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No.2 美的本质及特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3.从物质方面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从古希腊开始,有些哲学家注意到美的事物与形式因素 的联系。如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是和谐与比例。
亚里士多德:美是秩序、匀称与明确,即整一。 博克:美是能打动人的本能的客体的性质,即美就是物
体中能够引起爱的性质。如:小、柔滑、融成一片、明 亮等。美不在比例、适宜、完善。 狄德罗:美是关系。有三种关系:实在关系和实在美、 察知关系(相对美)、想象关系(相对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美的事物可以唤起愉悦, 世界上最可爱的是生活。
•同 窗 共 读 整 三 载
•促 膝 并 肩 两 无 猜
• 十 八 相 送 情 切切
•谁 知 一 别 在 楼 台
•楼 台 一 别 恨 如 海
•泪 染 双 翅
•身 化 彩 蝶
•翩 翩 花 丛 来
•历 尽 磨 难 真 情 在
天长 地 久 不 分 开
22
23
24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事物一旦成为审美 对象,它就不再是简单的物质实体,而 是转换成了一种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 观相互渗透而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 美国著名美学家苏姗·朗格将之称为“幻 象”,这是有道理的。
25
主体所感受到的对象是人化了的,通过主 体移情了的对象。
3
(2)休谟:美是对象在人的心里产生的快感。美不是事 物里的一种性质,它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并产生不同的 美。 康德: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形式。他企图调和理性 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矛盾:美不在于事物,当无目的的合目 的性的形式符合主观认识功能(想象力和理解力)并引起 其和谐活动从而产生愉快时,才是美的;这种快感或不快 感虽是个人的,却又像知识判断一样具有普遍必然性,有 “共通感”。
2.客观说
以蔡仪为代表。美是独立于主体的意识之外的,美感是对客观 的美的反映。
美是典型,即个别之中显现着一般的东西。
8
画面半明半暗, 给人以鲜明的 立体感、质感。 人物的微笑和 她清澈明亮的 眼神给人安详、 宁静、温柔的 感觉。
9
圣母神情凝 重,面目端 庄,散发着 一种高贵雍 容之美。 《圣母子》
立普斯(德):“移情”产生美。人的心理会产 生移情现象,即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对象中去。
布洛(瑞士):“距离”产生美。距离是一种心 理距离,与现实世界拉开距离的距离,或是一种 超越实用态度的态度。
7
第二节 当代中国美学家的解答
1.主观说
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美是人的主观意识,客观的美并不存 在,美是主观的,人的心灵是美的源泉。
2
2.从精神方面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分两个角度:一是从客观精神方面探讨,如柏拉 图、普罗提诺、黑格尔;二是从主观精神方面探 讨,如休谟、康德。
(1)柏拉图:美是理念。理念是人的自我意识或主观意 识的神化、绝对化。 普罗提诺:美是物体分享到的“太一”流溢的理念。他 把柏拉图的理念神秘化,称为神明理性(理式),即 “太一”。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强调理念的外化。
5
4.西方现当代的研究概况
19世纪末,心理学崛起,对传统的美的形而 上学的探讨转向对美作心理学的研究,得出美实 质上就是美感,美感不仅意味着主体的感受,而 且意味着客体的美。
6
克罗齐(意):美是一种“直觉”。所谓直觉是 一种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方式,直觉是美感的关键, 谁运用直觉,谁就获得美。
谷鲁斯(德)和浮龙·李(英):“内模仿”产生 美。人对事物进行审美观照时,往往有一种知觉 的模仿活动。
没有可见形象的对象(尽管这些事物是客观存在 的),不能引起人的审美感受。如空气、X射线、 电子等。抽象的思想、概念等,更不能成为审美 对象。
15
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审美物象应该符合形式美的规律。即对象的 色彩、声音、形状之间的组合关系,要有宜人的 性质。
形式美的一般原则:单纯、齐一,对称、均衡, 比例,调和、对比,节奏、韵律,多样统一等。
第一章 美的本质
1
第一节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1.问题的提出
美是什么?始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他提出美是指 “美本身”,所谓“美本身”就是使一切事物成其为美 的共同本质。
一般来说,哲学上的唯心主义者是从精神方面去寻找美 的本质,认为美是精神的产物;唯物主义者则从客观事 物中去寻找美的本质,认为美是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
(1)美是客观的属性。自然事物的美、社会事物的 美都是客观的;艺术美必须附丽于艺术作品,艺术作品 是艺术家审美意识的物态化,是客观的。美必须附丽于 能感染人的感性形象中。
(2)美是一种社会属性和价值。美在人类社会中才 有。它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产生,并随人类社会生活的发 展而发展。美是社会实践达到一定自由的产物。
2.美的日常含义
非美学含义包括:一是用于生理需要满足时的感叹和 对满足生理需要的对象的肯定性评价;二是用于伦理评 价,是对人的言论、行为、思想等肯定性评价与赞同。
12
3.美是一种价值
价值不是一种实体性存在,既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 价值存在于人类的价值活动中。美不是实用或伦理价值, 而是审美价值。
一句话,就是物象的形式一定要和谐,也就是我 们平常说的要美。
只有美的对象才能引起我们的美感。 审美物象形式特点:具体(可感)、符合美的规
律。
16
17
18
19
20
21
音乐 《梁山伯与祝英台》
•碧 草 青 青 花 盛 开
•彩 蝶 双 双 久 徘 徊
•千 古 传 诵 深 深 爱
• 山 伯 永 恋 祝 英台
拉斐尔
10
3.主客观统一说
以朱光潜为代表。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 与物的关系上面。
4.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说
以李泽厚为代表。美是一种人类社会生活的属性、形 象、规律。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11
第三节 美是一种价值
1.美的美学含义
三种主要含义(李泽厚):审美对象、审美性质 (素质)、美的本质(根源)
13
第四节 审美活动中的审美对象
现实世界的事物纷繁多样,只有美的对象才能引 起人的美感。
审美对象应具备的条件:
(一)物象性与意味性的统一
14
1、物象性
所谓物象性,就是物与象的结合。即具体存在的 物质形象。
任何一种审美对象都是由一定的物质材料构成的 具体的形象。欣赏者凭借自己的感官直接地感受 到它们的存在,进而体验到它的美。
3.从物质方面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从古希腊开始,有些哲学家注意到美的事物与形式因素 的联系。如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是和谐与比例。
亚里士多德:美是秩序、匀称与明确,即整一。 博克:美是能打动人的本能的客体的性质,即美就是物
体中能够引起爱的性质。如:小、柔滑、融成一片、明 亮等。美不在比例、适宜、完善。 狄德罗:美是关系。有三种关系:实在关系和实在美、 察知关系(相对美)、想象关系(相对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美的事物可以唤起愉悦, 世界上最可爱的是生活。
•同 窗 共 读 整 三 载
•促 膝 并 肩 两 无 猜
• 十 八 相 送 情 切切
•谁 知 一 别 在 楼 台
•楼 台 一 别 恨 如 海
•泪 染 双 翅
•身 化 彩 蝶
•翩 翩 花 丛 来
•历 尽 磨 难 真 情 在
天长 地 久 不 分 开
22
23
24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事物一旦成为审美 对象,它就不再是简单的物质实体,而 是转换成了一种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 观相互渗透而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 美国著名美学家苏姗·朗格将之称为“幻 象”,这是有道理的。
25
主体所感受到的对象是人化了的,通过主 体移情了的对象。
3
(2)休谟:美是对象在人的心里产生的快感。美不是事 物里的一种性质,它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并产生不同的 美。 康德: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形式。他企图调和理性 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矛盾:美不在于事物,当无目的的合目 的性的形式符合主观认识功能(想象力和理解力)并引起 其和谐活动从而产生愉快时,才是美的;这种快感或不快 感虽是个人的,却又像知识判断一样具有普遍必然性,有 “共通感”。
2.客观说
以蔡仪为代表。美是独立于主体的意识之外的,美感是对客观 的美的反映。
美是典型,即个别之中显现着一般的东西。
8
画面半明半暗, 给人以鲜明的 立体感、质感。 人物的微笑和 她清澈明亮的 眼神给人安详、 宁静、温柔的 感觉。
9
圣母神情凝 重,面目端 庄,散发着 一种高贵雍 容之美。 《圣母子》
立普斯(德):“移情”产生美。人的心理会产 生移情现象,即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对象中去。
布洛(瑞士):“距离”产生美。距离是一种心 理距离,与现实世界拉开距离的距离,或是一种 超越实用态度的态度。
7
第二节 当代中国美学家的解答
1.主观说
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美是人的主观意识,客观的美并不存 在,美是主观的,人的心灵是美的源泉。
2
2.从精神方面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分两个角度:一是从客观精神方面探讨,如柏拉 图、普罗提诺、黑格尔;二是从主观精神方面探 讨,如休谟、康德。
(1)柏拉图:美是理念。理念是人的自我意识或主观意 识的神化、绝对化。 普罗提诺:美是物体分享到的“太一”流溢的理念。他 把柏拉图的理念神秘化,称为神明理性(理式),即 “太一”。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强调理念的外化。
5
4.西方现当代的研究概况
19世纪末,心理学崛起,对传统的美的形而 上学的探讨转向对美作心理学的研究,得出美实 质上就是美感,美感不仅意味着主体的感受,而 且意味着客体的美。
6
克罗齐(意):美是一种“直觉”。所谓直觉是 一种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方式,直觉是美感的关键, 谁运用直觉,谁就获得美。
谷鲁斯(德)和浮龙·李(英):“内模仿”产生 美。人对事物进行审美观照时,往往有一种知觉 的模仿活动。
没有可见形象的对象(尽管这些事物是客观存在 的),不能引起人的审美感受。如空气、X射线、 电子等。抽象的思想、概念等,更不能成为审美 对象。
15
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审美物象应该符合形式美的规律。即对象的 色彩、声音、形状之间的组合关系,要有宜人的 性质。
形式美的一般原则:单纯、齐一,对称、均衡, 比例,调和、对比,节奏、韵律,多样统一等。
第一章 美的本质
1
第一节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1.问题的提出
美是什么?始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他提出美是指 “美本身”,所谓“美本身”就是使一切事物成其为美 的共同本质。
一般来说,哲学上的唯心主义者是从精神方面去寻找美 的本质,认为美是精神的产物;唯物主义者则从客观事 物中去寻找美的本质,认为美是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
(1)美是客观的属性。自然事物的美、社会事物的 美都是客观的;艺术美必须附丽于艺术作品,艺术作品 是艺术家审美意识的物态化,是客观的。美必须附丽于 能感染人的感性形象中。
(2)美是一种社会属性和价值。美在人类社会中才 有。它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产生,并随人类社会生活的发 展而发展。美是社会实践达到一定自由的产物。
2.美的日常含义
非美学含义包括:一是用于生理需要满足时的感叹和 对满足生理需要的对象的肯定性评价;二是用于伦理评 价,是对人的言论、行为、思想等肯定性评价与赞同。
12
3.美是一种价值
价值不是一种实体性存在,既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 价值存在于人类的价值活动中。美不是实用或伦理价值, 而是审美价值。
一句话,就是物象的形式一定要和谐,也就是我 们平常说的要美。
只有美的对象才能引起我们的美感。 审美物象形式特点:具体(可感)、符合美的规
律。
16
17
18
19
20
21
音乐 《梁山伯与祝英台》
•碧 草 青 青 花 盛 开
•彩 蝶 双 双 久 徘 徊
•千 古 传 诵 深 深 爱
• 山 伯 永 恋 祝 英台
拉斐尔
10
3.主客观统一说
以朱光潜为代表。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 与物的关系上面。
4.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说
以李泽厚为代表。美是一种人类社会生活的属性、形 象、规律。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11
第三节 美是一种价值
1.美的美学含义
三种主要含义(李泽厚):审美对象、审美性质 (素质)、美的本质(根源)
13
第四节 审美活动中的审美对象
现实世界的事物纷繁多样,只有美的对象才能引 起人的美感。
审美对象应具备的条件:
(一)物象性与意味性的统一
14
1、物象性
所谓物象性,就是物与象的结合。即具体存在的 物质形象。
任何一种审美对象都是由一定的物质材料构成的 具体的形象。欣赏者凭借自己的感官直接地感受 到它们的存在,进而体验到它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