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历史课标版二轮: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和秦汉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中外古代文明的演进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练习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中外古代文明的演进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练习

第 1 讲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定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1)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期间。

其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停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逐渐确定;中华文化萌发,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秦汉是一致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奠准期间。

其创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此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此期间的文化是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

先秦 ( 太古—公元前221 年) 是中华文明的奠准期间,秦汉( 公元前221 年至公元220 年 )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期间。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渐渐增强;另一方面,官僚系统渐渐取代了贵族系统,专制皇权渐渐形成。

权利高度集中的政治系统确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

2.经济上:由原始农业向小农经济演变,农耕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变。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获取了很大发展。

3.思想文化上: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花怒放”到“独尊儒术”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奠定和发展起来,儒学官方化得以确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拥有鲜亮的时代特点;商朝的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有东方特点的适用性科学流行。

阶段政治经济文化(1) 早期国家出现,逐(1) 农业: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农业步形成以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工具以石器为主,出现少许(1) 历法:夏代时出现《夏夏、商、青铜农具;土地制度是井田小正》,商朝改良为“殷西周(约为主要内容、以“家制。

历”。

国一体”为主要特点(2) 手工业:夏、商、周时(2) 文字:最早的原始文字公元前2070 年—的政治制度。

(2) 神权与王权联合;期被称为“青铜时代”;官是“图画文字”,至商朝汉公元前营手工业推行工商食官制字已形成完好系统,甲骨文771 年)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度。

2018年高考历史江苏二轮复习第一板块中国古代史 第2步 (二)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2018年高考历史江苏二轮复习第一板块中国古代史 第2步 (二)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返回
Hale Waihona Puke 从横向上 把脉历史相互联系
通史融会(二)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认知纵 横联通
政治上 经济上 文化上
命题权 威解读
课时跟踪检测
通史融会(二)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从知识掌握的广度上备战高考 [学什么·怎么学]
返回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 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 ,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 发展时期,是中国古代文 化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 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 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 在世界的领先地位,标志 着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 家分裂和民族融合加强, 是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 展时期。
返回
1.班固《汉书· 百官公卿表》:“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 秩、啬夫、游徼……皆秦制也。”《晋书· 职官志》记载:“县五百户以上皆置乡, 三千以上,置二乡,五千以上,置三乡,万以上,置四乡,乡置啬夫一人。乡户 不满千以下,置治书史一人,千人以上,置史、佐各一人,正一人”。从这些材 料中可以看出 ( ) A.“皇权不下县”说法确实是错误的 B.“皇帝无为而天下治”的治理模式 C.乡绅阶层已成为乡村的主导性力量 D.“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状况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秦朝在地方设置亭长、三老、有秩、啬夫、游徼等,地方 的长官由中央任命,根据《晋书· 职官志》的相关记载在地方设置官员进行管理, 可见当时地方受中央管辖,所以“皇权不下县”说法确实是错误的,故A项正确。 答案:A
治的调整,总数达到四十余郡
郡县制废除了奴隶主旧贵族时代的世袭特权,有利于形成中央对地方 影响 的垂直管理形式;废除了分封制,基本上解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对封建 中央政权的威胁,既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和秦汉课件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和秦汉课件

-21-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2)经济
①农业:牛耕普及,出现了耧车、代田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兴建
了漕渠等水利工程。
②手工业: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得“丝国”
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③商业:“市”的时间和地点都受到政府严格限制,推行重农抑商政
策,商业发展艰难;西汉时开通了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
-11-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解题思路:①找题眼:“推行分封制”。 ②核选项,辨正误:西周通过分封扩大了势力范围,并加强了对新 占领地区的统治,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使周文化得到认同,故选A项; 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统一后正式确立的,西周分封制还没有实现君 主专制权力的高度集中和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B、C两项均错误; 贵族世袭特权于周朝分封前就已确立,故D项错误。 答案:A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对点演练2 下列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
观点。这位思想家属于( D )
齐桓公致力于联系诸侯,设法 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 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 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内 执守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 行诈谋却装作遵循正道的国君。
A.墨家
B.法家
③核选项,辨正误:汉朝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论语》却 不在“五经”之中,这说明汉朝儒学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选C项。 从材料看,《尚书》等在孔子创立儒学之前就已存在,A项错误;汉 朝儒学是对孔子儒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B项错误;秦始皇焚书并没 有断绝儒学传统,D项错误。
答案:C
-18-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3)文化
①思想:由“无为而治”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思想更能适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先秦、秦汉》课件资料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先秦、秦汉》课件资料


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铁犁、 犁壁、犁评)

耕作技术 垄作法、代田法、耕耙耱(耕耙)

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一年 三熟
生产方式
粗放经营(氏族公社集体生产、奴隶集 根本模式 体耕作)、精耕细作(以家庭为单位、男
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经济构成 以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兼有家庭纺织业
世界万物是相对的,自然无为,“齐物”的 观点,“逍遥”的人生态度
孔子
“仁”为核心,强调以德治民,“克己复 礼”,“有教无类”
儒家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荀子
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君 舟民水,人之性恶
法家
商鞅韩非子
以法治国,主见加强君主集权,嘉奖耕战, “法”“术”“势”三合一
答案:D
[第三步:预测押题不可少]
1.“单就宗教而言,周人还有一点与殷人大不同,祖先的
世界与神的世界逐渐分离,成为两个范畴的问题。”这
集中体现于西周实行的
()
A.世袭制
B.分封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C.宗法制
D.井田制
解析:商王以神权巩固王权,与商代“重神”相比,周代更 加重视利用血缘关系来巩固政权,“祖先的世界与神的世界 逐渐分离”,逐渐演化出完整的宗法制,选C项。
(2)宗法制: ①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内部纷 争,巩固国家统治。 ②作用:把“国”和“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保证了 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 的稳定和团结。 ③ 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宗法制理解中的几个要点 (1)一个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2)两个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 长”。 (3)三个宗法形式:家谱,宗祠,族规。 (4)四个重要观念:“亲亲尊尊”,“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男尊女卑”,“裙带风气、荫庇心态”。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特征
(1)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 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 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官僚政治演变。 (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推动社会 经济发展;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 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 (3)思想: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是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政治学、哲学、伦 理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 基础。 (4)教育:西周到春秋,教育一直被贵族垄断。春秋后期, 私学兴起,平民阶层加入了知识分子队伍,在天文、医 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视角整合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剧变时期,推动这一剧变的根源 是什么?这一剧变有何表现? 根源: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或者生产力的发展)。 表现:政治上,分封制和宗法制瓦解、郡县制开始出现;经济 上,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形成;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 局面。 2.任何思想都有阶级性,必然与一定的社会阶层相联系,结 合百家争鸣中各派的主张说明这一观点。 道家:没落的贵族利益;儒家:转型的贵族势力;法家:新兴地 主阶级;墨家:劳动人民。 3.小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出现产生了什么影响? 政治上,中央集权制。经济上,重农抑商。思想上,民本思想。 科技上,实用科学的形成。
二、经济模式的形成与转型 1.农业 (1)先秦时期:由刀耕火种到耒耜的出现,农业生产力得 到提高。 (2)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犁牛耕,男耕女织的小农 经济形成。 (3)汉代: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商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 全部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局面 被打破。西汉时期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 办。 (2)民间手工业:经历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演进历程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演进历程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

第1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8江西师大附中高三模拟)商王朝的真实性,因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以及殷墟等一系列考古发现而得到证实。

商代历史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信史。

然而,对于夏王朝的真实性,仍有学者持怀疑态度。

下列史料能为夏王朝的存在提供无可置疑的证据的有( )①齐国青铜器叔夷钟铭文记载“溥受天命,伐夏祀……咸有九州,处禹之堵”②西周遂公盨,铭文为“天命禹敷土,堕山浚川”③《尚书》中记载“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④司马迁《史记·夏本纪》关于夏朝的记载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③④2.(2018甘肃天水一中高三二模)中国的宗法制度形成于商朝后期,到西周发展成为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西周尤其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宗法统治体制。

这个“特殊的宗法统治体制”主要是指( )A.中央集权B.家国同构C.神化王权D.忠孝同义3.(2018广东东莞高三三调)礼、乐源自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被加进等级制度的内容而制度化。

《礼记》中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这说明礼乐制度( )A.有稳定社会秩序的功效B.突出强调社会等级分化C.与宗法分封制互为表里D.促使社会风俗的同一化4.(2018广东茂名二模)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出处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礼记·王制》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公方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周官》二百里,男百里(周)然封伯禽、康叔于鲁、卫,地各《史记》四百里……太公于齐,兼五侯地A.西周的疆域极为广阔B.天子对地方控制严密C.西周的分封等级分明D.西周的诸侯势力强大5.(2018河南模拟)“社稷”本是周代地祇(社)和谷物神(稷)的合称,周王分封新诸侯时,依据诸侯封地所在方位从周王室祭坛上取相对应的色土赐予诸侯,受封者要将此土置于封地的社稷坛中进行供奉祭祀。

2018届高考历史人民版第二轮复习专题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先秦导学案

2018届高考历史人民版第二轮复习专题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先秦导学案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 先秦[明确阶段特征]先秦是指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这一时期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基本奠定。

知识整合(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衰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强盛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井田制和分封制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夏朝的建立者禹;夏桀的暴政及商汤灭夏;商朝的建立,盘庚迁殷;武王伐纣,西周的建立,“国人暴动”,西周灭亡;平王东迁和东周开始。

井田制和分封制。

(2)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农业和畜牧业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商业交通和城市夏、商、西周的农业和畜牧业;商和西周的青铜制造业;商、西周的玉器加工业、纺织业、陶瓷业,漆的使用;夏、商、西周的商业、交通;夏、商、西周的都城。

(3)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民族融合“春秋”“战国”,春秋争霸背景和特点,春秋争霸的基本情况;战国七雄格局的形成,战国兼并战争;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

(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土地所有制的变迁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和变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水利工程和提水工具,冶铸业和其他手工业部门的发展;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私田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商鞅变法。

中国古代重大水利工程(5)先秦时期的文化老子和孔子百家争鸣文学和艺术天文和物理扁鹊老子和他的辩证法思想;孔子的“仁”及其对教育和文化的贡献;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诗经》,屈原和《离骚》,孟子和庄子的散文;艺术;天文和物理;名医扁鹊。

专题训练1.“中国人总是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份的区别很是敏感,从古代起,女儿都是嫁到别家去,儿子则将媳妇娶进自己家里。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课件-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课件-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 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
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周天子—诸 侯—卿大夫—士
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其他儿子 分封
瓦解
春秋开始瓦解,战国末年完全瓦解( 根源:生产力发展)
随着分封制的瓦解而受到破坏, 但其影响延续至今
作用
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王权,巩固了统 治
保证贵族特权,有利于内部稳 定与团结
2.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认同 (1)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 (2)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 “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 念。 (3)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3.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重大发展 (1)农业: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都 江堰、郑国渠等水利灌溉工程纷纷兴建。 (2)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3)商业和城市: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 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
(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 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 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
2.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1)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2)“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3)“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4)“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5)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6)“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1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1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

二、秦汉时期 1.秦朝时期 (1)政治: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确立了以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 和郡县制为主要内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统一货币等措施有利于加强各地经济交流。 (3)文化:焚书坑儒政策,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禁锢了思想,摧残了 文化。 2.两汉时期 (1)政治巩固 ①中央集权的巩固: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解决了王国问题,并加强 了对地方的监察。 ②君主专制的强化:汉承秦制;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君主专制得 以强化。 ③选官制度:汉武帝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标准。
A.礼治
C.仁政
B.无为而治
D.兼爱
【解析】
材料表明文王首先要照顾鳏寡独孤四类人,故此体现
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答案】 C
“兼爱”是墨子学说的中心,“仁爱”则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
兼爱是一种无差等的爱,仁爱是一种有差等的爱。兼爱不分亲疏厚
薄,不分贵贱贫富,不分人我彼此,爱人要远施周边,尊卑长幼之
间要互相爱护。而仁爱则不同,它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之上, 他人之父与己之父,他人之母与己之母,他人之兄与己之兄都是有 差别、有亲疏之分的,爱人涉及到国家、上下、君臣之间的关系。
(2)社会经济 ①农业:牛耕普及,出现了耧车、代田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兴建 了漕渠等水利工程。 ②手工业: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丝绸远销欧洲并获得“丝国”称 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③商业:专供贸易的“市”出现,但时间和地点都受到政府严格限 制;西汉时开通了海陆丝绸之路。 (3)文化科技 ①思想:由“无为而治”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思想更 能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科技: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出现了《九章算术》、《黄帝内 经》、《伤寒杂病论》和《氾胜之书》等科技论著。 ③文学:汉赋集中体现了当时文学的辉煌成就。

2018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2018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第1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教学案重点知识点梳理:讲解一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政治一、夏商周时期1.分封制:确保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以同姓亲族分封为主体,有效地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

2.宗法制:以血缘为依据,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有效地规范了统治阶级内部秩序,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对中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秦汉时期1.秦朝: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汉朝:汉初频繁换相,形成中外朝制度;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威胁中央,后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地方设刺史代表中央监督地方。

3.选官制度:从先秦的世卿世禄制到汉朝的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讲解二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经济一、农业1.先秦时期的耕作技术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小农经济形成,重农政策开始出现。

2.汉代牛耕普及,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耧车和代田法;兴修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二、手工业1.西周手工业完全官营,商周青铜铸造技艺高超;春秋战国时期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并存。

2.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丝绸远销欧洲并获“丝国”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三、商业1.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春秋战国时期官营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2.秦统一货币等有利于加强各地经济的交流;汉代专供贸易的“市”出现;开通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起来。

四、经济政策1.商周土地制度为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被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这成为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2.汉代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歧视商人,推行盐铁专卖制度。

讲解三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一、从“百家争鸣”到思想“大一统”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纷纷登场,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2018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第1讲 先秦秦汉时期的中国古代文明

2018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第1讲 先秦秦汉时期的中国古代文明

反映了政治等级秩序被破坏,东周诸侯与天子享有同样的待
遇,得出王侯关系的变化,故C项正确。
7.(2014· 课标全国 Ⅱ , 24) 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 “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 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解析 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礼 乐制。结合题意可知周代的 “雅言”应是指西周王畿地 区的语言,西周的都城在镐京 ( 即现在的陕西西安 ) , 故选C项。答案 C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 ShanDongShengNingYangDiSiZhongXue
分封制
宗法制
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 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 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 建封国的制度 巩固分封形成的统治秩序; 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含义
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 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 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 建封国的制度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 ShanDongShengNingYangDiSiZhongXue
全面理解“家国同构”
(1)“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 共同性,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2)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嫡长子世袭王位,是君主 ,也是宗族的大宗。其他诸子分封为诸侯,是臣子,也是宗 族的小宗。 (3)“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 ”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这种借助血缘人伦关 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
能力运用
解析 西周初期,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同姓贵 族、异姓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去建立诸侯国。受封时,贵族会 带去官吏、军队和少量的周民,也会把周文化带到各地,所以分封 制起到了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作用,故 A项正确;西周初期 不存在 “君主专制 ”现象,君主专制确立是在秦朝统一后, B项错误; 周初的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周天子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C项错误;夏商时期已经出现贵族政治,分封制中固然含有贵族世 袭特权的因素,但不是“确立”,排除D项。答案 A

2018高考历史复习:第1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2018高考历史复习:第1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古代中国农业文明与西方海洋文明的交相辉映第1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

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成就对整个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作用。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政治逐渐代替了贵族政治,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典型特点。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经济形态。

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3.文化上: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方面的《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文学阶段性的较高成就表现在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科技方面形成了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发明创造。

一、政治制度的演变1.先秦(1)王位世袭制:夏朝时确立,“____________”的制度由此开始。

(2)分封制:以________为主体,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形成诸侯混战、社会变革的局面。

(3)宗法制:以血缘为核心、____________________为特点,形成“家国一体”的社会等级结构。

2.秦汉(1)秦朝:确立____________的皇帝制度,中央设立____________,地方推行郡县制,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汉朝:汉初频繁换相,形成中外朝制度;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威胁中央,后来,汉武帝颁布“__________”,解决了王国问题;地方设刺史代表中央监督地方。

中国古代史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中国古代史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中国古代史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Create self, pursue no self. This is a classic motto, so remember it well.中国古代史专题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高三历史组 2012-03-04专题概述先秦公元前221以前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时期,秦汉前221年——公元220年是中国古代文明初步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对整个整个古代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经济上: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紧急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形式;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中国古代的传统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形成.在此基础上,手工业特别是官营手工业商业在先秦、秦汉得到很大发展.文化上:在学术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文学上,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科学上,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考纲解读1、考查重点:中国早期两大政治制度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容、特点及影响;小农经济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手工业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手工业的形态及冶金方面;诸子百家的代表及主张.2、考查方式:从题型看,选择题占绝大部分,非选择题只在极个别省份出现.从考查方式看,注重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图文并茂,考查学生灵活地把握知识的能力.复习建议1、注意古今联系,尤其是对宗法制和分封制,要从其内涵及对现实生活影响的角度进行把握.2、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基本的经营方式,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而全面的影响,重点理解小农经济的本质特征及其影响,同时要掌握小农经济的具体表现.3、思想方面,注意区分各家各派的主张,尤其关注儒家思想在当今的意义.主干知识整合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变革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内容:a、中央.b、地方:.c、官吏考核d、法律e、监察:.(2)特点:a、;b、;c、 .(3)影响:.3、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中央:.(2)地方:.(3).★思考★: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小农经济的关系.二、中国古代经济模式的形成与转型1、农业(1)先秦:A、土地制度:西周:;春秋战国: .B、精耕细作农业的形成:.(2)秦汉:.2、手工业:(1)先秦:.(2)秦汉:.3、商业:.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背景:a、;b、;C、;d、..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董仲舒新入学的主张:①;②;③.(2)新入学正统地位确立的影响:.★思考★:儒家思想里包含了很多至今我们还能利用的观点主张,试着找出若干观点及其对现在的现实意义..四、中国古代早起科学技术与文学成就1、科技成就:1数学:;2医学:;3天文学:;4造纸术:.2、汉字的演变:.3、文学成就:1诗经:.;2屈原和楚辞:.;3汉赋:.★思考★:中国传统科技发展特点,以及中国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不同..问题拓展1.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中西文明的比较形成中国与西方不同文明的根源:在于其经济基础的差异:中国的小农经济是集权政治、集体主义文化倾向的经济基础;希腊的工商业为民主政治、人文主义产生创造了条件.2、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①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的理论,强调神化王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②新儒学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董仲舒新儒学所继承,并适应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因此,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易错点分析易错点1 宗法制的特点及影响例题 2011年安徽联考西方历史上女性继承王位者屡见不鲜,时至今日,英国、丹麦等国的国家元首依然是女王,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普遍排斥女性,遵循父系单系世系的原则.中西这种差异的主要成因是A.中国宗法制的传统B.欧洲女权至上的传统C.专制权力的强弱不同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易错点分析:宗法制是根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即正妻所生的长子为法定的王位继承人,由此形成了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男尊女卑观念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延伸.解题时不能只看表面现象,生搬硬套,还要注意知识的延伸拓展.答案为A.易错点2 儒道两家对于“入世”与“超世”的争论例题 2010年浙江文综,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易错点分析:儒家和道家对人与人类社会、自然界的关系上观点相左,差异很大.儒家主张积极入世,提倡人们征服自然;而道家则主张人们应该消极避世,顺从自然.儒家“积极”,道家“消极”.本题中的B、D两项都是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观点,体现的都是人类积极进取的一面.A、C两项都属于道家思想,“不以人助天”,人的行为不能妨碍自然,即人应顺应自然,体现了一种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意思是天地是不仁慈的,对待人就像刍狗一样任其自生自灭,故C项不符合题意.答案为A.历史史观文明史观1.文明史观的理论分析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2.文明史观的运用与实践21世纪初期以来,文明史观在中国史学界得到重视,并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逐渐进入中学历史的视野,是对中学历史教学影响较大的几种新史学观点之一.在作为教学“指挥棒”的高考中多有体现,推动整个中学历史教学观念的改变.1政治文明史方面:文明史的思想颠覆了传统史学中突出政治斗争、阶级斗争的思想,摒弃了那些残酷的斗争和血腥的屠杀,而是以国家机器的运行、各种机构、组织、制度的设置以及相关运动作为研究的重点.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创新.如英国渐进的制度创新、美国政治新体制、法国共和制的曲折历程.2物质文明史方面:新课标教材以大量的笔墨介绍了中华民族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经济形态,突出了中华文明在文明史上的地位.在世界史方面,新课标教材突出了工业革命引领的工业文明历程.特别注意的是在文明史思想下,史学家的目光特别关注到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的问题,更突出了文明的成果.3精神文明史方面:与农耕文明相适应的儒家文化,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主干.以古希腊文明为根基的西方文明,以人文精神为核心.近代以来的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中华文明的嬗变更新.随堂练习1、2012.山东文综.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2、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3、2012.广东.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D.古文学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4、2012.浙江.12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①墨家学派的诉求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③智者学派的主张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5、2012.浙江.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2012.江苏.2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着特点是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7、2012.上海.34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A.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B.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C.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 D.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取向8、2012.北京.37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材料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材料二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荀子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2分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9、2012.天津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汉书·董仲舒传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7分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4分。

2018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2018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 四、经济政策 • 1.商周土地制度为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被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这成为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 2.汉代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歧视商人,推行盐铁专卖制度。
考场答卷诊断 • (2016·广东广州模拟)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 其源头是( ) • A.宗法制 B.郡县制 •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考生答案,没有抓住“源头”这个条件限制 语进行思考,不能把“忠孝观念”与血缘纽带相联系。
真题解题自查
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经济
• 一、农业 • 1.先秦时期的耕作技术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小农经济形成,重 农政策开始出现。 • 2.汉代牛耕普及,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耧车和代田法;兴修漕渠、白渠等 水利工程。
• 二、手工业 • 1.西周手工业完全官营,商周青铜铸造技艺高超;春秋战国时期官营、私营和家 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并存。 • 2.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丝绸远销欧洲并获“丝国”称号;东汉烧制出成 熟的青瓷。 • 三、商业 • 1.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春秋战国时期官营局面被打破, 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 2.秦统一货币等有利于加强各地经济的交流;汉代专供贸易的“市”出现;开 通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起来。
• 二、秦汉时期 • 1.秦朝: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开 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 2.汉朝:汉初频繁换相,形成中外朝制度;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威胁中 央,后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地方设刺史代表中央监督 地方。 • 3.选官制度:从先秦的世卿世禄制到汉朝的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 要途径。

2018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一部分 古代篇 第1讲 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 精品

2018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一部分 古代篇 第1讲 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 精品

(2)经营方式:中国古代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 期,开始出现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3)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商周实行土地国有的井田制,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成为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4)租佃关系:战国时期产生,汉代较普遍。
4.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提出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2)秦汉统治者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三、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1.思想 (1)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 的基础。 (2)独尊儒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 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并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材料所给的时间信息是乾
隆年间, 内容是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 反映了这一时期台湾与大陆关系 的密切。 福建到台湾定居者很多, 再联系清前期设臵台湾府, 隶属福建省的史实, 可知 B 项符合题意。A 项是对材料的误解,族谱编修是宗法血缘关系的体现, 突出了血脉传承关系,故排除。C 项表述明显错误,排除。D 项与乾隆年间的史 实不符,故排除。]
2.手工业 (1)夏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时代”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开始出现,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并存。 (3)汉代:开始用煤作为冶铁燃料;西汉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东汉杜诗发明了水排,用于鼓风冶铁。
3.商业 (1)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 (2)商朝: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工商业被官府垄断。 (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黄金、白银开始用为货币;都会兴起;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5)秦汉时期:秦统一货币;汉代专供贸易的“市”出现,开通海陆丝绸之路。

天津市2018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能力训练1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和秦汉含解析

天津市2018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能力训练1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和秦汉含解析

专题能力训练1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和秦汉一、选择题1.《论语·八佾》记录孔子的话:“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荀子》说:“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

”对以上材料理解不准确的是( )A.“周监于二代"中的“二代"是指夏商两代B.“吾从周"指孔子尊崇周礼C。

“郁郁乎文哉”说明夏商政治文化已成熟D.《荀子》指出了礼乐制在维护分封制、宗法制方面的重大作用2.“分封制是建立在方国联合体上的血缘性国家,秦以后才是地缘性(即民族性)国家.”此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A.最高统治者的行政权力不同B.地方行政的组织方式不同C.能够直接统治的区域不同D。

选拔官员的途径不同3.“分封制就奠定了先秦诸国文化相互作用与运作的基本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以秦汉为代表的华夏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与后来面貌。

”材料中的观点认为分封制()A。

确立了古代中国疆域基本格局B.为后世中华文化发展打下基础C.加强了国家对人们思想的控制D。

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4。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

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

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5。

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

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

“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

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6.所谓“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门科目的教育。

夏商之时,乐排在首位,礼排在从属的位置。

到了周代,形成了以礼为首的教育局面。

这一变化凸显出西周的教育 ( )A.以平民教育为主要形式B.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能力训练1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和秦汉一、选择题1.《论语·八佾》记录孔子的话:“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荀子》说:“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

”对以上材料理解不准确的是( )A.“周监于二代”中的“二代”是指夏商两代B.“吾从周”指孔子尊崇周礼C.“郁郁乎文哉”说明夏商政治文化已成熟D.《荀子》指出了礼乐制在维护分封制、宗法制方面的重大作用2.“分封制是建立在方国联合体上的血缘性国家,秦以后才是地缘性(即民族性)国家。

”此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A.最高统治者的行政权力不同B.地方行政的组织方式不同C.能够直接统治的区域不同D.选拔官员的途径不同3.“分封制就奠定了先秦诸国文化相互作用与运作的基本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以秦汉为代表的华夏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与后来面貌。

”材料中的观点认为分封制( )A.确立了古代中国疆域基本格局B.为后世中华文化发展打下基础C.加强了国家对人们思想的控制D.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5.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

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6.所谓“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门科目的教育。

夏商之时,乐排在首位,礼排在从属的位置。

到了周代,形成了以礼为首的教育局面。

这一变化凸显出西周的教育( )A.以平民教育为主要形式B.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C.以规范奴隶行为为核心D.以维护宗法制度为目的7.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想把王位的宝座千万世地传下去;汉王刘邦做了皇帝之后,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这表明( )A.君主专制得到不断强化B.宗法制决定帝王治国思想C.分封制的基础依然存在D.帝王借宗法血缘维护统治8.据《管子》记载:“(齐桓)公曰:‘请问战胜之器。

’管子对曰:‘选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矣。

’”对“良工”认识无误的一项是( )A.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B.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C.体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D.推动了诸侯的争霸斗争9.(2017北京文综,12)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

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0.孔子曰:“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

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

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

”这表明孔子主张( )A.省刑慎刑B.先礼后刑C.废除刑法D.刑罚得当11.(2017课标全国Ⅲ,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12.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二、非选择题13.在中国古代,“家”(家族、宗族)与“国”(国家政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制度示意图材料二《左传》:“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材料三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四秦朝政治制度示意图(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材料二在“家”“国”关系上有何特点。

(2)在“家”“国”关系上,材料三、材料四与材料一、材料二相比,有何延续性和变化?分析以上变化的原因。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文字产生之后,经过长期的发展,至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

……这不仅妨碍了文化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会给初建的秦皇朝的各种文书、档案的书写、阅览和传播造成巨大的困难。

针对这种文字的紊乱状况,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便接受李斯的建议,立即采取了“书同文字”的措施。

——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中国之所以在许多世纪中一直是个勤劳的、但缺乏进取心的广袤地区,而不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国,大概就是由于它的语言和文字的复杂,而不是由于任何别的可以想象到的原因。

——[英]威尔斯《世界史纲》材料三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全后汉文》材料四(甲骨文)迄今考古发掘所见单字已达四千五百多个,已经辨认的也有一千五百多个。

其内容与《史记·殷本纪》所载世系大致一致。

(1)根据材料一,指出促使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字”措施的因素。

(2)材料二中作者对中国文字的看法,你认同吗?从秦始皇“书同文字”的意义和古代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两个角度谈谈你对威尔斯观点的认识。

(3)材料三、材料四都涉及汉字的起源问题,你认为哪则材料比较可信?请说明理由。

答案:1.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先秦的政治制度。

材料中孔子的观点是:“周礼是借鉴于夏礼和殷礼,并在夏礼和殷礼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多么丰富完备啊!我遵从周礼。

”因此A、B两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郁郁乎文哉”说明夏商政治文化非常丰富,但不能表明已经成熟,C项表述错误;材料中荀子的观点是“从士一级以上的人,必须用礼乐去节制他们”,因此礼乐制度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D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项。

2.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意在考查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

先秦分封制未形成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推行郡县制实现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在地方行政组织上实现了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的转变,故选B项。

3.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分封制。

古代中国疆域基本格局的确立是在秦朝,而材料反映的分封制存在于西周,A项错误。

材料强调了分封制对华夏民族文化传统形成的影响,B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对后世文化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C项与此无关,排除。

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的是宗法制,与材料无关,D项错误。

故答案为B项。

4.C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根据材料,可知其考查的角度是西周时代对秦汉中央集权的作用。

A、B、D三项均是秦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制度与现象的概括,西周时分封制下“授民授疆土”以及“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等说法,均非秦汉时那样“有效”“确立”或“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君主专制以及国家对土地人口的控制。

西周推行宗法制,使人与人之间建立了血缘隶属关系,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从而有利于天下一家观念的形成,培养统一意识,这是西周及以之为依托的制度文本《周礼》为以后历代所重视的原因。

故C项正确。

5.B 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影响。

宗族关系是家族关系,不是执政的基础,故A项错误;材料中“民之父母”“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体现的是“家国同构”的“家天下”观念,故B项正确;官员考核的主要依据是政绩,故C项错误;官员之间的共同政治诉求是维护封建统治,“为民父母”是德行的一种表现,两者是不同的概念,故D项错误。

6.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意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

A项应为春秋时期孔子所首倡,B项开始于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推行,均晚于题目限定时间“西周”;西周的教育被奴隶主贵族所垄断,故排除C项;以礼为首的西周教育主要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维护宗法制下的等级制度,故本题应选D项。

7.D 解析本题考查皇帝制度。

材料所述现象的共同点都是“家天下”,核心是血缘关系,故可得出帝王借宗法血缘维护统治的结论,D项正确;血缘关系并没有涉及君主的专制权力,故排除A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遭到破坏,故B、C两项错误。

8.D 解析材料信息表明重用天下英雄、使天下的好原料好工匠到来,就有战胜敌人的条件了。

A、B、C三项均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本题正确选项为D项。

9.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北京地区的行政区划及经济。

从“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可知①正确,从“陶仓”可知②正确,从“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可知③正确,大运河开凿于隋朝,材料中的时间为战国到汉代,④错误。

10.B 解析材料中孔子认为:“圣人治理教化民众,必须是刑罚和政令相互配合使用。

最好的办法是用道德来教化民众,并用礼来统一思想;其次是用政令来教导民众,用刑罚来禁止他们,目的是不用刑罚。

对经过教化还不改变,经过教导又不听从,损害义理又败坏风俗的人,只好用刑罚来惩处。

”故B项符合题意。

11.C 解析本题考查西汉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题干材料反映出,西汉前期各行各业的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智慧大都可以致富,这反映出西汉前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C项正确。

西汉时期的义利观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故A项错误。

西汉的经济政策主要是重农抑商,故B项说法错误。

材料并没有反映地方豪强势力控制郡县的问题,并且地方豪强势力主要是在东汉时期得到较大发展,故D项错误。

12.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农业生产情况。

注意关键词:汉代。

从图片信息看,有多人在农田中集中从事农耕,因此这属于汉代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故选D项,并由此排除A项。

图片体现的是劳作的情形,无法体现精耕细作,排除B项。

图片反映了集体耕作状况,却无从判断土地性质为土地公有制,故排除C项。

13.参考答案(1)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或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政治制度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周王获得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贵族通过嫡长子继承制(世袭制或世卿世禄制)获得政治特权。

(2)延续性:皇位世袭制延续了“家天下”的格局。

变化: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官员任免制取代了贵族世袭制(或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而分封制不利于统一;郡县制适应了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分析出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以及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依据材料二中的信息分析出周王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