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数学八下极差方差标准差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师大版数学八下极差方差标准差教案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20.3 极差、方差与标准差

第1课时

(一)本课目标

1.理解极差的概念及应用.

2.明确极差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序的一个统计量.

3.能够举出一些利用极差进行比较的例子.

重点:极差的概念及应用

难点: 极差概念的引入.

(二)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

播放多媒体──教材中的导图“你喜欢住在哪个城市?”(•或用投影幻灯片或由教学挂图展示).观察导图,•讨论用什么样的数来反映数据的高低起伏的变化大小比较合适.

2.阅读教材P

30-131

3.师生互动

互动1

师: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代表数有什么不同

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通过复习旧知,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互动2

师:在导图中,为什么说北京“四季分明”,而新加坡“四季温差不大”?

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通过讨论,学生初步感知: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可以用来表示

数据高低起伏的变化大小.

℃)

表20.2.1 上海每日最高气温统计表(单位:℃)

互动3

生:小组交流、发表意见.

师:比较两段时间气温的高低,求平均气温是一种常用的方法.•请你

计算其平均数.

生:动手、交流.(都是12℃)

师:这是不是说,两个时段的气温情况没有什么差异呢

生:思考、讨论.

明确平均气温(即平均数)是比较两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一种常用的

方法,•但它反映不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由此引入极差的概念.(板书:1.表示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指标──极差.)

互动4

师:根据两段时间的气温情况绘成折线图,请同学们观察,它们有差别

生:小组讨论、交流看法.归纳出:(a)中的折线高低起伏较大;(b)中

的折线高低起伏较小.

师:那么,用什么样的数来反映这种特征比较合适呢

生:探索、讨论、交流.归纳出:•可以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的差来反映这种变化范围.

明确极差=最大值-最小值.

互动5

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与极差打交道,如:一次单元测验的最高分比最低分高多少等等,这都是求极差的例子,你能找到其他例子吗生:思考、交流.

明确通过举例,加深对极差概念的理解,同时感受统计的应用就在自己身边.

4.达标反馈

请你结合实际,编一道极差的题目,小组交流.同桌交换解题.(也可以补充3•~5分钟的练习)

5.学习小结

①极差可以反映一组数据变化范围的大小. ②极差=最大值-最小值.

(三)延伸拓展

1.链接生活

找一些生活中求极差的实例.

2.巩固练习

课本第134页练习第1题(只求极差).

(四)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一)本课目标

1.理解方差、标准差的概念.

2.学会运用方差、标准差来处理数据.

3.通过主动探索,发现方差计算的合理性,体会方差的实际意义.

(二)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提问)

(1)极差与数据变化范围大小的关系是多少

(2)为什么说本章导图中的两个城市,一个“四季温度不大”、一个“四季分明”

2. 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从复习旧知入手(极差的概念),引导学生发现极差的局限性,通过探索活动,•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导出方差的计算式,发现方差计算的合理性,•体会方差的实际意义.

(2)师生互动

互动1

师:在“课前热身”提出的问题中,A组与B组的极差分别是多少

生:回答略.

师:我们发现:A组与B组的极差相等,•这说明极差虽能反映这两组数

据的波动情况,但能判断其离散程度的大小吗

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引导学生发现:极差只能反映一组数据中两个极端值之间的差

异情况,对其他数据的波动情况不敏感,因此,有必要重新找一个对整组数

据波动情况更敏感的指标.

问题2:“谁的成绩较为稳定”,即课本132页.

小明和小兵两人参加体育项目训练,近期的5次测试成绩如下表所

示,•谁的成绩较为稳定为什么

师:请你计算两人的平均

成绩.

生:操作、交流.

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小明的成绩大部分集中在平均成绩13分的附近,•而小兵的成

绩与其平均值的离散程度较大.

互动3

师:通常,如果一组数据与其平均值的离散程度较小,我们就说它比较

稳定.那么什么样的数据反映一组数据与其平均值的离散程序(见教材P

132

生:思考、交流.

师:我们已经看出,小兵的测试成绩与其平均值的偏差大,而小明的较

小.那么如何加以说明呢可以直接将各数据与平均值的差进行累加吗

生:动手操作.

师:通过计算,依据最后的结果可以比较两组数据围绕其平均值的波动情况吗

生:比较、思考、交流.

133

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生:可以用“先平均,再求差,然后平方,最后求和”,得到的结果表示一组数据偏离平均值的情况.

生:为什么要“平方”?取绝对值行吗?

生:如果两组数据不一样多,那么“求和”对数据多的那组就不公平了.

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改为“求平均数”更合理.

明确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导出方差计算式和概念的理解,关注学生的交流过程.

互动4

师:求绝对值和求平方都可以解决“作差有正负”的问题,但求绝对值往往计算不便,因而求平方相对常用一些.至于最后是“求和”还是“求平均数”,•个别同学可能还没有弄明白,请同学们观察表21.3.5,将你的方法与数据填入表中.

表21.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