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防治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麻风病的症状
• 潜伏期——自细菌进入人体至发病的期间称潜伏 期。麻风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5年,长者达10年。 麻风菌进入体内表现出的临床症状是多样化的, 涉及临床各科。然而皮肤及周围神经的症状及体 征出现最早也最常见,是麻风病诊断、分型与鉴 别的主要依据。
•ຫໍສະໝຸດ Baidu皮肤症状——绝大多数的麻风病人都具有不同形 态和数量的皮肤损害,如原发性损害的斑疹、丘 疹、结节、斑块、浸润和疱疹等及继发性损害的 毛发、萎缩、瘢痕、角化、溃疡及鳞屑等。
• 自然因素—指气温、湿度、紫外线的强度等。
•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经济条件、卫生 状况、文化教育、人口流动、交通状况、风 俗习惯等。
三、病原学
• 麻风分枝杆菌是麻风病的病原体,简称麻风杆菌 和麻风菌,其分类学上属分枝杆菌科,分枝杆菌 属;是分枝杆菌中惟一能侵犯人和动物神经组织 的病原菌。自1873年汉森发现麻风菌以来,迄今 已有130多年,体外人工培养迄今仍未获成功。 麻风菌对数期生长世代时间需11-13d,而一般细 菌增殖一代仅需时20-30min,而同属于分枝杆菌 的结核杆菌约需18-20h.因此,麻风病潜伏期较长 与其病原菌生长速度慢有关。
• BL型麻风的皮肤损害—多数类似瘤型麻风,有斑疹、斑块、 结节等,呈淡红或棕褐色,表面光滑,但没有瘤型麻风皮损 那样光亮多汁,有的皮损呈环形,内缘较清楚,边缘模糊, 皮损分布广泛,但不完全对称,浅感觉障碍出现较迟且较轻。 周围神经损害多发,均匀粗大,质软,但不如瘤型麻风完全 对称,畸形出现迟且不完全对称。皮肤涂片查菌阳性(4 +~5+)。
(二)麻风病的分类
• 五级分类法是以光谱概念来分的,即在免 疫力最强的TT和免疫力最弱的LL麻风之间, 存在着很多免疫力和稳定性不同的界线类 麻风。从TT、BT、BB、BL到LL,像一片 连续的光谱,各型类麻风之间是连续移行, 可以演变。
(三)临床表现
• TT型麻风的皮肤损害—皮损局限而单一, 通常只有一、二块,分布不对称,皮损较 大,为红色或暗红色斑疹或斑块,边缘清 楚,呈环状或地图状,皮损表面干燥,毳 毛脱落,闭汗,浅感觉障碍出现早而明显。 神经损害多受限于1-2条,常见受累的是尺、 腓总和耳大神经等,神经功能障碍出现早 而明显,可以发生严重的肌肉萎缩,运动 功能障碍及畸形。皮肤涂片查菌阴性。
病原学
• 环境因素对麻风菌活力有明显影响。麻风 菌经紫外线照射30-60min,或经日光照射 2h即完全失去活力;麻风菌悬液在碎冰中 保存20天后,或在室温(14至24℃)条件 下保存两周,活力即完全丧失;麻风菌对 热十分敏感,在60℃,10-30min即完全失 去活力。
四、临床症状和体征
皮肤和周围神经的症状与体征出现最早也 最常见,且是麻风病诊断、分型与鉴别诊断 的主要依据。
• 传染源—主要的传染源是未经治疗的麻风病患者, 主要是多菌型(MB)患者,其皮肤及粘膜损害处 含有大量的麻风菌。细菌常随破损的皮肤和鼻分 泌物排出体外引起传播。
• 传播途径—主要传染方式是通过长期密切接 触或经飞沫传染,其次为间接接触。
• 易感个体—麻风菌侵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取 决于被感染者机体对麻风菌的特异性细胞免 疫力。
神经症状——麻风菌具有嗜周围神经的特 性。几乎所有的麻风病人迟早都有不同程 度的神经损害,且皮肤损害与神经损害是 互相关联的。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麻风神 经损害原因主要是免疫反应所致的损伤, 其次是麻风菌侵入后炎症细胞的浸润。引 起的组织充血、水肿和压迫,导致病理性 损害加剧。表现为神经粗大、神经脓疡与 钙化、神经纤维化、神经功能障碍。
• LL型麻风的皮肤损害—为淡红斑或浅色斑,小而多,分布广 泛对称,边缘模糊,表面光亮、多汁,可出现弥慢性结节, 面部皮肤弥慢性浸润加深,形成结节或斑块呈“狮面”状, 鼻、唇肥厚,耳垂肥大,有明显浅感觉障碍和闭汗,肢端溃 疡较多见。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早期神经损害不明显,中 晚期可出现广泛、对称的神经干粗大,均匀、质软,可导致 严重的畸残。皮肤涂片查菌阳性(5+~6+)。
• BB型麻风的皮肤损害—皮损较复杂,具有多形性和 多色性,大小不一,分布广泛但不对称,皮损边缘 部分清楚,部分不清楚,或内缘清楚外缘模糊。有 的皮损呈靶形称为“靶形斑”,有的呈带状、蛇形 状或不规则形,有的斑块或浸润的中央呈穿凿状, 称“免疫区”。 神经损害多发但不对称,神经粗大 与功能障碍程度介于TT和LL型之间,中度粗大,质 较软,较均匀。皮肤涂片查菌阳性(2+~4+)。
• 50多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在国际 社会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几代麻风病专家、 广大麻风病防治和管理人员的辛勤努力, 我国的麻风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全国在省(市、区)或地(市)水平均提 前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要求的“消除麻风” 指标。按照比世界卫生组织严格10倍的我 国标准,2000年,全国基本消灭麻风病达 标县(市)已达90%.
• BT型麻风的皮肤损害—可有红斑、浅色斑或斑块, 边缘清楚,大的皮损周围常有小的“卫星状”损害, 有的皮损呈环状,内外缘均较清楚,中央形成圆形 或卵圆形的“免疫区”。数目较多,但分布不对称, 浅感觉障碍明显。神经干损害多发,但不对称。神 经粗大明显,较硬,畸形出现早而重。皮肤涂片常 规查菌阳性(1+~2+)
二、流行病学
一、防治现状 2009年底全国共有麻风病现症病例数6603 例; 2009年全国新发麻风病现1597例
患病率大于1/万
青川县:2012年共有麻风病现症病例数8例; 2012年新发麻风病现1例
(二)流行过程
• 麻风病是由麻风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其潜伏期 通常为2-5年,最长可达10余年,与其他传染病一 样,麻风病的传染也需要具有传染源、传播途径 和易感个体三个环节,自然和社会两个因素。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麻风病防治
左眼睑闭合不全、左侧面瘫
双眼睑闭合不全
左手环、小指爪形指
右手猿掌、爪形指、部分指间关节挛缩、强直
右垂足
左足跟部溃疡
一、麻风病定义
• 麻风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至少已流行了 二千多年。全球均有流行,公认麻风病以 往在印度和中国流行最为严重。过去,由 于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成为引起 畸残的一大原因,曾长期被视为“不治之 症”,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