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

合集下载

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对新中国外交的阻碍朝鲜战争是战后世界第一次持续时间长、规模大的局部战争。

中国为捍卫领土安全,毅然参与了这场战争。

这场战争也以南北朝鲜领土重新回归战前状态而告结。

我不能说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是赢家,因为中国输掉了本可以在很短时间内与之建立友好关系的众多国家的机会,美国自然是其中最明显的一个。

这给新中国的外交留下了长久的空窗期,犹如在中国与许多国家之间掘开了一道深深的无法暂时逾越鸿沟。

所以,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输赢是不好衡量的。

朝鲜战争的经过是这样的: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上发生了战争,其后,美国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帜开始干预朝鲜局势,并且不顾中国人民的一再警告,越过三八线向北推进,扩大战争,战火一直烧到鸭绿也就是中朝边界附近,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中国人民忍无可忍,1905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朝鲜战争由内战发展而为一场国际性战争,朝中两国人民面对强权并肩奋战,最终迫使美国于1953年7月27日签订了板门店停战协定。

朝鲜战争历时73个月结束。

下面我逐步分析朝鲜战争是如何使新中国外交进退维谷的。

首先,此次战役对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朝鲜战争使战后世界的两极格局进一步加深,东西方两大阵营的界线进一步分明。

新中国只能选边站,一边倒,自然也就不会有边外的外交。

当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当即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同时宣布称:“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但是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就卷入了这场国际化战争,并且自然地在两大阵营的对垒中,坚决地站在了苏联这一方。

朝鲜战争使中国更加奉行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并奠定了数十年中国同朝鲜半岛国家关系的基本格局。

其次,朝鲜战争使得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被当时台湾政府所控制,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失去了在国际问题上的发言权。

朝鲜战争对东亚地区的影响与后果

朝鲜战争对东亚地区的影响与后果

朝鲜战争对东亚地区的影响与后果朝鲜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一场重大冲突,对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后果。

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朝鲜半岛的政治格局,也对中国、美国和苏联等大国的地区利益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朝鲜战争对朝鲜半岛的影响不可忽视。

战争爆发后,朝鲜半岛被分割成北朝鲜和南朝鲜两个政权。

北朝鲜成为一个以社会主义为基础的国家,而南朝鲜则保持了资本主义制度。

这种分割导致了朝鲜半岛的长期对立与紧张局势,成为东亚地区的一个热点问题。

其次,朝鲜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中国作为北朝鲜的盟友,派兵参与战争,并最终推动了战争的转机。

尽管中国在战争中经历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损失,但中国成功地保护了自己的边境安全,并在国际上获得了一定的声誉。

此外,朝鲜战争也加强了中国与苏联的合作,两国在战争期间建立了更加紧密的关系。

对于美国来说,朝鲜战争是一场失败的战争。

尽管美国在战争初期取得了一些胜利,但随着中国的介入,美军被迫撤退到三八线以南。

这场战争使得美国对亚洲地区的影响力受到了削弱,也加深了美国与苏联之间的对抗。

此外,朝鲜战争也对美国的军事战略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得美国重新审视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军事部署和战略定位。

朝鲜战争的后果也十分复杂。

首先,战争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与对立,使得两个政权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其次,战争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破坏,给朝鲜半岛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尽管北朝鲜在战争后得到了苏联和中国的援助,但长期的经济制裁和封锁使得北朝鲜一直处于贫困和封闭状态。

与此同时,南朝鲜经过努力,取得了较为快速的经济发展,成为东亚地区的经济强国之一。

此外,朝鲜战争对东亚地区的安全格局和地缘政治格局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争结束后,朝鲜半岛成为东亚地区的一个冷战前线,南北双方之间的紧张局势一直持续至今。

同时,战争也使得东亚地区的大国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

中国和苏联在战争期间的合作加深了两国的关系,而美国则加强了对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

抗美援朝的意义与影响

抗美援朝的意义与影响

史纲十四周汇报资料(三)一、抗美援朝对中美关系的影响:随着中美两国在朝鲜战场上兵戎相见,中美关系在整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处于全面对抗状态。

美国决策者将来自“共产党中国”的威胁视为是来自共产主义阵营整体威胁的有机组成部分,更认为这比来自苏联的威胁更严重。

这为美国在朝鲜战争结束后继续对亚洲进行军事上的干涉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美国对华政策强硬化的主要表现有:经济上实行严厉封锁,其严厉程度超过了对苏联及东欧国家;政治上继续孤立中国;军事上构筑亚太军事体系,其中包括韩国, 菲律宾, 日本, 泰国, 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台湾在内,形成了对中国的新月形包围态势。

朝鲜战争导致的另一个严重后果是美国对台湾的政策一步步后退,使台湾问题更加复杂化。

1950年6月,杜鲁门政府一改先前的“袖手”政策,命令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同时宣扬台湾地位未定论。

中国出兵朝鲜后,美国开始向台供应一些重型武器。

1951年3月,美国军事援助顾问团抵达台北。

在“大使”一职空缺了四年之后,卡尔·蓝金(Rankin)又被任命为美国驻台“大使”,并于1953年4月向蒋介石递交了国书。

此后,美台政治、经济、军事联系更加密切,至1954年12月双方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更使美国对中国内战的介入法律化、制度化。

朝鲜战争也大大强化了中国的反美态度。

毛泽东说:“今天,世界战争的危险和对中国的威胁主要来自美国的好战分子。

”一份全国性的宣传提纲号召人们要“仇视美国,因为它是中国人民的死敌;鄙视美国,因为它是腐朽的帝国主义国家;蔑视美国,因为它是纸老虎,是可以被打败的。

”在出兵朝鲜的同时,中国领导人还在国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肃清亲美, 崇美, 恐美思想的运动。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美国决策者其实已在不自觉之中将中国当作一个并非依附于苏联,而在国际事务中具有独立意志和很大实力和影响力的大国来看待了。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美对抗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意味深长的现象:中美之间因此战而尽力避免再发生军事冲突。

试论朝鲜战争对东北亚国际格局的影响[重点]

试论朝鲜战争对东北亚国际格局的影响[重点]

试论朝鲜战争对东北亚国际格局的影响[摘要]朝鲜战争是一场局部的、有限的战争,但它的意义和影响,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外,其它现代战争都是无法比拟的。

它是冷战形成过程中的第一场热战,反过来又促进了战后冷战格局的发展,导致东北亚局势的进一步恶化。

朝鲜战争使中美两国走向了长达20年的敌对状态,使中国失去了统一台湾的有利机会;使中国长期被联合国拒之门外,并遭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与遏制;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迅速完成了与美国等国家的片面媾和;推动了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并为日本的再军备奠定了基础;加剧了朝鲜南北双方的对立;加速了东北亚冷战格局的形成,并推动了核武器竞赛。

[关键词]朝鲜战争;东北亚;国际格局;日本;朝鲜半岛;美国在人类战争史上,朝鲜战争无论从地域范围、参战兵力,还是持续时间等方面,都只是一场局部战争。

但是,这场战争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却超过战后的任何一场现代战争。

它是一场在冷战乍起的背景下的特殊战争,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实质上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推行冷战政策所结下的第一个恶果。

战争持续了3年多时间,最后一切似乎又回到了从前:大致以北纬38°线为界,朝鲜仍然由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政权实行着南北分治,双方以武力统一朝鲜半岛的计划均宣告失败。

然而,这场没有结局的战争却在某程度上改写了全球特别是东北亚地区的历史,对世界格局特别是东北亚局势产生了深刻影响。

本文拟从这场战争对中国、日本、朝鲜南北方及地区格局等几个方面,就朝鲜战争对东北亚国际格局的影响这个问题作一阐述。

第一,朝鲜战争使中美两国走向了长达20年的敌对状态,使中国失去了统一台湾的有利机会。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

同时宣布:“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①当天,周恩来外长向各国在京前外交人员,包括美国原驻北平总领事柯乐博送达了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世界各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是需要的”公函。

(完整版)抗美援朝对中国的影响

(完整版)抗美援朝对中国的影响

三点组成: 2、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1)中国参战大大影响了美 美关系由疏远走向全面 国决策层对中苏关系和中共性 的对抗、美国对中国采 质的看法。
取了“封锁”和“遏制” 战略,阻止中国恢复在 (2)中美意识形态的冲突。
联合国中的地位。
(3)中国参战改变了美国对
中国实力及远东力量平衡变化
的认识。
抗美援朝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三反
抗美援朝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国际: 1、消极影响:造成了中国自身在国际政治中的 孤立地位,中国被排除于联合国达20年之久, 严重影响了中国和世界的交往。 2、打出了中国的国威,极大地提高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国际地位。
抗美援朝对中国军事的影响
1、抗美援朝战争使中国人民志愿军经受了现代 战争的锻炼,特别是取得了现代条件下依靠劣势 装备战胜优势装备强敌的宝贵经验。
抗 美 援 朝 战 争 中 志 愿 军 作 战
抗 美 援 朝 战 争 中 志 愿 军 作 战
抗 美 援 朝 战 争 中 志 愿 军 作 战
朝 鲜 战 争 期 间 美 国 空 军 彩 照
朝 鲜 战 争 期 间 美 国 空 军 彩 照
志愿军空军最主要的对手:F-86佩刀战斗机
朝 鲜 战 争 期 间 美 国 空 军 彩 照
沾染着志愿军鲜血的美军佩刀战斗机
朝 鲜 战 争 期 间 美 国 空 军 彩

抗美援朝对中国军事的影响
2、促进了我军的 现代化建设,推 动了我国军事科 学的发展,促进 了我国20世纪50 年代的中国的军 事变革。
单一步兵作战
主要实行运动战
单纯前方作战 “小米加步枪,仓库 在前方”的后勤保障
……
现代多军种联合 战
抗美援朝对中国思想的影响

抗美援朝对中国的影响

抗美援朝对中国的影响

抗 美 援 朝 战 争 中 志 愿 军 作 战
抗 美 援 朝 战 争 中 志 愿 军 作 战
抗 美 援 朝 战 争 中 志 愿 军 作 战
朝 鲜 战 争 期 间 美 国 空 军 彩 照
朝 鲜 战 争 期 间 美 国 空 军 彩 照
志愿军空军最主要的对手:F-86佩刀战斗机
朝 鲜 战 争 期 间 美 国 空 军 彩 照
抗美援朝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队中国的经济封锁以 及我国对外国在华企业的征用接管和其自身的 转让,使我国基本上断绝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 往来。 新中国只能向苏联寻求援助,因此我国也只能 学习苏联的经济发展经验。我国学习苏联以五 年作为一个阶段进行规划。 抗美援朝战争使我国进一步认识到发展重工业 的重要性,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将其作为重点 投资对象。
2、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美国的对华政策主要由以下 三点组成: (1)中国参战大大影响了美 美关系由疏远走向全面 国决策层对中苏关系和中共性 的对抗、美国对中国采 质的看法。 取了“封锁”和“遏制” 战略,阻止中国恢复在 (2)中美意识形态的冲突。 联合国中的地位。 (3)中国参战改变了美国对 中国实力及远东力量平衡变化 的认识。
孙猛,金小康,王新泽( 查找资料) 李纯东,孙东武(资料整理) 徐粒,王辰(制作PPT) 梁恺怡(主讲)
政治 军事 抗美援朝对 中国的影响
外交 经济 思想
抗美援朝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国内:
1、为中国创造了安全和平的外部环境
2、促进了国内的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 三反五反等大规模群众运动的开展 3、对台湾问题的影响
三反Leabharlann 抗美援朝对中国政治的影响国际:
1、消极影响:造成了中国自身在国际政治中的 孤立地位,中国被排除于联合国达20年之久, 严重影响了中国和世界的交往。 2、打出了中国的国威,极大地提高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国际地位。

从朝鲜战争看对冷战形势的影响研究综述

从朝鲜战争看对冷战形势的影响研究综述

从朝鲜战争看对冷战形势的影响研究综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和苏联这两个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完全不同的国家,基于反对法西斯的共同利益,临时结成了战略同盟。

二战结束后,由于共同利益的消失,两国立即转为尖锐的对立,并在国际上形成了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阵营。

两大阵营紧张的冷战关系左右着世界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

朝鲜是这两大阵营在东方对立斗争的主要阵地,朝鲜战争的爆发,原因固然复杂,但却受到这一根本的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影响。

一、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二战以后,美国采取了除战争以外的一切办法来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

这一政策即所谓冷战政策。

早在1945年2月举行的雅尔塔会议上,美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已经出现。

1946年2月,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提出了遏制共产主义的主张,得到美国总统杜鲁门、国务卿马歇尔的响应,随后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相继推出。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上爆发了严重的武装冲突。

这场最初由朝鲜南北双方开始的冲突,后来发展成为国际性的热战,一打三年,史称朝鲜战争。

美国认为共产主义正在亚洲团结一致地对付它。

战争开始的第三天,美国总统杜鲁门说:“对韩国的进攻使人们一眼看出共产主义已经不再使用颠覆手段来征服独立国家,现在要用武装入侵和战争。

在美军越过三八线后,中国政府曾多次警告,指出:“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美国不但不听中国政府的严正警告,反而派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

在严峻形势下,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与朝鲜军民并肩抗击美国为首的侵略者,经过三年的浴血奋战,将美军赶回三八线附近,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以美国的失败而告终。

二、朝鲜战争对国际格局及中美苏的影响(一)朝鲜战争沉重打击了冷战局势下两极之一的美国,是美国遏制战略失败的表现,也是美国开始走向衰落的表现。

从遏制、孤立、封锁到“遏制而不孤立”

从遏制、孤立、封锁到“遏制而不孤立”

从遏制、孤立、封锁到“遏制而不孤立”作者:王成至周建明来源:《社会科学》2008年第12期摘要: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酝酿对华政策调整的时代。

在约翰逊政府时期,以-提出“遏制而不孤立”为标志,美国战略界和政策研究部门在认识上基本完成了对华政策的调整,为尼克松政府实际调整对华政策打下了基础。

这种调整的战略思路为一直到现在的美国对华政策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框架。

分析这种调整的战略思路,对认识历史和现实的美国对华政策都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遏制;不孤立;和解;不战而胜中图分类号:K71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8)12-0172-08作者简介:王成至,上海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周建明,上海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员(上海 200020)20世纪70年代是中美关系从“解冻”到关系正常化的时期。

中美关系的改变引起了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也极大地改善了中国和美国的战略处境。

对于这一段历史,学界研究众多。

然而70年代的中美关系并不凭空而来,既有国际形势改变的背景,也有中美各自内外政策变化的因素。

对于6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演变的原因与过程,国内学界已有一些研究。

我们认为,如果说70年代尼克松政府实现了中美关系的突破,对于世界格局的改变和中美各自的战略处境都具有极大意义的话,那么在60年代美国的政策决策部门所形成的“遏制而不孤立”的政策共识,则是对华战略思路的重大调整。

它不仅为尼克松政府的对华政策提供了基础,而且也是中美建交之后以及冷战结束之后美国对华政策演变的可以追溯的认识根源。

因此,有必要研究当“遏制而不孤立”这个政策在约翰逊政府时期美国的战略界形成共识之后,它背后所体现的战略思路是什么?它有没有改变对华遏制的内容和方式?它所要达到的对华政策目标是什么?它要达到这个目标的途径与手段是什么?对于以后的美国对华政策有什么影响?这些是本文所讨论的主要内容。

一、6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思路的转变在朝鲜战争中,中美在战场上兵戎相见。

今日看朝鲜战争对各方发展的影响

今日看朝鲜战争对各方发展的影响

今日看朝鲜战争对各方发展的影响朝鲜战争对中国而言,有代价,但收益却更加巨大。

一方面,因为朝鲜战争,我们新中国在建立之初就涉入这样一场带有意识形态色彩战争,错失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良机,因为战争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压力。

也终因此战,中国成为美国在亚洲加强冷战的一个重要目标,中美关系先是严重恶化,继而长期僵持,前后达二十年左右,台湾问题则至今尚未解决,致使中国的统一大业至今尚未完成。

但另一方面,朝鲜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很多的正面的意义,让我们看到这场战争在某种程度上取得的伟大胜利。

,保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巩固了中国的人民政权;推动了新中国的社会改革,为新中国大规模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地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周边和国际安全环境;锻炼了中国军队,促进了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确立了新中国在解决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

朝鲜战争对于美国的国际战略格局的认识和调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朝鲜战争使美国转变了对中国的看法和态度。

美国开始把中国摆到其远东政策的核心地位。

对华政策从对苏政策中独立出来,对中国也更加强硬。

同时,在台湾问题上,美国改变了战前的摇摆和观望,大力援助台湾,支持蒋介石的国民政府。

美国朝鲜战争后开始利用和扶植日本遏制中国朝鲜,战争后加紧缔结对日和约。

美国在远东构筑针对中国的军事同盟体系,美国调整了对待远东地区民族独立国家的政策。

总之,朝鲜战争直接导致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重大战略调整。

朝鲜战争对于苏联的影响也是双面性的。

一方面来看苏联是最大的赢家,战争令中美爆发直接冲突,而自己则从未正面介入。

战争削弱了美国的实力,把美国超强的国力军力耗费了不少。

为苏联争取了时间在二战后的废墟上治疗战争创伤,发展国防尖端技术,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

而美国人则始终相信苏联是真正的幕后指示者。

美国的国防军费开支在战后增加三倍,主要就是针对苏联。

西方阵营也开始团结对抗苏联。

朝鲜战争对日本二战后经济的恢复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从国际关系看朝鲜战争

从国际关系看朝鲜战争

从国际关系看朝鲜战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朝鲜战争,一直是我国史学界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随着大量档案文献的揭秘,对朝鲜战争的研究也变得更真实、更深刻。

对于朝鲜战争的评价问题也更多样化,很多学者也开始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和影响提出质疑。

这里我将从国际关系的角度,以朝鲜战争中,中苏、中美外交关系的变化、影响方面,对朝鲜战争做出一定的评价。

朝鲜战争最深刻的起因还是在于战后形成的美苏两大阵营之间的冷战格局,美国为防止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张而积极支援南朝鲜,而苏联也为了维护自己在远东的利益而施压于中国,并在幕后支持金日成政府作战。

中国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在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激烈交战后,终于在1953年7月26日迫使美军签订停战协定。

这场战争的主角原本因该是南北朝鲜人民,但随着美国的干涉,战争的重点则落在了中美苏三国的身上。

这场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较量对三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中苏同盟合中生变中国在建国之初就宣布“一边倒”加入社会主义阵营,但是实际上斯大林由于共产国际解散后中共的独立,延安整风后中共破除了对苏共的迷信以及中共的一些独立行动都让斯大林对毛泽东不信任,一种怀疑中国人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担心中国可能南斯拉夫化,最终倒向西方。

这种怀疑一直阻碍了中苏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而朝鲜战争就成了中苏关系的转折点。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在考虑自身国家安全、政治利益等方面以及在苏联的鼓动下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对美国开战让苏联确定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倾向,打消了斯大林对毛泽东的疑虑。

在中国参战后为苏联对中国提供了大量军事物资,还决定援助中国141个项目,中苏同盟关系不断加强、巩固。

但是我们也应当注意到,这中友好的同盟关系之下,双方内部也暗生嫌隙,特别是毛泽东对苏联的不满。

朝鲜战争爆发前夕,金日成一直希望寻求苏联的援助,从1948年12月到1950年1月,金日成不断向斯大林提出希望得到武器援助和支持南进计划。

斯大林一直没有同意,但1950年1月底,斯大林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影响下,同意了金日成的武装南进,而这一行为正是中苏矛盾的起点。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的中美经济战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的中美经济战

美国出台这对文件的意思就是觉得当时中国有铁托主义的倾向,想要在中苏之间打入楔子,促成中苏分裂,同时在战略上可造成中国对西方的依赖,还有一点,可以使曰本恢复经济得到必不可少的粮食和工业原料来源及保证中国继续供给美国原料,并不是对华友好。其实41号文件对华贸易方面也做了很多的限制,基本上还不能说是一个友好的政策。
这一行为给我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我国建国初期的石油产品进口量在1949年约为62.5万吨,主要供货依赖于英国壳牌石油公司、美资德士古石油公司和美孚真空石油公司等几家西方大石油公司。其中壳牌公司的石油产品销售额即占中国进口总量的七分之一。由于中国当时基本上不生产石油,美国强制实行的对华石油产品禁运,无疑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曰本方面对禁运给曰本造成的经济损失特别忧虑。1951年1月,吉田茂与杜勒斯会晤,提出“贸易是贸易,战争是战争”希望美国不要关闭中日贸易的大门,杜避而不答,却大谈“在目前的世界形势下,自由世界有必要作出牺牲”。迫使曰本继续随着美国的战车前进。
为了促进曰本严格执行对华禁运,美国还是给了不少甜头。一是为曰本提供大量的“特需”订货;二是向曰本提供特别援助;三是根据CIA的意见,鼓励曰本积极开拓东南亚的市场。四是暗中许诺将给予曰本“宽大的和平”作为其参与遏制新中国的奖偿。结果在朝鲜战争期间,曰本遵从美国的旨意,采取了较西欧国家更彻底的对华贸易禁运政策。
美国不但自己大力推进对华经济战,还拉着那些盟友一起干。其中曰本和英国是重中之重。
朝战前中国一直是曰本的主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1950年1月-8月,中日进出口总额为3500万美元,约占同期曰本总额的3.3%,中国外贸总额的4.56%。但曰本从中国进口额约为其对中国出口额的4倍,超过曰本进口总额的5%,而且曰本进口品主要集中于少数几大类产品,其中从中国进口的焦炭量占曰本总进口量的25%,铁矿石进口量占6%。在禁运中日贸易的情况下,曰本虽可找到资源替代,但价格昂贵,必然引起曰本生产和生活费用的上涨,并使其产品推动国际竞争力,这显然不利于美国要稳定曰本的政治目标。

1950-1963年美国对华核威慑政策演变研究

1950-1963年美国对华核威慑政策演变研究

1950-1963年美国对华核威慑政策演变探究引言:20世纪50时期至60时期初,冷战期间,美中两国之间紧张的干系随着朝鲜战争和台海危机而进一步升级。

美国作为西方民主国家的领导者,通过实施核威慑政策来遏制共产主义在东亚地区的扩张。

本文旨在探究1950至1963年期间,美国对华核威慑政策的演变,分析政策变迁的原因和结果。

一、1950-1953年:对华核威慑政策的初步形成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苏联支持北朝鲜,而美国则支持南朝鲜。

毛泽东认为美国可能会将战争扩大到中国领土并推动“解放中国”,这引发了中美之间的严峻冲突。

为了向中国表达威慑和警告之意,美国派遣了一支强大的第七舰队,并挟持了中国沿海的海峡。

1953年韩战结束,冷战趋于稳定,中美之间的冲突但会临时缩减。

不过,中国对华核威慑政策在这一时期已初步形成,为后续的决策奠定了基础。

二、1954-1955年:台海危机和美国对华核威慑政策的激化1954年,争夺或控制台湾成为了中美之间的主要冲突。

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水域进行海军演习,企图恐吓中国,以保卫台湾。

而中国则坚决主张“解放台湾”,坚决反对美国的干涉。

台海危机使得美国对华核威慑政策进一步激化。

美国通过向台湾提供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救助,加强对台湾的保卫,并在亚洲建立了军事基地,以作为对华威慑的工具。

此外,美国还加强了对盟友的外交压力,以维持一个对华强硬的前沿。

三、1956-1957年:和平共处政策和美中对话1955年,中国推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试图通过对话和协商来推行国际干系。

这一政策被视为中国对美国核威慑政策的一种反应。

在这一时期,由于苏联和中国之间的分歧开始显露,美国决定与中国进行对话。

1957年,美国副总统尼克松访问了中国,这是自1949年以来的首次高级别美中会晤。

尽管尼克松的访问并没有实现重大冲破,但它在某种程度上缩减了美中两国之间的敌对情绪。

四、1958-1963年:中美干系的冷却与对华核威慑政策的调整自1958年起,中美干系开始冷却,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发动了大跃进和反右派斗争,导致经济和社会混乱,增加了美国对华核威慑政策的可行性。

朝鲜战争对东亚地区的影响与后果

朝鲜战争对东亚地区的影响与后果

朝鲜战争对东亚地区的影响与后果朝鲜战争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爆发的一场重大冲突,对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后果。

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朝鲜半岛的政治格局,也对周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朝鲜战争导致了朝鲜半岛的分裂。

战争爆发后,朝鲜半岛被划分为南北两个政权,分别由韩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控制。

这种分裂局面一直延续至今,成为朝鲜半岛的现实。

南北朝鲜之间的对立与紧张局势也一直存在,影响了整个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其次,朝鲜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中国参与了朝鲜战争,并派遣了大量军队支援朝鲜。

这场战争使中国与美国直接对峙,加深了中美之间的敌对关系。

同时,中国在朝鲜战争中的胜利也提升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使其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重要一员。

此外,中国还通过参战巩固了与朝鲜的友好关系,为两国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朝鲜战争对日本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战争期间,日本提供了大量的物资支援给美军,并成为美国在亚洲的重要后勤基地。

这使得日本在战后的重建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援助,为日本的经济奇迹奠定了基础。

此外,朝鲜战争也加深了日本对美国的依赖,使其成为美国在亚洲的重要盟友。

朝鲜战争对整个东亚地区的影响还包括了战后的军备竞赛和地缘政治的调整。

战争结束后,各方都意识到军备的重要性,开始加强军事力量的建设。

这导致了整个地区军备竞赛的加剧,使得东亚地区的安全局势更加紧张。

同时,朝鲜战争也导致了地缘政治的调整,使得美国在亚洲的地位得到了巩固,而苏联则在朝鲜战争中的表现不佳,导致其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受到了削弱。

此外,朝鲜战争还对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战争期间,东亚地区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破坏,许多城市被摧毁,农田被烧毁,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然而,在战后的重建中,各国也通过经济合作和互助援助来实现了经济的快速恢复。

特别是日本和韩国,通过加强与美国的经济合作,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亚洲的经济强国。

总之,朝鲜战争对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后果。

朝鲜战争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朝鲜战争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朝鲜战争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朝鲜战争是一场在20世纪50年代爆发并继续至1953年的战争。

它涉及到整个东亚地区,包括美国、中国、苏联等国家。

虽然当时的时间不长,但它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1980年代由于冷战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这种影响更加显著。

首先,朝鲜战争对美国的政治和军事策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它成为了美国参与国际事务的一个范例。

美国从此学会了如何高效地利用媒体,让自己在国际社会中保持影响力。

美国军队更加高效,采用了先进的技术来进行作战。

战争后,美国加强了和其亚洲盟友的外交关系并加强了在亚洲的军事部署。

其次,朝鲜战争也对东亚其他国家的外交和政治产生了影响。

中国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在朝鲜半岛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增强了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度。

它也促进了朝鲜与中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对于其他东亚国家,这场战争促使他们更加强烈地保护自己的领土和利益。

许多国家加强了与美国的外交联系,以便在这种紧张局面下获得保护。

朝鲜战争也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影响。

它促使许多国家花费大量资金在自己的军备上,特别是核武器领域。

这直接导致了在1960和1970年代中期,许多非洲和亚洲地区的经济衰退。

这场战争还促使最初在1950年代成立的联合国获得了重新统一并在以后的年份中成为“国际政治游戏”的主角之一。

最后,朝鲜战争也影响了最终解决该地区问题的方式。

1953年签署的停战协议最终沿用至今,对整个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朝核问题等冲突中,停战协议和国际公约成为解决问题的基础。

这种以国际法和合作为基础的方式在20世纪后半叶成为国家之间和国家之内关系解决的主要方式。

尽管朝鲜战争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但是它在20世纪谱写了浓重的一笔,影响成千上万人的生活和未来。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场战争的影响将继续远远着眼于20世纪,对未来成为一个强大的历史遗产。

朝鲜战争对各方的影响

朝鲜战争对各方的影响

朝鲜战争给各方带来的影响:朝鲜朝鲜战争虽然没有达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统一朝鲜半岛的目的,甚至差点使其亡国,但在中国的帮助下还是保住了政权。

但朝鲜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1945年—1950年和平建设时期所积累的社会财富消失殆尽。

但这次战争也使朝鲜巩固了和中国与苏联的关系,并为随后20多年朝鲜的迅速发展奠定基础。

韩国韩国经济在战后也遭到严重破坏,李承晚在战后仍然以统一为目标,不重视经济发展,不断计划随时再和朝鲜方面开战。

4.16运动后,李承晚下台,局势依然并没有缓和。

此后朴正熙执政期间更出现“实尾岛事件”,双方敌对的气氛并没有因领导人转换而改变。

美国美国在朝鲜半岛有数万人阵亡,而且几乎就要与中国和苏联两个社会主义大国爆发全面战争。

但是在经过了越南战争后的美国人,几乎已经遗忘了这场战争。

因此朝鲜战争又被称为“被遗忘的战争”(The Forgotten War)。

朝鲜战争也令美国人首次意识到,战争的威胁随时存在。

战争结束后,美国军队人员数量增加了两倍,军费开支大幅度上升。

中华人民共和国《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里论述这场朝鲜战争:“鉴于这个新共和国令人尊敬的军事强国的地位正是由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卓越战绩确立,因而有必要对这一地位的如何取得作一简单回顾。

官修的美国海军陆战队战史这样写道:虽然中国红军只是一支由农民组成的军队,但从它自身具备的战略战术水平来看,仍不失为一支第一流的军队......。

”同时这场战争也让中国人付出了高昂的成本:此后长达20年时间,中国被联合国拒之门外;同时,也不得不无限期推迟解放台湾的计划。

这是战争改变的历史走向,但将这场战争置于更宽广的背景里,它的价值与意义自有另种面目: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直被动而失败的各种屈辱的战争经历,经此一战,面貌大变——《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论及:“这个胜利,是在对方拥有现代化武器装备,特别是完全掌握着制空权的条件下取得的,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对远东及世界局势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试论抗美援朝战争的国际影响

试论抗美援朝战争的国际影响

试论抗美援朝战争的国际影响作者:黄超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01期[摘要]中国人民志愿军经过近三年艰苦卓绝的战斗逼退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抗美援朝战争在国际范围内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通过分析这场战争的国际影响,使我们对抗美援朝战争有一个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

[关键词]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国际影响[中图分类号]E297.5 [文献标识码]E抗美援朝战争从1950年10月25日开始到1953年7月27日结束历时近三年。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这场战争中击退了美国侵略者,彰显了新中国的国威和军威,大大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挽救了朝鲜社会主义政权,保卫了我国的领土安全。

同时,这场战争也对社会主义阵营以及整个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国际社会展现了中国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和不惜一切抵御外辱的信心和决心。

它巩固和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在世界上也成为了反帝反霸斗争的典范,大大鼓舞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开展。

1 彰显了新中国的国威和军威,大大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朝鲜战争开始后,美国公然干涉中国内政。

面对帝国主义势力赤裸裸的侵略行径,经过党中央的慎重考虑,一致决定出兵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从1950年10月25日到1951年5月的半年间,中国人民志愿军连续发起了五次大规模战役,共歼敌23万余人。

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把战线基本稳定在“三八线”附近,从而夺取了战场的主动权,为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战争初期,美国人坚信中国人不敢与之正面交锋,可见美国对中国的轻视,然而在战场上中国军队所表现出的坚韧不拔、不畏强敌的铁血精神却让美国人大为震惊。

战后许多美军士兵称中国军人身上有一种神秘的“东方精神”,这种精神支撑着他们奋勇前行。

其实这种精神并不神秘,它就是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战士们怀着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与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踏上了这片异国战场,他们面对异常艰苦的作战环境,严重匮乏的后勤补给以及简单落后的武器装备等各种困难,依然与敌军展开殊死搏斗。

较量——中国入朝作战的必然性

较量——中国入朝作战的必然性

汉语B132班李姗姗 201306014217较量——从美国对华军事战略及国家利益最大化谈中国入朝作战必然性摘要:纵观中美发展史,双方关系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较为深远的是朝鲜战争的针锋相对,一度把中美关系带入到兵戎相见的冰期,并延续20多年之久,对中美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

而从国家利益最大化角度来说,涉及到战争的各方为了自己的最大利益也相应做出努力,中国的长远利益构成了中国入朝作战的必然因素之一。

关键字:战略;利益;意义一、美国对华军事战略角度战略,亦称军事战略,是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

军事战略不仅涉及使用武力的政策,而且涉及威胁使用武力的政策。

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取决于国家安全利益的需求和所拥有的能力。

在军事战略制定与调整过程中,战略思维定式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

它不仅仅根据对外政策目标和任务来制定,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因素交织的结果,有时还有不合理动机相交织的结果。

(一)美国对华军事战略渊简述美国对华军事战略,究其实质而言是美国对华总政策在军事领域散文反映,其所追求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使用武力相威胁,最有效地保证其对华目标的实现。

美国南北战争前,美国的主流思想已经由国内转向海外。

19世纪60年代,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威廉·西沃德就提出了建立“太平洋商业帝国”的宏伟构想。

19世纪美国工业革命完成之后,社会危机和社会矛盾是美国觊觎中国的重要动机。

1898年麦金莱总统第一次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并将其运用到菲律宾和对华政策上。

而而真正意义上的对华战略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形成于冷战时期。

抗日战争初期、中期、后期经历了纵容绥靖日本对华侵略、有限制维持中国作战、利益需求支持中国作战三个阶段。

而二战结束后,1947年到1950年的美国对华政策,大致经历了一个试图从援蒋反共,到中国内战脱身,从试图与中共接触和解到不承认,并最终在朝鲜战场上兵戎相见的嬗变过程。

(二)朝鲜战争是美国制华的重要战略体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每次中国在自身发展处于关键阶段时,中国周边有事总能或大或小的影响到中国自身发展,而每次较大的“中国周边有事”总能看到美国的影子,朝鲜战争及其牵涉到的台湾问题就是美国制造周边事件制约中国的重要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朝鲜战争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
【摘要】朝鲜战争改变了美国对华的认识以及态度,并对其对华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中美完全走向对抗。

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美国将中国摆到其远东政策的核心位置上并进行了20年的敌对状态。

【关键词】朝鲜战争对华政策影响
美国作家大卫哈伯斯塔在《最寒冷的冬天》中将朝鲜战争描述为“一场莫名其妙的、灰色的、不相干的战争,没有止境也没有希望和结果”,虽然美国高层军政领导人向美国人民传达“美国遏制了共产主义的发展势头”的乐观信息,但是他们的挫败感还是在后来的对华政策中暴露无遗。

1953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指出:“美国在远东所面临的中心问题是与苏联紧密结盟、并得到苏联支持的中国共产党政权对美国及自由世界的威胁”,基本上确立了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华政策的基调,美国开始把对华政策从对苏政策中分离出来,并将中国摆到其远东政策的核心位置上,同时对中国的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也愈演愈烈。

1951年2月1日美国操纵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污蔑中国为“侵略者”的非法决议案,并且更加坚定的反对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

1954年4月日内瓦五大国会议上,美国代表团成员,拒绝中国提出并得到各方默认的和平谅解,不与总理周恩来握手,极力的鼓励中国。

在台湾问题上,美国一改战前摇摆和观望的态度,将台湾作为“遏制”中国的前沿阵地,一颗在亚洲遏制中国大陆与共产主义的战略棋子,一艘屹立在美国护城河中的航空母舰。

阻挠台湾解放。

1951年3月,美国向台湾派出一千人的军事顾问团,并对台湾提供大规模的军事援助,艾奇逊声称台湾的人类和资源对自由世界来说是一项潜在的资产,杜鲁门决定“只要有助于美国的安全,第七舰队巡逻台湾海峡的任务将继续执行下去”,自即日起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十余艘军舰占领台湾基隆、高雄两个港口,并在台湾海峡进行侦察巡逻和作战演习,将自己在1950年8月31日宣布的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将从台湾海峡撤出第七舰队的言论完全推翻,并且加紧制造“台湾地位未定论”后来蒋介石集团同日本签订的“双边合约”也由于美国的操纵而未提及台湾的归属问题。

与此同时美国还大力扶植蒋介石加强对国民党政权的军事、经济援助,是大陆感到威胁,以此来推行杜勒斯所制定的“对中国施加压力、向中苏关系打进楔子”计划,正是
在美国的保护之下,台湾蒋介石政权苟延残喘,偏安孤岛,使中国失去了早日解放台湾的机会,导致至今中国仍未统一的现状。

在经济上,美国对中国进行了严厉的制裁,禁单上的项目比苏联和东欧国家还要多出五百项,1953年9月27号,美国对外援助事务管理署署长史塔生在关于执行巴特尔法情况致美国国会的半年度报告中声称:“对共产党中国全面禁运的政策,是美国的一贯立场。

美国政府而且敦促其他自由国家采取同样立场”。

五十年代初时美国经济转型成功,西欧与日本重建出现转机,特别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使美国可动员的战略资源增大,增强其在朝鲜台湾海峡五庄介入的资本。

朝鲜战争结束后的十年间,美国经济出现了空前扩张与发展,艾森豪威尔政府的保守财政政策,使联邦可动用财力达到空前规模,以致在资源上保证、支持了美国加大与中国在台海印支的军事对抗力度与战略遏制态势。

所以在军事上,对艾森豪威尔时期在亚太地区通过“军事威慑”、“共同防御”对中国的战略“遏制”,时任国务卿的杜勒斯是最为积极推动的政府要员,他在1954年把南朝鲜、台湾和印度划为“低于中国共产党侵略”的三个重要保护地区,认为朝鲜战争标志着共产主义扩张进入了新阶段,以至于美国在扩增军费迅速扩大军队的同时,并加快了建立军事同盟体系的步伐,从1950年到1954年的短短四年内,美国以经济援助为诱饵,以军事援助为手段,逐渐将远东地区的独立国家纳入其战略轨道上,在中国周围拼凑起来十几个军事条约或者协定,把十几个国家拉入了远东地区的军事同盟体系,对此杜鲁门得意的宣称“在亚洲,自由国家正在一个从阿富汗到朝鲜的广阔弧形地带同多种形式的共产主义作斗争”。

其中,日本在军事上,经济上和政治上对美国的意义日益重大,美国要使日本成为美国在远东地区遏制中国的后方基地,扶植日本成为对抗共产主义的战略基地和反攻经济堡垒,这一对华政策的调整对于美国和远东地区各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十年代末尼克松政府为了构建“大三角”战略关系而转向以地缘政治为基础的大国均势战略,中美从战略对抗趋向于缓和,但美国并未降低针对中国在亚太东亚地区的军事存在,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冷战之后国际局势的变化,美国大力鼓吹中国的“大国威胁论”,并在“人权问题”、“西藏问题”、台湾问题”上一直制造事端,并仍将台湾问题作为牵制中国的政治筹码,为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参考文献】
《美国对华战略考虑与决策:一般性思考》张曙光上海社会科学院季刊
《朝鲜战争对台湾问题的影响:美国阻挠台湾解放》观察与思考张昆生《朝鲜战争的阴影长期笼罩着美国》美国贝文。

亚历山大
《略论六十年代中期的美国对华政策》牛军
《遏制中国:朝鲜战争与中美关系》林利民
《安全困境。

军事理论与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辛本建《现代国家关系》《美日同盟与亚太地区安全》王宏彬倪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