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效应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顾…
1 调节变量与调节效应的含义 2 调节效应分析方法 • 显变量的调节效应分析方法 • 潜变量的调节效应分析方法
2.2 潜变量的调节效应分析方法
•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或其他特定方法
3 调节效应实例分析(连续变量+连续变量) 4 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的比较
• 调节变量与中介变量的比较
• 百度文库节效应与中介效应分析实例比较
喜欢程度是调节变量还是中介变量? •喜欢程度( w)的调节效应分析结果见表3。
• 由于第二步中乘积项WX 的回归系数不显著(t=-0.98,R 的变化只有0.001),所以喜欢程度( W)的调节效应不显著。 因为同伴关系和学生行为之间的相关系数是一0.232,喜欢程 度(w)的调节效应不显著说明,在固定了喜欢程度( w)后,学 生行为每增加(或减少)一个标准差,同伴关系就减少(或增 加)0.232个标准差,不论w取什么值都是这样。不过,喜欢 程度(w)对同伴关系的主效应是显著的,即喜欢程度(w)的变化 会改变同伴关系。调节效应不显著只是说明喜欢程度(w)的变 化不会改变学生行为对同伴关系的影响程度。
2.2 潜变量的调节效应分析方法
•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或其他特定方法
3 调节效应实例分析(连续变量+连续变量)
显变量: •感恩在压力性生活事件与烟酒使用的关系中的调节效 应 •幼儿抑制性控制对压力与暗示感受性关系的调节效应
潜变量 •徐夫真,张文新.青少年疏离感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关系: 家庭功能和同伴接纳的调节效应检验.心理学报,2011,43 (4),:410−419 •王兴超,杨继平.道德推脱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道德认同的 调节效应.心理科学,2013, 36( 4) : 904 - 909 •吴艳,温忠麟,侯杰泰,Marsh.无均值结构的潜变量交互 效应模型的标准化估计.心理学报,2011,43 (10 ) , 1219 - 1228. •吴艳,温忠麟,林冠群.潜变量交互效应建模: 告别均值结 构.心理学报,2009,41 (12 ) ,1252 – 1259.
• 总的来说,模型建立有赖于对变量的区分,变量 的区分和建模都依靠学科理论或经验常识。考虑将 一个变量作为调节变量或中介变量分析之前,从学 科理论或经验常识的角度要能够解释得通。
4.2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分析实例比较
• 要研究的是学生行为(X)对同伴关系(Y)的影响。 • 将所有变量做中心化。数据分析中只需要下面的协 方差矩阵:
•Thompson和他的合作者在研究脊椎发育不良儿童 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和家庭关系在心理调节中的作用 时,将“发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认知过 程”、“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支持”等变量全都 作为“慢性病压力”和“社会心理状况”之间的中介 变量 。
•显然,“发病年龄”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不能 作为中介变量,因为“慢性病压力”(在后)不会影响 “发病年龄”(在前);“慢性病压力”也不会影响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由父母的学历、职业和收入 等指标测量)。“发病年龄”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应当作为可能的调节变量进行分析:不同的“发病年 龄”,或者不同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患儿的 “慢性病压力”与“社会心理状况”的关系可能是不 同的。
•根据不同的变量水平可以利用SPSS进行方差分析 和回归的处理 •表1分类列出了显变量调节效应分析方法。
问题:如何对分组回归回归系数进行比较?如何验证R22>R12显著?
•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已知X和M不相关(即相关系数 为零),否则调节效应模型不能看标准化解。这是因 为,即使X和M的均值都是零,XM的均值一般说来 也不是零。
•对于给定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有的变量做调节变量 和中介变量都是合适的,从理论上都可以做出合理的 解释。
• 例如,研究小学生某种行为(如欺负行为)对同伴关系 的影响,老师对该生的喜欢程度(简称喜欢程度)既可 以做调节变量,也可以做中介变量。如果认为喜欢程 度与欺负行为关系不大,更多的是受其他变量的影响, 如学习成绩等,这时可以将喜欢程度作为调节变量进 行分析,看它是否影响同伴关系与欺负行为之间的关 系。如果认为欺负行为影响喜欢程度,后者又影响了 同伴关系,则可以将喜欢程度作为中介变量进行分析, 看它的中介效应是否显著。
•上面分析说明,老师对学生的喜欢程度(w )不是调 节变量,而是中介变量。中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 一方面,学生行为对同伴关系有直接负效应,即违 纪捣乱行为多的同学,受同学欢迎的程度会低一点。 另一方面,学生行为通过教师喜欢程度对同伴关系 有间接负效应,即违纪捣乱行为多的同学,老师比 较不喜欢,而老师的态度会影响同学,使同学也比 较不喜欢。
•调节效应(moderating effect)意味着两变量之间的 因果关系随调节变量的取值不同而产生变化.
•在做调节效应分析时,通常要将自变量和调节变量 做中心化变换(即变量减去其均值)。 •在统计回归分析中,检验变量的调节效应意味着检 验调节变量和自变量的交互效应是否显著。以最简 单的回归方程为例,调节效应检验回归方程如下:
•例如,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指导方案的关系,往往受 到学生个性的影响:一种指导方案对某类学生很有效, 对另一类学生却没有效,从而学生个性是调节变量。
•又如,学生一般自我概念与某项自我概念(如外貌、 体能等)的关系,受到学生对该项自我概念重视程度 的影响:很重视外貌的人,长相不好会大大降低其一 般自我概念;不重视外貌的人,长相不好对其一般自 我概念影响不大,从而对该项自我概念的重视程度是 调节变量。
• 喜欢程度(W )的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见表4。由于 不涉及乘积项,可以使用标准化解,用小写字母代 表相应变量的标准化变量。
•由于依次检验(指前面3个t检验)都是显著的,所以 喜欢程度的中介效应显著。由于第四个t检验也是 显著,所以不是完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 的比例为0.338×0.349/0.232=50.8% ,即 中介效应占了总效应的一半左右。
Y=aX+bM+cXM+e
M为调节变量,MX为调节效应,c衡量了调节效应的大小, 调节效应是否显著即是分析C是否显著。
•调节效应与交互效应: -从统计上看,调节效应和交互效应是相同的
(对H0:c=0进行检验,c显著,则调节效应显著) -从概念上看,调节效应和交互效应不完全相同,
交互效应中,两个自变量地位不固定(可以是对称 的、也可以是不对称的),可以任意解释。调节效 应中,自变量和调节变量明确,在一个确定的模型 中两者不能互换。
4 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的比较
4.1调节变量与中介变量的比较
• 如果一个变量与自变量或因变量相关不大,它不可 能成为中介变量,但有可能成为调节变量。理想的调 节变量是与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相关都不大 。 • 有的变量,如性别、年龄等,由于不受自变量的影 响,自然不能成为中介变量,但许多时候都可以考虑 为调节变量。
•调节变量所要解释的是自变量在何种条件下会影 响因变量,也就是说,当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 大小或正负方向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时,这个其 它因素就是该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调节变量。
•调节变量可以是定性的(如性别、种族、学校类型 等),也可以是定量的(如年龄、受教育年限、刺激 次数等),它影响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关系的方向 (正或负)和强弱 。
调节效应
孙丽君 实验心理学教研室
主要参考文献
• 温忠麟,侯杰泰,张雷.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 较和应用.心理学报,2005,37(2):268-274
• 卢谢峰,韩立敏.中介变量、调节变量与协变量.心 理科学,2007,30(4):934-936
1 调节变量与调节效应的含义
•如果变量Y与变量X的关系是变量M的函数,称M为 调节变量(moderator)。就是说,Y与X的关系受到 第三个变量M的影响,这种有调节变量的模型一般 地可以用图1示意。
2 调节效应分析方法
•这里分两大类进行讨论。一类是所涉及的变量(因 变量、自变量和调节变量)都是可以直接观测的显 变量(observable variable),另一类是所涉及的 变量中至少有一个是潜变量(1atent variable)。
2.1显变量的调节效应分析方法
•变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类别变量(categorical variable),包括定类和定序变量,另一类是连续变 量(continuous variable),包括定距和定比变量。 定序变量的取值比较多且间隔比较均匀时,也可以 近似作为连续变量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