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论文

大学生孤独感研究及心理干预

大学生孤独感研究及心理干预

摘要

有关资料显示,大学生孤独感表现得尤为强烈,孤独感已构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近些年来,国内心理学者逐渐开始关注孤独感这一领域,尤其是对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这一方面是因为大学阶段是个体发展出强烈而广泛的社会性和情感性需求的关键时期,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内相关研究发现大学生产生孤独感的覆盖面很广,已成为影响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大学生孤独感现状产生原因危害心理干预

LONELINESS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BSTRACT

Relevant researches show that loneliness performed by college students strongly, loneliness has been an important aspect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recent years, domestic psychologists gradually started to pay attention in the field of loneliness, especially the loneliness research of college students. On the one hand, this is because that college is a key period that students show strong and wide range of social and emotional needs. On the other hand, the domestic-related study found that college students’loneliness coverage is very broad, and has been a essential matter which could affect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KEY WORDS:students loneliness status cause harm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第1章引言(9)

大学生的孤独心理是指大学生自我心理缺少同他人思想、感情以至语言的交流,从而在内心感到与世隔绝,内心充满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孤独心理会使大学生产生挫折感,寂寞感和躁狂感,产生心理障碍和悲观厌世的情绪,从而影响健康成长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文化群体,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建立和维持与他人满意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他们在积淀知识的同时,也非常期望能够被社会或他人接纳与认可,渴求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友谊的滋养与爱情的抚慰,以从中获得激励、自信和归属感。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这些需求时常难以满足,因而与其他年龄阶段的研究被试相比,孤独感表现得尤为强烈。研究大学生的孤独心理,探讨它的影响因素和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卫生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塑造完整、独立、健康和谐的人格品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34]。

第2章孤独感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2.1.心理学中孤独感的涵义(28)

关于孤独的心理学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其概念定义依旧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精神分析学派对孤独的关注最早。Sullivan在1953年将孤独定义为个体与人接触的需要不能满足而产生的一种负向体验[1]。在离婚率升高和人口老年化加剧的社会背景下, Weiss于1973年发表了《孤独,一种情绪及社会性孤立体验》,受该文的启发,Peplau和他的学生对孤独进行了系统的研究[2]。Peplau,Russel和Heim认为当个体的社会关系网比预期的更小或更不满意时,孤独就会出现[3]。Schmit则认为孤独是由于个人感受到他所拥有的人际关系与希望的人际关系之间的不一致而导致的[4]。而Williams强调孤独包含着对亲密人际关系的需要,因而孤独应是指个体感到需要或不满意亲密人际关系时感受到的一种痛苦体验[5]。Rook认为,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和人际情境都可能成为孤独产生的导火索,因而孤独的定义应是个体被他人疏远、误解或拒绝,或者缺乏亲密的社会同伴,或者缺少获得人际融合和情感亲密的活动时,体验到的一种持续的令人痛苦的情感[6]。由于涵盖面广,Rook所提出的这一定义在国外的临床界拥有比较高的认可度。Woodward则认为孤独是指个人感到孤立和疏远,缺乏与重要的人、事、物的联系[7]。

国内学者也对孤独进行了描述,黄希庭认为孤独是一种负向的情绪体验,是个体渴望人际交往和亲密关系却又无法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8]。岑国桢将孤独定义为个体因在人际关系中未能满足自己的社会期望,在主观上产生自己被忽视、被遗忘、被他人认为是无足轻重的感受,从而引发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9]。李传银(18)等在综述国内外多种关于孤独的解释后提出:孤独是当个人感觉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对自己的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产生差距时而引起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常伴有寂寞、孤立、无助、郁闷等不良情绪和难耐的精神空落感[10]

2.2.孤独感的基本特征

尽管学者对孤独的认识不一而足,但基本上都包括了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孤独是一种痛苦的体验。孤独就像感冒一样:易感,难治,虽不致死但总是让人不愉快,有时甚至令人难以忍受。对个体而言,交往需要的满足可以使个体得到健康的发展。当需要不能满足,或对人际关系的渴望与现实差距太大时,现实人际自我与理想人际自我的不一致,孤独体验也就油然而生。此外,孤独也常常伴随着伤心、失落以及边缘化等情绪,大多数人都欲避而远之。

孤独是个体的主观认知。孤独所指的对象是个体自身实际的社会关系与期望的社会关系的不一致程度,但孤独是个体自己对自己的人际需要或人际关系状况的认知和体验,而不是来自他人的客观描述或评价。也就是说,即使两个人的实际社会关系在质和量上都相同,但由于主观期望不一致,二者在是否体验到孤独或体验到孤独的程度是存在差异的。

孤独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多维系统。每个人体验到孤独的程度有轻有重,而且在类别上也存在差异。从目前存在的孤独测量工具看,大多数孤独测评工具的结构都是多维的[11]。尽管孤独可能随着环境的改变产生或消逝,但研究者认为孤独是一个相当稳定的人格特征[3]。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能体验到孤独并且这种孤独会因环境的改变而有或无,但是每个人都表现出对孤独相对稳定的敏感性。McGuire和Clifford关于孤独的双生子研究也证实遗传对孤独有显著的影响[13]。

2.3.孤独感的分类(24)

孤独感可分为2类:内在的孤独感和外在的孤独感。所谓内在的孤独感,是指一种最深层次的心理感受,被认为是一种人格特征,具有根本的、永恒的、难以驱散的性质的所谓外在的孤独感,则指的是一种机缘性的、具体浮现在表层上的心理感受,只要条件环境一改变,这种孤独感就会烟消云散。大学生孤独感在大多数时间、场合,都属于外在的孤独感。

Weiss则将孤独区分为2"种类型——情感孤独和社交孤独,情感孤独指人们依恋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孤独,这涉及到个体和他人之间的亲密与安全的关系9社交孤独则是人们在社会整合中需要得不到满足,或缺乏社会感时所产生的孤独,这通常表现为缺少令人满意的朋友、同学关系,坦诚交往的需要不能满足。大学生由于性心理的发展和交往需要的增强,其情感孤独感和社交孤独感都较强。

(9)Young和Beck(1979)曾将孤独感区分为长期性孤独、情境性孤独和暂时性孤独。Young认为,长期性孤独源自于个体长期以来一直感到缺乏自己满意的人际关系或长期社交不足和存在社交缺陷;情境性孤独则产生于个体重要的人际关系破裂、瓦解以及改变时,或人处在陌生、封闭、孤单的社交环境中;暂时性孤独则涉及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会时不时体验到的偶然的孤独感。长期孤独的人难以与他人发展和维持亲密的人际关系,经常感到孤独无援或与他人疏离,并为此而深感痛苦。情境性和暂时性孤独只是对环境变化的暂时性反应,但是如果一个人在一定时期内仍不能适应这种变化,也可能转化为长期性孤独。Garson和Perlman(1979)以及Shaver(1985)也对孤独从时间上做了区分,他们认为孤独既可为短期的、一时性的、境遇性的,也可以是长期性的或特质性的。前者即Young 所说的暂时性和境遇性孤独,统称为状态孤独,后者称之为特质孤独。特质孤独可能是一种慢性或长期存在的孤独,是个体长期人际关系不良或社交不足的反应,也可以说是一种人格特质[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