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水旱从人, 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 谓之天府
都江堰建于公元 前三世纪,是 中国战国时期 秦国蜀郡太守 李冰及其子率 众修建的一座 大型水利工程, 是全世界至今 为止,年代最 久、唯一留存、 以无坝引水为 特征的宏大水 利工程。2200 多年来,至今 仍发挥巨大效 益,
(1)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和土地制度 田租(赋税)、人头税(丁税)、徭役、兵役 (2)土地制度:
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
如何认识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改进的问题?
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 局限:长期以来,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半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斧 凹 形 铁 锄
马桥文化石锄
战国时期铁锄 (湖南长沙出土)
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阶段 春秋战国和 秦汉 特点 出现精’ 耕作工具 耧车\耦犁 其 它 垄作法 江南开发 曲辕犁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农业 古代中国经济 的基本结构 手工业 商业 是其发展的基础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 发展 阻 碍 古代中国的经 济政策 重农抑商 海禁、闭关锁国 构成自给自足自然经济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神农”的传说和农业的地位 ▲古代中国农业经 2.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变革 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和基本特点 3.赋税制度和土地制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主要经营形态 2.主要生产部门 3.主要特征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都江堰
漕渠、白渠 龙首渠
铁 犁 牛 耕
翻车 筒车
曲辕犁 一年两熟 一年三熟
高转筒车
风力水车
例: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 耜,教民农作。”上述反映了这一时期( ) 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原始农业的出现 D.个体小农经济的出现
高二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四、中国古代水利事业
1、中国古代水利事业主要成就:
(1)传说中的大禹治水:防洪、灌溉 ①李冰---都江堰 (成都附近) 图 (2)战国时期: ②郑国---郑国渠 (关中地区) ③关中农民创造“井渠”(坎儿井) (3)两汉时期: ①关中地区灌溉渠道有合理规划 ②东汉,王景治黄
(4)唐代:设专职官员----渠堰使
巩固性练习 1.孔子的学生冉伯牛名耕、司马耕字子牛,由此 得出的历史结论确切的是 A、孔子有教无类,学生多是贫家子弟 B、孔子非常重视教育学生参加农业劳动 C、春秋人物多取贱名 D、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可能已有牛耕 2.某学生搜集和探究古代传说,有一个传说提到 二郎神是秦国李冰的次子,因与父亲一起修筑水 利工程造福一方而受到人们的建庙崇拜,则他们 父子修筑的工程是 A.郑国渠 B.都江堰 C.六辅渠 D.灵渠
㈡选择题 4.中国古代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是( ) A、农业经济的发展 B、统治者的正确决策 C、生产工具的革新 D、社会矛盾的缓和 5.据传说神农氏创制的原始农具是( ) A、耒耜 B、石镰 C、石斧 D、犁 6.中国古代王朝修建大型土木工程主要是通过( ) A、动用军队 B、征调百姓 C、招募手工业者 D、有专业的匠户从事工程 7.战国时期,关中地区农民创造了一种水渠,至 今还在新疆的干旱地区流行,该渠名为 A、郑国渠 B、井渠 C、灵渠 D、白渠
谓 之 天 府
都江堰 造福千秋
李冰父子
◆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 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 都江堰。 (余秋雨)
郑国渠是公元前246年,秦王政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 开凿。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达18万公顷,成为我国 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
东汉王景治黄
黄河在河套平原
两汉之际,黄河在魏郡地方夺汴河河道入海。公元69年,汉明帝 任用杰出的水利工程家王景治理黄河。王景采取河、汴分治而又统 筹兼顾的方案,使河不侵汴,各安其道。这次治河使桀骜不逊的黄 河安流将近800年。后人因此赞扬说:“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治水的历史文献 a.早期代表作:《河渠书》、《沟洫志》 b.后来文献:治黄的文献、地方史志、水利 学的专著。
一、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演进
(三)古代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 2.主要成就 1)治水的历史文献
关中地区:或关中平原,指陕西秦岭 北麓渭河冲积平原,又称关中盆地
2)水利事业的发展
a.战国时期 都江堰、 郑国渠 b.汉代 关中地方灌溉渠 道、 “井渠” 王景治黄河
B
图一 图二
一、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演进
(二)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云南的“刀耕火种”
“铁犁牛耕”(春秋战国)
牛耕:中国古代农业动力的一次革命性的变革 现 代 牛 耕
一、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演进
请回答: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样的农业耕作方式? 哪种方式更进步?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变革对我国农业的发 展有什么影响?
(二)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 耕作方式的转变;农用工具的进步;水利工程的兴修; 自然条件的优越;统治者的重视;劳动者辛勤劳动 ……. 2.不利因素: 地主土地所有制;赋税徭役的沉重; 社会环境的动荡;自然条件的恶劣……
三、古代中国农业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特征
(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第二讲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农业
生产 力 (耕 作工 具+耕 作技 术+水 利) 生产 关系 (土 地制 度+经 济政 策)
手工业
三种 经营 模式 (官 营+ 民营 +家 庭) 三种 代表 行业 (冶 金+ 制瓷 +纺 织)
商业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
四、古代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瓶颈 1、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2、政府的抑商政策(经济、政治、文化) 3、社会的不安定(战乱、盗匪等) 4、传统文化的压制(重义轻利)
中国古代货币发展趋势:
1、自然到人工 2、地方到中央 3、杂乱到规范 4、以重量、形态命名到通宝 5、自然货币到金属货币到纸币
二、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1、商人队伍的发展(从商人到商帮) 2、货币的发展演变(材料、样式等) 3、城市经济职能的发展(时空限制、服务设施) 4、商品经济渗透农村(草市、一条鞭法) 5、交通的发展(陆路、水路等) 6、对外贸易的发展(陆、海丝绸之路) 7、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缓慢发展
三、古代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条件 1、生产力进步、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物质前提 2、中央集权制度下的社会安定统一---政治保障 3、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物产差异大,有交流的
宋代的“商业革命”
1、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限制 2、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 3、城市的经济职能逐步增强
(经济城市、服务设施) 4、出现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肆” 5、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四川)
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
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 西跑地作买卖,日子一长, 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 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 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 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宋代的“革命”
1、科举制度的革命(平民社会) 2、商业革命(城市革命) 3、农业革命(产量、品种) 4、煤铁革命(产量、用煤作冶铁燃料) 5、科技革命(四大发明突破性发展) 6、文艺革命(词、市民文学、风俗画) 7、史学革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作)
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导(基本形态) 4、脆弱性、顽固性、封闭性、分散性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和特点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和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和特点的研究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不同于现代工业社会的经济模式,主要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体,辅以手工业经济、商业经济和货币经济。
这种经济模式在中国古代社会存在了几千年之久,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是整个经济结构的基础和支撑。
古代的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要劳动力,农业生产是古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经济在古代社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粮食和农产品,还是国家赖以维持的经济支柱。
除了农业经济外,手工业经济是古代经济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手工业经济主要包括纺织业、陶瓷业、铁器制造业等。
在古代社会中,手工业经济起到了补充农业经济的作用,为社会提供了各种生产和生活所需的产品。
商业经济在古代中国经济结构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商业经济主要包括城市市场、商品交换和商业运输等活动。
这些商业活动推动了商品流通和交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还伴随着货币经济的兴起。
货币经济的出现使交换更加便利,促进了商品流通的活跃。
古代的货币形式主要是铜钱,起到了媒介交换和价值尺度的作用。
总体来说,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以农业经济为主体,辅以手工业经济、商业经济和货币经济。
农业经济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速度。
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也导致了封建经济的形成,农民处于社会等级制度的最底层。
同时,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特点也受到了政治、文化和地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对于现代经济的启示,我们可以从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中学习到很多。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依靠农业经济为基础,这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即农业和农民的地位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十分重要。
此外,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也告诉我们要注重平衡发展,协调各个产业的发展,避免产业过度集中导致的问题。
展望未来,我们可以结合古代中国经济的经验教训,积极推动经济发展的创新,注重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繁荣。
古代经济史简答题汇编
古代经济史简答题汇编一、资源禀赋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关系:直接影响个体生产方式;间接影响社会生产方式;(土地、矿产资源特点)是小农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客观因素。
二、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结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经济;以男耕女织结构为基础;以精耕细作为主要生产方式;土地以大土地所有,小土地经营为特色;手工业与工商业始终是农业的补充。
三、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小农经济由生产和生活组成。
小农家庭的人口规模及其贫困;需要经营农桑之外的副业补充家庭收入;农业的高剥削率(30);国家针对小农副业所做的安排(有利于榨干)。
四、传统社会“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萌芽期-夏商周-黄河流域“沟洫农业”;成型期-战秦汉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精耕细作体系成熟;扩展期-隋唐宋辽金元-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成熟;深入发展期-适应人口激增,人地矛盾突出情况。
劳动力密集型集约农业,单位面积产量和复种指数很高,有驯化了大量野生动植物、高土地利用率、粮食亩产量和投入产出比上升、农业点击最丰富的国家的成就。
五、传统社会地权/土地运行机制变动趋势:土地买卖(高度利用)-土地兼并(集中/财富地产话)-土地离散(小型化、分散化)六、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不彻底原因:牧区受自然条件限制只能发展牧业(高度自给性生产);中原农业种植铁犁牛耕;农业区副产品可用于畜牧区。
七、手工业发展阶段及其特征/影响:汉代(铁器/丝织品/造纸工业)-宋代(矿冶业/雕版印刷工业/纺织业印染业)-明清(瓷/棉纺织)。
手工业部门增加;技术进步劳动分工;生产规模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官府和民间手工业同时并存;经济中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的相应变化(发展不平衡)。
八、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特征:商业中心南移;主要在城市中进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形成新兴城镇;开始以交流土特产品为主,随着商品经济,种类增加行业细分;农村开始短距离,后来才有多种类;开始局限于流通领域,传统社会末期逐渐与生产结合。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其经济结构和特点深受封建社会制度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以下是对其经济结构和特点的探讨。
一、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和生活,通过种植粮食作物满足自身需求,很少有剩余产品用于交换。
这种模式强调的是内在的自我调节和稳定性,对市场的需求相对较弱。
2. 铁犁牛耕的技术进步: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这不仅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也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 土地所有制:在古代中国,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土地的所有权集中在皇室和贵族手中,农民通常只有使用权。
这种土地制度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和分配关系。
二、手工业经济的特点1. 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控制,主要服务于皇家和贵族,生产的产品质量高但成本也高,主要供应宫廷和军事需要。
2. 私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规模较小,灵活适应市场需求,产品质量和成本介于官营和家庭手工业之间。
3. 家庭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是最为基础的手工业形态,主要是农户在农闲时从事的手工劳动,产品主要用于自用和交换。
三、商品经济的特点1. 市场规模有限:由于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特性,商品交易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且主要集中在城市中。
2. 商业活动受限制:在封建社会中,商人地位较低,商业活动受到许多限制,如重农抑商政策等。
3. 货币使用不广泛:虽然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已经出现,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物交换仍然是主要的交易方式。
四、城市的经济发展古代中国的城市发展规律表现为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离,即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都城往往不是经济最发达的地方。
这反映了封建社会政治权力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
总结来说,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是以农业为主导,手工业和商业为辅的复合体。
其特点是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技术进步的推动、土地所有制的影响以及商品经济的局限性。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序言1、中国古代以农立国传统的形成及突出特点: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基本形式是小农户个体经营;基本形态是自然经济;农民,承担着沉重的赋役和租税;各代土地制度以私有制为前提,力求限制土地兼并;3、中国古代对手工业管理有严格的制度,一些关键部门和行业以官营为主。
4、历代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和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严重影响了新的经济因素的生长。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主干知识线索(本课主要讲解的问题整合):1、农业的产生和作用;2、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生产力);3、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革(生产关系①);4、“沉重的赋税和力役”(生产关系);5、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教材解析:一、“神”农的传说——农业的产生和作用1、产生:新石器时代的长江、黄河流域形成了规模的农耕经济,中国是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南稻北粟局面形成。
传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
2、历史证明: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进行农耕创造的实践。
3、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2、评价(1)积极: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笔记和备注区域①生产关系的内涵包括最核心的生产资料贵谁所有以及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产品如何分配三个方面。
②小农经济含义: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特点:分散性(家庭为单位)、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纳税)。
影响: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中占据统治和主导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之一,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
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特点
1.我国商业兴起较早,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城镇商业繁荣程度高。
2.汉至明朝前期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 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 向兴盛,明清时期受到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3.中国古代商业是在历代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 的压制下取得发展和繁荣的,商业受官府控制 色彩较浓。
4.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 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及其特点
1. 产业结构:农业为主, 手工业、商业为补充
农业:小农经济,精耕细作 手工业:多种经营,领先世界 商业:有发展,受制约 2. 生产关系结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为主体 3. 空间格局: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秦汉 小农经济初步发展,开辟丝绸之路
魏晋南 北方经济历经破坏和恢复,南方经济 北朝 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隋唐
农耕经济繁荣,城市商业发展,经济 重心开始南移
宋元
商品经济显著发展,城市繁华,经济 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明清
商品经济空前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 生并缓慢发展,农耕经济达到顶峰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农业: 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基本特点
2.手工业: 发展的基本史实,发展特征
3.商业: 发展概貌,发展特点
4.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 缓慢发展的原因
5.政策:重农抑商和“海禁” 政策及其影响
朝代经济发展的特征来自夏商周 走在世界前列春秋战国 小农经济产生并开始发展
1.经营方式 小农经济(家庭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生产技术 精耕细作(犁耕技术,耕作方法,水利灌溉)
3.所有制结构 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古代中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大多数人口都从事农业生产,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绝对的地位。
手工业发达:古代中国手工业比较发达,民间手工业品种繁多,生产技术和工艺也相对成熟。
商品经济逐渐形成: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不断发展,中国古代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商品经济,商品交换成为了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封建土地制度:古代中国实行封建土地制度,土地属于皇帝或贵族,农民只能从事种植或耕作,土地流转权受到限制。
中央集权统治:古代中国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度,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了一定的干预和控制,对商业和手工业实行了一些限制。
这些特点构成了古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基本面貌。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高考历史中,古代中国经济是一个重点考察内容,它不仅关乎历史文化,更涉及今天中国经济的发展。
其中,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和特点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分析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贸经济。
农业经济:在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经济形式。
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是种植和养殖。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古代农业生产中,水利工程的创新使得农业生产大幅度提高。
早在公元前2200年,我国开始修建渠道、水闸以及翻地等农业水利工程。
通过水利工程的使用,千年古河道灌溉制度的运用,使得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也使得中国的农业产品出口量及内部供给水平都得到了提升。
在古代中国,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因此加强对农业的扶持一直是古代政府的首要任务。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吸引力在于市场需求的旺盛,生产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在秦朝即已形成,因此使得农村经济体制逐渐稳定,以及乡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也逐渐形成。
手工业经济:手工业经济也是古代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手工业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制物、制器、制衣等各种行业都逐渐发展起来。
古代的手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堪比现代工业,受到精湛的技艺的制作的工艺美术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古代的手工业也不同于现代工业,其生产主要基于农村手工作坊,工人在家中制作产品,同时也满足着当地居民的需求。
产品主要根据当地特色进行生产和销售。
在手工业的发展中,商业因素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得生产流通渠道拓宽,生产物品的质量也随之提高。
商贸经济:商贸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商贸经济关注的是产品的交流与分配。
在古代中国,商贸经济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增长,也是古代中国和汉代社会最蓬勃的时期。
贸易早在商周时期便已经开始,与此同时,货币经济的兴起使得贸易活动的范围和种类都得到了扩大。
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
三 、
概况:
明
清
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 涌现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十大商帮)
徽商和晋商
商 对外 业 贸易:
明郑和下西洋的朝贡贸易;后来实行“海禁” 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萎缩(广州十三行)
14
三、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
①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到宋元时期达到 空前繁荣 ②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国外贸易全面 发展 ③货币种类不断丰富。有柜坊、飞钱和 交子、汇票,白银等。 ④商人群体活跃但商人地位低下,总体 上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 折。
会的动荡。
8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以种植业为 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重视精耕细作技术。
3、以家庭为单位,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 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本模式)
“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具有封闭性、分散性和落后性缺点(脆弱)
9
冶铜技术:新石器时代:出现小件青铜器;
隋唐: 进一步 发展
原因: 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政府政策开明;农 业、手工业发展(经济);大运河的开通(交通)
表现:①城市繁荣:长安、洛阳、益州扬州(扬一益二) ②市场发展:“市”“坊”分开,农村集市(草市)发展 ③对外贸易:广州成为对外贸易港口,唐设市舶使
④贸易和金融方面:邸店、柜坊和飞钱出现
7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①生产技术提高,促进 ①规模小、条件简陋,
小农经济的发展。
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
②农民拥有一定数量的 十分薄弱。
生产资料和自主权, ②农业始终维持着简
中国古代经济的结构与特点
中国古代经济的结构与特点 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坏境, 孕育了中华 民族以农耕文明为主题的经济形态。
尽管中国古代的生产力水平 和经济总量随着政局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但就经济结构来说,从 战国秦汉以后,就处于一种比较稳定的状态。
具体来说,中国古 代经济结构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三部分。
1.农业经济的特点: 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模 式;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 地位;以种植业为主,农牧业相结合;精耕细作是农业生产技术 的主流。
2.手工业发展的特点: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与劳动分 工越来越细:手工业生产技术高超且不断进步:手工业生产规模 不断扩大,使工场手工业产生;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中经 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到明清时期日益兴盛;古代中国手工业 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非、欧国家和地区。
3.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商业产生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 空前繁荣;国内、边境、对外贸易全面繁荣;类似于银行、汇票 的柜坊和飞钱及纸币很早就出现; 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 影响,同时,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官营商业和专卖制度 长期存在,商人政治地位低下。
4.中国古代经济的结构与特点: 以农业为主题的自然经济占 据主导地位;历代王朝都不同程度的对私有土地实行管理,以稳
定小农经济;中国古代工商业发达,并在明清时期以此为基础,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和明清时期的闭关锁 国政策,阻碍了中国经济在近代的转型与发展。
。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
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
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
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
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
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
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7)元的大都、杭州。
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教版)第06单元提升课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2.古代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民营手工业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3.古代商业总体趋势在不断发展,但速度比较缓慢。
市场不断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
4.中国古代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后两个政策在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一、宏观上掌握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方面特点农业生产模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实行精耕细作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等多种形式并存经济重心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化工商业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经济结构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1.(2018·孝义模拟)明朝时,原为“稻米之乡”的江苏嘉定县不产米,仰食四方;浙江吴会(今绍兴)仰食于盛产稻谷的江西赣州。
这反映了明朝时东南地区() A.农业经营发生变化B.农业发展极不平衡C.长途贸易得到发展D.经济重心地位加强解析:选A根据材料“‘稻米之乡’的江苏嘉定县不产米”、“浙江吴会(今绍兴)仰食于……江西赣州”,以嘉定、吴会为代表的东南地区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一定的转变,故A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一种地域分工,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突出地区生产出现了专业化的倾向,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东南地区的生产变化,不能体现其在全国的地位,故D 项错误。
二、宋朝的商业革命和西方的商业革命的不同1.从发展水平看,宋朝的商业革命仍然没有突破农耕经济的范畴,没有进一步推动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的产生;西方的商业革命促进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促进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力量的成长。
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5.民众的主力作用: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代新王 朝调整政策;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 如西汉、唐朝、清朝等。
6.良好的基础:每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以前 代经济发展为基础,并且为后世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如唐朝、清朝等。
7.科技条件:天文历法进步、科技著作问世、外 国先进技术和农作物的引进,古代科技发明对生产的 直接推动作用。
【答案】C
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特点、评价
材料一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 剜却心头肉。
——(唐)聂夷中《咏田家》 材料二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黄梅戏《天仙配》插曲
(1)从材料一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2)材料二中董永和七仙女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 的?这段戏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
材料一
材料二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 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 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非乐》 (1)材料一反映的耕作方式是什么?这一耕作方式 对我国农业有什么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影响:铁犁牛耕使精耕 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成熟。
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
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
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 子孙以偿责(债)者矣。”材料主要反映了小农经济的 哪一特点( )
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
C.脆弱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升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复习指导1.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两大支柱,首先是农业,其次是手工业。
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以农业和手工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线索,归纳中国古代农业传统耕作方式的形成过程。
以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为线索归纳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
以朝代为序识记古代冶金业、制瓷业和丝织业的突出成就。
同时注意与古代中国改革内容相联系。
2.占代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同时受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
了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历朝商业发展的表现。
要明确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的原因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地位。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复习本单元内容要联系政治史和文化史的相关知识,综合分析各种历史现象。
4.分析本单元内容应臵于世界经济史中进行对比分析理清中国古代经济由长期领先于世界到后来逐渐落后于欧美国家的基本线索.并分析相关原因。
二.重点知识讲析1、评价古代商品经济(1)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一般来说,衡量商品经济发展的指数主要看投入市场的产品、市场、货币、城市等方面。
商品经济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进取性。
(2)在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商品经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起着不同的作用,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①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中很大一部分人就来自于拥有雄厚资产的商人。
一些商业繁荣的城市,成为封建政权的中心,如临淄、邯郸、大梁、郢等。
②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如隋、唐、北宋的都城洛阳、长安、开封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
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增大。
③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
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工场手工业。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经济上瓦解着封建制度,政治上动摇着封建统治秩序,思想上冲击着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导致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
黄宗羲作为民主思想的代表,猛烈抨击君主专制,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全面认识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
(1)特点:①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单位,男耕女织。
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精耕细作。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实质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③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但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2)弱点:①分散性: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②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③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3)发展因素:有利: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不利: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②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4)作用积极:①农民自己生产自己消费,除了盐铁外一般不必外求,生活稳定②农民是小私有者,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③是封建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是中国古代取得重大文明成就的基础消极:①农民经营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生产,自给自足限制了消费,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②小农经济承受风险能力差,战乱、土地兼并、苛捐杂税都会使农民破产,很难保证政府财政收入③随人口增长和土地兼并严重人均占有耕地减少,导致对草原山地的过度开发,使生态环境恶化④小农经济也是近代以来阻碍社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3、古代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比较13.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之间的关系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作物的推广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料,农业生产力革新的要求又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市场。
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产品商品化的趋势为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商业的繁荣又反过来刺激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商品生产,所以尽管古代统治者把农业看作“本”业加以限制,但由于农、工、商之间的互动关系特点,古代的工商业还是有所发展甚至出现了繁荣局面。
学生在复习时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这一事实。
3、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1)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2)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3)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4)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4、关于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1)过程①商周时期,经济中心在河南、陕西一带;秦汉时期,经济中心在陕西关中地区;三国时期,南方经济开始发展;西晋末年,南方经济呈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不高;②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南北经济差距缩小,开始赶上北方;唐朝时期,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为超越北方奠定了基础;五代十国时期:江南得到更大规模的开发,南方开始逐渐超过北方;两宋时期:南方经济超过北方,并不断壮大、发展。
(2)原因:1秦岭淮河以南自然条件优越;2北方多战乱,南方政局相对稳定;3南方历代统治者为保境安民,重视农业生产,发展经济;4中原人民南迁,为南方带来劳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
(3)经济重心转移对今天的启示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要正确处理稳定和发展的关系。
2.经济发展需要有相应的、好的政策作保障。
3.重视吸收外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引进外来人才,这是落后国家和地区赶超先进地区的关键。
4.开发与环保相结合。
黄河流域开发较早,最后却失去了领先地位,除了其他的众多因素外,生态环境恶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5、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一般原因①生产关系的调整,使经济政策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因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
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③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科学知识的积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④各民族各地区和中外之间经济文化技术的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6、明清时期,中国和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不同发展状况(1)中国:①经济上,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并具有超常稳定性。
②政治上,深受“闭关锁国”、“重本抑末”等传统政策的影响,发展非常缓慢。
③思想上,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陈旧落后的经济观念,使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在其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剥削体系中互相转化,很少投资于手工业。
④文化上,八股取士、文字狱盛行,统治者厉行文化专制。
⑤科技上,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但没有质的飞跃,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
(2)欧洲:①经济上,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进取性②政治上,新兴资产阶级产生,采取重商主义等一系列措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③外交上,殖民扩张,加速资本原始积累④思想上,文艺复习、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⑤科技发展,近代科技产生三、能力训练1.材料一:(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摘自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材料二:(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
凡士工商贾,皆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未也。
今若干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
市肆之中多一个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材料三: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
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
……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1)材料1揭示哪些历史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2)根据材料2,雍正帝怎样看待农工商关系?根据是什么?(3)材料3中反映了清政府的什么政策?你怎样评价这一政策?(4)通过以上材料,你可以获得什么规律性的认识?2.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3.明清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
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湖州有顾渚之紫笋,……常州有义兴之紫笋,……寿州有霍山之黄牙,蕲州有蕲门之团黄,而浮梁之商货不在焉。
——《唐国史补》材料二安徽祁门“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
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祁之茗色黄而香,贾客咸议,愈于诸方。
每岁二、三月,赍银缗缯素求市,将货他郡者,摩肩接迹而至”。
——《全唐文》材料三在民间有较大规模的制茶业者,据《太平广记》中记载:天宝年间,寿州有一个名刘清真制茶业者,“与其徒二十人,于寿州作茶,人致一驮为货”。
——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四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类甚多。
——《封氏见闻录》材料五唐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初税茶。
凡州、县产茶及茶山外要路,皆估其直,什税一,从盐铁使张滂之请也。
自是岁收茶税钱四十万缗……——《资治通鉴》回答:(1)唐朝茶叶生产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对当时经济的发展有何意义?5、阅读下列三段评价商鞅的材料: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 李斯《谏逐客书》材料二“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质矣:”-------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汉书〃食货志》回答:(1)三个材料中哪一个对商鞅变法完全持肯定态度?(2)、你认为材料一中哪句话最不符合当时历史事实?为什么?(3)材料二中作者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错在什么地方?(4)材料三中“务本”指的是什么?(5)材料三中“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作者对商鞅变法导致的这一历史事实持何态度?参考答案1.(1)。
现象:明清时期,许多地主和商人发家以后,用赚来的钱大量买田臵地,建豪华的家宅,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