设占用耕地+农业结构调整面积+灾毁耕地(+退耕还林面积,仅对耕地有此项)若供需平衡分析盈余量≥0,平衡有余;供需平衡盈余量=0,供需平衡;供需平衡盈余量∠0,供不应求耕地供需平衡分析耕地需求量预测思路耕地利用目的是提供人类生活所需的农产品,这决定了耕地利用方式主要是用于种植业生产。

人类对农产品的需求引致了对耕地的需求。

农产品的供给不仅取决于耕地数量,还与农作物的单产、复种指数有关,如果农作物的单产和复种指数高,则对耕地需要量少,反之,则对耕地的需要量则多。

在耕地需求多样化的工业化社会,为确保食物安全,人们希望研究人口食物的基本需求和食物消费对耕地的基本需求。

因此,研究人口食物消费对耕地的需求量的多少,离不开对农作物的单产和耕地农作物结构、复种指数的分析。

我们重点对农作物生产状况进行了分析,力图从农作物种植结构、粮食总产、单产的历年变化趋势,预测耕地增产潜力,最终确定人口食物消费对耕地的需求量。

根据桂国土资发[2004]29号参考大纲规定:耕地需求量=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需要耕地+建设占用耕地+退耕还林耕地+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灾毁耕地其中,建设占有耕地按照各项建设用地预测结果;退耕还林耕地、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灾毁耕地按照历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资料反映的变动规律和今后的变动趋势、以及相关部门规划预测。

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需要耕地量按下列步骤进行预测:1)粮食需求量=人均粮食需求量×总人口2)粮食播种面积=粮食需求量÷播面单产3)种植粮食需要耕地=粮食播种面积÷复种指数4)经济作物生产需要耕地=种植粮食需要耕地÷粮经比5)实际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需要耕地=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需要耕地×粮食自给率。

简述农业生产潜力模型的内容

简述农业生产潜力模型的内容

简述农业生产潜力模型的内容
农业生产潜力模型是一种用于评估和预测农业发展潜力的工具。

它通过综合考虑农业资源、农业技术水平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分析和
量化农业生产能力和潜力,从而为农业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农业生产潜力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农业资源评估:评估土地、水资源、气候条件和生物多样性
等农业资源的现状和潜力。

这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土地类型、土壤质量、水资源供给和气候数据等来实现。

2. 农业技术水平评估:评估农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对农业生
产潜力的影响。

这可以包括农业机械化程度、农作物品种改良、农药
和肥料使用情况等方面的评估。

3. 市场需求分析:分析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和趋势,包括国内
市场和国际市场。

这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市场调研资料、消费者需求
调查和国际贸易数据等来实现。

4. 农业生产潜力评估:综合考虑农业资源、技术水平和市场需
求等因素,量化农业生产潜力。

这可以通过应用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预测,得出农业生产潜力的结果。

农业生产潜力模型的应用可以帮助政府、农业部门和农业生产者
制定农业发展战略和政策,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提高农产品质
量和竞争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潜力模型的内容

农业生产潜力模型的内容

农业生产潜力模型的内容
农业生产潜力模型是用于评估农业发展潜力的工具。

它通常基于农业资源、气候条件、土地利用情况、技术水平和市场需求等因素进行分析和计算。

该模型可以用来预测农作物产量、农产品质量、农田利用率等指标。

具体而言,农业生产潜力模型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 土地质量评估:这一步通常涉及对土壤质量、土地利用方式、农田排水情况等因素进行评估,以确定土地的适宜程度和潜力。

2. 气候条件分析:考虑降水量、气温、日照时数等气候因素对农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从而评估农业生产的可行性和潜力。

3. 农业资源利用评估:评估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包括水资源、施肥资源、农药资源等。

根据资源的供给情况判断农业生产的潜力。

4. 技术水平和科学支持:考虑农民的技术水平、农业科学技术支持的程度,以及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等方面的因素,来评估农业生产的潜力。

5. 市场需求分析:分析农产品市场需求和价格波动,判断农业生产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综合以上因素,农业生产潜力模型可以提供参考决策的数据和分析结果,帮助决策者制定农业发展政策,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某区域土地需求预测与供给潜力分析

某区域土地需求预测与供给潜力分析

土地利用专题研究之二XXXXXX土地需求预测与供给潜力分析研究新疆XX土地开发整理咨询有限公司二○一○年八月目录第一章前言 (1)一、研究意义与背景 (1)二、土地需求预测与供给潜力分析的主要研究内容 (2)三、土地需求预测与供给潜力分析技术路线 (3)四、主要预测方法 (4)第二章人口预测 (6)一、XX人口情况与数据来源 (6)二、总人口预测 (6)三、XX非农业(城镇)人口预测 (9)第三章农用地需求量预测 (12)第一节粮食需求量预测 (12)一、XX粮食生产现状 (12)二、XX粮食需求预测 (16)三、粮食单产水平预测 (19)四、粮食生产耕地需求量预测 (22)第二节经济发展对耕地需求量预测 (22)一、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测算 (22)二、经济发展对耕地需求量的预测 (25)第三节园地需求量预测 (30)第四节林地需求量预测 (32)第五节牧草地预测 (34)第六节其他农用地预测 (35)第四章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37)一、城乡建设用地分类规模预测 (37)二、交通用地规模预测 (41)三、其他建设用地规模预测 (43)四、建设用地需求量汇总 (44)第五章各类用地供给量分析 (45)第一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45)一、农用地利用现状 (45)二、建设用地利用现状 (45)三、未利用地现状 (45)第二节农用地供给潜力 (45)第三节建设用地供给潜力分析 (46)第六章 XX土地供给需求平衡分析 (48)第七章调控供求关系的措施与建议 (51)第一章前言一、研究意义与背景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变革、政策的变化等都会引起土地利用需求量及其结构的改变。

这些改变又要受到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土地利用现状等条件的制约。

为了对土地利用进行宏观调控,协调各部分对土地的需求的矛盾,使土地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利用,对现有土地的利用集约节约程度进行评价,对未来各部门各类用地的需求量进行预测,以及土地可能的供给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中耕地整理潜力分级方法比较经验分析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中耕地整理潜力分级方法比较经验分析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中耕地整理潜力分级方法比较经验分析发表时间:2017-10-24T16:37:20.060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17期作者:刘一海[导读] 摘要:事实上,耕地整理潜力单因素评价方法侧重于耕地整理数量潜力的评价,对基础资料的要求不多,方法也比较简单,操作性也比较强;耕地整理潜力多因素评价方法侧重于耕地整理数量、质量潜力所构成的综合潜力的评价,评价过程中必须占有大量的基础资料,方法也比较复杂。

讷河市国土资源局黑龙江省讷河市 161300摘要:事实上,耕地整理潜力单因素评价方法侧重于耕地整理数量潜力的评价,对基础资料的要求不多,方法也比较简单,操作性也比较强;耕地整理潜力多因素评价方法侧重于耕地整理数量、质量潜力所构成的综合潜力的评价,评价过程中必须占有大量的基础资料,方法也比较复杂。

从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看,土地整理尤其是耕地整理工作在增加耕地面积并提高土地利用率、调整人地关系、提高土地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耕地整理潜力;分析一.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及耕地整理潜力的概念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是对特定区域范围内未来较长时期的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等方面所作的统筹安排与综合协调,是通过对区域内土地资源状况与土地利用潜力的分析和评价,确定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目标和任务,划定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重点区域,安排重点工程,提出重点项目,制定补充耕地的区域平衡方案,估算土地开发整理所需投资,评价预期综合效益,并制定实施规划的对策措施。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是保障土地开发整理合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是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措施,是选择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依据。

搞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对于科学指导土地开发整理活动,合理安排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保障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鲁西北平原区耕地质量等别及产能核算研究

鲁西北平原区耕地质量等别及产能核算研究

鲁西北平原区耕地质量等别及产能核算研究鲁西北平原位于中国山东省西北部,是山东省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该地区的耕地质量等别和产能核算研究对于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优化农田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耕地质量等别和产能核算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期为鲁西北平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1.地理环境鲁西北平原地处黄淮海平原腹地,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降雨适中。

这些地理环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耕地质量等别划分耕地质量等别是指根据土地的土壤肥力、排水条件、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因素,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并据此确定其适宜的农作物种植类型和耕作措施。

通过对鲁西北平原地区的土地进行调查和分析,可以将其划分为一、二、三等别的耕地。

耕地质量等别的划分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不同等别的耕地适宜种植不同的作物,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土地的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1.产能核算方法产能核算是指根据土地的土壤特性、气候条件、水资源状况等因素,对土地的产能进行核算,确定其适宜的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

通过产能核算,可以合理安排作物种植布局,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

2.产能核算的意义产能核算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的指导,帮助农民根据土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作物种植,合理配置耕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通过产能核算,还可以对土地的潜力进行深入挖掘,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1.耕地质量等别及产能核算的数据收集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建立鲁西北平原地区土地的耕地质量等别和产能核算模型,对土地进行分级划分,并计算其适宜的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

将建立的耕地质量等别和产能核算模型应用于实际农业生产中,指导农民进行地块选择、作物种植和农田管理,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农业生产效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政区 东西湖区 汉南区 蔡甸区 江夏区 中稻 1877 1853 1852 1810 小麦 880 879 871 890 作物 产量比系数 最大产量(kg/亩) 最大产量成本指数 中稻 1 708 0.77 小麦 2.87 319 0.66
4)其它参数
黄陂区
新洲区
1806
1859
857
888
5)指标体系构建
作业与讨论:
1)试结合家乡所在城市或武汉市分析各类建
设用地潜力的来源? 2)如何开展规划期间的耕地需求量预测,大 概的步骤或程序是什么?
耕地产能核算:
以分等单元自然质量等指数和理论产能核算模型为
基础得到系列核算成果: 分等单元理论标准粮单产 各自然等别平均理论标准粮单产 县域理论标准粮单产 耕作制度区理论标准粮单产 各自然等别理论产能 县域耕地理论产能 耕作制度区理论产能
湖北省各指标区理论标准粮单产
指标区 川鄂湘黔浅山区 鄂豫皖丘陵山地区 盆周秦巴山区 最小值 635.07 820.14 721.01 1004.80 661.19 最大值 1177.18 1301.50 1268.56 1393.89 1500.87
耕地产能核算:
实际产能测算依据:
实际产能 实际单产
农业统计数据
指定作物总产
分作物修正
分等别修正
三种产能比较修正
实际产量调 查样本修正
耕地产能核算:

耕地利用强度 理论利用强度反映农业科技利用的水平,数值上等 于可实现单产与理论单产的比值。 可实现利用强度反映目前可实现生产能力的发挥程 度,数值上等于实际单产与可实现单产的比值。
m
光温水土
理论潜力
2、武汉市耕地分等
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
2.4 成果体系
自然质量分
社会平均利用和产出情况
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 自然质量等指数和等别 土地利用系数 利用等指数和等别 土地经济系数 综合等指数和等别
可实现潜力
2、武汉市耕地分等
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
2.4 成果体系
自然质量分
社会平均成产的获益程度
省等别理论产能
省等别理论单产
耕地产能核算:
可实现产能模型
可实现产能核算
村可实现单产
分等单元可实现单产
分等单元可实现产能
村可实现产能
乡(镇)可实现产能
县(市)可实现产能
省可实现产能
省可实现单产
乡(镇)可实现单产
县(市)可实现单产
省等别可实现产能
省等别可实现单产
耕地产能核算:
乡(镇)统计年鉴或报表
实际产能核算
0
()散点型
2、武汉市耕地分等 2.4 成果体系
自然质量分 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 自然质量等指数和等别 土地利用系数 利用等指数和等别 土地经济系数 综合等指数和等别
乘法体系法
C Lij wk f ijk / 100 CLij Fp wk f ijk / 100
k 1 k 1 m
因子 第一轮 方差 权重 值 第二轮 方差
N=28,X20.05=16.93 权重 值 两轮因子征 询X2检验值 最终 权重
土壤质地
剖面构型 有机质含量 土壤pH值 障碍层深度 地下水埋深 排水条件 灌溉保证率 坡 度 地块破碎度 道路通达度
0.0016 0.125 0.0010 0.121
0.0015 0.134 0.0009 0.134 0.0026 0.115 0.0013 0.114 0.0005 0.069 0.0003 0.069 0.0006 0.053 0.0002 0.056 0.0007 0.063 0.0003 0.062 0.0004 0.135 0.0002 0.136 0.0006 0.148 0.0003 0.148 0.0007 0.045 0.0004 0.047 0.0007 0.067 0.0004 0.067 0.0028 0.046 0.0012 0.046
4、耕地分等成果应用 数据挖掘
耕地质量按等折算 国土整治与基本农田划定 耕地产能核算 动态监测(数、质、生、产能)
。。。。。。
耕地产能核算:
耕地产能:
在一定地域、一定时期和一定的经济、社会、
技术条件下所形成的耕地生产能力。
分为耕地理论产能、可实现产能和实际产能3
个层次。
耕地产能核算:
耕地理论产能
依据
统计年鉴数据 样点投产数 据处理
耕地质量等级校验调整
2、武汉市耕地分等 2.1 相关参数的确定
1)武汉市属于长江中下游的沿江平原区,确定标准耕
作制度:复种类型为一年两熟,复种制度为麦-稻;
2)基准作物为中稻,指定作物为中稻和小麦。
2、武汉市耕地分等 2.1 相关参数的确定
3)光温生产潜力指数表 (千克/公顷)
耕地潜力分析——
耕地分等与产能核算(案例)
1、耕地分等概念与内涵
概念: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
质量优劣进行综合、定量评定,并划分土地等别。农用 地分等成果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可比性。 对象:县级行政区内现有农用地和宜农未利用地,暂不 包括自然保护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永久性林地、 永久性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
利用等指数
耕地产能核算:
耕地实际产能
耕地实际产能是指目前已经实现的产能, 即某年农作物已经达到的平均产量。 一般农民决定的产能
统计产量
耕地产能核算:
理论产能模型
理论产能核算
村理论单产
分等单元理论单产
分等单元理论产能
村理论产能
乡(镇)理论产能
县(市)理论产能
省理论产能
省理论单产
乡(镇)理论单产
县(市)理论单产


1、耕地分等概念与内涵
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 光温水
县 自然质量分
土 光温水土
土地利用 投入产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国家
自然质量等指数 利用等指数 综合等指数
AEZ:农业生态区划
1、耕地分等概念与内涵
为了实现全国可比,全国统一了标准耕作制度,并
划分一级和二级指标区,计算了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的
光温生产潜力指数和气候生产潜力指数。
乡(镇)农作物单产统计
核算指定作物标准粮实际单产
乡(镇)实际单产
县(市)实际产能
省实际产能
乡(镇)实际产能
县(市)实际单产
省实际单产
耕地产能核算:
理论/可实现产能测算依据:
理论/可实现 产能 理论/可实现 单产
自然质量等指数/利用
等指数与理论/可实现 标准粮产量的关系
样本
耕地产能核算:
湖北省理论标准粮单产样本:858个
评价单元编号
输出评价单元 (耕地和可调整地类)
土壤质地、剖面构造、有机质、 pH值、地下水埋深、障碍层深度
其它相关数 据 水利规划相 关数据 2011年土地 利用现状
构建因素指标体系
单元因素的属性赋值
排水条件、灌溉保证率
依据
构建因素标准化模型
指标因素大的标准化
坡度、地块破碎度、道路通达度
依据
耕地质量等级指数计算
2、武汉市耕地分等 2.2 因子属性数据获取
GIS方法:叠置分析、空间插值、缓冲分析

2.2 因子属性数据获取
缓冲区分析
水利设施分布图
2.2 因子属性数据获取
空间插值分析
测土配方施肥采样点分布图
2、武汉市耕地分等 2.3 因子属性数据标准化
语言型、阈值型、空间扩散型
F(x) 1 a b ()偏大型 F(x) 1 a b ()偏小型 0 x 1 · 0 1 x a b c d x ()中间型 F(x) · · a b c x 0 F(x)
Kg/亩 平均值 887.64 1185.63 1003.20 1208.94 1313.73
分 异 规 律
西部丘陵山地区 沿江平原区
湖北省各耕作制度指标区理论产能
指标区 川鄂湘黔浅山区 鄂豫皖丘陵山地区 盆周秦巴山区 西部丘陵山地区 沿江平原区 理论标准粮产能 (吨) 5085160.48 15087589.22 6049666.05 2602721.56 61141387.26 所占百分比(%) 5.65 16.77 6.72 2.89 67.96
耕地质量
基本农田布局 建设占用可能性
建设性提升 再生性提升 管控性提升 替代性提升 保育性提升
多部门联动
耕地质量评价与动态监测
土壤学 土地资源管理 生态学 地理信息科学 等等 数量 质量 生态 产能
四位一体
复习与讨论:
1)土地——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规划 2)土地利用信息分类体系 3)土地评价的程序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及程序及第三轮土地利用总 体规划修编的背景、思路与主要创新点 5)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规划后评价

耕地利用潜力
理论利用潜力反映耕地远景生产潜力,数值上等于 理论单产与可实现单产的差值。
可实现利用潜力反映耕地近景生产潜力或增产能力, 数值上等于可实现单产与实际单产的差值。
耕地产能核算:

理论产能与单产 可实现产能与单产 实际产能与单产 耕地利用强度(理论和可实现) 耕地利用潜力(理论和可实现)
耕作制度分区:12个一级区40个二级区 基准作物:小麦、玉米和水稻的一种,折算基准。
湖北省标准耕作制度分区图
盆周秦巴山地区 鄂豫皖丘陵山地区
中稻
川鄂湘黔浅山区
沿江平原区 西部丘陵山地区
2、武汉市耕地分等
2011年变更调 查图斑 测土配方样点 数据处理
依据 依 据 建立标准属性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