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论文

合集下载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试试题及论文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试试题及论文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试题考试形式:开卷考试,卷面分50分一、名词解释:(每个名词1分)1.青少年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

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

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

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

因此青少年时期包括从初中阶段到高中到大学阶段的时期。

2.身体意向个体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和评价,是个体自我意识中最早萌发的部分,也是自我概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部分。

3.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同时它还是个体情感、道德、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等其他领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个体的认知不论在内容方面还是形式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4.假想观众他们把自己想象为“独特的自我”,把周围人视为“假想观众”,似乎这些假想的观众随时随地都在关注、观察着自己这一独特的自我。

他们常常主观地把自己的自我欣赏、自感不足等都投射到周围人身上。

5.情感素质情感素质是指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积极的情感特征与品质。

情感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道德情感。

是指青少年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如爱国感、同情感、正义感、责任感等。

(2)理智情感。

是指青少年对认识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如追求真理感、乐学感、探究感、自信感、好奇感、成就感等。

(3)审美情感。

是指青少年对物质或精神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如自然美感、艺术美感、科学美感、自我美感。

(4)生活情感。

生活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活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大全五篇)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大全五篇)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大全五篇)第一篇: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就简单地说,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 可见,教育者的主要职责就是管理和教育学生,说白了就是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我多一年的工作中,观察到学生存在许多不良行为习惯,为矫正这些不良习惯,我注意从思想入手,”对症下药“,加强学生自主教育,让学生在自我认识、自制自律中不断提高。

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在中学里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虽属少数,但消极作用大,经常干扰学校和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有的带坏其他同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因此,重视不良品德行为学生的矫正教育,已迫在眉睫。

要矫正不良品德行为必须先了解它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

不良品德行为之所以在初中成为高发期,这主要是由于初中生身心变化的过渡性与学校教育的不当以及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造成的。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可塑性极大,成人感的出现使他们独立地接受周围人的价值观念,学习他所认同的社会行为方式,这是积极走向社会、渴望成为社会成员的表现,但他们缺乏是非识别能力,加上自我行为控制较差,极易沾染社会恶习,成为不良品德的行为问题儿童 。

要矫正不良品德行为必须先了解它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

目前,导致中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原因及表现是多方面的,现就中学生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粗浅的分析一下其成因及采取的教育措施。

一、青少年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原因1.心理因素的影响(1)不健康的个人需要。

受社会的影响风气以及一些影视书籍的影响,学生脱离实际过分追求高消费、虚荣心重,或者追求低级的性刺激,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或品德不良行为 。

(2)某些合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一些学校视升学率为学校的生命线,忽视学生的心理需求。

个别教师不重视师德修养,不能为人师表。

有的教师惟我至上,不关心、不尊重学生。

导致学生基本的心理需要,如自尊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长期得不到满足,或遭到剥夺,会盲目寻找补偿,如心理性的低级需要、畸型的物质或精神需要,从而导致产生不良品德行为。

浅谈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论文

浅谈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论文

浅谈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论文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

但是,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却越来越突出。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谈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谈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论文篇一《青少年心理健康及教育的研究》【摘要】社会发展,时代进步。

人才的培养成了教育面向未来的主要课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才真正纳入大家的研究议题中来,笔者以理论依据、方法论原则、青少年心理问题、主要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教育培养模式展开了全面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整合研究当今世界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及教育大多是在以如何减小心理障碍、心理健康积极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的,因此,造成了当前对个人心理发展、社会心理规范以及教育发展的等方面的研究广泛。

一、整合研究的理论依据研究模式和研究实践同属于整合研究的范围,整合研究主要根据以下内容被提出且被实践。

要将社会变革和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改变统一考量,当今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其中的变化程度太大、太快。

所以,我们要对“变”这双方面的因素分析要遵循理论研究、实证支撑、实践促进等方面的因素来分析探索,着重分析“变”的原因、表现内容、规律和教育方式等内容。

二、整合研究的方法(一)科学性和针对性结合。

以科学理论、方法、技术等为依据,结合科学性及针对性两种原则,将现实研究对象中所存在的问题合理化。

要根据青少年心理现状,一定要结合科学理论及规范方法将这一问题解决。

因此,就可以根据路径分析、因素分析、聚类分析等现代心理科学理论,了解青少年心理特点,在大的社会环境下对青少年进行典型分析,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造成因素、状况及治疗方法进行了全面分析。

(二)促进青少年的积极适应。

研究问题要在研究理论和研究方向来实现,以研究方法、出发点、思路、干预措施及实施解决方法为依据,在素质教育的现状情况下,要以心理素质培养为依托,找到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帮助实现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得以改善,让他们不仅愿意适应学习周边环境、适应生存、适应人际关系及社会准则等问题也要让他们逐渐找到更好的发展自我的空间,例如,智能、创造性、个性等方面。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摘要:青少年心理健康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学业压力、家庭问题、社交困难等。

为了帮助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学校和家庭应开展相关教育活动。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探讨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教育措施。

介绍:青少年时期是人们生命中心理发展最关键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面临着诸多身心变化和挑战,如性别认同、自我认知、社交技能等。

而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可能会对青少年的个人发展和他们的未来产生长远的影响。

因此,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 提高青少年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青少年了解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并增强他们的自尊心。

通过正面的心理性格培养,青少年能够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压力。

2. 增强社交技能和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有效地沟通和解决冲突。

这对他们的人际交往和社交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3. 应对学业压力和心理困惑:青少年常常面临来自学业的各种压力和困惑,比如考试焦虑、未来规划等。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他们提供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4. 预防和管理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高青少年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了解,并预防或及时处理这些问题。

它可以帮助青少年认识到心理困扰并主动求助,避免问题进一步发展。

可行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措施: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授青少年有关情绪管理、应对压力、解决问题等方面的知识和技巧。

2. 家庭支持和沟通:家庭应支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注重家庭成员间的沟通和分享。

家长可以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

3. 社区心理健康活动:社区可以组织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服务等,以提供更全面的支持和资源。

结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学校、家庭和社区应共同合作,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并采用可行的教育措施,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原创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原创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原创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引言青少年时期是个体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对于青少年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近年来观察到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不断增加,表现为焦虑、抑郁、自卑等不良情绪的出现。

为了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篇论文将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实施方法。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对青少年在这一发展阶段面临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与干预。

青少年面临的身体和心理变化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构成了挑战。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者可以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并培养应对挑战的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性是培养青少年的社会情感技能。

青少年正处于社会化的过程中,他们需要学会与他人相处、解决冲突、表达情感等关键技能。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他们可以学习到这些技能,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增强对他人的理解与尊重。

此外,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减轻青少年的学业和考试压力。

青少年承受着来自学业、同辈和家庭方面的巨大压力,这可能导致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加重。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他们可以学会应对压力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和应对困难的能力。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多种多样,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方法:1. 课堂教育课堂教育是最常见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之一。

通过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课程,学校可以向青少年传授关于情绪管理、压力应对、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知识。

教育者可以采用案例分享、小组讨论等活动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并应用这些知识。

2. 心理辅导心理辅导是一种有针对性的个体或小组辅导方式。

学校可以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心理咨询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帮助他们识别和理解自己的情感和行为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建议和支持。

3. 家庭教育家庭是培养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环境。

学校可以与家长合作,开展家庭教育活动。

2000字心理健康教育结业论文

2000字心理健康教育结业论文

2000字心理健康教育结业论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是学校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必要手段。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2000字心理健康结业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2000字心理健康结业论文篇1:《论大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创新高校大学生发展性健康教育模式,使大学生能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大学生自我调控、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并解决治愈少数存在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一、何为大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一)基本含义教育即是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知识、经验推敲于人,为其阐释各种问题、现象和行为。

《说文解字》中有这样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好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更高素质的人才,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教育而言非常重要,大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发展改革的产物,其注重更加系统性地对所有大学生在其大学生活学习的各个阶段进行全面的心理辅导,从而更好的解决大学生在各个阶段的成长问题,使其更好地进行自我认知并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基本特征1.全面性。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的是解决大学生已存在的心理问题,针对的是存在心理问题的个人。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则是全体学生,不仅关注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解决治愈其心理问题,消除其心理障碍,促进其心理健康;同时关注心理健康的学生,更好地提高其综合水平和心理素质,以促进其全面健康地发展。

2.系统性。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的是存在的心理问题,注重实际解决现有的心理问题。

但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毕竟是少数的,而要让大学生能够更加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其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更加系统化和全面化。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要对所有大学生进行教育,并在其大学生活学习的各个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结业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结业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结业论文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健康已成为社会衡量人才的基本标准之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结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结业论文范文一:学生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分析摘要:职业院校的学生有两块重要的教育内容,即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从事某项工作的工作者,在进行职业职责履行的过程里需要遵循的跟职责工作相应的规章制度。

职业道德不仅包含对工作内容的认识、对职业情感的培育、对职业认知的理解还有对职业习惯的养成。

所谓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很多方面,不仅有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还有青春期成长的感情心理问题,还有很多学生的个性心理,还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问题,以及两性心理问题,最后就是涉及现实情况的就业心理问题。

本篇文章结合当下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现状,分析指出了当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科学有效的解决措施,希望可以带给职业院校的教育工作者一些启发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心理健康;教育一、职业道德教育(一)职业道德教育的具体内涵职业道德教育是志愿院校学生需要接受的学校教育培育中的一个重要的板块内容。

职业道德是职业院校学生走上工作岗位首先应该把握的一个重要的标尺。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在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者在进行工作活动,履行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应该遵守的相关规定,规范自己工作行为的行为标杆。

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是职业者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条件,更是高效优化工作成果的重要助推器。

职业院校的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着重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以及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水平,确立与实际工作情况相适应的职业目标,严格优良的职业习惯的养成也是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职业院校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成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职业院校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表现的优劣。

忠于职守是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首先要灌输的重要思想内容,以主人翁的姿态,充分发扬共产党人的风格,严格忠诚的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浅析论文(2)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浅析论文(2)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浅析论文(2)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浅析论文篇二《浅谈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摘要: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已经从没有疾病扩展到躯体、精神和社会三方面适应的完全状态,并已经充分认识到“身体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的健康”。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那么,如何更好地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这里仅谈谈笔者在教育工作实践中的粗浅认识。

关键词:健康教育;心理素质;认识自我一、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健康发展人的健康主要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密切相关,互相依存,不可分割。

“1974年5月召开的第27届世界卫生会议强调研究心理因素在保健和疾病中的作用……认为心理因素对一切疾病的预防和处理都是十分重要的。

”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的时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他们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1.适应环境。

个人与环境的适应是指个人的生理和心理能力与环境保持平衡。

从个体与环境的关系看,心理健康的标志是:内心与生活的周围环境之间能保持平稳,能接受和承受各种社会刺激,能习惯地遵守有成文规定或无成文规定的各种社会规范,个人的需要和欲望能从社会中获得满足,个人具有安全感、稳定感。

当环境不能满足个人的需要与欲望时,能积极地去改变环境,驾驭环境,改造社会,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认识自我。

正确地自我认识,是指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实事求是的反映与评价,特别重要的是对自己的身体条件、经济条件、社会角色、责任、义务等有清楚的认识。

在与环境发生关系时能适度地调整自己的动机、欲望和行动,从而增强对环境的适应性,做到心态稳定,精力充沛,独立性强,能发挥自己的潜能,自我具有现实感、愉悦感。

3.人格完整。

人格完整表现为个人的需要、动机、欲望、理想、目标与行动协调一致,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

(二)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指由各种社会因素、情绪因素导致认识、情感、行为、意志等心理活动失调的症状。

心理健康教育结业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结业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结业论文
《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对青少年群体的影响。

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和效果评估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篇论文主要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探讨了心理健康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

首先,我们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教育实践的现状,以及其在青少年群体中的重要性。

接着,我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式和教育内容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结合实际案例,探讨了心理健康教育在青少年中的应用效果。

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显著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减少他们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尤其是在当前社会中,面对各种挑战和诱惑,青少年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

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自信和抵抗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然而,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包括教育内容的单一化、教育方式的僵化化、教育资源的不足等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和机制,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显著的,对于促进
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

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

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青少年初期是个体心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比较迅速并且趋于成熟的时期,也是可塑性还比较大的时期。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篇一《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探》作者简介:莫肖杰(1972.09-),男(壮族),广西贵港市覃塘区山北乡民族初级中学教师,主要从事数学和德育教学。

从教二十年,多次荣获覃塘区优秀教师奖、教育教学成果奖、素质教育管理奖。

【摘要】青少年初期是个体心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比较迅速并且趋于成熟的时期,也是可塑性还比较大的时期。

加强中学生的心理教育,对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此,需要在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心理素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发挥学校家庭的协同作用,优化其心理成长环境;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服务辅导机制。

【关键词】青少年初期;中学生;心理教育未成年人这一概念从法律角度上定义是以年龄为划分标准的,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条的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心理学一般将未成年人心理发展阶段分为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初期——十七八岁。

小康社会要坚持以人为本,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个具体的目标,而未成年人是我国公民不可学少的一部分——我国现有未成年人约3.7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3。

未成年期是个体生理、心理的各项指标活跃发展并成熟的时期,因此,是个体心理素质培养的关键期,也是最佳时期。

心理健康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基础,只有心理健全的未成年人才能真正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同时,未成年人健康的成长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

现本文着重对青少年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提高中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于中国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论文

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论文

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论文青少年阶段是个体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年龄范围为11、12岁~17、18岁,大体相当于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

经历这个时期的发展,个体的生理发育、心理和社会性的发展日益成熟。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论文篇一《深究家庭教育对当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摘要: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在基础,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成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异常问题的时期。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使青少年健康成长,家庭美满幸福。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

但是,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却越来越突出。

究其原因,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遗传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等。

本文仅从家庭因素方面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础一个人的成长总是要接受三方面的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而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最早期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儿童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时刻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

如果儿童从小在家庭里受到良好的教育,以后的学校教育就能顺利地进行;如果儿童在家庭里受到不良的教育,就会使他们在接受学校教育时发生困难,学校久需要用很大的力气去矫正他们的错误和缺点。

因此,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行为习惯养成至关重要,它也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成败。

在纷繁的社会环境因素中,对人的心理发展影响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的是家庭环境。

这是因为:首先,家庭是人们出生的地方,是人们有生以来所接触和生活的第一个环境,是一个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

探析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论文(2)

探析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论文(2)

探析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论文(2)探析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论文篇二《心理健康教育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摘要:“全面发展,人文见长”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开发潜能,为他们的终身的发展奠定基础。

正是在这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主的辅导理念。

本文的思想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发展结合在一起,在当今社会发展价值多元化的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对学生进行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发展全面发展作者简介:刘聚红(1975-),女,河南濮阳人,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08级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正文:心理健康是成长的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所关心的是学生适应环境,适应社会,以及适应人际关系等操作性能力。

在社会实践和学校生活中通过心理训练并反复强化,形成并内化为个人的行为习惯。

心理发展就是个体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在一生中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变化,是在各种先天,后天,生理和心理因素的交互影响下,个体一生成长过程中的变化。

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个体心理发展的相互影响,主张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心理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教育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被人们重视。

心理健康与否,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学业发展,乃至职业生涯都有很大的影响,如何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有课题组在东北地区的18所中学和5所小学采用SCL―90心理健康量表,随机抽取30000余名学生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约32%的中小学生存有心理异常表现。

1994年,黑龙江牡丹江市报告:1414名中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率为26、17%。

在所有的心理疾病中,神经衰弱,强迫症,人际关系紧张,考试焦虑等占相当高的比例。

个别学生因为适应不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竞争激烈的学习生活离家出走或自杀。

研究表明,当前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存在着隐患和危机,同时,这也说明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学生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显,给个体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问题。

因此,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原因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外界信息接受能力强,但自我认知和情绪调控等能力相对较弱。

在这一阶段,他们往往会面临学习压力、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方面的挑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就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多方面因素。

首先,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等因素给青少年造成了心理负担。

其次,一些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溺爱或忽视等不当教育方式也会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再者,学校教育过于注重功课成绩,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使一些学生在应对学业压力时感到无所适从。

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开展相关的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和宣传,让更多人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

其次,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包括推出相关课程、开展心理咨询服务等,为青少年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支持。

此外,要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自我认知。

总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关注和共同努力,才能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希望有关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都能认识到这一点,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来推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使之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

浅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论文(2)

浅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论文(2)

浅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论文(2)浅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论文篇二《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分析与研究》摘要: 青少年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由于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成长期,以及社会各因素的干扰,难免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本文主要从青少年接受现实的能力、考试焦虑、早恋问题、人际交往障碍、沉溺网络等几个方面简述了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理诱导措施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虽然现在的环境比较优越,但由于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长期,以及社会各种因素的干扰,心理发育方面难免会出现如孤僻、自卑等问题。

例如,最近一次对全国3000名大中学生的调查显示:做事容易紧张的有42.73%,对一些小事过于担忧的有55.92%,感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太冷漠的有47.41%,在心情不舒畅找不到朋友倾诉的有67.26%,对考试过分紧张、感到有些吃不消的有48.63%。

确保心理健康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那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我们认为,包括:1.良好的自我意识。

2.有正常的人际交往。

3.能够适应和改造现实环境。

4.有较强的情绪协调和控制能力。

5.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6.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笔者认为,比照以上标准,在当前的教育和社会环境下,青少年仍然存在一些具体的心理不健康现象。

针对此,我们应对症下药地采取相应的心理诱导措施加以预防和纠正。

一、接受现实能力学生之间的差异和自己不同时期的差异总是存在的,如经济上、学习上、组织活动等方面遇到挫折时,有些学生因此而产生自卑、嫉妒的不健康心理,对这方面问题,教师主要是要让学生树立信心,接受现实,正确认识自我。

自信是一种自我激励的精神力量,它能激发人潜意识释放无穷的热情、精力和智慧,它是成功的基础,也是心理健康人的核心问题。

充满自信的人,在人群中总以“真实的我”的面目出现,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并以肯定的态度接纳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

提交小论文一篇(50分)论文题目自拟,主题是有关中学生问题行为及其矫正的或者中学生人格发展与积极人格培养的。

论文格式完成,以《教育研究》发表的论文格式为准,字数在3000字以上,参考文献10条以上。

结业成绩是开卷考试成绩与论文成绩的总和。

青少年学生挫折心理的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浅析中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矫正对策摘要:自卑的心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仅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并不会造成多大的问题,但长期的自卑心理会使中学生在许多方面的发展受到阻碍,即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学习、行为、生活、能力等方面受到阻碍,也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这一现象必须引起教师和家长的足够重视,笔者通过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研究中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找出矫正对策,引导有严重自卑心理的中学生健康、自信的成长。

关键词:中学生;自卑心理;成因;矫正对策Inferiority of the cause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Countermeasures inAbstract: The inferior mentality is a widespread phenomenon, only the inferiority of the students and will not cause much problem, but the long-term inferiority complex in many ways, students would be hindered development, namely, to some extent, so that students learning, behavior, life, ability and hampered, but also affect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this phenomenon should arouse enough attention to teachers and parents, I passed from the psychology, education point of view of inferiority because students find out corrective measures, and guide students with serious mental health of low self-esteem, self-confidence grow.Keywords: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feriority complex; causes; Corrective一、中学生自卑心理的表现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只要处理得好,缺陷能转化为各种各样的优越感”所见人人都有自one 卑体验,仅有自卑心理的中学生并不会造成很大的问题,若长期自卑无法摆脱,就会形成多种性格和行为上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如下几点:(一)自信心缺乏过度自卑的学生常会过多地贬低、批评和指责自我,他们对自己非常失望,以至自暴自弃,憎恨自己。

浅析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论文

浅析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论文

浅析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论文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是当今社会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青少年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和困扰,而这些问题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原因分析以及如何促进其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浅析,旨在引起社会各界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和关注。

1.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极为严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 学业压力:当前教育体制下,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习成绩、考试竞争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导致部分青少年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b) 家庭变迁:家庭结构的变化、父母离异、亲人去世等问题都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c) 社交困扰:现代社会中,青少年面临着人际交往、网络沉迷等社交问题,社交困扰成为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2.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a) 教育体制问题:当前教育体制下,对于学生的评价和排名过于重视,学生之间的比较和竞争导致学业压力增大,对于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

b) 家庭环境问题:家庭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家庭稳定和亲子关系的健康发展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c) 社会环境问题:社会环境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网络沉迷、暴力游戏、不良信息等,都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3. 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措施a)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关注亲子关系的建设,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使他们在家庭环境中得到心灵的抚慰和成长的滋养。

b) 学校教育的引导:学校应该注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为学生提供心理帮助和指导。

同时,学校要减少学业压力,提倡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资源。

c) 社会关怀的倡导:社会各界应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普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提高社会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度,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和保护。

论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论文

论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论文

论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论文心理健康与否,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学业发展,乃至职业生涯都有很大的影响。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论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论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论文篇一《探析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摘要:同一性问题是青少年人格发展的核心。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下,我国的青少年普遍存在着自我同一性混乱的现象和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提出的自我同一性理论为我们理解和研究青少年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本文试图以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心理学思想为理论基础,阐述该理论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重要关系以及对当代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层启示。

关键词: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3-284-02在作为自我同一性理论之父,埃里克森的理论来源于精神分析,他将社会文化与个体的教养作为人格发展的动力,而且这种发展贯穿于人的毕生。

在他将人生发展分成的八个阶段中,青少年期(12-18岁)是埃里克森关注的重点,这一阶段个体主要是获得同一性。

该理论对青少年人格的形成、发展,以及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做出了明确而清晰的阐释,为我们研究青少年问题打开了一扇明朗的窗户。

一、自我同一性理论涵义自我同一性又称自我认同感,是指个体对过去、现在、将来“自己是谁”以及“自己将会怎样”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具有主观同一性的人会体验到自己是不同于其他人的,过去、现在、将来的自我都是自己认同的自我。

青少年常常会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思考。

二、青少年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青少年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青少年不能很好的完成自我同一性,就会产生同一性危机,就会阻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危机主要有以下表现:第一、同一性强闭。

青少年由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不成熟,对自己将来生活理想的设计缺乏足够的客观性和信心,因此便过早的接纳了来自长辈和社会赋予自己的种种社会角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课程论文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课程论文

中学生早恋问题的心理透视及疏导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由于生理发育接近或已经成熟,对异性的好奇与好感日益增强,中学生谈恋爱现象引起了学校、社会的广泛关注。

到了谈“早恋”老师、家长变色的程度。

中学生“早恋”是现实的、无法回避的教育问题,我们务必认真分析中学生早恋的原因和表现,正确对待和疏导中学生出现的早恋问题。

一、早恋的定义和表现早恋是指中学生过早的对异性发生爱慕的感情,并以恋爱的方式进行交往的现象。

早恋主要表现为:朦胧的爱(渴望与异性单独接触,但是对未来组建家庭、如何处理恋爱关系和学业关系、如何区别友谊和爱情都缺乏明确的认识)、茅盾的爱(既想接触有怕被人发现,早恋的过程中愉快和痛苦并存)和多变的爱(一对一的早恋关系缺乏持久性,一般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进入早恋的学生,会主动接近自己喜欢的异性,双方交往频繁,相互倾心,导致恋爱的发生。

但这样的恋爱,是由性冲动和外在吸引而产生,缺乏思想情感方面的考虑;彼此往往是由双方身上的某一方面的优点产生倾慕之情,缺乏对对方的全面评价;而且,早恋的双方缺乏责任感和伦理道德观念的约束,极易发生越轨行为,给当事人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很不利的因素。

二、早恋产生的原因引起早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生理原因外,大部分的原因是孩子缺乏足够的情感关注,或缺乏与父母在心理和感情上的沟通。

有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孩子从家长那里得到足够的爱,他一定会处理好与异性交往的关系,早恋就可能不会发生。

还有一部分是因身边的环境而变得孤独和空虚引起的。

引起这种现象的主要有三个原因:(一)家庭因素。

随着现代单亲家庭和隔代抚养越来越多,在这种家庭里生长的孩子由于缺乏母爱或父爱,在与异性的接触中会产生愉快的心理,这是他们在家里从没有体会过的。

这样与异性的交往就会频繁,从而发生早恋的情绪。

或有些父母没有离异的,由于生活和工作的种种压力,动不动就对孩子说教、呵斥,甚至动手,孩子在家中没有发言权,容易引起其心理不平衡和压抑。

浅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论文

浅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论文

浅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论文青少年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由于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成长期,以及社会各因素的干扰,难免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论文篇一《浅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成因》[摘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本文针对当前青少年普遍存在心理问题的现状,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等方面,对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成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关健字]青少年心理教育素质教育心理现象曾被恩格斯称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如今与之相连的心理问题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了解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预防和解决这一问题。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教育问题1.从学校教育管理看。

几年来,关于学校要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呼吁已有不少,党中央、国务院及教育主管部门也制定了有关的政策法规,对心理教育问题都进行了阐释,并提出了意见。

然而,这项工作总是让人觉得“只打雷,不下雨”。

因为迄今为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尚未列入教学计划之中,考试成绩,升学档次成衡量一个学校好与不好的标准,所以许多的中小学还没有完全的重示起来。

一些学校没有专门配置从事心理咨询的教师,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被混同于一般的品行问题施以不科学的教导。

加之社会心理咨询的不健全,社会支持度不够,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不知道该向哪里倾诉。

2.从学校教育评价看。

传统教育的价值判断标准是以知识接受的多少,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学生的能力,以学生成绩的好坏来考核教师的水平。

就是在评定三好生时,多数还是以学习好来代替“三好”。

对学生思想的评价强调的是社会性为本位,来满足国家的需要作标准,忽视了以主体性为本位,扼杀个人的需要;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注重的是科学价值,忽视人文价值,从而偏离了教育以人性发展和个人需要为最高使命的宗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论文大学生孤独感研究及心理干预大学生孤独感研究及心理干预摘要有关资料显示,大学生孤独感表现得尤为强烈,孤独感已构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近些年来,国内心理学者逐渐开始关注孤独感这一领域,尤其是对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

这一方面是因为大学阶段是个体发展出强烈而广泛的社会性和情感性需求的关键时期,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内相关研究发现大学生产生孤独感的覆盖面很广,已成为影响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大学生孤独感现状产生原因危害心理干预LONELINESS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ABSTRACTRelevant researches show that loneliness performed by college students strongly, loneliness has been an important aspect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recent years, domestic psychologists gradually started to pay attention in the field of loneliness, especially the loneliness research of college students. On the one hand, this is because that college is a key period that students show strong and wide range of social and emotional needs. On the other hand, the domestic-related study found that college students’loneliness coverage is very broad, and has been a essential matter which could affect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KEY WORDS:students loneliness status cause harm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第1章引言(9)大学生的孤独心理是指大学生自我心理缺少同他人思想、感情以至语言的交流,从而在内心感到与世隔绝,内心充满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

孤独心理会使大学生产生挫折感,寂寞感和躁狂感,产生心理障碍和悲观厌世的情绪,从而影响健康成长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文化群体,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建立和维持与他人满意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

他们在积淀知识的同时,也非常期望能够被社会或他人接纳与认可,渴求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友谊的滋养与爱情的抚慰,以从中获得激励、自信和归属感。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这些需求时常难以满足,因而与其他年龄阶段的研究被试相比,孤独感表现得尤为强烈。

研究大学生的孤独心理,探讨它的影响因素和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卫生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塑造完整、独立、健康和谐的人格品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34]。

第2章孤独感的概念、特点及分类2.1.心理学中孤独感的涵义(28)关于孤独的心理学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其概念定义依旧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精神分析学派对孤独的关注最早。

Sullivan在1953年将孤独定义为个体与人接触的需要不能满足而产生的一种负向体验[1]。

在离婚率升高和人口老年化加剧的社会背景下, Weiss于1973年发表了《孤独,一种情绪及社会性孤立体验》,受该文的启发,Peplau和他的学生对孤独进行了系统的研究[2]。

Peplau,Russel和Heim认为当个体的社会关系网比预期的更小或更不满意时,孤独就会出现[3]。

Schmit则认为孤独是由于个人感受到他所拥有的人际关系与希望的人际关系之间的不一致而导致的[4]。

而Williams强调孤独包含着对亲密人际关系的需要,因而孤独应是指个体感到需要或不满意亲密人际关系时感受到的一种痛苦体验[5]。

Rook认为,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和人际情境都可能成为孤独产生的导火索,因而孤独的定义应是个体被他人疏远、误解或拒绝,或者缺乏亲密的社会同伴,或者缺少获得人际融合和情感亲密的活动时,体验到的一种持续的令人痛苦的情感[6]。

由于涵盖面广,Rook所提出的这一定义在国外的临床界拥有比较高的认可度。

Woodward则认为孤独是指个人感到孤立和疏远,缺乏与重要的人、事、物的联系[7]。

国内学者也对孤独进行了描述,黄希庭认为孤独是一种负向的情绪体验,是个体渴望人际交往和亲密关系却又无法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8]。

岑国桢将孤独定义为个体因在人际关系中未能满足自己的社会期望,在主观上产生自己被忽视、被遗忘、被他人认为是无足轻重的感受,从而引发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9]。

李传银(18)等在综述国内外多种关于孤独的解释后提出:孤独是当个人感觉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对自己的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产生差距时而引起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常伴有寂寞、孤立、无助、郁闷等不良情绪和难耐的精神空落感[10]2.2.孤独感的基本特征尽管学者对孤独的认识不一而足,但基本上都包括了以下几个基本特征:孤独是一种痛苦的体验。

孤独就像感冒一样:易感,难治,虽不致死但总是让人不愉快,有时甚至令人难以忍受。

对个体而言,交往需要的满足可以使个体得到健康的发展。

当需要不能满足,或对人际关系的渴望与现实差距太大时,现实人际自我与理想人际自我的不一致,孤独体验也就油然而生。

此外,孤独也常常伴随着伤心、失落以及边缘化等情绪,大多数人都欲避而远之。

孤独是个体的主观认知。

孤独所指的对象是个体自身实际的社会关系与期望的社会关系的不一致程度,但孤独是个体自己对自己的人际需要或人际关系状况的认知和体验,而不是来自他人的客观描述或评价。

也就是说,即使两个人的实际社会关系在质和量上都相同,但由于主观期望不一致,二者在是否体验到孤独或体验到孤独的程度是存在差异的。

孤独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多维系统。

每个人体验到孤独的程度有轻有重,而且在类别上也存在差异。

从目前存在的孤独测量工具看,大多数孤独测评工具的结构都是多维的[11]。

尽管孤独可能随着环境的改变产生或消逝,但研究者认为孤独是一个相当稳定的人格特征[3]。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能体验到孤独并且这种孤独会因环境的改变而有或无,但是每个人都表现出对孤独相对稳定的敏感性。

McGuire和Clifford关于孤独的双生子研究也证实遗传对孤独有显著的影响[13]。

2.3.孤独感的分类(24)孤独感可分为2类:内在的孤独感和外在的孤独感。

所谓内在的孤独感,是指一种最深层次的心理感受,被认为是一种人格特征,具有根本的、永恒的、难以驱散的性质的所谓外在的孤独感,则指的是一种机缘性的、具体浮现在表层上的心理感受,只要条件环境一改变,这种孤独感就会烟消云散。

大学生孤独感在大多数时间、场合,都属于外在的孤独感。

Weiss则将孤独区分为2"种类型——情感孤独和社交孤独,情感孤独指人们依恋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孤独,这涉及到个体和他人之间的亲密与安全的关系9社交孤独则是人们在社会整合中需要得不到满足,或缺乏社会感时所产生的孤独,这通常表现为缺少令人满意的朋友、同学关系,坦诚交往的需要不能满足。

大学生由于性心理的发展和交往需要的增强,其情感孤独感和社交孤独感都较强。

(9)Young和Beck(1979)曾将孤独感区分为长期性孤独、情境性孤独和暂时性孤独。

Young认为,长期性孤独源自于个体长期以来一直感到缺乏自己满意的人际关系或长期社交不足和存在社交缺陷;情境性孤独则产生于个体重要的人际关系破裂、瓦解以及改变时,或人处在陌生、封闭、孤单的社交环境中;暂时性孤独则涉及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会时不时体验到的偶然的孤独感。

长期孤独的人难以与他人发展和维持亲密的人际关系,经常感到孤独无援或与他人疏离,并为此而深感痛苦。

情境性和暂时性孤独只是对环境变化的暂时性反应,但是如果一个人在一定时期内仍不能适应这种变化,也可能转化为长期性孤独。

Garson和Perlman(1979)以及Shaver(1985)也对孤独从时间上做了区分,他们认为孤独既可为短期的、一时性的、境遇性的,也可以是长期性的或特质性的。

前者即Young 所说的暂时性和境遇性孤独,统称为状态孤独,后者称之为特质孤独。

特质孤独可能是一种慢性或长期存在的孤独,是个体长期人际关系不良或社交不足的反应,也可以说是一种人格特质[14]。

第3章中国大学生孤独感现状3.1.大学生的情绪孤独体验程度较社交孤独体验程度更高(20)大学生已经进入青年中期,性心理逐渐发育成熟,另外由于大众传媒对有关恋爱和性问题的渲染,以及学习生活环境的相对宽松,大学生的情感需求(与特定异性发展出较深入关系的需求)表现的越来越迫切。

但是,这种需求的满足受到多种客观条件的制约,一部分学生的情感需求并不能立即或短时间内得到满足,所以产生了孤独体验。

3.2.男生的孤独程度显著高于女生,尤其理科男生的情绪孤独程度偏高理科男生的情绪孤独程度偏高,可能是由于理科学校(专业)的特殊性造成的——相对于其他学校和专业,理(工)科学校和理(工)科专业大多都是男生多女生少。

由于相当一部分理科男生的情感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或不能得到立即满足,就可能产生较普遍的情绪孤独体验。

3.3.大学新生的孤独程度与其他年级学生无显著差异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通常认为大学新生由于远离家人和朋友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才能结识新的朋友,熟悉新的环境,因此在这期间大学新生容易产生各种适应不良的问题,包括体验到较严重的孤独感。

但孟晋(3)的调查结果显示入学3个月的大学新生的孤独感程度与其他3个年级学生的孤独感程度并没有显著差异。

大学新生入学后有一个适应期,但这个适应期可能随着现代青年学生的兴趣爱好逐渐广泛以及适应新环境、人际交往的能力逐渐提高而缩短。

另外,随着物质环境的逐步发展,大学生可以利用越来越普及的校园电话、互联网保持与家人和老朋友之间的联络、沟通,还可以方便地结识新朋友。

这些条件都可以帮助大学新生在短时间内克服由于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孤独体验。

第4章对孤独感的分析4.1.孤独感结构分析(26)根据李艺敏,蒋艳菊,李新旺(26)的研究,大学生孤独感结构主要包括四个维度,社会孤独感、人际孤独感、自我孤独感和发展孤独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