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总论 PPT

合集下载

针灸治疗学总论PPT课件

针灸治疗学总论PPT课件
第12页/共48页
四、针灸调和阴阳的方法
1.恰当的配伍经络、腧穴
经络配伍
腧穴配伍
如 太冲 阳陵泉
泻肝胆之火
丰隆 阴陵泉
化痰除湿
足三里 三阴交 补气益血
第13页/共48页
2.恰当的针刺补泻手法 补法、泻法应用: 例 补照海 泻申脉治疗失眠
泻照海 补申脉治疗嗜睡 阳气盛 阴气虚可导致失眠 阴气盛阳气虚可导致嗜睡 失眠当补阴泻阳 嗜睡当补阳泻阴 照海穴为足少阴肾经穴,阴跷脉所生之处,申脉穴为 足太阳膀胱经穴,阳跷脉所生处,阳跷行于阳 ,主活 动和清醒状态,阴跷行于阴,主安静和睡眠状态。补 照海泻申脉可以使阴跷脉盛而阳跷脉衰,而使其目闭 而欲睡,达到安神宁心的作用。
第26页/共48页
2、经络触诊
经络触诊又称“经穴按压”,是在经络循行部位或有 关腧穴进行按压、触摸,寻找阳性反应或异常变化, 以判断疾病之所在的方法。 用切按,循摄等方法在经穴部位寻找异常变化,如压 痛。寒温,结节,凹陷和皮疹,作为辨证施治的依据。

虚——补法、少针多灸
纲 阳 表——浅刺
热——浅刺疾出,泻法
实——泻法,多针少灸
第21页/共48页
经络辩证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根据经络的分布规律、 与脏腑器官的联系特点、功能特性和经络异常反映, 辨别经络病变的部位和性质,为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提供临床依据 。 。
第22页/共48页
(一)辨证归经
第10页/共48页
(二)阴阳失调的治疗原则
既然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调理 阴阳、使阴阳失调向着协调方面转化,恢复阴阳的相 对平衡,则是针灸治疗学的基本原则。 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泻其有余,补其不足,是阴阳偏盛 偏衰得以纠正,使之在新的基础上达到阴阳平衡。

《针灸学》课件针灸技术总论

《针灸学》课件针灸技术总论
消毒
针具器械消毒
高压蒸汽灭菌法 药液浸泡消毒法
医者手指消毒 针刺部位消毒 治疗室内的消毒
刺灸法 的宜忌
施术部位 患者状态 病情性质
避开重 要脏器
避开重要 器官组织
避开某些 特殊部位
体质 状态
机能 状态
病情程度 疾病性质
艾叶的采集与加工
3--5月采集新鲜肥厚的艾叶 暴晒— 捣碎--筛去梗砂— 反复----淡黄色艾绒(粗细)
艾绒的特点
易燃味香、热力温 和(新与旧不同)可透 达深部、便于制作艾炷
温针灸
温灸器灸
3.拔罐法
拔罐法是利用燃烧、抽吸、挤压等方法排除罐内空 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腧穴或患处产生刺 激,以防止疾病的方法。古称“角法”、“吸筒 法”、“火罐气”。
第四章针灸技 术总论
一、定义
针灸技术 (刺灸法):
包括针刺技 术与灸治技术, 概指针灸工具、 手段及其操作运 用的方法和技能。
刺法与灸法的概念
刺法——古称“砭刺”,是由砭石刺病发展 而来, 后来又称“针法”,现在含义已非常广泛,系指使用 不同的针具或非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或方式刺激机 体的一定部位(腧穴),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一 常用罐具 (一)传统罐具 1 竹罐 2 陶瓷罐 3 玻璃罐
竹 罐
陶 瓷 罐
玻璃罐
新型罐具 1 挤压排气罐
2 抽气排气罐 (1)连体式抽气罐 (2)注射器抽气罐












第二节常用针灸体位
选择原则 便于医生取穴、施术 便于留针、患者舒适
常用体位
仰卧位 侧卧位 俯卧位 仰靠坐位 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

针灸学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针灸学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具有显著疗效。
针灸的优势
针灸治疗具有安全、简便、经济 、有效等优点,深受广大患者欢 迎。同时,针灸还对预防保健、 康复医学等领域具有积极作用。
2024/1/25
6
02 针灸基本理论
2024/1/25
7
经络学说
01
经络的概念、组成及功能
02
十二经脉的名称、循行部位及主治
03
奇经八脉的名称、循行部位及主治
消毒措施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 针具、皮肤及医者手指 进行消毒。
针刺角度和深度
根据穴位和病情选择合 适的针刺角度和深度, 避免误伤内脏和血管。
行针手法
运用提插、捻转等手法 ,以增强针感、提高疗 效。
2024/1/25
13
艾灸操作规范
艾绒选择
选择纯净、无杂质的艾绒,制成大小合适的 艾炷或艾条。
灸法选择
03
国际针灸
针灸学已逐渐走向世界,成为全球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5
针灸学的地位与作用
地位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誉为“中医之瑰宝”,在中
医临床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用
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扶正祛邪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内 、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尤其 对疼痛性疾病和功能失调性疾病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挖掘和整理,针灸理论体系得 到不断完善,为针灸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加科学的 指导。
针灸临床应用的拓展
针灸治疗逐渐从传统的疼痛性疾病向内科、外科 、妇科、儿科等多领域拓展,取得了显著的临床 效果。
针灸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
3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 了有力支持,针灸对机体各系统、器官、组织的 作用机制逐渐被揭示。

针灸学PPT课件完整版

针灸学PPT课件完整版
❖ 清代: 吴谦《医宗金鉴》、李学川《针 灸逢源》经穴361个、廖润鸿《针灸集成》 为代表作。 1840年-民国,针灸的衰落期。近代承淡 安先生:中国针灸事业的复兴者、开拓与 传播者。
现代针灸医学的复兴与普及
❖ 毛泽东: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 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 全国针灸学会的成立。
❖ 孙络: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 ❖ 浮络: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络脉的作用
❖ 十六络脉: ❖ 四肢部重在沟通表里两经,补充经脉循
行的不足;躯干部重在渗灌气血。重在 濡养全身组织。 ❖ 孙络与浮络: ❖ 发挥营卫气血津液对周身的渗 灌、濡养 作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十二经别
概念: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分出,深入体 腔联络脏腑器官,沟通表里两经的支脉。
❖ 2 由里达表,反应病症。内脏病变,可以通 过经络反应到体表组织器官。
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 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2、奇经八脉对十二经脉气血有蓄积和渗 灌的调 节作用。
络脉
❖ 络脉是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包括十六络(即十二 经络脉、任脉和督脉别络、脾之大络、胃之大络) 以及孙络、浮络。
❖ 经脉循行分布在身体的体表部位。十二经脉的别 络均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浅行体表, 走向其表里的经脉。任之络散布于腹部;督之络 散布于腹部;脾之络、胃之络散布于胸胁。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手三阴经、手三阳经
经脉
足三阳经、足三阴经
经络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奇经八脉: 任脉、督脉、冲脉、带脉、 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络脉:十五络、孙络、浮络
十二经脉
❖ 十二经脉的命名
❖ 结合脏腑、手足、阴阳三方面内容。 ❖ 功能: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同脏腑有直

《针灸学》经络总论概述 PPT课件

《针灸学》经络总论概述  PPT课件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十二皮部的分布如何? 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范 围为依据的,也就是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属部分。
医学课件
35
十二皮部分布图示
医学课件
36
十二皮部的分布规律及功能作用
分布规律 “以经脉为纪”
面状分布;布于体表,不入内脏,与络脉 (浮络)关系密切。
脑为髓海
膻中为气海 胃为水谷之海 冲脉为十二经之海 (血海)
头气有街
胸中有街


腹气有街

医学课件
42
第三节
经络的作用和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医学课件 43
一、经络的作用 (一)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二)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三)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医学课件
44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说明病理变化 (二)指导辨证归经 (三)指导针灸治疗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在体内,十二经脉除与六脏六腑有特定配属关 系外,还与相关脏腑发生联系; 在头身,十二经脉还与其循行分布部位的组织 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络。 临床上辨证分经、循经取穴,均以此为依据。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详见表1—2。
医学课件
13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人体的气血运行方向是一致的, 有着按手足、阴阳划分的规律性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是:
医学课件
8
十二经脉的名称
1. 阴阳属性 阴——脏、内侧 阳——腑、外侧 消长 三阴 太阴—— 前 ——阳明 三阳 (内侧) 厥阴——中(侧)——少阳 (外侧) 里 少阴—— 后 ——太阳 表
2. 脏腑隶属 脏—阴经 腑—阳经 3. 手足循行 手—上肢 足—下肢

针灸治疗总论ppt

针灸治疗总论ppt

针灸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前景
方向
未来针灸发展的方向是多元化的,包括深入研究针灸机制、加强临床应用和推广、完善行业规范和标准、推进 中西医结合等方面。
前景
随着医疗保健行业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针灸作为一种自然疗法,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针灸治疗也将会得到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发展。未来针灸将会在医疗保健行 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并为人们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失眠的针灸治疗
总结词:快速见效
详细描述:针灸治疗失眠快速见效,可以有效改善睡眠质量,缓解患者的失眠症 状。
04
针灸安全性及注意事项
针灸的禁忌和不宜人群
禁忌人群
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皮肤感染、溃疡或瘢痕患者 ;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等。
不宜人群
年龄小于18岁或大于70岁的患者;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患者 ;过度疲劳或饥饿患者等。
等。
操作步骤
针刺技法包括消毒、进针、行针 、得气、出针等步骤,需要严格 掌握进针的角度、深度、刺激强 度等。
注意事项
针刺技法需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 晕针、防止刺伤重要器官等。
灸法技法
适应症
灸法适用于多种寒性、虚寒性 疾病的治疗,如慢性胃炎、慢
性腹泻、腰腿痛等。
操作步骤
灸法包括手持灸、放置灸、悬 灸等多种方式,需要注意温度
针灸治疗的安全性和卫生要求
安全性
针灸治疗需由专业医生或经验丰富的针灸师操作,需根据患者病情和个体差 异选择合适的针刺方法和穴位,治疗过程中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防止 交叉感染。
卫生要求
针灸治疗环境应保持清洁、卫生、干燥,针灸器具应严格消毒,患者皮肤需 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针灸后需保持皮肤干燥、清洁,避免感染。

针灸学全套PPT课件538p

针灸学全套PPT课件538p
明代:徐凤《针灸大全》、高武《针灸聚
英》、汪机《针灸问对》、李时珍《奇经八 脉考 》。
1601年,杨继洲《针灸大成》收集了明代以
前有关针灸医学的文献资料,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清代:
吴谦《医宗金鉴》、李学川《针 灸逢源》经穴361个、廖润鸿《针灸集成》 为代表作。 1840年-民国,针灸的衰落期。近代承淡 安先生:中国针灸事业的复兴者、开拓与 传播者。
培训针灸医生,并有联合办学等多种模式。
针灸在世界各地的传播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针灸热在全世界兴起,
从发展中国家传播到欧美发达国家。美国现 有70余所中医针灸学校。美国保险公司从 1998年起,把针灸治疗纳入医疗保险支付的 范围。德国保险公司用于针灸治疗的支出每 年约为1.5亿到3亿欧元。
第二章

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唐代:设立“太医署”掌管医学教育,针灸
列为一门专门学科。内设针博士、针助教、 针师、针工等编制,担任针灸教学和医疗工 作。 宋金元时期,1026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为北宋王惟一所著,考订了354个穴位。次 年,创铸了两具铜质人体经穴模型。作为教 学与观赏使用。
针-银针-不锈钢针 灸法的变化:八木之灸-艾叶-直接灸-间接灸雷火针-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等。 针和灸互相补充。“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
各 种 针 具
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上古至春秋时期:《足臂十一脉灸经》、《阴 阳十一脉灸经》。为迄今有关经络与灸法的最 早著作。该书有经无穴、有灸无针,对研究经 络学说的形成有重大意义。 战国至西汉时期:《黄帝内经》分为《灵枢》 (针经)与《素问》。该书记述了针灸的理论 和治疗经验,详细记载了经脉、腧穴、刺灸方 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的适应症和禁忌证,还 记载了九种针具的形状和用途。被公认为是内 容全面、详细、丰富的中医经典著作。

针灸学ppt课件完整版

针灸学ppt课件完整版
针灸学ppt课件完整版
contents
目录
• 针灸学概述 • 针灸基础知识 • 针灸治疗技术 • 针灸在临床的应用 • 针灸的现代研究与进展 • 针灸的安全与注意事项
01
针灸学概述
定义与历史
定义
针灸学是一门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运用针刺和艾灸等方法来调节 人体经络和脏腑功能,达到防治 疾病目的的医学学科。
高血压பைடு நூலகம்
针灸可调节神经系统,降低血 压。
外科疾病
颈椎病
刺激颈部相关穴位,缓解颈椎疼痛。
腰痛
刺激肾经相关穴位,缓解腰痛。
关节炎
刺激关节周围穴位,缓解关节疼痛。
骨折
针灸可促进骨折愈合,减轻疼痛。
妇儿疾病
痛经
刺激腹部相关穴位,缓解痛经。
乳腺炎
刺激乳腺周围穴位,缓解乳腺炎症状。
小儿腹泻
刺激腹部和手部穴位,缓解小儿腹泻。
02
针灸基础知识
经络系统
01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 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 脉两大部分。
02
经脉有十二正经和奇经 八脉,起着纵贯全身的 作用。
03
络脉有别络、浮络、孙 络等,是络于经脉之间 的分支。
04
经络系统在人体中起到 沟通内外、联系脏腑、 运行气血等作用。
穴位分类与定位
穴位是经络上的重要节点 ,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 穴三类。
THANKS
感谢观看
小儿夜啼
刺激身体相关穴位,缓解小儿夜啼。
神经系统疾病
01
失眠
刺激头部相关穴位,调节神经功能 ,改善睡眠质量。
面瘫
刺激面部相关穴位,促进面部神经 功能恢复。
03
02
神经衰弱

针灸学课件针灸学经络总论31页PPT

针灸学课件针灸学经络总论31页PPT
针灸学课件针灸学经络总论
61、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 有所亏 。 62、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
6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 深巷中 ,鸡鸣 桑树颠 。 64、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6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

针灸总论ppt课件

针灸总论ppt课件
五行理论配合使用(“虚则补其母, 实则泻其子”)
• 肺(金)虚证—脾(土)经三阴交、
公孙、血海(培土生金)
• 肺(金)实证—肾(水)经太溪、照
海、涌泉(滋阴降火)
-
52
2、按经配穴-交会经配穴法
• 交会经配穴法:按经脉的交会来配合
取穴。
• 生殖系统疾病(冲、任、肝、脾、
肾)—气海、关元、三阴交、太冲、 太溪
“真气”,是经络系统的运动形式 及其功能的总称。
• 《灵枢·九针十二原》:“粗守形,
上守神”,守神也即守气。
• 《灵枢·刺节真邪》:“用针之类,
在于调气。”
-
22
守气
• 医者治神守气 诱发经气,加
速气至,促进
• 患者意守感传 气行,气至病所 • 影响因素:病人体质,敏感度,取穴准
确性,针刺方向、角度、深度,行针强 度,补泻手法等因素有关。
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 病变于音者,取之经 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
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
64
△《内经》论五输穴
• 重病、急病—井穴 • 面红耳赤(肝阳上亢)—行间(肝荥) • 反复发作(关节病)—太白(脾输) • 声音嘶哑—经渠(肺经) • 饮食不节、胃病、上消出血—足三里
(腹背阴阳配穴法,内经称“偶刺”)
• 例: 中风失语—廉泉、
哑门、风府 眼病—睛明、风池 气喘—膻中、定喘 胃脘病—中脘、胃俞
45
1、按部配穴-左右配穴
• 左右配穴:将左右穴位配合使用 • 左右对称取:
胃肠病—足三里(双)、内 关(双)
• 左右交叉取:《素问·阴阳应象
大论》:“以右治左,以左治 右”“巨刺”、“缪刺”
热则疾之 :“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 手法轻巧快速

针灸学PPT课件 第一章 经络总论

针灸学PPT课件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理论知识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脉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手三阴、手三阳经
足三阴、足三阳经 督、任、冲、带脉 阴阳维、阴阳跷脉

十二经筋 十二经脉附属的部分


十二皮部

十五络脉
络脉 浮络
孙络
经络系统组成
理论知识
一、十二经脉
定义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
经络具有沟通人体内外,运行气血的作用,可以处百病、调虚实,临床上用于指导诊断及治疗。
谢 谢 观 看!
➢ 沟通、联络作用
➢ 蓄积、渗灌作用
理论知识
三、十五络脉
定义
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分别以其所别出处的腧穴命名。
十五络脉的分布概况
➢ 十二经别络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本经络穴分出后,均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 ➢ 任脉的别络,从胸骨剑突下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 督脉的别络,从尾骨下长强分出后,散布于头部,并走向背部两侧的足太阳经; ➢ 脾的大络,出于腋下大包穴,散布于胸胁部; ➢ 络脉中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称为“浮络”; ➢ 络脉最细小的分支称为“孙络”,遍布全身,难以计数。
理论知识
六、十二皮部
定义
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在皮肤所散布的部位。
十二皮部的分布概况
➢ 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是十二经脉在皮肤上分属的部位。
十二皮部的作用
➢ 保卫机体 ➢ 抗御外邪 ➢ 反映病证
十二皮部的临床意义
➢ 指导中医临床辨证诊断 ➢ 指导多种外治法 ➢ 指导针灸临床选穴和刺法的操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十二经脉
内容:指手三阴、三阳经;足三阴、三阳 经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称为 “正经”。
1、十二经脉的名称
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构成。 例如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 脾经,足阳明胃经等。
2、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阳明经在前
手足三阳经四肢外侧
少阳经在中
头面躯干
太阳经在后
太阴经在前
共同调节下肢运动,司寤寐
几个名词概念
①“一元三岐”
任、督、冲脉皆起于胞宫,同出于会阴,然后任脉行于人体前正 中线,督脉行于后正中线,冲脉与肾经相并上行。
《肘后备急方》—晋代·葛洪 (针灸医方109)。 鲍姑,亦擅长用灸,历史上第一位女针灸家。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首载 阿是穴法和指寸法,并绘制了《明堂三人图》—历 史上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
(2)、宋金元时期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北宋·王惟一 (354个腧穴),制成二具铜人模型(内置 脏腑,外刻经络腧穴,以供教学使用)
穴位 作用:
①统帅、主导的作用 ②沟通、联络作用 ②蓄积、渗灌的调节作用
各自作用与临床意义
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气;“阳脉之海”
任脉—调节全身诸阴经; “阴脉之海”
冲脉—涵蓄十二经气血; “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约束纵行躯干部的诸经;
阳维—主一身之表, 阴维—主一身之里,
维系一身之阴阳
阳跷— 阴跷—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主张针药结合, 辩证施治。
华佗亦精于针灸,创立了著名的“华佗夹 脊穴”,可广泛运用于内科病以及神经疾病。
3、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魏晋隋唐时期
《针灸甲乙经》 ——魏晋·皇甫谧 ( 记载穴位349) ——是一部最早的、体系比较完整的针灸书。 ——继《内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
——成书于战国初期 ——是现存最早的针灸学文献
(2) 《内经》——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 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
——初步形成了以理、法、方、穴、 术为一体的独特的针灸学理论体系。
——对针灸理论的第一次总结。
(3) 《难经》——阐述了奇经八脉和原气, 补充了《内经》的不足。
——提出了八会穴,并对五输穴按五 行学说做了详细的解释。
——对针灸学的三次总结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经络的概念。掌握十二经脉的 循行、分布、交接和气血流注规律。
2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奇经八脉的分 布及作用特点,熟悉经络的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
3、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了解、 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五 络脉的特点、作用及意义。
手足三阴经四肢内侧
厥阴经在中
躯干
少阴经在后
足三阴经在小腿下半部及足背例外,其 排列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3、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在 体内与脏腑有明确的属络关系。 阴经属脏络腑主里,阳经属腑络脏主表。 如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 属大肠络肺。
针灸学总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绪论
针灸学的概念
针灸疗法的特点
一、针灸学发展简史
针灸的起源 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起源
针刺疗法的诞生时间——新石器时代 最原始的针刺工具——砭石
2、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战国至秦汉—针灸学理论形成时 期
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 十一 脉灸经》
十二经脉除与脏腑有密切的联系外,相互之 间也存在着表里配对关系。 太阴与阳明互为表里,厥阴与少阳互为表 里,少阴与太阳互为表里。
4、十二经脉循行与交接规律
循行走向特点(流注):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1)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 接,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在手示指交
(4)、近代与现代
二、针灸学术的对外传播
6世纪传到朝鲜和日本 16世纪传到欧洲 1979年WHO ,43种病症推广用针灸治
疗 2010年11月16中医针灸申遗成功
三、针灸学的基本内容和学习 方法
基本内容:针灸理论、针灸技 术、针灸临床应用。
针灸学科的三本巨著
《内经》 《针灸甲乙经》 《针灸大成》
接。
2)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如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在鼻旁交接。
3)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如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在心中交接。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5、十二经脉气血流注规律
逐经相接,如环无端、周而复始的 传注系统。
歌诀:
肺交大肠胃交脾,心交小肠膀肾宜
心包三焦胆传肝,肝再传肺不停息
经络总论
经络的定义: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 气血的通道。
经脉—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经:有路径 的含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络:有网络之 意,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经 粗而大 分布深 有定数 络 细而小 分布浅 除十五大络外,余无定数
第一节、经络学说的形成
1、针灸等刺激的感应传导现象的观察 2、腧穴主治功效的总结 3、气功的“行气”与经络的发现 4、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5、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第二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 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
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 筋、十二皮部。 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孙络和浮络等。
《十四经发挥》—元代·滑寿 (首次把任督 与十二经并列成为“十四经”)
金代何若愚和阎明广创立子午流注针法, 提倡按时取穴法。
《标幽赋》—金元·窦汉卿(八脉交会穴)
(3)、明清时期
《针灸大成》—杨继洲—对针灸学的第 三次总结,记载经穴359个。
《针灸逢源》 —李学川,完整地列出 了361个经穴。
现代正经腧穴也为361个,自2006年 后加上了印堂穴。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示意图
6、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 的联络
待讲完循行后再看
二、奇经八脉
定义: 是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即任脉、督脉、冲 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 脉。
命名与分布概况: “奇”有“奇特”“奇异”、不同于一般的意

“一元三岐”—— 任、督、冲脉皆起于胞宫, 同出于会阴
特点:不隶属,无表里 ①无脏腑属络关系 ②无表里配属关系 ③不直接与脏腑相联系 ④除任、督脉有穴位外,余无自己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