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人称指示语的非指示现象分析

合集下载

英汉人称指示语的非指示用法分析

英汉人称指示语的非指示用法分析

英汉人称指示语的非指示用法分析
王麓锋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上)》
【年(卷),期】2017(000)007
【摘要】指示语是将语法指示和它所依赖的语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系统,具有主观性,意图性和语境依赖性等.但是,不是所有的指示语都要靠语境来确定其所指和含义.这就是指示语的非指示用法.该文探讨了英汉人称指示语的非常规用法,说明了人称指示语的非指示用法有时是说话者的一种移情选择,以拉近与听众的距离,达到讲话人的语用蕴涵.同时,该文指出心理距离在非指示用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页数】3页(P194-195,210)
【作者】王麓锋
【作者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11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4
【相关文献】
1.第一人称指示语的非指示现象分析 [J], 王天华
2.英汉人称指示语非常规用法的语用探究 [J], 李延波;房红芳
3.第一人称指示语非指示用法及其语用分析 [J], 曹静;张结根
4.人称指示语非常规用法的语用和文化分析 [J], 曹静
5.英汉人称指示语的非指示用法分析 [J], 王麓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称指示语的非常规用法及其语用分析

人称指示语的非常规用法及其语用分析

2006年5月 学 术 交 流 M ay ,2006总第146期 第5期 Academ ic Ex chang e Serial No.146 No.5[收稿日期]2006-02-28[作者简介]王天华(197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博士生,从事语用学、语篇分析研究。

人称指示语的非常规用法及其语用分析王天华(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 要]人称指示语的非常规使用是和它的常规命题用法相对而言的,主要指由于不遵守人称指示语的数量和性质准则,或指示中心(deictic center )发生转换而造成语法人称和话语语境中的参与者之间的不对应。

人称代词 我(们) 、 你 的非指示使用,显示这种人称转换的语义-语用特点,即成为一种加强受话者参与的修辞手段,表现出亲密友爱的语用移情效果,从而更好地达到说话者预期的语用蕴涵效果。

[关键词]无人称;非指示;转换;模糊用法[中图分类号]H 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06)05-0138-03一、引言指示语的研究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人称指示语通常指谈话双方用话语来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

[1]人称指示语常以人称代词为代表,像我(们)、你(们)和他(们)。

围绕人称指示语的一个中心问题是人称指示语的语法范畴和言语行为参与者角色互动范畴的关系问题。

人称代词的常规命题用途(canonical pro positional u ses)指人称代词典型的指示用法,即人称代词构成由其所在语句传送的命题内容的一部分,并和话语语境中的参与者之间相对应。

如:(1)我来自北京。

(2)你是哪个班的?例(1)、例(2)中 我 、 你 指的就是言语事件中的说话人和受话人。

这种常规的指示用法在指示语文献中已经被广泛地研究。

本文将讨论以此为基础,但与之相对的非常规使用,即第二人称代词 你 的非人称和元语言使用以及第一人称代词 我(们) 的模糊使用和在戏剧中的用法。

人称指示语映射现象及其语用分析

人称指示语映射现象及其语用分析

人称指示语映射现象及其语用分析作者:张萌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16期摘要:指示语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语言和语境之间关系的最明显、最直接的语言反映,也是连接话语和语境的桥粱和纽带。

人称指示语的映射也蕴含着特定的语用功能。

本文通过具体语料对人称指示语映射现象及其语用功能进行分析,从而更深一步揭示人称指示语映射现象的语用内涵。

关键词:人称指示语;指示映射;自我中心性;语用移情与离情一、指示语概述(一)指示语的定义及分类指示语(дейсис),关于指示语,有下列两个权威定义:第一,莱昂斯认为:指示语表示的话语中涉及的人、物、事件、过程、行为及其参加者(说话人、听话人)造成的时空语境而明确或定位。

第二,菲尔墨认为,指示语是这样一些词汇和语法单位,只有当语句与语境联系起来,即与言语行为参加者、他们所处的空间、实现言语行为的时间联系起来,这些单位才可理解。

简单来说,指示语就是话语中与语境相联系的表示指示信息的词语,即涉及到话语所谈论的事物、事件以及他们在时空中的存在方式、运动方式等问题(何自然,2001)。

作为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指示语一直吸引着各语言学家的关注,关于指示语的分类问题,不同学者持有不同观点。

在各种分类中,影响较大的是菲尔墨的分类,他在《指示语讲座》中将指示语分为四类,即地点指示语、时间指示语、社交指示语、话语指示语。

莱文森对菲尔墨的分类进行了补充,区分出五种指示语,即人称指示语、时间指示语、地点指示语、话语指示语、社交指示语。

这种分类这被认为是最全面、最通行的分类方法。

(二)自我中心性——指示语最根本的特性自我中心性是语言的本质之一,因此其中有大量的词汇和语法范畴、句法结构等都参照于说话人及其自我。

因此,我们在使用和理解指示语时也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出发点或参照点,这是指示语的基本特性(邢福义,吴振国,2002)。

此参照点就是参照中心,即“我—这里—现在”的定位坐标。

说话人将自己安排在语境的中心位置,以他自己的视角为出发点,以他自己所在的时间、地点等为参照点的指示中心。

说汉语儿童人称指示语使用错误个案分析

说汉语儿童人称指示语使用错误个案分析

说汉语儿童人称指示语使用错误个案分析作者:彭小红梁飞来源:《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3期摘要:运用数理统计、个案研究法、观察法等方法对两名说汉语儿童从1 岁到3岁半的跟踪调查研究发现儿童习得人称指示语的顺序为: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

此外,儿童习得人称指示语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误用现象,如:直称误用、直称与第一人称混用、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混用、第三人称误用、单数人称指示语与复数人称指示语混用。

各种误用的研究分析对儿童习得指示语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人称指示语;误用;个案分析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4)03003804收稿日期:2014-01-09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XJK013BGD033)资助作者简介:彭小红(1970-),女,湖南涟源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习得。

A case study on mandarin-speaking chi ldren’s misuses of personal deixisPENG Xiao-hong, LIANG Fei(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sha ;410114, China)Abstract: Methods of statistics, case study and observation are employed to the longitudinal data of two Mandarin-speaking children from one to three and half years.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acquisition order of children’s personal deixis is:I→You→He→We→You→They. In addition,there are various kinds of misuses during Mandarin-speaking children’s acquisition of personal deixis, such as: the misuse of direct claim; the mixture of direct claim with the first-person; the first-person with the second-person; the singular person deixis with plural ones and the misuse of the third-person. The analyses of different misuses are of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acquisition of children’s personal deixis.Key words: personal deixis; misuse; case study指示语(Deixis)来自希腊语,利用语言进行“指点”(pointing)或标示(indicating)<sup>[1]</sup>。

人称指示语非常规用法的语用分析

人称指示语非常规用法的语用分析
绍 时 通 常 使 用第 三人称指示语 而 不 是代 替人称指 示语
,



:
说 话 者 的谦 逊 等


礼 貌 态 度 或 者 缩 短 同 听话 人之 间 的距 离等
:
He l l M
a r
o

,
t h
0
i
s
15
Ma
r
y
S
pe
a
ki
n
.
g
这个 例子 的 意 思 是


例如
.
:
y
1
.
母 亲对 孩子 说
) 女
, ,
为 中心
,
而 是 以 听话人 为 中心
,



其他参 与 者 身 上
话人 的处 境


通过 换 位 思 考
8
这种 用 法 将 指示 中心 转 移 到 使对 方能 够 切 身 体 会 到 说
,
【 中 图 分类号 」: 日 1肠 [ 文 献标 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 门 0 0 2 2 1 3 9 ( 2 0 16 )
,

:

1
中 母 亲对 孩子 说 话 时 使 用
,
从 而 拉近 了 母 亲 与 孩子 的距 离 例 2 表 明英 文 中 也 存 在 相 似 的指示 用 法
” ” 我们 而 不 是 我 体现 了母 子之间 的亲 近 感
“ “
,
,
第 三人称指示语代 指任 何 人
只要 是 年满 十八 岁 的公 民
,

2 1
a
我们 该去 上学 了

写作中第一人称指示语的认知语用特征

写作中第一人称指示语的认知语用特征

一、ESL 写作中第一人称指示语的认知语用特征摘要: Marmaridou 认为指示不是绝对值, 而是程度范畴, 同一人称指示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其原型性程度有所不同。

二语学习者在议论文中的第一人称指示语仅涉及边缘程度居中的特征。

语言水平不同的学习者在第一人称指示语的使用量及指示特征上具有显著性差异。

此外, 研究中还发现了值得注意的语用现象, 即学习者用we 指称高于其身份的群体。

人称指示词有指示用法和非指示用法。

指示用法中, we 的含义分为包容性( inclusive)和排斥性( exclusive) 。

第一人称复数在实际运用中, 语义特征却不仅限于此。

客观主义忽略了人称指示中社会因素和语篇因素的存在。

Marmaridou( 2000) 采用经验主义的认知观,认为指示不是绝对值, 而是程度范畴, 因此没有必要把指示用法和非指示用法区分开来。

国内外语言学界对人称指示词的应用做了大量研究。

总结起来, 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 不少研究都是从I 和we 的使用量与个人性格、社会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

而且, 所分析的语料均来自成熟的语言使用者。

其次, 目前国外许多研究聚焦于作者身份、自我体现与文化的关系, 主要涉及I 和w e 的使用。

语料来自二语学习者。

只有少量研究涉及二语学习者议论文写作中人称代词( 第一、第二人称) 的使用量比较。

文秋芳、丁言仁、王文宇( 2003) 把语言水平和人称代词的使用量联系起来。

他们运用对比分析学习者语料的方法, 研究了中国大学生英语书面语中的口语化倾向。

研究内容包括第一、第二人称代词、情景指代、强调小品词、模糊词等。

结果发现中国高水平学习者英书面语表现出较强的口语化倾向, 其中人称代词的使用量较大, 但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 此倾向有减弱趋势。

研究问题1) 英语议论文写作中学习者的第一人称指示词体现了哪些认知语用特征?2) 语言水平的高低是否影响人称指示词的使用量?3) 语言水平不同的学习者在人称指示词的认知语用特征上有何差异?二语学习者在议论文中的第一人称指示语仅涉及此类文献中所提及的部分边缘特征, 即边缘程度居中的特征。

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离情分析

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离情分析

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离情分析本文以社区民生法制类节目《调解面对面》为研究对象,以“语用离情”为理论框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说话人在会话交谈中使用的人称指示语,旨在探讨人称指示语在不同语境下所具有的语用离情功能,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交际双方间的情感趋异,并加深对该理论的认识。

标签:人称指示语语用离情情感趋异指示语,顾名思义,指表示指示信息的词语,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称指示语即表示人称的指示信息,是指示语类型中的一种。

索振宇(2014:37)指出:一般而言,指示语是以说话人为中心的方式组织起来的,这是指示语的常规用法。

然而在实际的会话交谈中,说话人并非总是遵循这一常规用法,有时出于某种特殊的需要或为了更好地达到所期待的语用目的,说话人会将指示中心转移至听话人或其他不在场的参与者,这属于指示语的非常规用法,即指示语映射现象。

基于何自然与冉永平的研究,说话人在交谈中出现指示语映射现象可归纳为两种原因:语用移情和语用离情。

笔者发现,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移情进行了研究,而对语用离情的具体分析却很少。

据此,本文以社区民生法制类节目《调解面对面》中的话语为语料库,浅析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离情理据,以帮助人们理解人称指示语在不同语境下具体的交际含义。

一、语用离情简介“离情”即情感的分离,是相对于“移情”而言的。

“移情”一词最早起源于德国的美学,后被应用于多种研究领域。

何自然首次将“移情”引用到语用学领域,并提出“语用移情”这一概念。

基于何自然的语用移情,冉永平(2007)又诠释了语用移情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了“语用离情”(pragmatic de-empathy)的概念。

根据“语用移情”(pragmatic empathy)的概念可知,“语用离情”(pragmatic de-empathy)指交际双方情感的分离,说话人不再设身处地地为听话人着想,而是蓄意通过某些话语来表达自己对所指对象的态度与情感。

人称指示语的非常规用法及其语用效果浅析

人称指示语的非常规用法及其语用效果浅析

- 218-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研究人称指示语的非常规用法及其语用效果浅析新疆师范大学/王小丫【摘要】人称指示语在日常交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非常规选择又可以用来表达说话者特定的语用意图。

文章通过对人称指示语非常规用法的总结及其语用意图分析,为人们在日常交际中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提供了借鉴作用。

【关键词】人称指示语 非常规用法 语用效果一、引言人称指示语就是言语交际中用以表示说话人、听话人或第三者的词语或结构,可分为第一人称指示语,第二人称指示语和第三人称指示语。

本研究中人称指示语的非常规用法是指说话人为了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而故意违反人称指示语的惯常用法,从而推断出话语的深层含义的语言现象。

本文涉及两个主要问题。

第一,人称指示语非常规用法的总结。

第二,人称指示语的非常规选择的语用意图分析。

二、第一人称指示语的非常规用法及其语用意图分析第二人称指示语有时可通过第一人称指示语来表达。

(1)我相信,我们每位同学都将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例(1)是某学校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在这里“我们”借指“你们”,具有语用上的“移情”功能,拉近了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距离,可让听话人产生一种亲切感。

凸显了校长对即将毕业同学的殷切希望。

第一人称复数代替第一人称单数的情况在著作或学术论文里比较常见。

(2)我们的研究尚有不足,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上例用“我们”来指代“我”,显示出了笔者谦逊的学术态度,同时使其个人观点显得大众化,从而提高读者对其所指出观点的可接受性。

第一人称指示语“我们”也有泛指的用法。

(3)人生无常,我们不知道明天,甚至是下一分钟将会发生什么。

例(3)摘自微博。

博主用“我们”来指关注微博的每位读者,这是一种泛指的用法。

同时,可以看出博主将自己作为读者中的一员,希望将自己感悟的生活道理与读者共勉,拉近了自己与读者的距离,易使读者产生共鸣。

三、第二人称指示语的非常规用法及其语用意图分析第二人称指示语可以用来借指第一人称指示语,如下:(4)我儿子今年五岁,在家里总是一副小大人的模样,有时真叫你哭笑不得。

人称指示语非常规用法的语用分析

人称指示语非常规用法的语用分析

听话人或第三者的态度 、 情感 和相互关系 。人称指示 境探究人称指示语 非常规用法所蕴 含 的丰 富的语 用 语的使用常 规就是 指 : 说话 人 ( 或写 作 者) 和 听话 人 效果及其在语言运用方面 的艺术魅力 。
( 或读者 ) 所认可 并遵 守 的、 一般 的、 惯 常的或约定 的 人称指示语 的使用 规范 。例如 。 I ( 我) 表示 一个发话
的例子 多达 2 1个 。笔 者将 它 们 归 类 如 下 : 第 …、
共 5个 , 分别 在第 1 9 、 6 0 、 y o u 可 以不 指 听 话 人 。人 称 指 示 语 非 常 规 用 法 是 说 二 人 称 指 示 语 交 叉 互 指 ( 9 、 1 2 5 、 1 卯 页) ; 第 二、 三 人 称 指 示 语 交 叉 互 指 话人为 了传达特定 的语用信息而进行选 择 的各 种可 6
人称 指 示 语 非 常规 用法 的 语 用分 析
曹 曰 静 月 丁
( 金陵科 技学 院 外 国语 学院 , 江苏 南 京 2 1 1 1 6 9 ) 【 摘 要】 说 话人 通过 对人称 指 示语 使 用常规 的故 意违反 , 产 生移情 的效 果或其 它语 用效果 , 进 而达 到 交际 目的 。从 语 用的 角度 结合语 境 , 分析《 欧 叶妮 ・格 朗 台》 中人 称指 示语 非常 规 用 法 ,有助 于揭 示 人 称 指 示语 非 常规用 法的语 用效 果及其 在语 言运 用方 面的 艺术魅 力。 【 关键词 】 人 称指 示语 ; 非常规 用 法 ; 语 用分析 【 中 图分 类 号】 HO 3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 编号1 1 0 0 3 —6 8 7 3 ( 2 0 1 3 ) 0 2 —0 0 8 4 —0 5

人称指示语指称作用的消失和变化

人称指示语指称作用的消失和变化

人称指示语指称作用的消失和变化摘要:在言语交际中,人们时常使用人称指示语的非常规用法达到某些交际目的。

从语用角度出发,分析在不同的语境中人称指示语指称作用的消失和变化并指出其原因,有助于揭示人称指示语的非常规用法在语言应用方面的特殊效果。

关键词:人称指示语变化消失指称作用指示(deixis)一词源于希腊语,指示语是那些含有指示信息的语言单位或语素。

指示研究最早是由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一些哲学家发起的,如今的语言学界一般认为指示语的语用意义只能在具体的语用环境中得以实现,因此指示是一个介于语义学和语用学之间的边缘课题,已经成为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能起指示作用的词主要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指示形容词、指示副词、关系代词、定冠词、表示“来”、“去”意思的动词等(Lyons 1977:636-656)。

人称代词是最典型的一种人称指示语。

指示语是话语中跟语境相联系的表示指示信息的词语。

传统地看,指示语分为三类:人称指示语、地点指示语和时间指示语。

人称指示语是言语交际中用以表示说话人、听话人或第三者的词语或结构,人称代词是最典型的一种人称指示语。

人称指示语可分为三类:第一人称指示语,包括说话人(如“我”、“我们”、“咱们”等),也可能包括听话人(如“我们”“咱们”等);第二人称指示语,包括听话人(如“你”、“您”、“你们”等);第三人称指示语(如“他”、“她”、“他们”、“她们”、“那些人”、“有人”等),既不包括说话人又不包括听话人,因此在言语活动中,它一般不是交际的直接参与者①。

以上我们所说的是人称指示语的一般用法,在实际使用中,各人称指示语的所指和用法并不像上面所说的那样简单,本文主要讨论在具体的句子中人称指示语的指称变化情况,并且指出造成指称变化的原因,揭示出其背后隐藏的语用内涵。

一、人称意义的消失(一)指称作用的消失。

有些人称代词在进入具体的句子后,人称意义会消失。

这是由于这些人称代词发生了虚化,因而具有了非实在性。

与第一人称相关的“对应指示”现象的语用解析

与第一人称相关的“对应指示”现象的语用解析

与第一人称相关的“对应指示”现象的语用解析作者:郭剑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33期摘要:人称指示是通过人称代词来标示参与会话或会话中涉及的角色,使这些角色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基本的会话系统。

人称指示现象跟语法学中的人称代词以及会话角色这两个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常情况下,人称指示系统与人称代词及会话角色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的,然而在日常生活会话中,经常出现这三者并不对应的情况,例如用第一人称代词“我们”指示听话人等等。

这些情况涉及人称指示现象中,人称代词、会话角色及其会话意图、会话隐涵几方面的关系,我们研究的目的也正是在挖掘这一系列因素之间的关系和构成模式。

关键词:人称指示;对应指示与非对应指示[中图分类号]: H0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4--03人称指示是通过人称代词来标示参与会话或会话中涉及的角色,使这些角色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基本的会话系统;人称指示系统一般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个指示系统。

第一人称指示系统,会话结构上指示说话人,主要用第一人称代词“我”、“我们”标示;在会话表达中,会话发起者根据不同意图,会选择是否直接使用原会话结构,具体来说分为:第一,选择直接使用会话结构,用第一人称代词“我”、“我们”标示自己说话人的会话角色;第二,不选择直接使用会话结构而进行调整,或者用第一人称代词“我”、“我们”标示受话者听话人的角色,或者自己的说话人角色用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标示。

与第一人称相关的人称指示现象,在会话表达层面分为两种基本情况:第一,选择使用基本会话结构,用第一人称代词“我”“我们”标示自己说话人的会话角色;第二,不选择使用会话结构而对人称代词与会话角色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用第一人称代词“我”“我们”标示受话者听话人的角色,或者自己说话人的角色用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标示。

根据人称代词及会话角色这两大因素的关系,我们将第一类情况界定为与第一人称相关的“对应指示”,第二类情况界定为与第一人称相关的“非对应指示”。

人称指示语的非常规用法

人称指示语的非常规用法
语言应用研究
人称指示语的非常规用法
张伟华
指示语是语用学最早选定的研究对象 因为它直接涉及 语的选择与言语活动中的所指对象在数量和性质上是不一致
到语言结构和语境的关系 而话语和语境之间的关系正是通 的 这包括对人称数量的违反 对人称性质的违反及人称指
过指示语而得以在语言结构上反映出来 指示语一般分作五 示语的虚指和泛指用法
单数 以表示说话者的谦虚 例(3)中 你 指说话人 相当 了批评对学生的刺激 例 7 同例(6)目的相似
于 我 说话人将听话人置于自己的境地 使自己的说法
(二)单数指代复数
更易于被听话人所接受 显然 这两例中的人称指示语的使
借用单数形式来指代复数 说话者虽为单个人 但实际
用偏离了其常规用法 而这种发生偏离了的用法就是人称指 所涉及到的并非只有说话者本人 而是指说话人所在的一
(31)在中国 你得通过各种各样的考试 这一点和美国
距离 实现交际目的
不一样
(二)第一 三人称借指第二人称 即听话人
(32)不管张三李四 只要是公民 他就有选举权
说话人不以第二人称而用第一 三人称来指称听话者,这
(二)人称指示语的虚指用法
是以说话人或第三者为中心的指称 例如
泛指用法虽不能明确所指对像 但确有所指 而且有一
例(12) (13) 中 你 指说话人 相当于 我 说话 人 例如
人将听话人置于自己的境地 容易打动听话者 使之产生共
(30)要想在事业上取得很大成功 你就得好好学习 下
鸣 例(14) 常用于自我反思和反问 表达强烈的自责 例 一番苦功夫
(15) (16) 特意强调了说话者的身份 以拉近双方的情感
他们了吗
形式来指代单个的听话者 即在会话中将单个的听话者编码

人称指示语非常规用法的语用分析

人称指示语非常规用法的语用分析

人称指示语非常规用法的语用分析作者:江肖娜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9期摘要:指示语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部分,指示语的运用则体现了语言使用对语言环境的依赖性,体现了语言结构和语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人称指示语是指示语的一种,其使用也反映了人称指示与语言环境的密切关系。

本文拟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人称指示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关键词:人称指示语;非常规用法;语用分析作者简介:江肖娜(1992-),女,汉族,山东省聊城人,辽宁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9--01一、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指示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

指示语则是这一语言现象的具体体现,而指示语的应用必须依赖于特定的语境。

人称指示语是指示语的一种,指谈话双方用话语传递信息时所使用的称呼。

人称指示语包括三种:第一人称指示,第二人称指示,第三人称指示语。

在语用方面主要有两种用法:常规用法和非常规用法。

非常规用法必须依赖于一定的语境,因此必须结合特定的语境来进行话语分析。

二、第一人称指示语的非常规用法汉语中第一人称指示语主要有我/咱、我们/咱们,咱/咱们多用于口语中,英语中则有I/me、we/us。

其非常规用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第一人称复数“我们”和“we”的用法汉语中的“我们”经常被用作第一人稱,目的在于表示说话者的谦逊、礼貌态度或者缩短同听话人之间的距离等等。

例如:1. 母亲对孩子说:我们该去上学了。

2. a doctor said to his patient:“how are we feeling today?”例1中母亲对孩子说话时使用“我们”而不是“我”,从而拉近了母亲与孩子的距离,体现了母子之间的亲近感。

例2表明英文中也存在相似的指示用法,为了表示对病人的关心,医生经常使用这样的人称指示语。

以上这两个例子从语用学角度属于语用移情。

英汉指示词的非指示用法比较

英汉指示词的非指示用法比较

指 示 词是 语 用 学 研 究 的 一 个 重 要 课 题 .这是 因 为指 示 这 现 象 充 分说 明 了语 言 与 其 语 境 之 间 的 密切 关 系 。指 示 词 的 指 示 用法 要依 赖 于 语 境 ,它 们 的 所 指 或 意 义离 开 了特 定 的语 境 便 无 法 确定 。 是 , 但 不是 所 有 的 指示 语 都 要 靠 语 境来 确定 其

( ) 不犯 我 , b人 我不 犯 人 , 若 犯 我 . 必 犯 人 。 人 我 这句 话 是 毛 泽 东 在 13 年 代 表 中 国共 产 党 针 对 国 民党 的 99 反 共 行 为发 表 的 严 正声 明 , 我 ” 的 是 中 国 共 产党 .人 ” 国 “ 指 “ 指
民 党 ,我 ” “ ” 成 相 对 关 系 。需 要 指 出 的 是 , 里 的 “ ” “ 和 人 构 这 我 在 当 时 的语 境 中并 不 具 体 指 说话 者本 人 ,而 是 虚 指 共 产 党 组 织 内 的任 何 人 。 () 3 第二 人 称 代 词 的非 指 示 用 法 。 第 二 人 称 的 非指 示 用法 包 括 “ ” “ 们 ” 个 , 指 任 你 和 你 两 泛 何人 , 用单 数 形 式 。英 语 和 汉 语 是一 样 的用 法 。让 我 们 来 看 多 下 面 的例 子 : 例 ( ) 想 要 在 事 业 上 取得 成 功 , 就 得 好 好 学 习 下一 番 c你 你 苦 功夫 。 () 中 国 , d在 你得 通过各 种各 样 的考试 , 这一 点和 美 国不 同。 () 难像 弹簧 , e困 你强 它 就 弱 . 弱 它 就 强 。 你 例 子 中 的 “ ” 指 任 何 人 。 想 要 成 功 , 何 人 都 得 下 功 你 泛 任 夫 ; 中国, 何人想升学 、 职 , 得参加形形色 色的考试 ; 在 任 升 就 在 困难 面 前 , 人 平 等 。 这 种泛 指并 没有 实际 所 指 . 有确 定 人 没 的所 指 对 象 , 是 指 全 体或 某 一 群 体 中 的任 何 人 。 而 ( ) 三 人 称 代 词 的非 指 示 用 法 , 来 泛 指任 何 人 。 4第 用 例 ( ) 管 张 三 还是 李 四 , f不 只要 是 公 民 , 就 有选 举 权 。 他 () g 别管 他 是 谁 , 只要 有 困 难 , 们 就 应该 帮 助 他 。 我 ( T u c e o eh st oo e’ et h) os c ed,n a d n S s. o b 例 () 他 ” f 中“ 泛指 任 何 公 民 , ( ) “ ” 指 任 何 有 困难 例 只中 他 泛 的人 。 ( ) “ n ” 指任 何 人 , 了成 功 , 须 努 力 。 例 h 中 oe 泛 为 必 这种 泛 指 和 第 二 人称 泛 指 一 样 . 再 表示 确 定 的所 指 对 象 . 是 面 向 不 而 了任 何 人 , 语 中 这种 语 义 内涵 . 任 何 人都 适 用 。 话 对

人称指示语的反先用探究

人称指示语的反先用探究

人称指示语的反先用探究指示语作为语用学的重要部分,与语境及语言使用者的研究密切相关。

由于语言使用的复杂性和语境的特殊性,日常生活中指示词的反先用现象频繁出现。

作为指示词的非常规用法,人称指示代词的反先用现象增加了受话人处理信息时的负担,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额外的语境效果和语用意义。

本文试图从人称指示语反先用现象的产生因素、语用效果等方面做进一步研究。

标签:人称指示语反先用语用效果一、引言人称指示语是指对编码于言语活动中的参与者或相关角色的符号指称。

它跟地点指示语、时间指示语等密切相关,并占据主体与核心地位。

围绕人称指示语的一个中心问题是人称指示语的语法范畴和言语行为参与者角色互动范畴的关系问题。

指示语的先用现象最初是由Levinson(1983)在研究时间指示语时提出的一类映射现象。

他提出,人们常优先使用yesterday、today和tomorrow这些指示词语,而不是优先选用与之相对应的表示历法时间或绝对时间的词语。

这一概念后来又用于人称、地点等其它指示语的研究,指言语参与者对处于言语指示域内的人、事物、地点和时间优先使用指示词语。

近年来,国内多位学者如张权(1994)、刘呈华(2006)等对人称指示语的反先用现象做了研究。

本文试图从人称指示语反先用现象的产生因素、语用效果等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

二、先用与反先用人称指示语的先用现象是其最常规的使用方法,这是由人称指示语自身的相对自足封闭性决定的。

人称指示语具有自足封闭性,其所指或实体具有开放性(Levinson,1983)。

自足封闭性指言语活动是由说活者、听话者以及第三者合成的一个自足封闭性的系统,这一组合的直接指称符号是传统语法所说的人称指示词,同时不排除在特定关系或特定情景下的一些具有指称功能的非人称指示语。

开放性是指由自足、封闭的人称指示符号系统所指代的人或实体的不确定性或变化性。

这是由于人称指示语具有非规约性(non-conventionality),指称意义依附语境,所指个体或实体随语境的改变,会造成其封闭系统的解体。

第一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分析

第一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分析

收稿日期:2003 09 16作者简介:林素蓉(1971 ),女,福建蒲田人,讲师。

第一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分析林素蓉(福建莆田学院外语系, 福建 莆田 250011)摘要:第一人称指示语是语用学中指示语部分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不能单从语义学的角度来衡量其真假值,因为人称指示语的使用反映了说话者借助语境,对语言编码赋予某种特定的含义指向。

探讨第一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内涵可帮助听者弄懂说者所要传达的弦外之音,从而帮助大家更好地生成和理解话语。

关键词:第一人称;指示语;语用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2816(2004)01 0024 031 引语指示语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人称指示语是其中的一种,指谈话双方用话语来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何自然,冉永平,2001,31)。

它可分为三种类别,即第一人称指示语,第二人称指示语,第三人称指示语。

关于第一人称指示语(I,we)近年来已有不少国内外学者对此作过研究,有从文学作品着手对其非常规用法进行分析(杜小红,2003),有对指示语的自我中心特征进行阐释的(牛毓梅,2002),有从文化隐喻方面对汉英第一人称指示语进行对比(魏本力,2002)。

一般的语法论著都对I,we 的规定的惯常的用法作过论述,但对第一人称指示语的用法还有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地方。

本文将联系语用学中的语境理论,礼貌原则,语用移情和言语行为理论,以一些常见话语为语料,着重分析第一人称指示语的不同用法及其突显出来的语用内涵,从而更好地使用和理解语言。

2 语境,礼貌原则与I,we 的选择及意义的表达语用学注重对语境(context)的考察。

不同的学者对语境有不同的定义,本文采用Jef Verschueren 的说法。

他认为,语境可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

前者由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组成;后者又称为语言信息通道,即信道(linguistic channel),指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根据语境因素而选择的各种语言手段(Jef Verschueren,2000,75-7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第3期(总第108期)黑龙江社会科学Heil ongjiang Social Sciences No 13,2008General .No .108第一人称指示语的非指示现象分析王天华(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哈尔滨150080)摘 要:人称指示语的研究目前一般集中在社会语言因素方面,而对人称和非人称代词的各种转换的分析还不是很多。

在研究“我(们)”的各种用法时,并非要刻意分清代词的符号所指与真实的言语行为交际者,因为在很多时候,这种区别并不存在或可以忽略。

“我(们)”的三种非指示使用,或是一种加强受话者参与的修辞手段,或是进行语用移情的重要途径,或为了达到说话者预期的语用蕴涵。

关键词:无人称;非指示;转换;模糊用法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937(2008)03-0128-03收稿日期:2008-03-12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2006年人文社科项目“批评语篇的人际意义研究”(11512098)作者简介:王天华(197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生导师,副教授,从事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语用学研究。

语言学中的指示语系统一直是语言学家们关注的问题。

指示语系统是一个处于指示关系层面与符号所指层面相交的复杂系统。

它的复杂性在于指示语系统是通过语法指示和它所内嵌的依赖语境的描述系统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出的新的系统,很多时候需要借助于语用参数或语境变量来解决。

“指示语将主观性、注意性、意图性和语境依赖性等特性带入自然语言”[1]。

人称指示语主要指谈话双方用话语来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或者说是对编码于言语活动中的参与者或相关角色的符号指称。

人称作为语法范畴,表示一个情景中参加者的数量和性质。

人称指示语常以人称代词为代表,像我(们)、你(们)和他(们)。

围绕人称指示语的一个中心问题是人称指示语的语法范畴(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和言语行为参与者角色互动范畴的关系问题。

人称代词的常规命题用途指人称代词典型的指示用法,即人称代词表达的命题内容,又和话语语境中的参与者相对应。

如: (1)我是一名教师。

(2)我和小明,我们是同班同学。

例(1)中的“我”指的就是说话人;例(2)中的“我们”指说话人和小明。

这种常规的指示用法在指示语文献中已经被广泛地研究。

本文将讨论以此为基础,但与之相对的非常规使用,即人称代词的非指示用法,这种非指示用法是指由于不遵守人称指示语的数量和性质准则,或指示中心发生转换而造成语法人称和话语语境中的参与者之间的不对应。

本文聚焦第一人称代词,区分“我(们)”的三种使用,即无人称的“我(们)”、模糊的“我(们)”和戏剧中“我(们)”,并探讨它们的使用所各自达到的语用目的和修辞效果。

这三种“我(们)”的共同特点是它们不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指示作用。

但三者之间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1.无人称的“我(们)”第一人称的无人称用法是指在一般非正式的语体中由人称代词取代不定代词的用法。

这种用法在英语和汉语中都很常见。

无人称的“我(们)”不指说话者或受话者等具体的人,而是包括说话者和受话者在内的不被识别的一类人的整体;它不再具有指示功能,而起到一种虚指的作用。

笛卡尔那句著名的“我思故我在”中的我就是典型的无人称用法和非指示用法。

汉语和英语的情况基本相似。

下面再看・821・两个第一人称无人称用法的例子: (3)语言好比时尚。

我们必须仔细和正确地作出选择。

就像我们在海边不能穿着正式的衣服或者在教堂不能穿着泳装一样,我们在正式的公开演讲中不能使用污言秽语,在和我们的心上人亲密交谈时不能使用呆板的书面语。

例(3)中的“我们”的主要特点是它们可以用“任何人”替代,而不会改变语篇的主要信息,当然会在语篇风格和修辞上产生差异。

人称代词的这种无人称用法不具体指说话人、受话人或能够确认的其他人,而起到一种普遍的泛指作用。

人称代词的这种无人称用法其实是一种不定代词的用法,只有具体的语境能够为它的所指提供确认的范围,如例(4): (4)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这句话是毛泽东在1939年代表中国共产党针对国民党的反共行为发表的严正声明,“我”指的是中国共产党,“人”指国民党,“我”和“人”构成相对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我”在当时的语境中并不具体指说话者本人,而是虚指共产党组织内的任何人。

语言的指示系统和语境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传统语用学研究的对象。

第一人称代词在语篇中的无人称使用是一种加强受话者参与到话语中来的手段,可以起到一种生动、亲密或友爱的语用效果。

无人称的我/我们可以被看做是一种移情指示,是言语交际参与者表达情感和态度,进行移情的重要途径。

实际上,第一人称的这种无人称用法让说话者(作者)为自己提供了角色模型,从而把听话者(读者)带入自己的视角,起到一种和听话者(读者)浑然一体的友爱的语用效果。

再看下面两个例句: (5a)我相信,我们(你们)每个青年同志一定不会辜负党和国家对我们(你们)的期望。

(5b)我相信,你们每个青年同志一定不会辜负党和国家对你们的期望。

语用学认为(5a)多用于正式场合,出于长辈或领导之口,说话人将自己摆在听话人一边,让听话人倍感亲切。

听话人更能对说话人产生共鸣。

其次,第一人称的这种无人称用法在另一层次上也体现了语言的主观性。

而用虚指的第一人称代词来代替其他人称或“任何人”等的使用,也间接反映了语言使用的一个特征,即无论是时空关系还是人际关系,它们一般都是以说话人“自我”为基点的,或体现说话人的主观态度的。

2.模糊的“我(们)”第一人称代词的模糊用法,一般只适用于它的复数形式,即模糊的“我们”。

这里的“模糊”是指所指的人不能被言语行为参与者所识别,或不需要识别。

上文已经提到,人称代词的常规用法即它的所指用法,通过这种用法我们可以识别具体的个体。

而人称代词的无人称使用是一种非指示用法,可以适用于任何人。

第一人称代词的模糊用法类似于它的指示用法,也适用于具体的个体,但不同的是,这些个体是没被说话者识别的,或不能被说话者识别的。

如: (6)自然科学方面,我们比较落后,特别要努力向外国学习。

但是也要有批判地学,不可盲目地学。

例(6)中的“我们”泛指包括作者在内的特定的一群人。

“我们”的模糊用法还有一个特点,它似乎是排除说话人的,即我们可以说,“自然科学方面,我们比较落后———当然我不是说我个人”。

实际上,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这样说。

第一人称代词的非人称用法是一种虚指用法,而模糊用法属于泛指用法。

似乎无人称的“我(们)”和模糊的“我们”很相似,其实还是有区别的。

虚指的“我们”即无人称的使用时可以进行人称间的互换(即我、你、他的互换),而模糊的“我们”则不能用其他人称代替。

若被“他们”或“任何人”代替,则意思改变。

指示语系统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

它的复杂性在于指示语既具有描述特性又包括语境变量,很多时候需要借助于语用研究。

人称代词的语用研究就是把人称代词与实际情景相连接,即研究语言实际运用中的人称代词。

“几乎所有的指示语都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语用解释”[2]。

莱文森指出,对于指示语・・192在表达的命题中起指示作用的一个难题是指示语实际上表达的是一个量化的变量。

如下例: (7)每次有音乐家来访,我们都一起唱二重唱。

例(7)中的我们指的是说话人+变量。

我们认为这也属于我们的一种模糊用法的特例。

“我们”指的是具体的人,却不能被言语行为的参与者所识别。

因为这个“音乐家”是一个变量,使得“我们”也带有一个内置的变量,它的值需要具体的语境来实现,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我们”所指的人才能被言语交际者所识别。

3.戏剧中的“我(们)”莱文森指出,指示语是具有自我中心性的。

即在言语事件中以说话者为中心角色,以说话者说话时的时空参照为原点(zer o-point),并以此为视点观察周围的其他事物或人。

戏剧中“我(们)”指示的是被转换的指示场中的人物,因此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指示功能。

在戏剧中的“我(们)”使用中,说话者暂时放弃他(她)的视点,而用“我(们)”指示假想的描述场景中的人物角色,用“你(们)”表示同样场景中的另一人。

“在这样的描述中,人称代词是跟描述的场景相联系的,而不是跟话语场景相联系”[3]。

请看下面两个例子: (8)(S正在讲述当一个人听说自己的话被录了音时的感觉)S:人家一听啊,自己被录音,啊,有点怕,好像是,啊,我不是不可以洗澡被你们看,但是,你没有先跟我讲。

例(8)中,S说的话是一个假设的,想象中的情节。

这里的“我”并不指S本人,而是想象的情节中的人物“人家”,即被看洗澡的那个人。

而“你”也不指听众。

戏剧中的“我(们)”和无人称的“我(们)”的使用是紧密相关的。

赖昂斯认为戏剧中的“我(们)”,“是整个指示系统从话语情景转换到描述情景中的一部分”[4]。

而无人称的“我(们)”也发生在言语行为的参与者把自己的角色身份从当时、当地的指示系统抽离的情况下,属于一种非指示用法。

那么,这种使用戏剧中的“我(们)”,对整个指示框架进行转换能起到一种什么样的语用效果呢?吴一安认为,指示中心发生迁移,即从自身现实环境中的“自我”指示中心,调整到主人公指示中心,产生的效应是一种移情(e mpathetic)效应[5]。

语用学上,移情(e mpathy)是指言语交际双方情感相通,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涉及说话人如何刻意对听话人吐露心声,表达用意,听话人如何设身处地来理解说话人言谈的心态和意图[6]。

戏剧中的“我(们)”的使用,使说话人暂时扮演了叙述中的主人公,并对之进行主观投入,以此感染听众。

而且这种表达更加生动,使说话人和听话人容易产生共鸣。

人称指示语的研究目前一般集中在社会语言因素方面,如tu(你)和vous(您)的使用,he和she的使用等,对人称和非人称代词的各种转换的分析还不是很多。

本文主要探讨了第一人称指示语的三种非指示用法。

在研究“我(们)”的各种用法时,并非要刻意分清代词的符号所指与真实的言语行为交际者,因为在很多时候,这种区别并不存在或可以忽略。

然而如果我们意识到他们之间角色关系的不同,就能更好地理解指示语系统的复杂性。

本文的分析表明,“我(们)”的三种非指示的使用,或是一种加强受话者参与的修辞手段,或为表现一种亲密友爱而进行的移情选择,或为了达到说话者预期的语用蕴涵。

参考文献:[1] 莱文森.语用学手册[M].牛津:布莱维尔出版公司,2004:100.[2] 莱文森.语用学[M].伦敦:剑桥大学出版社,1983:77.[3] 贝克.第二人称的多种指示形式[J].语用学,1991,(2).[4] 莱昂斯.语义学[M].伦敦:剑桥大学出版社,1977:132.[5] 吴一安.空间指示语与语言的主观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11).[6] 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364.〔责任编辑:王晓春〕・・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