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班第4学期法律专业《环境法概论》作业题
环境法律知识测试题库(含答案)
环境法律知识测试题库(含答案)1. 什么是环境法律?环境法律是涉及保护和管理环境的法律体系。
它主要包括法律法规、政策和条例等,旨在保护自然环境、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
2. 环境法律的主要目标是什么?环境法律的主要目标包括保护自然环境、防止环境污染、保障公众健康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3. 环境法律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环境法律的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环境监管和管理- 大气污染防治- 水污染防治- 土壤污染防治- 噪声污染控制- 固体废物管理- 环境影响评价- 自然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4. 环境法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环境法律适用于所有与环境相关的活动和实体,包括但不限于:- 工业企业和生产活动- 城市建设和规划- 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 污染物排放和处理- 环境修复和整治5. 环境法律的违法行为有哪些后果?违反环境法律的行为可能面临以下后果:- 行政处罚:如罚款、停产停业等- 刑事责任:对严重违法者可能面临刑事起诉- 民事赔偿:对造成环境损害的行为可能要承担赔偿责任- 公众监督和声讨:违法行为可能受到社会谴责和公众舆论压力6. 如何加强环境法律的实施和监管?加强环境法律的实施和监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强执法力量和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机制- 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和参与度- 增强环境法律的效力和可操作性- 建立行业监管和企业自律机制以上是关于环境法律知识的一些测试题,希望能对您的研究和了解有所帮助。
参考资料:- 环境保护法- 大气污染防治法- 水污染防治法-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环境法学》题集
《环境法学》题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中,哪一项是要求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控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之内?A. 预防为主原则B. 防治结合原则C. 开发者养护原则D. 协调发展原则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我国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A. 制定环境保护规章B. 征收排污费C. 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D. 审理环境行政诉讼案件3.环境污染民事责任中,排除危害的民事责任形式主要适用于哪种情况?A. 财产损害赔偿B. 人身损害赔偿C. 危害状态已实际发生并持续存在D. 精神损害赔偿4.《环境保护法》规定,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怎样?A. 同时设计B. 同时施工C. 同时投产使用D. 所有选项都正确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环境噪声污染的特点?A. 局部性B. 暂时性C. 多发性D. 潜伏性6.在环境保护法中,“三同时”制度是指什么?A. 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B. 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C. 同时审批、同时设计、同时施工D. 同时监测、同时治理、同时评价7.环境保护法中“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体现了哪种环境法原则?A. 预防为主原则B. 开发者养护原则C. 污染者负担原则D. 公众参与原则8.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A.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B. “三同时”制度C. 排污许可制度D. 环境保护税制度9.在环境法律责任中,哪种责任形式既可以适用于行政违法行为,也可以适用于民事违法行为?A. 刑事责任B. 民事责任C. 行政责任D. 排除危害10.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主要目的是什么?A. 促进经济发展B. 实施环境管理C. 预防环境污染D. 提高环境意识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预防为主,________结合”。
2.在我国,环境保护的行政主管部门是________。
3.环境法中的“三同时”制度是指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________使用。
法律自考本科环境与资源法试题四参考答案(11.10)
法律自学考试本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四(11.10)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1-5:D B A A C 6-10:C A C B D 11-15:C B D A D16-20:A B D B C 21-24:D C A B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25.ABCD 26.BCE 27.ABD 28.ABCD29.ACD 30.ABCDE 31.CE 32.ABCDE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33.(1)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1分)尚未构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1分)(2)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1分)导致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1分)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造成人身作废的严重后果的,追究刑事责任。
(1分)【评分参考】第一点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富士康、徇私舞弊三项,答出任何一项或意思相近即可给1分。
34.(1)海洋功能区划,是根据海区的自然属性(1分)并结合社会需求(1分)确定的各类海洋功能区(1分)。
(2)海洋功能区划能全面反映海域的功能类型,(1分)为海洋环境管理提供依据(1分)。
35.(1)重用基本农田、(1分)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35公顷、(1分)其它土地超过70公顷(1分)的都必须由国务院批准;(1分)(2)征用上述以外的土地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备案。
(1分)36.(1)缔约方应制定交定期公布和修订向缔约方大会提交的有关所有温室气体的各种人为排放“源”和各种“汇”的清除国家清单,(2分)以及实施公约的措施。
(1分)(2)奉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对不同的缔约方规定了不同的义务。
(2分)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7小题8分,第38小题12分,共20分)37.《水土保持法》要求从事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开发建设活动者必须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
中央党校法律本科《环境法概论》作业答案
中央党校法律本科《环境法概论》作业答案一、单选题1、(1)对环境与资源爱护法定义懂得错误的是(B)。
A、环境与资源爱护法的目的是爱护生态平稳,和谐人类同自然的关系B、环境与资源爱护法所要调整的是即人们(包括组织)在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中所产生的爱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与爱护自然资源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及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C、国内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环境与自然资源爱护法的定义D、环境与资源爱护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规范性文件2、环境与资源爱护法的特点不包括(C)。
A、技术性B、综合性C、区域性D、社会性3、环境与资源爱护法律关系的客体一样包括:(C)。
A、物B、精神财宝C、物和行为D、物、精神财宝和行为4、外国环境法的完备时期的重要标志是(C)。
A、环境爱护从污染防治扩大到对整个自然环境的爱护B、法律的“生态化”的观点在国家立法中受到重视并向其他部门法渗透C、环境爱护差不多法在各国显现D、各国环境政策和环境立法采取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指导思想5、我国第一次对环境爱护作出明确规定的宪法是(C)。
A、1945年宪法B、1975年宪法C、1978年宪法D、1982年宪法6、各种环境与资源爱护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最高立法依据是(A)。
A、宪法B、民法C、环境差不多法D、立法法7、进行环境治理、处理环境纠纷的直截了当依据是(C)。
A、宪法关于环境与资源爱护的规定B、环境与资源爱护差不多法C、环境与资源爱护单行法律法规D、环境标准8、最早提出“可连续进展”原则的著作是(C)。
A、《增长的极限》B、《只有一个地球》C、《我们共同的以后》D、《安静的春天》9、为了贯彻“防治结合”的原则,我国确立了(B)。
A、环境阻碍评判制度B、“三同时”制度C、土地利用制度D、排污许可制度10、与环境污染有直截了当关系的是(A)。
A、工业生产布局B、农业生产布局C、资源开公布局D、农业生产布局和资源开公布局二、多项选择题1、以下关于环境与资源爱护法“目的二元论”的讲法正确的有(ABC)。
《环境法学》试题及答案
《环境法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分为(A)A.一级、二级保护野生动物B.珍贵的野生动物C.濒危的野生动物D.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满分:2分2.生态环境的中心是(B)A.人类B.生物界C.植物D.动物满分:2分3..实现固体废物减量化的根本措施是(A)A.实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B.抑制消费C.征收高额排污费D.增加商品的进口满分:2分4.我国渔业生产基本方针规定(A)A.国家对渔业生产实行以养殖为主的方针B.国家对渔业生产实行以捕捞为主的方针C.国家对渔业生产实行以加工为主的方针D.国家对渔业生产实行以保护为主的方针满分:2分5.环境无过错原则的构成要件包括(D)B.损害结果C.因果关系D.损害结果与因果关系满分:2分6.在污染控制法中起着支柱作用的制度是(D)A.限期治理制度B.环境影响评价制度C.排污收费制度D.许可证制度满分:2分7.世界上第一个关于大气污染的区域性公约是(A)A.《长程越界空气污染公约》B.《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C.《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D.《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满分:2分8.“世界环境日”是每年(B)A.6月3日B.6月5日C.6月10日D.6月14日满分:2分9.在环境管理中使用最广泛的是(B)A.开发许可证B.排污许可证C.建设许可证D.生产销售许可证10.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的(A)条款,开了污染防治立法上的首例A.奖励条款B.处罚条款C.淘汰制度条款D.污染监测制度条款满分:2分11.以下各项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A.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法目前仅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法》这一具体法律B.环境要素污染防治法是环境法的一个子系统C.环境要素污染防治法与环境要素保护法之间是互相协调与互相配合的关系D.环境要素污染防治法的内容涉及到对该环境要素的全面保护满分:2分12.海洋石油钻井船、钻井平台和采油平台的含油污水和油性混合物(B)A.必须予以回收B.必须经过处理达标后排放C.不得向海域排放D.未经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不得向海域排放满分:2分13.造成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单位,向当地环境保护部门报告的时间是(B)A.事故发生后24小时内B.事故发生后48小时内C.事故发生后64小时内D.事故发生后72小时内满分:2分14.实现固体废物减量化的根本措施是(A)A.实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B.抑制消费C.征收高额排污费D.增加商品的进口满分:2分15.环境保护单行法不包括(D)A.污染防治法B.土地利用规划法C.自然资源保护法D.环境标准满分:2分16.环境行政执法中最常用的执法方式(A)A.环境行政处罚B.环境行政执法C.环境行政许可D.环境强制执行满分:2分17.省级人民政府为实现区域水污染物排污总量控制的目标,而将总量控制指标分配到工业污染源的法律规定是指(D)A.总量控制和核定制度B.排污申报登记制度C.超标排污收费制度等D.重点污染物排放量的核定制度满分:2分18.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的国家是(D)A.法国B.日本C.德国D.美国满分:2分19.《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中规定,夜间突发的噪声,其最大值不准超过标准值(B)A.10dBB.15dBC.20dBD.25dB满分:2分20.警告属于环境行政处罚的(A)A.申诫罚B.能力罚C.财产罚D.人身罚满分:2分2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早见于(A)A.美国B.德国C.法国D.英国满分:2分22.我国自然保护区实行的管理体制是(C)A.分部门管理B.综合管理C.综合管理和分部门管理相结合D.以上都不对满分:2分23.环境行政执法机关在实施行政处罚时应遵循的法定基本程序,环境行政处罚中最完整、适用最广泛的法定程序是指(B)A.简易程序B.一般程序C.听证程序D.执行程序满分:2分24.对待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正确的看法是(C)A.解决环境问题只能放弃发展B.先发展后治理C.可持续发展D.无所作为满分:2分25.根据国家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居民、商业、工业混合区的标准值是(B)A.昼间55分贝(A)、夜间45分贝(A)B.昼间60分贝(A)、夜间50分贝(A)C.昼间65分贝(A)、夜间55分贝(A)D.昼间70分贝(A)、夜间65分贝(A)满分:2分26.环境损害是(B)的构成要件A.环境刑事责任B.环境民事责任C.环境行政责任D.以上三种责任满分:2分27.风景名胜区的主管部门是(B)A.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B.建设行政主管部门C.各级人民政府D.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满分:2分28.以下说法错误的是(B)A.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B.土地所有权可以依法转让C.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D.个人不得拥有土地所有权满分:2分29.《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不适用于(B)A.社会生活噪声污染的防治B.从事本职工作受到噪声危害的防治C.航空噪声污染的防治D.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的防治满分:2分30.国际环境保护的第一次浪潮以(A)为其顶峰A.人类环境会议B.环境与发展会议C.纪念人类环境会议10周年会议D.回顾环境与发展会议10周年会议满分:2分二、多选题1.《海洋环境保护法》的使用范围包括(ABCD)A.内水、领海B.毗连区C.大陆架D.专属经济区满分:2分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D)A.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使用土地B.鼓励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C.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D.禁止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耕地满分:2分3.危害环境犯罪的行为可以分为(ABD)A.行为犯B.危险犯C.动机犯D.结果犯满分:2分4.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的环境损害民事责任的方式有(AD)A.赔偿损失B.停止侵害C.消除危险D.排除危害满分:2分5.各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表现在(ABCD)A.在污染控制战略上,由以往的“末端控制”向“源头控制”转移。
环境法学试题及答案
环境法学试题及答案### 环境法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不包括以下哪项?- A. 预防原则- B. 污染者付费原则- C. 公平原则- D. 经济优先原则答案:D2. 以下哪项不是环境法调整的对象?- A. 个人- B. 企业- C. 政府- D. 非政府组织答案:D二、判断题1. 环境法是调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法律规范。
(对/错)2. 环境法的实施完全依赖于公民的自觉遵守。
(对/错)答案:1. 对 2. 错三、简答题1. 简述环境法的立法目的。
答案:环境法的立法目的在于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障公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阐述环境法中“污染者付费”原则的含义及其意义。
答案:“污染者付费”原则是指造成环境污染的个人或单位应承担相应的治理费用和赔偿责任。
这一原则的意义在于促使污染者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污染,同时为环境治理提供经济保障,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持续改善。
四、案例分析题某化工厂排放的废水严重超标,导致附近河流水质恶化,居民健康受到威胁。
请根据环境法相关规定,分析该化工厂可能面临的法律责任。
答案:根据环境法相关规定,该化工厂首先需要立即停止排放超标废水,并对已造成的污染进行治理。
同时,可能需要承担以下法律责任:- 行政责任:可能面临罚款、责令停产整顿等行政处罚。
- 民事责任:需要对因污染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包括对受影响居民的健康损害赔偿以及对环境损害的修复费用。
- 刑事责任:如果污染行为构成犯罪,相关负责人还可能面临刑事处罚。
五、论述题试论环境法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环境法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它通过立法确立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准则和目标,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其次,环境法通过规范个人、企业和政府的行为,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有效保护。
此外,环境法还通过经济激励和责任追究机制,促进了环境友好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了经济结构的绿色转型。
环境法学考试试题
环境法学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30 分)1、下列哪项不是环境法的基本原则?()A 预防原则B 污染者付费原则C 公众参与原则D 先污染后治理原则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对()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A 规划和建设项目B 新的技术和工艺C 新产品的开发D 新的服务项目3、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
A 1 年C 3 年D 4 年4、下列哪项不是环境标准的分类?()A 环境质量标准B 污染物排放标准C 环境监测方法标准D 环境经济效益标准5、以下哪种行为不属于环境行政违法行为?()A 违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B 超标排放污染物C 因不可抗力造成环境污染D 拒绝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现场检查6、国家对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实行()制度。
A 淘汰B 限制C 登记7、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应当合理开发,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依法制定有关生态保护和恢复治理方案并予以实施。
A 生态安全B 资源安全C 经济安全D 国家安全8、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措施;情节严重的,()。
A 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B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C 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D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9、下列关于突发环境事件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B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无需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C 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D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有关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评估事件造成的环境影响和损失,并及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10、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行为的,有权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环境法规练习题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作业一、填空1、狭义的法律是指由和制定的法律2、广义的法除包括宪法和法律外,还包括、、等。
3、法律规范由和两部分构成。
4、宪法的修改需要经过和提议,由通过。
宪法实施的监督权及宪法的解释权归。
5、地方性法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省政府所在的市以及国务院规定较大的市的制定;地方性规章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省政府所在的市以及国务院规定较大的市的制定。
6、成文法又称为法;不成文法又称法。
7、根据法律的内容不同,可将法律分为和两类。
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基础的直接目标是和。
最终发展目标是和两个方面。
9、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区别于一般法律的主要特征有、、及。
10、1972.6.5在瑞典的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会议上通过了。
11、1992年6月在巴西的召开了会议,会议上通过了和。
12、2002年,在南非的召开了会议。
13、环境法的“目的二元论”强调,首先要,其次要。
14、主张强调环境保护,抑制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是国际性学术组织提出的理论。
15、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构成的三要素包括、和。
16、在国际环境法律关系中是法律关系的主体。
17、“公害”一词最早在日本的中提出。
18、我国古代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规范产生最早可追溯到时期。
19、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经历了产生、发展及初步完善三个时期,产生是从至;发展是从至。
20、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了法制阶段。
2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由、、、及五个部分构成。
22、2008年1月的执行,标志着1989年颁布的《城市规划法》废止。
23、环境标准体系可分为、及三级;、、、、及六类。
24、立法一般包括、、及四个程序。
25、我国一部法律主要由、及三部分构成。
26、法的内容部分,包括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般由、及构成。
27、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由挪威前首相在报告中提出。
28、将环境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的措施主要包括和两大类。
29、1983年12召开的会议上提出了“三建设、三同步、三统一”的发展方针,其中三建设指建设、建设及建设;三同步指同步、及;做到、和的三统一。
法律本科环境法概论考试复习题
法律本科环境法概论考试复习题第一部分:选择题1.环境法是属于以下哪一种法律? A. 民事法 B. 刑事法 C. 行政法 D. 商法2.下列哪一种行为通常被视为环境污染? A. 回收废纸 B. 垃圾分类 C. 工厂排放废气 D. 种树造林3.环境法的最基本目标是? A. 保护人类健康 B. 保护动植物 C. 保护大气层 D. 保护水资源4.“排污许可制度”是环境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主要目的是? A. 限制排放废气 B. 规范水资源利用 C. 确保企业合法运营 D. 控制工厂排污5.《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最基本的法律,它的颁布时间是?A. 1978年 B. 1989年 C. 1995年 D. 2005年第二部分:判断题1.环境法是一种民事法律。
()2.环境污染是指外来物质或能量直接或间接地使环境处于有害状态。
()3.手机电池的回收利用是一种环境保护行为。
()4.环境权利是人类基本权利之一,在我国宪法里有明文规定。
()5.《环境保护法》规定了对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罚措施。
()第三部分:问答题1.简述“环境影响评价”在环境法中的作用和意义。
2.请解释一下“生态赔偿”的概念和法律适用范围。
3.环境立法的重要性及其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4.分析我国当前环境治理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提出解决措施。
5.作为一名法学专业学生,你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大家应当如何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结语本文从选择题、判断题和问答题三个方面对环境法进行了概览性的复习,希望能够帮助读者对环境法这一重要领域有更深入的了解。
环境保护是全人类的责任,希望每个人都能够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环境法学试题及答案
环境法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环境法学是一门研究环境与法律关系的学科,以下哪个选项属于环境法学的研究内容?A. 动物保护法的立法过程B. 水污染控制的技术手段C. 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程序D. 城市垃圾处理的管理模式答案:C2.下列法律法规中,被认为是环境领域的基本法律是:A. 国家环境保护条例B. 大气污染防治法C.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法D. 水污染防治法答案:A3.环境公益诉讼是环境保护领域的一项重要制度,以下哪个选项属于环境公益诉讼的典型案件?A. 个人因雾霾天气而导致的健康问题向法院提起诉讼B. 社会团体状告某公司违法排污行为C. 居民就某小区环境污染问题起诉物业管理方D. 某企业就环境罚款问题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答案:B4.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常见的环境管理工具,以下哪个选项属于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A. 征地补偿方案B. 环境风险评估C. 固体废物处理方案D. 自然保护区划定标准答案:B5.环境标准是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以下哪个选项属于环境标准的主要类型?A. 污染物排放标准B. 自然保护区划定标准C. 生态系统评价指标D. 环境影响评价指南答案:A二、简答题1.请简要解释环境法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答:环境法学是研究环境与法律关系的学科,主要研究如何通过法律手段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的问题。
它涉及到了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理、环境规划等多个领域,旨在通过法律制度和管理措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与环境协调发展。
2.请简要介绍环境公益诉讼的特点和作用。
答:环境公益诉讼是指由社会团体或者特定的权益人代表公益进行的环境保护诉讼。
它的特点是诉讼主体为公益性组织或特定权益人,目的是保护环境资源和公众利益,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环境公益诉讼通过司法手段解决环境争议,推动环境立法和政策的完善,促进环境保护问题的解决,提升公众对环境权益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3.请简述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和程序。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试题和答案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考试题姓名:一、名词解释(40分)环境: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环境退化:生态:环境规划:环境许可:环境监测:环境民事诉讼:二、简答题(30分)1.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环境法包含哪些基本制度?3.生态保护法的制度有哪些?4.环境监测法的主要制度有哪些?5环境刑事诉讼的特点是什么?三论述题(30分)1.简述环境损害的种类和特点2.简述生态保护中的许可制度3.简述环境信息法的基本原则一、名词解释(40分)环境: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环境保护:为了解决现实和潜在的环境损害,处理人类对环境的利用与维护、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同自然的固有秩序之间的关系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实施的各种行为的总称。
可持续发展:寻求满足现代人的需要与欲望,而又不损坏后代人满足其需要和欲望的能力。
自然资源:存在与自然界中并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用于生产和生活或用来改善生产和生活状态的物质和能量。
环境退化:自然环境发生的那些由人为因素引起的不利于人类的缓慢的持续的变化。
生态: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生物之间和生物在其生化过程中与环境的关系。
规划:人们通过思考事先安排其行为的过程,是一个以最优方式达到目标而制定未来行为的决策过程。
环境许可:国家为保护环境而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施加必要干预的制度。
环境监测:特定的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按照法定的程序要求,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间接或连续监测环境质量状况与污染物变化趋势、规律及其对环境应的全部过程。
环境民事诉讼:人民法院对平等主体之间有关环境权利义务的争议,按照门市诉讼程序进行审理和裁判的活动。
二、简答题(30分)1.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协调发展原则、预防为主原则、开发者养护,污染者治理原则、公众参与原则。
2.环境法包含哪些基本制度?答:环境规划制度、环境预防制度、环境规制制度、环境经济制度、环境引导制度、环境救治制度。
法学专业课程《环境保护法》课后练习与考试习题答案最新最全合集(2020年6月版本)
法学专业课程《环境保护法》课后练习与考试习题答案最新最全合集一、多选题1、国际环境法中的直接管制手段主要有(A;B;C;D )。
A. 环境标准B. 环境影响评价C. 关于报告和情报交流的规定D. 综合污染控制2、《草原法》规定,草原包括(A;B;C )。
A. 草山B. 草地C. 天然草地、改良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3、我国宪法中关于环境保护的直接规定主要包括(A;C;D)。
A. 国家环境保护职责C. 自然资源的权属D. 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和原则4、关于野生动物经营利用管理的有关规定,正确的是(A;B;C;D;E )。
A. 禁止出售、收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B. 因科学研究、驯养繁殖、展览等特殊情况,需要出售、收购、利用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必须经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批准C. 运输、携带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出入境的,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批准D. 出口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进出口中国参加的国际公约限制进出口的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须经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批准E. 经营利用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应当交纳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费5、征收排污费的污染物包括(ABCDE )。
A. 污水B. 废气C. 固体废物D. 噪声E. 放射性物质6、指出下列各项中,属于我国现行环境资源法体系的组成部分的是(ABDE)。
A. 宪法性规定和综合性环境资源保护基本法B. 环境资源保护的专门性立法和环境标准D. 我国参加的国际法中的环境保护规范E. 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保护规范7、监控化学品分为四类(ABCD )。
A. 可作为化学武器的化学品B. 可作为生产化学武器前体的化学品C. 可作为生产化学武器主要原料的化学品D. 除炸药和纯碳氢化合物外的特定有机化学品8、1999年12月2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修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其主要内容有(ABCDE)。
环境法学试题及答案
环境法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环境法的核心原则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预防原则B. 污染者付费原则B. 可持续发展原则D. 报复原则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哪项?A. 经济优先原则B.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C. 污染者自行治理原则D. 环境权益交换原则3. 下列哪项不是环境法调整的对象?A. 环境与资源的开发利用关系B.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C.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财产关系D. 环境保护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4. 环境法的立法目的主要是为了?A. 促进经济增长B.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C. 维护社会稳定D. 提高公民生活水平5.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施,主要依据哪项法律?A.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C.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D.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6. 以下哪项不是环境法中的公众参与原则?A. 信息公开B. 公众参与决策C. 强制性听证D. 环境教育7. 环境法律责任中的行政责任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罚款B. 责令停产整顿C. 赔偿损失D. 吊销许可证8.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以下哪项行为是被禁止的?A. 直接向水体排放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B. 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农药C. 合理使用化肥D. 采用清洁生产工艺9. 环境保护税的征收对象是什么?A. 所有企业和个人B. 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和个人C. 所有产生固体废物的企业和个人D. 所有使用自然资源的企业和个人10. 国际环境法中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主要体现在哪个国际公约中?A.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B. 《生物多样性公约》C.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D. 《防止海上污染国际公约》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环境法的调整范围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环境污染防治B. 自然资源保护C. 生态环境保护D. 环境监测管理12.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哪些?A.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B. 污染者付费C. 环境权益优先D. 公众参与13. 以下哪些属于环境法的法律关系主体?A. 国家B. 企业C. 个人D. 环境保护组织14. 环境法中的行政责任可能包括哪些?A. 罚款B. 责令改正C. 赔偿损失D. 刑事责任15. 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哪些?A. 公平原则B. 持续性原则C. 预防原则D. 污染者付费原则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6. 环境法是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环境,利用自然资源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环境法学部分习题及答案
环境法学部分习题及答案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有哪八项管理制度?阐述“老三项”制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
答:(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八项管理制度: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三同时"制度;3)排污收费制度;4)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5)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6)排污许可证制度;7)污染集中控制制度;8)污染源限期治理制度。
(2)“老三项”是指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三同时”制度;3)排污收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历程: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环境影响评价用法律要求固定下来并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
1969年美国国会通过《国家环境政策法》,1970年1月1日正式实施。
随后相继在瑞典(1970年)、新西兰(1973年)、加拿大(1973年)、澳大利亚(1974年)、马来西亚(1974年)、德国(1976年)等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经过30年的发展,已有100多个国家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过程:引入和确立阶段(1973年~1979年)规范和建设阶段(1979年~1989年)强化和完善阶段(1990年~1998年)提高阶段(1999年~2002年)新拓展阶段(2003年~)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主要内容:①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适用范围,即对环境有影响的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项目以及一切引进项目,包括区域建设项目都必须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制度。
②规定了评价的时机,即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报告表)必须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完成。
③规定了负责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主体,即开发建设单位。
④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的基本内容。
⑤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包括填写环境影响报告表或编报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筛选程序;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程序。
⑥规定了承担评价工作单位和资格审查制度。
⑦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资金来源和工作费用的收取。
环境法学作业
环境法学作业(一)一、判断题1、人类环境的中心事物是人类和其他生物。
(×)2、环境保护作为一个较明确和科学的概念是1969年美国环保群众性运动中提出的。
(×)3、我国《宪法》将环境区分为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
(√)4、环境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它也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5、综合性环境法是各种法律、法规、制度的立法依据。
(×)6、各国法律对环境影响评价适用的对象和范围规定不同,我国现行环境法律法规的规定,环评制度适用的对象是建设项目。
(×)7、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大气污染是煤烟型污染。
光化学污染属于大气污染中的二次污染。
(√)8、“三同时”是指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9、《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的“三化”原则是指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10、我国《草原法》规定了两种所有权,一是国家所有,二是集体所有(√)。
二、单项选择题1、环境保护法具有共同性是因为( B )。
A.各行政部门在环境保护和管理中要进行充分的合作B.环境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C.解决环境问题是公民和行政机关共同的问题D.环境问题是全国人民共同面临的问题2、环境保护法律关系的内容不包括( D )。
A.国家环境行政管理权B.公民的环境权益C.公民保护环境的义务D.公民对家养动物的所有权3、有关禁渔期、禁渔区、禁猎期、禁猎区的法律规定的生态学依据是( B )。
A.物物相关律B.负载有额律C.相生相克律D.协调稳定律4、首次确立环境决策的公众参与原则,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法规是( B )。
A.《环境保护法》B.《环境影响评价法》C.《行政许可法》D.〈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暂行办法〉5、我国宪法规定自然资源和某些重要的环境要素属于( D )。
A.开发者个人所有B.劳动群众集体所有C.谁开发谁所有D.全民所有6、大气污染排污收费制度可以表述为( D )。
环境法学试题及答案
环境法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预防原则B. 污染者付费原则C. 公平原则D. 利润最大化原则答案:D2. 下列哪个不是环境法的调整对象?A. 环境资源B. 环境行为C. 环境关系D. 经济利益答案:D3. 环境法的立法目的主要是为了:A. 维护社会秩序B. 促进经济发展C. 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D. 保障公民权利答案:C4.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施是为了:A. 提高项目经济效益B. 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C. 促进技术进步D. 加强政府监管答案:B5. 我国环境法规定的环境污染防治主要包括:A. 大气污染B. 水污染C. 固体废物污染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6. 环境法中的“三同时”制度指的是:A. 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B. 同时规划、同时施工、同时投产C. 同时设计、同时规划、同时施工D. 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答案:A7. 环境法中的“环境”一词通常指的是:A. 自然环境B. 社会环境C. 经济环境D. 自然环境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答案:D8. 环境法的适用范围是:A. 仅限于国家层面B. 仅限于地方层面C. 包括国家和地方层面D. 不包括任何层面答案:C9. 环境法的调整手段主要包括:A. 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B. 法律手段、道德手段、文化手段C. 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文化手段D. 法律手段、行政手段、道德手段答案:A10.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之一的“污染者付费原则”主要是指:A. 污染者必须承担治理污染的责任B. 污染者必须支付污染治理的费用C. 污染者必须赔偿因污染造成的损失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环境法是调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法律规范。
(对)2. 环境法只适用于自然环境保护,不涉及社会环境保护。
(错)3. 环境法的立法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4.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要求在项目实施前进行环境影响评估。
环境法学试题和答案
环境资源法学试题(一)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1 环境:《环境保护法》所称“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矿藏、土地、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 无过错责任:指因污染环境而给他人造成财产或人身损害的单位或个人,即使主观上没有故意或过失,也要对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
3排污收费制度:指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超过规定的标准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者,依照国家法律和有关规定按标准交纳费用的制度。
4清洁生产: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材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通过无污染或少污染的生产方式,在科学而严格的管理措施下进行清洁产品的生产。
5自然保护区: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异议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体术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1.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定义理解错误是(C )A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是维护生态平衡,协调人类同自然的关系。
B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要调整的是人们(包括组织)在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中所产生的、同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及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C 国内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定义。
D环境与自然保护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一般包括(C )A 物B 精神财富C 物和行为D 物、行为和精神财富。
3.我国第一次对环境保护作出明确规定的宪法是(C )A 1945年宪法规定B 1975年宪法C 1978宪法D 1982年宪法。
4.为了贯彻“防治结合”的原则,我国确立了(B )A环境影响评价制度B“三同时”制度C土地利用规划制度 D 排污许可制度。
5.在环境管理中使用最广泛的许可证是(D )A 规划许可证B开发许可证C 建设许可证D排污许可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更多资料请访问.(.....)2006本科班第4学期法律专业《环境法概论》作业题答案第一单元简答1、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制定本法。
”这个规定包括三项任务:(1)合理地利用环境与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直接目的;(2)建设一个清洁适宜的环境,保护人民健康,这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根本任务,是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出发点和归宿;(3)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这项任务之间有着内在联系。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指为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确认的、体现环境保护工作基本方针、政策,并为国际环境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准则。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基本原则的确立依据包括:第一,它应该是由法律确认的,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有所体现。
第二,不能把环境保护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同一般立法、司法原则或其他法律原则混为一谈。
第三,它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政策在法律上的体现,是贯穿整个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具有普遍意义和指导性的规范。
第二单元简答1、土地利用规划制度是指国家根据各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需要,通过制定土地利用的全面规划,对城镇设置、工农业布局、交通设施等进行总体安排,以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是:通过土地利用规划,特别是控制土地使用权,就能从总体上控制各项活动,作到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通过国土利用规划来实现合理布局,是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改变被动治理的极好方法。
对于环境管理来说,它是一种积极的、治本的措施,也是一项综合性的先进的管理制度。
2、我过《环境影响评价法》把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分为规划和建设项目两大类。
规划,又分为综合利用规划(包括: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定,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和专项(包括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两大类。
建设项目根据其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实行分类管理。
在我国,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评价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实施该规划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可能造成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包括以下七个方面:建设项目概况;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设;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程序:(1)首先由建设单位或主管部门采取招标的方式签订合同,委托评价单位进行调查和评价工作。
(2)评价单位通过调查和评价制作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评价工作要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完成和报批。
铁路、交通等建设项目经主管环保部门同意后,可以在初步设计完成前报批。
(3)建设项目的主管部门负责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进行预审。
(4)报告书由有审批权的环保部门审查批准后,提交设计和施工。
第三单元简答1、大气污染防治法率先于其他环境污染防治法律规定了“达标排放、超标违法”的排污收费制度。
“达标排放、超标违法”,指的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其污染物排放浓度不得超过国际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按照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征收排污费;超标排放属于违法行为的,要受到相应的行政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要承担行事责任。
3、禁止向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水体排放污水;禁止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从事旅游、游泳和其他可能污染生活饮用水水体的活动;禁止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已设置的排污口,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限期拆除或者限期治理。
第四单元简答1、“环境噪声”就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
比较两者的立法解释,我们可以看出关键的区别在于是否超标。
而这个标准就是国家或地方有权机关制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对于在环境噪声排放标准规定的数值以内排放的噪声可称为环境噪声;对于超过环境噪声排放标准规定的数值排放噪声并且产生了干扰现象的,则称为环境噪声污染。
2、(1)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措施,防止或者减少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
(2)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采取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或者其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
不得在运输过程中沿途丢失、遗撒固体废物。
(3)对于可能成为固体废物的产品的管理,规定应当采用易回收利用、易处置或者在环境中易消纳的包装物。
使用农用薄膜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回收利用等措施;对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固体废物的设施、设备和场所,应当加强管理和维护,保证其正常运行和使用。
第五单元简答1、(1)水资源是一种动态的、多功能的自然资源,同时又是生态与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地表水、地下水相互转化,城乡水资源不可分割,因此,水资源保护管理应建立同意协调的管理体制,而不能条块分割,“九龙治水”。
(2)新《水法》改变了原法中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分管理相结合的制度,代之以“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其具体内容包括:国务院水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设立的流域管理机构,在所管辖的范围内行使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和国务院水行政部门授予的水资源管理和监督职责;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有关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们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有关工作。
2、(1)制定重点野生动物保护名录。
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报国务院批准公布;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和公布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报国务院备案。
(2)在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只要生息繁衍的地区和水域划定自然保护区。
(3)环保部门在审批对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生存环境有不利影响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时,应当征求同级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4)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破坏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生息繁衍场所和生存条件。
(5)当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受到自然灾害威胁时,当地政府应当及时采取拯救措施;因保护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而受到损失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向当地人民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补偿要求,由当地人民政府给予补偿。
第六单元简答1、实行无过错责任的原因:A绝大多数污染损害都不是出于污染者的故意或过失,且其危害都不是出于污染者的故意或过失,且其危害范围相当广泛;B污染企业的经营和获利,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污染环境和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基础上的。
因此,不论加害者有无过错,由加害企业从收益赔偿受害人的损失,才符合公平原则。
2、环境民事诉讼的特点:(1)起诉资格的放宽。
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领域就必须对起诉资格放宽限制,这已成为世界各国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总趋势。
发达国家已经普遍确立了环境公益诉讼,但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尚未规定这项制度。
(2)举证责任的转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1992)第七十四条规定:在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中,对原告提出的侵权事实,被告否认的,由被告负责举证。
新修正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为此作了特别规定。
因固体废物污染环境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3)因果关系推定原则。
因果关系推定,就是在不能确定因果关系时,采用“流行病统计学“的方法,人为“推定”因果关系。
最高人民法院还在2001年12月制定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4条第三款中规定:“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4)诉讼时效。
《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计算”。
第七单元简答1、(1)1972年的《斯德哥尔摩宣言》第21项原则指出:“按照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原则,各国有按自己的环境政策开发自己资源的主权(权利);并且有责任保证在他们的管辖或控制之内的活动,不致损害其他国家的或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环境。
”1992年的《里约宣言》第2项原则指出:“根据《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原则,各国拥有按照其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本国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并附有确保在其管辖范围内或在其控制下的活动不致损害其他国家或在各国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的环境的责任。
”(2)各国环境主权和不损害管辖范围以外环境的责任原则包括两个基本内容:一是权利,即各国拥有按照其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本国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二是责任。
即各国负有确保在其管辖范围内或在其控制下的活动不致损害其他国家或在各国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的环境责任。
权利和责任是相对应的,权利是对联合国大会多次决议宣布过的各国对其本国自然资源永久主权权利的强调重申,责任则是对国家主权原则在国际环境关系领域内适用的特殊要求。
(3)许多国际条约都体现了这一原则。
如1972年的《斯德哥尔摩宣言》第21项原则指出:“按照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原则,各国有按自己的环境政策开发自己资源的主权(权利);并且有责任保证在他们的管辖或控制之内的活动,不致损害其他国家的或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环境。
”1992年的《里约宣言》第2项原则指出:“根据《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原则,各国拥有按照其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本国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并附有确保在其管辖范围内或在其控制下的活动不致损害其他国家或在各国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的环境的责任。
”(4)此外,在著名的“特雷尔冶炼厂仲裁案”中,仲裁庭当时就明确了一个国家管辖范围内的行为不得损害其他国家环境的原则。
2、“共同”指因共同的利益并由词此导致的共同的责任。
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体现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而国家作为国际环境法的主要主体在这一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而要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必须依靠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进行充分的国际合作,因此各国都应该共同承担的责任。
这种共同责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各国都应该采取措施保护和改善其管辖范围内的环境,并防止对管辖范围以外环境造成损害;各国都应该广泛参与有关的国际合作;各国都应该在环境方面相互合作和支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