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标准指导原则
预防用疫苗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11
![预防用疫苗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11](https://img.taocdn.com/s3/m/5a7f404afc4ffe473368ab6f.png)
严重(3级) > 39.6~ >130 <45 >155 >100 <80 >25
潜在的生命危胁 (4级)
>
由于心率不齐就急 诊或住院 由于心率不齐就急 诊或住院 由于严重高血压就 急诊或住院 由于严重高血压就 急诊或住院 由于低血压休克就 急诊或住院
需气管插管
表3 全身反应分级表
全身反应
轻度(1级)
1.25~1.5×ULN
1.6~3.0×ULN
3.1~10×ULN
>10×ULN
表5 血液检查分级表
血液
轻度(1级)
血红蛋 (g/dL)
白
(
女
性
)12.0~13.0
血验前红比蛋较白的(变女化性()gm与/d试L)增长~1.5
血红蛋白 (gm/dL)
(
男
性
)12.5~14.5
血验前红比蛋较白的(变男化性()gm与/d试L)增长~1.5
严重的或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
预防性疫苗的临床研究中,发生由临床医师认定 的任何严重的或危及生命的临床事件,其强度均 被认为是4级,
包括:癫痫、昏迷、手足抽搐、糖尿病酮酸中毒、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弥散性瘀斑、麻痹或瘫痪、 急性精神病、严重抑郁症等
附加:不良反应发生频率:
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council fo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medical sciences,CIOMS)推荐用下列术语和百分比表 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频率:
正 影响常活活动动减弱<48小时,不正 48小常时活,动稍减影弱响20活%动~ 50% >正 影响常日活常动活减动弱,>不50能%工,作严 重不能自理,急诊或住院
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事件分级标准指导原则
![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事件分级标准指导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3520d486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0e.png)
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事件分级标准指导原则疫苗的临床试验是确保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步骤。
然而,在进行疫苗临床试验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不良事件。
为了准确评估和管理这些不良事件,制定了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事件分级标准指导原则。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指导原则。
1. 引言在疫苗临床试验中,不良事件是指与疫苗接种相关的任何不良反应或者意外事件。
这些事件可能是轻微的,例如局部疼痛或者发红,也可能是严重的,例如过敏反应或者器官损伤。
因此,对不良事件进行准确的分级是非常重要的。
2. 不良事件分级标准不良事件分级标准是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进行分类的。
普通而言,不良事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级别:- 轻微(Grade 1):不良事件轻微,对受试者的日常活动无明显影响,不需要特殊处理。
- 中度(Grade 2):不良事件中度,导致受试者的日常活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需要一些特殊处理或者治疗。
- 严重(Grade 3):不良事件严重,导致受试者的日常活动受到显著限制,需要紧急处理或者住院治疗。
- 危及生命(Grade 4):不良事件危及受试者的生命,需要即将采取紧急措施进行治疗。
3. 不良事件分类不良事件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进行分级,例如:- 体征和症状:根据不良事件的体征和症状进行分类,例如发热、头痛、呕吐等。
- 实验室检查:根据不良事件在实验室检查中的结果进行分类,例如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异常等。
- 医学影像学:根据不良事件在医学影像学检查中的结果进行分类,例如肺部炎症、心脏损伤等。
4. 不良事件评估和管理在疫苗临床试验中,对不良事件进行准确评估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评估和管理的步骤包括:- 采集信息:及时采集和记录不良事件的相关信息,包括发生时间、严重程度、持续时间等。
- 评估严重程度:根据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按照不良事件分级标准进行评估。
- 制定管理计划:根据不良事件的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管理计划,包括观察、治疗或者紧急处理等。
疫苗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疫苗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fe9580b9ec3a87c24028c4d0.png)
严重的或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
预防性疫苗的临床研究中,发生由临床 医师认定的严重的或危及生命的临床事件, 其强度均被认为是4级,包括:癫痫、昏 迷、手足抽搐、糖尿病酮酸中毒、弥散性 血管内凝血、弥散性瘀斑、麻痹或瘫痪、 急性精神病、严重抑郁症等
样本量
疫苗临床试验样本的大小取决于方法学和统计学考虑, 同时是基于所采用的方法学、统计学及临床和流行病学 的科学判定,并且视制品而异。在满足统计学要求的前 提下,应不低于法规规定的样本量(见药品注册管理办 法)。 临床试验中受试者的数量必须足够以确保结果可靠, 疫苗效力试验的样本量应足够大,以得到精确的效力区 间估计。通常情况下,不同的判定终点所需的样本量不 同。 设计方案应说明每一个主要判定终点(免疫原性, 安全性和效力)的研究所需样本量的计算,最终估计值 决定了试验所需的受试者数目,同时应仔细考虑对疫苗
优效性试验:疫苗优效性试验以典型疾病 病例为基础,对照是安慰剂或对所研究的 疾病无效的疫苗。试验目的是评价接种疫 苗后所预防的疾病的发病率下降的百分比。 非劣效性试验(单侧等效):与对照相比, 疫苗效力非劣效性试验的典型设计是为说 明使用新疫苗后疾病、感染的相对危险度 (或相对发病率,或相对危险率)不大于 事先确定的临床相关数值。 桥接试验:是指在支持某产品从一种组
疫苗临床试验技术指导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则
韩续军
一、前言
人用疫苗包括:含用化学和/或物理方法灭 活但仍具有免疫原性的微生物灭活疫苗; 对人无毒或减毒但保留免疫原性的活微生 物,即减毒活疫苗;由生物体或其分泌物 提取及重组DNA等技术获得的抗原制备的 疫苗。 疫苗的研发主要分为两部分: 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本指导原则仅对 预防用疫苗的临床试验提出总的要求,疫 苗临床试验的全过程应严格按照《药品临 床试验管理规范》(GCP)进行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预防用疫苗临床前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等6个技术指导原则的通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预防用疫苗临床前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等6个技术指导原则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950bf00d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3f.png)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预防用疫苗临床前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等6个技术指导原则的通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预防用疫苗临床前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等6个技术指导原则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为规范疫苗研发行为,指导疫苗研究单位科学地开展研究工作,根据《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及《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我局组织制定了《预防用疫苗临床前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生物制品生产工艺过程变更管理技术指导原则》、《联合疫苗临床前和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多肽疫苗生产及质控技术指导原则》、《结合疫苗质量控制和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和《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等6个技术指导原则,现印发给你们,并请转发辖区内各有关单位。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二○○五年十月十四日预防用疫苗临床前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前言由病毒、细菌或其他病原微生物为起始材料,经培养增殖制成的减毒、灭活的病原体,或再经纯化、裂解、亚单位(包括细菌类毒素)等方法处理制备的富含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学反应而达到预防某种疾病的产品,为预防用疫苗。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用病毒、细菌或其他病原微生物制备的预防用疫苗,其目的是为该类制剂提供一个共同的原则,指导制定临床前研究的方案,和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
一、基本原则(一)应符合国家《药品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二)对所预防的疾病的流行情况进行研究,包括疾病的危害程度所涉及的人群及病原的型和亚型等;(三)对研制该类制品用于预防疾病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必要性进行分析;(四)应对该制品用于预防该疾病的利益风险比进行研究。
根据该制品的预防方案可能达到的效果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或危害,对总体的利弊权衡进行评价,并提出拟采取避免或减少其危害性或副作用的措施。
这种评价将是该方案能否获得批准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用于疫苗研究用的菌毒种研究疫苗所用的菌毒种必须证明为引起本病的细菌、病毒或其他病原体,如该菌毒株分离自人体,下述内容必须清楚。
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事件分级标准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事件分级标准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https://img.taocdn.com/s3/m/040d4b656c85ec3a87c2c5a0.png)
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事件分级标准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预防用疫苗(以下简称“疫苗”)为特殊药品,常用于健康人群的疾病预防。
大多数疫苗的各阶段临床试验均选择健康的受试者,并且多数为健康儿童,因此安全性方面的考虑在疫苗临床试验过程中尤为重要,其要求应高于一般治疗性药物。
标准化的不良事件分级标准已逐渐广泛应用于评估治疗用药物在特定疾病患者人群中的安全性,现有的分级标准适用于此类因疾病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异常的患病人群,但不适用于健康志愿者。
本指导原则针对疫苗制定不良事件分级标准的目的,就是更科学的监测和评估疫苗接种相关不良反应,以及最大程度地降低健康受试者在临床试验中的风险。
本指导原则所采用分级标准和依据,既参考了国外监管机构发布的同类指南,也结合了我国的临床实践。
本指导原则的起草基于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随着相关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认知的提高,本指导原则也将适时修订。
一、概述本指导原则适于新型疫苗,当临床试验受试者为健康成人、青少年、儿童或婴幼儿时,对试验中发生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异常的严重程度(即不良事件强度)进行评估,并可作为疫苗临床试验设计中规定的紧急揭盲标准,以及作为是否暂停/终止临床研究的参考。
同时,本指导原则提供的统一不良事件分级标准也有助于同一临床试验不同试验组间,或不同临床试验间安全性数据的比较。
疫苗的临床试验应严格遵守《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疫苗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指导原则(试行)》并符合相关的法规要求。
相关法规要求疫苗临床试验中发生的不良事件需接受有关管理当局的监查和相关各方(注册申请人、伦理委员会和研究者)的监控,并按《疫苗临床试验严重不良事件报告管理规定(试行)》的要求报告。
本指导原则的分级标准适用于对疫苗临床试验不良事件的分级评估,同样适用于接种疫苗后不良反应的分级评估。
本指导原则及已发布的疫苗临床试验相关指导原则旨在为疫苗进行临床试验安全性评估时提供参考。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研发技术指导原则(试行)》等5个指导原则的通告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研发技术指导原则(试行)》等5个指导原则的通告](https://img.taocdn.com/s3/m/6843342e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42.png)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研发技术指导原则(试行)》等5个指导原则的通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日期】2020.08.14•【文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20年第21号•【施行日期】2020.08.1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传染病防控正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20年第21号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研发技术指导原则(试行)》等5个指导原则的通告为指导我国新冠疫苗的临床研发,提供可参考的技术标准,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部署下,药审中心组织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研发技术指导原则(试行)》(附件1)《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mRNA疫苗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附件2)《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非临床有效性研究与评价技术要点(试行)》(附件3)《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附件4)《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临床评价指导原则(试行)》(附件5)。
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关于印发药品技术指导原则发布程序的通知》(药监综药管〔2020〕9号)要求,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核同意,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特此通告。
附件:1.《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研发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及起草说明2.《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mRNA疫苗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及起草说明3.《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非临床有效性研究与评价技术要点》(试行)4.《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及起草说明5.《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临床评价指导原则(试行)》及起草说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2020年8月14日。
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
![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9ab55040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e2.png)
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1. 引言在全球范围内,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关键工具。
疫苗的临床试验是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必要步骤。
然而,在进行疫苗临床试验的过程中,不良反应是不可避免的。
为了对不良反应进行评估和防范,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被广泛采用。
本文将探讨这些指导原则的重要性,并提供个人观点和理解。
2. 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的定义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是一种对疫苗接种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系统分级的方法。
这些分级标准为疫苗临床试验的监测和评估提供了框架,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标准中通常包括了轻微、中等、严重等级,以及对于严重反应的详细描述。
3. 指导原则的重要性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对于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安全性评估:分级标准的使用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和监管机构了解疫苗接种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对疫苗的安全性进行准确评估。
- 数据可比性:标准化的分级方法确保了不同试验数据之间的可比性,这对于合理比较不同疫苗的安全性和效果至关重要。
- 风险通报:分级标准能够帮助研究人员快速、准确地报告疫苗临床试验中的不良反应,从而提供给监管机构和公众及时的风险信息。
- 研发进展:通过分级标准,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评估疫苗的安全性和效果,有助于在研发过程中及早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4.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个撰写文章的写手,我认为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在疫苗研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指导原则不仅保障了疫苗的安全性评估,也为公众提供了可靠的风险信息。
然而,标准的设计和应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不同试验间可能存在的差异性、对于严重反应的准确定义等。
标准的修订和更新是非常必要的,以便更好地适应疫苗研发的需求和最新发展。
5. 总结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在疫苗研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疫苗临床试验:普通之中有特殊!
![疫苗临床试验:普通之中有特殊!](https://img.taocdn.com/s3/m/59f4f37d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a7.png)
疫苗临床试验:普通之中有特殊!疫苗作为⽣物制品的⼀⼤类,其临床试验除了需要遵守《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的⼀般要求外,还有其特殊性,⽬前国内只有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和⼴西壮族⾃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两个试验基地,其试验的实施与其他药物有不同之处,因此,学习相关法规是⼗分必要的。
可喜的是,国内已出现专门做疫苗临床试验的CRO公司,其操作规范和经验丰富,效率也⽐较⾼,为推进疫苗临床试验提供了强⼤的技术⽀持。
以下是相关法规和专家的专论,希望对同⾏有所帮助。
关于印发《疫苗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的通知国⾷药监注[2004]575号,2004年12⽉03⽇发布各省、⾃治区、直辖市⾷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 为加强对疫苗类⽣物制品临床研究的指导,规范临床试验⾏为,我局组织制定了《疫苗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现予下发,请有关单位遵照执⾏。
国家⾷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四年⼗⼆⽉三⽇疫苗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前⾔ ⼆、基本原则 三、概述 (⼀)临床试验分期 (⼆)疫苗临床试验前研究和实验室评价 (三)疫苗特殊性考虑 四、⽅法学考虑 (⼀)受试⼈群 (⼆)结果判定 (三)诊断⽅法的验证 (四)病例检测和确定 (五)不良事件监测和报告 五、统计学考虑 (⼀)概述 (⼆)Ⅲ期试验设计要求 (三)效⼒ (四)安全性 (五)样本量 (六)随访持续时间 六、伦理学考虑 (⼀)概述 (⼆)受试者保护 (三)伦理委员审查 七、Ⅰ期临床试验 ⼋、Ⅱ期临床试验 九、Ⅲ期临床试验 ⼗、Ⅳ期临床试验 ⼗⼀、研究设计 (⼀)平⾏组设计 (⼆)多中⼼试验 (三)优效性、⾮劣效性试验 (四)观察队列试验 (五)病例对照试验 ⼗⼆、桥接试验 附录1:术语定义 附录2:疫苗临床试验⽅案基本要求疫苗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前⾔ 本指导原则中的疫苗,是指能诱导宿主对感染病原、毒素或其他重要抗原性物质产⽣特异、主动保护性免疫的异源预防⽤⽣物制品。
(整理)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
![(整理)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0b410f3390c69ec3d4bb7536.png)
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前言疫苗系一类特殊的药品,通常用于健康人群的预防疾病。
大多数预防性疫苗的各阶段临床试验均选择健康的受试者,并且多数疫苗用于健康儿童,因此,在预防性疫苗临床研究过程中,对安全性方面的考虑尤为重要,其要求应高于一般治疗性药物。
标准化的不良反应评价分级标准,已逐渐被广泛用于评估治疗用药物在特定疾病的患者人群中的安全性,但这些分级标准适用于患者,本身的疾病过程经历了轻度、中度或重度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异常的不良事件,故其参数可能并不适于健康志愿者。
本指导原则针对预防性疫苗制定不良反应分级标准的目的,就是最大程度地降低健康受试者在临床试验中的风险,本不良反应分级标准中所采用参数的界定值,系基于已上市疫苗临床试验中所获得的经验和已公开的信息,并结合当前国情的考虑。
一、概述本指导原则适于创新性预防性疫苗,并适用于临床试验的受试者为健康成人及青少年时,对试验中发生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异常的严重程度即不良反应强度进行评估,并可作为一般预防性疫苗临床试验设计中规定的破盲标准,以及作为是否停止临床研究的参考。
同时,本指导原则提供的统一不良反应分级标准也有助于预防性疫苗的同一临床试验不同试验组间或不同临床试验间的安全性数据的比较。
预防性疫苗的临床试验应严格遵守《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并符合相关的法规要求,管理法规要求疫苗临床研究中发生的不良事件需接受有关管理当局的监查和相关主体(注册申请人、伦理委员会和研究人员)的监控,并适时备报。
预防性疫苗的临床试验研究者必须适时、全面、客观而准确地记录所有安全性观察值及相关数据,从而进行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的评价,注册申请人必须监测临床研究的全程进展,本不良反应的分级标准有助于进行安全性监控,并及时做出判断和按要求适时报告。
本指导原则及已发布的疫苗临床试验相关指导原则的目的旨在为预防性疫苗进行临床试验的安全性评估时提供参考,本文中不良反应的分类和分级标准为临床研究中安全性资料的完整性提供补充。
《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事件分级标准指导原则》修订说明
![《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事件分级标准指导原则》修订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6f381369a300a6c30c229fc0.png)
附件2《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事件分级标准指导原则》修订说明一、背景2005年首次制定发布的《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是专门针对疫苗临床研究相关的不良反应制定的分级标准,旨在更科学的监测和评估健康受试者接种候选疫苗后的相关不良反应,以及最大程度地降低临床试验的风险。
该指导原则发布至今已应用14年,对推动我国疫苗临床试验科学规范发展并与国际接轨,特别是在WHO对我国NRA疫苗监管体系评估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05年版指导原则的内容适用于健康成人及青少年受试者,部分不良事件的分级判定指标不完全适用于婴幼儿;此外,随着临床研究实践和对人体医学认知的深入,以及实验室检测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的颁布实施,对疫苗临床研究提出更高的监管需求,因此在充分借鉴国外监管机构发布的同类指南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临床实践经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决定对2005年版指导原则进行修订。
药审中心专门成立了起草小组,在广泛调研基础上,根据专家意见,参考境外监管机构发布的同类指导原则和行业指南,并结合我国的临床实践经验,形成征求意见稿并在中心网站公开征求意见。
之后,在对征集的意见汇总分析基础上,修改完善了指导原则,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有关规定更新了相关技术要求。
二、主要框架和内容本指导原则提供的疫苗临床试验不良事件的分级指标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临床观察指标,包括接种部位(局部)不良事件、生命体征和非接种部位(全身)不良事件;第二部分为实验室检测指标(包括血液生化、血液常规、尿液常规等)。
此外,本指导原还对其他不良事件分级一般原则、关联性评价和安全性报告进行相应说明和规定。
三、修订说明主要修订内容包括:(一)关于不良事件分级一般原则:对分级表中未涉及的临床异常情况,明确分级评估的一般原则。
(二)关于临床观察指标1. 更新接种部位不良事件分级表中硬结、肿胀、红晕、皮疹、瘙痒分级标准;增加蜂窝组织炎分级标准。
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
![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6e8bf7fa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c3.png)
尊敬的读者:今天我想和大家共享的是关于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的主题。
在当前全球范围内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中,疫苗的研发和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疫苗作为一种预防性医疗手段,其临床试验不仅需要高质量、深度和广度的评估指导,同时也需要建立明确的不良反应分级标准,以确保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地探讨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以帮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这一重要议题。
1. 了解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在接触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
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是一种评估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过程,通常包括临床前实验室研究、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等环节。
在人体试验阶段,疫苗接种者往往被观察和监测一段时间,以确定疫苗的不良反应情况。
2. 不良反应分级标准的重要性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是指根据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将不良反应划分为不同级别的标准。
这一标准的建立对于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至关重要。
它可以帮助疫苗研发者和临床试验人员更准确地评估疫苗的安全性,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分级标准也对于疫苗的注册和上市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是确保疫苗质量和安全的必要手段。
3. 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在本节中,我将重点介绍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的指导原则。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规定,不良反应分级标准主要包括轻、中、重三个级别。
轻度不良反应一般可以自行缓解,不需要特殊处理;中度不良反应需要医生进行干预治疗,但一般不会对受试者造成长期影响;重度不良反应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威胁生命。
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还需要考虑特定人群的差异。
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对于疫苗的耐受性和不良反应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制定分级标准时需要考虑这些特殊情况。
4.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个人认为,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的建立应该以安全和有效为首要目标。
疫苗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指导原则
![疫苗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指导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e4adc3ce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eb.png)
疫苗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指导原则1.严格遵守伦理原则:疫苗临床试验必须在伦理框架下进行,确保试验过程中人体受试者的权益和福利。
疫苗试验应遵循国家和国际伦理准则,包括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查和获得知情同意。
2.设计良好的试验方案:疫苗临床试验方案应具备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方案应明确试验的目的、假设、研究人群、终点指标、样本量计算、试验时间和进度安排等内容。
3.严格控制试验质量:疫苗临床试验应实施严密的质量控制措施,包括选择合适的试验中心和合格的调查员,编制规范的操作规程、案例报告表和数据收集表,进行试验前培训和现场监管,进行数据监测和核查,确保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客观评估疫苗效果:疫苗临床试验的效果评价应客观、科学和可靠。
在试验设计中应明确主要和次要终点指标,合理选择评价指标和测量方法,并制定分析计划。
评价结果应通过双盲评价、随机化、对照组等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确保评估的客观性和可比性。
5.保护受试者安全:疫苗临床试验过程中,保护受试者的安全是最重要的原则。
试验前应详细评估疫苗的安全性,制定安全监测和报告计划。
试验中应密切监测受试者的不良反应和严重不良事件,及时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
6.严格控制试验数据:疫苗临床试验的数据管理应严格按照规范进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试验过程中应建立完善的数据收集、录入和管理系统,确保数据的及时录入和核对。
在数据分析阶段,应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确保分析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7.保证试验可追溯和重复:疫苗临床试验的原始资料和相关文件应妥善保存,确保试验的可追溯性和重复性。
试验记录和报告应详细完整,包括试验设计、操作规程、数据收集表、药物配方和使用情况等,以便于审计和验证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总之,疫苗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是确保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环节,需要遵循伦理原则,设计良好的试验方案,严格控制试验质量,保护受试者安全,严格控制试验数据,保证试验可追溯和重复。
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
![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1fd12a1cb52acfc789ebc936.png)
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前言疫苗系一类特殊的药品,通常用于健康人群的预防疾病。
大多数预防性疫苗的各阶段临床试验均选择健康的受试者,并且多数疫苗用于健康儿童,因此,在预防性疫苗临床研究过程中,对安全性方面的考虑尤为重要,其要求应高于一般治疗性药物。
标准化的不良反应评价分级标准,已逐渐被广泛用于评估治疗用药物在特定疾病的患者人群中的安全性,但这些分级标准适用于患者,本身的疾病过程经历了轻度、中度或重度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异常的不良事件,故其参数可能并不适于健康志愿者。
本指导原则针对预防性疫苗制定不良反应分级标准的目的,就是最大程度地降低健康受试者在临床试验中的风险,本不良反应分级标准中所采用参数的界定值,系基于已上市疫苗临床试验中所获得的经验和已公开的信息,并结合当前国情的考虑。
一、概述本指导原则适于创新性预防性疫苗,并适用于临床试验的受试者为健康成人及青少年时,对试验中发生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异常的严重程度即不良反应强度进行评估,并可作为一般预防性疫苗临床试验设计中规定的破盲标准,以及作为是否停止临床研究的参考。
同时,本指导原则提供的统一不良反应分级标准也有助于预防性疫苗的同一临床试验不同试验组间或不同临床试验间的安全性数据的比较。
预防性疫苗的临床试验应严格遵守《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并符合相关的法规要求,管理法规要求疫苗临床研究中发生的不良事件需接受有关管理当局的监查和相关主体(注册申请人、伦理委员会和研究人员)的监控,并适时备报。
预防性疫苗的临床试验研究者必须适时、全面、客观而准确地记录所有安全性观察值及相关数据,从而进行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的评价,注册申请人必须监测临床研究的全程进展,本不良反应的分级标准有助于进行安全性监控,并及时做出判断和按要求适时报告。
本指导原则及已发布的疫苗临床试验相关指导原则的目的旨在为预防性疫苗进行临床试验的安全性评估时提供参考,本文中不良反应的分类和分级标准为临床研究中安全性资料的完整性提供补充。
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事件分级标准指导原则
![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事件分级标准指导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d5ba14eb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49.png)
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事件分级标准指导原则一、背景介绍预防用疫苗的临床试验是评估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步骤。
在试验过程中,不良事件的监测和分级是至关重要的,以确保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文旨在提供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事件分级标准指导原则,以便研究人员在试验过程中进行准确的不良事件报告和评估。
二、不良事件的定义不良事件是指在疫苗接种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或不良医疗事件。
不良事件可以是预期的,也可以是未预期的。
预期的不良事件是在疫苗说明书中已列明的不良反应,未预期的不良事件是指在疫苗说明书中未列明的不良反应。
三、不良事件的分级标准根据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和与疫苗接种的相关性,不良事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等级:1. 轻度不良事件(Grade 1):- 症状轻微,不影响日常活动;- 无需特殊治疗,自行缓解;- 与疫苗接种可能有关,但不影响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中度不良事件(Grade 2):- 症状中等程度,可能影响日常活动;- 需要一般治疗干预;- 与疫苗接种有关,但不会对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造成重大影响。
3. 重度不良事件(Grade 3):- 症状严重,明显影响日常活动;- 需要特殊治疗干预;- 与疫苗接种有关,可能对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造成重大影响。
4. 严重不良事件(Grade 4):- 危及生命,需要紧急治疗;- 可能与疫苗接种有关,对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造成严重影响。
四、不良事件的报告和评估在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应及时、准确地报告和评估不良事件。
以下是不良事件报告和评估的步骤:1. 事件报告:- 研究人员应建立完善的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确保及时收集和记录不良事件的相关信息;- 不良事件报告应包括患者基本信息、不良事件的描述、发生时间、持续时间、处理措施等。
2. 事件评估:- 研究人员应根据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和与疫苗接种的相关性,进行不良事件的评估;- 评估结果应以分级标准为依据,准确判断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
预防用疫苗临床可比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预防用疫苗临床可比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0acf5f50482fb4daa48d4b0c.png)
附件1预防用疫苗临床可比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前言为进一步规范预防用疫苗(以下简称疫苗)临床试验和提高临床研发水平,保证同类疫苗注册上市时具有相似的安全有效性,指导非创新性疫苗的临床研发和评价,特制定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所述非创新性疫苗是指已有同类疫苗在中国境内上市,其在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与已上市同类疫苗具有可比性的疫苗。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采用免疫原性替代终点进行有效性评价的非创新性疫苗。
对涉及处方和生产工艺等变更的疫苗,如需要通过临床可比性研究进一步评价其变更可行性的,也可参考本指导原则。
疫苗临床试验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执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按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疫苗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指导原则》、《疫苗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的不良事件分级标准指导原则》等相关要求进行。
本指导原则仅代表当前的观点和认识,随着研究和认识的深入将不断修订和完善。
二、临床试验前的考虑对于非创新性疫苗,在研发立项时应充分评估已上市同类疫苗临床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通常应首先进行候选疫苗(或称试验疫苗)与已上市同类疫苗(或称对照疫苗)在药学和非临床方面的比对研究,其比较数据结合临床试验结果用于评价两种疫苗的可比性。
上市疫苗关键质量标准项目的可接受限度(如抗原含量/效价、病毒滴度、产品及工艺相关杂质等),不仅须根据生产工艺能力、稳定性研究等药学研究数据确定,还需结合非临床研究批次和结果、注册临床试验批次的核定结果及临床试验安全有效性结果分析论证其合理性。
因此,应在充分考虑生产规模的预期放大、生产工艺地址变更、生产参数调整及产品关键质量属性的变异度、产品货架期降解等因素基础上,选取在上述因素方面可代表上市生产的试验疫苗进入注册临床试验。
建议采用商业化规模生产的疫苗用于申请上市许可的关键性注册临床试验(含加强免疫)。
三、临床试验设计的一般考虑对于非创新性疫苗,临床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评价该疫苗与对照疫苗在安全有效性方面的可比性。
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事件分级标准指导原则
![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事件分级标准指导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564cb175a6c30c2259019ec0.png)
附件1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事件分级标准指导原则一、前言预防用疫苗(以下简称疫苗)是指为预防、控制疾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免疫接种的预防性生物制品,包括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
疫苗临床试验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执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按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疫苗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和《疫苗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等相关要求进行。
由于疫苗通常用于健康人群,多数为健康儿童或婴幼儿,一般情况下其各阶段临床试验选择健康受试者,因此在疫苗的临床试验中,对安全性方面的考虑和风险控制的要求应高于治疗性药物,实行最严格的管理制度,坚持风险管理和全程管控。
本指导原则为针对疫苗临床试验制定的不良事件分级标准,旨在通过对不良事件与接种疫苗因果关系的合理分析和判定,科学地监测和评估疫苗相关不良反应,最大程度地降低健康受试者在临床试验中的风险以及疫苗使用者的风险。
本指导原则基于现行法规和行业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起草,所采用的分级标准和依据,参考了境外监管机构发布的—1 —同类指导原则和行业指南,并结合了我国的临床实践经验而制定,将随着相关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知识水平的提高适时更新。
二、适用范围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对疫苗临床试验中发生的不良事件严重程度(即强度)进行分级评估。
由于疫苗临床试验的受试者可能为成人、青少年、儿童或婴幼儿,因此应依据不同年龄段人群生理特点对试验中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测指标异常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分级评估标准也可作为疫苗临床试验设计中规定的紧急揭盲标准,以及是否暂停/终止临床的参考。
同时,本指导原则提供的统一不良事件分级标准也有助于同一临床试验或不同临床试验间安全性数据的比较。
三、基本内容本指导原则提供的疫苗临床试验不良事件的分级指标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临床观察指标(即症状和体征,包括接种部位不良事件、生命体征、非接种部位不良事件);第二部分为实验室检测指标(血液生化、血液常规、尿液常规等)。
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
![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084c4610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17.png)
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疫苗临床试验是新疫苗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旨在评估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进行疫苗临床试验时,评估受试者的不良反应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规范疫苗临床试验中不良反应的报告和评估,制定了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
不良反应是指在疫苗接种后,与疫苗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任何不利的医学事件。
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是根据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将其分为不同等级,以便对不同等级的不良反应进行统一的评估和处理。
一般来说,不良反应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
具体的分级标准如下:轻度不良反应:轻度不良反应是指不需要治疗干预或只需要简单治疗干预即可缓解的不良反应。
轻度不良反应的症状通常较轻微,对受试者的身体功能和生活质量影响较小。
例如,接种疫苗后出现局部红肿、疼痛或轻微的发热等症状。
中度不良反应:中度不良反应是指需要治疗干预来缓解症状的不良反应。
中度不良反应的症状可能对受试者的身体功能和生活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但通常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例如,接种疫苗后出现持续性发热、呕吐或过敏反应等症状。
重度不良反应:重度不良反应是指需要紧急治疗干预或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不良反应。
重度不良反应可能对受试者的身体功能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例如,接种疫苗后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神经系统疾病或器官功能衰竭等症状。
在进行疫苗临床试验时,研究人员会对受试者进行定期的随访和检查,以及询问受试者的不良反应情况。
受试者对不良反应的报告非常重要,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及时评估疫苗的安全性,并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
根据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研究人员可以对不同等级的不良反应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
对于轻度不良反应,通常无需特殊处理,只需告知受试者症状会自行缓解即可。
对于中度不良反应,可能需要给予一些治疗干预,例如使用解热药或抗过敏药物等。
对于重度不良反应,研究人员应立即采取紧急治疗措施,并将事件报告给监管机构和伦理委员会。
总的来说,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的制定和使用,有助于确保疫苗临床试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
分级标准指导原则
前言
疫苗系一类特殊的药品,通常用于健康人群的预防疾病。
大多数预防性疫苗的各阶段临床试验均选择健康的受试者,并且多数疫苗用于健康儿童,因此,在预防性疫苗临床研究过程中,对安全性方面的考虑尤为重要,其要求应高于一般治疗性药物。
标准化的不良反应评价分级标准,已逐渐被广泛用于评估治疗用药物在特定疾病的患者人群中的安全性,但这些分级标准适用于患者,本身的疾病过程经历了轻度、中度或重度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异常的不良事件,故其参数可能并不适于健康志愿者。
本指导原则针对预防性疫苗制定不良反应分级标准的目的,就是最大程度地降低健康受试者在临床试验中的风险,本不良反应分级标准中所采用参数的界定值,系基于已上市疫苗临床试验中所获得的经验和已公开的信息,并结合当前国情的考虑。
一、概述
本指导原则适于创新性预防性疫苗,并适用于临床试验的受试者为健康成人及青少年时,对试验中发生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异常的严重程度即不良反应强度进行评估,并可作为一般预防性疫苗临床试验设计中规定的破盲标准,以及作为是否停止临床研究的参考。
同时,本指导原则提供的统一不良反应分级标准也有助于预防性疫苗的同一临床试验不同试验组间或不同临床试验间的安全性数据的比较。
预防性疫苗的临床试验应严格遵守《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并符合相关的法规要求,管理法规要求疫苗临床研究中发生的不良事件需接受有关管理当局的监查和相关主体(注册申请人、伦理委员会和研究人员)的监控,并适时备报。
预防性疫苗的临床试验研究者必须适时、全面、客观而准确地记录所有安全性观察值及相关数据,从而进行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的评价,注册申请人必须监测临床研究的全程进展,本不良反应的分级标准有助于进行安全性监控,并及时做出判断和按要求适时报告。
本指导原则及已发布的疫苗临床试验相关指导原则的目的旨在为预防性疫苗进行临床试验的安全性评估时提供参考,本文中不良反应的分类和分级标准为临床研究中安全性资料的完整性提供补充。
二、基本内容
本指导原则提供的预防性疫苗临床试验中不良反应的分级指标包括两部分(详见毒性分级表),第一部分为临床指标(局部反应、全身反应、生命体征检测);第二部分为实验室指标(血生化、血常规、尿常规检测),但并非涵盖所有预防性疫苗临床试验中所需观察的安全性指标,对于一些开发中的特殊疫苗可能需要增加额外的监控指标,或修改表中参数的具体界定值。
例如,额外的参数基于临床前毒理研究的安全性提示或先前类似已上市产品的经验。
不同疫苗在进行临床试验时,可根据疫苗的特性,从本文的不良反应分级表中选择适合的观察指标。
根据疫苗的各自特征和疾病流行情况,进行合理的安全性监测与评价。
(一)不良反应分级表
1.临床观察指标(表1~3)
表1 局部反应分级表
*除了最直接地通过测量直径来分级评价局部反应,还要记录测量结果的发展变化。
**肿的评价和分级应根据功能等级和实际测量结果
表2 生命体征分级表
* 引自中国预防接种手册,受试者应在静止状态进行检测
** 口温;检测前没有喝热的或冷的饮料或吸烟
*** 血压异常的判断需与使用疫苗前的基线血压值对比,进行具体分析。
表3 全身反应分级表
2、实验室指标(表4~6)
由于实验室所有指标作为参考标准须依据所规定的正常值而定, 因此需提供规定的正常值范围来证明其合理可行性,以下仅供参考。
表4 血生化指标分级表
*“ULN”:为正常值范围之上限
#在毒性评价和结论中的临床症状需与每项实验室参数共同描述,并在研究中进行监查
表5 血液检查分级表
**“ULN”:为正常值范围之上限
表6 尿液检查分级表
以上表中的分级指标并不推荐用于所有疫苗临床试验的健康志愿者的安全性监测,也不代表涵盖了所有安全性的监测指标,建议选取适宜的监测指标用于相应的预防性疫苗的临床试验受试者。
鉴于健康婴幼儿的部分生理指标与成人明显不同,建议在具体应用时结合临床研究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二)不良反应强度分级的一般评估原则
对于上面分级表中未涉及的临床异常情况,按照下列标准对不良反应进行强度分级评估:
1级轻度短时间的不适(<48小时),无需医疗;
2级中度轻度到中度限制日常活动,不需要或只需要少量的医疗干预;
3级重度显著地限制日常活动,需要日常生活照顾,需要医疗,可能需要住院;
4级危及生命极度限制日常活动,显著地需要日常生活照顾,需要医疗和住院;
(三)严重的或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
预防性疫苗的临床研究中,发生由临床医师认定的任何严重的或危及生命的临床事件,其强度均被认为是4级,包括:癫痫、昏迷、手足抽搐、糖尿病酮酸中毒、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弥散性瘀斑、麻痹或瘫痪、急性精神病、严重抑郁症等。
严重的或罕见的不良反应常需要大量样本的临床研究才能发现,有时可能需通过上市后进行进一步评价。
但在上市前的临床研究中,应尽可能的增大样本量,以期发现少见或罕见的严重不良反应。
而作为主要适用人群为健康个体并包括婴幼儿的疫苗而言,对其安全性的要求较其他药品更为严格,考虑更为慎重。
如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可进行以安全性观察指标作为临床评价终点的临床研究,样本量最低则需符合统计学的要求。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根据预防性疫苗临床研究的情况,适时对本指导原则进行修订和完善。
(注: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