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方法方案设计
“分子的热运动”教学设计方案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分子的热运动”教学设计方案学科物理年级高一章节名称新课标人教版选修3— 3计划学时 1 课时本节课是初中的扩展,为后面研究物体内能及其有关知识做好铺垫。
但由于分子的运动无法直接观察探究,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类比的方法组织教学。
为加深学生对扩散这个常见现象的探究兴趣,设计了学生熟悉的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
本节需要考察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较低但内容抽象,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教学内容说明学生讨论为主,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运用“讨论?实验 ?探究 ?创造?反思”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提出问题──进行类比──形成假说──分析推断──实验检验──得出结论”为主线的思维程度进行教学,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本节课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分子运动情况及扩散现象,布朗运动有更具体、清晰的了解,在相关部分设计了多媒体课件。
认知目标:1.知道并记住什么是布朗运动,知道影响布朗运动激烈程度的因素,知道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
2.知道布朗运动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
3.知道什么是分子的热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的激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技能目标:教学目标分析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2.从宏观现象推论分子特征,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并培养学生想象力.情感目标:1.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1.通过学生对布朗运动的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出布朗运动不是外界影响产生的,是液体分子撞击微粒不平衡性产生的。
布朗运教学重、难点动是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这一连串结论的得出是这堂课的教学重点。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2.学生观察到的布朗运动不是分子运动,但它又间接反映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特点。
这是课堂上的难点。
这个难点要从开始分析显微镜下看不到分子运动这个问题逐渐分散解疑。
理学蛋白质分子设计
• 先讲理论 • 后面举几个例子
蛋白质分子设计策略
• 理性设计策略
– 前提:充分了解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 随机突变+功能筛选
– 前提:不了解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 理性设计+随机突变+功能筛选
– 前提:不完全了解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分子设计的种类
小改:少数残基的替换,突变或修饰 中改:分子拼接,肽段或结构域的替换 大改:从头设计,全新蛋白质的设计
具体方法:
利用R55受体的结构 模建R75受体的结构
根据淋巴毒素与R55 的作用情况,模拟肿 瘤坏死因子与R55受 体的相互作用情况。
根据肿瘤坏死因子与 R55受体的相互作用 情况,模拟肿瘤坏死 因子与R75受体的相 互作用情况。
Gln67与R55作用不明显,但与R75的Asp有静电作用, 将它突变为结构相似但带电相反的Glu会降低TNF与 R75的作用,但不会改变与R55的作用。
0 0.02 0.2 2 20 200
Protein (ng)
mTSA BSA SEA
融合蛋白与A431细胞结合的剂量曲线
mTSA与A431细胞结合的特异性试验 A.Positive control EGF; B. pmTSA ; C. mTSA binding blocked by EGF; D. Blank control :PBS
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
确定靶蛋白的结合口袋,以结合口袋的结构环境设 计药物; 未知受体结构时,根据具有相同或相似生物学活性 的已知化合物的结构叠合,反推受体结合口袋的可能 结构环境,根据推测的受体结合口袋进行新型药物设 计。
蛋白质分子的模拟肽设计
骨架残基设计,肽库筛选 以结构为模板的分子设计。
DNA分子的结构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二
《DNA分子的结构》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了解DNA分子的基本结构;2. 掌握DNA双螺旋结构的基本特点;3. 通过实验,能够观察和描述DNA分子的结构。
二、作业内容:1. 阅读教材,整理和归纳DNA分子的基本结构知识,包括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以及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DNA分子结构中的体现。
2. 观看相关的网络视频或实验演示,观察和描述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包括双螺旋的旋转角度、旋转方向、链长变化、碱基分布等因素对螺旋稳定性的影响。
3. 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或模拟DNA双螺旋结构的稳定性。
可以从DNA的热稳定性、酸碱稳定性等方面考虑,要求列出所需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和预期结果。
4.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日常生活,举出至少三个实际应用例子,说明DNA分子结构的知识对现代生物科学和技术的重要性。
三、作业要求:1. 完成作业时,要能够根据教材、网络资源或相关书籍进行深入阅读和理解,避免抄袭和复制他人成果。
2. 实验设计和方案要符合科学原则,有明确的实验目的、步骤和结果预期,确保可行性和科学性。
3. 回答问题时要结合所学知识,避免过于简单或主观的答案,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应包括作业的完成情况、回答的正确性、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及回答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2. 评价方式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同学互评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应根据教师的评价和同学的建议,对自己的作业进行修改和完善,确保作业的质量和准确性。
2. 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疑惑,教师应在课堂上进行解答和解释,确保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反馈意见和建议应该及时向学生传达,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促进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学生不仅可以深入理解和掌握DNA 分子的结构知识,还可以通过实验设计和应用案例的编写,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识原子和分子》 作业设计方案
《认识原子和分子》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目标1、让学生理解原子和分子的概念,包括其定义、性质和特点。
2、帮助学生掌握原子和分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培养学生运用原子和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培养科学思维。
二、作业内容1、知识梳理(1)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整理原子和分子的定义、构成、性质等基础知识,并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
(2)绘制原子和分子的结构示意图,标注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
2、概念辨析(1)给出一些关于原子和分子的描述,让学生判断其正确性,并说明理由。
(2)列举一些物质,让学生判断其是由原子构成还是由分子构成,并阐述判断依据。
3、实验探究(1)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如电解水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通过分析实验结果理解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
(2)进行气体扩散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气体相互混合的过程,体会分子的不断运动。
4、实际应用(1)让学生收集生活中与原子和分子有关的实例,如食品包装上的成分说明、化学反应等,并解释其中原子和分子的作用。
(2)思考并讨论如何利用原子和分子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等。
5、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关于原子和分子的科普文章或书籍,如《神奇的化学元素》《万物简史》等,并撰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
三、作业形式1、书面作业(1)完成知识梳理和概念辨析的题目,要求书写工整、条理清晰。
(2)绘制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等。
2、实践作业(1)进行实验探究,拍摄实验过程的照片或视频,并在班级内分享交流。
(2)收集实际应用的案例,制作成PPT 或手抄报,在课堂上展示。
3、口头作业(1)在小组内讨论实际应用和拓展阅读的内容,推选代表进行发言。
(2)向家人或朋友讲解原子和分子的知识,录制讲解视频。
四、作业难度1、基础题(1)原子是由_____和_____构成的。
(2)分子是保持物质_____的最小粒子。
《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分子和原子》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及它们在化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2. 通过作业加深对分子与原子特性的理解,为后续的化学反应和物质结构学习打下基础。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
二、作业内容1. 理论学习:- 要求学生阅读《分子和原子》的教材内容,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性质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 观看分子与原子构成的微视频,掌握物质组成的微观知识。
2. 动手实验:- 设计家庭实验:通过使用各种家庭物品,如白糖、食盐等,指导学生制作简单的溶液实验,让学生亲自感受物质组成的可见变化。
- 利用实验室的模型,指导学生亲手搭建分子的简单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分子的形态与运动方式。
3. 课后调研:- 分组合作调查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案例,例如蛋白质分子、有机化合物在食物和工业生产中的作用。
- 每组提交一个详细的调研报告,包含该类应用的概念解释及对应的现实例证。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并确保作业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理论学习部分要求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
3. 动手实验部分要求学生按照指导步骤进行操作,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注意安全操作。
4. 课后调研需保证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和数据的可靠性,并通过实例和资料加强证明,小组提交的报告要求思路清晰、表述完整。
5. 每个部分的作业内容完成后应写一份个人总结,说明在完成过程中的体验和学习到的东西。
四、作业评价1. 评判学生对《分子和原子》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如定义、特性等是否准确理解。
2. 对学生的动手实验和课后调研能力进行评价,如实验步骤是否正确、结果是否合理以及调研报告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等。
3. 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和书写规范程度进行评价,包括格式是否正确、字迹是否清晰等。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给予及时反馈,指出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分子和原子》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掌握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理解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关系。
2. 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课堂笔记整理:请同学们根据课堂讲解,整理关于分子和原子的笔记,包括概念、性质、构成等。
2. 概念辨析: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哪些现象是由分子或原子引起的。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食物的腐烂、金属的生锈等。
通过这些实例,进一步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性质。
3. 实验分析:请同学们完成课本上的实验,观察不同情况下分子的运动情况。
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分子的基本性质,并思考如何影响分子的性质。
4. 知识应用: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的分子和原子知识,思考并解答以下问题:a. 解释为什么水能溶解其他物质?b. 为什么酒精挥发却不凝结成固体?c. 为什么食物会腐烂?d. 为什么金属会生锈?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作业,禁止抄袭。
2. 认真阅读课本,确保理解作业目的和正确运用所学知识。
3. 实验时注意安全,遵守实验室规则。
4. 按时提交作业,如有疑问请及时向老师请教。
四、作业评价1. 作业评价将基于学生的课堂笔记、问题回答、实验分析报告以及团队协作表现等方面进行。
2. 对于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分子和原子知识的学生,将给予表扬和鼓励,以激发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 对于在作业中遇到困难的学生,将给予耐心指导和支持,以确保他们能够跟上教学进度,逐步提高化学素养。
五、作业反馈1. 鼓励同学们在作业中积极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以便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需求。
2. 对于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将在下次课堂上进行重点讲解和答疑解惑,确保每位同学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3. 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将反馈给学校教务部门,以便于共同寻求解决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这次作业设计方案,希望能够激发同学们对初中化学课程《分子和原子》的兴趣,让他们在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自己的化学素养。
pcr设计方案
PCR设计方案引言PCR(聚合酶链反应)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研究和临床诊断的技术。
它能在体外复制DNA序列,并通过放大检测目标DNA的数量。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种PCR设计方案,确保PCR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设计此PCR设计方案包括以下步骤:1.靶标选择:选择适合的DNA序列作为PCR反应的靶标。
确保靶标在目标样品中存在且具有生物学意义。
2.引物设计:设计合适的引物,以扩增目标DNA序列。
引物应满足以下要求:–引物长度:一般为18-30个碱基对。
–Tm值:引物的Tm值应接近或略高于PCR反应的最佳温度。
–引物间相互作用:引物对之间不应有明显的互相杂交,以避免产生非特异性扩增产物。
3.杂交温度优化:根据引物的Tm值确定PCR反应的最佳杂交温度。
通常,杂交温度设置为引物Tm值的5°C-10°C。
4.建立PCR反应体系:准备PCR反应体系,包括以下组分:–DNA模板:目标DNA的少量纯化物或DNA提取物。
–引物:前述设计的引物。
–DNA聚合酶:选择具有高稳定性和高扩增效率的DNA聚合酶。
–反应缓冲液:含有适当浓度的Mg^2+离子和其他辅助成分的缓冲液。
–dNTPs:四种单核苷酸。
–模板DNA稀释缓冲液:用于稀释目标DNA的高浓度溶液。
5.PCR扩增条件优化:对PCR扩增条件进行优化,包括:–初始变性步骤:将PCR反应体系加热至94°C-95°C,以解开DNA的双链结构。
–变性步骤:保持高温(94°C-95°C)以保持DNA变性状态。
–环式扩增步骤:设置合适的温度和时间,以使引物与目标DNA杂交并DNA 聚合酶在此温度下进行链延伸。
–末端延伸步骤:进行降温,以使DNA聚合酶完成末端延伸。
6.实验验证:进行PCR扩增并验证扩增产物的特异性。
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验证:–凝胶电泳:将PCR反应产物与DNA标准品一同进行凝胶电泳,以确定产物的大小和纯度。
蛋白质分子设计
稳定性,日本大阪大学蛋白质工程研究所的
Satoshi Nishikawa等人尝试在Tyr(酪氨酸)24
和Asn(天冬酰氨)84位引入第三个二硫键。
2019/10/30
13
• 分子设计和理论验证:从该酶晶体结构可以看出这
两个残基是远离催化位点的,经过分子动力学计算证明在 这两个残基之间有可能形成二硫键,并且不会影响催化位 点的结构。并且采用分子力学和分子动力学方法从核糖核 酸的复合物晶体结构建立起核糖核酸突变体的模型。
当我们开始对某一天然蛋白质进行蛋白质分子设计时:
首先要查找PDB了解这个蛋白质的三维结构是否已被
收录。如果PDB中没有收录又未见文献报道,我们需要
通过蛋白质X射线晶体学及NMR方法测定蛋白质的三维结
构,或者通过结构预测的方法构建该蛋白质三维结构模
型。 2019/10/30
7
设计目标及解决办法
改变蛋白质的性质,必须改变蛋白 质的序列。
抗体分子由2条重链,2条轻
链组成,重链有4个结构域,轻
链有2个结构域;抗原的识别部
分位于由轻、重二链处于分子顶
部的个1个结构域,该结构域是
一个高度可变区。抗体分子与抗
原分子互补的决定子是由可变区
的一些环状肽段组成的。
2019/10/30
23
2019/10/30
24
意义
中改——分子剪裁
Winter等人将小鼠单抗体分子重链的互补决定子 用基因操作办法换到人的抗体分子的相应部位上, 使得小鼠单抗体分子所具备的抗原结合专一性转 移到人的抗体分子上。
定义:
小改是指对已知结构的蛋白质进行少数
几个残基的替换,这是目前蛋白质工程中最为 广泛使用的方法。
《分子和原子》 作业设计方案
《分子和原子》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目标1、帮助学生巩固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如分子和原子的定义、性质、区别和联系。
2、培养学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化学变化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4、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作业内容(一)基础知识巩固1、完成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填空:(1)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2)原子是()中的最小粒子。
(3)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而原子()。
2、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1)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2)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
(二)实验探究1、实验目的:探究分子的运动实验用品:两个大小相同的烧杯、蒸馏水、酚酞溶液、浓氨水实验步骤:(1)向一个烧杯中加入约 20 mL 蒸馏水,滴入 2 3 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2)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另一个烧杯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问题思考:(1)实验中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2)如果将盛有浓氨水和酚酞溶液的烧杯倒扣在一起,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2、实验目的:探究分子之间的间隔实验用品:两个注射器、水、酒精实验步骤:(1)取两支相同规格的注射器,分别抽取等体积的水和酒精。
(2)用手指堵住注射器的小孔,将活塞慢慢向前推,观察现象。
问题思考:(1)推动活塞时,哪个注射器更容易被压缩?为什么?(2)这个实验说明了分子具有什么性质?(三)拓展应用1、请查阅资料,了解分子和原子在材料科学、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并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
2、思考:在一个封闭的容器中,有一定量的气体。
如果升高容器内的温度,气体分子的运动速度会如何变化?气体的压强会如何变化?请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进行解释。
(四)创新作业1、制作一份关于分子和原子的手抄报,要求内容包括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应用等,图文并茂。
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教案
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
2、使学生掌握常见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包括其原理、操作步骤和应用领域。
3、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够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PCR 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2)核酸电泳技术的原理和操作。
(3)基因克隆的基本流程。
2、难点(1)PCR 反应体系的优化和常见问题的解决。
(2)基因克隆中载体的选择和构建。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步骤。
2、演示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1)通过介绍一些与分子生物学相关的疾病诊断、基因治疗等实际应用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2、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概述(1)简单介绍分子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如 DNA、RNA、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
(2)列举常见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如 PCR、核酸电泳、基因克隆、DNA 测序等。
3、 PCR 技术(1)原理:讲解 PCR 技术的基本原理,即通过高温变性、低温退火和适温延伸的循环过程,实现 DNA 片段的指数扩增。
(2)反应体系:介绍 PCR 反应体系的组成成分,包括模板 DNA、引物、dNTPs、Taq DNA 聚合酶和缓冲液等,并说明各成分的作用。
(3)操作步骤:详细讲解 PCR 的操作步骤,包括模板 DNA 的制备、引物设计、反应体系的配制、PCR 扩增程序的设置等。
(4)应用:举例说明 PCR 技术在基因诊断、遗传分析、物种鉴定等方面的应用。
4、核酸电泳技术(1)原理:解释核酸电泳的原理,即根据核酸分子在电场中的迁移速率不同来分离和鉴定核酸片段。
(2)琼脂糖凝胶电泳:介绍琼脂糖凝胶电泳的操作方法,包括凝胶的制备、样品的加载、电泳条件的设置等。
《合成有机高分子的基本方法》 教学设计
《合成有机高分子的基本方法》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加成聚合反应和缩合聚合反应的特点。
(2)能够书写常见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简式,如聚乙烯、聚苯乙烯等。
(3)掌握由单体推导聚合产物以及由聚合产物反推单体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高分子化合物合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有机高分子材料在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提高学生对化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加成聚合反应和缩合聚合反应的原理。
(2)常见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2、教学难点(1)由单体推导聚合产物以及由聚合产物反推单体的方法。
(2)缩合聚合反应中官能团的变化和小分子的生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有机高分子材料,如塑料、橡胶、纤维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材料的共同特点。
(2)提问:这些有机高分子材料是如何合成的?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合成有机高分子的基本方法。
2、知识讲解(1)加成聚合反应①介绍加成聚合反应的概念,即含有双键或三键等不饱和键的小分子通过加成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
②以乙烯合成聚乙烯为例,讲解加成聚合反应的过程,写出化学方程式,并强调链节、聚合度等概念。
③让学生练习书写丙烯、氯乙烯等单体发生加成聚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缩合聚合反应①讲解缩合聚合反应的概念,即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官能团的小分子通过缩合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同时生成小分子副产物(如水、醇等)的反应。
②以乙二酸和乙二醇合成聚酯为例,讲解缩合聚合反应的过程,写出化学方程式,并强调端基原子或原子团、平均聚合度等概念。
③让学生练习书写己二酸和己二胺合成聚酰胺的化学方程式。
分子与结构教学设计模板
分子与结构教学设计模板一、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对分子与结构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促进学生在科学实验中的创新思维和科学求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分子的概念和特征2. 分子结构的分类和性质3. 分子式和结构式的表示方法4. 分子模型的制作和应用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引入分子与结构的概念,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对分子的认知,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说明。
步骤二:讲解分子的概念和特征(10分钟)讲解分子的基本定义,分子的组成和性质,引导学生了解分子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实验示范与学生互动,加深学生对分子的认识。
步骤三:分子结构的分类和性质(15分钟)介绍分子结构的分类和性质,通过示意图、简单实验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的分子结构在物理和化学性质上的差异,并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步骤四:分子式和结构式的表示方法(15分钟)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分子式和结构式的表示方法,通过例题和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让学生能够准确地表示和解读分子的结构信息。
步骤五:分子模型的制作和应用(20分钟)引导学生制作分子模型,通过手工制作或使用分子模型工具,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模拟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并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应用分子模型解决相关问题。
步骤六:实验设计(20分钟)提供一个实验设计的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验证分子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实验规律。
四、教学评估1. 学生课堂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讨论和实验操作等。
2. 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学生制作分子模型的过程和结果评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学生实验设计能力:通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分子与结构之间关系的能力评估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五、教学延伸1.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分子与结构相关的知识和应用,拓展自己的思维和实践能力。
《第二章 第二节 分子的空间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19选修2
《分子的空间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常见分子的空间结构,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分子。
2. 能够分析分子间的作用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3. 理解分子的空间结构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常见分子的空间结构,理解分子间作用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识别不同类型的分子空间结构,以及如何分析分子空间结构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PPT,包括分子结构图和反应原理图。
2. 准备各种常见分子的模型,以便学生能够实际观察和操作。
3. 准备相关实验器材,以便进行实验演示和探究。
4. 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常见的分子的空间结构进行归纳和总结。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理念是: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掌握分子的空间结构的概念,并通过实例了解分子的空间结构在物质性质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包括实验探究、小组讨论、教师讲解和学生练习四个环节。
1. 实验探究首先,通过演示氨分子的球棍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分子的形状,并让学生思考分子的形状与物质的性质有何关系。
接着,进行氨分子的喷泉实验,让学生观察喷泉实验的现象,并思考喷泉实验的原因与分子的空间结构有何关系。
通过这两个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分子的空间结构。
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分子的空间结构?(2)分子的空间结构与物质的性质有何关系?(3)分子的空间结构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是什么?让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分子的空间结构的理解。
3. 教师讲解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分子的空间结构的讲解,包括分子中的键型(极性键和非极性键)、分子的对称性(镜面对称和非镜面对称)等知识点。
同时,结合实验现象,分析分子的空间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4. 学生练习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分子的空间结构的知识,包括一些判断题、选择题和简答题等。
通过学生的练习,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分子的空间结构的掌握情况,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认识原子和分子》 作业设计方案
《认识原子和分子》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使学生能够:1、理解原子和分子的概念,包括其定义、性质和特点。
2、区分原子和分子,并能举例说明常见物质是由原子还是分子构成。
3、了解原子和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和表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作业内容(一)基础知识巩固1、概念填空(1)原子是_____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是保持物质_____的最小粒子。
2、判断题(1)分子比原子大。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二)拓展应用1、请列举出三种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并说明原因。
2、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三)实验探究1、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2、观察并记录将红墨水滴入清水中的现象,分析其原因,说明这一现象与原子和分子的关系。
(四)阅读与思考阅读关于原子和分子发现历程的资料,思考以下问题:1、科学家们在探索原子和分子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如何克服的?2、这些发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五)创意表达1、用漫画的形式展示原子和分子的结构及相互关系。
2、编写一个关于原子和分子的小故事,要体现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三、作业形式1、书面作业(1)完成基础知识巩固和拓展应用部分的题目,书写在作业本上。
(2)实验探究部分,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步骤、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
2、实践作业(1)进行实验探究,并拍摄实验过程的照片或视频。
(2)完成阅读与思考,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3、创意作业(1)提交漫画作品。
(2)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编写的小故事。
四、作业时间安排1、基础知识巩固和拓展应用:约 30 分钟。
2、实验探究:约 60 分钟(包括实验操作和报告撰写)。
3、阅读与思考:约 40 分钟(包括阅读资料和撰写心得)。
4、创意表达:根据学生个人情况,可在一周内完成。
五、作业评价1、基础知识巩固和拓展应用(1)答案的准确性:根据标准答案,判断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是否正确。
《第二章 第二节 分子的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分子的空间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掌握常见分子的空间结构,包括原子之间成键方式,键角等观点。
2. 学会利用分子模型构建分子的空间结构,加深对分子结构的理解。
3. 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分析模型,理解常见分子的空间结构,包括键角,空间构型等。
2. 教学难点:构建分子的空间结构模型,培养空间想象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各种常见分子的分子模型,包括共价键模型,分子轨道模型等。
2. 准备一些简单模型材料,方便学生自行构建分子的空间结构。
3. 设计一份教室练习题,用来检验学生对分子空间结构的理解水平。
4. 预先安置一些在线资源,供学生在课后自行学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或动画,让学生对分子的空间结构有直观的认识,引发学生兴趣,引入课题。
2. 探索分子的空间构型: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或动画,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分子的空间构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总结出分子的空间构型的特点和规律。
3.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分子的空间构型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例如,通过实验探究氨气的分子构型,让学生了解氨分子中氮原子的杂化方式以及其对分子构型的影响。
4.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同时,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
5. 拓展延伸:通过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实际应用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应用中更好地利用所学知识。
例如,讨论有机分子中碳原子的成键方式和空间构型对有机物性质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知识合成新型材料等。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合理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注重实验探究和实际应用案例的结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3. 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认识和实践能力。
工会优秀积极分子考核方案
公明一小评选工会优秀积极分子方案为全面贯彻上级工会组织的有关文件精神,推动我校工会工作的深入开展,促进工会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经工会委员会研究决定,将在每年年末,结合工会工作年度总结,开展优秀工会干部和优秀工会工作积极分子的评选活动,大力表彰那些在各单位党政支持下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热心为广大教工服务的优秀工会干部和优秀工会工作积极分子。
现就有关评选表彰事宜特制定本办法。
一、评选范围工会委员会成员、工会各专门工作委员会成员、工会小组组长、专职工会工作人员。
二、评选方法和要求评选优秀工会干部3名,优秀工会积极分子10名三、评选条件(一)优秀工会干部从事工会工作一年以上的工会专兼职干部,同时具备以下条件:1.为本单位的工会工作和建设做出积极贡献;2.具有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积极组织教职员工投身教育改革和发展,为构建幸福校园做出积极努力;3.热爱工会工作,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求真务实,廉洁奉公。
作风踏实,情系群众,熟悉、钻研工会业务,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工会工作;4.突出工会维权职能,探索建立维权机制,在学校民主管理工作、教职工素质建设、关心教职工生活、文体工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5、在本岗位工作中表现良好,通过学校的年度人事考核。
(二)优秀工会积极分子1、热爱工会工作,有良好的素质,有奉献精神,乐于为教职工办实事;2、积极参加工会的各项活动,能够结合实际开展自主创新活动;3、作风正派,办事公正,热心为广大教职工服务,受到群众好评。
四、表彰方式1、工会召开年度表彰大会;2、向评选出的优秀工会干部、优秀工会积极分子颁发荣誉证书;3、给与必要的物质奖励;4、作为学校年度评优评先的条件之一。
本办法经校工会委员会讨论通过,报学校党委批准后实施。
公明第一小学工会2015年9月10日。
car分子设计技术方案
CAR分子设计技术方案一、确定靶点在开始设计CAR(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分子之前,首先需要确定靶点。
靶点是CAR分子识别的特异性抗原,应该选择与癌症相关的特异性抗原。
通过抗体筛选、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技术手段,确定靶点的特异性、表达水平和与癌症的相关性。
二、构建CAR分子根据确定的靶点,设计并构建CAR分子。
CAR分子由三部分组成:细胞外抗原识别区、跨膜区和细胞内信号转导区。
其中,抗原识别区由单链抗体组成,用于与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跨膜区由CD3ζ链或者CD28链等组成,将CAR分子锚定在细胞膜上;信号转导区可以由共刺激分子如CD28、CD137等组成,用于增强T细胞的激活和增殖。
三、基因转染将构建好的CAR分子基因导入T细胞是关键步骤之一。
目前常用的基因转染方法包括病毒载体法和非病毒载体法。
病毒载体法具有较高的转染效率,但存在免疫原性和安全性问题;非病毒载体法则相对安全,但转染效率较低。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基因转染方法。
四、扩增与筛选转染后的T细胞需要在体外进行扩增培养,以获得足够数量的CAR-T细胞用于临床试验。
同时,还需要对CAR-T细胞进行筛选和鉴定,保证其质量和有效性。
常用的筛选方法包括抗体标记法、荧光激活细胞分选(FACS)等方法。
五、安全性评估在临床试验之前,需要对CAR-T细胞进行安全性评估。
这包括对CAR-T细胞进行全面的表型分析、功能检测和基因稳定性检测等。
此外,还需要对可能出现的毒副作用进行评估,如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等。
六、质量控制为了保证CAR-T细胞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需要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
这包括对原材料、试剂、细胞株等进行质量控制,对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监控,以及成品的质量检测等。
只有符合质量要求的CAR-T细胞才能用于临床试验。
七、临床试验在完成上述步骤后,需要进行临床试验以评估CAR-T细胞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临床试验方案,对受试者进行严格的筛选和随访观察,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分析。
细胞分子试验方案
细胞分子试验方案1. 引言细胞分子试验是一种用于研究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方法。
它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深入了解细胞内部的分子机制,揭示生命的基本原理。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细胞分子试验方案,包括实验流程、材料和方法、数据分析等内容。
2. 实验流程2.1 细胞培养1.预先准备所需培养物和细胞培养基。
2.将培养物缓慢振荡,使细胞均匀分布。
3.用细胞培养基将细胞洗涤并离心。
4.用适量的细胞培养基悬浮细胞,根据需要计算细胞密度。
5.将悬浮细胞放入培养皿或培养板中,放置于细胞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2.2 细胞处理1.为了进行特定的实验,可以对培养细胞进行处理。
例如,加入药物或基因转染。
2.处理后的细胞需要在合适的时间点进行采集。
2.3 细胞采集和裂解1.将培养的细胞液吸入离心管中。
2.用离心机对细胞进行离心,以去除培养基。
3.用缓冲液洗涤细胞几次,去除残留的培养基。
4.加入适量的细胞裂解缓冲液,并充分裂解细胞。
5.裂解后的细胞溶液可用于下一步的实验。
2.4 样品处理1.样品如有需要,可以进行预处理,例如蛋白质电泳或核酸提取。
2.样品处理的方法根据具体实验目的而定。
2.5 分析检测和数据采集1.使用分析仪器或实验方法对样品进行分析。
2.根据实验设计和分析的结果采集相应的数据。
2.6 数据分析1.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解释和讨论。
3. 材料和方法3.1 材料•细胞培养基•细胞培养皿/培养板•细胞培养箱•离心管•离心机•缓冲液•细胞裂解缓冲液•试剂盒•分析仪器•实验室仪器和设备3.2 方法详细介绍实验中使用到的材料和仪器的准备和使用方法,并提供相应的参考文献。
4. 数据分析列出数据分析所用的方法和工具,并详细描述如何进行数据处理和结果的解释。
5. 结论总结实验的结果和结论,提出新的研究方向或改进实验方法的建议。
参考文献[1] 作者. 文章标题. 发表年份, 卷号(期号): 起止页码.[2] 作者. 文章标题. 出版地: 出版社, 年份: 页码.[3] 作者. 网页标题. [在线]. 可访问网址: 网址链接. (访问日期: 年月日).以上是细胞分子试验方案的介绍,通过以上步骤和方法,可以进行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并获得有意义的数据。
分子诊断产品开发方案
分子诊断产品开发方案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和慢性病患者数的不断增加,分子诊断逐渐成为了医学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
分子诊断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疾病,能够帮助医生进行早期预警和科学、精准的治疗方案设计。
因此,公司决定开发分子诊断产品,以占据市场份额,提高公司在医疗领域的竞争力。
产品概述本产品主要面向医院、诊所、疾控中心等医疗机构。
该产品采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手段,具有高准确性、高度灵敏性、可靠性高等特点。
本产品主要用于感染疾病的快速检测、肿瘤分子标志物的检测、遗传病的筛查等方面。
本产品采用免疫芯片和荧光定量PCR两种技术进行检测。
产品优势1.高准确性:该产品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能够准确检测目标物质的存在与浓度。
2.高度灵敏性:本产品可以检测到非常微小的目标物质,能够满足不同疾病的检测需求。
3.可靠性高:本产品采用稳定的免疫芯片和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结果稳定可靠。
4.快速:本产品检测时间快,可快速对病情进行判断,从而提高了治疗的效率。
5.方便:本产品操作简单,不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检测。
产品开发流程1.设计: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进展,由开发团队进行产品设计,包括功能、性能、外观等方面。
2.研发:开发团队进行产品的技术研发,包括免疫芯片和荧光定量PCR技术的优化,原材料的选取等方面。
3.试验:研发完成后,进行试验验证,包括检测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等方面。
4.生产:试验验证完成后,进行批量生产,保证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产品的质量。
5.营销:通过市场调研和营销推广等方式,推广产品并开展销售。
产品市场潜力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慢性病患者数不断增加,分子诊断逐渐成为医学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
分子诊断技术在癌症、病毒感染、耐药菌病等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案设计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据市场调研,分子诊断市场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0%以上,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将超过400亿元。
本产品具有多方面优势,将在市场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号:XXXXXXXXXX XXXXX大学实训报告实训课程名称:分析方法方案设计姓名:XXX专业:XXXXXXX班级:XXXXX指导教师:XXXX实训地点:XXXXXXX开课时间:XX 至XX 学年第XX 学期①H2SO4—HCL含量测定一、原理某些可溶性氯化物中Cl含量的测定,常采用莫尔法(也称银量法),即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以K2CrO4为指示液,用AgNO3标准溶液滴定Cl-。
由于AgCl的溶解度(K SP =1.8×10-10)比Ag2CrO4的溶解度(Ksp =2.0×10-12)小,因此试液中首先析出AgNO3标准溶液即与CrO42-生成砖红色AgCrO4沉淀,从而指示滴定终点。
有关化学式如下:Cl-+Ag+ =AgCl↓(白色)CrO42-+2Ag+=AgCrO4↓(砖红色)二、准确测定判据式此反应适合酸碱滴定判据式:①被滴物为一元强酸(碱) C强酸(碱)≥10-8mol/L②被滴物为一元弱酸(HA) KHACHA≥10-8③被滴物为一元弱碱 (HB) KBCB≥10-8④被滴物为多元酸(混算)多元碱(混碱)a.先判断最多能被准确滴定至哪级产物依据:KaiCi≥10-8KbiCi≥10-8b.在判断是否被分步滴定依据:511511K aiC i10K biC i10i ii iK a CK b C++++≥≥C.滴定方案确定后,可选择合适指示剂控制终点产物三、试剂0.1mol/LNaOH标准溶液0.1mol/AgNO3标准溶液可以酚酞(pH变化范围8.2-10.0)为指示剂,当溶液由无色变为粉红色时,达到滴定终点.四、试剂的制取方法0.1mol/LNaOH标准溶液制备1.配制:称取110gNaOH,溶于100ml无二氧化碳水中,摇匀,注入聚乙烯材质的容器中,密闭放置至溶液清亮。
量取5.4ml上层清液,用无二氧化碳的水稀释至1L,摇匀。
2.标定:用邻苯二甲酸氢钾作基准物质,准确称取0.75g于105~110℃电烘箱中干燥至恒重的工作基准试剂邻苯二甲酸氢钾,加50ml无二氧化碳的水溶解,加2滴10g/L酚酞指示液,用配置好的0.1mol/LNaOH溶液滴定至试液显粉红色并保持30s,即为终点。
并作空白试验。
0.1mol/AgNO3标准溶液制备1. 制备:称取17.5g硝酸银于400mL烧杯中,加水溶解后转入棕色细口瓶中,用水稀释到1L,摇匀。
放置暗处待标。
2. 标定方法(一)铬酸钾法(1).方法要点以氯化钠为基准物,在中性溶液中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
过量的银离子与铬酸钾作用形成砖红色铬酸银沉淀。
(2).试剂a.氯化钠(工作基准试剂) 使用前于500~600℃灼烧2~3h,然后于干燥器内冷却备用。
下次使用时于140~150℃干燥2~3h。
b.铬酸钾饱和溶液称取67g铬酸钾,研成粉末,溶于100mL水中。
(3).分析步骤称取0.1500~0.1700g氯化钠于250mL锥形瓶中,加60mL水溶解,加2滴饱和铬酸钾溶液,在摇动下以欲标定的硝酸银溶液滴定,近终点时,充分振荡,缓慢滴至溶液由黄色变为持久的黄红色为终点。
(4).计算c(AgNO3)=m/(V×0.058443)式中 c(AgNO3)——硝酸银标准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m——氯化钠的质量,g;V——硝酸银溶液的用量.mL。
五、指示剂的选择原则1.PH变与PH计越接近越好;2.PH变至少在滴定突越范围内;3.指示剂也有酸碱性,指示剂一般是有机物,酸碱浓度太大有可能破坏指示剂(少数),而且浓度太高你每一滴里的酸碱就多,不可能恰好滴合适的酸碱,总是要多半滴,浓度越高差的越多是根据所需要的PH值的确定的,其值在所选择的指示剂的突越范围内。
这样溶液才能够有颜色的变化,才能够判断终点。
六、测定步骤取一定量的样品溶液1.用NaOH标准溶液进行滴定,根据溶液颜色变化测定消耗的NaOH量V1ml,,测定溶液中H+的量.;2.再向1中滴加AgNO3标准溶液,根据反应生成沉淀所消耗的AgNO3标准溶液V2ml3.由2中烦恼应所消耗的物质的量测出HCL的量,由此可知最终H2SO4的物质的量七、数据的记录与处理由六中1可得H+的物质的量为n1=0.1V1;由六中2可得HCL的物质的量为n2=0.1V2;所以酸液中H2SO4的物质的量为n3=1/2*(n1-n2)②胃舒平药片中Al2O3和MgO含量的测定一、原理胃舒平药片的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铝,三硅酸镁及少量中药颠茄液浸膏,由大量糊精等赋形剂制成片剂,药片中和的含量可用配合滴定法测定。
测定原理是先将样品溶解,分离弃去水的不容物质,然后取一份试液,调节PH=4,定量加入过量的EDTA 溶液,加热煮沸,使Al3+与EDTA 完全反应,Al3+ + H2Y2- = AlY- + 2H+再以二甲酚橙为指示剂,用Zn 的标准液返滴定过量EDTA 而测定出Al的含量。
另取一份溶液,调节PH=5.5左右,使Al生成Al(OH)3 沉淀分离后,在调节PH=10,以铬黑T作为指示剂,用EDTA标准溶液滴定滤液中的Mg。
Mg2+ + H2Y2- = MgY2- =2H+二、准确测定判据式此测定用到的是络合滴定剂,所以用到络合滴定判据式如下:M+Y→MY[MY]’≈CM(计)[M]’=[Y]’≤0.1%LgKMY’CM(计)≥6说明:判据式与误差要求有关还用到酸碱滴定判据式:酸碱滴定判据式:①被滴物为一元强酸(碱) C强酸(碱)≥10-8mol/L②被滴物为一元弱酸(HA) KHACHA≥10-8③被滴物为一元弱碱 (HB) KBCB≥10-8④被滴物为多元酸(混算)多元碱(混碱)a.先判断最多能被准确滴定至哪级产物依据:KaiCi≥10-8KbiCi≥10-8 b.在判断是否被分步滴定依据:511511K aiC i10K biC i10i ii iK a CK b C++++≥≥C.滴定方案确定后,可选择合适指示剂控制终点产物三、试剂EDTA标准液 0.02 mol/L 、Zn2+标准液 0.02mol/L 、二甲酚橙指示剂0.2% 、六亚甲基四安溶液 20% 、HCl溶液(1:1)一水和氨溶液(1:1)、三乙醇胺溶液(1:2)、NH3·H2O—NH4CL 缓冲溶液 PH=10、甲基红纸指示剂 0.2%乙醇溶液、铬黑T指示剂、NH4Cl 固体四、EDTA标准液与Zn2+标准液的制取0.1mol/LEDTA的标准溶液的制备1.配制:称取40g乙二胺四乙酸钠,加1L水,加热溶解,冷却,摇匀。
2.标定:准确称取0.3g于(800+50)℃马弗炉中灼烧至恒重的工作基准试剂ZnO,用少量水润湿,加2ml20%HCL溶液溶解,加100ml水,用10%NH3·H2O调节溶液pH至7~8,加10mlNH3·H2O-NH4HCL缓冲溶液及5滴5g/L铬黑T指示液,用配置好的0.1mol/L的EDTA溶液滴定至试液由紫色变为纯蓝色,即为终点。
同时做空白试验。
0.1mol/LZn2+标准溶液的制备1.配制:称取14gZnCl2,溶于1L 1:2000的HCL溶液中,摇匀。
2.标定:准确称取1.4g经Mg(NO3)2饱和溶液恒湿器中放置7天后的工作基准试剂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溶于100ml热水中,加10mllNH3·H2O-NH4HCL缓冲溶液,用配制好的0.1mol/LZn2+溶液滴定,近终点时加5滴5g/L铬黑T指示液,继续滴定至试液出现蓝色变为紫红色,即为终点。
同时做空白试验。
五、指示剂的选择原则1.PH变与PH计越接近越好;2.PH变至少在滴定突越范围内;3.络合滴定剂EDTA的选择;4.指示剂也有酸碱性,指示剂一般是有机物,酸碱浓度太大有可能破坏指示剂(少数),而且浓度太高你每一滴里的酸碱就多,不可能恰好滴合适的酸碱,总是要多半滴,浓度越高差的越多是根据所需要的PH值的确定的,其值在所选择的指示剂的突越范围内。
这样溶液才能够有颜色的变化,才能够判断终点。
六、测定步骤1.样品处理称取胃舒平药片10片,研细从中称取2g左右,加入20ml HCl,加蒸馏水100ml.煮沸,冷却后过滤,并加以水洗涤沉淀,收集滤液及洗涤液于250ml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摇匀。
2 铝的测定准确吸取上述溶液5ml,加水至25ml,滴加NH3H2O溶液至刚出现混浊,在加HCl 溶液至沉淀恰好溶解,准确滴加EDTA 溶液25.00ml,再加入20%.六亚甲基四安溶液2~3滴。
以Zn 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由黄色变为红色,即为终点。
根据EDTA 加入量与Zn 标准液滴定体积,计算药片中Al3O2的质量分数。
3 镁的测定吸取试液25.00ml,滴加NH3·H2O溶液至刚出现混浊,在加HCl 溶液至沉淀恰好溶解,加入固体NH4Cl 2 g,滴加20%.六亚甲基四安溶液至沉淀出现并过量15ml,加热至80C,维持10~15 min.冷却后过滤,以少量蒸馏水洗涤沉淀数次,收集滤液及洗涤液于250ml容量瓶中,加入三乙醇胺溶液10ml,缓冲溶液10mlj及甲基红纸指示剂1滴,铬黑T指示剂少许,用EDTA标准液质试液由暗红色变为蓝绿色,即为终点,计算药片中MgO的质量分数。
七、结果处理W(Al2O3 )=( M (Al)*CZn*VZn / (2*0.2 )*100%)W(MgO)=(M(Mg)*CH2Y2- *V H2Y2-/0.2 )*100%八、注意事项1.胃舒平药片试样中镁铝含量不均匀,为测定的准确,应取具有代表性的样品,研细后进行分析。
2.用六亚甲基四安溶液调节PH比用氨水好,可以减少AL(OH)3对Mg2+ 的吸附。
3.测定镁时加入甲基红有利于终点的判别。
③H2SO4-H2C2O4混合液中各组分浓度的测定一、原理根据酸碱中和反应,测定硫酸和草酸的总和,滴定总酸度采用酸碱滴定法,滴定剂选用NaOH标准溶液。
硫酸的pKb1为12.01(pKa1=?),草酸的p 为9.81,可以酚酞(pH变化范围8.2-10.0)为指示剂,当溶液由无色变为粉红色时,达到滴定终点.H2C2O4浓度采用KMnO4滴定法测定,总酸浓度减去H2C2O4浓度后,可以求得H2SO4的浓度。
滴定反应如下:H2SO4 + 2NaOH === Na2SO4 + H2OH2C2O4 + 2NaOH === Na2C2O4 + H2O2 MnO4- +5 C2O42- + 16H+ === 2Mn2+ + 10CO2 + 8H2O二、准确滴定判据式此测定用到酸碱滴定判据式和氧化还原滴定判据式,如下:氧化还原滴定判据式:C Red/C OX1≥103; C OX2/ C Red≥103;△EΘ理≥0.036V;△EΘ实≥0.4V酸碱滴定判据式:①被滴物为一元强酸(碱) C强酸(碱)≥10-8mol/L②被滴物为一元弱酸(H A) KH A CH A≥10-8③被滴物为一元弱碱 (H B) K B C B≥10-8④被滴物为多元酸(混算)多元碱(混碱)a.先判断最多能被准确滴定至哪级产物依据:KaiCi≥10-8KbiCi≥10-8b.在判断是否被分步滴定依据:511511K aiC i10K biC i10i ii iK a CK b C++++≥≥C.滴定方案确定后,可选择合适指示剂控制终点产物三、试剂1.H2SO4 - H2C2O4的混和试液2. NaOH溶液:0.1mol/L(用基准物质KHC8H4O4标定)3.KMnO4溶液:0.05mol/L (用基准物质NaC2O4标定)4. H2SO4 (1+5)5.酚酞指示剂:2g/L 乙醇溶液四、标准液的制备NaOH溶液制备:1、c (NaOH)=0.5mol/LNaOH溶液的配制13g NaOH→适量水溶解→转移至试剂瓶→稀释至500mL2、c (NaOH)=0.1mol/LNaOH溶液浓度的标定邻苯二甲酸氢钾3g→250m L锥形瓶→80mL水溶解→2滴0.2%酚酞指示→滴定→无色→浅粉红色→结束→读数→记录KMnO4溶液制备:1、0.05mol.L--1KMnO4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将标准溶液准确移出于容量瓶中,加去离子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待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