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语言炼字

合集下载

鉴赏诗歌的炼字(句)和语言讲义

鉴赏诗歌的炼字(句)和语言讲义

鉴赏诗歌的炼字(句)和语言讲义考点一炼字(句)炼字,即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帖、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要炼的字是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字,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通常是一些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我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有的“新诗改罢自长吟”(杜甫);有的“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孟郊);有的自诩为“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杜荀鹤);有的则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有的则“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方干)。

炼句,属于诗歌句意题型,选的句子多是有代表性的句子。

这类句子或者是含蓄地交代诗歌主旨,或者是描写生动形象有趣,或者是揭示作者情感,或者是含意深刻。

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

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

[典例剖析]1.(2014·四川高考)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

秋暮吟望·赵执信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炼字”的四个角度1.修辞角度“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因拟人而使满篇生辉。

“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

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

1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

1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

诗赋以一字见工拙 ——苏轼
• 思考: 古代诗人一般都注重在哪些字上 下功夫呢?也就是说诗人炼字,大多 锤炼哪一类的词语?
动词、形容词、数词、叠词、 拟声词、表颜色的词
一般动词
“弄”字使人联想 到不仅花在风中摇 动,影子也在舞动, 描绘出一幅影随花 动的和谐画面。
1.云破月来花弄影 2. 红杏枝头春意闹
一、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 要表现为:改变词性、省略成分、颠倒词 序等。 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 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 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 进入诗歌的语境。
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绿”、“红”,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 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 神奇,写景抒情,丰富意蕴,强化情感,增强了诗词 的表现力、感染力。
形容词
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 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寂,人心之孤苦。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杜甫) “细”字细密缠绵,贴切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的特 征和诗人喜悦的心情。
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
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 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 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4、夫列子御风而行, 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5、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 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逍遥游》

高考诗歌鉴赏之诗歌语言炼字炼句诗眼语

高考诗歌鉴赏之诗歌语言炼字炼句诗眼语

高考诗歌鉴赏之诗歌语言炼字炼句诗眼语一、诗歌语言炼字1.1 炼字的重要性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炼字是诗歌创作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一个好的诗歌,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名字。

就像我们给自己起名字一样,要让它既能体现我们的个性,又能让人一听就能记住。

炼字就像是给我们的诗歌穿上了一件漂亮的外衣,让我们的诗歌更加吸引人。

1.2 如何炼字如何炼字呢?我们要学会用词准确。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某个词很美,但是用在这个句子里却不太合适。

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会换一个词。

我们要学会用词生动。

有些词语虽然很美,但是读起来却没有什么感情。

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会用一些生动的词语来表达我们的情感。

我们要学会用词有画面感。

好的诗歌就像是一幅画,我们要用词语来描绘出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

这样,我们的诗歌才能更加吸引人。

二、诗歌语言炼句2.1 炼句的重要性炼句就像是给我们的诗歌做整形手术。

一个好的诗歌,不仅要有美丽的外表,还要有流畅的内在结构。

炼句是非常重要的。

2.2 如何炼句如何炼句呢?我们要学会断句。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一句话读起来很累赘。

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会断句,让句子变得更加简洁明了。

我们要学会换行。

有些句子太长了,读起来会让人感到压抑。

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会换行,让句子变得更加舒展。

我们要学会排比。

排比可以让我们的诗歌更加有力量,更加有感染力。

三、诗歌语言炼诗眼3.1 炼诗眼的重要性炼诗眼就像是给我们的诗歌开了一盏灯。

有了这盏灯,我们的诗歌就能够照亮前方的道路,让我们的作品更加出彩。

3.2 如何炼诗眼如何炼诗眼呢?我们要学会观察。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眼前的一切都很平淡无奇。

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会用心去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我们要学会思考。

有些事情看似简单,但是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道理。

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会思考,从中汲取灵感。

我们要学会感悟。

有些事情需要时间去沉淀,需要经历去体会。

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会感悟,让我们的诗歌更加深入人心。

总结:同学们,炼字、炼句、炼诗眼是我们创作诗歌的重要环节。

诗歌鉴赏-炼字

诗歌鉴赏-炼字

诗歌鉴赏――炼字1、炼动词。

例2: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穿,化静为动,拍,不用击打,有面积,更有气势;卷,不用激或者掀,形态比较美,与下文“江山如画”对应。

例3:陶潜“悠然见南山”。

“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

“例4:分析“云破月来花弄影“的艺术描写特色。

2、炼形容词。

有两种情况值得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例5:“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例6: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例7、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3、炼数量词。

例1:“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4、炼虚词。

(三)炼字题的语言表述:解题格式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炼字类答题: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麽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鉴赏古代诗歌语言之炼字

鉴赏古代诗歌语言之炼字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①开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 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 行十二。②行杯:谓传杯饮酒。③回:回荡,摆动。 15、这首诗的颔联千古流传,其中有两个字尤为精妙, 请指出并简要赏析。(6分)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 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 上风吹一缕。” 15. 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15. ①语言多用口语,风格亲切自然,浅近直白,通俗易懂。 ②语言诙谐风趣,活动生动。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语言特色的鉴赏能力。作答时抓住本 词的重点语句“来吾告汝”“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 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虾跳鳅舞”,可见本词并非辛 词一贯的沉雄豪迈,而是清新明快的词风。明确本词的语言特 色后,结合诗中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并阐述诗中用语表
教学目标: 1、明确高考考纲鉴赏诗歌的语言考点内容,掌握诗歌炼字相关知 识。 2、解题建模,总结归纳炼字题的答题步骤。 3、培养学生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咬文嚼字,领略文字之美。
鉴赏古代诗歌语言之炼字 一、明确考纲:古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鉴赏评价 D ⑴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⑵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从近年的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三个方面:炼字、炼句 和赏析语言风格。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推敲 用字不同--意境不同 用字不同--情感不同
【注】 ①此诗为杜牧居江南时所作。②一阳生:冬至
日。③姜被:后汉姜肱与兄弟常共被而眠。
尾联“疑”字富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高考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之炼字篇

高考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之炼字篇

炼字题如何设问(命题角度)?
①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 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 ②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一 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③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 为什么?(比较鉴赏)

【答题步骤】



第一步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 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 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释字) 第二步 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入到句 中描述景象(入句) 第三步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 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 效果(达情)(点情境/表感情/谈作用)
二、炼形容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示例: 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 杜甫) 提问:分析“润物细无声”中“细”字。 解析:一个“细”字,写出春雨脉脉绵绵,润物悄 无声息的特点,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确 切。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王安石) 提问:此句中哪个词用的最好?请简要分析。 解析: “绿”写出了江南两岸在春风的吹拂之下 一下子变得到处绿油油的画面,把春天这种生机勃 勃 的景象写活了。作者借此景表达对家乡无限思念 之情。

过香积寺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 俗欲念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 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 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 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入句)“咽”、“冷”两字 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色。(达情)

思考: 古代诗人一般都注 重在哪些字上下功 夫呢?也就是说诗 人炼字,大多锤炼 哪一类的词语?

诗歌语言鉴赏之炼字、炼句

诗歌语言鉴赏之炼字、炼句

叠用的形容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①叠词之妙在于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②从感情 上,抒情主人公从晨起临风开始,便觉万般惆怅, 百无聊赖。于是寻寻觅觅,希望寻找点什么以排 遣自己的寂寞。可寻觅的结果却是满目萧条,冷 冷清清,所以本想消减的忧愁反更增一层,而变 得凄凄惨惨戚戚了,因此叠词的另外一个效果就 在于可加强感情的表达。
(2013年福建卷)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选自《宋诗精华录》)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 务,停止世俗活动。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 (1)“绿”指变绿,活用为动词,写出了
拟声词
例: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qīn] 不耐五更 寒. (《浪淘沙》李煜)
分析:“潺潺”一词拟春雨之声,使读者如听 春雨之淅沥,想起乍暖之还寒。冷雨淅沥,落在 帘外,听在耳边,冷在心中,而这位亡国之君的 家仇国恨便立刻涌上心头,所以,拟声词的作用 就在于可以使诗文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 之感。
• (2013年湖南卷) 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 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 鳜鱼肥。 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处。(3分) • 参考答案: “净”纯净之意, 巧妙展现 绿色纯粹,春天的绿色是染衣的天然好材料 。浓烈春意触近柴扉。水波荡漾,白鸥飞舞 了绿色纯粹,春意浓郁的景象。暮春时节 ,眼前的景象让白鸥和“我”都忘却机心(与世 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 无争)。看着南来北往的行人,只有“我”独自 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 老去,故人渐渐离去。夕阳西下,湖面晚霞 遥送(我的)渔船回家,水中鳜鱼正肥。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技巧 语言炼字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技巧 语言炼字

诗歌鉴赏技巧:语言炼字考查方向1. 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2. 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3、当题干要求品评某一个字眼的艺术效果时,就是考析诗眼或析炼字。

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4. 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解题格式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答题要领炼字类答题: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麽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两题暮江吟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答案:(1)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体现出诗人用词的准确、形象;同时,用“铺”字还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和江面的平静,给人安闲、舒适的感觉。

高考语文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

高考语文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

高考语文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题型一、炼字炼字,多指诗歌中那些经过推敲,用得准确、生动,能传神地表现事物和情感等鲜明特征的字词。

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有时是副词或数量词、叠词。

炼字类别主要功用动词化静为动,化凡为美,有动态感形容词(修饰词)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名词叠加意象,可使意境有情韵特殊词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起强调作用拟声词使诗词生动形象,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表色彩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数量词经作者精心提炼的数量词,能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副词有疏通文气、开合呼应、化板滞为流畅的美学效果1.(2017·山东高考)“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2.(2016·天津高考)“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3.(2015·山东高考)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4.(2015·湖北高考)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5.(2014·湖北高考)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

6.(2014·大纲卷)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解题方略]品味关键词(炼字)“4步骤”第一步,释含义。

指出字面义,主要是解释词义,相当于翻译字词。

解释该字词在诗歌中的含义和对表达诗歌主旨的作用。

第二步,明手法。

点明该字词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第三步,描景象。

展开想象和联想,把该字词放入整体中,再现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并结合具体字句进行分析。

第四步,说效果(作用)。

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结构上有怎样的作用等。

(1)从“描物”角度:分析该字突出景物特点方面的作用。

(2)从“造境”角度:分析该字营造意境(氛围)方面的作用。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二:语言(炼字)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二:语言(炼字)
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 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 “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 诗简要赏析。
1、规范答题!有分点、有步骤! 2、语言要规范要符合诗的意境,也不能 生造出一些词。 3、写景句要写出“描写了……的景色,写 出了……的特点,营造了……的意境”等, 不能跳过景物特点直接写情感。 4、要把握准诗人情感!知人论世!看注 释!
• 【注】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大 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 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 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 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 1、闲,意为悠闲、自在;
• 2、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春草的自由、舒展;春草之闲与人心之愁 形成强烈对比
炼字题型答题模式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有表现手法时要点出.
或描绘了…的景象(姿态、 神态、氛围、意境)
第四步:作用 或增强了感染力 或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炼动词
动词艺术效果: 使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 赋予画面动态感, 使意境特点更加鲜明。
答:①忽,忽然,不经意,漫不经心
②前两句写少注妇意不知:发联愁系,经全过诗梳妆打扮之
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不经意 间抬头,看到了杨柳,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 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 ③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由的变化写得 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常”字写时间之长,频率之高,由此强化 了诗人因遭遇坎坷、长期漂泊而产生的孤苦与 悲凉的心境。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语言(炼字、诗眼、炼句、语言风格)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语言(炼字、诗眼、炼句、语言风格)

思的原因:独上江楼
思 思的环境:月光如水水如天 思的对象:去年同来的望月人 思的结果:风景依稀似去年
物 在
思念 惆怅
人 落寞
非 凄清
寻 找
(二)抓描写事物生动、形象、准确的字词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潭水之深
友谊之深
例 (二)抓描写事物生动、形象、准确的字词
【规范参考答案】 ①“斗”为“相争,相斗”之意,写了江流曲折回转, 两岸石崖对峙相斗, ②“攒”为“聚集,聚拢,集中”之意。写了太阳尚 未出山,群峰聚集在一起。(释含义、结合诗句释义) ③“斗”和“攒”两字,都运用了化静为动(拟人) 的手法,“斗”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两岸崖石耸立对峙 相斗的形态,体现了江崖陡峭之势;“攒”生动形象 地刻画出群峰集聚一起的姿态,使画面生动鲜活。 (手法+效果)

旨的字词句。(表情、达意)


③诗眼多为动词或形容词。
“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 人之目,乃心灵之窗口;诗之眼,则是洞察诗词旨趣之窗 口。
-------------刘铁冷在《作诗百法》
(一)抓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字词
赵嘏(jiǎ) 《江楼旧感》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诗歌鉴赏 之语言
炼 字
考点阐释 对诗歌语言的考查主要有以下类型:
1、第一种模式:炼字型(诗眼题)
2、第二种模式:炼句型 3、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什么是炼字?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根据内容和意境 的需要,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 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 事物或表情达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 指世 俗欲念 。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 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 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
1、释字义。
2、扣原句。(展开联想,扣住手法和内容描述景
象)
3、点意境和点感情。
注意:灵活处理,关照全诗,有时不必面面俱到。 总结:做题时 1、调动积累,理解诗句。
2、整体感知诗人的情感。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答:“诗眼”分别是“咽”“冷”。
“咽”是“呜咽”之意,“冷”是“阴冷”
的意思。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
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用了拟
人的修辞。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
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用了通感的修辞。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
写出了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抒写了作者
本身禅寂的心境。
鉴赏诗歌语言:“炼字”答题步骤:
【强化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子岗 裴 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 提问:请谈谈“侵”“拂”两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 “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步骤一),展现了诗人在
夕阳中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步骤二);“拂”字运用拟人的手 法,增强了动感(步骤一),也让人想见山色的青翠可爱,柔和多 姿(步骤二),这两个动词写出了云光山色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 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步骤三)。
第二步:有无表达技巧的运用?
衬托 :衬托了_____________ 对比 :与月__下__东__坡的宁静清幽形成对比
第二步:从内容上分析字词 第三步:从情感上分析字词
联系前文,表现了作者__乐__观__旷__达_的情怀。
答:“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
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扣词义) 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意境)形成鲜明对比 (扣手法);(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 代,诗人于此领略的人生状味,别是一番天地, 他踽踽独行,吟味、欣赏着自己的曳杖之声 (扣内容),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 乐观旷达的情怀(扣情感)。(2分)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 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 由点到 线, 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 富有鲜 明的立体节奏感。
⑶数量词,用得妙
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前村深雪里,昨夜 数枝开”,郑谷把诗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 枝开”,改为“一枝开”,因为题为“早梅”,如 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 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
2、形容词:最具表现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一个 “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3、特殊词:
⑴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 或是起强调作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 惨惨戚戚”。
⑵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 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 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 鲜明的节奏
鉴赏诗歌语言
教学过程:1、学生做题,发现问题。 2、对照答案,学生自悟。 3、总结规律。 4、练习巩固。
鉴赏诗歌的语言考点,一般有两个命题点:
一、鉴赏诗歌关键的个别词句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一、鉴赏诗歌关键的个别词句
炼字
“炼字”在高考试卷上的提问方式:
1、你认为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词)是哪 个?为什么?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 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 (地貌)。
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5分)
雨洗东联系句意)解释字意
“铿然”_传__神__地__描_绘__出__手__杖__碰_撞__在____ _石__头__上__发_出__的__响__亮__有_力____的声音,
2、请赏析“……”(诗句)中“ …”、“…” 字的妙处。
【提问变体】 1、此诗有的版本作这样,有的版本是那样,你觉得 这两个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2、某诗评中(前人论述中)提到,诗歌中的某个字 用得好,有人赞同有人反对,你的看法是什么?
2003年: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 维
• 炼字的类别: 1、动词:一字传神,关键,诗眼;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 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王驾写《晴景》一诗: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 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 有的美景。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端 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 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 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 请简述理由。(6分)
答: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2分) 。“敌” 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更偏于主观精神状态 的刻画,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 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不得不 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 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而用“对”字只表现 “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 于客观描绘。 (4分)
⑷副词:深刻
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 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 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如: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王昌龄)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 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 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 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 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 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 “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 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