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散文的艺术特点

合集下载

言淡情深传神写照--读孙犁《亡人逸事》兼谈其散文艺术

言淡情深传神写照--读孙犁《亡人逸事》兼谈其散文艺术

言淡情深传神写照--读孙犁《亡人逸事》兼谈其散文艺术陈秀鹏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年(卷),期】2013(000)003
【摘要】作为孙犁多篇怀人之作中唯一写给亡妻的作品,《亡人逸事》集中体现了他个人的创作风格:言淡情深,传神写照。

笔者认为,细细品读这篇作品,对读者管窥并认识孙犁的散文艺术是有很大帮助的:一、言淡情深的叙事艺术众所周知,孙犁从妻子身上所获得的创作灵感,是其创作的"第二源泉"。

作家早就把她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品性气质写进早期的小说里了,他也因此成为现当代文学史上写妇女形象的大家。

【总页数】2页(P34-35)
【作者】陈秀鹏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善中学 3141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以"主问题.关键词·教学怀人散文的探索——以孙犁《亡人逸事》教学为例 [J], 陈智峰
2.往事重拾,满纸愧疚--简析《亡人逸事》中孙犁对妻子的感情 [J], 夏红莲
3.情到深处自然浓--评孙犁散文《亡人逸事》的结尾艺术 [J], 曾辉
4.当时只道是寻常-评孙犁《亡人逸事》 [J], 冯姣;
5.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从《亡人逸事》看孙犁和妻子的距离 [J], 蒋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孙犁小说的诗情画意

浅谈孙犁小说的诗情画意

浅谈孙犁小说的诗情画意孙犁是一位极富个性的作家,其创作风格清新飘逸,充分表现出散文式的格调、诗歌般的意境,他的小说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满眼“诗情画意”,享有“诗体小说”的美誉,在创作的过程中从不猎奇,而是采用中国写意画的手法,淡化对人物形象的刻意雕琢,求神韵而不求形似。

其选入高中读本的短篇小说《荷花淀》即为若此,全文细致地描述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生动地表现了根据地军民英勇抗日的爱国热忱和乐观主义精神,文中设臵的“夫妻话别、敌我遭遇、助夫杀敌“三个重点片断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享之不尽的审美情趣。

可归纳如次:一诗情画意的间境美《荷花淀》在表现抗日战争的重大主题时,将战争的硝烟溶解于军民的欢笑之中,小说反映的尽管是残酷的年代,但从作品所描绘的背景上,却看不到残垣断壁,血污泪痕,相反却是清风明月,银白的潮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花,一切都是那么清新明朗和美丽。

比如开头部分的描写:“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

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

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

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

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营造的全然是一个优美的境界,让读者在自然的欣赏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

即使战斗就在眼前,作者仍不忘记描写荷花淀的美景,那迎着阳光舒展开的“大荷叶”,既富美感,又成为天然的隐蔽屏障,这哪是战争,分明是一场胜利在握的游戏,那“高高挺出来”的“粉色荷花箭”不仅暗示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将在这情香四溢的环境中展开,而且暗示着正在成长中的白洋淀妇女的未来——这些或率直、或乖巧、或老实、或急躁的青年妇女,也将成为保卫家乡的战士。

环环描写,情景相生,既展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又增添了小说的诗意,如同出水之芙蓉,具有冀中平源水芙蓉的清丽,其写湖上观战,从容镇定地写了一场伏击战,充分显示了如诗如画的创作个性,本来,这几位妇女划船去看望丈夫,在作品的规定的特殊场景中是一次欠考虑的鲁莽行动。

孙犁小说艺术特色

孙犁小说艺术特色

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从平凡的生活事件中开掘主题,立足于小人物描写来反映时代主题,反映时代精神。

孙犁青年时代就参加了革命,半个多世纪中,他经历了我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的激烈动荡的时代。

虽然这样,在他的作品里,却很少见到叱咤风云的大场面,他主要描写的是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力图通过在我国革命进程中那些最普通、最常见的生活事件,表现出作家所经历的那个时代,表现出特定环境中人们的精神风貌。

我们透过他的小说,可以遥看到历史车轮辗过的痕迹。

二、着力于内心世界的刻画,塑造人物的心灵美。

孙犁是善于刻画人物的,尤其善于刻画农村妇女的形象。

青年妇女和少女的形象,更是被他描写的绘形绘声和生动活泼,体现出中国劳动妇女的聪明美丽多情勇敢的特点。

他的小说在塑造人物时,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三、叙述和抒情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美。

孙犁的小说创作,有着近似诗歌散文一样的艺术魅力,象诗歌散文那样的打动人心。

他在小说中,创造出的是如诗如画般的艺术境界。

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营造诗歌般的意境,是孙犁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

四、简洁传神,朴实自然的富有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在我国现代作家中,孙犁可谓是一位卓越的语言巨匠。

读孙犁的作品,无人不赞赏他的语言魅力。

孙犁善于表现和歌颂美的事物,善于发现和抒发生活中的诗意,这就决定了他的小说语言具有一种诗的特质。

他的作品中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那诗情画意的场面,是与他那简洁传神、朴实自然、纯真而又新颖的语言分不开的。

在刻画塑造人物形象时,虽着墨不多,却深入细致,善于捕捉人物心理瞬间活动,以极凝练的语言表现出来。

孙犁小说的散文化特点研究述评

孙犁小说的散文化特点研究述评

孙犁小说的散文化特点研究述评关键词:孙犁;小说;散文化在中国现当代小说史上,小说创作有着“散”的一脉。

郁达夫的自叙传抒情小说,废名的田园牧歌小说,沈从文的边城湘西小说,师陀的果园城回忆小说,萧红的追忆家园小说以及汪曾祺的文人雅士小说等都充溢着作家独特的散文化特点。

其中,孙犁的小说也始终以独特的“诗化”、“散文化”久负盛名。

一直以来,关于孙犁小说呈现出的诗歌般的意境,散文式的笔调,人们更乐于研究前者,而对于后者则着墨不多,或者干脆将“诗化”和“散文化”混为一谈。

而实际上,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而纵观孙犁整体的小说创作,我们已能认识到,孙犁的小说,整体更符合散文化小说的气质。

在孙犁研究愈加深入的今天,对孙犁小说风格特点丰富而准确的把握仍很有价值与意义。

一、囿于文本分析下的散文化特点表述曹书文在其《试析孙犁小说的“散文”化倾向》中认为,孙犁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用一种主观色彩较深的散文笔法写人叙事、状物写景,淡化情节,不讲究篇章结构,自觉地追求文学的真,重在感情的抒发。

温江斌在其《试论孙犁小说的散文化风格》中认为,孙犁小说描摹朦胧、隽秀的环境以追求诗的意境;描绘生活的片段、侧面或场景以淡化情节;运用朴素典雅、含蓄凝练的散文语言呈现出现实主义的真情实景和和浪漫主义的诗情画意。

以上研究不外乎从孙犁小说的结构、情节、语言、人物形象、情感等出发,不同的语言描述,得出的都是作家小说散文化风格的结论。

正如杨义概括地,所谓散文化小说,既是“情节的淡化,人物的虚化,结构的自由随意化”。

这些评论,深入细致而又准确生动地分析了孙犁小说的独特因素,论证了孙犁小说独特存在的原因。

不过,以上研究资料都是囿于文本的细腻分析,创作风格,人物形象的塑造,审美取向,或论及创作手法及浪漫主义色彩,着重分析的是作者小说所具有的散文化倾向,而对作者缘何形成这种风格倾向没有论述。

不过有的研究者不仅深入把握了小说文本的特质,还论及了作家散文化风格形成的原因。

读孙犁《亡人逸事-兼谈其散文艺术

读孙犁《亡人逸事-兼谈其散文艺术

读孙犁《亡人逸事>兼谈其散文艺术言淡隋深传神写照读孙犁《亡人逸事>兼谈其散文艺术◎陈秀鹏作为孙犁多篇怀人之作中唯一写给亡妻的作品,《亡人逸事》集中体现了他个人的创作风格:言的:“真妻子的这几句话,表白了她对婚姻的认可,也表白了对丈夫的满意。

那孙犁满意这段旧式的“不自由”的婚姻吗?作为一个处在那个时期的知识分子,往往对包办的、旧式的婚姻深恶痛绝。

他们往往勇敢冲破旧式牢笼,追求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伴侣,如鲁迅、郭沫若、徐志摩等。

但事实上孙犁几十年来尊重与疼爱自己的结发妻子,尽管她是没文化不识字的农妇,他却做到糟糠之妻不下堂。

那孙犁为什么没有走出去?最重要的就是妻子在他心目中有着牢不可破的位置。

在这一部分,作者着重突出了结婚时妻子说的这几句话,对此一生都念念不忘,正是表明他对这几句话的肯定,表明自己对这段旧式婚姻的肯定,进而也是对结发妻的肯定;从而借此书写对亡妻的深深怀念。

二是“初识”,着重写结婚前与妻子第一次见面的情景,由“我”远房姑姑的安排,特意在她娘家村里看大戏时“相相媳妇”。

就在姑姑关照的时候,两个人见了面,虽然见面但没说话。

对这次见面,在“我”事先是知道的,在她是蒙在鼓里的,事先一点不知。

所以婚后她总是说姑姑“会出坏道儿”。

对这次见面的描写,语言是自然的,情梦见她”,相处四十年“我有许多事情对不起她”与“她没有一件事情是对不起我的”来表达对妻子的歉疚之情。

结尾部分只写了一件事,用很平淡的对话写出了对亡妻的哀思与伤痛、感激与愧疚、落寞与孤独,千衷百感一起推向了抒情的高潮。

这种言淡情深的叙事方式采用的是草草逸逸的“意描”手笔,经过作者殚精竭虑的构思,在40年的夫妻生活中选择了“缘定”、“初识”、“持家”、“临别”四个“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粗线条、粗轮廓地对妻子从少女到少妇再到贤妻良母的生命历程进行了追忆,将妻子的艺术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于自然冲淡的言语中也遮不住那似海深情。

二、传神写照的细节之美细节是文艺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和自然景物等的最小组成单位;人物性格等的具体表现,都是由许多细节描写组成的;细节用于刻画人物或点画肖像或描写动作或烘托心理,运用从板凳“走”、她个大拇指”的特写,仅抓住因长期“推机杼”而使其“变了形”,变得“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等外形特征,就把妻子的备受劳累、任劳任怨写出来了。

论孙犁小说创作的特点

论孙犁小说创作的特点

论孙犁小说创作的特点摘要:矛盾曾经指出:“孙犁有他自己的一贯风格”,“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孙犁的小说熔散文、诗歌于一炉,明朗纤丽,从容蕴藉,散发着冀中平原和太行山区特有的泥土芳香。

他更多地继承了古代所谓的阴柔之美,又于阴柔美中,吹进了阳刚之气。

他是一位有成就、有影响的“诗人型和音乐型的小说家”。

孙犁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作家,他不轻易发表自己的作品,他对待创作是非常严谨的态度。

所以,虽然他的作品数量不算太多,但他的每一部作品都称得上在内容和形式上和谐统一。

他的主要创作,有短篇小说和散文特写集《荷花淀》、《芦花荡》、《嘱咐》、《采蒲台》、《农村速写》,这些作品,大部分被收人以后编选出版的短篇集《白洋淀纪事》里。

中篇小说有《铁木前传》,长篇小说有《风云初记》,还有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诗集《白洋淀之曲》,以及儿童读物《少年鲁迅读本》、《鲁迅和鲁迅的故事》等。

这些作品中所能体现孙犁创作的特点是什么呢?以下分四点进行分析:一、乡土风味浓厚:孙犁的小说以写农村生活见长,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表现了对故乡人民深厚的感情。

他写了白洋淀、冀中平原、太行山区,写了那里人民的生活和战斗。

他的长、中、短篇都描绘了一幅幅河北农村秀美的风景画和清新的风俗画,具有醇厚的乡土风味。

孙犁的乡土小说的语言风格是虽然简约明了的,但却让人感到清新优美,淳朴中蕴涵着清馨可人的诗意。

比如《荷花淀》的开篇就是一幅宁静秀丽的农家风景图:“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

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

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

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

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在这里,作者用苇眉子、荷叶、荷香、蓝天、明月、微风等物象织就了一幅清爽、淡雅、优美的风景画。

孙犁晚年散文创作的审美风格及其变化

孙犁晚年散文创作的审美风格及其变化

孙犁晚年散文创作的审美风格及其变化
孙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诗人和散文家,其散文
作品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晚年期间,孙犁的散文创
作主要表现为其审美风格的演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风格上的变化:孙犁晚年散文的语言更加自由、随意,
不拘泥于规范,多使用白话词汇和口语化表达方式。

在描写自然景
色和人物形象时,他使用了更为生动形象的笔触和贴近日常生活的
语言。

2. 意象上的变化:孙犁晚年散文的意象更加丰富,也更加深刻。

他用多种象征手法及对自然事物的深刻认识,挖掘出人物内在的情感,呈现出生命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3. 情感上的变化:孙犁晚年散文的情感表达更加直白、真挚。

他通过描述自然、人物、历史,展现出作者内心的感受,表达了追
求完美、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等方面的情感,同时表现出一种愈发
深邃、内敛的思考和感悟。

4. 思想上的变化:孙犁晚年散文的思想更加深化、广泛。

他更
加关注自然、生命和死亡等问题,呈现出一种超越传统文化的世界观。

同时,他也从多种角度关注社会现实,表现出对人性、人文关
怀和自由精神等方面的思考和执着。

总之,孙犁晚年散文的审美风格表现出极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其变化同时也反映出了他对生命、自然、社会等方面深入思考的成果。

孙犁小说的独特风格

孙犁小说的独特风格

孙犁小说的独特风格
1.以谈笑从容的态度反映冀中人民抗日斗争、描摹时代风云变幻的艺术角度和特点。

如《荷花淀》写白洋淀一个妇女从送夫参军到在战斗中成长的故事,贯穿的是人民的爱国主义和战斗的乐观主义精神。

2.深入细腻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心灵美。

小说写了水生嫂等一群劳动妇女的群像,水生嫂识大体,顾大局,送夫参军打日寇的爱国情操和刚毅性格,也写了她对丈夫深情款款的柔美性情。

3.散文美和浓郁的诗情画意。

《荷花淀》中,白洋淀的自然风光美和水生嫂心灵手巧的劳动美,交织成一副似诗如画的月下编席图,是对和平劳动生活和祖国美丽河山的颂歌。

夫妻月下话别、妇女寻夫、伏击战,都写人情美和自然美交织,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

融诗、散文、小说于一体的散文诗式的小说。

浅谈孙犁小说的诗情画意

浅谈孙犁小说的诗情画意

浅谈孙犁小说的诗情画意“读孙犁小说,如同在读一部中国的‘散文集’,他的小说犹如散发着一股浓郁的书香,在生活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我。

”随着孙犁作品不断被出版发表之后,更多的读者对于他的关注和喜爱日益增多。

孙犁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诗情画意更是让人惊叹不已,令人向往。

很多人认为孙犁好文章就是天生带有诗情画意,其实不然。

文章中体现出来的诗意表达更是孙犁小说中具有鲜明个性和特点的一部分,正是这种独特的个性吸引了一批读者来阅读孙犁作品。

在读完文章之后可以发现,在读其作家文集时更多地被其所表现出来的人文情怀和对人生世界理解能力等所吸引,孙犁本身就有着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文笔优势。

正是由于他这样丰富多姿且独特独到的文学表达方式成为了推动我国当代小说创作发展、影响广泛。

一、“我”和“他”:《我的故乡》《我的故乡》是孙犁笔下塑造的第一个文学形象,也是他的创作巅峰之作。

这篇《我的故乡》是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创作的。

作品中有这样一个描写:“在我看来我只是个过客而已,又不是什么。

就是走走,就走……”这样表达了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当中,自己永远不会离开这个世界。

而他并不能回去。

人走后那颗心就如浮萍一般漂泊无依、孤独终老。

也正是这种孤独让孙犁有了一个更多感触于自己世界中并且更多地去体会生活本身来书写社会。

他想要抒发这种情怀也是非常艰难而又无比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孙犁表现出来的是“我”和“他”之间关系发生变化所带来的不同感受和感悟对此却能产生共鸣。

《我的故乡》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与他之间有着一种超越情感上而存在关系,这种关系总是让人觉得亲切而且无拘无束而又幸福美满……”正是这种感情推动着小说中人物不断地成长和变化。

文中所写出来的每一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独特又平凡而又复杂难解的性格故事和性格特点。

但是无论何时都能够读懂他——这是孙犁小说中情感世界中那一抹明亮又恬静又有些苦涩色彩的一部分。

这两个人物之间发生着令人感伤又充满魅力又十分复杂但却真实感人、让人又不忍释读……作者在文中不仅用了诗意而又优美流畅并极富感染力地讲述了他所创作《我滴故乡》。

荷花淀看孙犁的艺术风格

荷花淀看孙犁的艺术风格

从《荷花淀》看孙犁的艺术风格孙犁小说的独特艺术风格就是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荷花淀》充分体现了这一风格。

《荷花淀》所反映的是残酷的战争年代,描述的是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战斗生活,但从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残垣断壁,闻不到硝烟味,听不到声嘶力竭的声音;我们看到的是明月、湖水、荷花,闻到的是荷花的芳香、泥土的气息,听到的是哗哗的水声、清脆的笑声。

一切都是那么清新、明朗、美丽,读后感觉仿佛置身于神话世界。

小说之所以收到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小说开头三段描写水生嫂月下编席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基调。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

”整个画面的色调是洁净的、清新的。

接下来,作者抓住明月、薄雾、清风、荷香这些富有乡土气息的景物,展现了荷花淀的地方风貌,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

试想:溶溶月光下,农家小院里,一位出水荷花般的少妇正在编着苇席等着丈夫,“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景美,人更美。

景物描写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美丽多情、温顺善良的形象。

几个女人探夫未遇,羞红着脸,不好意思从马庄出来,摇开靠在岸边上的小船往家赶。

“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

水面没有一只船。

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凉风拂面,人的心情舒畅;湖面广阔,人的心胸也开阔起来。

此时此刻,此地此景,女人们忘记了未遇丈夫的不痛快,朝着愉快的事情想,不久又说笑起来了。

在蓝天之下,碧水之上,一叶小舟在水面上轻轻飘荡,水声悦耳,笑声清脆,充溢天地间,流淌荷花淀。

她们轻轻划着船,继续往家赶,“顺手从水里捞起一棵菱角来,又顺手丢到水里去”。

这一处描写看似无意,实则有意,表明她们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家乡的一草一木。

“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孙犁也是“散文文体家”

孙犁也是“散文文体家”

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关系
孙犁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关系
孙犁的散文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吸收了其中的某些元素,但并未完全融 入其中。他的作品既有现代派文学的表现形式和思想观念,又保持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特点和风格。
具体分析
例如,孙犁的散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都体现了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同时,他的作品又保持 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特点和风格,如对人性美和人情美的表现、对自然景观的描写等。这种融合使得孙 犁的散文作品既有现代感又具有中国特色。
文字清新自然
孙犁的散文语言清新自然,犹如清 泉流水,给人一种清新明快的感觉 ,读来让人倍感舒适。
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描写细致入微
孙犁的散文对人物、景物、事物的描写都十分细致入微,让读者 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注重细节描写
他的散文注重细节描写,通过细节的刻画来表现人物和景物的特 点,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所描写的内容。
01
02
总结词:《老家》是孙 犁另一篇优秀的散文作 品,以其对故乡的深情 眷恋和人文关怀赢得了 读者的共鸣。
详细描述
03
04
05
1. 故乡情感:孙犁在《 老家》中表达了他对故 乡的深厚感情,对故乡 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 和人民生活进行了深入 的描绘,这种情感使文 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 人文关怀:孙犁关注 故乡人民的生活状态和 命运,对他们的痛苦和 欢乐、挫折和追求进行 了深入的描绘,展现了 他的人文关怀精神。
散着淡淡的清香”,这些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了鲜明的地方色彩。 • 抗日斗争:孙犁通过描写人民抗日斗争的生活,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和坚强,如“他们像
疾风般地划着小船,冒着敌人的炮火,英勇地抗击敌人”,这些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了强烈的爱国情感。 • 艺术风格:孙犁在《荷花淀》中运用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如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紧凑有

孙犁

孙犁

读孙犁先生文章有感孙犁先生的散文之美在于唯真,唯拙,唯实。

唯真,情感真挚。

阅读孙犁先生的散文,特别是建国前反映解放战争时期的散文,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文章多是孙犁先生在解放区采访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之作。

文章没有刻意的雕琢,没有特别的修饰,拈手而来,随意写出,字里行间,传递出解放区老百姓翻身当家作主,投身新社会的高涨热情和巨大变化。

虽然是文学作品,但却是真切记录解放战争时期广大农村群众的思想境界和生产生活全貌,是全面反映那个时代火热生活的镜子。

《访问抗属》是孙犁先生采访军属李大娘的见闻,反映的则是解放区土地革命后,广大农村生产大发展,农民生活大变样,不仅改变了旧社会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而且拥有了生产土地、牛马等资料,过上了幸福生活。

面对这一巨大变化,孙犁先生满怀喜悦地走访支持抗战的家属,通过交流,不仅了解了家属支持抗战争的内心真挚感情,而且从一个小家,全面反映了土地革命后广大农村群众的思想状况,正如抗战家属李大娘所说:“过惯了窄狭日子,现在地多了我就欢喜。

吃的比过去好,做着活心里火高。

过去大年下也吃糠,现在青谷白米地吃着,还不知足?”简单的几句话,体现了新旧世界的交替。

李大娘对今天生活很知足,对打败蒋介石信心高,对儿子参军认识好,家庭间充满了向上发展的新气象。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孙犁在火热的战斗生活中,始终都生活在群众当中。

在《投宿》一文中,作者写了春天到一家熟人家投宿的感想。

以前他投宿住南房,这次投宿住西房,原因是媳妇找丈夫去了。

作者睡在西房,想起了这一对小俩口的故事和这一家的变化,通过以小见大反映了边区青年的精神面貌和思想状态。

再如《识字班》,内容是反映解放区群众冬季参加学习运动的事情。

文章先写了冬天鲜姜台村的生活情况,随后写了群众参冬学运动的态度和表现,特别是三槐奶奶参加识字班,别人问时,她老人家回答:“你们小王八羔子,人老心不老。

”而在二班参加学习的妇女们,对男老师的课有意见,几天后变样了,提前做饭赶紧吃完,刷锅急着上学。

荷花淀被称为诗画的散文

荷花淀被称为诗画的散文

荷花淀被称为诗画的散文《荷花淀》是作家孙犁先生的成名之作。

这篇小说情景交融、意境优美,整体风格朴素淡雅、清新隽永。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美不胜收的卷幅,如诗更如画,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荷花淀派”。

小说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大背景下,选取了小小白洋淀一隅,表现出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在战火硝烟中,夫妻之情,家园之爱,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

《荷花淀》被誉为散文诗式的纯美小说,其全部意蕴在于贯注其中的自然之美,所以对于自然之美的欣赏,便是本文的审美阅读重点之一。

读过《荷花淀》,读者并不能清晰地还原出那几个水乡人物,对战斗的场面也没有深刻的印象,甚至整个故事都显得朦朦胧胧,似有若无,但谁都决不会忘记那无边无际的生长着茂密芦苇的白洋淀,尤其是那飘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的荷花淀,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本文中,却是文中有画,文中有诗。

作者在动静结合,张弛相映的搭配与描绘里显示出一股浓郁的诗情画意,使这一片如同世外仙境般的荷花淀充满了神韵,充满了魅力。

如文章一开头,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即是一幅恬静优美的水乡月光图:水生嫂坐在小院中编席,月光的清辉照着她,“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织成了一大片。

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的世界。

水里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画中有诗,有色有光也有味,明月、清风、雾霭、荷香与水生嫂编席的动作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激烈的战斗来临之前的一首抒情柔曼的月光小夜曲。

本文的审美重点之二,是作者在精心描绘的纯美意境中显现的人的精神与品质之美。

在那一片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象征着人的美好追求和美好愿望的荷花荷叶组成的美丽坦荡的荷花淀,融入其中的人物便是这美景的精魂。

作者在小说中掩盖了战争特性,淡化了生活中的一切矛盾冲突,将社会人生中那种透明、纯净的自然形态呈现在读者面前,通过绝美的画面,把读者带入一种纯美的境界。

《荷花淀》中的语言

《荷花淀》中的语言

孙犁的语言十分有特色,以他为首的“荷花淀派”的主要特色就是语言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清新朴素,描写逼真,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

在孙犁的《荷花淀》中这种清丽的笔法也是有大量使用的。

这篇小说语言最突出之处是具有散文诗似的特点。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

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

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荷花淀》的开头就是这样优美的语言,细腻地描写了当时环境的恬静舒适。

“不久,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

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

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这里使用比喻和巧妙的联想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一副女人在劳作时候闲适的景象。

“月亮,云,女人”都是诗人们惯用的物象,而生动的修饰词及词语的巧妙组合,更是让这种诗意的气氛得以进一步的升华和丰富。

诗情画意的景物描绘,将读者带入绝美的境界。

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又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所以是一种散文诗样的语言,有很浓的抒情味道。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这里也用了散文中常用的象征手法,白洋淀里每一个人每一个植物都是昂首挺立着,这些充满生命力的荷花也象征着铮铮的民族气节。

“不久,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

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

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这里使用比喻和巧妙的联想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一副女人在劳作时候闲适的景象。

《荷花淀》的对话中包含着很多的语气词,如“哩”和“哎呀”使文章显得十分有生活气息,对话真实贴近生活,也凸显出白洋淀人们的质朴可爱。

浅谈孙犁小说的艺术风格

浅谈孙犁小说的艺术风格
孙犁的其他小说也是如此。象《山地回忆》写的也只不过是家常闲话、纺纺织织、帮助老乡搞运输等等,却体现了人民与战士们相依为命、同生共死的鱼水关系。孙犁的小说,总是这样从一个侧面,记下了那一时代的风云变幻和独特风貌,是一部独特的时代风云录,从而显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描写农村妇女,从生活中挖Fra bibliotek人物情操美。
作品除了浓郁的抒情笔调外,《荷花淀》还流淌着诗歌的那种富于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气息,给作品增添了浪漫的诗情画意和浓烈的生活气息。作品中的水上伏击战一节便是一首浪漫主义色彩非常浓烈的抒情诗。一场漂亮的伏击战,写的那么美,那么有声有色而又那么的诙谐风趣。你瞧:“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丈夫们正在瞄着敌人射击,妻子们却在忙着寻找各自的亲人,各人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战士们打垮了敌人,救了妻子们的命,真有点传奇色彩。打完仗,丈夫们丢来饼干,妻子们丢去衣服,又是戏谑、又是疼爱。这样的场面,把战争、夫妻间的疼情都浪漫主义化了、抒情化了,涂抹上了作者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那些可能出现的流血牺牲场面被作者轻轻略去,而把重点放在斗争胜利后的欢欣和喜悦上。透过这幅战斗场面的描写,我们亲切的感到冀中平原平民那里坚定乐观的战斗精神,以及那用艰苦斗争赢来的欢乐。孙犁的许多作品都象《荷花淀》这样具有浓郁的抒情笔调,富于想象的迷人的浪漫主义色彩,读来韵味无穷。
《荷花淀》这篇短篇小说,便是这种风格的代表。它清新自然,婉雅蕴藉,秀美之气可掬,宛如一朵丰鲜的荷花,“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开放在朝霞如染的白洋淀里,开放在我们的心中。虽平淡无奇,却也清新隽永,使人回味!
下面,仅就《荷花淀》一文,从几个方面粗浅的谈一下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
三、浓郁的抒情笔调,富于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气息。

从《荷花淀》看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

从《荷花淀》看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

从《荷花淀》看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春季本科班摘要: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独特的“战争审美”。

《荷花淀》以散文化的结构和诗的意蕴,完整体现了这一艺术风格。

是确立“荷花淀派”新的审美范式的重要代表性作品。

《荷花淀》及其所代表的“孙犁风格”,是适应全民族抗战时代需要而产生的具有民族文化底蕴和特定内涵的艺术风格。

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极强的艺术生命力。

对现当代史上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孙犁艺术风格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文化根基和时空环境。

爱生活,爱人民,爱祖国,对人情美、人性美的不懈追求,是《荷花淀》艺术特色的本质意蕴。

关键词:荷花淀艺术特色散文化由于生成时空和创作主体的不同,文学艺术作品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蕴必然存在差异。

小说也是这样。

“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小说创作主要有三种样态:一是以丁玲为代表的五四传统的解构与重构;--是以赵树理为代表的民间传统的升华与超越;三是以孙犁为代表的古典传统的承继与现代化。

他们以各自不同的艺术走向参与了延安时期政治规范下的文学建构,反映了解放区小说创作的基本面貌。

”1作为“古典传统的承继与现代化”文学样态代表人物的孙犁,对中国古典文化、古典文学和“五四”文学成功地进行了扬弃和拓展。

着力追求在抗日战争这一特定时代条件下“发扬人性之美”2。

创造出适应1陈非《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三种样态小说——以丁玲、赵树理、孙犁为代表》《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2孙犁《答吴泰昌问》,《澹定集》,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全民族抗战时代需要的具有特定内涵的艺术风格。

在当时成为民族解放斗争的一种有影响地艺术表现形式。

直到21世纪的今天,孙犁风格与审美意蕴,依然熠熠生辉。

孙犁小说艺术开创的“古典传统的承继与现代化”的道路,在全球化时代更值得关注。

孙犁《荷花淀》艺术实践提出的小说结构创新等问题,仍然是一个困惑颇多的现实课题。

总的看,中国小说突破传统结构的藩篱,尚需时日。

因此,通过对《荷花淀》艺术特色与生成机理的探究,对孙犁小说进行文化解读,对文学创作和艺术鉴赏都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芦花荡》分析孙犁的作品特色

通过《芦花荡》分析孙犁的作品特色

通过《芦花荡》分析孙犁的作品特色孙犁是文学史上的清才,清辞丽句,为一时小说家之选。

对于“善良的东西,美好的东西”的表现,是孙犁创作的原则。

正是凭借这一原则,结合作者对广阔的冀中平原和白洋淀旖旎风光的熟悉,创作出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读来仍令人觉得清新而有韵味。

孙犁文笔婉约而流畅,他的作品中,对自身感情的抒发和对人物感情的的描述,都追求景物与人物的自然融合,篇篇作品都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抒情诗的韵致。

孙犁小说清新雅丽的独特风格便由此而出。

一直很喜欢他的《芦花荡》一篇。

《芦花荡》是《菏花淀》的姊妹篇,虽也是写残酷战争环境中的人和事,但读来一点儿也没有那种凄惨悲戚的感觉,相反,使人感觉到的更多是高昂在作品中那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透过《芦花荡》,我们能充分体会到孙犁小说创作的鲜明特色。

一、立足于小人物的塑造来反映时代主题。

在孙犁的小说中,我们很难看到十分慷慨壮烈的英雄人物,叫我们更多所感受的,是一个个生在冀中、长在冀中的普通百姓形象,有勤劳朴实勇敢的水生嫂,有懂事热情的十六七岁的妞儿,更有自信勇敢,聪明且带有传奇色彩的老头子……《芦花荡》中老头子,小说中连姓名都没有,我们所知道的,也仅是他有着高超的驾船本领,不会使枪,藐视敌人而又无所畏惧。

他对战争的警惕性不高,甚至有些过于自信……他是有缺陷的,但就是这样一个有缺点的英雄,却更多的赢得了我们对这位老人的认可和赞许。

老人单枪匹马来往穿梭于敌人封锁线,内外联络,运输粮食,运送干部;那句“你什么也靠给我”的豪言壮语,表现了他为民族抗战甘愿竭尽心力的精神;其中对两个孩子的喜爱更显真切,他对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的许诺,叫我们深深地感觉到在老人内心中所涌动着的“咱中国人是白洋淀的主人”的热情和“咱中国人是永远不可战胜的”的自信。

他对乡土是那么的充满感情,对侵略者是那么的充满仇恨,而这一切正是那一特殊背景下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中国人民的真实写照。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写作特点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写作特点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写作特点《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的侄子、作家孙犁所写的一篇传记散文,全文透过亲身经历描述了鲁迅先生在家庭中的形象。

该文以充满感情的口吻,生动而真实地揭示了鲁迅先生严肃而又慈爱的家庭角色,展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和家庭伦理观。

其次,该文以生动细腻的描写为特点。

孙犁在写作中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刻画了鲁迅先生的真实形象。

例如,他描绘了伯父的仪表举止、言谈举止、写作状态等等。

这些细腻的描写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伯父的形象,仿佛亲眼目睹了伯父的举止和神情。

特别是对鲁迅先生严肃而又慈爱的家庭角色的刻画,以及对他关心孩子们成长、教育育人的描写,更使读者对他的人格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通过生动细腻的描写,作家成功地将鲁迅先生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能够对他产生共鸣和敬仰。

最后,该文以真诚朴素的语言风格为特点。

孙犁在写作中避免华丽夸张的辞藻和炫技的修辞,而是以朴实、平实的语言讲述了他与伯父的亲情故事。

这种真诚朴素的语言风格与鲁迅先生一贯推崇的风格相契合,使文章更能表达出对鲁迅先生的最真实的敬意和爱戴之情。

而在写作时,孙犁使用了大量的对话和直接引用的方式,使整个文本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真诚朴素的语言风格,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鲁迅先生的真实形象和精神风貌。

综上所述,《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真挚的情感表达、生动细腻的描写以及真诚朴素的语言风格展现了这位伟大的先生在家庭中的充满魅力的形象。

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传记文章,更是对鲁迅先生的深情告白,也是对他先生家庭角色的感激与赞美。

通过该文的描写,读者能够更深刻地了解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感受到他对亲人和社会的关怀和责任感,进一步感知到他在中国文化史中的重要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犁散文的艺术特点
第一,由实出虚,因情见志。

他膺服古典散文“避虚就实”的原则,重“实”而轻“虚”。

年轻时他那种感奋的激情淡泊了,增加的却是深思的哲理气息。

他认为散文是“老年人”的文体,不靠“感情”而只凭“理智”即可成文,就反映了他重“理”、言“志”的总体倾向。

但“有真情”、“写真象”的主张又反映着他以“象”寓“情”的执著努力。

可以说,“物”(象)——“情”——“理”——“文”这散文“四大要素”在孙犁作品中是较好地统一的。

而《黄鹂》这篇带有“转折性”标志的名篇就反映了他这种以“象”来寓情见志(理)的特色。

此文由初见、再见黄鹂娓娓写起,写到在太湖才窥见了它全部的美丽;至此似乎文意已尽,却不料笔锋一转说到事物都有它们的“极致”;然后又由各种事物的“极致”突然转到“典型环境的典型性格”之上——其寓象于情、以情说理的意图始一目了然,真可谓神来之笔!
第二,真中求美,美中显真。

孙犁散文之精髓,以“真”、“美”二字即可囊括:它以真的心地写真的景象,直抵“真”的极致(一切虚构、编织,矫饰、雕凿者面对孙犁散文都将无地自容);同时,以美的文笔写美的情思,展现“美”的极致。

而且,“真”与“美”这二者间也是精神沟通、交相辉映的,即在“真”中探求“美”,在“美”中显现“真”。

《亡人逸事》就是最好的例征。

此文为悼亡之作。

祭奠亡妻,分四节次第写来:第一节“天作之合”,写事巧;第二节“看戏相亲”,写其贞;第三节“劬劳持家”,写其能;第四节“总其一生”,写自己不尽的思念之情——真正把“真”和“美”结合起来了。

第三,平易冲淡,睿智幽默。

这是孙犁散文在语言表现上的个性风格。

孙犁“后期”散文与“前期”相较是有变化的,“前期”的“清丽柔美”被“后期”的“深沉苍劲”取代了;但它们在“变”中亦有“不变”之处,那就是自然、平易、冲淡、沉稳。

这是和他创作时取“直感实言”的态度分不开的。

《报纸的故事》可以说明这一点:此文写他早年失业居家,订了一个月“大公报”的故事,其中向妻借钱、骑车送报、投稿用否及以报糊墙等,
都写得质朴、幽默,给人以睿智、冲淡之感。

但孙犁的性格又不是单一、平面,而是复杂、立体的,这一切调合起来,就形成了他作品的“人格——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