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5e60a7a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40.png)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论文一、引言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传承着民族的智慧与精神。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更是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手段。
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如何提高古诗词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成为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课题。
本文试图从教学实践出发,探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二、古诗词教学的意义与价值1.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领略古人的智慧,感受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审美情趣。
2.传承民族文化。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学习古诗词有助于学生了解民族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育民族精神。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如爱国主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汲取民族精神的营养,培养良好的品质。
三、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1.教学方法单一。
在当前的古诗词教学中,部分教师仍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2.教学内容枯燥。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诗词的背诵和默写,忽视了诗词的意境和内涵,使得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流于表面。
3.评价体系不完善。
在古诗词教学评价中,部分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应试心理。
四、古诗词教学策略探讨1.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应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注重诗词意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品味诗词的意境,让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感受诗词的魅力。
3.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可采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诗词创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完善评价体系。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的表现。
浅谈现代诗歌教学
![浅谈现代诗歌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1c2c4128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d5.png)
浅谈现代诗歌教学现代诗歌教学,是一项需要我们思考与探索的任务。
现代诗歌的诸多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但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挑战。
下文将围绕现代诗歌教学的难点与方法进行探讨。
一、难点分析1、语言难度大现代诗歌作品的语言往往是模糊或者非常抽象的,运用各种诗歌技巧和修辞手法,无法轻松理解。
这就给学生阅读、理解、分析诗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诗意较强现代诗歌风格多样,有的甚至没有明确的意境,而是交给读者自己去构造。
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不能单纯地传授现代诗歌的表面形式,而要求我们进一步解读其背后的意蕴,引导学生在思维上灵活开放,多角度地理解与理解。
3、虚构性较强相比于现实主义的作品,现代诗歌往往更具有虚构或者是想象性,这也为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让学生认识到虚构与真实之间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提供相关的问题与画面引导,让学生动脑思考,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想象力。
1、从关键词入手现代诗歌的词汇语言往往复杂,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们可以采用从关键词入手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其涵义。
因为关键词能够贴近学生的认知及生活,这样既能避免语言的难度问题,又便于学生对一些重要的词汇及意象进行单独分析。
2、采用问题导学法现代诗歌往往没有明确的意境,学生也很难直接获得诗歌的深层含义。
因此,针对诗歌主题和核心,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对比分析,从而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注重课堂互动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再适用于现代诗歌的教学,而是需要注重课堂互动,让学生从听众角度,进行诗歌欣赏。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共同探讨作品的意义和表现手法,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厚植学生的信心与自主思考能力。
三、教学案例1、李白《将进酒》李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被誉为诗仙。
《将进酒》是他的一首名篇,讲述了诗人自娱自乐,豪情万丈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针对这首诗,我们可以采用从关键词入手的方法,比如“举杯邀明月”、“共君吴下楼”,引导学生了解每个词的意义和情感内涵。
诗性的启迪──以《再别康桥》为例浅谈诗歌教学
![诗性的启迪──以《再别康桥》为例浅谈诗歌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01d1b240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48.png)
诗性的启迪──以《再别康桥》为例浅谈诗歌教学提起诗歌教学, 大家都有自己的妙招, 我今天就我这一个月的教学经验, 班门弄斧, 结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谈一谈自己对诗歌教学的一点想法。
提起诗歌教学, 大家普遍感觉难教,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我们先从诗歌这种文学的特点看。
诗歌是一种非实用的非功利性的表现人类心灵世界的文学样式。
首先由于诗歌高度的概括性, 鲜明的形象性, 意象的复杂性, 语言的跳跃性等特点, 造成我们对诗歌理解的困难。
其次由于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阶段, 人生观, 世界观, 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 加之人生、社会阅历的缺失, 审美修养的不足, 知识结构的欠缺都给我们的诗歌教学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和问题。
再次, 由于诗歌是一种主观情感非常浓厚的文体, 对其解读也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这一方面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灵活性, 自由度。
另一个方面对我们无疑也是一种挑战, 就是你如何去把握诗歌课堂的这种自由性和灵活性。
最后由于学生自身条件的限制, 导致他们面对诗歌的时候很陌生, 也很无助, 他们不知道从何入手。
他们心灵与诗人的心灵之间形成了一种隔阂。
况且, 古代对诗有这样的说法“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 不能说真是这样, 但也有一定的道理。
面对这样的问题, 我们该如何去教, 如何把这些“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东西传达给学生呢?这无疑是摆在诗歌教学过程中的第一个问题。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我采用了读、想、做三者相结合的方法, 来完成诗歌的学习。
一、反复美读学习诗歌, 我们最基本要做到对诗歌的语言有所感知, 能够通过对内容的把握, 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进而去了解、借鉴诗歌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
而这些目标的实现, 又与对诗歌的的朗诵是分不开的。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证明: 视觉与美感之间只能构成间接的情感对应关系, 中间需要联想和想象的帮助。
而听觉与美感之间却可以构成直接的情感对应关系。
浅谈小学诗歌教学
![浅谈小学诗歌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655eec1852d380eb62946d3a.png)
浅谈小学诗歌教学摘要:诗歌具有感情强烈,想象丰富、语言精练、音韵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
小学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要根据诗歌的这些特点去丰富学生的情感,发展想象力,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关键词:诗歌教学理解想象一、引导学生理解诗的语言(一)帮助学生扫除文字障碍,了解诗的大意由于汉字在发展过程中定义不断演变,所以学习古诗要让学生了解字义,进而明白诗的意思,体会出诗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介绍古诗中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让学生懂得古今汉语的变化,避免望文生义。
如:杜牧《山行》中的“坐”、”寒山”、“出处”、“红于”这些字词,“停车坐爱枫林晚”,这些字句,都是需要给学生讲解清楚的,只有讲清了这些字、词、句,学生才能很好地理解全诗所描述的深秋季节诗人乘车观赏枫林晚景的基本内容。
其次,还应用揆情度理的原则去衡量。
如家喻户晓的《木兰诗》有这样几句:“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木兰从头一天夜里已见军帖,“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其心事重重,不言而喻。
她所以停梭止织,正是她有所虑,有所忧的表现,怎么能“无所思”“无所忆”呢?在教学中如何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思”和“忆”呢?经查阅《诗经》的十五国风中用“思”字的诗句就有二十篇之多,其中不涉及男女爱情相思之意的仅七八篇。
这样,国风中十之六七的“思”字都是指男女相思慕而言,就是现代汉语中所谓“害相思病”的“思”字的含义。
(二)理解描绘诗中图景的形象语言诗中的语言具有精练、含蓄、形象的特点。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会诗中所包含的激情,使学生受到感染,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同步发展。
因此,教师要运用诗歌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感知事物的形象。
如《瀑布》(第五册)、《望庐山瀑布》(第六册)同是描写瀑布的诗,《瀑布》是现代诗,在描写中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声音、写色彩、写形态,描写得十分细腻。
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诗中的形象语言引导学生既感受到瀑布的雄壮美“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又感受到瀑布的温柔美(如尘,如雾)。
浅谈如何搞好小学古代诗歌教学
![浅谈如何搞好小学古代诗歌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dcaf5dde76eeaeaad1f3305a.png)
、
化 的目的。”
二 、诵 读的作用 是在反复诵读 的过程中体 会诗歌的语 言和韵律美 ,并受 刭情感 的熏陶 2 0 世纪 3 0 年代初 ,夏 丐尊等专家说 : “ 读,原是很重要的,从前的人读 书 ,大 多不习文 法,不重解释,只知在读上用死工夫 。他们 朝夕诵读,读到后 来 ,文字也 自 然通顺 了,文义也 自然 了解 了。… …”近来学 生们 大家 虽说在学 校里 “ 读书 ”或 “ 念 书”,其 实读和念的时候很少 ,一般学 生只做到 “ 看 ”而 已 我认 为语言学科 ,不该只用眼和心,须于眼和心 以外 ,加用 口及耳才 好。 读就是心 、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萧涤非说 : “ 律 诗本是一种 具有 音乐性的诗体,诗人完成一首律诗 , 往往不是用笔写 出来 的而是用 口吟 出来的 。 对于一首律诗特别是象 《 秋兴 八首》这样的七律的鉴赏,更需要下一 点吟 咏的 工夫 。这倒不是单纯 为了欣赏诗 的音 节的铿锵 ,而是为了通过抑扬亢堕 的音节 来更好地感受作者那种 沉雄勃郁的心情。前人评 《 秋兴八首 》谓 浑浑 吟讽,
浅谈如何搞好小学古代诗歌教学
4 6 5 5 5 0 河 南省新 县福 和希 望 小学 吴玲玲
接 蔓 :要搞好小 学古诗歌的教学 ,让 学生体会诗歌 的语 言美和韵律 美,理解诗歌 的思想感情 ,陶冶思想情操 ,诵读是对 小学生诗歌启蒙教育的 关键 ,也是
诵读 教学 佳趣当 自得之 ’”这虽然是针对律诗 的特 点而言,其 实何尝不可以看作诵读古 代诗歌的共 同特色 。这种方法似笨拙 ,实巧妙 。它 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 意境、风格、节奏等都铭刻到 自己的脑海 中,一辈子也磨洗不掉。因而才可能 对 它们耳熟能详,而理解得 十分透 彻。 三、晨开诵读应根据 学生年龄特点 和诗歌特点 予以指导 首先,诵读 强调实践性 ,注 重读的过程 ,遍数多是其 基本要求 。课 程标 准从 “ 过程和方法 ”的维度 出发 ,强调古代诗歌 的启蒙教育应突 出实践性,在 反复的诵读 实践中模仿、尝试诵读方法的不 同变化 ,再积 累诵读 的经验 。这个 过程不同于以会背为 目标的检测 。南宋朱熹 说: “ 读之 ,须读得 字字响亮,不 可误 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不 可牵 强暗记。只要多诵 数遍 , 自 然 上 口,久远不忘。古人云: ‘ 读书千遍 ,其义 自见。’谓读得 熟, 则不解 说, 自晓其义。”叶圣陶说: “ 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 的不仅理智 地 了解 ,而 且亲切地体会 ,不知不觉之间, 内容与理法化而 为读者 自己的东西 了,这 是最可 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 ,才会终 身受 用不尽 ”,所 以他 要求: “ 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 一种 负担 ,一遍一遍地读 来入调 ,一遍一遍 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 点能够背诵 , 而自 然达到纯 熟的境界。”转贴于其次,诵读还要强调诵读 的目的性 。诵读 的 基本表现形式是 朗读 。 “ 用 普通话正确、流畅、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 ”列在 了每 个学段 阅读 目标 的第 一条 。朗读 是指放 声读。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诗歌 特点予 以指导 ,使 学生明白读 的 目的和要求,表达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和心理 变化 ,注重对具体读 法的指 导,注重停顿、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不 同、思 想感情和心理变化之间的微妙关系,即课程标准所说的 “ 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 节奏等体味作品的 内容和情感。” 再次 ,诵 读的训练要 注意层次性 和多样性 。根据 课程标准 的要求,结合 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随着理解领悟能力的增强,学生的诵读技巧会越来越 高, 老师必须根据这些特点确定不 同学段的诵 读的不同要求和训练方法:组织课堂 的诵读实践要适应学生的趣 味,采取多种 训练方法给学生示范和 引导 。 总之 ,诵读 是和情感 体验 、语言积 累紧密结合在 一起 的,指反 复多遍, 最终烂熟于心的读 。学生吟诵诗歌 ,抑扬顿挫 ,韵味无穷,有意识地在诵读过 程中体验情感,领悟 内容,不仅可 以感受到汉 语言音律 的美,诗歌意境的美, 形象的美,还可 以积累语言 ,受到熏陶和感 染。与朗读 相比,诵读 更强调个人 体验,更强调内化。诵读是古代诗歌启蒙教育的贯穿始 终的方法 。
浅谈新课标下的诗歌教学(全文)
![浅谈新课标下的诗歌教学(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498fac52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a0.png)
浅谈新课标下的诗歌教学(全文)【摘要】诗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新课标下。
诗歌应该怎么引导学生学,这是语文教师要面对的问题。
本文从诗歌的特点入手,提出诗歌教学的策略: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抓住诗眼,把握诗歌的“情”与“志”,引导学生想象,品味诗歌的意境,加强鉴赏实践,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关键词】诗歌教学技巧能力诗歌是人类的母语,它是一种语言文化最精华的体现,也是最集中体现语言“文学性”的一种样式。
它具有音乐性、抒情性、凝练性、形象性等特点,通过阅读鉴赏诗歌,可以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修养。
所以诗歌教学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而也理所当然成为当前语文教改和课改的重点之一。
新课程标准对于诗歌阅读教学能指导学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
1 反复诵读,培养语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诵读诗歌可以让读者感受诗歌的外在形式美,对诗歌产生感性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反复诵读,充分体验诗歌的韵律之妻、形象之美,得到审美的愉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当然,这种诵读并非是简单意义上的学生的自由朗、读,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必须起到指导的作用,对学生朗读时音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句子的停顿、情感的把握等方面作必要的点评,让学生知道自己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总之,务必让学生多诵读,有节奏地诵读,读出感情,读出作品独特的神韵。
2 抓住诗眼。
走近,把握诗歌的“情”与“志”闻一多在《冬夜评论》里说:“诗是被热烈的情感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
”古语说:“诗言志。
”可见,诗不仅缘情而且言志。
在教学中,为了更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情感和志趣理想,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把握。
2.1 注重析字析句,找出诗歌的闪光点,挖掘诗歌的感染力凝练含蓄地表达情感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
经典的作品中常有极富表现力并透露诗人情感的字词或句子,我们称之为诗眼。
它们是诗人的匠心所在,也是诗文的精华。
浅谈小学古诗文教学要重点把握的三个层面
![浅谈小学古诗文教学要重点把握的三个层面](https://img.taocdn.com/s3/m/d4a0d7ec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54.png)
浅谈小学古诗文教学要重点把握的三个层面小学古诗文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要重点把握三个层面:文本层面、情感层面和实践层面。
文本层面是指对古诗文本本身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默写、背诵等方式,掌握古诗文的基本知识,了解古诗文的作者、背景和写作目的。
要帮助学生解读古诗文的意义,培养对文本的细致观察和思考能力。
可以通过问题引导、讨论、填充、连线等方式,让学生从字词、句子和篇章的层面上理解古诗文的内涵和特点。
对于《静夜思》这首诗,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句子为什么短?”“句子有什么特别的修辞手法?”等问题,引导学生发现、理解和分析诗歌的特点和意义。
情感层面是指通过古诗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情感体验。
古诗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在教学中,要通过朗读、演唱、情感导入等方式,引导学生全情投入,感受古诗文的美和力量。
可以通过情感导入、情境重现、情感回归等方式,让学生深度体验古诗文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对于杜甫的《登高》这首诗,可以通过让学生模仿登高的感受、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色和感受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体验诗人登高时的豪情和壮志。
实践层面是指通过古诗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
可以通过模仿创作、改编创作、写古诗文等方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创造出自己的古诗文作品。
可以给学生一个启发性的题目或主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展开想象,完成自己的古诗文创作。
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古诗文的语言、形象和情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小学古诗文教学要重点把握文本层面、情感层面和实践层面三个层面。
通过深入理解和分析古诗文的文本,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通过情感导入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情感体验;通过创作和应用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浅谈幼儿诗歌的教学方法.doc
![浅谈幼儿诗歌的教学方法.doc](https://img.taocdn.com/s3/m/8dfff88a5f0e7cd18525368e.png)
浅谈幼儿诗歌的教学方法浅谈幼儿诗歌的教学方法幼儿诗歌简称儿歌,它的特点是有一定的主题,意境优美,语言精炼,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颇为幼儿所喜爱。
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幼儿的年龄及诗歌本身的特点,大多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图文并貌法就是将教学内容直观化,让幼儿一边观察,一边学习。
例如在学习儿歌《藏猫猫》时我就考虑到,儿歌中的星星,月亮,云朵这三者之间的藏猫猫游戏,对幼儿来说不是那么好理解,我就现场在黑板上画了一副该儿歌意境的简笔画,引导幼儿看图理解儿歌的内容,每一句诗歌都有相应的画面去诠释,理解了画面后,再反过来通过画面把儿歌一句一句地说出来,这样的情况下,幼儿很快就能理解并掌握了儿歌的内容。
二.情景表演法情景表演法就是由老师或小朋友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肢体语言来表现儿歌内容。
如在教《我要自己走》这首儿歌时,我就鼓励幼儿去表演儿歌中的不同人物,“小鸟自己飞”,我就让孩子们自己创编小鸟飞的动作,动作做的好的就让其他孩子也去学一学,然后“小兔自己跳”,“小鱼自己游”,“小马自己跑”等句我都让孩子们自己发挥他们的想象,用肢体语言来表达,等表演完了,一首儿歌也在轻松愉快中学会了。
三.接龙游戏法有时在儿歌学得半生不熟的时候,幼儿容易失去耐心,就显得注意力容易分散,怎么样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游戏。
我在教学过程中用的最多的就是“接龙游戏”,就是老师念前一部分,孩子们接后一部分,看谁接待又对又快!比如在教儿歌《小白鹅》时,孩子们熟悉了内容后就开始散漫了,我就和他们来玩“接龙游戏”,我说“穿白衣”,孩子们接“带红帽”,我说“走路...”,孩子们连忙接“摇摇摆摆”,我说“伸着...”,孩子们连忙接“颈子直叫”,我又搞怪地指着他们说“你是谁?”他们赶快说“小白鹅!”我又问“叫什么?”他们忙接道“我唱歌!”我继续问“唱的啥?”他们不假思索地答“哦,哦,哦!”我又问“谁教的?”他们立刻用小手指着自己“我,我,我!”哈哈,如此两遍下来,这首儿歌就滚瓜烂熟了。
浅谈诗歌教学
![浅谈诗歌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e1ad601e6edb6f1aff001fae.png)
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浅谈诗歌教学摘要:诗人写诗,将瞬间多彩的心灵之光倾刻灌注于凝练的文字。
对于读者,若能透过文字层面真正探测到诗人的情感核心不能算是一件易事。
单从教学的角度来讲,若将诗人的情感生活化的呈现于学生面前进而让学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深处的世界那就更不是一件易事了。
针对于此,本人在教学中一直探索诗歌解读的途径。
随着日子的更迭,略有所体会,现简要阐述如下:一、从诗歌的特点出发,还诗歌以生活本貌,从而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
二、从诗歌本身的字词出发,研究其用此字非彼字的理由,进而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
三、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有助于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
四、学会并运用想象把握诗歌的内涵,以完成与诗人心灵的对接。
关键词:诗歌教学心灵世界诗人写诗,将瞬间多彩的心灵之光倾刻灌注于凝练的文字。
对于读者,若能透过文字层面真正探测到诗人的情感核心不能算是一件易事。
单从教学的角度来讲,若将诗人的情感生活化的呈现于学生面前进而让学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深处的世界那就更不是一件易事了。
针对于此,本人在教学中一直探索诗歌解读的途径。
随着日子的更迭,略有所体会,现简要阐述如下:一、从诗歌的特点出发,还诗歌以生活本貌,从而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
古今诗歌,尤其是经典作品,无不是对生活的高度浓缩,对生活的认识的高度概括。
我们在教学中应从诗歌的特点出发,还诗歌浓缩的生活以本来面貌。
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那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和“那榆阴下的一潭”的象征意义。
当我们从诗歌意象的特点入手,去寻求这些意象与诗人之间的联系的时候,我们发现了这几个意象所具有的柔美、飘忽、自由、湿润的特点。
比如河畔的柳树,饰之以金色,描绘它在夕照中呈现的形象;软泥上的青荇,赋之以柔美,活画其在水底招摇的姿态;还有那拜伦潭倒影着彩虹的景象,不正活脱脱地表现出诗人重返康桥后的喜悦心情?问题在于,为何异国的康河令徐志摩如此神魂颠倒、难舍难分?徐志摩曾两次到英国,都是怀着对自由民主的向往,因为与当时炮火连天、灾难深重的祖国相比,英国的确是一块自由的乐土。
浅谈诗歌教学的几点体会
![浅谈诗歌教学的几点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0ec6398db9d528ea81c77992.png)
诗歌 中的无尽之美 ,朦胧虚无 ,只有通 过想象 和体味才 能
的艺术空 间。
提高道德 修养 。中学语文教 材选编 了大量古典 诗词经典 作
品 ,意 欲 通 过 教 学 ,培 养 学 生 对 美 的 感 受 理 解 能 力 ,树 立 正 确 的审 美 观 、价 值 观 、进 而 完 善 人 格 。 那 么 ,古 典 诗 歌 有 什 么 特 点 呢 ? 朱 光 潜 先 生 说 : “ 诗 的 境 界 在 刹 那 中见 终 古 ,在 微 尘 中显 大 干 ,在 无 限 中 富 无 限 ” ,这 说 明 诗 歌 的 特 点 是 :以 少 胜 多 ,寓 无 限 于 有 限 。
法 、论 证 方 式 。 如 给 《 们 中 国 人 是 有 骨 气 的 》这 篇 议 我
论 文 ,先进行 阅读赏析 ,然后 以 “ 我们 中学 生应有修 养”
为 中 心 论 点 仿 写 一 篇 文 章 ,先 交 流 仿 写 思 路 (中心 论 点 已
证 )整体仿写 。
通 过 多 篇 文 章 的整 体 感 知 ,归 纳 议 论 文 阅 读 写 作 的 方 法 技 巧 ,总 结 二 者 间 的相 互 联 系 ,然 后 按 不 同 的侧 重 点 进
1 景生情 。杜 甫的 《 . 触 登高 》:风 急天高猿 啸哀 ,渚
清 沙 白 鸟 飞 回 ,无 边 落 木 萧 萧 下 ,不 尽 长 江 滚 滚 来 。万 里
悲秋常做 客 ,百 年多病独 登台 ……就是作者 年老体衰 ,扶
浅谈诗歌阅读教学目标设计
![浅谈诗歌阅读教学目标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c202239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08.png)
浅谈诗歌阅读教学目标设计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充满了美感和抒发情感的力量。
在语言艺术教学中,诗歌的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设计合适的教学目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本文将浅谈诗歌阅读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方法。
一、诗歌阅读教学目标的重要性1. 增进学生对文化的理解:诗歌是文化的一部分,通过阅读诗歌,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着独特的美感和表达方式。
通过阅读诗歌,学生可以培养对美的欣赏和感知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诗歌的语言通常比较简洁而富有表现力,通过学习和分析诗歌,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更好地运用语言进行思考和交流。
二、诗歌阅读教学目标的设计方法1. 培养学生的诗意体验能力:通过多样化的诗歌选材和诗歌鉴赏,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诗歌独特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例如,通过让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创设适合诗歌阅读的氛围,让学生能够深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培养学生的诗歌解读能力:通过教授不同诗歌的形式、修辞手法等,指导学生分析和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例如,教授学生如何理解诗歌中的隐喻、比喻等修辞手法,以及如何从字面和意象上去理解诗歌。
3. 培养学生的创意写作能力:通过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他们自己创作诗歌。
例如,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主题,引导他们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三、诗歌阅读教学目标的实施策略1. 注重师生互动:在诗歌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
可以组织诗歌朗诵比赛、诗歌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2. 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并能吸引学生的诗歌作品。
同时,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教学,如与音乐、绘画等学科搭配,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教师可以组织写作竞赛或作文展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诗歌创作。
浅谈小学语文诗歌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诗歌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ce375c641eb91a37f1115c78.png)
以及社会、 民俗、 人文等与学生生活和体验有一定的距离, 所 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联想, 使诗情画意在学生 头脑 中形成画面。这样 , 才能使学生领略到诗的意境, 受到 熏陶感染 , 并促进学生想像力的发展 。
让学生在反复吟咏中获得审美愉悦, 真切体会诗歌所包含的 独特的韵致。 如读《 速建德江》 语调宜低沉, 时, 语速宜缓, 在 低吟中体味诗人身处异地的孤单寂寞的惆怅心情。 总之 , 面对古诗词这个美丽动人的情感世界, 教师应用
如刘禹锡的《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 潭面无风镜未 磨。 遥望洞庭 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在教学时当学生对
了。 教学 中就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 体会作者的情感和用词 的精妙。 二、 启发想象,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 ‘
由于年代 久远 , 者经历有 异 , 作 诗歌所 反 映的情 感、 界 境
两岸/ 猿声/ 啼不住, 轻舟/ 已过历 重山。又如: 宿新市徐公店 ( 杨万里)篱落/ 疏疏/ 一径/ 树头/ 深, 花落/ 成荫。儿童/ 未/ 急 走/ 黄蝶, 追, 飞入/ 菜花/ 无处/ 。 寻
播放 优美 动 听的 《 舟唱 晚》 渔 旋律 中 , 学生尽 情地 创造 意 境
学方法 、 技巧谈几点看法, 以求证于大方之家。
一
美、 学生充满个性的诵读 、 生动而又形象的语言、 抽象而又多 彩的画面让我感受到学生想像中的意境美, 同时也使我感受 到了学生无限的创造力。 可见, 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靠想像
“ 是学 习诗歌的主要手段之一。 读”
诗歌 抑扬 顿挫 , 琅上 口, 节优 美 , 琅 音 气韵 流转 。 歌 的 诗 “ ” 读 要讲 究节 奏 , 类似 音 乐 中的节拍 , 国古诗 中称节 奏 它 我 为“ 音步 ” 四言诗 ( 见于 《 。 常 诗经》 有两 个音 步 , 言诗有 三 ) 五
浅谈现代诗歌教学策略
![浅谈现代诗歌教学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c7a3674ecfc789eb162dc80d.png)
054|教材教法丨浅谈现代诗歌教学策略◎霍丽虹在所有文学体裁中,诗歌是最早出现的,具有 数千年的历史,这种文学体裁在现在依然很流行,被广为流传。
现代诗歌中作者常常运用意象对自 己内心的感受进行表达,语言较为含蓄委婉。
在诗 中常用到夸张、拟人、排比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在 对其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开动脑筋,将自己的创造 的出,在教学 :进行 ,学 赏到现代诗歌的美、感受到现代诗歌的意境,并学会创造诗歌。
―、现代诗歌教学现状(一)学学习学生在学习现代诗歌的教学课堂上缺乏学习 动 ,是现代诗歌教学 的因。
学生学的是和 有的,点,用的教学 较为一,没用对学生进行引 导,其 的感受到诗歌的 美、音乐美和绘美,学 学 诗歌的 。
(二教学过程一:在现代诗歌教学的过程中,一教用的 是 师 ,学 的学 ,动学的积极,学 动 到教学动中,学较为被动的 ,体 有的现出,教师 为 教学的 ,教学的有 受到 。
这种为了应 的教学 ,将现代诗歌美 现出 ,法 学 生的赏和感 到有效的 。
(三)作 到排在中到,学生的作文题目中有体,诗歌 的字眼,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在字数显更具有公平性,但是,也减少了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创作机会,更是让学生觉 现代诗歌并 。
其实,现代诗歌跟文章的文学 相同,从古诗 就 出,学随口就说出很多优美的古诗句,但是对 言的背诵却很困难,更别说随口说出几句了,而现代诗歌和古诗 的诗是相同的,有的只是改变了语言。
学校此减少对学生现代诗歌的教育力度。
二、现代诗歌教学策略(一 动学生的 经验,读出情感体验教师在现代诗歌的教学过程中,视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对诗歌进行理解的过程中要和自己的 经验相结合,学生从诗歌中领会到独特的情感体验,便学用自己感到的经验对诗歌进行 解。
例如,在教学《未选择的路》时,诗中有这样一 句话:“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惜我不能同 时去涉,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学生在朗读的 时候,体会到有时候自己在分岔口 道如何选择的感觉,这种感觉源自 实的 中,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体会。
浅谈诗歌教学的整体策略
![浅谈诗歌教学的整体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4d4744ff7c1cfad6195fa7bc.png)
经 , 《 明文选 》李杜 韩苏之 诗,韩欧曾王之文 ,非高声朗 昭 而语文 新课标 把 “ 工具 性和 人文性 的统一 作 为语文课 诵 不能得 其雄伟之概 ,非 密咏恬 吟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它
“ 赏文学作 品,能有 自己的情感 强调 了 “ 欣 朗读”在教学 中的重要作用 。而诗 歌在所有文学体
学 探讨
浅谈诗歌教学 的整体策略
王晓芳 四川省三 台县 中新镇初 中校 ,四川 绵 阳 6 11 2 13
随着新课程 的全 面推进 ,初 中诗歌教学中积聚的问题 日 键的字 、词 、句 , 弄懂 诗中特有的语法结构 ,分析 诗中所用
益突显, 尤其诗 歌教学 策略滞后 的问题 , 严重影响 了对我 国悠 的修辞手法 等,让学生真正地进人诗 的意境。
文文学教育思想的 回归 。教学 中对 意境 的分析最需要具备一 定 的体 验和感 悟 ,老师在引导学生通过意象感 受到诗 中所展 的。诗的情感 ,诗 的意境 ,诗的意象无一不是读 出来 的。通
过读 才能让我们真切体会 到诗 歌语 言如歌如舞 的音乐之美 。 示 的画面和表达的情感 ,并结合作者 的写作背景 和情感 经历 因此在 教学 中我们 一方 面 向他们讲 清楚诵 读 的重要性 ,引 分析意境 的内涵后 ,就应 让学生积极调动生活体验和诗人 沟 起他们 的重视 ,一方面循序渐进指导他 们掌握诵读技巧。还 通对话 ,从 而融人到诗人营造 的意境 中去 , 应根据学生 的个性 特征采取不 同的朗读 方式 ,或听读 ,或范 因此诗歌教学必须尊 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对于一首诗 , 读 ,或领读 ,或齐读 ,让学生在读 中去感知 诗歌所 表述的形 学生的欣赏和体验可 以高低有别 ,只有 学生各具特色的个性 象 ,让学生在诵读 、吟咏中品味诗歌 的意蕴 ,达到 心领神会 体验,才会激发学生 的创造动力 ,回归诗歌的风采。 的效 果。 例如 ,教学 《 乡愁 》时 ,为 了从根本 上激 活学生感情的 我 在 教 学 时 ,就 注 重 了学 生 的读 。 在介 绍 完 诗 人 背 潮水 ,我先让 学生谈 最想家时的感受来唤醒学生 已有 的情感 景后 ,我播 放 了 《乡愁 》配 乐诗 朗诵录 音 ,让 学生 初步感 体验 ,然后通过反 复诵读涵咏 、角色换位想象 、歌 曲渲染 、 知 ;再 让学 生配 《思乡 曲 》 自由读 ,去感 受诗 人那炽 热 的 迁移发散等方式让学 生对诗中的意象进行再体验 ,再感悟 , 中国心 。然后 通过 我对 诗歌 的点评 ,让学 生在 我的 范读下 在不断的生成 、深化新 的体验 过程 中 ,将学生的情感层层推 进一 步体 会诗 意 ,同时我 又强 调哪些 地方 要注意停 顿 ,突 进 ,完成与教材零距 离的对话 ,与诗人 的情感融为一体。 出重 音 ,把 握节 奏 ,如乡愁 / /一枚 / 小 的 /邮票 , 是 小 (“ 小小 ”重读 ) 再让 学生 在 比赛 中反 复 朗读 ,背 诵体 会
浅谈小学诗歌教学
![浅谈小学诗歌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5aa27e797fd5360cba1adb09.png)
语 境 中 。 一 定 的 文 化 背 景 下 , 能 在 才 使 学 生 更好 地 感受 文 中 的内容 .领会 文 章 的思 想 感情 教师 要 充分 利 用课
果 的 一 封 信 中 的 内 容 :在 世 界 的某 “
不 要 吟 : 的 生命 在 诵 读 , 得 生 活 它 它
诵 。 未 能真 正 理 解 诗 情 诗 境 。 但
具体存在问题分析 : 1 解文 知— 肢 教 学思路机械 陈旧
让 文本 的解 读 肤 浅 鄙 陋 . 成 诗 歌 教 造 学 的 “ 光掠 影 ” 象 。 浮 现
虚应对话一 思维缺席理 智 引退
教 学 , 会 “ 读 ” 至 “ 解 ” 就 会 就 误 甚 歪 .
教 师 注 释 、 解 , 时 配 以幻 灯 片 、 讲 有 录
音 进 行 辅 助 。 然 学 生 能 够 熟 练 地 背 虽
玩 索 每 一词 每 一 语 每 一 句 的意 蕴 . 同 时 吟 味 它们 的节 奏 。 ’新 诗 不 要 唱 。 ’ “
导 入语 , 以 以诗 词导 人 、 语导 入 或 可 成
了圆 明 园 。 个 强盗 大肆 抢 劫 . 一个 一 另 强盗纵火焚烧 . 原来 ‘ 利 ’ 是 进 行 胜 就
一
首 动 人 的 乐 曲 . 开 头 更 要 定 好 基
调 . 人 心 弦 … … 导 入 有 法 . 无 定 扣 但 法 , 在 得 法 。 师应 灵 活 设 计 , 妙 贵 教 巧 运用 . 导人 这个教学 的“ 一锤 ” 使 第 . 敲 在 学 生 的 心 灵 上 .进 出 迷 人 的 火
‘ 绎 意 蕴 ’ 意思 . 读 只 是 ‘ 索 纳 的 默 玩 意 蕴 ’ 工 作 做 得 好 . 有 朗 诵 才 能 的 只
浅谈中学语文诗歌教学
![浅谈中学语文诗歌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97cbb43e5a8102d276a22fbf.png)
6 3 7 3 1 5 )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 1 6 7 2 - 1 5 7 8 ( 2 0 1 3 ) 0 1 - 0 0 9 4 - 0 2
中华 民族 在 其 悠久 的历 史 中创 造 的灿 烂 文 化 ,是 一座 伟 大 的宝 库 。在 这 座 宝 库 中 , 诗 歌 占有最 光 辉 、 最 显 著 的地 位 。有 人 说, 中 国是 诗 的 国度 , 这种说法一 点也不过分 , 在 我 国 的文 学 史
留 于宦 海 与 他 人 同流 合 污 的 心 志 。 再如 , 著 名 的政 治 家 和 诗 人 曹
进行 诗 歌 教 学 可 以激 发 学 生 爱 国 主义 情 感 ,提 高 学 生 的 民
族 自豪 感 。这 不 仅 因为 爱 国主 义 是 我 国古 代诗 歌 的一 个 基 本 主
题, 而 且 还 因为 从 我 国 诗 歌 的发 展 史 中 。 可 以看 到我 国古 代 光 辉
象、 新颖、 富有激情 , 闪烁 着 智 慧 的 火 花 和哲 理 的光 芒 。 这 对 于 学 生扩 大 视 野 、 增长知识 、 提 高 鉴赏 水 平 、 增 强 表 达能 力 。 都 有很 重
要 的作 用 。
2 诗歌教学中。 中 学 阶 段 的 主要 目标 在诗 歌 教 学 中 . 中学 阶 段 的 主要 任 务 从 总 体 上 讲 是 识 别 诗 歌 的 个体 及 其 不 同类 型 的 特 征 ,培养 学 生 从 整 体 上 感 知 和 鉴 赏 诗 歌 的 能力 , 鼓 励学 生用 诗 歌 这 种 表 达 形 式 表 情 达 意 。 另 一 个 任 务 是 继 承 我 国古 代 诗 歌 的文 化 遗 产 , 表现为熟读 、 记诵 、 感知、 理
浅谈现代诗歌的教学方法
![浅谈现代诗歌的教学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b75123faef8941ea66e053f.png)
新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选编了大量的现代诗,诗歌的引入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它能培养学生的读诗兴趣,认识诗歌的基本特点和类型;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心态,丰富学生情感;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激发鉴赏兴趣,提高诗歌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开阔学生胸怀,美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魅力、艺术构思技巧,可以培养精炼、准确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可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不断提高其表情朗读水平。那么如何适应新教材的变革,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事现代诗歌的教学呢?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诗歌教学的几点粗浅的体会:
二、加强朗读训练
古人云:“诗缘情而绮霏”意思就是诗歌借助于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句子,构建具有审美的意象,表现诗人强烈而凝炼的情感。通过朗读让学生领略诗歌的气势、韵味和情感,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都点明了朗诵教学的重要性.可以根据诗歌的不同风格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如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读边学,边读边思,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营造朗读的气氛,引导学生渐入佳境。朗诵应讲究方法,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如初读,读准字音(查字典及结合课文注释),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再读,整体感悟,把握其节奏及感情,能够用语音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能够用不同的停顿的方式和重读方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情感。一般情况下,对于诗歌,应多指导学生大声朗读,读出感情色彩,读得琅琅上口,熟读成诵;需要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时,应指导学生齐读;让学生领略某篇文章的优美文辞;欣赏其艺术特色时,应指导学生自由读。当然对诗歌更高要求的朗诵,能够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必定是在对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把握之后,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歌语言而把握诵读的感情,洋溢着朗读的渴望。同时还应注意朗诵不应只是教学的开始,而应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过程中,可以说诗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了朗诵,应根据每一步的教学任务提出不同的朗诵要求。
浅谈现代诗歌教学的体会
![浅谈现代诗歌教学的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e35f8cab0029bd64783e2c92.png)
现行 中学 课本 编 选 了 不少 古 诗 、新 诗 和 现代 诗 歌 ,诗 歌教 学 历 来是 语 文 教 学 的一 个 难 点 ,通 过多 年 来 的语 文 教学 实 践 ,我 认 为诗 歌 教学 的 重 点在 于 通过 反 复 诵读 ,品味 诗 中 的美 ,体会 诗 中 意 象 所 寄托 的情 感 。针对 现 行 初 中语 文课 本 中的现 代 诗 歌 的教 学 ,本 文 即从 诵读 晶 味— — 体验 几 个方 面 来谈 谈 现 代 诗 歌 教 学 的点 滴 体会 。 诵 读教 学 诗 歌这 种 文学 样 式 ,偏 重于 抒 情 言 志 。优 秀 的 诗歌 能 丰富 和 美 化人 类 的精 神 生 活 ,并 启示 真 理 。但 诗 歌不 是 赢接 告诉 读 者应 当 如何 ,而 是 以默默 的 持久 的力 量 ,改 造 并 提 高 人 们 的 精 神境 界 , 净 化 人们 的灵 魂 。所 以说 ,阅读 欣 赏 诗 歌 , 从情 绪 和情 感 着 眼 , 语 言入 手 。 应 从 诗 歌 不 同于 其他 文 学 体裁 ,它最 显 著 的 特 点 就 是用 形象 、凝 练 的 语 言营 造 优美 的意 境 ,抒 发作 者 的感 情 ,即语 言~ 意 境 一 睛感 ,只要 抓 住 了诗 歌 的特 点 ,上 课 时对 学生 进行 有 的放 矢地 指 导 ,对 于 语 言指 导诵 读 ,对 于 意境 指 导 品昧 ,对 于 情感 指 导体验 , 能走 进 诗 歌 的内 核 , 就 感 受 到诗 歌 的魅 力 。 由于 汉 语特 有 的音 韵之 美 ,也 就 决 定 了诗歌 特 别适 合 诵 读 。诵 读是 我 国传 统 语 文教 学 的精 华 ,是 帮 助 学生 品 味 名 篇 佳作 、 养语 言 功底 的最 佳 方式 之 一 。 培 也 正 如特 级 教 师于 漪 所 言 :“ 反 复 读 , 要 把 无声 的文 学 变成 有 声 的语 言,读 出 感 情 ,读 出 气 势 ,如 出 自 己之 口 ,如 出 自 己之心 。 ” 首 先 要 指 导学 生 读准 字 音 。因 为这 是 诵读 的前 提 。其 次要 读 出 诗歌 的 节奏 和 语势 。诗 歌 朗 诵有 些 近 似 于书 法 的行 笔 之势 讲 究 朗诵 时的 拈连 ,即声 断 意 连 ,如 大 江 大河 般 滔 滔而 不 绝 。如 《 沁 园春 ・ 》( 泽东) 雪 毛 ,教 师根 据 这 首词 的 感情 基 调应 读 出 词 中气 冲 斗牛 的 豪迈 之 气和 王 者 之气 ; 《 在 星星 变 奏 曲》( 江 河 )这 首 诗 中 , 片 要 读得 轻 柔 、温 馨 , 上 表 现 出追 求 光 明 的美 好 与浪 漫 ,而 下 片 要 通过 低 沉 、哀 婉 的语 气 表 现现 实 的 寒 冷 和苦 难 ,以及 “ 变奏 “ 字 的诗 歌 内 二 涵 :外 国现 代 诗 歌 多 以写 实 手法 来 表现
诗歌教学的技巧
![诗歌教学的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62966dfb7c1cfad6195fa789.png)
浅谈诗歌教学的技巧摘要:大多数老师觉得诗歌教学是一个难点,不知如何教才能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旨,明白作者的写作目的,弄懂编者的意图。
于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一个一个无清打彩,怨声载道。
为此,笔者把多年教学积累的关于诗歌教学的技巧,作简单介绍,与同仁们共勉。
关键词:诗歌技巧一、诗歌教学第一步——捕捉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其实并不难,在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的情况下,不看教学用书,也能猜出个八九不离十来。
首先,必须把握几个概念。
一、诗歌的主旨是什么?大家都知道,大多数诗歌、诗言志,歌抒情。
有的诗歌是托物言志,有的诗歌是借景借物抒情,由此可见,诗歌的主旨就是言志抒情。
而志、情在人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又属于理性的内容。
二、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什么?一般情况下,人类识识事物的规律是:由表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人类就是通过感性的事物(表象的、个别的、具体的)来理解理性的内容。
而诗歌中的意象就是一些感性(能看见的、听得到、感受到的形象)事物。
因此,教学生捕捉诗歌的意象是理解诗歌主旨的第一步。
大多数诗歌是通过一幅幅图画来表现诗歌的主旨的。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所选的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首诗,第一、三、四句就能构成三幅不同的图画:结庐图、采菊图、飞鸟图。
这三幅图画,就是此诗的意象。
这些学生通过阅读能感受到。
再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其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花、泪、鸟是这首诗的意象,学生也是能找到的。
现代诗歌也一样,如臧克家的《有的人》中,“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
—浅谈诗歌教学
摘要:
诗人写诗,将瞬间多彩的心灵之光倾刻灌注于凝练的文字。
对于读者,若能透过文字层面真正探测到诗人的情感核心不能算是一件易事。
单从教学的角度来讲,若将诗人的情感生活化的呈现于学生面前进而让学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深处的世界那就更不是一件易事了。
针对于此,本人在教学中一直探索诗歌解读的途径。
随着日子的更迭,略有所体会,现简要阐述如下:一、从诗歌的特点出发,还诗歌以生活本貌,从而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
二、从诗歌本身的字词出发,研究其用此字非彼字的理由,进而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
三、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有助于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
四、学会并运用想象把握诗歌的内涵,以完成与诗人心灵的对接。
关键词:诗歌教学心灵世界
诗人写诗,将瞬间多彩的心灵之光倾刻灌注于凝练的文字。
对于读者,若能透过文字层面真正探测到诗人的情感核心不能算是一件易事。
单从教学的角度来讲,若将诗人的情感生活化的呈现于学生面前进而让学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深处的世界那就更不是一件易事了。
针对于此,本人在教学中一直探索诗歌解读的途径。
随着日子的更迭,略有所体会,现简要阐述如下:
一、从诗歌的特点出发,还诗歌以生活本貌,从而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
古今诗歌,尤其是经典作品,无不是对生活的高度浓缩,对生活的认识的高度概括。
我们在教学中应从诗歌的特点出发,还诗歌浓缩的生活以本来面貌。
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那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和“那榆阴下的一潭”的象征意义。
当我们从诗歌意象的特点入手,去寻求这些意象与诗人之间的联系的时候,我们发现了这几个意象所具有的柔美、飘忽、自由、湿润的特点。
比如河畔的柳树,饰之以金色,描绘它在夕照中呈现的形象;软泥上的青荇,赋之以柔美,活画其在水底招摇的姿态;还有那拜伦潭倒影着彩虹的景象,不正活脱脱地表现出诗人重返康桥后的喜悦心情?问题在于,为何异国的康河令徐志摩如此神魂颠倒、
难舍难分?徐志摩曾两次到英国,都是怀着对自由民主的向往,因为与当时炮火连天、灾难深重的祖国相比,英国的确是一块自由的乐土。
徐志摩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热情奔放的性格与国内的黑暗专制、因循守旧、万马齐喑的现实形成了尖锐的对立;而与英国社会的民主自由、剑桥大学的活泼开放,康河两岸的美丽风光则达成了天然的默契。
于是在诗歌中,他便把对自由民主的眷恋表现为对康河的眷恋。
他笔下的柳树、青荇、水潭等诗歌意象便有了柔美、飘忽、自由、湿润的特点。
下面这段话可以明证:“志摩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有理想,他力求实现他的理想,他在冷酷的现实世界力求实现他的理想,他在遍地荆棘的途中力求实现他的理想。
他有他的倔强。
他要朋友帮着他对时代宣战。
他的理想是自由。
”①假如我们不是追求诗人的生活足迹,走进诗人的精神世界,就很难了解到这些诗歌意象的意义。
追寻诗人的生活足迹,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这正是教育所提倡的研究性学习的需要。
要读懂诗歌,就要了解诗人的感情,要了解诗人的感情,就要走进诗人的生活。
正是基于给学生传授阅读方法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诗歌以外那些与诗歌有联系的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
进行这项工作,最初同学们会不理解,但有一两次经验以后,大家就会自觉地做起这项工作来。
二、从诗歌本身的字词出发,研究其用此字非彼字的理由,进而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
杜甫写诗号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写诗也为“推敲”煞费精神,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被历代评说家所推崇,都说明古人写诗遣词造句颇具苦心。
读诗,要读懂字词的意义,读懂用此字而不用彼字的理由。
这也是走进诗人心灵世界的途径之一。
例如读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从整个句子上看,知道是写“愁”的,这个不难理解,但对李煜的“愁”的特点,仅停留在句子的意义解读上,就不容易体味到这个句子的精妙之处。
课堂上我们做了这样的讨论:这个句子的关键词是哪个?(答案:“问”、“愁”、“春水”、“流”。
最后确定是“春水”。
)春水有什么特点?(答:春水一来表明河流进入汛期;而且水流越来越大。
)假如把“春水”换成“洪水”或“秋水”行不行?(答:不行。
“洪水”虽然显得很有气势,但水量在数天内便趋于减小,“秋水”虽然显得柔美缠绵,但毕竟趋于枯竭。
所以,无论是“洪水”
还是“秋水”都不足以表现李煜的愁绪。
)通过对字词的解读,同学们不仅理解了这个句子形容作者的“愁”如同长江东流水,而且还暗示着这个“愁”愈来愈大的发展趋势。
李煜痛失江山,思念往昔,其忧愁如同长江春水,一波高过一波,一浪盖过一浪!唯有“春水”,才能最恰当地表现李煜当时绵绵无期而又汹涌如潮的愁绪。
这里一个“春”字,最明白地透视出作者的心灵世界,如果不是解开这个“春水”的含义,作者心灵世界我们无法知晓,此句给我们的心灵震撼也会减弱。
三、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有助于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
从分析字词入手,了解作者的心灵世界,当然离不开对诗词的整体把握。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写景,充满了豪壮的气势,记事显示了潇洒的风釆,抒情洋溢着苍凉与悲壮:大江东去,江水澎湃;乱石穿空,刺破青天。
看千古英雄,三国精英,唯周郎风流无比,年少貌美,人生得意且功绩显赫。
当时作者被贬黄州,身临他所仰慕的古代英雄建功立业的战场,由不得不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眼见得自己垂垂老矣,却壮志未酬,于是有感而发。
基于此,当我们吟唱“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时候,容易误以为作者在发人生之悲叹。
实际上,这里的“人生如梦”包含着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
它潜藏的意义是:我虽然被贬,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人生如梦,一切都会过去,还能重头再来!这层意思作者在《赤壁赋》里是这样表达的:“客亦如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是一种乐观旷达的情怀。
“天地风月虽长,与我没有两样!”万事万物只要用两分法的观点对待,什么都能看开。
具有这种情怀的人,怎么可能去悲叹人生!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说苏轼“人生如梦”的词句是对人生的无奈悲叹。
那么,我们该怎样理解这个词句的含义呢?当我们综观这篇词章所显示的豪放风格时,我们从中读出了苍凉与悲壮:面对滔滔江水,巍巍高山,苏轼把酒临风,感慨万千,“一樽还酹江月”;一位老者宁折不弯,壮志弥坚的形象矗立在我们面前。
这样的理解,才能把这个句子与整个作品大气磅礴的意境,纵横捭阖的笔势协调起来。
如果只是局部地理解“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我们就无法理解苏轼博大的情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也就是说,无法走进苏轼的心灵世界。
四、学会并运用想象把握诗歌的内涵,以完成与诗人心灵的对接。
读诗的过程,是凭借想象还原生活的过程,在学习中引导同学们学会想象也很重要。
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第一段是这样的: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山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带领大家读这段诗歌的时候,老是读不好。
尤其是“祖国啊!”那个哽咽之声怎么也读不出来。
于是,我引导同学们回归作者的情感世界,去想象舒婷写作时的心理感受。
先由我介绍舒婷的生活经历,介绍刚刚摆脱十年动乱困扰,祖国百废待举的局面;介绍一代青年为祖国的贫困忧心不已,立志投身建设四化伟大的情景;而后让同学们展开想象,推测作者的创作动机和创作心理。
良久思考以后,有同学发言:作者创作这首诗歌,是为了表达对祖国的至爱。
我们的国家因十年动乱,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沿,一切都显得破败落后,但诗人热爱祖国的心不变,于是,诗歌里充满对现状的焦虑。
这位同学的发言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重读这个段落,诗人浸注其中的那份焦虑之情,便显现出来了。
诗歌阅读中的想象,是自由的,无拘束的。
我们在引导大家想象的时候,不能框定范围,要让同学们想象的翅膀自由的飞翔,否则,不足以发挥想象的作用。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当我们把主人公想象为自己时,那份“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的无奈就体味到了。
当我们把主人公想象为自己的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那份心情就可以理解到了。
以上便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望能做“诗歌解读方法”的一点总结。
诗歌教学要形成大套可行的方法,还有赖于大家的共同努力。
注:
①韩石山《难忘徐志摩》第85页昆仑出版社 2001年5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