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城市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管理

合集下载

城市基础设施管理

城市基础设施管理

第8章城市基础设施管理8.1城市基础设施概述&1.1城市基础设施的含义和范畴1、城市基础设施的含义城市基础设施,是为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 提供基本条件、保障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各 种工程及其服务的总称。

城市基础设施包含设施、产品(服务)和产业三种形态。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 件。

3城市公用事业一一自来水、电力、煤气、公共交通、通讯 —市政工程设施一一道路、桥梁、隧道和下水道等城市基础设施(生产性基础设施) -城市事业设施公共的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等— V(非生产性基础设施)2、 城市基础设施的范畴 城市公共设施(1)能源设施。

包括电力的生产、输配和供应设施;燃气和暖气的生产、输配和供应设施等;(2)供、排水设施。

包括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设施;自来水生产和供应系统;污水、废水和雨水的接纳、输送、净化及排放系统;中水供应系统等;(3)交通设施。

包括城市对外交通设施和内部交通设施两部分;(4)邮电通信设施。

包括邮政设施、电信设施、电视和广播等;(5)环保设施。

包括绿化、园林、垃圾收集和处理、环境卫生、环境监测和治理环境污染等;(6)防灾设施。

包括城市防洪设施、公共消防设施、防地震设施、防止地面沉降设施、人民防空设施以及防风、防潮设施等。

3、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1)城市地下空间城市地下空间是指城市规划区内地表以下的空间,其开发利用形式主要为地下铁道、人行通道、地下商业街、城市共同沟、各种地下库房和人防设施等。

通常将地下空间竖向层次划分为:地下30m以上浅层,地下30—100m中层和地下100m以下深层三个层次。

不同层次的地下空间有不同的用途:浅层设置共同沟敷设地下管网;中层修建地下街、停车场等;深层建地铁等。

一个城市的可开发利用的地下空间资源量一般是城市总面积乘以开发深度的百分之四十。

开发城市地下空间能够有效地缓解城市发展与土地资源紧张的矛盾,提高土地利用率,对于扩大城市生存发展空间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目前在国内外已经形成了共识一一21世纪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世纪。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运维管理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运维管理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运维管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支撑,也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水务、燃气、供电、通信等多个方面,涉及城市的方方面面。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十分复杂,需要各方面的协调和合作。

政府、企业、民众等各方都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政府需要制定有关法规和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企业需要积极投资和参与建设,民众则需要互相配合和支持基础设施建设。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交通建设是最为关键的一环。

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直接影响城市的交通流动和通达性,也是现代城市化的重要体现。

现代城市的交通系统除了满足传统的交通需求外,还需要考虑环保、节能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因此,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从而达到恰当的平衡。

除了交通建设外,城市的水务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城市的水资源不仅是生活、工业及农业生产必备的物质基础,也是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

城市水务建设需要密切关注水源地的保护、水处理和供水质量等方面,以确保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

同时,城市的供电、燃气和通信等建设也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城市的供电系统需要密切关注电力的安全和稳定性,同时关注节能和环保等多个方面因素。

城市的燃气系统则需要密切关注供气安全、防治管网泄漏等多个方面因素。

城市的通信系统不仅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还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必备手段。

因此,城市通信系统建设需要关注安全、速度及质量,满足城市居民不同的需求。

城市基础设施的运维管理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延续和巩固。

城市基础设施运维管理的目标是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及时处理设施故障,有效预防设施损坏,保持设施的良好状态。

城市基础设施运维管理需要遵循科学、规范和高效的原则,及时发现设施故障,及时处理设施故障,保证设施的正常运转。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维管理中,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城市公共设施管理制度

城市公共设施管理制度

城市公共设施管理制度城市公共设施是现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道路、桥梁、公园、绿化带、给水排水系统、交通信号灯等。

合理、高效地管理这些设施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至关重要。

因此,城市公共设施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设施责任主体的明确在城市公共设施管理制度中,首要的问题是明确设施的责任主体。

这些主体包括市政府、城市规划部门、交通运输和市政设施部门等。

市政府应当对公共设施的整体规划和建设负责,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和法规。

城市规划部门应当在城市规划中统筹考虑公共设施的布局和建设需求。

交通运输和市政设施部门则负责具体的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

二、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为了保障城市公共设施的正常运行,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

首先,需要完善设施的维护和保养机制。

这包括定期巡检、维修和更换设施的老化部件等。

其次,需要建立设施的使用和收费制度。

例如,针对停车设施可以制定相应的停车费用标准,并通过电子收费系统进行收费。

此外,还需要建立设施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实现设施使用和管理的全程可追溯。

三、设施安全和环保问题的关注在城市公共设施管理制度中,必须高度关注设施的安全和环保问题。

为了确保设施使用的安全,可以建立健全的安全标准和监管机制。

例如,在交通设施中,可以设置监控摄像头和交通警察来维护交通秩序。

为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还可以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加强环境保护措施,例如选择低碳材料、加强垃圾处理和废水处理等。

四、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的推动城市公共设施的管理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需要广泛吸纳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为此,应当建立公众参与机制,例如通过听证会、调查问卷等形式征集公众意见。

同时,也需要加强信息公开工作,让公众了解设施管理的情况。

可以通过建立官方网站、发布管理报告等方式,向公众提供相关信息。

五、法律责任的明确和执行在城市公共设施管理制度中,必须明确设施管理的法律责任和执法机构。

对于违法行为,应当及时追究责任。

城市管理中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与管理

城市管理中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与管理

城市管理中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与管理城市公共设施是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与管理是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及到道路、桥梁、公园、广场、垃圾处理等多个方面,需要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共同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一、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形象和功能。

良好的城市公共设施能够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吸引人才和资本的流入,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同时,城市公共设施还能够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提供便利的生活条件,增加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二、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难点和挑战城市公共设施建设面临着一些难点和挑战。

首先,城市公共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建设周期较长,需要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共同合作。

其次,城市公共设施建设需要考虑到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的要求,要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满足居民的需求。

此外,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还需要考虑到人口增长和城市发展的需求,要进行科学规划,确保设施的合理布局和良好运行。

三、城市公共设施管理的重要性城市公共设施管理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设施的维护、保养和更新等多个方面。

良好的城市公共设施管理能够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延长设施的使用寿命,提高设施的效益。

同时,城市公共设施管理还能够提高城市的整体管理水平,提升城市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效率。

四、城市公共设施管理的挑战和对策城市公共设施管理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设施维护和保养需要专业的技术和人员,但是目前很多城市的设施管理人员缺乏相关技术和经验。

因此,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可以加强对设施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引进,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

其次,设施管理需要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要建立健全设施管理的制度和规范,明确责任和权利。

此外,城市公共设施管理还需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形成多元化的管理模式,提高管理的效果。

市政学、城市基础设施及公用事业管理

市政学、城市基础设施及公用事业管理

市政学、城市基础设施及公用事业管理第八章城市基础设施及公用事业管理第一节城市基础设施概述一、城市基础设施的含义及特性(一)城市基础设施的含义指为城市的物质生产和生活提供基本条件的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设施总称,是城市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城市经济和社会活动能够正常进行的基本要素。

与城市基础设施相比,城市公用事业更多的侧重于满足市民的生活需要,其服务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到市民福利。

从性质及功能上看,城市公用事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两者的关系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

(有的认为城市公用事业与城市基础设施没有本质区别,城市公用设施实际上是指城市基础设施中那些由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分工进行行业运营管理的部分;有的认为广义的城市公用事业基本可等同于城市基础设施,狭义的城市公用事业主要指城市供水节水、供热、供气、公共交通、排水、污水处理、道路桥梁、路灯及市容环境卫生、垃圾处理和园林绿化等行业)我们认为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公用事业相比,其范围要更为宽广,城市公用事业是城市基础设施中与市民生活更为相关的那一部分。

在城市基础设施中,城市公用事业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一环。

《国市政建设投入不足地方热衷卖公用事业赚钱》(二)城市基础设施的特性1、服务的公共性和两重性为整个城市的发展和全体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的,具有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两重性是指城市基础设施既为生产服务,又为生活服务。

2、能力形成的同步性和建设的超前性在计划安排上,应该使城市基础设施与其他设施在形成能力的时间上达到同步,必须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特点出发,超前于城市其他项目进行建设。

3、运转的协调性和系统性与城市其他方面如城市人口、生活水平和住宅建设等保持一定比例;也因为基础设施涉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几十个行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系统。

同时,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都构成一个独立系统。

4、经营管理的多样性和垄断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是一个投资、建设和产出的过程,必须要有偿使用城市基础设施,维持和提高其服务水平。

市政工程-城市基础设施管理

市政工程-城市基础设施管理
6. 精神、心理卫 生 7. 行政课题
8. 其他课题
(1)对地下水、振动等环境影响 (2)室内环境如空调、防排水、采光
(1)心理恐惧、不安 (2)压迫感
(1)规划开发 (2)各种行政问题
(1)向大城市圈的集中问题 (2)废弃土、砂处理
一、城市基础设施的含义和范畴
厦门市地下空间开发现状
厦门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始于上世纪60年代,主要起到防御作用。 至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将部分人防工事用于地下通道、库房、商业娱乐 等用途。 2000年,全国首座“海底车库”在厦门建成并投入使用。车库部分建筑在 海面以下,实行自动收费,并配有消防、监控系统。 目前,轮渡地下车库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净高3米,设小型汽车泊位 435个,是我国惟一的海底车库。 到2001年底,厦门市已建成人防工程面积约46万平方米。
1. 法律方面的问 题 2. 技术课题
3. 经济课题
4. 安全课题
(1)土地所有权的调整 (2)与公物管理权的关系
(1)地下构造调查 (2)地下空间构筑
(3)利用中的环境控制、防灾
(1)建筑费比例大 (2)经济性不明 (3)维修管理费偏高 (1)灾安全措施不充分 (2)灾害发生时避难困难
5. 环境课题
一、城市基础设施的含义和范畴
城市共同沟可容纳电力、通信、供水、燃气等多种管线
一、城市基础设施的含义和范畴
共同沟最早见于法国,为了改善城市环境,1833年即有系统的在城市道路 下规划建设规模宏大的下水道网络,同时开始兴建共同沟。由于下水道断 面相当大(宽约6.0m,高约5.0m),就在其中接纳了给水管、通讯电缆、 压缩空气管道及交通信号电缆等公用设施,形成世界上最早的共同沟。
化设施等)
生产设施 (工厂、发电设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

5. 公共物品的供给
(2)公共物品能否由市场 供给?
具体表现:⑦公共秩序
通过政治过程采取集体行动的结果 , 并且通过一定的公共组织得以有 效执行。
市场调节不能形成规则和制度, 难以界定产 权、解决冲突、维护公 共秩序。
5.公共物品的供给
(3)政府投资
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大多把城市基础设施视为具有自然垄断 性质的社会福利产品,都侧重于对城市基础设施实行公有化管理。
3.基础设施的特性
(5) 系统性
各项基础设施构成一个独立的系统,各子系统之间需要协调。
(6)效益回收的间接性和长期性
除了一些明显经济效益的设施项目可以直接收回建设资金,大多 数基础设施的投资费用是不可能直接从项目中收回的。
例如:通信设施,直接效益仅为5%~10%,间接效益高达 90%~95%。
4. 基础设施融资
2)受益的非排他性:共同受益,无法排他或 排 他成本很高。
5. 公共物品的供给
(1)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概念 私人物品
特征: 1)消费的竞争性 2)受益的排他性
5. 公共物品的供给
(2)公共物品能否由市场供 给?
具体表现:利润问题 私人产品:市场机制 公共产品的消费具有非排他性,不付 费也能 享有公共产品带来的好处
影响:利用信息优势侵害另一方的利
用,破 坏资源最优配置状态,造成市场 失灵。
逆向选择:劣质产品驱逐优质产品 道德风险:达成协议后,一方追求自身
5. 公共物品的供给
(2)公共物品能否由市场供 给?
具体表现:⑤分配不公问题
个人能力因素:个人天赋和能力存在 差异性, 导致贫富悬殊,两级分化和社 会割裂
市场机制缺陷:市场不均衡,生产要 素收入 差异;市场垄断获得不合理收入 ;生产要素 区域分布失衡

城乡建设部工作人员的城市公用事业管理

城乡建设部工作人员的城市公用事业管理

城乡建设部工作人员的城市公用事业管理城市公用事业管理一直是城乡建设部工作人员的重要任务之一。

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支撑和保障,公用事业的管理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城市公用事业的定义、管理目标和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市公用事业的定义城市公用事业是指供应或提供给城市居民和企业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包括供水、供电、供气、供热、供网络等环节。

这些公用事业的稳定运行和管理,直接关系到城市的正常运转和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因此,城乡建设部的工作人员需要全面了解公用事业的性质和特点,做好其管理工作。

二、城市公用事业管理的目标城市公用事业管理旨在保障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管理公用事业时,工作人员应该积极推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质量,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保障居民的生活品质。

三、城市公用事业管理的措施为实现城市公用事业管理的目标,城乡建设部工作人员可采取以下措施:1. 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建立公用事业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明确各项职责和权限。

例如,制定供水、供电、供气等方面的管理办法,确保各项公用事业的正常运行。

2. 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规划和配置公用事业的资源,包括土地、能源、设备等。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公用事业设施的布局和需求,确保公用设施的覆盖范围和供应能力。

3. 提升服务质量:通过加强技术培训和管理水平提升,提高公用事业的服务质量。

例如,采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手段,提高供水供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 加强监督执法: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对公用事业从业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监督。

加大对非法窃电、非法取水等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公用事业的正常秩序。

5. 推动节能减排:积极推动能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减少公用事业对能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

例如,推广低碳技术和设备,鼓励居民减少用水、用电和用气量。

总结城乡建设部工作人员的城市公用事业管理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市政公用事业是指城市人民政府管理的

市政公用事业是指城市人民政府管理的

市政公用事业是指城市人民政府管理的,为城镇居民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普遍服务的行业。

主要包括城市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集中供热,城市道路桥隧,环境卫生和垃圾处理以及园林绿化等。

市政公用事业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关系到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基础性、先导性、公用性等特点。

在计划经济时期,市政公用事业长期实行的是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对城市建设和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这种投资渠道单一,管理相对粗放,效率相对低下的体制弊端日益显现,造成市政公用事业发展缓慢,市政基础设施总量严重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地方各级城市人民政府积极探索市政公用事业的改革,获得一些比较好的经验。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要加快推进和完善垄断行业改革;要加快推进铁道、邮政和城市公用事业等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

建设部在认真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2002年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明确提出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市场化为主线,全面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最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以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和企业机制的转换,促进市政公用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市场化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效率的提高,有利于事业的发展。

但市政公用事业的公用性特点要求在市场化的过程中,必须切实保证社会公众的利益和公共安全。

因此,在市场化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好政府“公共责任人”和“守夜人”的作用,加强对市政公用事业的监管,意义十分重大。

市政公用事业的基本特征市政公用事业包括城市供水、供气、公共交通、污水与垃圾处理等行业,尽管这些行业存在很大的差别,但也存在以下共同的基本特征:1、自然垄断性。

城市基础设施公共安全管理的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城市基础设施公共安全管理的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城市基础设施公共安全管理的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摘要] 对城市基础设施公共安全管理进行分析研究,首先必须对研究的基本问题,诸如基本概念、理论基础等进行界定和掌握,从而便于对该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研究。

本文将主要对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安全及公共安全及城市基础设施公共安全等基本概念进行分析界定,然后从安全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和危机管理理论三个角度分析探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安全管理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城市基础设施;公共安全管理;危机管理;风险管理一、城市基础设施公共安全管理的概念界定1、基础设施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条件。

根据不同的标准和角度,基础设施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例如,可以将基础设施划分物质性基础设施(physical infrastructure)和社会性基础设施(social infrastructure),物质性基础设施包含交通通讯及供水供暖供热等物质工程设施,社会性基础设施则包括科教文化、卫生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事业。

因此,从这一划分角度来看,基础设施涵盖了交通、通讯、水电供给、科教文卫等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

此外,也可以将基础设施划分为农村基础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具有基础性、整体性、不可贸易性及公共物品性或准公共物品性等特点,它们是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

现代社会中,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城市基础设施将基础设施按所在地域可以分为农村基础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

由于国情及地区的差异,各国及地区对城市基础设施的理解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城市基础设施同样也可以划分为城市社会性基础设施及城市工程性基础设施(或城市物质性基础设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平:投资状况、供给能力、服务水平、效益的好坏等。
三、城市基础设施的特点
• 1. 公益性与外部性
• 产品和服务具有公用性和公益性: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 基础设施在本质上属于公共物品,它或具有准入的非排他 性或消费的非竞争性。这决定了城市基础设施不是也不可 能只为个别人、个别单位、个别家庭服务,而是面向整个 城市,即为城市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提供最一般的物质条 件和社会化服务。 • 较强外部正效应:为三类产业、城市生产以及市民生活提

市政工程设施:主要指道路、桥梁、隧道、下水道等,共同
特点是具有消费的无偿性和非排他性,不付费者不会被排除在 消费之外,因此,单一的市场机制无法实现市政工程设施的有 效供给,通常通过财政补偿机制实现投入产出的循环。

城市基础设施包括城市公用事业和市政工程设施
• (2)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公共事业设施、城市公 共设施
城市公用事业和市政工程设施。与城市社会事业设施一起构成 城市的公共设施。
• 广义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内涵相同:除了涵
盖狭义上的城市基础设施以外,还囊括了城市公共社会事业设 施的内容,如科教文卫等无形资产和部门。
• 本章所探讨的是狭义的城市基础设施。
各种概念关系图
二、城市基础设施的构成
• 4. 长期性与间接性
• 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大,生产建设的周期较长,使用期限
长久,使用寿命短的十几年,长的超过五十年,甚至上 百年。
• 此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
效益不仅在短期内难以得到反映,而且除了一些有明显 经济效益的设施项目可以直接收回建设资金外,大多数 基础设施的投资费用是较难从项目运行中直接收回的。
• 5. 是城市形象和投资环境的重要构成
• 城市的基础设施体现着城市的管理者和民众们对城市的 定位和理解,反映了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 发展水平,直接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形象。 • 完善健全的城市基础设施能够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成 为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为城市发展吸引资
金和人才。
• 综上,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
一、管理原则
• • 1、社会效益优先,兼顾经济效益(公共性和生产性) 城市基础设施具有公共性,服务对象是城市全体社会, 为整个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服务。这就决定了城市基础设 施管理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而不能像其他市场主
体管理那样以经济效益作为首要目标。
• 城市基础设施具有生产性,应有偿使用,因此要兼顾经 济效益,不仅有利于筹集资金,减轻财政负担,而且能 够使人们珍惜城市基础设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更重 要的是能够激励城市基础设施服务水平的提升。
第七讲:城市基础设施管理
——兼论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
• 第一节:城市基础设施概述:基本概念、 特点、作用 • 第二节: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概述:管理 原则、机构、融资管理、运营管理 • 第三节:城市公用事业的市场化改革: 改革原因、改革方式、改革效果和风险、 风险防范与控制
第一节:城市基础设施概述
• • • • 城市基础设施的内涵 城市基础设施的构成 城市基础设施的特点 城市基础设施的作用
供了最基础的支撑,其价值远超出了自身的物质载体,并
渗入到城市各领域、各行业的发展之中。
• 2. 生产性
• 生产性特征,或称商品属性,主要体现在“生产过程”、 “产品属性”两方面。 • (1)从“生产过程”方面来看:目的是满足城市各企 业、各群体的生产和生活需求。成为社会再生产的一个
部分和环节,构成其直接生产性特征。
活能够正常运行的前提,是城市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
• 在性质上属于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范畴,一般由 政府负责提供,或是在政府授权和监督的前提下,委
托私人部门提供和经营。
3、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 • (1)城市基础设施与市政公用事业:城市公用事业、市 政工程设施 市政公用事业:是指城市人民政府管理的,为城镇居民生产
• 城市公共(社会)事业设施:通常指教育、科技、文化、卫
生、体育等领域设施及相关部门,通常又被称为城市社会事业。
• 城市公共设施:内涵与外延比城市基础设施宽泛,不仅指城
市基础设施而且包括城市社会事业设施,如公共的教育文化卫 生体育等部门。
•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各种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有 广义和狭义之分。 • 狭义的城市基础设施:又称技术性或生产性基础设施,包括


• (4)城市通信设施。主要包括:城市邮政和电报网络 系统;城市电信网络系统(市话网络、长途电话网络、
移动网络、小灵通网络、寻呼网络);城市数据网络系
统(互联网络、电视网络、广播网络) • (5)城市环保设施。主要包括:城市环境美化、绿化、 园林、卫生、垃圾收集与处理、环境监测与治理等物质 设施。
• 6. 协调性与系统性
• 城市基础设施是一个复杂系统,不仅要与城市的其他系 统相协调,而且基础设施内部的各子系统也应协调一致。 • 首先,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要和 城市的其他生产建设、生活服务相协调,要与城市的发 展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 其次,作为有机整体,城市基础设施内部的各子系统必
断、政府授权垄断等。自然垄断:存在规模经济效应,不适宜
充分竞争,否则造成资源浪费。 • 城市基础设施的自然垄断性:
•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支付高额的初始固定成本,这些高额成
本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上变成了“沉淀资本”,短期难以收回,这限制了小规 模企业的进入; • 二是基础设施的可变运营成本相对较低。基础设施的平均成本 和边际成本具有递减性,总是随产量增加而降低,规模越大, 生产成本就越低。规模效应意味着基础设施由少数企业集中供 给具有经济性和高效率。
• 3. 是城市发挥辐射作用和聚集效用的重要物质载体 • 城市辐射——区域腹地。作为沟通城市与外界周边的桥梁、 纽带,基础设施越完备、越扎实,城市对外的辐射半径就 越大,就越能从广域空间吸纳资源与要素,实现更高层次 的发展,同时增强对外的辐射带动能力。此外,城市聚集 效用依赖于一定城市规模,雄厚基础设施则为城市发展到 相当规模提供坚实的物质载体。 • 4. 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调控手段 • 选择性地供给城市基础设施,可缩短城际距离或扩张城市 边缘规模,改善人口聚集度过低或区位配臵不协调而引起 的不经济现象,从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 控制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能起到抑制城市经济盲目扩张 的效果。从城市发展实际看,在不同的阶段城市基础设施 供给的数量和方向有所不同,对城市经济的诱导结果自然 也就不同。


1、六类设施构成:
(1)城市能源设施。主要包括:城市电力生产和输送系 统;城市煤气、燃气、石油、汽油、柴油、液化气生产与 供应系统;城市热力生产与供热管网系统。 (2)城市给排水设施。主要包括:城市水资源开发与管 理系统;城市自来水生产与供水管网系统;城市污水排放 与处理系统;城市中水利用系统;城市雨水排放系统。 (3)城市交通设施。分为对外交通设施与内部交通设施。 对外交通设施主要包括铁路、机场、港口、公路和高速公 路等。对内交通设施主要包括道路、桥梁、隧道、地铁、 高架轻轨、公共交通、出租汽车、停车场、交通安全设备 等。
• (6)城市防灾设施。主要包括:城市消防、防洪、防
汛、防震、防风、防雪、防空、防沙尘、防地面沉降等
物质设施。
2、三种表现形态
• (1)物质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自身物质实体形态。
• (2)产品或服务:借助于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营所生产、 提供的有形产品或无形服务。 • (3)产业和行业:把城市基础设施的实体、产品或者 服务作为经营对象的产业类型和行业类型。如通信产业, 自来水行业,集中供热行业,公交行业等称呼。 • 形态分类的意义:从不同的层次看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

但要注意,兼顾经济效益的前提是社会效益优先,不能
颠倒了主次。
• 2、统筹考虑,系统规划(服务的双重性、能力 形成的同步性和建设的超前性)
• 双重性,既为生产服务,又为生活服务。统筹规划,与城
市的生产设施和生活设施相配套,与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
相协调。正确认识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并据此合理规划, 而不能与其他城市盲目攀比。 • 能力形成的同步性和超前性,为了与生产设施和生活设施 同时交付使用,要在时间上超前建设,在空间上为以后的
一、城市基础设施的内涵
• 1、基础设施 • “Infrastructure”,原意为“基础”或建筑物、构筑物的底层 结构或下部结构。 • 19世纪40年代始,西方经济学家把“基础设施”一词引入经 济结构和社会再生产的研究,用以概括那些为社会再生产提 供一般条件的行业或部门。 • 《世界银行发展报告》 (1994年)概括为:永久性工程构 筑、设备、设施和它们所提供的为居民所用和用于经济生 产的服务。包括三类: • 一是公用事业:电力、管道煤气、电信、供水、环境卫生 和排污系统、固体废弃物收集和处理系统; • 二是公共工程:包括大坝、灌溉和道路; • 三是其他交通部门:铁路、城市交通、海港、水运和机场。
•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主要还是通过为整个城市的发 展提供前提条件,从而间接地促进城市其他各项事业的 发展。
• 5. 同步性与超前性
• 能力形成的同步性:是指城市基础设施与相关的项目建设 必须同时具备使用能力,形成服务合力。城市基础设施过 度超前形成能力,就会导致基础设施投资闲臵;投资建设 滞后则又会影响整体效能的发挥。 • 规划建设的超前性:
• 一是时间上的超前,作为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先行建 设;二是容量上的超前,城市不断发展会对基础设施提出 更高的要求,而基础设施由于投入规模大、建设周期长、 牵扯面大,不宜频繁扩建和变动,因此基础设施必须在城 市整体规划的指导下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性。
•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不应当仅仅停留在适应城市发 展需求的水平上,还应当有调控和引导城市发展的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