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综合自然地理名词解释

综合自然地理名词解释

综合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1、地域分异规律:自然环境的各组成成分及地理综合体沿确定方向发生水平分化的普遍的必然的现象。

2、全大陆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有四种形式:大陆纬度地带性、干湿地带性、水平地带性、巨型构造体系引起的分异。

3、全球性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有三种形式:热力分带、海陆分异、地表形态的起伏分化。

4、自然地理环境空间结构的一般特性主要有:分层性,渗透性,地域性。

5、地理环境整体性:地理环境个组成部分和组成要素相互联系作用形成的总体。

6、大陆水平地带性:在大陆纬度地带性及非纬度地带性共同作用下应具有的、明显的自然地理综合特性。

主要表现形式:经向式、纬向式、斜交式。

7、大陆干湿地带性:大陆上随海陆格局而产生的干湿分异。

8、地带性区划单位:根据纬度地带的属性及其特征划分的各级地域单位。

等级序列:自然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自然次亚地带。

9、非地带性区划单位:根据非纬度地带的属性及其特征划分的各级地域单位。

等级序列:自然大区—自然地区—自然亚地区—自然小区(州)。

10、土地类型的演替:指在现代地理过程和人类活动的作用下,土地类型由一种属性向另一种属性转变的过程。

11、综合自然区划:以地域分异规律理论作指导,按地域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相似的程度进行逐级划分或合并,并建立相应的等级系统。

主要原则有:发生统一性,相对一致性,区域共轭性,综合性与主导因素相结合。

一般的区划方法有:顺序划分和逐级合并。

12、带段性:非地带性单位内部的地带性分异。

13、省性:是地带性单位内部的非地带性分异。

14、土地类型: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对同一级别的不同土地单位按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

15、土地类型结构:指某一区域,同一级的不同土地类型单位在空间上的组合方式和质量对比关系。

16、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评价系统是: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限制型—土地资源单位。

17、美国土地资源评价的等级系统是:土地潜力级—土地潜力亚级—土地潜力单元。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自然地理学重要名词解释汇总(高等教育出版社《自然地理学》第三版,伍光和主编)绪论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三种地理环境在地域上和结构上相互重叠、相互联系,从而构成统一整体的地理环境。

2.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的无机和有机的。

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分为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

)和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

3.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4.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5.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物质系统及其要素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特征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机理。

根据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对其研究的领域分化,目前,自然地理学主要有以下分科:6.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ional Physical Geography):分别研究组成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各种自然要素与过程本身,强调以某个要素为核心的分析与综合,包括的学科主要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动(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

7.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某个地域组合的自然特征与过程,强调具体区域的个体性。

8.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形成历史、现代过程、类型特征、地理分异和发展演变,它是自然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部分,强调综合性。

综合自然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

1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及整个自然综合体,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之为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2经度省性:又称为干湿度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和整个自然综合体,从沿海向内陆按经度方向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3纬度地带性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组成部分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按纬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

4垂直带性:是指自然地理综合体及其组成成分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而随山势高度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

5自然带:是地表沿纬线延伸的宽阔部分,在其范围内有大致相同的辐射净值及与热力条件相关的基本相同的自然地理过程,如:风化过程,成土过程,地貌过程等。

6地带段:地带与国叠置后的第二级带段性单位,是国内次一级的、水热对比关系相对一致的区划单位。

7显域性:把地表各水平分布的自然地带和亚地带在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相互作用下所具有的明显的自然地理综合特征的现象。

8土地结构:是指各种土地类型在某一区域中的组合方式、比例和彼此间相互联系所构成的分布格局,包括质的对比关系和量的对比关系。

9相:最低级的土地单位,是在同一地貌面上,具有相同的岩性、土质、地下水和排水条件,并具有一种小气候、一个土壤变种和一个植被群从德自然特征最一致的土地地段。

10地方:一些在地理上和发生上有联系的限区有规律组合而成的高级土地单位。

11微域性:是由于受小地形和成土母质的影响,在小范围内最简单的自然地理单元既重复出现又相互更替或呈斑点状相间分布的现象。

填空1地方性分异规律:系列性、微域性、坡向性2综合自然区划的基本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3综合自然区划的一般性原则: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区域共轭性原则4综合自然区划的界线的类型:较明显界限、较模糊界限、镶嵌状界线5土地评价常用的定量方法:层次分析法、回归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多元分析法、模糊数学方法6土地分级的基本单位:相(立地)、限区(土地单元)、地方(土地系统)。

综合自然地理名词解释

综合自然地理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地球表层系统‎:地球表层系统‎中直接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相关联的表层‎部分,是有岩石圈上‎部、大气圈下部、水圈、和生物圈相互‎渗透、相互交织所构‎成的地表自然‎地理综合体(复杂的系统)。

2、耗散结构: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只要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从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这种新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消耗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故称为耗散结‎构。

3、时空尺度:广义上尺度是‎指研究对象在‎空间或时间方‎面的基准尺寸‎。

地理学中的尺‎度包含两方面‎。

一是粒度,之研究对象的‎最小可辨识单‎元(时间单元和空‎间单元);而是指幅度,指研究持续范‎围(时空幅度、空间幅度)4、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内在联系的整‎体性——就是自然地理‎综合体各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

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结‎成一个整体;这一要素影响‎其他的要素,这一部分影响‎其他的部分。

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指系统由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形成的,而单独各部分‎又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功能和效应。

系统的任何个‎别组成部分的‎孤立作用与作‎为整体一员在‎总体中所起的‎协同作用,有着本质的不‎同。

非平衡有序系‎统的整体性——即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只要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可能从原来的‎混屯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这种新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故称耗散结构‎。

5、自然地理综合‎体:在地球表层有‎彼此密切联系‎的个自然地理‎成分有规律的‎组合而成的统‎一整体。

有成自然地域‎综合体。

6、自然地理环境‎:也称为自然综‎合体或景观,是一个物质整‎体,它与外界环境‎保持着不断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其内部维持‎着有序的结构‎和稳定的功能‎,是为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

考研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总汇

考研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总汇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三种地理环境在地域上和结构上互相重叠,相互联系,从而构成统一整体的地理环境。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的无机和有机的。

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分为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

和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

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物质系统及其要素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特征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机理。

根据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对其研究的领域分化,目前,自然地理学主要有以下分科: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ional Physical Geography)分别研究组成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各种自然要素与过程本身,强调以某个要素为核心的分析与综合,包括的学科主要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动(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

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某个地域组合的自然特征与过程,强调具体区域的个体性。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形成历史、现代过程、类型特征、地理分异和发展演变,它是自然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部分,强调综合性。

自然地理环境: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能量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需同。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1.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地球表层存在着人类社会及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具有独特的地理结构和形式。

2.自然环境:是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的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自然环境根据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可以分为两部分,一为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二是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

3.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4.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5.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地轴旋转的过程,自转一周的时间即是自转周期,叫做一日,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叫做一恒星日;如果取太阳为标准,则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与日心连线所需的时间叫做一个太阳日,但是地球不但自转还绕太阳公转,公转轨道又呈椭圆形,所以一年中的太阳日并不等长,一个平均太阳日为24h,是地球平均自转360°59′的时间,其中59′是地球公转造成的,所以它比一个恒星日长3分55.909秒。

6.地球公转:是指地球按照一定的轨道自西向东绕太阳运动,其周期为一个恒星年,其中公转的轨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交角为23度26分21秒,速度方面,地球近日点公转线速度最大,角速度最大,在远日点公转线速度最小,角速度最小,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和五带的划分7.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间的夹角赤道上任一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都是90°8.岁差:月球和太阳队地球引力产生的力矩使地球赤道面向黄道面趋近,由于地球不断自转,按照陀螺运动原理,自转轴必然绕黄道面旋进,而黄赤交角保持不变,当地球自转轴旋进时,春分点西移,故地球自转不到一周即可两次经过春分点,这就是岁差9.章动:月球每月两次通过地球赤道面,这就在地球旋进的平均位置上附加了一个短周期摆动,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扫过的轨迹成为荷叶边形的锥面,而不是一般的圆锥面,附加在圆上的这种短周期摆动叫做章动10.极移:地球的形状轴(对称轴)和自转轴并不重合,而形状轴和地面的交点真正的地极,由于地球质量分布不均匀,真正的极点位置常常发生变化,因此自转轴又将围绕新极点旋转,这种现象就是极移,实际上也就是地球的自由章动11.海洋与陆地:连续广阔水体称为世界大洋,是海洋的主体。

综合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综合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综合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1、环境:那些围绕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诸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就是该主体事物的环境。

2、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地理环境部分。

3、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按一定规律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4、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自然地理系统中的化学元素,由一种存在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存在形式,并伴随一定的空间位移的运动过程。

5、内在联系的整体性:指自然地理系统的各组成要素(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统一整体的特性。

其中任一要素发生变化,必然引起其余要素发生相应的变化,某一部分发生变化,必然引起其相邻部分发生相应的变化。

6、系统的结构:就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特殊网络关系。

即是系统内部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流通渠道。

也可以理解为系统的骨架。

7、系统的功能:是指物质、能量、信息在系统内传递转化的外部表现。

8、熵:一个描述系统无序性(即混乱度)的物理量。

9、耗散结构: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只有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就可以从原有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故称为耗散结构。

10、平衡态:系统内部到处均匀一致、长时间不发生任何宏观过程的系统状态。

11、非平衡态:系统内部不是均匀一致,有宏观过程发生的系统状态叫非平衡态。

12、系统的状态:某一时刻系统内部各种性质的综合表现。

13、状态函数:当系统由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是,系统的性质也要相应地发生改变。

有些系统性质仅与系统的初始状态(简称始态或初态)和终了状态(简称终态)有关,而与系统具有的变化过程或路径无关。

在热力学中,把具有这种特性的系统性质叫做状态函数。

14、可逆过程:当系统发生某个过程后,系统按照原来的路径恢复到原有系统所处的状态,而不在环境中留下任何永久性变化的过程。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岛屿:同样被海洋所环绕,但面积远比大陆小的小块陆地,称为岛屿。

实际上,不仅海洋中有岛屿,河流、湖泊,甚至水库中都有岛屿。

海洋中的岛屿可以分为大陆岛和海洋岛两类第二章:地壳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

地壳厚度差异很大。

地壳由沉积壳、花岗质壳层与玄武质壳层组成。

地壳是指地球表面的刚性外壳,属于岩石圈的上部。

克拉克值:把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即元素的丰度。

各种元素丰度不一。

高丰度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对地壳的矿物组成将发生积极影响。

矿物:地壳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不断进行化合,形成各种矿物。

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矿物的特征:形态、光学性质与力学性质。

也是鉴别矿物的依据。

矿物的光学性质:透明度、光泽、颜色及条痕。

矿物的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弹性等。

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

根据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浆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岩浆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①岩浆侵入活动→侵入岩。

②火山活动或喷出活动→喷出岩(火山岩)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成岩过程:先成岩石的破坏(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四个阶段。

层理:是指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粒度、颜色等性质沿垂直于层面方向变化而形成层状构造。

即表现出来的成层性。

变质作用: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

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就是变质岩。

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是控制变质作用的三个主要因素。

(完整版)自然地理学重要名词解释汇总

(完整版)自然地理学重要名词解释汇总

自然地理学重要名词解释汇总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三种地理环境在地域上和结构上相互重叠、相互联系,从而构成统一整体的地理环境。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的无机和有机的。

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分为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

)和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

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物质系统及其要素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特征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机理。

根据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对其研究的领域分化,目前,自然地理学主要有以下分科: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ional Physical Geography):分别研究组成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各种自然要素与过程本身,强调以某个要素为核心的分析与综合,包括的学科主要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动(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

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某个地域组合的自然特征与过程,强调具体区域的个体性。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形成历史、现代过程、类型特征、地理分异和发展演变,它是自然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部分,强调综合性。

自然地理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部分1.自然地理学:是用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观点与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从而对其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学科。

2.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重量百分比。

3.晶体:组成物质内部的质点有规律的、周期性的重复排列,成空间格子状构造的固体物质。

4.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岩石的基本单位。

5.类质同象:矿物中的质点(原子、离子或络离子)被性质相似的其他质点(原子分子或离子)所占据(替代)而保持晶体构造不变的现象。

6.同质多象: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可以形成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结构的化合物,这种现象称为同质多像。

7.解理:在力的作用下,沿一定方向有规律地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能。

8.岩石:指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的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9.岩浆作用: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10.变质作用:由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性质变化的过程称为变质作用。

11.沉积作用:松散沉积物变成坚固岩石的过程。

包括破坏(风化、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12.斑状结构:岩石中矿物颗粒分为大小截然不同的两群,大的称为斑晶,小的及不结晶的玻璃质称为基质。

13.碎屑结构:指碎屑岩内各个结构组分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包括碎屑的颗粒结构、杂基和胶结物结构、孔隙结构等。

14.地层: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成层的岩石和堆积物。

15.岩层产状:岩层在空间产出的状态和方位的总称。

除水平岩呈水平状态产出外,其他一切倾斜岩层的产状均由走向、倾向、倾角表示,称为岩层产状三要素。

16.层理构造:由于沉积岩的物质成分、颜色、结构沿着垂直于层面的方向上的变化所显示出来的成层现象,称为层理构造。

17.岩石圈运动(构造运动):岩石圈的运动是多方向的。

自然地理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名词解释

岩石圈:地球圈层之一,包括整个地壳和地幔软流层以上部分。

沉积岩:是由地表的松散堆积物经压实固结而形成的岩石。

碳源:是指自然界中向大气释放碳的母体。

(海洋、土壤、岩石与生物体,另外工业生产、生活等都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也是主要的碳排放)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对流层:由于地表土地类型不同,受太阳辐射而引起的气流的变化,因而造成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风,即空气产生强烈的对流现象。

对流层特征:气温随高度上升而降低;空气的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河流:是陆地表面的一种自然水体,是流水与地球表面形态相互作用、相互矛盾的统一体。

为大气、海洋、地表、地下四大亚系统的传递子系统。

河水:是陆地表面唯一畅流的液态水,它的水循环动力机制既受热力因素的影响又受重力作用的控制。

它在地球表层水循环过程中起着上接大气水,下承地下水,最后连接海水的主干作用水系:河流沿途接纳支流,形成复杂的干支流网络系统。

流域:每一条河流或每一个水系都从一定的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水,这一集水区就是河流或水系的流域。

分水线:两相邻流域间地面高程最高点的连线,就是两个水系的分水线。

径流形成过程:大气降水阶段。

降水是径流的来源,因而降水过程是径流形成的第一阶段。

降水总量、降水强度、历时长短、降水分布往往对径流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植物截留阶段。

降水初期,雨滴落在植物枝叶上,几乎完全被叶面截留,呈小水滴或薄膜附着在叶面上。

流域蓄渗阶段。

直接降落到地面或经过植物截留后落在地面上的水滴,不能立即在地面产生径流,还需下渗和填洼。

坡地漫流过程。

当流域内满足了下渗和填洼后,雨水在坡面上大范围流动的过程就会开始。

河槽集流过程。

流域坡面上漫流的雨水,逐渐由两侧注入干支流组成的水系中,补充河川径流。

径流的变化:一般是夏秋为汛期或者洪水期,冬春为枯水期;中国主要河流的径流量均具有多年的丰枯交替变化特征;当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河流水补给湖泊水(丰水期);当河流水位低于湖泊水位时,湖泊水补给河流水(枯水期)。

自然地理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名词解释

第一章地球第二章地壳岩石: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矿物: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成分。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的岩石组成的圈层。

地质构造: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

解理:矿物晶体受力后常沿一定方向的平面破裂的性质构造运动: 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断层:岩块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节理:岩块沿断裂面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褶皱:指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变质作用::岩浆岩、沉积岩或先成变质岩等固态原岩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等作用下,导致其矿物成分、化学结构和构造发生变化第三章大气圈与气候系统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几乎全部为地面所吸收,这对地面因辐射而损耗的能量得到一定的补偿而形成的大地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季风:由于大陆和海洋在一年之中增热和冷却程度不同,在大陆和海洋之间大范围的、风向随季节有规律改变的风气候:指一年内气温的高低变化。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气旋与反气旋:大气中占据三度空间的大尺度水平空气涡旋,中心气压比周围低的称为气旋反气旋:中心气压比周围高的焚风:背风坡气温比迎风坡同高度上的气温高很多、干燥很多。

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指地球上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局地环流:指由于局部环境如地形起伏、受热不均等而产生的小范围环流,也称地方性风系洋流:海洋中除了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运动外,海水沿一定途径的大规模流动。

沃克环流:赤道海洋表面因水温的东西面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纬圈热力环流。

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水循环:水不断的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返运动过程流域:河流或湖泊由分水岭所包围的集水区域河流阶地:由河流作用形成沿河谷两侧伸展、且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形。

阶地高度由阶地面与河流平水期水面间的垂直距离来确定。

河漫滩:河谷底部河床两侧,大汛时常被洪水淹没的平坦低地,由河流自身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资料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资料

综合自然地理一、名词解释(4分*6=24)1自然综合体:地表一切自然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都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各种尺度有大小,等级有高低,内部复杂程度有差异的统一体。

2、自然地理系统: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即综合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

3、生态关系: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生物与它们的环境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协同发展、依存的关系。

4、生态系统:在地表自然界中,生物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物质系统,包括整个生物群落及其所在的环境的物理化学因素。

5、地域分异规律:是制约或者支配地域分异的规律。

是存在于地域分异中的客观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地域分异规律包括基本地域分异规律和派生地域分异规律。

6、垂直带:在高大的山地或高原地区,由于垂直分异,自下而上就可形成一系列的自然地带,即垂直带。

划分垂直带是以植被和土壤为主导标志,并参照热量条件和水分状况的对比关系。

7、复式景观:在地表某些土地类型单位或组合型景观按一定的方式在小尺度范围内经常重复出现,就形成了复式景观。

8、自然区划:按照区域的内部差异,把自然特征不相似的部分划为不同的自然区,并确定其界线,进而对各自然区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按其区域从属关系,建立一定的等级系统。

9、自然带:是地表热力带性分异的空间结构,是沿纬线延伸的大尺度自然综合体,在它的内部具有相对一致的太阳辐射净值,以及与之有关的自然地理过程。

10、景观:是自然省在发生上的独立部分,是地表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特征上最一致的地段,具有自己特有形态单位的质和量的对比关系,充分反映了地方自然条件的特点和自然资源的多样性,是完整的土地利用单位,是区划的下限单位。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地球:1.光年: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10^8km),是量度天体距离的单位。

2.一个天文单位: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

(14960×105km=1.5亿千米)。

3.恒星日: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叫做恒星日。

(注:真正周期,23h56’4”,360°)4.太阳日:取太阳为标准,则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与日心连线所需的时间,叫做太阳日。

(平均太阳日:24h,360度59分)第二章地壳:1.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

2.克拉克值:(克拉克与华盛顿依据来自世界各地的5159个岩石样品首次测定了)16km厚度内地壳中的63种化学元素的平均质量百分比级元素的丰度,所获数值后被命名为克拉克值。

3.矿物: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物理化学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4.岩石: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称为岩石,依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类。

5.变质作用: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变质作用。

6.构造运动: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引起的岩石圈的岩石发生变形、变位的机械作用,它反映在地表表现为地形高低变化,海洋、陆地范围的改变,岩石圈的改变及地震等。

7.岩相:岩层形成环境的物质表现,是沉积物的特征及其生成环境的总和。

8.不整合接触:又称角度不整合,指上下两地层产状既不一致,时代也不连续,其层有地层缺失。

表明老地层沉积后曾发生褶皱与隆升,沉积一度中断而后再下沉接受新沉积。

9.假整合:又称平行不整合,指两相邻地层产状平行但时代不连续。

表明曾发生上升运动致使沉积作用一度中断,而后下沉堆积了上覆新地层。

10.地质构造: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地理专业名词解释

地理专业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地质类: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

地壳厚度差异很大。

地壳由沉积壳、花岗质壳层与玄武质壳层组成。

地壳是指地球表面的刚性外壳,属于岩石圈的上部。

地壳的组成可以从元素、矿物、岩石三方面来说明。

克拉克值:把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即元素的丰度。

各种元素丰度不一。

高丰度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对地壳的矿物组成将发生积极影响。

矿物:地壳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不断进行化合,形成各种矿物。

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

单质少,化合物多,呈晶质固体,理化性质随环境而改变。

矿物的特征:形态、光学性质与力学性质。

也是鉴别矿物的依据。

矿物的光学性质:透明度、光泽、颜色及条痕。

矿物的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弹性等。

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

岩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又是地质作用的对象,所以岩石是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和地貌的物质基础。

根据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浆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

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岩浆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1.岩浆侵入活动→侵入岩。

2.火山活动或喷出活动→喷出岩(火山岩)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沉积岩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并有生物化石。

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然后再把破坏产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等四个而形成岩石,称沉积岩。

综合自然地理学资料

综合自然地理学资料

综合自然地理学资料名词解释1.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地理环境部分。

2. 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自然地理环境中化学元素由一种存在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存在形式,并伴随着一定的空间位移的运动过程。

3. 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自然地理过程(及其现象)随时间重复出现的变化规律。

4. 纬度地带性:各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延伸,按纬度发生有规律的排列,而产生南北向的分化。

5. 土地评价:根据具体的生产目的,对各种土地类型在该种利用下的潜在能力进行评价,划分出不同的等级,以便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满足生产要求,保持环境质量。

6. 地带段性:在一定的非地带性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自然地带大多不能横贯大陆,是地带性因素在非地带性因素作用下的变型。

1. 环境:那些围绕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诸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就是该主体事物的环境。

2. 耗散结构: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才能维持,这种结构称为耗散结构。

3. 周期性节律:自然地理过程按严格的时间间隔重复的变化规律。

4. 干湿度地带性: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经线方向延伸,按经度由海向陆发生有规律的东西向分化。

5. 土地分等:土地分等即土地评价。

根据具体的生产目的,对各种土地类型在该种利用下的潜在能力进行评价,划分出不同的等级,以便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满足生产要求,保持环境质量。

6. 地区性:在一定的地带性单位内的非地带性分异,是非地带性因素叠加了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1. 经济环境: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形成的地理环境部分,主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的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和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

3. 旋回性节律:以不等长的时间间隔为重复周期的自然演化规律。

4. 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定方向有规律地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综合自然地理学
1、环境:那些围绕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诸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就是该主体事物的环境。

2、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地理环境部分。

3、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按一定规律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4、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自然地理系统中的化学元素,由一种存在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存在形式,并伴随一定的空间位移的运动过程。

5、内在联系的整体性:指自然地理系统的各组成要素(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统一整体的特性。

其中任一要素发生变化,必然引起其余要素发生相应的变化,某一部分发生变化,必然引起其相邻部分发生相应的变化。

6、系统的结构:就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特殊网络关系。

即是系统内部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流通渠道。

也可以理解为系统的骨架。

7、系统的功能:是指物质、能量、信息在系统内传递转化的外部表现。

8、熵:一个描述系统无序性(即混乱度)的物理量。

9、耗散结构: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只有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就可以从原有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故称为耗散结构。

10、平衡态:系统内部到处均匀一致、长时间不发生任何宏观过程的系统状态。

11、非平衡态:系统内部不是均匀一致,有宏观过程发生的系统状态叫非平衡态。

12、系统的状态:某一时刻系统内部各种性质的综合表现。

13、状态函数:当系统由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是,系统的性质也要相应地发生改变。

有些系统性质仅与系统的初始状态(简称始态或初态)和终了状态(简称终态)有关,而与系统具有的变化过程或路径无关。

在热力学中,把具有这种特性的系统性质叫做状态函数。

14、可逆过程:当系统发生某个过程后,系统按照原来的路径恢复到原有系统所处的状态,而不在环境中留下任何永久性变化的过程。

15、不可逆过程:当系统发生某个过程后,系统不能按照原来的路径恢复到原有系统所处的状态,而在环境中留下永久性变化的过程。

16、反馈:是指信息反馈,就是将输出又回输到原系统中去。

17、辐射干燥指数:是一地的年辐射平衡(热量收入)与用热量单位表示的年降水量(即蒸发该地年降水量所需的热量)之比,可视为蒸发力与降水量之比。

18、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一定方向有规律的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

19、地域分异规律:支配地域分异现象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20、纬度地带性规律:指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大致沿纬线方向(东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南北方向)有规律更替而产生的南北分化现象。

21、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经度省性规律):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大致沿着南北方向延伸,按沿海到内陆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22、垂直地带性:指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而随山势高度(海拔高度)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

23、地带段性:在一定的非地带性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
24、垂直地带谱:基带以上各垂直带的更替顺序及其组合型式称为垂直带谱,或垂直结构。

25、基带:在高大的山地地区,自山麓到山顶,可分出一系列垂直自然带,最下面的一个叫基带,即山地地形中山麓(就是山脚)所在地方的最下面的自然带类型
26、雪线:永久冰雪带的下界。

27、树线:是山地垂直带中一条重要的生态界线,是郁闭森林分布的上界,常称之为树线或森林上限。

这条界线以下发育着以乔木为主的郁闭森林,而界线以上则是无林带,发育着灌丛或草甸,常形成垫状植物带,有的地方发育成高山苔原。

28、顶带:某一山地垂直地带谱中最高的垂直地带,是垂直地带普完整程度的标志。

29、综合自然区划:以地域分异规律为指导,根据区域发展的统一性、区域空间的完整性和区域综合自然特征的一致性,逐级划分或合并自然地域单位,并按这些地域单位的从属关系建立一定形式的地域等级系统的研究方法。

30、类型单位:根据质的相似性,由多种多样的低级单位概括成简单的高级分类单位。

31、区域单位:根据景观地球化学联系,将地域上连片的简单的低级单位,合并成复杂的高级分级单位。

32、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具有一定空间范围的自然综合体,由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全部自然地理要素构成,同时也包括人类活动对它们作用的后果。

33、土地分级:指土地个体地段的划分与合并,即在地表一定区域内,根据综合自然特征的相对一致性和地域的完整性,逐级划分出不同级别的土地地段,或合并为更高一级的土地单位。

34、土地分类:是对土地单位的类型划分。

主要根据积温条件、土类的相似性和地形的相似性。

35、相:是最低级的土地单位,在同一地貌面上,具有相同的岩性、土质、地下水和排水条件,具有一种小气候、一个土壤变种和一个植被群丛,是自然特征最为一致的土地地段。

36、限区:即土地单元,是一个比相高级、复杂的中级土地分级单位。

限区由一系列的相有规律地组合而成,通常相当于一个初级(中等)地貌形态单元,是外貌最清楚的自然综合体,内部物质迁移具有一致性的特点。

37、土地结构:各种土地类型在某区域内的组合方式、比例和彼此间的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

38、土地评价:又称土地分等,通过土地质量对于特定用途的利用潜力、适宜状况或利用效益的评价来确定土地分级的过程。

39、土地利用:指人类为获取所需产品或服务进行的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的目的、方式、手段和意图。

40、土地覆被:指地球陆地表面和近地表面的自然状态,包括生态群落、土地、地形、地下水以及人文结构,即“它包含了地球陆地表面的自然状态。

41、地方:是由相互联系的一组或几组限区有规律地组合而成,是土地分级的高级单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