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针对训练

合集下载

高考妙招古代文化常识分类积累练习

高考妙招古代文化常识分类积累练习

高考妙招古代文化常识分类积累练习(一)天文1.星宿: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2.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

3.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方苍龙七宿中的心宿。

《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4.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

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

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

5.北极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

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转。

其实,由于岁差的原因,北极星也在变更。

6.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

如《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7.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

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

如《唐雎不辱使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8.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

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

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9.月亮: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地被描写的对象。

它的别称可分为:(1)因初月如钩,故称月亮为银钩、玉钩;(2)因弦月如弓,故称月亮为玉弓、弓月;(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月亮为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月亮为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月亮为桂月、桂轮、桂宫、桂魄;(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月亮为广寒、清虚;(7)因传说中为月亮驾车之神名叫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古文化常识练习

古文化常识练习

“古文化常识”练习一、“古文化常识”对点练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会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

乡试的第二年由皇帝主持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闱。

B .“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

依照古制,官员在一般情况下七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则可以请求提前。

C .“服阕”是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

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职务。

D .“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

始置于战国时代,或称“掌书”,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

解析:选A A项中说会试“由皇帝主持”错误,会试由礼部派官员主持。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汉代于京城设立太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B .辟,汉代选官制度,即征召知名人士做官。

官府征召称“征”,皇帝征召称“辟。

C.公车,汉代为官署名,天下向朝廷上书言事及征召等事,经由此处受理。

解析:选B后一句表述错误,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4.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表,中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B .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D .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司”即“主管”管理。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即位”指开始做帝王或诸侯,可以指自己打下的江山,也可以是继承位子。

B .“刺史”是古代官职名,其职权在不同的时期不完全相同,有时是个虚衔。

C .“端拱”是宋太宗的一个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比如雍熙。

D .“金陵”是南京的别称,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六朝古都,其别称还有建康、江宁、天京、汴梁、石头城等。

解析:选D D项:汴梁”不是南京的别称,而是开封的别称。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00题(有答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00题(有答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00题(有答案)【XXX】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00题1.现在我们常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指代高雅和通俗的文艺作品,请问这两个成语最初指的是什么?(C)A、文章B、画作C、乐曲2.下面哪个字常用作表示顺序的第五位?(A)A、戊B、戍C、戌3.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C)A、早上B、中午C、傍晚4、“XXX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XXX治理的是哪个流域的洪水?A、长江流域B、黄河流域5、古代宫殿大门前成对的石狮一般都是:(A)A、左雄右雌B、左雌右雄6、“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时:(C)A、丈夫把头发束起来B、妻子把头发束起来C、把夫妻头发束在一起7、我国传统表示次序的“天干”共有几个字?(A)A、十个B、十二个8、被誉为“万国之园”的是:A、颐和园B、圆明园9、“水”字属于下列哪种汉字构成方式?(A)A、象形字B、表意字10、“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A、中秋节B、元宵节C、端午节D、七夕节11、道家思想在我国影响深远,请问历史中的哪一时期最接近道家所主张的无为而治?(A)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无盛世12、下列哪一个不是北京的别称?(C)A、大都B、中都C、上都D、南京13、我们熟悉的《百家姓》是按照什么方式排列的?A、人口数量B、政治地位14、“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这幅春联中提到的“三父子”是:A、XXX、XXX、XXXB、XXX、XXX、XXXC、XXX、班固、班超15、拍电影时常用的“杀青”来表示拍摄完成,“杀青”原指什么?(A)A、制作竹筒的一道工序B、加工新茶的一种方法16、XXX的主要思想是“兼爱”,他所否决的“爱有差等”这一观点是哪家学派的?(A)A、儒家B、法家C、道家D、名家17、“美”字最后的寄义是:A、羊大即为美B、戴着头饰站立的人C、土地里生长的花朵D、远方茂盛的森林18、XXX为自己的教学定睛“孔门四教”,具体指的是:A、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B、文、行、忠、信19、俗语说“化干戈为玉帛”,干戈都是兵器,其中哪个指的是防御武器?(A)A、干B、戈20、《霸王别姬》是京剧中的名段,“XXX”这一角色在京剧中属于:A、花旦B、青衣21、《尚书》中的“尚”是什么意思?(A)A、上古B、崇尚C、官名22、在我国风俗中,常常避讳73和XXX这两个岁数,因为这是两位历史人物去世的年龄,他们是:(A)A、XXX和XXXB、老子和XXXC、XXX和XXXD、XXX和XXX23、“一问三不知”出自《左传》,说的是哪“三不知”?A、天文、天文、文学B、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C、XXX、XXX、老子D、自己的姓名、籍贯、生辰八字24、篆刻分为阴文印和阳文印,北京奥运会徽“中国印”是:(A)A、阴文印B、XXX25、向别人引见自己的弟弟mm应该用下面哪种称谓?(B)A、家弟家妹B、舍弟舍妹、XXX26、古代战争中指挥军队撤退时要敲击:(B)A、鼓B、锣27、古人用“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来劝谕人们要尊敬父母,这句话出自:(A)A、《弟子规》B、《三字经》C、《千字文》28、下列哪项不是端午节的俗?(C)A、挂香包B、插艾蒿C、登高采菊D、喝雄黄酒29、“弱冠”指的是男子多少岁?(B)A、十五岁B、二十岁30、河姆渡遗址位于:(B)A、黄河流域B、长江流域31、算盘是中国传统计算工具,利用算盘能进行开平方的运算吗?(A)A、能B、不能32、唱念做打是中国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个中“做”指的是:(C)A、面部表情B、舞蹈动作C、器械表演33、XXX词中的“绿肥红瘦”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B)A、晚春B、仲夏3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古代书信通过邮驿传递。

古代文化常识专项练习100题(含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专项练习100题(含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专项练习100题(含答案)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衔枚"是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着形状如筷子的器具,防止喧哗,以免被发觉。

B."出"是指京官因获罪被贬谪到地方任职,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予出官二年"。

C."布衣交",指贫贱之交,也指有地位的人与平民的交往,布衣是古代平民的衣着。

D."赙赠"是指封建时代,死者的上司及亲戚朋友拿出钱财帮助丧家办理丧事的习俗。

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恨歌》中"梨园弟子白发新"的"梨园弟子",是指唐玄宗在梨园里教练出来的一批艺人,后来称戏曲界为"梨园行"。

B.《过小孤山大孤山》中"列置烽燧"的"烽燧"即烽火,是古代边防报警信号,夜间燃的火称为烽,白天烧的烟称为燧。

C.《伶官传序》中"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的"少牢"指祭祀时用的牛、羊、猪各一头,羊、猪各一头则称为"太牢"。

D.《祭十二郎文》中的"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韩老成,他在家族中排行第十二,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吾妻归宁归宁:出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

B.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癸丑:这里以干支纪年,永和九年为癸丑年。

C.太史文起文公太史:官名,负责修史等事。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选项()A.御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拥有弹劾纠察之权。

B.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秦始皇时始设太学。

C.五经指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春秋》D.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

古代文化常识75题(含答案).docx

古代文化常识75题(含答案).docx

古代文化常识75 题(含答案)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中会试的称为进士。

B.舅,文中是指丈夫的父亲。

有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C.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

名是出生后不久父母起的,供长辈呼唤;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或行笄礼时才起的,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D.除,是任命,授职,如“除徽州推官”;擢,是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礼科给事中”。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进士中第:又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朝廷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服除:指守丧期满。

古时父母去世,在朝做官的儿子要辞官回家为父母守丧。

C.六经:指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论语》六部儒家经典。

D.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敬”是戚继光的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

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所以也称字为表字。

B.“勒石”是碑刻术语。

指将法书钩摹本背面加朱复印到石面上的工序。

唐代碑刻上常有专款记载勒石者。

C.“郊庙”是指帝王、诸侯在郊外祭祀。

古代祭祀讲求置办三牲祭礼,“三牲”包括猪、牛、马。

D.“三十六年”、“四十年” 属于年号纪年法。

中国古代的纪年法包括干支纪年、年号纪年、生肖纪年等等。

古代文化常识专练100题答案PPT共37页

古代文化常识专练100题答案PPT共37页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37
古代文化常识专练100题答案
3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32、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33、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34、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 扬明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冬岭 秀孤松 。 35、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古代文化常识题”专项练学生版(附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题”专项练学生版(附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题”专项练学生版(附答案)“古代文化常识题”专项练查看答案请点击【阅读原文】(时间:30分钟满分:69分)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学,我国汉代出现的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

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盐引,指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

C.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

D.循吏,指循礼守法的官吏。

“循”在这里用“顺着,沿着”的引申义“依照,遵守”。

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经,科举的科目之一。

隋置明经、进士二科,唐增至六科,以经义取者为明经,以诗赋取者为进士。

明经废于宋。

B.行在,“行在所”的简称,指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专指皇帝行幸所到的地方。

C.社稷,土神和谷神。

古时君主为了祈求国家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神和谷神,“社稷”便成了国家的代称。

D.视事,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

“视”是观察、考察的意思。

3.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如弘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祐樘的年号。

B.疏,又称“奏议”或“奏章”,是臣子向帝王进言使用的文书的统称。

C.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艰”。

在古代,官员的父母亲去世,官员必须停职守丧。

即丁忧期间,不能为官。

D.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似簸箕。

这种姿势是表示尊敬对方的意思。

4.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以“六艺”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C.在古代地理术语中,“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及训练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及训练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一)1.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2.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3.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4.豪右:豪族大户。

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5.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

6.践祚:也写作“践阼”,意为皇帝即位、登基。

7.丁忧:“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

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

有内、外之分,遭母丧称为“丁内艰”,遭父丧称为“丁外艰”。

8.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9.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10.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

(《后汉书》)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二)1.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

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另:汉长乐宫又称东宫,太后所居也借指太后【例】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陈情表》西晋•李密)2.垂髫: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

髫,儿童垂下的头发。

【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3.总角:八岁(女)、九岁(男)至十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例】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诗经•卫风》)4.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高考冲刺:古代文化知识40练(附答案解析)

高考冲刺:古代文化知识40练(附答案解析)

高考冲刺:古代文化知识40练(附答案解析)1.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B.“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C.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D.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2.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

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

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3.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

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C.“黜”指罢免官职,古代表示罢免官职的词还有夺、除、免、去、废等。

D.“卒”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

唐代以后则用作“死”的通称。

其他意为“死”的词还有崩、薨等。

4.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簿,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

魏、晋之时常参机要,总领府事。

B.郊祀,中国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是感恩上苍,为百姓和国家祈福的一种祭祀活动。

C.起居注,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D.侍郎,古代官名,创建于汉代,隋唐之时侍郎为掌管国家政务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之首。

5.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监国,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

通常是指皇帝外出时,由一重要人物(例如太子)留守宫廷处理国事。

古代文化常识专项练习100练

古代文化常识专项练习100练

古代文化常识专项练习(一)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

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

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

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的是( )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B.“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

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5.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

1.下列对文化常识得解说,不正确得一项就是()A、百雉指得就是城墙,在此指城墙得高度。

雉指得就是古代计算城墙面积得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B、“缮甲兵”,缮有修补、保养、抄写之意。

在此文就是保养盔甲兵器得意思。

C、诗:文学体栽得一种,通过有节奏与韵律得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但在此就是《诗经》得简称。

D、《左传》为编年体史书,此文属于一篇完整而优美得记事散文。

2、下列对文化常识得解说,不正确得一项就是()A、“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得时候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B、“仗节”就是手执符节得意思,古代在大臣出使或者大将出师得时候,皇帝授予她们符节,以此作为凭证与权力得象征。

C、“屯田”就是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得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朝廷可以取得一些军饷与税粮。

D、“遗民”有亡国之民、沦陷区得百姓、改朝换代后不仕新朝得人、劫后余留得人民等义,文中指金亡后不愿归顺元得百姓。

3、下列文化常识得解说不正确得一项就是()A、诏就是天子下达臣属得文体,分为即位诏、遗诏、表诏、密诏、手诏、口诏等,属于命令文体。

B、古代举行仪式,授予官职称作“拜”。

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得“拜相如为上大夫”。

C、古人对人身故有多种描述方式,最常见得就是“卒' 早亡一般用“殇、而“薨”则专指帝王之死。

D、嗣在古文里常作动词,意为继承、继位等。

如嗣王,意为继位之王;嗣君,意为继位得君主。

4、下列文化常识得解说,不正确得一项就是()A、刺史:中国古代官职名。

“刺”就是检核问事之意,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B、大业、义宁:隋代年号。

年号就是我国从汉武帝继位后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得一种名号。

C、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瞧,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D、弑:封建时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侄杀叔、甥杀舅等为“弑”。

5、对文化常识得解说,不正确得一项就是()A、卜筮就是古代民间占问吉凶得两种方法,就是古代巫术得一种表现。

高一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专项训练

高一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专项训练

高一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专项训练班别姓名座号成绩1.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

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

B.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口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

C.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

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行辈,即排行和辈分。

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2.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

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3.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是古代王朝更迭时,无血缘关系的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B.邑就是封邑,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某一地方的土地奖励给某一个人。

C.总管,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的职称。

D.谥,在此处是大臣死后,朝廷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4.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把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称为“中国”。

B.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名义节制兵马。

C.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D.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或别的原因辞官不做了,称“致仕”或“休致”,也指官员退休。

5.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阼等等。

B.“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

古代文化知识速记训练100题

古代文化知识速记训练100题

古代文化知识速记训练100题阅读文化知识,判断表述正误一、古代官制1.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2.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3.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4.“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5.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

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6.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7.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8.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9.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10.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11.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

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12.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13.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14.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15.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16.宋代的州由中央派官员前往管理,称为“知州”,与之平行的还有府、军、监。

州、府、军、监以上的行政单位是路。

路设经略安抚司掌军权,以经略安抚使为长官。

()17.明清省下设道,长官是道员,称分守道、分巡道,俗称道台。

道下设府,长官称知府,掌一府之政。

府下设州,长官称知州;州下设县,长官称知县。

()18.知县为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仅管理一县行政,无权管理兵事。

文化常识练习

文化常识练习

文化常识练习专题专项限时练古代文化常识(建议用时:30分钟)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免胄”,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B .“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用来比喻帝王的死。

如《出师表》中有:“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 .古代纪年法有多种,有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

“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D .“伯乐”,相传为春秋时秦国人,名孙阳,以善相马著称。

现在引申为善于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C [“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2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在《鸿门宴》中有“沛公奉卮酒为寿”一句,这句话中的“寿”与现代汉语中的“寿”含义有所不同,应该是指敬酒献物,祝人长寿的意思。

B .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中的“豆蔻”常用来指孩子,“豆蔻年华”指的是孩子未成年,十三四岁。

C .“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D .一个季度中的三个月可以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如《古诗十九首》中“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中的“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

B [“常用来指孩子,‘豆蔻年华’指的是孩子未成年,十三四岁”错,应该是“常用来指少女,‘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国风”是《诗经》中的一部分,主要是民歌,自《周南》至《豳风》,共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

B .“齐宣王”,春秋时齐国国君,与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合称“春秋五霸”。

C .“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以示虔诚D •“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为“社”,谷神叫“稷”。

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

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

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古代文明是历史学专用名词,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000年这段时期,称做是古代文明时期。

那么关于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您了解吗?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题目吧。

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1、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古人字前常加排行次序,父之兄称“伯父”,父之次弟称“仲父”,仲父之弟称“叔父”,最小的叔父称“季父”,后来伯仲之弟统称“叔父”。

古代称为“伯夷”、“仲尼”、“叔向”、“季路”的四人,正确的排行顺序是:( )A、老大、老二、老三、老四B、老大、老二、老三、最小C、老二、老三、老四、老大D、老三、老四、老大、老二2、我国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以“坐西朝东”为最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下位是“坐东朝西”。

传统课文《鸿门宴》涉及宴席座次的描述:“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文中座次描述反映地位尊卑高低的顺序正确的是:( )A、项羽、项伯、刘邦、范增、张良B、项伯、范增、项羽、刘邦、张良C、项伯、项羽、范增、刘邦、张良D、项羽、项伯、范增、刘邦、张良3、我国古代史书是记载历史事实的历史散文,要求如实地记载真实的历史事件,不允许采取文学创作的方法进行虚构。

史书编排体例分为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历史)、纪传体(以人物活动为中心反映历史)、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记叙历史)、记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记载历史;根据编排的年代跨度情况,史书又分为通史和断代史。

下面对《史记》、《左传》、《战国策》、《汉书》编排体例判断正确的是:( )A、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通史B、通史、国别体、编年体、通史C、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断代史D、通史、编年体、国别体、通史4、中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即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和年号干支兼用法。

下列以“年号干支兼用法”为纪年方法的是:( )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②“庆历四年春”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④“天启壬戌秋日”⑤“淳熙丙申至日”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5、生肖文化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时间文化,是用十二生肖(又叫十二属相)与十二地支相配的一种计时系统。

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

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

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1)1、寿联多是祝愿寿者长寿,称颂寿者的品德与功绩。

寿联多为五字或七字,也有达数十字或数百字的。

寿联切事、脱俗、工整而有韵味,选用恰切的词句,注以流畅的气势,使人看了即了解其意义,引起共鸣。

例如:“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

”这幅寿联写的老人岁数是:()A、60岁B、70岁C、100岁D、141岁答案:D解析:花甲,即60,花甲重逢就是120;增加三七岁月,就是再加三七二十一,就是141;古稀,即70,古稀双庆就是140;更多一度春秋,加起来就是141。

2、下列描写古代历史名人名家的对联,说法错误的是:()A、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颂李白B、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颂杜甫C、枫叶四弦秋,棖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颂白居易D、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

——颂王昭君答案:D解析:“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是唐代温庭筠的《苏武庙》说的苏武的事,而颂王昭君的对联是“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3、对联集句对大多非原创,是从已有诗文句子中选句配对,推陈出新。

与“劝君更尽一杯酒”(唐•王维)对仗工整的是:()A、天涯涕泪一身遥。

(唐•杜甫)B、与尔同消万古愁。

(唐•李白)C、八骏日行三万里。

(唐•李商隐)D、替人垂泪到天明。

(唐•杜牧)答案:B解析:题干“劝君更尽一杯酒”是唐代王维的《渭城曲/ 送元二使安西》诗句,“劝君”与“与尔”有第二人称相对,“更尽”与“同消”有动词相对,“一杯酒”与“万古愁”数量词相对,所以选B项。

A项“天涯涕泪一身遥”是唐代杜甫《野望》中的诗句;B、“与尔同消万古愁”是唐代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C、“八骏日行三万里”是唐代李商隐《瑶池》的诗句;D、“替人垂泪到天明”是唐代杜牧《赠别》的诗句。

4、中国古代神话“开天辟地、炼石补天、钻木取火、衔石填海”中涉及的人物形象分别是:()A、女娲、燧人氏、精卫、盘古B、燧人氏、精卫、盘古、女娲C、盘古、女娲、燧人氏、精卫D、精卫、盘古、女娲、燧人氏答案:C解析:“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燧人氏钻木取火”、“精卫衔石填海”的神话故事家喻户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化常识”针对训练一、考点对点练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郎中,战国始置,后从隋唐到清朝,朝廷各部都设立郎中一职,分掌各司事务,位于尚书、侍郎之下。

B .旗牌,指写有“令”字的旗和牌,是朝廷颁给封疆大吏或钦差大臣准许其代替王命、便宜行事的凭据。

C .袭封,与“荫”相同,均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上辈的封爵,都是一种封建皇帝封赏大臣子女的制度。

D .互市,指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朝与外国或异族之间的贸易,汉朝时期出现最早的互市,有名的如明朝的“茶马互市”等。

解析:选C “荫”是指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而取得的入仕权利。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即位”指开始做帝王或诸侯,可以指自己打下的江山,也可以是继承位子。

B .“刺史”是古代官职名,其职权在不同的时期不完全相同,有时是个虚衔。

C .“端拱”是宋太宗的一个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比如雍熙。

D .“金陵”是南京的别称,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六朝古都,其别称还有建康、江宁、天京、汴梁、石头城等。

解析:选D D 项,“汴梁”不是南京的别称,而是开封的别称。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骆钟麟,字挺生,浙江临安人。

顺治四年进士副榜,授安吉学正。

十六年,迁陕西盩厔[注]知县。

为政先教化,春秋大会明伦堂,进诸生迪以仁义忠信之道。

朔望..诣里社讲演,访耆年有德、孝弟..著闻者,见与钧礼,岁时劳以粟肉。

立学社,择民间子弟授以小学..、孝经。

饬保伍,修社仓。

莅狱明决,所案治即势豪居间莫能夺,人畏而爱之。

县城去渭不十里,钟麟行河畔,知水势将南浸,议自览家寨迤东开复故道,众难之。

康熙元年夏,大雨,渭南溢,且及城,斋沐..临祷,自跪水中,幸雨止,水顿减,徙而北流者数里。

(节选自《清史稿·骆钟麟传》)[注] 盩厔(zhōu zhì):今陕西省周至县。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朔望”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农历以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一月的长度。

B .“孝弟”即孝悌,指孝敬父母、关爱兄弟,是儒家倡导并恪守的传统伦理道德。

C.“小学”是隋唐后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的总称,是有别于教授修身、治人之道的大学。

D.“斋沐”即斋戒和沐浴,古人参与祭祀、外交等重大活动前,洁身净心,以示虔诚庄敬。

解析:选B悌,敬爱兄长。

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

参考译文:骆钟麟,字挺生,是浙江临安人。

顺治四年考中进士,名列副榜,被授予安吉学正。

顺治十六年,升任陕西盩厔知县。

他治理地方以教化为先,春秋时节在明伦堂会集广大生员,以仁义忠信之道启迪劝勉他们。

每月初一、十五到乡里讲解,拜访那些德高望重的老者和以孝悌闻名的人,以平等之礼对待他们,每年定时置办米肉慰劳他们。

创立学社,挑选民间子弟,教授他们“小学”和《孝经》。

整饬保伍制度,修缮社仓。

(骆钟麟)亲临监狱明察决断,所查办的案件即使权势豪族从中调解也不能改变判决,人们既畏惧又敬爱他。

县城距离渭水不足十里,骆钟麟巡查河岸,知道水势将会向南泛滥,商议从览家寨向东重新开挖旧有河道,众人认为这件事很难。

康熙元年夏天,下起大雨,渭水向南溢出,将到城垣,骆钟麟斋戒沐浴,亲临祈祷,跪在水中,幸而大雨停止,水势顿减,转而向北流淌数里。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著作佐郎。

天监元年,封西昌萧渊藻,字靖艺,少立名行,志操清洁。

齐永元初,释褐..五百户。

出为益州刺史。

时天下草创,边徼未安,州民焦僧护聚众数万,据郫、县侯,食邑..繁作乱。

藻年未弱冠,集僚佐议,欲自击之。

或陈不可,藻大怒,斩于阶侧。

乃乘平肩舆,...巡行贼垒。

藻性谦退,不求闻达。

善属文辞,尤好古体,自非公宴,未尝妄有所为,纵有小所奏,免官削文,成辄弃本。

六年,为军师将军,与西丰侯正德北伐涡阳,辄班师,为有司..爵土。

(节选自《梁书·列传卷二十三》)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释褐:亦称“解褐”,始任官职,意思是脱去平民衣服开始做官。

B.食邑:又称采邑、封地。

古代国君、士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

C.平肩舆:古代的一种轿子,起初作为山行的工具,后走平路也以之为代步工具。

D.有司: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解析:选B“古代国君、士大夫”错,应为“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

参考译文:萧渊藻字靖艺,年少时树立了好的名声和形象,志向操守清雅高洁。

齐永元初年,他入仕任著作佐郎。

天监元年,萧渊藻被封为西昌县侯,封地五百户。

出任益州刺史。

当时国家刚刚建立,边境还不安定,益州人焦僧护聚集了几万人,占据郫、繁二县后发动叛乱。

萧渊藻此时还不到二十岁,他召集幕僚佐史商议,想要亲自出击焦僧护。

有人认为不可以这样,萧渊藻大怒,将那个人杀死在台阶旁边。

于是萧渊藻乘坐平肩车,到乱贼占据的营垒外巡视。

萧渊藻性格谦逊退让,不求闻名显达。

他擅长作文赋,尤其喜好古体诗,但除非是在公宴上作诗文,平时不曾妄有所为,即使创作小文章,一旦作成,就扔掉底稿。

六年,任职军师将军,与西丰侯正德一起北伐涡阳,很快就班师回京,被有关官员奏本,免去了他的官职,削减他的爵土。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史可法,字.宪之,祥符人。

祖应元举于乡,官黄平知州,有惠政。

语其子从质曰:“我家必昌。

”从质妻尹氏有身,梦文天祥入其舍,生可法。

以孝闻。

举崇祯元年进士,授西安。

可法短小精悍,面黑,目烁烁有光。

廉信,与下府推官,稍迁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均劳苦。

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

十二年夏,丁外艰去。

服阕,..起户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

十七年四月朔.,闻贼犯阙,誓师勤王。

渡江抵浦口,闻北都既陷,缟衣发丧。

(节选自《明史·史可法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是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后才起的,字和名有关联,字对名有表述、阐明作用。

B.“郎中”,作为官职,始设于战国时期,文中与表示医生含义的“郎中”不一样。

C.“服阕”是指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任官者在服丧期满后可以重新出来做官。

D.“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而十五叫“望”,每月初一叫“晦”,表示迎接新月。

解析:选D“朔”指阴历每月初一,表示迎接新月,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叫“晦”。

参考译文:史可法,字宪之,祥符人。

祖父史应元乡试中举,被授予黄平知州,有仁惠之政。

史应元对他的儿子史从质说:“我们家一定会昌盛。

”史从质的妻子尹氏有身孕,梦见文天祥进入她的屋舍,然后她生史可法。

(史可法)以孝顺闻名。

考中崇祯元年进士,授予西安府推官,逐渐升迁为户部主事,历任员外郎、郎中。

史可法身材短小精悍,脸黑,双目烁烁有光。

他清廉守信用,与部下同甘共苦。

军队出行,将士吃不饱自己不先吃,没有发放衣服时自己不先穿,因此得到将士的拼死作战。

崇祯十二年夏天,史可法因为服父亲之丧离职。

守丧期满回朝,起用为户部右侍郎兼任右佥都御史。

崇祯十七年四月初一,听说贼军进攻京城,史可法誓师营救皇上。

军队渡江抵达浦口时,史可法听到北都已被攻破,便身披白衣发丧。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也。

少朴讷,好击剑,尚武事。

自去家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

太祖..破袁氏,领冀州牧,辟琰为别驾..从事,谓琰曰:“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

”琰对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

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唯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太祖改容谢之。

于时宾客皆伏失色。

魏国初建,拜尚书。

时未立太子,临淄侯植有才而爱。

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

唯琰露板..答曰:“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

琰以死守之。

”植,琰之兄女婿也。

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迁中尉。

(节选自《三国志·崔琰传》)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祖”,帝王庙号,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

B .“别驾”,汉朝设置的州刺史佐吏。

刺史出巡辖境时,别乘一车随行,因而得名。

C .“干戈”,本来是类似矛的武器,因此以“干戈”作兵器的通称,后引申为“战争”。

D .“露板”,亦作“露版”,这里指不缄封的奏章。

文中意在说明崔琰的公正无私。

解析:选C C 项,“本来是类似矛的武器”不当。

“干”和“戈”是古代常用的武器,“干”是类似盾牌的武器,“戈”是类似矛的武器,后以“干戈”泛指武器。

后来引申为“战争”。

参考译文: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

年轻时性格质朴而不善言辞,喜欢击剑,崇尚武功。

自从离开家乡,过了四年才重回到家,在家中把弹琴读书作为自己的娱乐。

曹操击败袁绍后,兼任为冀州牧,征召崔琰担任别驾从事,对崔琰说:“昨天统计户籍,冀州有三十万人,所以这是个大州啊。

”崔琰回答说:“目前天下分崩,九州离析,袁谭、袁尚兄弟相互征战,冀州百姓暴骨荒野。

还没听说王师的仁声先到,来慰问百姓的生活状况,解除人民的苦难,却先看到了统计武器和人口,这难道是冀州百姓对您的期望吗!”曹操立刻改变得意之色,向崔琰道歉。

这时其他宾客都吓得低头变色。

魏国刚建立时,授任崔琰为尚书。

当时还没有确立太子,临淄侯曹植因有才华而受到曹操的宠爱。

曹操犹豫不决,就写书信向朝廷外秘密征求意见。

只有崔琰用不封口的信回答说:“听说《春秋》的大义,立太子应立嫡长子,加上五官中郎将仁慈、孝顺、聪明,应该继承王位。

我崔琰直到死也坚持这个看法。

”曹植,是崔琰哥哥的女婿。

曹操看重崔琰的公正诚信,感叹不已,提升他为中尉。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应履平,奉化人。

建文二年进士..。

授德化知县。

历官吏部郎中,出为常德知府..。

宣宗初,擢贵州按察使。

所至祛除奸蠹,数论时政。

旧制,都督府遣使于外,必领内勘合..,下都司,不敢辄下卫。

至是军府浸横,使者挟关文四驰,历诸卫,朘军伍。

宣德七年,履平抗疏言:“勘合之设,所以防诈伪。

今右军府遣发至黔者,不遵故事,小人恁势横求,诈冒何从省。

”宣宗善其言,都督陈政引罪。

帝令诸司永守之,军府为之戢。

山云镇广西,以备蛮.,岁调贵州军万人,春秋更代,还多逃亡,则取原卫军以补,不逐逃者。

履平奏:“贵州四境皆苗蛮,军伍虚,有急孰与战守?今卫军逃于广西,而以在卫者补。

不数年,贵州军伍尽空,边衅且起。

”帝乃命云严责广西诸卫,追还逃军,俟足用,即遣归。

罢贵州戍卒。

(节选自《明史·应履平传》)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古代科举考试按照先后次序分为院试、会试、乡试、殿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