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最新教案-第03章第01节惯性教案13 精品

合集下载

惯性现象物理教学教案

惯性现象物理教学教案

惯性现象物理教学教案第一章:惯性的概念与定义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惯性的概念。

让学生理解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让学生掌握惯性的测量方法。

1.2 教学内容:惯性的定义与概念。

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惯性的测量方法。

1.3 教学步骤:引入惯性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惯性的含义。

解释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实验或观察,加深理解。

教授惯性的测量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掌握测量技巧。

第二章:惯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惯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学会利用惯性解决实际问题。

2.2 教学内容:惯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利用惯性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3 教学步骤:引入惯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观察和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惯性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或个人思考。

让学生进行相关实验或观察,加深对惯性应用的理解。

第三章:惯性与交通安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惯性与交通安全的关系。

让学生学会遵守交通规则,预防交通事故。

3.2 教学内容:惯性与交通安全的关系。

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3.3 教学步骤:引入惯性与交通安全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惯性在交通事故中的影响。

教授交通规则,强调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交通安全活动。

第四章:惯性与运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惯性与运动的关系。

让学生掌握惯性在运动中的应用。

4.2 教学内容:惯性与运动的关系。

惯性在运动中的应用。

4.3 教学步骤:引入惯性与运动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惯性对运动的影响。

教授惯性在运动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实验或观察。

让学生进行运动实践,运用惯性原理,提高运动技能。

第五章:惯性的实验与探究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惯性的实验方法。

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惯性的性质。

5.2 教学内容:惯性的实验方法。

惯性的探究实验。

5.3 教学步骤:教授惯性的实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引导学生进行惯性的探究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高中物理惯性教案

高中物理惯性教案

高中物理惯性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惯性的概念和特点,了解惯性在物体运动中的作用;2. 能力目标:通过实例分析和实验观测,培养学生运用惯性的能力;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惯性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难点:运用惯性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小木块、纸片、弹簧测力计、光滑水平面等;2. 复习资料:对惯性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实例导入:老师讲述一个物理实验,在水平面上推动一个小木块,观察其运动情况;2. 提出问题:为什么小木块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会继续匀速直线运动?二、讲解(15分钟)1. 讲解惯性的定义:物体维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2. 分析惯性的特点:保持物体原有的状态,抵抗外界力的干扰;3. 举例说明:如何利用惯性解释砂糖纸片快速拉开的原理。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现场演示:老师演示使用弹簧测力计拉开纸片,观察纸片的运动情况;2.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相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3. 分析实验结果: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惯性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四、练习与检测(10分钟)1. 出示相关练习题目:请学生回答有关惯性的专题练习题;2. 班内讨论:学生讨论答案,老师进行相关解答和讲解。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1. 总结教学内容:总结惯性的概念和特点;2. 展望下节课内容:引出下一节课将学习的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本课程设计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陃操作和课堂互动,通过实验操作和讨论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惯性的概念和特点。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多设计相关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惯性现象物理教学教案

惯性现象物理教学教案

惯性现象物理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 让学生掌握惯性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惯性的概念及其性质2. 惯性现象的观察和分析3. 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危害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惯性的概念、惯性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方法。

2. 难点: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危害。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惯性的概念及其性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案例,理解惯性现象。

3.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探讨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危害。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惯性现象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惯性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惯性的概念及其性质。

3. 案例分析: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一些典型的惯性现象,理解惯性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方法。

4. 课堂讨论:让学生探讨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危害。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对惯性概念的理解,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情况。

2. 案例分析报告:让学生课后完成一个惯性现象的分析报告,检验学生对惯性现象观察和分析方法的掌握。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惯性知识的理解。

七、教学资源1. 教学PPT:制作包含惯性概念、惯性现象案例及分析的PPT,辅助教学。

2. 视频资料:收集一些关于惯性现象的视频,用于课堂演示和分析。

3. 习题集:准备一些关于惯性的习题,用于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惯性概念及其性质。

2. 第3-4课时:观察和分析惯性现象。

3. 第5-6课时:讨论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危害。

九、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为下次课程做好准备。

十、课后作业1. 复习惯性概念及其性质,整理笔记。

2. 完成一个关于惯性现象的分析报告。

惯性教案[新]

惯性教案[新]

惯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惯性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掌握惯性定律的表述和应用;3.能够运用惯性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惯性的概念和基本特征(1)惯性的概念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会保持原有的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的基本特征•惯性是一种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质量有关;•惯性是一种相对的概念,需要参照某个参考系;•惯性是一种保持状态的性质,需要外力才能改变物体的状态。

2. 惯性定律的表述和应用(1)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它的表述为:“物体在静止状态下会一直保持静止,物体在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会一直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物体。

”(2)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述为:“物体所受合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

”(3)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的表述为:“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力,且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 惯性定律的应用(1)惯性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汽车刹车时,人体会向前倾斜;•突然停电时,人体会向前倾斜;•火车急刹车时,人体会向前倾斜。

(2)惯性定律在工程中的应用•飞机起飞时,需要克服惯性力;•汽车行驶时,需要克服惯性力;•电梯上升或下降时,需要克服惯性力。

4. 惯性定律的实验(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

(2)实验器材小车、直线轨道、弹簧测力计、滑块、滑轮、重物。

(3)实验步骤1.将小车放在直线轨道上,使其静止不动;2.用手推动小车,使其匀速直线运动;3.在小车上放置重物,再次推动小车,测量小车的加速度;4.在小车上放置滑块,通过滑轮连接弹簧测力计,测量小车的加速度。

(4)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小车在静止状态下会一直保持静止,小车在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会一直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小车。

同时,小车所受合力等于小车的质量乘以加速度。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法、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高一物理上册《惯性》优秀教学案例

高一物理上册《惯性》优秀教学案例
2.强调惯性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提醒学生注意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3.鼓励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物理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作业,如: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设计惯性实验等。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关注学生的进步和问题,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问题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它揭示了什么物理现象?”等。
2.结合生活实例,如乘坐电梯时的感受、车辆刹车时的现象等,引发学生对惯性的思考。
3.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与惯性相关的趣味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讲授新知
1.教师正式引入惯性的概念,阐述惯性的定义,解释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4.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化的情景创设
本案例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将抽象的物理概念与具体的实际情境相结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物理学科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的热情。
2.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他们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5.通过对惯性现象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遵守交通规则、提高安全意识的重要性,树立安全文明的价值观。
4.反思与评价的多元体系
本案例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和互评,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学生在反思中总结学习方法和收获,发现自身不足,为后续学习提供借鉴。同时,通过互评,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欣赏他人的品质,提高审美观和价值观。

物理教案-惯性、惯性现象

物理教案-惯性、惯性现象

物理教案-惯性、惯性现象一、教学目标1.了解惯性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掌握惯性现象的例子和解释;3.能够运用惯性原理解释常见物理现象;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惯性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不同惯性现象的例子;3.运用惯性原理解释常见物理现象。

三、教学准备1.教学PPT;2.小实验物品:小球、碗、水杯、玻璃棒等;3.工具:黑板、粉笔;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提问或展示一些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有没有碰到过物体为什么会动或停的情况?你们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吗?”学生们纷纷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二步:引入(10分钟)在学生的思考中,老师给出惯性的定义:“惯性是物体继续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

”然后示范小实验:将一只放在碗里的小球迅速拉出,不让小球掉出碗外。

让学生观察现象并思考:“为什么小球会保持在碗里而不掉出来?”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的观察结果和解释。

第三步:讲解(15分钟)通过以上的实验,老师引出“惯性”的概念和基本原理,说明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原因是因为物体具有惯性。

接着,老师列举一些常见的惯性现象,如飞车过弯时的人体倾斜、踢球时后退等,带领学生详细解释每个现象背后的惯性原理。

第四步:小组探究(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分发给每个小组一个小实验任务:使用玻璃棒在桌子上快速滚动,观察玻璃棒的现象并解释。

每个小组在观察后,讨论并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以及解释。

然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和解释,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和比较。

第五步:总结归纳(10分钟)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老师引导学生总结不同惯性现象的共同点和规律,并帮助学生归纳出“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原因是因为物体具有惯性”这一重要概念。

第六步:拓展延伸(10分钟)老师通过展示一些其他与惯性相关的现象或问题,进一步引发学生对惯性的思考和探究,如为什么在坐车时身体会往前倾、运动员短跑时起跑姿势等。

物理教案-惯性、惯性现象物理惯性的现象

物理教案-惯性、惯性现象物理惯性的现象

物理教案-惯性、惯性现象物理惯性的现象惯性、惯性现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惯性现象,知道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2.会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能力目标:1.通过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通过运用惯性知识解释现象,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情感目标:通过惯性应用与防止的教学,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教材首先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出发,给出惯性的概念(注意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别);然后从生活经验的角度,提供一些惯性现象来说明无论运动的物体或静止的物体都具有惯性,既帮助学生认识惯性现象的普遍存在,又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通过对交通事故的分析,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惯性现象的危害,还提高了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最后通过“想想议议”的讨论,可使学生加深对惯性概念的理解.教法建议1.要重视实验教学,突出现象教学惯性现象很多,由于实验的特点是比较简单,可操作性强,所以有些实验可采用并进式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既可活跃气氛,提高兴趣,同时还训练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实验的能力。

如让学生用自己的钥匙和一张纸条在课桌边上动手做惯性实验。

有些演示实验,可让学生登台表演。

2.通过教学训练物理语言和表达能力。

可以惯性小车演示实验为例,让学生解释木块往后倒和往前倒的原因,训练运用知识解释问题。

惯性现象的分析可参考以下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

明确研究对象是哪一个物体或同一个物体的哪两个不同部分。

(2)弄清楚研究的物体原来处于什么状态?(运动还是静止)(3)什么原因是物体或同一物体的某一部分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由于惯性,研究对象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还可参考典型例题示例中的部分内容)3.易出现的错误想法如下,要注意纠正。

(1)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2)惯性是力,即惯性力(3)不受力有惯性,受力无惯性(4)静止有惯性,运动无惯性4.可补充的惯性实验(可当堂演示,也可制作成录像片)(1)如图9-2-1所示,在装有水的杯子上放一硬纸板,纸板上放一鸡蛋。

人教版中学物理《惯性》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人教版中学物理《惯性》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中学物理《惯性》教学设计人教版中学物理《惯性》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中学物理《惯性》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学物理《惯性》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的1、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3、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二)教具惯性球、惯性小车和木块。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二、惯性教师: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也可以说物体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这里提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三、惯性现象教师: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下面我们做几个表现物体具有惯性的有趣实验。

1、惯性小球实验我们把一个小球稳稳地放在小木片上,用弹簧片迅速地把小木片弹出去,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

(演示)小木片弹出去后,小球落在了原处。

大家都知道这是由于小球有惯性。

但是如何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这个现象呢?我们用惯性解释物理现象,必须抓住惯性的实质。

惯性的实质是物体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我们必须认清物体原有的运动状态。

以小球为例,木片被弹出去之前,小球处于静止状态。

小球由于有惯性,还应保持原有的静止状态,所以小球落在原处。

简言之,物体原来是什么状态,由于有惯性,它要保持什么状态,这是解释惯性现象的关键。

2、钢笔帽的惯性实验。

教师示范:拿一个小纸条放在桌边上,在纸条上压一个立着放的钢笔帽,将纸条迅速抽出,钢笔帽不倒。

(学生操作)教师提问:请大家解释当纸条抽出时,笔帽为什么不倒?(学生回答,教师讲评)钢笔帽是静止的。

惯性的教学设计方案

惯性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惯性的概念,掌握惯性的表现形式,能够运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惯性的概念,掌握惯性的表现形式。

2. 教学难点:运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比如,当我们乘坐汽车时,车辆突然刹车,我们的身体会向前倾斜;当我们骑自行车时,如果突然刹车,自行车会向前滑行一段距离。

这些都是因为什么原因呢?2.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惯性。

(二)新课讲授1. 惯性的概念(1)教师讲解惯性的定义: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2)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惯性现象。

2. 惯性的表现形式(1)教师演示实验:在桌子上放置一个小球,用手指轻轻推动小球,观察小球运动情况。

(2)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后,会改变运动状态。

(3)教师讲解惯性的表现形式:保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减速、加速。

3. 惯性在生活中(1)教师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惯性现象,如:乘坐汽车、骑自行车、乘坐电梯等。

(2)学生讨论并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三)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惯性的概念和表现形式。

2. 引导学生运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观察并记录生活中惯性现象,下节课分享。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回答问题、讨论、实验操作等。

2.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课后练习题和课堂表现,了解学生对惯性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第03章第01节惯性教案10 人教版

第03章第01节惯性教案10 人教版

第03章第01节惯性教案10 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道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不同认识,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理过程和结论。

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3. 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

二、教学重点伽俐略理想斜面实验极其意义,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难点对惯性的理解教学过程介绍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研究内容,扼要说明动力学知识在生产劳动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从历史的回顾来看动力学理论的建立(一)历史的回顾1.对实例的讨论⑴实例:用手推在水平面上的小车,小车前进,停止用力,小车会停下来;小车与接触面间光滑些,停止用力,小车能运动较长一些时间停下。

⑵讨论的焦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还是改变运动速度的原因。

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确:小车原先停止,手推小车施加推力迫使它改变静止状态开始运动,手离开小车推力即撤去,但小车在摩擦阻力的作用下速度逐渐减小,最后停下来,即力使物体的速度发生改变。

接触面越光华,说明小车所受阻力越小,小车运动时间越长,假想没有阻力,小车会永远运动下去,即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对历史的回顾⑴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伽俐略的观点: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⑵伽俐略理想实验斜面的介绍伽俐略通过斜面实验得到推论:一切运动着的物体在没有受到阻力作用的时候,它的速度保持不变,并且一直运动下去。

伽俐略理想斜面实验是想像中的实验,但它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上。

现代科技可使物体所受的阻力越来越小,使实验越来越趋近于实际情况。

【演示】气垫导轨上的滑块的运动⑶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来自日常经验所带来的错误认识。

伽俐略观点的正确:理想斜面实验的支持。

【例1】关于伽俐略理想实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完全是理想的,没有事实为基础B.是以可靠事实为基础的经科学抽象,深刻反映自然规律的C.没有事实为基础,只是理想推理D. 以上说法都不对【解析】真实的实验是一种实践的活动,是可以提高一定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而 实现的实验。

物理教案-惯性、惯性现象

物理教案-惯性、惯性现象

物理教案-惯性、惯性现象一、教学目标1.理解惯性概念;2.掌握惯性定律;3.了解惯性现象。

二、教学内容1.惯性概念–定义: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下,保持原来状态的性质称为惯性;–实例:车刹车时,乘客会向前倾;–理解:侧重学生理解仅当物体受到外力才会发生运动的概念。

2.惯性定律–第一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不受力或所受力平衡,力的合力为零;•实例:直线匀速运动的火车上的物体,飞机在上空匀速飞行的物体;•理解:侧重理解一个物体不受力时,无论是静止还是运动,都会保持原来的状态。

–第二惯性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定义:物体在所受外力作用下,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即F=ma,F是作用力,m是物体质量,a是物体的加速度;•实例:汽车加速时的反应,华容道推动木块;•理解:侧重理解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

–第三惯性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定义:物体间有相互作用作用,质点一对二,作用力相等、方向相反;•实例:拳击中的反应力;•理解:侧重理解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物体间反作用力的相等性。

3.惯性现象–定义: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物体惯性表现出来的一些现象;–实例:垂直移动的电梯中松弛的钢丝绳,弹床弹跳的人;–理解:侧重理解运动状态改变后惯性产生的表现。

三、教学方法1.联想法:通过生活实例联系到概念的展开,深化对概念的理解;2.实验法:进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能够实际观察到物体在各种力作用下的反应,理解惯性现象;3.案例法:通过经典实例解决具体问题,锻炼学生对概念的使用能力。

四、教学流程1.引入:将一个物体突然向前移动的例子出示,让学生思考会发生什么;2.学生自主分组,交换信息,通过聊天的方式共同理解惯性概念;3.辅导学生完成实验,例如让学生在平稳的桌子上将物品轻轻拉出突然停止,然后观察物体的反应;4.以学生感兴趣的物品为例(比如悬在放在垂直电梯里的蓝牙音箱),让学生配合讲师,进行实际操作,观察运动状态的变化。

惯性教学教案

惯性教学教案

实验演示法
定义:通过实 验操作和观察 来展示物理现 象和规律的教
学方法。
目的:帮助学生 理解抽象的物理 概念和范围:适 用于物理、化 学、生物等学
科的教学。
实施步骤:设计 实验方案、准备 实验器材、进行 实验操作、观察 记录实验现象、 分析实验数据并
得出结论。
案例分析法
案例选择: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 的实际案例
案例呈现:通过多媒体或其他方 式展示案例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案例, 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总结归纳:总结案例分析的要点, 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
小组讨论法
小组讨论法:通过 分组讨论,引导学 生自主学习,培养 团队协作能力。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 析具体案例,帮助学 生理解抽象概念,提 高解决问题能力。
讲解新课
讲解应用:结合生活实例,说明惯 性的应用和影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讲解概念:清晰明了地解释惯性及 相关概念
课堂互动: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加 深理解
巩固练习
练习题目:提供与本节课知识点相关的练习题目,供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练习方式:采用多种形式,如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练习难度:难度适中,既不过于简单也不过于复杂,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练习反馈:及时给出练习反馈,指出学生在练习中的不足之处,并给出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归纳小结
回顾了本节课所学 的知识点
总结了教学方法和 技巧
强调了重点和难点
布置了课后作业和 要求
教学评价
评价方式
课堂观察:观察学 生的表现和反应, 评估教学质量
作业和测验:通过 布置作业和测验来 检验学生的学习成 果

高一物理最新教案-第03章第01节惯性教案01 精品

高一物理最新教案-第03章第01节惯性教案01 精品

“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一、指导思想及课前设计高中物理第一册“牛顿第一定律”一节,属初、高中知识的结合部.学生在初中学习中.已经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如何以初中知识为生长点、以教材内容为线索,展开科学方法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是本课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故教学的侧重点应放在理解伽利略对“运动物体不受外力作用会保持自己的速度不变”论断的研究、思考、推理过程,学习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理想实验方法.为此本节教学采用讨论式:教师列出讲演提纲,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请一位学生率先演讲,引发学生的问题,展开答辩与讨论.教师在其间适当引导与点拨,并由教师概括总结.设计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基于教材具有循环性,学生已有一定基础.旨在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追寻科学家走向成功的足迹,学会像物理学家那样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特别注意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注意它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的科学性.课堂教学中,还应引导学生不只是简单地否定或肯定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否定或肯定以及如何进行否定或肯定.学生演讲提纲是:关于力与运动的关系,①亚里斯多德的观点是什么?②伽利略的观点是什么?③我的看法是什么?④牛顿第一定律是如何表述的?预前问题是:1.从某一高度沿斜面滚落的球为什么可以沿对接的另一斜面滚上同样的高度?2.定律为什么不以伽利略的名字命名而称为牛顿第一定律?3.牛顿第一定律包含了哪些内容?问题1是为了深入理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科学推理方法;问题2是使学生了解从亚里斯多德到伽利略到牛顿,人们对惯性定律的认识是如何逐步逼近真理的;问题3则是使学生对定律的认识比初中提高一步.二、课堂实录【引入】教师提出本课学习任务及教学方式,板书阅读提纲.(学生阅读教材“牛顿第一定律”一节全文,教师巡视.)【学生演讲】(学生L被推为主讲)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处在他的时代,对世界的认识是很有局限的.所以亚里斯多德根据日常观察得出的结论是:物体受了力才能运动,不受力,运动着的物体就会停下来,他认为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伽利略不同意亚里斯多德的看法.他认为一辆小车不再推它会停下来是由于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假如没有摩擦力,这小车便不会停止运动.伽利略设计了一个理想实验来证明这一点:他把两个光滑的斜面对接起来,先把一个光滑小球从一个斜面上某高度释放,小球沿着斜面滚下来,然后滚上另一个斜面,在另一个斜面上它将滚到与释放点等高的地方.对接的斜面倾角越小,小球要滚到原来的高度通过的距离越长,那么当对接的斜面成为水平面的话,小球就要一直地滚下去,这说明小球如果不受摩擦阻力,就可以持续地运动.我们生活在当今世界,从一开始接受的就是伽利略以来的物理学知识,所以我赞同伽利略的观点.我觉得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是完全正确的,这个定律反映了物体不受外力时的运动规律,指出了所有物体都具有惯性,同时也说到外力将迫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讨论】(有删减)教师;刚才L同学概述了亚里斯多德和伽利略对运动与力的关系的观点以及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同时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下面,同学们可以提出问题,请L同学答辩,也可以互相讨论,请大家各抒己见.学生W:伽利略用理解实验作推论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小球沿对接的斜面总可以滚到原来的高度,请解释一下这是为什么?学生L:这个问题可以解释:小球在高处有势能,滚到斜面底部势能变成动能,再滚上另一个斜面时,动能又逐渐还原成势能.因为理想实验中的斜面是光滑的.没有摩擦,所以最后的高度一定与原来的高度一样.(初中学过动能与势能转化与守恒的知识,W学生表示认可.)学生F:我觉得这个解释是后来人作的,伽利略当时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吗?教师:是啊,关于能的概念是伽利略以后一个半世纪才由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加以明确的.学生L:这………请其他同学发表高见!(一片议论)学生Z:我想伽利略可以做实验.他在实验中可以把斜面做得很光滑,这样他会发现小球每次滚上的高度几乎与原来落下时的高度相同,于是就可以推论,当斜面极其光滑毫无摩擦时应当正好与原来等高.学生S:我觉得伽利略可以通过计算.老师以前曾讲过一个例题,那个例题很像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我曾算过,小球在两个斜面上的高度是一样的.教师:Z同学和S同学的见解很好.Z同学所说的正是伽利略理想实验的事实基础,伽利略的思考过程确实与Z同学所说相似,只是伽利略还借助了类比物——单摆.他是从单摆在空气阻力很小的情况下来回摆动时到达几乎相同的高度演化到小球在两个对接斜面上的滚动,得出结论的.所以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虽然无法实现,伽利略的结论也不能直接从实验得出,但它们有事实作依据,是观察与思考的结果.S同学能联系学过的知识,对一个例题中的情景给出正确的模型,值得大家学习.关于这个理想实验,同学们还有问题吗?学生C:我注意到两个斜面的连接处是圆弧线,这是为什么?学生L:我想这是为了不让小球弹跳,能使小球连续地滚动吧.学生Y:我想,亚里斯多德讲力维持运动,这力指的是动力,这样理解的话,他的观点就对了.学生L:指动力也不对,一只足球踢了一脚不再踢它,没有了动力,它还能继续运动.教师:我来提一个问题:伽利略研究得出的正确结果为什么隔了一代以后才由牛顿写成牛顿第一定律?学生X: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伽利略只是提出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于它时沿直线匀速运动下去,没有“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一说,也就是不完整不全面.教师:是的.伽利略发现了不易直觉的摩擦力,改变了亚里斯多德根据直接经验得出的直觉结论,应用科学的推理方法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伽利略在他的著作《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写道:“……一个运动的物体假如有了某种速度以后,只要没有增加或减小速度的外部原因,便会始终保持这种速度——这个条件只有在水平的平面上才有可能……只有水平面上的运动才是不变的…….”我们看到伽利略的认识已经很接近惯性定律了.但是他的认识还不够确切,认为只有在水平面上物体才具有保持速度的特性,他甚至曾由此而推论地球是圆的,任何水平面实际都是球面,物体不受力时将沿地球表面匀速地运动下去,这样伽利略又重落入亚里斯多德从来将作匀速圆周运动视为物体本性的巢臼之中,一个伟大的定律从伽利略身旁悄然滑过了.牛顿继承了伽利略的研究成果,并以自己的发现完善了这些成果,以定律的形式,作出了完整准确的结论:“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高一物理上册《惯性》教案、教学设计

高一物理上册《惯性》教案、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关注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策略:
-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对疑问进行解答,巩固知识。
五、作业布置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了巩固学生对惯性定律的理解和应用,特布置以下作业:
1.书面作业:
-完成课本后的习题,特别是与惯性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解答。
-重视实验:加强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3.教学步骤:
a.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乘坐公交车时的前倾和后仰,引入惯性的概念。
b.基本概念:讲解惯性的定义,阐述惯性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惯性的本质。
c.牛顿第一定律: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分析静止物体和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特点,联系生活实例解释。
结合以上学情分析,教师应充分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物理学科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惯性的本质,明确惯性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2.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能够运用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激发兴趣:通过生活实例和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对惯性定律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2.突破难点: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惯性的本质,化解学习难点。
3.实践操作:注重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4.个体差异: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乘坐公交车时的前倾和后仰,引入惯性的概念。

高中物理惯性的性质教案

高中物理惯性的性质教案

高中物理惯性的性质教案
教学目标:理解惯性的基本性质,掌握常见的惯性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惯性的基本性质,包括惯性定律的概念、惯性实验、以及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理解惯性定律和惯性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小车、轨道、测速仪等)、演示用的实验视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什么是惯性吗?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说明物体具有惯性?让学生尝试回答问题。

二、讲授(15分钟)
1. 简要介绍惯性定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 通过生动的例子和视频演示,让学生感受惯性力的存在和作用。

3. 探讨惯性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包括小车在直线轨道上的运动实验等。

三、实验设计与操作(20分钟)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学生设计并进行小车在直线轨道上的运动实验,观察小车在不同条件下的运动状态,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四、总结与讨论(10分钟)
1.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讨论得出结论。

2. 总结惯性的性质和实验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五、练习与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设计一个与惯性相关的实验,并写出实验步骤和预期结果。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对惯性的性质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完成简单的实验。

同时,通过实验设计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惯性现象物理教学教案

惯性现象物理教学教案

惯性现象物理教学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惯性的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教学内容:1. 介绍惯性的定义和特点。

2.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解释惯性的存在。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讨论为什么车辆需要系安全带。

2. 讲解惯性的概念:解释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

3. 举例说明:分析车辆急刹车时的乘客惯性现象。

教学评估:1. 学生能正确解释惯性的概念。

2. 学生能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理解惯性的存在。

第二章:惯性定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惯性定律的内容和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惯性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1. 介绍惯性定律的表述和含义。

2. 通过实验和动画演示惯性定律的应用。

1. 讲解惯性定律:表述物体保持运动状态的原理。

2. 实验演示:进行碰撞实验,观察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

3. 动画演示:播放惯性定律的应用动画,如车辆碰撞。

教学评估:1. 学生能正确表述惯性定律的内容。

2. 学生能通过实验和动画观察到惯性定律的应用。

第三章:惯性现象的解释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运用惯性现象解释物理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惯性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介绍惯性现象的解释方法。

2.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运用惯性现象解释物理现象。

教学步骤:1. 讲解惯性现象的解释方法: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

2. 举例解释:分析足球运动员踢球时的惯性现象。

3. 实际操作: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惯性现象实验,如抛物线运动。

教学评估:1. 学生能运用惯性现象解释物理现象。

2. 学生能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和理解惯性现象。

第四章:惯性现象的应用1. 让学生了解惯性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惯性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惯性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 通过实例分析惯性现象的实际意义。

教学步骤:1. 讲解惯性现象的应用:如车辆安全带、运动器材设计等。

2. 实例分析:分析运动器材中的惯性现象应用,如自行车刹车。

(高一物理)第03章第01节惯性教案03 人教版

(高一物理)第03章第01节惯性教案03 人教版

第03章第01节惯性教案03 人教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概念。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

3、正确理解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应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教学难点: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教学用具:小黑板、小车、木块、气垫导轨滑块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前一章我们学习了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但没有进一步讨论物体为什么会做这种或那种运动。

要讨论这个问题,必须知道运动和力的关系。

在力学中,只研究物体怎样运动而不涉及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分科叫做运动学;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分科,叫做动力学。

动力学知识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是很重要的,设计各种机器,控制交通工具的速度,研究天体运动,计算人造卫星的轨道等等,都离不开动力学知识。

动力学的奠基人是英国科学家牛顿。

牛顿在1687年出版了他的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在这部名著中,牛顿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这三条定律称为牛顿运动定律,是整个动力的基础。

这一章我们要学习的就是牛顿运动定律。

在讲台上放一辆小车,使它处于静止状态提出问题:怎样才能让小车运动起来呢?(学生答:要用力去推它)师讲:从这个例子很容易得到:物体要运动,需要对它施加力的作用,那么力和运动之间关系如何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1、历史的回顾:①远在两千多年以前,人们已经提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可是直到伽利略时代才对这个问题给出了正确的答案。

下边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有关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

②用小黑板概括历史上几位代表人物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

代表人物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亚里斯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

♌伽利略认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

♌笛卡尔认为: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改变原来的方向。

物理惯性示范课教案高中

物理惯性示范课教案高中

物理惯性示范课教案高中教学内容:物理惯性的概念及示范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物理惯性的概念,掌握物理惯性的相关知识,并能够在实验中观察和验证物理惯性的存在。

教学重点:物理惯性的概念和示范教学难点:如何观察和验证物理惯性的存在教学准备:小手推车、圆环、绳子、小球、平滑水平台、计时器等实验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物理惯性的概念,让学生思考物理惯性在生活中的体现,如何利用物理惯性做某些动作。

二、展示实验(15分钟)1.教师展示一个圆环,将一条绳子绕在圆环的中心处,并让一名学生握住绳子的一端。

2.教师给圆环一个推力,让学生观察圆环的运动情况,并询问学生这个实验的结果是什么。

三、探究实验(20分钟)1.教师给学生讲解物理惯性的定义和原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物理惯性是什么。

2.教师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用小球放在小手推车上,给手推车一个推力,观察小球的运动情况并记录。

3.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验证物理惯性的存在,概念在实验中的得到验证。

四、总结(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物理惯性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2.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和回答问题。

五、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物理惯性的相关内容,并写出物理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子。

2.要求学生收集相关实验资料,并完成实验报告。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对物理惯性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实验中,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提高了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也能够更好地理解物理学原理,并能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顿第一定律的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正确理解力跟物体运动的关系,掌握惯性的概念.
2.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需要人们经过由表及里,由片面到全面长时间的认识过程.通过本节的学习要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认识论的观点,同时体会到人们认识世界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3.物理实验是科学研究的方法,对实际问题做出合理的抽象,进行理想实验的研究正是伽利略得到力与物体运动正确关系的基础.我们要学习这种科学抽象的方法,并把它用到今后的物理研究中去.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的重点是正确认识物体运动跟力的关系,在物体不受力的情况下,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加深对惯性概念的理解.2.生活常识使人们对力和运动的关系形成了不正确的认识,通过教学要让学生们克服传统观念,形成正确的认识,需要下一定的功夫.
三、教具
1.说明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装置,自制导轨和小球.
2.说明物体在不受阻力下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气垫导轨和滑块.
3.演示惯性的小车和木块.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介绍本章的地位:在第一章我们学习了物体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的受力问题,这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所受的力为平衡力.这部分内容在物理学中叫做静力学.
第二章研究了物体在直线上的运动,包括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在变速运动中重点讨论了匀变速直线运动.这部分内容在物体学中属于运动学.
在前边两章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在第三章里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这部分知识的基础是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这部分内容在物理中属于动力学.
学习动力学的知识后,可以在知道物体受力情况后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在知道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情况下,可以确定它的受力情况.动力学的知识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如研究交通工具的速度问题,天体的运动问题等.我们从牛顿第一定律开始.
(二)教学过程设计
板书:一、牛顿第一定律
实验:在桌上放着一本物理书,它是静止的,怎样才能让它运动起来呢?要用力去推它.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物体要运动,需要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吗?
这是一个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在2000多年前人们就对它进行了研究,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历史.
1.历史的回顾
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根据当时人们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识提出一个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
这种观点的提出是很自然的.我们从周围的事情出发,很容易就会得到这个结论.如车不推就不走,门不拉不开等.这种观点统治人们的思想有两千年.
直到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才指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他分析到:运动的车停下来是由于摩擦力的原因,运动物体减速的原因是摩擦力.伽利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物体一旦具有某一速度,没有加速和减速的原因,这个速度将保持不变.这里所指的减速的原因就是摩擦力.
为了证实结论的正确,他设计了一个理想实验,下面利用一个跟他的理想实验装置相似的实验向大家介绍一下伽利略的实验.
实验:有两个斜面,用一个小球放到左边的斜面上,放手后小球从左边斜面上滚下后滚到右边的斜面上.在有摩擦力的情况下,到达右边斜面的高度比左边的释放高度要低.
伽利略所设计的实验是这样的:实验装置跟现在的一样,实验时若没有摩擦力,(当然没有摩擦力是不可能的,所以他的实验是想象中的理想实验.)我们看一下小球在这个理想实验中会怎样运动.
把小球放到左边斜面的某一个高度,放手后由于有加速的原因,所以小球会从斜面上滚下,越滚越快;到右边斜面时,由于有减速的原因,小球会越滚越慢.在没有摩擦力的情况下,小球应达到左边的释放高度.
改变右边斜面的倾角,倾角变小,小球要达到同样的高度,要在斜面上走更远的距离.当右边倾角为零时,小球将一直滚下去永远达不到左边的释放高度,这个速度将保持不变.
这个实验虽然是个理想实验,但却是符合科学道理的.没有摩擦的情况是很难实现的,现代技术给我们提供了阻力很小的条件.我们来看一下气垫实验.它的原理是气泵给气垫装置打气,导轨上有许多小孔,滑块与导轨间形成一层空气薄膜,滑动时阻力很小.我们观察一下滑块的运动情况,可以看到滑块的速度基本不变.
法国科学家笛卡尔补充和完善了伽利略的论点,提出了惯性定律: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伽利略和笛卡尔对物体的运动作了准确的描述,但是没有指明原因是什么,这个原因跟运动的关系是什么.
牛顿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指出了加速和减速的原因是什么,并指出了这个原因跟运动的关系,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从牛顿第一定律可以看出:
(1)物体在不受力时,总保持匀速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物体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在初中已经学过惯性的概念,下面通过实验再来看一下物体具有惯性的例子.
小车起动时,车上的木板向后倒;刹车时,木块向前倒.人在坐汽车时也有同样的感受.
(3)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需要外力.
我们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中,物体不受力的情况是没有的.物体受平衡力时,或者说合力为零时的情况跟不受力的情况是相同的.
3.小结
毛主席在《实践论》中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作出如下的论述:“感性材料固然是客观外界某些真实性的反映,但它们仅是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这种反映是不完全的,是没有反映事物本质的.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
人们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跃进.这个过程经历了两千年的时间,在此过程中伽利略作出了主要贡献.由此可以看出伽利略的伟大和工作的卓越.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因为他的科学思想不符合教会的统治思想,受到教会的禁锢.直到最近,梵帝冈教庭才给他公开平反.科学思想得来不易,科学的真理总是要战胜不科学的东西.
4.讨论布置作业
五、说明
1.牛顿第一定律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过,在高中阶段再次学习这个内容时,要让学生的认识有进一步的提高.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到这一点.
2.几个科学家在研究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中做出了贡献,在讲课时可以把他们的画像用投影幻灯打出来,增加课堂的活跃气氛,加深学生的记忆.
3.说明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装置可以自制,用两根粗铁丝按下图制作,末端弯成小环,两根轨道用螺丝灯连起来,可以改变两轨的倾角,选用钢球,注意小球在最低点时要能圆滑地通过轨道.
(彭梦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