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和反贫困

合集下载

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理论关系、战略转变与政策重点

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理论关系、战略转变与政策重点

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理论关系、战略转变与政策重点文/汪三贵刘明月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实施了一系列扶贫规划,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贫困治理之路.为消除绝对贫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了根基。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扶贫开发工作摆到了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作出了全面打贏脱贫攻坚战的战略部署,在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的合力攻坚下,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

2012-2019年,中国的贫困人口从9899万人减少到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o到2()20年年底,中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将实现全部脱贫、贫困县将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将得到历史性消除。

然而,消除绝对贫困并不意味着中国将不存在贫困问题,也不意味着减贫工作的暂停.相对贫困问题还会长期存在,并将成为未来减贫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的目标任务.这意味着中国的贫困治理在2020年进入到相对贫困治理的新阶段。

目前学者们对相对贫困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相对贫困的理论、标准和长效机制方面.而有关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理论关系、贫困战略转变的探讨还不够深入。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有何不同?中国的扶贫战略如何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相对贫困治理阶段重点要关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助于了解中国扶贫的新形势,把握中国扶贫工作的未来走向,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理论关系(一)绝对贫困的内涵及测度绝对贫困的概念最早由Booth于1887年在伦敦东区开展的研究中提出。

他将每周收入少于18便士且拥有6个孩子的家庭定义为贫困家庭,同时还将收入之外的工作类型和生活条件纳入贫困的判定依据,如果个人没有工作且不存在酗酒、赌博等行为则被认定为贫困人口。

城市贫困与反贫困问题

城市贫困与反贫困问题

反贫困政策的实践与效果
社会保障体系
01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减
轻他们在生活中的风险。
教育和技能培训
02
提供教育和技能培训机会,帮助贫困人口提高自身能力,增强
就业竞争力,改善生计。
基础设施建设
03
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高贫困地区的生产力和生
活水平。
反贫困政策的实践与效果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包 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 保险等,确保城市贫困人口的 基本生活保障,减轻他们在医 疗、养老等方面的经济负担。对贫困家庭和偏远地区的孩子 ,提供更多的公平教育机会, 帮助他们通过教育改变命运,
实现社会流动。
改善住房条件
通过公共租赁、住房补贴等措 施,改善城市贫困人口的住房 条件,降低住房压力,提高生
活质量。
改善城市环境与社区发展
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
通过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 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应注重城市绿化、环保等方面的工 作,营造宜居环境。
促进社区发展
加强社区建设,提高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政府应加 大对社区公共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社区环境,提高居民的 生活品质。同时,应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发挥他们的主 体作用。
社会救助和扶贫福利制度:建 立社会救助和福利制度,为贫 困家庭和特殊群体提供帮助和
支持。
然而,反贫困政策的实施也面 临一些挑战
政策覆盖面有限:社会保障体 系、教育和技能培训等政策往 往只能覆盖部分贫困人口,难 以全面解决城市贫困问题。
反贫困政策的实践与效果
资源分配不均:在一些地区,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反贫困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列宁贫困与反贫困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列宁贫困与反贫困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列宁在领导俄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对贫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特点鲜明且符合俄国实际的贫困与反贫困理论。

列宁从生产力视角出发,强调布尔什维克领导和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反贫困实践的极端重要性,认为大力提高生产力是脱贫之根本。

列宁贫困与反贫困理论集政治性、人民性、继承性、发展性等特质于一体,对于当下我国精准脱贫事业仍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启示我们要继续坚持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发挥市场要素的最大价值、加强贫困地区文化建设、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

〔关键词〕列宁;贫困与反贫困理论;党的领导;人民主体;精准脱贫〔中图分类号〕A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0)06-0024-04宫长瑞,祁悦(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730000)〔收稿日期〕2020-10-0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XKS004)。

〔作者简介〕宫长瑞(1982-),男,甘肃庆阳人,兰州大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祁悦(1995-),女,山西朔州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苏维埃俄国的社会实际和发展状况,从多个角度全面认识和分析了“贫困在哪里”“何以贫困”“如何脱贫”等问题,细化和深入发展了经典理论,形成了列宁贫困与反贫困理论,促进了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发展,巩固了新生政权,为世界上落后国家摆脱贫困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发展道路,对当代中国脱贫事业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一、列宁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的主要内容(一)大力增加生产力是根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本就处于帝国主义链条薄弱端的俄国更加积贫积弱,源源不断的军备输出早已严重影响了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基本生活需求都难以满足,社会矛盾骤激。

相反,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顾人民反对,继续陷入战争泥沼。

城市贫困问题与反贫困行动探析

城市贫困问题与反贫困行动探析

269区域治理LIVELIHOOD城市贫困问题与反贫困行动探析*长江大学 王家亮摘要:贫困问题不仅存在于农村,城市也有贫困人口,城市贫困十分复杂,阻碍社会前进。

文章先从中国城市贫困的阶段、群体探讨了这一问题的现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其次讨论了城市反贫困行动成果和不足之处,最后就中国的城市贫困问题,从战略、制度、政策、行动四个方面试图提出一些可行建议。

关键词:城市贫困;致贫因素;反贫困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0)22-0269-0003《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报告(2018—2019年)》指出2019年有97%的贫困人口脱贫,全国减贫人数超1100万人,中国脱贫攻坚行动取得了关键性的成就。

国家领导人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五次峰会上指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7亿多人脱贫,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70%。

农村贫困是脱贫攻坚的难点和重点,但城市贫困同样值得引起关注。

蒋贵凰/宋迎昌[1](2011)采用绝对值法和恩格尔系数,参照低保情况,估计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贫困人数分别为756万、1657万、1717万、845万,中国城市贫困人口数量庞大。

在中国统计年鉴中,城镇人口是居住在城镇范围内的全部常住人口;乡村人口是除此以外的全部人口。

赵丽红/薛新娅(2010)将城市贫困定义为生活水平达不到平均水平,只能维持远远低于平均生活水平的状况。

在解决途径上,魏后凯/王宁(2013)认为需完善当前城市反贫困的基础,吸取农村参与式扶贫经验,走参与式反贫困道路。

颖涛(2003)指出需建立基本保障、广泛覆盖、多个层次、逐步统一的城市反贫困行动体系。

对解决城市贫困问题具有很大意义。

一、城市贫困问题现状据统计,全球城市人口数量从2007年开始超过农村,预计城镇人口将不断增加,到2030年达到50亿人。

城市化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其中亚、非洲的城市人口将达到最多。

Ravallion ,Chen和Sangraula (2007)分析了近90个中低收入国家数据,估计全球城市居民中有1/3是穷人,占世界贫困总人口的1/4。

智利的贫困与反贫困问题

智利的贫困与反贫困问题
教育水平提高
随着贫困率的下降,智利的收入分配状况 得到改善,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增长较快 。
社会保障覆盖扩大
通过教育政策的实施,贫困家庭子女接受 教育的机会增加,整体教育水平得到提高 。
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服务的完善使得更多 的人得到了保障。
反贫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 2 3
政策覆盖不全
尽管反贫困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一些贫 困人口未能被政策覆盖,需要进一步扩大政策的 覆盖面。
完善政策体系
智利现有的反贫困政策需要进一步完 善和整合,以提高政策效果和覆盖范 围。
强化教育和技能培训
通过提高教育和技能水平,可以帮助 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并实现更好的社 会融入。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智利贫困的严重程度
贫困率
智利的贫困率较高,贫困人口数量庞大。
贫困深度与广度
智利的贫困深度和广度都较严重,贫困人口面临的基本生活问题较为突出。
贫困人口的主要特征
01
02
03
地域分布
智利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 在农村地区和城市边缘地 区。
受教育程度
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 ,文盲率较高。
健康状况
贫困人口的身体健康状况 较差,医疗服务缺乏。
分析智利政府在反贫困方面的政策和实践,总结其中的 经验教训。
为全球范围内的反贫困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
01
智利贫困问题现状
贫困的定义与衡量标准
贫困的定义
贫困是指一种经济和社会状况,其中个体或家庭缺乏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和服务 ,如食品、住房、教育、医疗等。
贫困的衡量标准
贫困线是衡量贫困的常用指标,它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维持基本生活所 需的最起码的收入水平。

第8章反贫困政策

第8章反贫困政策
2、童星、林闽钢:《我国农村贫困标准 线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1994 年第3期。
3、世界银行国别报告:《中国战胜农村 贫困》,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 版。
4、李彦昌:《城市贫困与社会救助研 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城市贫困程度比较严重,生活相当困难,主要 表现在:收入低下,恩格尔系数高,住房条件 差,消费水平低,家庭债物高另外,他们对贫 困有强烈的受挫情绪和严重的被剥夺感,心情 总是非常抑郁。而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处 于弱势的地位。
3、城镇贫困问题突显的原因分析:
(1)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城 市贫困的突显,首先是收入差距过于悬 殊的结果。
(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政策转 型
1、“八五”期间的区域开发扶贫战略
(1)区域开发式扶贫,克服了救济式扶 贫重救济无发展的制度缺陷,强调以区 域经济的发展为核心,以当地资源的开 发为依托带动扶贫工作,努力使贫困地 区的经济增长形成一个自我积累、自我 吸收、自我发展的能力。所以这次转变 被形象地称为从“输血机制”到“造血 机制”。
3、贫困还有客观贫困和主观贫困之分。 客观贫困是指按照某种划分贫困的标准, 某些人所处的贫困状态。主观贫困则是 指某些人根据主观判断,认定自己处于 贫困状态。
4、理解贫困时还要注意到区域贫困与个 体贫困的联系。
5、区分长期贫困和暂时贫困,
二、 贫困的测量
贫困有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之分,贫困的测量 也有绝对贫困的测量与相对贫困测量。
(2)下岗失业问题严重。城镇居民的收 入水平取决于就业状况。
(3)在职低收入也是导致城市贫困问滞后,也是城镇贫困 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改革以来我国城市反贫困工作发展 历程
1、从扶持企业到直接救助贫困人口。 2、从道义性扶贫到制度性扶贫 3、从救助制度分立到救助制度整合

发展中国家贫困化理论与反贫困战略

发展中国家贫困化理论与反贫困战略

发展中国家贫困化理论与反贫困战略发展中国家贫困化理论与反贫困战略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贫困问题愈发凸显,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贫困现象更加突出。

对于这一现象,学者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贫困化理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反贫困战略,以期帮助这些国家实现经济发展和贫困问题的解决。

一、贫困化理论的概述1.1 结构性调整观点结构性调整理论认为,贫困问题源于发展中国家内部社会经济结构的矛盾和不平衡。

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可能导致一部分劳动力失业和收入下降,从而使贫困化问题加剧。

此理论强调了在实施反贫困战略时需要重视结构性调整以保护弱势群体。

1.2 资源峪论资源峪论主张资源分配不均导致贫困。

发展中国家贫困化问题因为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导致。

因此,解决贫困化问题就要通过合理分配资源,提高弱势群体的获得资源的机会。

1.3 人力资本峪论人力资本峪论认为,缺乏教育和培训机会导致贫困。

发展中国家在基础教育、医疗保健以及技术培训等领域的投入不足,限制了人们实现自身潜力的能力,进而导致贫困化问题的加剧。

因此,针对这个问题,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培训机会是解决贫困的关键。

二、反贫困战略的探索2.1 经济发展战略根据结构性调整理论,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积极的经济发展战略,以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

包括鼓励产业升级、推动技术创新以及发展服务业等措施,在增加就业机会的同时提升劳动力的收入水平。

2.2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了促进资源的公平分配,发展中国家需要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包括建立全面覆盖的医疗保险制度、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以及提供基本的退休养老保障等。

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的搭建,弱势群体可以享受到更多的福利,并减轻贫困现象的发生。

2.3 教育和培训投入加大针对人力资本峪论的观点,发展中国家应该加大对教育和培训的投入。

建设更多的学校和培训机构,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培训课程。

此外,还要注重提高教师和培训师的素质,以保障教育和培训的质量。

通过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培训机会,发展中国家能够提高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

社会工作:反贫困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反贫困社会工作
反贫困社会工作
目录
CONTENTS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1 贫困问题概述 02 反贫困理论 03 反贫困领域中的社会工作 04 中国的反贫困与社会工作
贫困问题概述
什么是贫困
绝对贫困:如果一个家庭总收入不足以取得维持仅仅是物质生活所 必备的需要,那么该家庭就是处于贫困状态。
相对贫困:是指一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比社会平均收入水平少到一定 程度时所维持的那种生活状况,它不是根据某一固定标准,而是根 据最低收入者与社会其他成员收入的差距来定义贫困。
参与设计并实施缓贫计划
1、项目规划 2、目标组的参与与贫困者的能力建设 3、培训
中国的反贫困与社会工作
传统的城乡社会救助
城镇社会救助:三无孤老、困难户、精简退职 老弱残职工 农村社会救助:孤老残幼、贫困户
开发性扶贫与贫困地区社区发展
特点: 银行贷款扶持为主;资金集中使用;政府 各有关部门、各行各业、社会各界共同扶贫;资金、 物资、技术、人才、信息的综合投入。
六个精准,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包括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 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 扶”“如何退”的问题。
五个一批,这是分类施策的基本思路和实现途径。“十三五”期 间,将重点通过发展产业脱贫一批,通过劳务输出脱贫一批,通过易 地搬迁脱贫一批,通过低保兜底脱贫一批,还要实施医疗脱贫、加强 教育脱贫、生态保护脱贫和资产收益扶贫等。
国民生产总值
人口数量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 (通常为一年)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国民生产总值=国内 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第十九章反贫困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第十九章反贫困社会工作

组织小组
社会工作者组织贫困人群形成 小组,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支 持和合作。
资源共享
小组成员之间分享各自的经验 和资源,相互学习和帮助。
评估效果
对小组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估, 不断改进和优化活动方案。
社区工作方法在反贫困社会工作活动 ,提高社区居民的 参与度和归属感。
贫困对个人和家庭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贫困可能导致饥饿、疾病 、缺乏教育、住房和医疗保健等问题。它剥夺了人们的基本权利,如获
得食物、教育和医疗保健的机会。
贫困还可能导致社会不公、社会排斥和经济不稳定。贫困使得人们难以 参与社会生活,阻碍了他们的个人和职业发展。贫困和不平等是社会不 稳定和冲突的根源之一。
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 第十九章反贫困社会 工作
2023-11-06
目录
• 反贫困社会工作概述 • 反贫困社会工作的实践方法 • 反贫困社会工作的实施途径 • 反贫困社会工作的挑战与前景 • 案例分析:成功的反贫困社会工作实践
CHAPTER 01
反贫困社会工作概述
贫困现象的普遍性和反贫困的必要性
贫困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更为严重。 贫困导致人们无法享有基本的人权和尊严,限制了他们的参与和发展机 会。反贫困是社会公正和人类发展的必要条件。
CHAPTER 02
反贫困社会工作的实践方法
个案工作方法在反贫困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建立联系
社会工作者通过与贫困家庭建立信任 关系,了解他们的困境和需求。
02
评估需求
对贫困家庭的需求进行全面的评估, 包括经济、教育、健康等方面。
01
监督和评估
对计划的实施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 计划的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

关于贫困的理论探讨及反贫困措施 课件

关于贫困的理论探讨及反贫困措施 课件

(3)贫困传递 贫困传递
哈瑞顿(Michael Harrington) 强调贫困文化的永 久性格,含有严重的贫困代际传递 贫困代际传递的观念。 贫困代际传递
3.瓦伦丁:情境适应理论 瓦伦丁: a.穷人的生存理性:贫困是适应环境的一种 无奈之举。 b.贫困中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乃至 价值观念对贫困环境的麻木适应。
4.社会排斥理论 (1)欧洲委员会折中的定义 定义:基于公民资格的权利, 定义 主要是社会权利的否定,或者这些权利未充分实 现。 (2)主要内容和类型 主要内容和类型: 主要内容和类型 a.经济排斥 a.经济排斥 经济排斥:三个指标:劳动力市场排斥、收入贫 穷、消费市场排斥 b.政治排斥 政治排斥 c.社会关系排斥或社会孤立 社会关系排斥或社会孤立 e.文化排斥 文化排斥 f. 福利制度排斥
群体、制度。 群体、制度。
(1)利益冲突形成贫困(群体) 利益冲突形成贫困(群体) 冲突学派:群体间利益的争夺(权力和资 冲突学派 源)是遭遇不平等和贫困现象的根源。 伦斯基:陷入贫困,主要是由于拥有的资 伦斯基 源很少。 资源相对稀缺(经济资源、政治资源、 资源相对稀缺(经济资源、政治资源、社 会资源) 会资源) 利益群体格局分化 利益冲突
三、我国学者的贡献
1.素质贫困论 素质贫困论
(1)贫困的本质 本质规定是人的素质差(风险承 本质 受能力、独立性与主动性、思想、精神状 况) (2)突破点 突破点:贫困文化论和个体主义贫困观 突破点 的综合 综合
2.系统贫困观 系统贫困观
(1)把贫困看成是诸多因素 诸多因素系统运行的结果。 诸多因素 (2)贫困的根源是由“陷阱-隔离-均衡”所 构成的一个低层次的、低效率的、无序的、 稳定型的区域经济社会运转体系。表现形式 表现形式 就是区域社会在能动机制、资源基础与求变 能力之间欠缺性因素选择性亲和的互动作用。

第九章贫困问题

第九章贫困问题

第九章贫困问题第一节贫困状况第二节贫困的原因第三节反贫困的措施一、贫困的概念与类型(相关概念)l、什么是贫困?贫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按照经济学的一般理论,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贫困落后现象的总称。

但首先是指经济范畴的贫困,即物质生活贫困,可定义为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

贫困的存在有着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原因,因而,贫困又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贫困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如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生存型贫困、温饱型贫困和发展型贫困,区域型贫困和个体型贫困,城市贫困和农村贫困,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等等。

2、什么是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又叫生存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和家庭依靠其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这样的个人或家庭就称之为贫困人口或贫困户。

从生产方面看,劳动力缺乏再生产的物资条件,难以维持自身的简单再生产,生产者只能进行萎缩再生产;从消费方面看,人们无法得到满足衣、食、住等人类生活基本需要的最低条件,也即人们常说的“食不裹腹.衣不遮体,住不避风寒”的状况。

相对贫困是指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其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时维持的那种社会生活状况,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和各阶层内部的收入差异。

通常是把人口的一定比例确定生活在相对的贫困之中。

比如,有些国家把低于平均收入40%的人口归于相对贫困组别;世界银行的看法是收入只有(或少于)平均收入的1/3的社会成员便可以视为相对贫困。

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是贫困的最常见的划分。

这种从贫困程度的角度的划分明确地反映了接近人类生存临界点最基本的贫困类型,尽管相对贫困在发展程度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解释,但绝对贫困的确定对于缓解、维持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权起到了重要作用。

3、什么是生存型贫困、温饱型贫困和发展型贫困?生存型贫困是指生产资料匮乏,满足不了基本需要,解决食物和衣物成了主要的奋斗目标;基本生活没有保障,生存受到威胁。

贫困理论

贫困理论

对反贫困策略的研究,主要遵循以下三个步骤:
(1)界定反贫困的概念,从而确定反贫政策实 施的最终目标;
(2)选择反贫困路径,即反贫政策实施的切入 点;
(3)反贫困政策的效果评价。
五、国内外贫困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 宏观层面:关于扶贫战略方面的研究 • 微观层面:农村贫困问题,城市减贫方面
劳动生 产率提

正循环
劳动力 素质提

生活水 平提高
(5)阿玛蒂亚·森:权利贫困理论 • 森理论的独特魅力在于深刻分析了隐藏在贫困背后的生
产方式的作用,以及贫困的实质。 • 森主要研究的是贫困的特殊形态——饥饿。他认为要理
解饥饿,必须首先理解权利体系,并把饥饿放在权利体 系中加以分析。 • 饥饿是交换权利的函数,不是食品供给的函数。
数,即“贫困线” • 这是源于“恩格尔定律”的收入比例法
二、贫困经济学基本问题
(一)贫困经济学的含义
贫困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 科,所要研究和考察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困 这一社会经济现象和矛盾。具体地说:
贫困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国家,尤其是在市 场经济条件下贫困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运动规 律的一门学科。
保证足够高的投资率,以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的 增长,从而使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这个投资率 水平即“临界最小努力”
(4)缪尔达尔:“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
• 理论内容:
➢ 在动态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因素互为因果,呈现出 “循环积累”的发展态势。这种发展关系不是均衡的、守 恒的,而是一种“累积性的循环”。
(二)贫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贫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穷人问题。

贫困陷阱理论与反贫困政策

贫困陷阱理论与反贫困政策

贫困陷阱理论与反贫困政策【摘要】贫困陷阱理论认为贫困是一个恶性循环,贫困家庭难以摆脱贫困状态。

本文首先介绍了贫困陷阱的定义和特点,深入分析了贫困陷阱理论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因素。

接着讨论了反贫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不同国家的反贫困政策的成效。

本文给出了贫困陷阱理论的启示,探讨了未来反贫困政策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贫困陷阱理论和反贫困政策的综合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贫困问题的本质,并为实现贫困减少和社会公平做出贡献。

【关键词】贫困陷阱、反贫困政策、贫困陷阱理论、历史背景、影响因素、制定、实施、案例分析、启示、发展方向。

1. 引言1.1 贫困陷阱理论与反贫困政策贫困陷阱理论是指一种导致个体和家庭在一代又一代之间无法摆脱贫困状态的情况。

贫困陷阱不仅影响到个体和家庭的生活质量,也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在贫困陷阱中,穷人往往处于恶性循环中。

由于缺乏教育、无法获得良好的医疗服务、缺乏就业机会等原因,他们很难脱离贫困状态。

这种情况不仅对个人造成了伤害,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为了打破贫困陷阱,各国纷纷制定了反贫困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提供教育补助、提供就业机会、改善医疗服务等措施。

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许多人成功摆脱了贫困状态,社会也实现了更加平等和可持续的发展。

在未来,我们需要继续深化反贫困政策,不断探索适合当下社会发展的新措施。

只有通过不懈努力,我们才能实现贫困陷阱的彻底打破,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和和谐的社会。

2. 正文2.1 贫困陷阱的定义和特点贫困陷阱是指一个家庭或个人由于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而难以摆脱的困境。

这种困境具有以下特点:1. 循环性贫困:贫困陷阱常常呈现出循环性的特点,即贫困在一代又一代之间延续传递。

贫困家庭的子女往往也会面临贫困的困境,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2. 缺乏机会:贫困陷阱的另一个特点是缺乏机会。

贫困家庭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医疗等资源,进而影响他们的发展和提升社会地位的机会。

对中国扶贫攻坚与反贫困问题的思考

对中国扶贫攻坚与反贫困问题的思考

对中国扶贫攻坚与反贫困问题的思考陈永芝(中共商洛市委党校726000)内容提要: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扶贫工作已取得重大进展,容易脱贫的地方大部分解决了温饱,有的走上了小康之路。

剩下尚未脱贫的地区脱贫难度大,扶贫工作进入攻坚战,反贫困成为目前的重要工作和任务之一。

本文总结了中国扶贫工作的进展程度,分析了扶贫攻坚和反贫困面临的形势,提出了摆脱贫困的具体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扶贫攻坚贫困二元经济结构村民自治一、中国扶贫与反贫困工作的基本进展所谓贫困,是指这样一种涵义:(1)缺乏必要的食物、住房、医疗和教育。

从世界银行的标准看,绝对贫困为每日消费不足1美元,相对贫困指每日消费不足2美元;(2)他们在疾病、经济动荡和自然灾害面前显得十分脆弱,并且还经常遭受国家和社会的不公正待遇;(3)在一切涉及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上,他们基本上没有发言权。

基于这一指标概念的界定,我国的扶贫工作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1978——1985年的大规模减少贫困阶段,也是政府有组织的扶贫工作的开始阶段。

当时划定国定贫困县的标准是1985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50元以下的县(老革命根据地县和少数民族县则是200元),或者是1984——1996年3年平均人均纯收入低于300元的牧区旗(县)或低于200元的半牧区旗(县)。

当时一共确定了330个国定贫困县。

这一时期,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农村贫困人口从最初的2.5亿减少到1.25亿,年均脱贫人口1786万,年均脱贫率7%。

二是1986——1993年的稳定减少贫困阶段,也可称为“八七”扶贫攻坚阶段。

这一时期国家在全国范围开展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的大规模扶贫开发,通过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本生产条件,帮助农民发展养殖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使贫困人口1993年减少到8000万,年均脱贫人口减少562.5万,年均脱贫率4.5%。

这个标准是1992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400元的县,或者是原国定贫困县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700元的县,当时一共确定了592个国定贫困县。

贫困陷阱理论与反贫困政策

贫困陷阱理论与反贫困政策

贫困陷阱理论与反贫困政策【摘要】本文围绕贫困陷阱理论和反贫困政策展开讨论,首先介绍贫困陷阱理论的内涵和基本原理,然后分析实证研究结果。

接着探讨反贫困政策的内容、策略和实施效果,以及与贫困陷阱理论的互动关系。

结论部分对贫困陷阱理论和反贫困政策的启示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反贫困工作的思考。

本文旨在揭示贫困陷阱理论对贫困现象的解释和反贫困政策的重要性,为增进对贫困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提供参考。

【关键词】贫困陷阱理论、反贫困政策、重要性、内涵、原理、实证研究、内容、策略、实施效果、互动关系、启示、未来反贫困工作、关键词1. 引言1.1 贫困陷阱理论与反贫困政策的重要性贫困陷阱理论与反贫困政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对于解决贫困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贫困陷阱理论揭示了贫困的根源,指出贫困不仅是一种现象,更是一种结构性问题,存在着一定的机制使得个体或群体陷入贫困困境无法摆脱。

了解贫困陷阱理论有助于深入分析贫困问题的本质,找出有效的解决路径。

反贫困政策作为对抗贫困陷阱的重要手段,旨在通过政府、社会各界的努力,为贫困人口提供有效的帮助与支持,实现减贫目标。

反贫困政策涵盖了各个方面,包括经济、教育、医疗、就业等多个领域,旨在全面提升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并最终实现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

深入研究贫困陷阱理论和反贫困政策的重要性在于,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贫困问题的本质,拓展减贫思路,为贫困人口提供更有针对性、有效性的帮助,最终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和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贫困陷阱理论的内涵与基本原理贫困陷阱理论是指贫困个体或群体在贫困状态中循环往复、难以摆脱的现象。

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贫困的多维性:贫困不仅仅是经济条件的欠缺,还涉及到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贫困陷阱理论认为贫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2. 自我强化机制:贫困陷阱存在一种自我强化的机制,即贫困个体由于缺乏资源和机会,很难摆脱贫困状态。

贫困和反贫困PPT课件

贫困和反贫困PPT课件

知晓率和参与率。
监督扶贫政策的实施
03
加强对扶贫政策实施情况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
措施加以解决。
教育与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素质
加大教育投入
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针对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 力和竞争力。
3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将更多的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将农民工、 灵活就业人员等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扶贫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制定科学的扶贫政策
01
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和贫困人口的需求,制定科学的扶贫
政策,确保扶贫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加强扶贫政策的宣传和培训
02
让贫困人口了解扶贫政策的内容和申请流程,提高扶贫政策的
自然环境因素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偏远、自然条件 恶劣的地区往往经济落后, 导致贫困。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 响较大,可能导致贫困。
资源匮乏
缺乏必要的自然资源,如 土地、水、矿产等,限制 了地区经济发展。
社会经济因素
人口增长
就业机会
过快的人口增长给经济带来压力,导 致贫困。
就业机会不足,劳动力转移困难,影 响家庭收入。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单一、传统,缺乏创新和竞 争力,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制度与政策因素
制度缺陷
制度不健全、不公平,导致资源 分配不均,加剧贫困。
政策倾斜
政策导向不利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 口,限制了其发展机会。
政府投入不足
政府对贫困地区的投入不足,基础 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滞后。
文化因素

贫困与反贫困文献综述范文

贫困与反贫困文献综述范文

贫困生受助论文3500字贫困生问题一直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针对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复杂性,我们发现高校受助贫困生存在不同程序的伦理问题,如责任伦理、消费伦理、感恩伦理和诚信伦理等。

这些伦理问题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势必影响我国教育公平的推进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感恩伦理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内核,亦是中国文化思想体系中最有活力、最有时代价值的部分。

它的思想内涵包括对祖先的敬仰和尊重、对父母的孝敬、对兄弟姐妹的爱悌、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和感恩、对祖国和君主的忠诚和爱戴、对师友的敬重和信义等。

这种感恩伦理通过对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学习和人民的礼仪风俗得到传承,今天有必要继续保持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传承,弘扬感恩意识,将传统感恩伦理内化为个人的行为模式,使之成为中国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精神支撑。

高校受助贫困生感恩伦理研究既有经济价值的考量,又有其内在的伦理意蕴和价值尺度。

它蕴含着以人为本、公正平等、促进发展的理念,坚持道义与功利并行、公平与效率统一、他助与自助结合的伦理原则,有助于解决我国高校受助贫困生尚存在的诚信坚守不足、感恩意识淡薄、励志观念缺失和消费观念不合理等伦理问题。

本论文通过高校受助贫困生感恩伦理现状及原因分析,寻求高校受助贫困生感恩伦理救助的对策,以达到社会正义和个人正义的双重要求。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文献研究法。

本文通过分析家庭、人际、社会和自然方面提出存在的高校受助贫困生感恩伦理问题,并从社会环境、制度供给、感恩文化、道德教育、家庭观念和自身修养方面深入地分析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从政府、社会、高校、家庭感恩伦理的他助和贫困生感恩自救进行阐述,最后将高校受助贫困生资助置于和谐发展的愿景中。

有关学困生的文献综述范文有哪些格式与写法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关于农村贫困与反贫困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贫困与反贫困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贫困与反贫困研究的文献综述农村贫困与反贫困研究是一个复杂且关键的领域,涵盖了许多不同的主题和角度。

以下是一份包含农村贫困与反贫困研究的文献综述,探讨了不同领域和视角的相关研究。

一、农村贫困状况研究农村贫困状况研究旨在了解贫困的根源、影响因素和特征。

研究范围涉及农村贫困的测量指标、贫困线确定、贫困类型和区域差异等方面。

1. 部菲克特(Bourguignon)、蓬泽莫斯(Pongze),《农村贫困的变动与转移》(Changing Patterns of Rural Poverty and Employment)。

该研究回顾了过去几十年来农村贫困的变动和转移,分析不同层面和维度的贫困率,还研究了农村贫困与就业机会之间的关系。

2. 纳雷维奇(Narayana)、珀兰纳(Parthasarathy)、里贝罗(Ribero),《使用模糊统计技术研究农村贫困:印度案例》(Fuzzy Statistical Techniques Applied to Poverty Studies: A Case Study of Rural India)。

该研究使用模糊统计技术分析了印度农村贫困的空间分布和特征,以及导致贫困的主要因素。

研究结果揭示了贫困现象的模糊性,并提出了反贫困政策的建议。

二、农村贫困原因研究1. 科恩(Cohen),《农村贫困的社会和经济因素》(Social and Economic Factors of Rural Poverty)。

该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和统计数据分析,探讨了社会和经济因素对农村贫困的影响。

研究结果指出,农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不充分的就业机会、低收入水平、缺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2. 塞纳尔迪(Senaldi)、弗雷(Fréguin-Gresh)、菲利普(Philippe),《生态环境因素对农村贫困的影响》(The Impact of Ecological Factors on Rural Povert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支出。 ④用最低食品费用支出除以合理的恩格尔系数,所得商即 为贫困线。
贫困的测度——贫困程度的衡量
• (二)贫苦程度的衡量 1、贫困的广度指标 2、贫困的深度指标 3、贫困的强度指标 4、贫困的相对程度指标 5、其他贫困程度指标
贫困的测度——贫困程度的衡量
• 1、贫困的广度指标
贫困人口的比重(用P1表示),又称贫困发生率,是指可支配收 入(或消费支出)低于贫困线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是
测度贫困的广度指标,表示贫困人口范围的大小。
计算公式:
P1=F(X)=n/N
贫困人口比重
贫困线
总人口 贫困人口
贫困的测度——贫困程度的衡量
• 2、贫困的深度指标
贫困深度指数(用P2 表示),又称贫困差距指数。它是基于 贫困人口收入水平(或消费水平)相对于贫困线的累加贫困差距
,是建立在贫困人口收入水平相对于贫困线的距离基础上的。计
– 1、贫困一般是指物质生活困难,那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 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他们缺乏某些必要 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生活处于困难境地。——(国家统计局 农调总队,1989)
– 2、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总称,是由低收入造成的 基本物质、基本服务相对缺乏或绝对缺乏以及缺少发展机会 和手段的一种状况。——(童星、林闽钢,1994)《我国的 农村贫困标准线研究》
个人、群体、地区的收入水平或实际生活水准而确定的贫 困线。
贫困的测度——贫困线的测定
• 5、绝对贫困线和相对贫困线测定方法
• 绝对贫困线:热量支出法、基本需求法、恩格尔系数法、 超必需品剔除法、总支出与总收入之比法、编制贫困指数 法、经济计量分析法、收入与营养均衡法等。
• 相对贫困线:收入等分定义法、收入平均数法、商品相对 不足法
– (2)相对贫困: a、生活收入低于平均收入 b、社会成员之间、地区之间的差异
绝对贫困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 ①贫困线位于恰恰仅能满足人们维持生存的水平。
• 低于此线,即不能维持生存,更谈不上生活的享受、智能 的发展。
– ②绝对贫困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无关。
• 而只受地区气候、环境、家庭收入等因素的影响,所形成 的维持基本生存的物质需要量相匹配,因而具有客观的标 准。
• 商品相对不足法
当家庭缺少某些必需的和普及的商品时,该家庭被认 为是贫困的。具体做法是选定一个标准的消费模式作为社 会普遍情况的代表,与之相比,家庭中缺少的东西越多, 其不足程度越大,其贫困程度也越大。
贫困的测度——贫困线的测定
• 6、我国绝对贫困线的测定方法 根据营养部门专家的意见选择最低热量摄入量 选择合理的食物消费项目和数量 结合调查得来的相应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最低食品费用
倾于根据各国货币购买力平价。
3、国内贫困线界定标志
采用人均年纯收入,即指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 入和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贫困的测度——贫困线的测定
• 4、绝对贫困线和相对贫困线 绝对贫困线是指按维持劳动者及其所赡养人口的生存所
需的人均最低生活费用设立的一条最低生活保障线。 相对贫困线是指个人或某群体、某地区相对社会上其他
算公式为:
n
– ③绝对贫困在其计算和所指的生活模式上,都有最严 格意义上的规定。
• 可以列出一个人的生活必需品“清单”。
相对贫困包括四个基本要素
– ①贫困是相对的。
• 它是与一定的变化着的参照系相比而言的,比较的对象是 处于相同社会经济环境下的其他社会成员。
– ②贫困是动态的。
• 贫困的标准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变化以及社会环 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 1、收入等分定义法
首先把国内各收入阶层按等分(通常按5等分或10 等 分)划分,辅之以基尼系数进行比较,最后确定把全部人 口中的一定比例定义为贫困人口,然后根据这个比例,利 用家庭调查材料,求出贫困线的标准。
• 2、收入平均数法
把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按不同水平进行统计分组,以 全部居民人均 生活费除以2或 3作为居民的最低生活费用 标准。
贫困与反贫困
黄霞妮
内容提要
1 第一节 贫困的相关概念 2 第二节 贫困根源及反贫困 3 第三节 我国的贫困与反贫困研究
第一节 贫困的相关概念
• 一、贫困的概念 • 二、贫困的测度 • 三、贫困的社会效应
思考:
• 大家心中理解的贫困是什么???
贫困的概念
(一)贫困内涵的界定:
• 国外:
– 1、所有居民中那些缺乏获得各种食物,参加社会活动和最 起码的生活和社会条件的资源的个人、家庭和群体就是所 谓贫困。 ——Townsend:《英国的贫困:家庭财产和生活标准的 测量》
– 3、贫困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在这种生存状态中,人由于不 能合法地获得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参与基本的社会活动的 机会,以至于不能维持一种个人生理和社会文化可以接受的 生活水准。——(康晓光,1995)
贫困的概念
(二)贫困状态的不同划分
• 1、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 (1)绝对贫困(生存贫困): 个人与家庭所得不能维持基本生存需要
– 2、当某些人,某些家庭或某些群体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获 取他们那个社会公认的,一般都能享受到的饮食、生活条 件,舒适和参加某些活动的机会,就是处于贫困状态。
– ——(世界银行,1981) – 3、缺乏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 – ——(世界银行,1990)《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
贫困的概念
• 国内:
– ③贫困具有不平等性。
• 它描述的是社会不同成员的收入差距和分配上的不均等。
– ④贫困具有主观性。
• 它依赖于一定的主观价值判断
贫困的概念
• 2、狭义贫困与广义贫困
– (1)狭义贫困
经济意义上的贫困
– (2)广义贫困
经济意义之外,还包括社会方面的因素:人口 平均寿命、文化程度、婴儿死亡率、社会保障和环 境等方面的状况。
一张张图片胜过千言万语…
贫困的测度——贫困线的测定
• (一)贫困线的测定 1、贫困线的概念
贫困线是确定贫困率的基础,贫困线反映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 件下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生活标准,收入或支出落在贫困线一下 的人为贫困人口。贫困线通常是根据最低需求法则来决定的,或 者使用恩格尔法作为替代。
2、国际贫困线估计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