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行业特色型高校文化建设路径探究

合集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行业特色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研究与实践--以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新时代背景下行业特色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研究与实践--以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职业教育发展------------------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新时代背景下行业特色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研究与实践—以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陈欣周飞(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30050)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兴起,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要 求。

本文梳理了近年来国家有关职业教育改革的相关政策,概述了高职院校进入“双高”新时代以来所面临的机遇和挑 战,以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了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从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高地打造、社会服务领域拓展等 方面的实践路径,以期为同类院校开展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新时代&行业特色;高职院校;改革发展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 — 8100(2021)01— 0001 — 0!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山丹 培黎学校时,从“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 撑,做强实体经济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需要大力 弘扬工匠精神”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发展职业教 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的重大论断。

进人新时 代,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5G等新技术 得到长足的发展和运用。

中国职教学会会长鲁昕 指出,面对新经济和技术,职业教育有了新的机 遇、要求和挑战,“新经济时代下的职业教育发展,必须立足于数字经济,坚持市场人才需求、学生择 业、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进行专业课程的升 级和数字化改造”。

1 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现状1.1职业教育迎来发展新时代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 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拉开了我国职业教育进人新 时代的序幕。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对职业教育 发展认识进一步升华,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行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国家教学成果奖单列,将高职 院校纳人万人计划、黄大年团队、精品在线开放课 程等建设评审范围,率先启动国家教学标准、专业 教学资源库等)。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建设路径探索——以广东海洋大学生物工程专业为例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建设路径探索——以广东海洋大学生物工程专业为例

[摘要]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内涵发展的内在需要和改革方向。

对于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而言,如何破解现实的条件约束困境,推动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造升级和迭代创新,成为其新工科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文章在深入分析我国新工科建设理论内涵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以广东海洋大学生物工程专业为例,通过构建课程新结构,完善人才培养新模式,植入教学新理念,探索了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造升级和迭代创新,为地方高校探索生物工程专业的新工科建设路径提供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4-0006-04[收稿时间]2023-09-01[基金项目]广东海洋大学生物工程特色专业建设项目(PX-251182);广东海洋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PX-2721350);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生物基础与生化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作者简介]李昆太(1978—),男,江西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生物工程及其专业教学改革。

2019年4月,教育部联合中央12个部门启动和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四新”建设,掀起了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革命”。

由此可见,加强新工科建设和新工科人才培养,不仅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加快内涵式发展的内在需要和改革方向,更事关高等工程教育在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产业需求方面能否发挥作用。

新工科建设是改变传统工程教育的“路径依赖”,其内核是涵盖工科人才培养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的新型生态网络。

对于传统工科专业而言,如何以新工科理念推动人才培养的改造升级和迭代创新,成为新工科背景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地方高校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力量,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制度障碍和条件约束等现实困难,如何破解这些现实难题,找到合适的新工科发展路径,是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另一现实问题。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困境与路径探究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困境与路径探究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困境与路径探究作者:张永健来源:《科教导刊》2024年第13期摘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是产教融合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各高职院校需要迫切抓好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问题。

然而,当前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面临合作主体热情不够、合作模式较为单一、合作过程存在风险、合作流程不够规范等问题。

文章结合笔者自身教育教学和工作经验等进行反思与总结,并以贵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智慧托育服务产业学院为例,从制度建设、模式探索、红线把握、流程规范等方面提出有效路径,以供同类高职院校参考借鉴。

关键词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困境;路径探究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2024.13.003Dilemma and Track Search of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 Construction——The example of Gui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Business Intelligent Child Care Service Industry CollegeZHANG Yongjian(Gui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conomy and Trade, Duyun, Guizhou 558000)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s is an essential and important link i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various vocational colleges need to urgently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s. However,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s is facing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enthusiasm of cooperation subjects, relatively single cooperation models, risks in the cooperation process, and inadequate standardization of cooperation processes. The article reflects and summarizes the author's own education, teaching,and work experience, and takes the Smart Childcare Service Industry College of Gui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Trade as an example to propose effective paths from the aspects of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model exploration, red line grasp, process standardization, etc., for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by similar vocational colleges.Keywords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 construction; dilemma; track search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再次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路径研究摘要:产业学院作为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形式,极大的推进了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本文从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改革、师资团队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课程及教学资源开发、产业科研项目研发平台建设、校企双方共同进行质量评价等六个方面进行了路径研究。

关键词:产业学院;产教融合;高职院校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采取了很多改革创新措施。

建设产业学院是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新形势下,主动适应新业态、新趋势,进行资源整合和推动高职教育资源市场化运作的有效措施。

【1】2019年2月,国务院《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将企业参与办学,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作为重要职业教育改革目标。

【3】2020年7月,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指出现代产业学院要发挥企业重要教育主体作用,为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4】产业学院是学校、企业与政府通过合作共建、资源共享、利益共赢和风险共担联合创新的实体组织,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优势实现产业链与专业链的有效融合,促进人才培养和生产力转换,已成为当前产教融合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产业学院在高职院校建设中的必要性产业学院是一种校企紧密融合、利益相关的命运共同体,从治理理念、组织架构、运行机制,都对一般性松散型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本质的改进,对解决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合作稳定性差、教学质量不理想、产教融合难以推进等深层次问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从而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及区域产业。

同时,由于产业学院是由政、企、校多个教育主体共同办学,其多元化教育体系显著提高了各方面资源整合应有的深度及广度,也极大的提升了各个教育主体相互之间的相互融合,促进了各种资源与各类主体相互间的契合,极大地推动了产教融合的发展。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作为企业协同育人的经典模式,更是一种典型的产教融合组织形态,它是我国高职学校在提升自身办学水平与人才培育质量等层面做出的深入探索,亦是高职教育提升人才培育质量和培育成效的关键抓手。

2014年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

2014年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蒋有录,查明,任拥军,张立强,操应长,邱隆伟,王冠民,陈世悦,戴俊生,国景星,董春梅,谭丽娟,吕洪波,张卫海,张世奇
23
工科专业产学研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青岛科技大学
马连湘,张淑华,陈克正,刘保成,张树海,付鹏程,郭仲聚,宗成中,武玉民,辛振祥,汪传生,杨洪树,李国梁
24
山东交通学院
宋旭红,宋伯宁,王长峰,孟艳双,陈朝霞,李洪华,谭旭翔,张宝运,申培轩,王汉忠,王仁卿
57
经管类统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山东工商学院
王艳明,白日荣,苏永明,吴风庆,张首芳,孙小素,杨秀艳,王忠辉,薛伟,李志强,李丽,何琳
58
以建设国家特色专业为契机,深化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整体优化研究
14
以提高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口腔医学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山东大学
葛少华,杨丕山,徐欣,郭春晓,亓庆国,芮艳华
15
运筹学专业创新型研究生人才的培养
山东大学
刘桂真,李国君,吴建良,颜谨,王光辉
16
整合型基础医学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
山东大学
刘传勇,王立祥,张岫美,齐眉,马保华,李瑞峰,朱慧娟,王昌源,魏来临,徐广润
齐鲁工业大学
秦梦华,马万勇,许崇海,李红霞,董成稳,徐立峰,李志跃,张庆思,杜万祥,王雅玲,于涛,司晓宇
31
检索课从精品到共享的创新与实践:普及与提高
山东理工大学
葛敬民,刘文云,李长玲,吴红,王克平,冯晓娜,李子臣,夏晓慧,佟泽华,白如江
32
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构建农科类“多维度”实验教学模式
徐传胜,王勇,傅尊伟,孙洪春,金银来,刘建华,郭政,高理峰,刘伟

“产业教授制”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践研究——以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为例

“产业教授制”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践研究——以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为例

摘要: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确立了产教融合培养技术人才的目标,设立了土建大类的专业,坚持与企业产教融合办学,积极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围绕江苏地方建筑产业和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为社会培养了大量技能人才。

关键词:产业教授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江苏省内高职院校充分发挥和企业联合办学的优势作用,采取将企业引进学校、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产业教授、积极拓宽产教融合办学途径等措施大力促进企业全过程参与学校产教融合办学。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积极开展产业教授制办学模式,先后于2018年和2019年成功申报2名产业教授,分别来自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的江苏苏中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专家和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的常州市生活废弃物处理中心专家。

学校确立了产教融合培养技术人才的目标,办学定位明确为行业办学,设立了土建大类的专业,坚持与企业产教融合办学,积极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围绕江苏地方建筑产业和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为社会培养了大量职业技能人才。

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以江苏需要、精专发展、质量办学、产教融合为办学方略,面向社会和学生的需求,深化产业教授制办学模式。

1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坚持行业、企业和专业融合发展的理念,运用企业管理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一线实践经验,把企业优质生产的流程用来指导专业的实践教学,让产业教授担任技术指导老师,把企业先进的生产经验引入到教学中,形成校企双方共同合作、携手并进的局面,开展全方位的系统性合作,达到产业教授反哺学校发展、学校反哺产业教授成长的目的。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自创立之日起,始终把“产教融合”放在第一位,坚持运用企业合作经营理念推进学校发展,主要采取了两大手段,一是以企育校,深化改革,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依托专业开展校企深度融合,实施以企育校的目标,学生通过“厂中校”进行实践和定岗实习,获取企业岗位的专业技能知识,学生在学校就可以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并以此来强化自己的实践能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深度融合地方汽车产业的双创学院建设路径探索——以安徽工程大学为例

深度融合地方汽车产业的双创学院建设路径探索——以安徽工程大学为例

[收稿时间]2023-02-19[基金项目]安徽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21scxy003);安徽工程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21jyxm63);安徽工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2022gjzd001、2022gjxm004)。

[作者简介]潘家保(1990—),男,安徽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2023年7University Education[摘要]安徽工程大学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安徽、辐射‘长三角’”的服务面向,深入推动区域融合、校企融合、产教融合。

学校双创教育深度融合地方汽车产业,走扎根产业、服务产业的发展道路。

文章以安徽工程大学新能源汽车基础件研发省级双创学院建设为例,研究产教融合背景下双创学院的建设路径,剖析了体制机制、育人体系、资源建设举措,探索并构建了多元协同育人体系,形成了可借鉴的双创学院建设模式和保障机制,为产教融合双创教育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建设路径;新能源汽车;双创学院[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3)13-0140-06安徽省将创新创业学院(以下称双创学院)以产业学院的模式进行打造,旨在以产业需求带动专业需求,以专业优化促进产业发展,积极探索优化院校共生和产教研融合的发展模式。

双创学院主要开展面向安徽十大新兴产业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研究,为实现产业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突破做出努力。

安徽工程大学新能源汽车基础件研发双创学院2021年获批省级双创学院立项建设。

从建设目标来看,产教融合是双创学院建设的特色与核心,学校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安徽、辐射‘长三角’”的服务面向,深入推动区域融合、校企融合、产教融合。

安徽工程大学新能源汽车基础件研发省级双创学院充分依托芜湖市地方汽车产业和学校已有的产教融合基础,开展多元协同育人模式探索和实践,为产教融合背景下双创学院的建设提供可借鉴的路径。

研究人员对产教融合视域下的双创教育开展了广泛研究。

新文科建设视域下高校文科学报高质量发展的价值与路径

新文科建设视域下高校文科学报高质量发展的价值与路径

编辑出版BIANJI CHUBAN 新文科建设视域下高校文科学报高质量发展的价值与路径◎谢薇娜[摘要]新文科建设是促进文科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国家战略。

高校文科学报是高校主办的文科类学术期刊,是学科交叉融合的推动力量、学术研究范式创新的重要平台、优秀科研人才的培养基地和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构载体,对新文科建设能起到不可或缺的助推作用。

面对新文科建设的新特点和新要求,高校文科学报可以从刊载有创新性的学术文章以提升学报的学术质量、利用各类平台优势以提升学报的传播力、培养高素质的作者和编辑队伍以提升学报的育人能力等方面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

[关键词]新文科建设;高校文科学报;高质量发展自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设宣言》发布以来,新文科建设作为促进文科教育创新发展的国家战略,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新文科建设的目标是全面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1],其结构系统中学科是基础依托,学术是知识核心,育人是根本任务,话语是传播表达方式与网络纽结[2]。

高校文科学报是高校主办的文科类学术期刊,是高校文科学术成果发布和交流的窗口,是反映文科学科发展动态和水平的渠道,是文科科研人才培养的平台,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

无论从学科、学术、育人还是话语等各个方面而言,高校文科学报的定位都契合新文科建设的目标和实践。

因此,高质量发展,既是高校文科学报的办刊目标,也是其对建立新文科教育体系的积极回应,其应深度参与新文科建设,成为新文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基于此,文章从新文科建设视角切入,分析高校文科学报在助力新文科建设中的价值,进而提出高校文科学报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文章为高校文科学报高质量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利于高校文科学报对如何出版更符合当下高等教育和科研需要的理论成果、如何培养具有跨学科创新合作能力的新时代科研人才做出决策。

一、新文科建设之“新”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于引领学科方向、回应社会关切、坚持问题导向和打破学科壁垒[3],其重要使命是培育时代新人、构建中国学派和改造学科形态[4]。

建设高水平特色型地方大学的关键因素及路径分析

建设高水平特色型地方大学的关键因素及路径分析

著名 大学办学特色形成过程 中普遍存在 着几个关键 因素 :
1 . 具有凝练 的办学 理念 。 I 缝界上 不少 著名 大学 都具 有 鲜 明的办学理念。英 国牛 津大学 在其 八百 多年 的发展 过程 中, 形成 了辩证 、 求实、 以人 为本 的教育理念 , 是 牛津大 学办 学特 色的基础所在 。美 国斯坦 福 大学 “ 实 用教育 ” 的理 念从
地方财政拨款 , 少有 国家 的优 惠 政策 , 但 由于 区域经 济发 展
, 学校为适应历史 发展 潮流 和社会 需要 多次 修改课 程设 等 院校 的分类上看 , 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基 本上属 于研究 型或 争 ”
鬣, 坚 持独 立 、 自由 、 合作 的办学 三原则 , 才使 该校在 十八世
建设高水平的特色型大学是现代 高等教 育发展 的共 识 ,
略机遇 , 与时俱进 , 充分发挥优势 , 形成 自己的特色 。在 世界
但 是如何建设高水平特色型大学 , 如何在建设 的过程 中推动
我国从 高等教育大 国 向高 等教 育强 国迈 进?这显 然 已经成
为 当前高校关注 的热点 问题之一 。
佛大学创建于 1 6 3 6年 , 在发 展的过 程 中经 历 了美 国“ 独 立战

高水平地方特色大学的基本特征
高水平地方性特色大学 即依托 行业发展 , 在某 些学科或
学科群具有显著特色 的专 门性 高等院校 , 高水 平地 方性特 色 大学相对于部委属 院校具有 自己的一些特 点。一方 面 , 地方 大学主要为 区域经济社会 发展 服务 , 其发 展与所在 区域密不 可分 , 所作 出的贡献 也是为所在区域 服务 的; 另一方 面 , 从 高 者研究教学 型大学 , 在发展模式 走 内涵 式特色化 的办学道 路, 合 理配置内部资源 、 科学整 合内部要 索, 最终 为社会提 供 高素质 的服 务; 此外 , 地方 高等 院校 的经 费来源 主要 依赖 于

高职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四位一体”路径新思考

高职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四位一体”路径新思考

学 也 好 , 职 业 学 院 也 罢 , 都 是 育 人 不 可 缺 少 的重 要 场所 。 由是长期办 学实践 中形成 后,经过全员师 生 长期不懈努 力、奋斗、培育 出来 的办学理念 。人 文价值 等文化形态 。
质条 件 。各种精 神文 化活动 的实 施和 精神文 化 的传播 活动 的裁体 , 都是 物质 文化 的产 品的物 质文化 的 内容 它 以各 种 实体存在 的 形式
Ec n mi o o c& T a eU a eS m. r d pd t u NO. nh l 2 1 2 y 01 .
高 职 学 院 校 园 文 化 建 设 “四 位 一 体 ” 路 径 新 思 考
王建 明 肖文 忠
( 内江职 业技 术学 院 ,四川 内江
610 ) 4 0 0
具体来讲 ,校 园文化建设 ,有广 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校 园文化 建设 是 以校 园为文化 圈, 以社会文化 为背景 ,以学 院管理者和全员师 生员 工组成的校 园人 为主体 、以校 园生活、人际关系 、精神面貌 、价值取 向、舆论氛 围为主要 内容 ,以课外文 化活动为基本 形态 ,是在学 院教 育、学习 、生活 、管理过程 中形成 的活动方式 ,活 动过 程及结果 。狭
盾 的 普 遍 性 与 矛 盾 的 特 殊 性 又 相 统 一 , 相 互 依 托 ,又 相 互 促 进 。 1 物 质 文 化 建 设 上 要 突 出特 色 、 . 高职 学 院 的物 质文 化 建 设 是精 神 文 化建 设 的基 础 。这 是 因为 物质 文化 保障 了精神 文化 的物 质资料 ,创 造 了精 神文 化所 必须 的物
【 摘 要 】高职学院校 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学院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可以为地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就高职学院 校圆文化建设 。 四位一体 路径进行探讨。 . 【 关键词 】高职学院;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第七次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审结果统计表

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第七次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审结果统计表

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第七次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获奖名单一、学术论文类58项序号成果名称作者所在单位一等奖(3项)1 Go to Graduate School or Go to Work: What Factors Determining CollegeStudents' Selections孔军西北大学2 西北联大的民族主义与民主观念梁严冰、方光华西安理工大学3 斯坦福大学国际理解教育个案研究及启示许霄羽西北工业大学二等奖(12项)1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反思与变革李明德、刘婵君西安交通大学2 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链群建设路径探析刘晓君、郭振宇、张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3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苏三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4 基于社会需求的瑞典大学远程教育研究赵硕西北工业大学5 澳大利亚ERA分类科研评价体系及其启示刘兰剑、杜向民长安大学6 “自治是生活底方法”:民国时期大学学生自治生活图景考论李力西安电子科技大学7 我国大学自治的理性诉求宋觉西北政法大学8 近十年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综述郭艳利西北政法大学9 我国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问题探析宋鸿雁西北政法大学10 新形势下医学检验专业本科临床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探讨赵莉平、权志博、周雪宁、王丽、丁延平陕西中医药大学11 本科生毕业论文抄袭问题的治理及效果比较郭长立、杨曼、潘昊西安科技大学12 卓越背景下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孙爱晶、范九伦、赵小强西安邮电大学三等奖(43项)1 篮球课程文化建设及其影响的实践徐辉军、王永胜、秦香、张园西北大学2 “美美与共”理论与英语教育文化认同汪建丽西北工业大学3 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悖论解析罗向阳、林瑞娟、支希哲西北工业大学4 概念语法隐喻与英语书面语语体意识的培养楚建伟、高云西安交通大学5 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的基本框架彭涛西北政法大学6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与理想的专业法学教育余涛西北政法大学7 行政主体理论视角下的民办学校法律地位审视刘璞西北政法大学8 大学人才引进庸俗化之批判王若梅西北政法大学9 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理性思考与实践研究周奔波、王亚凤、王书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0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思考与实践——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例瞿伟、梁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1 书院文化的当代价值新论周春芳、高必征、刘冠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2 高校学科团队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探讨郭秋梅、吴渝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3 多校区管理模式研究——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例张健、刘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4 大学依法治校的中国特色邱必震、王秉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5 浅析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张丹、周奔波、赵光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6 教学设计模式的建构框架董梅、袁森、于艳英、葛丽西安石油大学17 论地方行业特色院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牛丽玲西安石油大学18 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以西安地区高校为例李天龙、马力西安邮电大学1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课堂讲演活动操作实务探究阮云志陕西科技大学20 学生发展理论对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式改革的影响及启示辛静、杨景锋陕西中医药大学21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深入思考张争光咸阳师范学院22 “一带一路”新战略机遇下咸阳高校发展路径探讨——以咸阳师范学院为例王智杰、崔玉华咸阳师范学院23 论大学“去行政化”的价值设定与治理选择田虎、陈鹏咸阳师范学院24 抗战时期西北联大对西北科学教育体系建构的历史贡献李晓霞咸阳师范学院25 中华戏曲音乐专科学校的戏曲教育研究高阳咸阳师范学院26 地方高校学术权力机构的设置及运行杨科正、张鹤宝鸡文理学院27 试析陕西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的定位与路径王大浩宝鸡文理学院28 教师教育实习基地建设:政府的视角邱艳萍宝鸡文理学院29 多元文化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双重任务马多秀宝鸡文理学院30 自我实现导向下高校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的构建王红瑞宝鸡文理学院31 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课“探究式”教学研究杨军商洛学院32 新建本科院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与研究杨小锋商洛学院33 陕南地方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及其与离职意向的关系研究陈红艳、肖岁利商洛学院34 核心力量训练对青少年短跑运动员身体稳定性作用的研究杨斌、朱书祥、黄显忠商洛学院35 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管理的科学与艺术黄光圣、李嫱商洛学院36 冯从吾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贺文华西安文理学院37 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案例教学法研究张敏、支侃买、王振辉西安翻译学院38 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王振辉、王振铎、谢膺白西安翻译学院39 基于QFD的民办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设计与规划研究宋虹桥、任晓锋西安翻译学院40 民办本科院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李燕西安翻译学院41 民办高校图书馆数据库资源建设思考文炜西安翻译学院42 关于民办高等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以西安翻译学院为例刘红、张建昌、武汉生、马祯、黄春丽、和西芳西安翻译学院二、学术著作类14项43 应用技术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设计与实践杜永红、王君梁林蒙西京学院序号成果名称作者所在单位一等奖(3项)1 实用汉英中西医词典李永安、李芳军、田杨、史文君、董娜、申艳星陕西中医药大学2 人的应急管理与生命安全教育研究——来自大学校园的观察与实践李红霞、田水承、沈剑、李琰、王莉等西安科技大学3 大学生心理痛苦研究武永江长安大学二等奖(6项)1 效力诉求:美国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演进赵立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2 多维视角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鲁宽民、鲁君、王佳西安理工大学3 当代教师信念问题研究马莹咸阳师范学院4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研究王立洲、王景荣长安大学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精神动力问题研究冯东飞延安大学三、研究报告类19项6 高级体适能与运动处方张全成、陆雯、崔广志、石峰、尤锟、刘翔西安石油大学三等奖(5项)1 当代高等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张鹤 宝鸡文理学院 2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新探——基于实效性角田建军西安交通大学 3 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信息机制研究 陆淑敏、饶元、刘敏、赵晓宇、李琪、张顺西安交通大学 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构建研究张文军、李丽辉、阎团结、王勇、杨琅玲西安财经学院 5 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哲学窦坤、桑元峰西北政法大学序号 成果名称作者 所在单位一等奖(1项)1 陕西省属高校信息公开测评报告姚聪莉、郑立、赵小白、杨佩、张韩凯任传蕊、洪晓霞西北大学二等奖(9项)1陕西省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发展现状暨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调研分析报告韩隽、李文、杨琳、杨立川、赵勋 西北大学2 媒体暴力信息对青少年心理和生理的影响及引导究王渭玲、于媛芳、李红燕、钱玉燕、贾锐西安交通大学3 新形势下大学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与应用徐淑燕、张建芳、陈静颖、杨宪华商洛学院4 咸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调查报告2012 崔玉华、王智杰咸阳师范学院5 陕西省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研究王为民、马宁、王云玲、刘伟波、马毅、刘欣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6 立足分类评价激发创新活力-西部地区地方高校科技竞争力及科研评价现状调查苏俊宏、于小宁、李高宏、王刚西安工业大学7 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谢永利、杨光辉、汪海年、张久鹏、李鹏、路西利长安大学8 搭建一流学科竞赛平台,构建反馈指标体系,培育土木类创新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王步、武贤慧、赵现伟、王毅红、袁卫宁、黄小乐长安大学9 先进数字化骨科教学体系的建立及创新应用马兴、邱裕生、李萌、张智西安交通大学三等奖(9项)1 中医药特色的“三育人”师德师风体系构建与实施闫平慧、周永学、康亚国、严建会陕西中医药大学2 ERP创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蒋梦莉、康萍、姚树俊、黄艳、杜来红、唐淑兰西安财经学院3 混合教学理念创新与基础物理四层次课程群的开放互动教学模式许世军、任小玲、崔佳庆、王晓颖、李武军西安工业大学、西安工程大学4 运动生物力学实验课内容体系创新的研究黄志刚、王琨、许竞、张念坤、李小生西安体育学院5 强化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中国制造汽车类创新才余强、刘晶郁、李耀华、张德鹏、张平、陈轶嵩长安大学6 城市与区域交通系统特征与提升的研究与实践王元庆、刘圆圆、李雨潇、党晓旭、杨柳长安大学7 “五体一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探索与践杨宪华、石启英、杨增强、邹媛园、金敏梁丰商洛学院8 高校协同创新系统研究——以西北工业大学为例薛惠锋、卜凡彪、崔曼、赵慧汶西北工业大学9 地方省属本科院校学科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李丽辉、钟海西安财经学院。

民办高校“金课”建设的路径探索与思考

民办高校“金课”建设的路径探索与思考

071成果推广achIeVeMenT PRoMoTIon在2018年11月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指出要打造具有“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

《新高教40条》指出,教育部将全面实施“双万计划”,即加快一流专业与一流课程建设,围绕“一流人才”培养,发力打造高校的“金专”和“金课”。

当前,本科课程质量不高,“水分”较多成为各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阻碍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问题。

“消灭水课、打造金课”成为当前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1 “金课”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1.1 国内外高校课程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课程建设作为提高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部分,近年来,在科学技术不断优化创新的基础上,国内外民办高校课程建设也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的束缚,不仅构建了完善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与评价管理也做出了系统的改变,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从课程建设理念层面来分析,西方国家将现代教育理论作为方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所构建的框架具有独特的差异性与创造性特征。

而我国在现代化教育的影响下,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优秀型专业人才为整体框架的课程结构。

从民办高校的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方面来看,德国以活动教学模式为主旨,构建“双师制”教学模式,推动了国内外各高校探究产学研融合教学形式的开展。

我国相关教育学领域的专家将科学技术与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融合探索,以混合式教学方法为主导,促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

基于国内外教育学者对高校课程体系构建层面的深入分析,为民办高校的课程建设提供了科学且具有可行性的方针策略,同时为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1.2 我国关于“金课”建设研究现状吴岩[1]在“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从什么是“金课”、打造五大“金课”、建设“金课”的五大保障三个方面论述如何“建设中国金课”。

谢幼如等[2]结合国内外高校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2.0的探索实践,以课程与教学论为指导,彰显课程的育人目标与功能作用,明晰“金课”的价值导向与建设标准;凸显“互联网+”时代的融合创新理念,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技术应用、课程模式和课程评价等方面提出“金课”建设方法。

后勤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探究与思考

后勤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探究与思考

后勤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探究与思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的日益普及化,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

而后勤工作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样需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互协调,共同促进教学、科研和生活服务等方面的发展。

本文旨在探究和思考后勤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为高校后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后勤工作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撑作用(一)优质基础设施助力校园文化建设优质基础设施是支撑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如今,高校已经逐渐成为塑造和传承文化的场所。

一些文物、建筑群、雕塑等文化标志已经成为学校文化的象征。

校园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个完善的文化传承场所。

这时候,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后勤保障就变得至关重要。

好的基础设施和后勤保障不仅能够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保障,还能够成为学校吸引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

在基础设施方面,后勤工作包括校园建筑、校园环境美化、安全保障、人员进出等,都是学校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例如现在的足球场、游泳馆、体育馆等都已经成为一些学校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他们的提供给学子充实的学校生活和健康的体育运动是起到拓展校园文化空间和促进文化传承的关键。

优秀的基础设施和校园环境,能够为学生成长提供成长和发展的空间和时间,也为校园文化的传承质量提供了保障。

此外,后勤工作还能够通过优质服务创造出舒适、温馨的校园环境,以此来推动和塑造学校的校园文化。

后勤人员在校园服务、食堂餐饮、住宿管理、文体活动等方面提供了一系列的优质服务,将校园生活的繁琐之事交给后勤人员去处理,使全校师生能够更加专注于学习、科研和文化体验,也让整个校园成为一个有生气的地方。

(二) 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推动者,而后勤工作则可以为丰富多彩的活动提供保障和支持。

活动可以鼓励和激励学生、员工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文化素质,同时也能够充分展现和传承学校文化的魅力,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持续发展。

广西特色高校立项项目建设策略探索

广西特色高校立项项目建设策略探索

广西特色高校立项项目建设策略探索【摘要】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理清特色高校立项单位的特点,总结和提炼办学成果,突出和深化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路径、师资队伍培养、课程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的特色。

【关键词】广西特色高校建设项目策略广西已进入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新的发展形势需要高等学校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更好地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2013年广西启动了特色高校建设项目,这是广西实施高等教育分类指导、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也被列入特色高校建设项目单位。

开展特色高校建设是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配合新校园建设的重要切入点。

如何通过三年建设期,完成特色高校建设内容,整体提升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声誉,实现“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高职院校”的目标,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一、自治区政府对特色高校建设的总体要求根据教育厅《关于实施广西特色高校建设项目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特色高校建设要完成四个方面的任务。

一是做优做强。

根据产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重点建设一批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匹配度高、在国内或区内处于领先地位的优势、特色专业,围绕这些优势、特色专业调整学校专业结构,整合办学资源,带动相关专业群发展,强化办学特色。

二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推进优势、特色专业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构建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等向学生开放。

三是师资队伍建设。

鼓励学校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积极开展教师培养培训活动,提高专业教师教学能力。

四是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鼓励学校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拓展社会服务功能,面向行业企业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服务,面向区域开展技能培训,参与企业科研、技术创新和研发,打造特色服务点。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范本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范本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范本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是营造学校良好文化氛围、凝聚校园力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举措。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越发显得重要而迫切。

为了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更好地实施方案,我们需要深入分析现状、明确目标、细化措施,确保整个过程的有效推进。

首先,我们要深入挖掘学校的历史文化底蕴,挖掘并提炼学校独特的文化元素,发掘学校的特色与优势。

同时,要关注学校师生之间的文化互动,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营造融洽和谐的校园氛围。

其次,要充分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

另外,要注重学校的软实力建设,提升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打造一支具有强烈学校文化认同感的师资队伍。

同时,要加强学校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合作,打破信息孤岛,促进学校文化建设与社会文化融合。

在实施方案的具体措施上,我们要建立完善的学校文化建设制度,建立文化建设专项工作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确保文化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学生文化委员会,让学生参与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

另外,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宣传工作,借助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宣传学校文化建设的成果和特色,树立学校良好形象。

最后,要注重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的学校文化建设评估体系,定期开展评估和总结,不断完善和提升学校文化建设工作。

综上所述,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校上下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不断深化和完善文化建设工作。

只有如此,才能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促进学校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行业特色型大学加强服务地方经济的途径

行业特色型大学加强服务地方经济的途径

·111 ·教育管理Education Management行业特色型大学加强服务地方经济的途径谷 陈1,吴劲飞2(1.南京邮电大学贝尔英才学院;2.南京邮电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0)摘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发展地方高校的重要指向,在行业特色型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可实现区域经济建设与地方高校发展的互利共赢。

行业特色型高校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行业特色型的大学存在的意义不仅是为了培养批量社会需求人才,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也需要以社会服务为导向。

现阶段区域高校与地方经济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而高校竞争力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竞争力存在潜在关系,只有确保行业特色型大学能够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才能扩展行业特色型学校发展空间。

基于此,本文对行业特色型大学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价值,对行业特色大学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径进行探究。

关键词:行业特色;高校;自主创新;地方经济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行业特色型高水平大学服务区域经济的研究”(课题编号:2018SJA0076);南京邮电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行业特色型大学服务区域经济的研究”(课题编号:NYS216015)。

作者简介:谷陈(1987—),男,汉族,籍贯:江苏盐城,学历:硕士,职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教育学原理、教育与经济等。

吴劲飞(1999—),男,汉族,籍贯:江苏泰州,学历: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为确保行业特色高校能够有效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实现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

行业特色型的高校是区域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给我国事业建设发展提供较多复合型人才。

我国办学历史生涯中蕴含着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优良传统。

在历经隶属关系以及行业变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行业特色高校发展中难以避免存在发展问题,因此如何激发行业特色大学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激情,让其实现与区域经济社会活动良性发展的共同体,是相关人员值得思考的问题。

行业特色型高校开展专业博士教育的优势分析与路径优化

行业特色型高校开展专业博士教育的优势分析与路径优化

第4期[总第64期]2021年8月研究生教育研究J o u r n a l o fG r a d u a t eE d u c a t i o nN o .4A u g.,2021 文章编号:2095-1663(2021)04-0066-06 D O I :10.19834/j .c n k i .y j s j y2011.2021.04.10行业特色型高校开展专业博士教育的优势分析与路径优化张学良,张 炜(西北工业大学,西安710072)收稿日期:2021-05-13作者简介:张学良(1984-),男,山东青州人,西北工业大学学校办公室副研究员,管理学博士生㊂张炜(1957-),男,上海市人,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㊂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学部2020年第1期应急管理项目(72041014);西北工业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基金项目(2020A G 04)摘 要:发展专业博士教育对于培养更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㊂我国专业博士教育进步明显,但从经济社会需求和中美对比看,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㊂作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有机组成部分,行业特色型高校呈现出显著学科优势与行业特色,在办学理念㊁课程设置㊁师资队伍㊁教学环境㊁行业实践等方面,具有开展专业博士教育的特色和优势㊂应立足中国实际,在增设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㊁稳步扩大招生规模和类型㊁明确培养定位与质量标准㊁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改革㊁构建多元多维评价体系等方面,加大对行业特色型高校的支持力度,更好地提升专业博士培养质量㊂关键词:行业特色高校;专业学位;博士教育;美国中图分类号:G 643 文献标识码:A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联组会上,专门指出了一些高校 专业优势不明显 的问题,强调 高等教育改革还要继续深入 ,要求 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㊁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各类人才 ㊂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要求,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国家重大战略㊁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㊁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实施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㊁教育部2020年9月发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下简称‘方案“),指出 专业博士培养定位是某一专门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未来领军人才 ,要 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㊂我国专业博士教育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完善培养模式㊁提高培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㊂同时,创新专业博士生教育不仅激发了对博士学位 内涵和要求的探究,也促进了对博士教育定位㊁内容㊁质量和标准多样性的审思㊂行业特色型高校(以下简称 行业高校 )以其特有的行业办学特色与突出的学科群优势,能够在专业博士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1]2,应在继续做好服务国家行业㊁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过程中,努力在博士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进程中主动探索㊁积极作为㊂一、专业博士教育的定位与标准专业博士教育历史悠久,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博士学位就 具有现代专业博士学位 的一些职业性特征[2]㊂19世纪初,伴随德国的大学改革,科学研究成为大学的新职能,博士教育转向 培养纯粹科学研究者 [3],逐渐走上学术型发展的新路,哲学博士学位(P h .D.)成为 一种通用性研究学位,获得者不分. All Rights Reserved.学科和专业 [4]㊂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要日益增强,能够将研究高深学问与社会各领域专业工作结合起来的专业博士教育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壮大,形成与学术型博士教育并驾齐驱的局面㊂按照美国教育部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 C E S)的定义,专业博士学位是授予那些完成了知识和技能专业教育的学生,以满足从事一些职业岗位的许可㊁资格或证书要求[5]88㊂英国研究生教育委员会将其界定为 一种高级学习或研究计划,它符合授予博士学位标准,同时满足职业岗位需要,具备从事某方面专业工作的个人能力 [6]㊂澳大利亚研究生院长委员会的定义则是 通过研究和高级学习,使候选人能够对他们所处的专门职业领域的知识和实践作出重要贡献㊂ [7]1㊂从不同国家的定义可看出,专业博士研究生教育面向职业需求,以培养 研究型专业人员 为目标,强调专业能力的提升㊂相对于学术博士,专业博士教育更加强调学生灵活运用知识㊁解决专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为关注专业实践,重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㊂我国‘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也规定,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作为两种不同的学位类型,只有培养规格的侧重,并无层次的高低㊂专业学位博士教育通过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有机结合,较好地平衡了博士教育中理论基础知识学习和应用导向实践能力之间的张力,兼顾了学术逻辑与市场逻辑的关系,其产生和发展符合高等教育的规律,符合经济社会对于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要,也符合科学技术的巴斯德象限模型㊂在现实中,博士教育质量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热点,关于 博士学位获得者数量过多会导致博士教育质量下降 的质疑从未停止;对于应用学科与实用教育的蔑视,也导致了对专业教育的偏见,带着学术博士教育 有色眼镜 看待专业博士教育问题依然存在,在目标定位㊁培养过程和质量标准上 容易不自觉地 以学术学位为蓝本[8],对于专业博士教育特色和优势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㊂二、专业博士教育的中美对比(一)发展与结构美国早期的博士教育也受到中世纪以来重视法㊁医㊁神㊁文四科的影响[9],具有一定的 专业 属性㊂美国建国后,大批学生赴德国留学,归国后引入德国的研究生培养体制㊂1860年,耶鲁成为美国第一所授予哲学博士学位(P h.D.)的大学,到1869年共颁发了13个博士学位[10]㊂伴随工业和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应用学科专业的需求不断增强,一批实用技术学院应运而生,一些应用学科设置了哲学博士学位㊂但即使如此,哲学博士教育依然突出理论研究,催生了专业博士教育㊂1920年,哈佛大学设立了教育博士学位(E d.D.),1930年设立工商管理博士学位(D.B.A.)㊂二战后,随着美国产业结构调整,专业博士学位进一步发展,并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增长㊂底特律大学于1967年实施工程博士教育㊂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专业学位种类已多达50余种㊂2010年后,美国教育部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 C E S)将原第一级专业学位(F P D)中法律㊁卫生健康专业领域授予的学位并入博士范畴一并统计,进一步丰富了专业博士教育的内涵㊂1970年至今,美国仅在培养F P D方面,已超过350万人㊂我国博士专业学位发展起步晚㊁类型少㊂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时,没有区分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1997年才开始设置临床医学㊁口腔医学㊁兽医博士3个方向专业博士;2009年,首批15所大学获批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试点;2011年,首批25所大学获批开展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教育;2014年设置中医博士专业学位㊂(二)规模与速度我国专业博士毕业生基数小㊁占比低㊂横向与美国比(图1),2009-2019年,美国授予F P D99.5万人,占博士学位授予总数52.1%①;而同期我国博士毕业总数才59.7万人,其中专业博士毕业总数仅占3.3%②㊂从授予专业博士学位的绝对规模看,仅是美国1/51;从专业博士与博士学位授予总数占比相对规模看,也仅为美国的1/16㊂考虑到以上美国数据未包括教育博士㊁工商管理博士㊁工程博士等类别专业博士数据,两国间的实际差距还会更大㊂纵向来看,我国专业博士毕业生数量至2016年达到峰值(2311人),8年间翻了一番(图2),年均增长11.1%,但近几年出现徘徊,2019年降到2142人,仅为博士毕业生总数的3.4%㊂但从专业博士招生人数看,2018年以来增加明显,2019年首次突破万人(10386),占当年博士招生总数的9.9%㊂目前,从笔者调研的情况看,一方面,近几年每年工程博士招生指标都大幅增加;但另一方面,企㊃76㊃张学良,等:行业特色型高校开展专业博士教育的优势分析与路径优化. All Rights Reserved.图1中美博士规模变化图2 中国专业博士规模变化业㊁科研院所和应用型院校的需求非常强烈,加之博士培养周期的因素,在一段时间内还难以满足需求㊂以2019年的数据为基础,据笔者保守估计,如果2020年和十四五 期间我国专业博士招生年均增长20%,2025年招生预计超过3万人;如果同期学术博士招生年均增长5%,2025年招生将接近13万人(图3),届时专业博士与学术博士招生比例将达到0.23:1㊂依据N C E S 的预测,2024-2025学年美国授予博士学位将达到18.8万个㊂*2020年以后的数据为预测值图3 中国博士招生规模及预测(三)质量与保障从美国专业博士的发展历程看,也经历了 快速发展 质量质疑 稳健发展 的进程㊂20世纪中期,美国授予专业博士学位数量大幅增加,1969-1979年间翻番,达到7.0万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对于应用型高级人才需求的矛盾,但学术博士与专业博士界限纠缠不清,两者在招生㊁课程设置㊁教学方式㊁毕业论文等诸多环节相似,部分专业博士毕业生不能有效地解决经济社会中的实际问题,社会各界对专业博士培养质量提出质疑㊂如同当年美国赠地学院兴办农学㊁工学本科教育遭到讥讽一样,部分专业博士被贬称为 低端的 学术博士[5]90㊂针对出现的各种问题,美国高校及时调整培养方案,进一步加强与相关行业的配合㊂例如,大力改革专业博士毕业论文环节以凸显实践性导向[11],哈佛大学教育领导博士(E d .L .D.)规定顶岗实习代替传统毕业论文写作,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要求所撰写的专题论文要为学区和高等教育机构提供重要支撑,范德比尔特大学要求学生致力于解决客户面临的真实问题并形成咨询报告,还有不少高校采用论文包形式代替传统学位论文㊂通过较长时间的探索发展,美国专业博士培养质量有所提高,形成了学术型与专业型 双轨并行㊁兼容发展㊁各具特色 的博士学位体系,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和求学者对博士教育的差异化需求㊂从N C E S 公布的25岁及以上男性全职工作人员年收入统计数据看(图4),按取得最高学历划分,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获得了较好的薪酬回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对专业博士教育质量的认可㊂图4 美国25岁以上男性全职工作人员年收入(美元)情况当前,我国专业博士教育也还在完善提高过程之中,部分高校 重招生培养资格申报㊁轻培养体系质量建设 [12],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识还不足,缺乏与行业企业的深层次产学研合作,简单套用学术学位发展理念㊁思路㊁措施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导致专业博士教育未能有效强化实践培养导向, 含金量 受到社会质疑㊂根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针对在读研究生开展的8次(2013-2020年) 研究生教育满意度调查 数据看[13],平均仅有23.9%的专业博士拥有校外导师,38.8%的专业博士进入实践基地开展实践训练㊂㊃86㊃张学良,等:行业特色型高校开展专业博士教育的优势分析与路径优化. All Rights Reserved.同时,从教育部公布的数据看,专业博士按期毕业率远高于学术博士(图5),但近年来下降趋势明显㊂分流退出和学业延期是保障培养质量的有力举措,但如果数量过大,也会增加培养成本和浪费资源,需要对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进行反思和采取针对性措施[14]㊂图5中国博士按期毕业率变化另外,我国专业博士教育实施时间较短,规模和质量都需要进一步提升,在人才需求与就业状况动态反馈㊁产教融合育人㊁多元投入㊁内部管理㊁与职业资格有效衔接等方面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建立完善,需要在后续过程中加以重视㊁着力解决㊂行业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基地,是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力量,也积累了丰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经验和办学优势,应更好地发挥其在专业博士教育培养中的作用㊂三、行业高校的形成发展与优势特色(一)发展历程行业高校是20世纪中期由原中央行业部门主管,体制改革中划转至教育部㊁地方或仍隶属中央非教育业务部门管理的高校,涉及农业㊁林业㊁水利㊁地质㊁矿产㊁石油㊁化工㊁冶金㊁电力㊁通信㊁建筑㊁交通㊁国防等多个领域㊂在长期办学过程中,行业高校在培养行业所需人才㊁促进科技进步中做出重要贡献,已发展成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形成学科专业设置相对聚焦㊁毕业生就业领域较为集中㊁服务面向聚焦特定行业等鲜明特征,呈现出显著行业特色与学科优势,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㊁中国风格㊁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㊁话语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2㊂有文献统计,在教育部㊁财政部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中,行业高校在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中占1/3,在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占3/4[15],在第四轮学科评估95个全国排名第一的学科中占4/5[16]㊂(二)优势分析得益于国家振兴行业的需求和 人无我有 人有我强 的特色优势,行业高校具有开展专业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显著优势㊂1.办学理念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理念契合㊂‘方案“提出,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要面向国家发展重大战略,面向行业产业当前及未来人才重大需求 ㊂行业高校办学长期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发展,以产教融合培养为鲜明特征,是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高度统一,不仅注重培养学生学术能力提升,也注重实践能力锻炼,契合专业博士培养的要求㊂同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也是行业高校自身立足长远发展,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内涵发展的内在需求[17]㊂2.能够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的行业视角㊂‘方案“要求, 将产教融合和行业协同作为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增设的优先条件,不把已获得博士学术学位授权点作为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增设的前置条件㊂ 行业高校创办之初就与行业发展密切相关,经过半个多世纪发展,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并在行业产业链相关学科群建设方面积攒了优势,个别学科甚至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㊂同时,作为行业发展智力支撑平台,与行业依存度和关联性高,跟行业内企业㊁协会㊁学会和科研院所联系密切㊁感情深厚,更易于实现培养单位与行业产业探索建立产教融合育人联盟,制定标准㊁交流经验㊁分享资源㊂3.课程设置更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要求㊂‘方案“要求, 专业博士应掌握相关行业产业或职业领域的扎实基础理论㊁系统深入专门知识,具有独立运用科学方法㊁创造性地研究和系统解决实践中复杂问题的能力 ㊂课程是从学科知识中 最有价值的知识 所组成的教学内容[18],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支撑,专业博士教育的课程必须注重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㊂行业高校历来重视课程的应用型导向,在公共基础课㊁专业基础课㊁实践课等课程分配上注重实践及实习环节,部分学校还将服务行业过程中积攒的实际案例应用于课堂教学,符合开展专业学位教育的要求,与行业部门良好的合作基础,为推进 高校与行业产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开设实践课程,共同编写精品教材 具有良好的基础㊂4.师资队伍更适合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㊂㊃96㊃张学良,等:行业特色型高校开展专业博士教育的优势分析与路径优化. All Rights Reserved.‘方案“规定, 新聘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须有在行业产业锻炼实践半年以上或主持行业产业课题研究㊁项目研发的经历,在岗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每年应有一定时间带队到行业产业开展调研实践 ㊂行业高校汇聚了在本领域具有突出能力的优秀教师及科研人员,他们长期专注于特定行业,掌握行业发展趋势,了解国际发展前沿,具备从事基础性研究与解决关键技术难题的能力㊂同时,由于这些高校长期面向行业需求开展人员实训㊁工程任务㊁技术开发㊁成果转化㊁咨询服务㊁行业标准制定等,教师也熟悉相关业务流程要求㊁关键技术特点和人才素质需求㊂另外,行业高校长时间面向行业发展培养人才,拥有大量对母校感情深厚的校友[19],具备选聘 行业产业导师 的途径,有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便利条件㊂5.能够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更多的实践基地与机遇㊂‘方案“强调, 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和未来职业发展能力,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㊂ 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研究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专业博士教育更为强调职业性与实践性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迫切需要让学生走出校门,深入企业接受实际锻炼㊂行业高校拥有较多来自行业的科研项目,也有着更多适合开展行业实践教学的场所,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行业技能培训及拓展专业实践能力㊂四、政策建议与发展路径(一)优先支持行业高校增设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行业高校的区域分布是历史上国家计划大区布局的结果,在中西部地区也有一定的数量㊂应在具有学术博士学位授予权的行业高校中扩大专业博士培养资格,尤其对于一些在国家重大战略㊁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领域具有特色和优势的行业高校优先支持和适度倾斜,有助于进一步完善省域博士教育布局,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能力㊂另外,考虑到行业高校已具备良好的产教融合和行业协同基础,应支持具备学位授权自主审核权的行业高校增设一批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将 完善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区域布局,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的举措落到实处㊂(二)稳步扩大专业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和类型专业博士学位的扩张是研究生教育领域一个重要的全球性现象 [20],但我国近年来专业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超常规增长,更多的具有补偿性质,增速虽然很快,但基数较低,仍然不能满足需求㊂当前,我国专业博士研究生中,工程博士占有较大比例,这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对于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成为我国科技创新和自立自强的支撑和潜力,其中首批开展工程博士教育的25所高校中,一半以上是行业高校㊂应继续坚定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扩大现有专业博士的招生数量,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建设㊂同时,依托行业高校,进一步加快论证相关行业领域新增专业学位博士类型的可行性,培养更多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创新人才㊂(三)进一步明确专业博士的培养定位与质量标准培养目标决定着培养过程,同时也体现着人才培养重点与核心㊂专业博士教育受到质疑,一方面由于培养过程与学术博士雷同,存在 学院化 倾向,未彰显出自己的实践性特质;而另一方面,毕业水准又突出强调实践性,忽视学术性标准,自我降低教育 含金量 [7]4㊂行业高校要在传承弘扬业已形成的优势与特色基础上,进一步转变思想认识,主动调整办学定位,不断提升培养质量㊂招生环节,要以培养 研究型专业人员 为目的,入学资格审核方面,在加强学术水平考核的同时,更应关注其实践背景以及对所从事专业工作内涵㊁特性和意义的理解程度㊂培养过程,要紧密围绕行业需要,挖掘自身学科特色,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课程体系建设,吸纳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打破传统指导方式惯性思维,增强学生解决实践复杂问题的能力㊂毕业环节,论文要强调实践应用性与学术创新性并重,突出专业实践领域实际问题解决,并进一步完善分流退出制度,严把 出口关 ,确保人才输出与社会需求有机衔接,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㊂(四)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是开展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支撑㊂哈佛大学教育领导博士项目与近40个全国性校外组织建立合作[21],提供了大量生动活泼的现实案例和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也为第三学年顶岗实习提供了保障和锻炼平台,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㊂当前,我国专业学位培养过程中,社会㊁企业参与度还不够高,应出台相关激励和支持政策,以建立 国家主导㊁行业指导㊁社㊃07㊃张学良,等:行业特色型高校开展专业博士教育的优势分析与路径优化. All Rights Reserved.会参与㊁高校主体 培养体系为目标,推进高校㊁行业㊁社会和国外同行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㊁联合培养,进一步加大行业在招生㊁课程体系㊁教学方式㊁实践培养和学位授予各环节的参与度,有效打破目前相对封闭的培养模式,突出实践导向㊂(五)构建涵盖培养全过程㊁全要素的多元多维评价体系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措施[22]㊂美国在强化博士在学期间综合考试的同时,还构建了由联邦政府(芝加哥大学国家民意研究中心组织的博士学位获得者调查)㊁专业协会(美国心理协会开展的博士就业跟踪调查)㊁研究学者(华盛顿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与创新中心开展的博士毕业十年后调查)和高等院校(麻省理工学院院校研究中心组织的博士生离校调查)四层次博士跟踪调查体系[23],对保障博士培养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㊂当前,可引进行业学会评估㊁用人企业评估等方式,加强对博士培养质量的评价,着重突出特定职业领域实践能力的衡量,使之成为 某些特定社会职业从业者必须具备的教育经历 和一些职业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促进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认证有机衔接㊂同时,加强对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的调查和反馈,提升评价针对性和有效性㊂中美两国具有不同的历史㊁文化和制度,加之对于专业博士学位的定义与范畴不同,本文的一些比对仅是笔者根据已有数据进行的初步分析,如何科学客观地进行比较研究,并进一步借鉴经验教训和避免重走弯路,还需更加深入地研究㊂行业高校转型发展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向同行,应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立足中国实际,围绕以德树人,坚持正确方向和办学特色,注意不同国家统计的标准差异与数据更新,客观辩别与科学借鉴,防止 照猫画虎 ,加大行业高校支持力度,推进专业博士教育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更多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㊂注释:①本文中美国数据均来自于美国 国家教育统计中心 (N a t i o n a l C e n t e r f o r E d u c a t i o nS t a t i s t i c s,N C E S)‘教育统计摘要“(D i g e s to fE d u c a t i o nS t a t i s t i c s),历年数据电子版h t t p s://n c e s.e d.g o v/p r o g r a m s/d i g e s t.②如无专门说明,本文关于中国博士教育的数据均来自于教育部历年的‘教育统计数据“h t t p://w w w.m o e.g o v.c n/s78/A03/m o e_560.参考文献:[1]张炜,汪劲松.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历程与辩证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0(8):1-5.[2]邓光平.国外专业博士学位的历史发展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4(10):27-31.[3]李云鹏.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与专业博士学位的代际嬗变[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4):42-48. [4]顾建民,王沛民.美国工程博士及其培养的研究[J].上海高教研究,1993(4):101-104.[5]张炜.美国专业博士生教育的演变与比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3):87-92.[6]黎学平.英国哲学博士学位与专业博士学位比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6):53-58.[7]袁广林.专业博士培养目标定位:研究型专业人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1):1-5.[8]翟亚军,王战军.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主要问题辨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5):23-27.[9]陈庆华,沈跃进.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研究(上)[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3(1):36-41.[10]理查德㊃C㊃雷文.大学校长的领导才能[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5):8-17.[11]郑雅倩.世界一流大学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以哈佛大学和伦敦大学为例[J].煤炭高等教育,2019,37(5):36-42.[12]刘国靖,胡亚男.聚焦实践问题以横向课题牵引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5):65-69.[13]周文辉,黄欢,牛晶晶,等.2020年我国研究生满意度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8):28-36. [14]张炜.博士研究生退出和延期的数据测算与讨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1):1-6.[15]薛岩松,王雅韬. 双一流 建设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的竞争分析 基于生态位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 2019(12):8-13.[16]陆静如,郭强.中外合作办学助力高校一流学科建设 以行业特色高校为例[J].教育探索,2019(4): 63-67.[17]刘志强.行业特色型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机遇㊁挑战与发展路径[J].教育探索,2016(7):72-75. [18]周光礼. 双一流 建设中的学术突破 论大学学科㊁专业㊁课程一体化建设[J].教育研究,2016(5):72-76.[19]罗维东.新时期行业特色高校发展趋势分析及对策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3):1-3.(下转第77页)㊃17㊃张学良,等:行业特色型高校开展专业博士教育的优势分析与路径优化.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时代高校关工委优质化建设均衡发展路径探究——以江苏省高等学校关工委为例

新时代高校关工委优质化建设均衡发展路径探究——以江苏省高等学校关工委为例

第 63 页信息调研2024/3 (上) 总第430期新时代高校关工委优质化建设均衡发展路径探究——以江苏省高等学校关工委为例文/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沈煜我国高校是高素质人才培养及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在中国共产党新的赶考之路上扮演着“思想灯塔”及“政治基石”的重要角色,而高校关工委则是高校“三全育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动员“五老”队伍(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积极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与高校各部门围绕中心工作紧密配合,在经典理论讲解、校史校情解读、关心学员个性发展等各个方面发挥思想引领和精神领袖的作用[1],共同助力青年师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成立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性安排,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战略任务,是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高校关工委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积极探索加强新时代关工委工作的路径与方法,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贡献。

一、全面推进高校关工委优质化建设工作的必要性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我国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明确了新的历史发展方向,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复杂多变。

新时代,职业教育肩负着教育供给侧改革、农村振兴战略、大众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要使命,承载着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输送大批急需专门型人才、保障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和维护国家社会稳定的重任[2]。

近年来,高职院校扩招计划的推行给高职院校提出了生源指标量化、生源结构复杂两大难题,扩招数量与扩招对象的“双增量”,使得高职院校面临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的变革[3],关工委迫切需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努力推动自我革新、与时俱进、开创新局。

2019年,江苏省委教育工委、江苏省教育厅联合发文指导推进全省教育系统关工委优质化建设工作,要求全省教育系统关工委在巩固常态化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聚焦新形势新任务,以高质量发展为主要目标,创新性地推动关工委工作向纵深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进行业特色型高校文化建设路径探究【摘要】行业特色型高校是我国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建设中兼具有行业文化和大学文化双重属性。

大学文化是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构成的一个系统,行业特色型高校文化建设要继承和发扬行业中的优良传统,并将之内化到文化建设中的各个层面,从而推进行业特色型高校的文化建设。

【关键词】行业特色型;高校文化;路径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100年校庆上的讲话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明确了高等教育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是对高等教育职能的新丰富和新发展,也是高等教育与时俱进的一个新任务。

行业特色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笔者试图从文化建设构成的各个层面探寻推进行业特色型高校文化建设的路径。

1 行业特色型高校文化定义及内涵行业类高校大学文化是在行业类高校中长期形成的文化氛围及其创造的文化,是一般大学文化与行业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是一种在行业类高校内部逐渐成长和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和个性的大学文化[1]。

首先,行业类高校文化是一种文化。

文化本身具有丰富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行业类高校大学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行业文化和文化的双重特质。

其次,行业特色型大学文化是行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业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

行业文化是指各行业在长期建设和发展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它是行业发展和延续的内在精神动因。

行业文化具有自身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色,根据行业的不同,会形成风格迥异的行业文化,如军工文化、海洋文化、兵器文化、地质文化、示范文化、交通文化、农业文化等。

对于行业特色型高校而言,其文化建设中除具备一般高校建设的共性内容外,还要融入行业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精神内涵,体现其行业的文化特征。

比如军工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主动吸收军工文化的精髓和内容,着力强调军工人的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

a再次,行业特色型大学文化是一种大学文化,这是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根本归属和本质属性。

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和创造,为大学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方面[2]。

大学文化一旦形成便具有约束学校整体行为以及师生员工个体行为的功能。

大学文化是学校校风、教风和学风的综合体现,其核心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办学理念、大学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它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引导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认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和性格的塑造,并将其内化成自己的行为习惯表现出来,进而把学校整体的价值及行为取向引导到学校所确定的目标上,规范学校和师生员工的行为。

总之,行业特色型大学文化既属于行业文化范畴又属于大学文化范畴,既兼具两者特征,又有其自身特点。

因此,可以这样定义行业特色型大学文化,行业特色型高校师生员工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长期科研和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并普遍认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各行业特定的价值观念制度规范道德礼仪和行为方式等文化要素在现代大学文化中的反映。

行业特色型大学从组织行为的视角来看,包括大学精神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和大学环境文化[2]。

行业特色型大学的精神文化处于大学文化的内层,是由行业特色型大学在长期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校风和校训的内容,是行业特色型大学文化的核心和主体,也是一所行业类大学极具特色的标志。

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制度文化是其特色文化的一部分重要内容,主要是指在行业高校内部师生之间形成的一种活动规范和行为准则,对师生的行为具有引导约束的作用,维持活动的正常秩序。

它处于大学文化的中间层,是用于组织内部的外加的行为规范,通过引导约束师生的行为,维持组织活动的正常秩序。

包括其他学校所共有的一般制度与该校特有的特殊制度,如学校的各类仪式、典礼和风俗习惯等。

行业类高校的环境文化是其大学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其大学文化的外在表现,它通过有形的物来熏陶人、激励人和引导人,规范师生的行为,改变师生的思想,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2 行业特色型高校开展文化建设的路径行业特色型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应当的要承担起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从组织行为的视角,结合行业特色型高校文化建设的实际,探讨行业特色型高校开展文化建设的路径,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2.1 将行业优秀传统文化与行业特色型大学核心价值观相融合行业文化往往是从现代工业发展过程中萃取出来的,凝聚着特殊行业人的奋斗史,蕴含着特殊行业的发展史,书写着共和国的进步史。

这些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行业文化不但推动了共和国工业的发展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行业工人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顽强奋斗。

行业特色型大学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是行业特色型大学文化的集中体现,是行业特色型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根本特质,他既是行业特色型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也会对行业特色型大学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行业特色大学与行业发展有些不可割裂的血肉关系,他们同呼吸共命运,行业特色大学见证着行业建设发展的辉煌,行业的发展又反过来孕育和滋养着行业特色高校的进步和成长。

在进行行业特色型大学文化建设时,必须将弘扬行业优秀文化作为着力点,将行业优秀文化渗透到学校的历史传统、办学理念、基本精神,充分发挥其规范、约束、引导、激励的有效作用。

从上世纪三十年代,我国开始兴办自己的军事工业,70多年来,伴随着人民军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我国军工行业也逐渐形成了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为内涵的核心价值观[3]。

包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内的一大批军工院校见证了这一伟大精神的形成。

1952年,为了发展我国的航空工业,也为了培养新中国的航空人才,为我国的空军提供航空武器装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学成立。

招收的第一批973名学生是从朝鲜战场上下来学习飞机修理与制造的战士。

他们在明故宫的废墟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创了中国航空航天史上的若干个第一。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学校就把“心系国防、航空报国”军工精神逐渐融入到了学校的文化精神建设之中,通过持续的培育和建设,积淀形成了“团结、俭朴、唯实、创新”的校风、“智周万物,道济天下”的校训,“坚持‘以育人为本,促进人才辈出;以学术为本,促进学术繁荣;以航空为本,促进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构成了学校独有的精神文化体系,体现了与军工精神一脉相承的鲜明特征,也突显了学校与军工工业的血脉联系。

2.2 积极探索弘扬行业优秀文化的新形势和新载体,将行业优秀文化贯穿于特色人才培养机制的全过程行业类高校大学制度文化是体现行业类高校文化特色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是指在行业高校师生之间形成的进行各种文化活动的行为准则[4]。

它是行业特色型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文化建设的中间层,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和根本落脚点也是人才培养,因此要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必须要重视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以行业特色整合文化资源,以行业文化教育增强文化育人效果,不断构建文化育人的体制和机制。

要推动行业优秀文化育人,就要将行业优秀文化与日常的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行业优秀文化育人工作开展的基础性环节,在文化育人的过程中,必须牢牢抓住这一环节。

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紧扣“心系国防,航空报国”这一办学传统,设置了《航空航天概论》、《航空发动机的现状》等一批深受学生欢迎的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校公共选修课。

建立其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课程体系。

同时设立了长空学院建立了优秀人才培养体系,长空学院取意“万里长空,志存高远”。

学院以“长空”命名,凸显了我校航空为本、服务三航的办学特色,弘扬了研发“长空”系列无人机的拼搏精神,并寄予同学们拥有“志在长空牧群星”这种豪情壮志的期盼。

在日常的文化素质教育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教育活动,不断构建行业文化日常教育机制。

一要结合行业特色,聘请校外专家学者,有计划地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行业文化的学术讲座和系列文化报告会,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置“长空讲坛”名家讲座,每年投人20万元邀请航空专家及社会知名人士进行专题讲座,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培养事业精神。

紧密结合行业特色和行业优势,与国防单位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共同营造航空文化、军工文化。

学校依托行业优势,争取国防单位的支持,建立了包括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在内的50多家大学生社会实践考察实习基地,每年暑假都要组织近百个社会实践团奔赴国防科研单位,深入工作一线,了解生产实际,真切体悟到“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精神”。

2.3 汲取行业文化中的优秀元素,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每个角落行业特色高校的物质文化不仅代表着一所行业高校在文化管理方面的水准,更是影响决定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环境。

行业文化是行业特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源泉,行业特色学校文化是行业文化的未来,推进行业特色大学文化,就必须重视行业特色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校园内存在的具有行业特色的文化设施,以其独特的文化风格和文化内涵,影响并引导者生活于其中的活动主体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意识。

行业类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吸收行业文化元素而彰显自身的特色和个性。

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大学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学校的精神文化体系建设,形成了以南航大精神为核心的精神文化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制作印有校训标志的标识系统,恰当摆放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实物或者模型,形成了具有航空、国防特色的形象文化。

3 行业特色型高校开展文化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行业特色型大学肩负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优秀行业人才的光荣使命。

我们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秉承行业优良传统,大力弘扬行业优秀文化,不断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对此,行业特色型大学应认真思考和对待几个问题:3.1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传承与创新是文化建设中的基本问题,行业特色大学要坚持在传承中创新[5]。

胡锦涛同志指出:“推进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

传承和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两个轮子” 文化都是有传统的,它体现了文化发展的历史性特征;而文化要进步发展,又离不开创新,因为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文化活力之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