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解析及作者介绍
分析《爱莲说》
《爱莲说》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所作的一篇著名散文,通过对莲花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以下是《爱莲说》的原文翻译及作者周敦颐的详细介绍:《爱莲说》翻译:水上和陆地上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有很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而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是空的,外形是直的,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可以靠近去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是很多人了。
周敦颐详细介绍: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晚号濂溪先生,出生于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
他自幼聪明好学,志向远大,深受舅舅郑向的喜爱。
周敦颐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创办了濂溪书院,开始设堂讲学。
他是中国理学的开山祖,其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周敦颐生前官位不高,学术地位不显赫,但在其弟子程颢、程颐成名后,他的才识得到了认可。
经过朱熹的推崇,他的学术地位最终确定,被尊为程朱理学的开山祖。
周敦颐的主要著作包括《太极图说》、《通书》等,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教育思想强调“教人向善,进德修业”,在政治上倾向于改革,提倡“文以载道”,并主张“明慎用刑”。
他的理学思想以“诚”为核心,提出了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等概念,为宋明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周敦颐的一生,是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一生,他的思想和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理学和教育方面。
他的《爱莲说》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他人生哲学和道德观念的体现。
周敦颐的《爱莲说》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君子的品德:周敦颐通过对莲花的描写,表达了对君子品德的推崇。
爱莲说译注及鉴赏
爱莲说解读一作者:《爱莲说》作者周敦颐,公元1017-1073年,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
他世局道县濂溪,后移居庐山莲花峰前,把峰下的溪水也称作濂溪,故世称“濂溪先生”。
宋代理学的创始人。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
曾任洪州分宁县主簿、南安军司理参军、桂阳和南昌县令、合州判官、虔州通判、广南东路判官等职。
他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原,“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
阴阳生五行,五行生万物。
他提出“主静”、“无欲”的道德修养论,认为“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
动直则公,公则溥”,对程朱学派“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周敦颐)二原文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水中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三译注水陆:水中和陆地之花:的甚:很蕃:通繁,多自:自从李唐:唐朝予:我莲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而:连词表转折,却染:沾染濯:洗涤清涟:清水妖:妖媚,美丽而不端庄通:通透直:笔直蔓枝:名词作动词,生枝蔓长益:更加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亵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焉:助词谓:认为隐逸者:隐居的人(封建社会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人)君子:品德高尚的人噫:叹词,唉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鲜:少何:疑问代词,什么宜:副词,应当众:形容词,多四译文水中陆地,草本木本的花有很多,近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莲花。
自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特别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一点也不沾染,清水里洗过却不显得妖媚,中间通透外形笔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的越远越清幽,笔直洁净的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玩弄它。
古诗爱莲说翻译赏析
古诗爱莲说翻译赏析《爱莲说》出自古文观止。
其诗文如下:【前言】《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做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注释】可:值得。
蕃: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清涟(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妖艳。
美丽而不端庄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通,空。
直,挺立。
不蔓(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远,名词作动词,遥远,空间距离大。
益,更,更加。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植”通“直”,立。
可:只能。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玩:玩弄。
焉:助词。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
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噫:感叹词,相当于“啊”。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之,的。
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下文“莲之爱”、“牡丹之爱”同。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喜爱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宜乎众矣:(喜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
宜乎,当然。
宜,应当。
众,多。
[2-3]【翻译】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以及赏析
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以及赏析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余著《爱莲说》作。
爱莲者,莫知其苦者;苦莲者,莫知其乐者。
且夫水中草木之花,兔走鱼潜者,亦已知之。
鸟之将卵,患其强于巢;蜉蝣之将身,薄于长辛。
龙泉之下,亦有玉。
熊掌可食,而不可夺于人。
蜀之麻石,贵于他石,而不可夺于市。
白璧无瑕,大郅之璞,握而掩之者,不可得见。
吾老陋之庠,殽于大费。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其容止之盛也。
况修短合璧、琼瑶之瓜,闺阃之供,有缺而无盈,不生知之者,我甚痛焉。
赏析:周敦颐的《爱莲说》是一篇以莲花为主题的诗文。
他通过莲花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哲理的对应,深入思考了人生的价值观和境界。
文中一开始就提到了爱莲者和苦莲者,将莲花的两种状态进行了对比。
爱莲者是指欣赏莲花的美好,但却不了解它的苦难;苦莲者则指莲花在水中的生存环境艰苦,但又没有人理解它的快乐。
这种对比是对人们对外界事物认识的片面和局限性进行的揭示。
人们通常只能从表面看到事物的美好,却很少有人能够体会到事物背后的辛酸。
通过引用水中的草木花卉、兔子和鱼的游动来进一步加强这种意义。
这些都是平常的景象,人们常常忽视,但周敦颐想通过这些例子来告诉人们,只有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才能体味到事物的内在价值。
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一系列的比喻,进一步说明无价之宝的可贵之处。
比如龙泉之下的玉、熊掌、蜀的麻石等等,虽然它们都是非常珍贵的物品,但是并不是人人都能够得到。
而后面提到的白璧无瑕、大郅之璞等也是同样的道理,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但这种价值只有在真正了解它们的人眼中才会显现出来。
这些比喻都是在阐述事物的真正价值往往被我们所忽视。
最后,作者谈到了自己老陋的庠序文学以及古圣人的容止之盛,以此衬托了修短合璧、琼瑶之瓜等的美好。
他故意将自己与圣人进行对比,暗示了自己的无知和功力的不足。
同时,通过表达对美和价值的向往,呼吁人们要在追寻美好、追求价值的路上不断努力,不要沉迷于表面的虚荣和片刻的享受,要懂得真正理解事物的内涵,并从中寻求人生的意义和境界。
《爱莲说》原文及注解
《爱莲说》宋·周敦颐一、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解词:1、书下注释:(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2)蕃(fán):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4)李唐,指唐朝。
(5)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6)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7)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8)亭亭净植:笔直的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
(9)亵(xiè)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10)焉:助词。
(11)隐逸:指隐居的人。
(1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
(13)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14)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15)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16)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17)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
宜,应当。
2、补充解词(1)晋陶渊明独爱菊只(2)自李唐来从(3)世人盛爱牡丹众、多(4)香远益清更加(5)陶后鲜有闻少(6)宜乎众矣多3、一词多义(1)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表示舒缓语气三、文学常识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
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出处: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体裁:“说”。
四、课文翻译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爱莲说》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爱莲说宋代:周敦颐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甚爱一作:盛爱)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
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
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注释甚:很,十分。
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之:的。
可爱:值得怜爱。
者:花。
甚:很,非常。
蕃:多。
自:自从。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独:只,仅仅。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出:长出。
淤(yū)泥: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爱莲说原文翻译及赏析
爱莲说原文翻译及赏析爱莲说原文翻译及赏析《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爱莲说原文翻译及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人。
是著名的隐士。
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
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盛:特别,十分。
甚:很,十分。
之:的。
可:值得。
者:花。
蕃:通“繁”多独:只,唯独。
自:自从。
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妖艳。
焉:声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通:空。
直:挺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及背景介绍
爱莲说【作者】周敦颐【朝代】宋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文注释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
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赏析相关内容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作者起笔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选用“可爱”二字,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
接着叙说“晋陶渊明独爱菊”。
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归隐后,饮酒赋,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
“独爱菊”,显示渊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继写“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写了唐人特别是统治阶层“甚爱牡丹”的好尚,这几句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
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
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
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
赏析《爱莲说》
赏析《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有的版本为“皆”)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y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所创作的一篇散文。
该文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表达了作者对于道德品质、人生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文章开篇,周敦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介绍了莲花,称其“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这些特点既是对莲花形象的描绘,也体现了莲花所代表的品质。
其中,“中通外直”代表内心通达,不狡辩,不取巧;“不蔓不枝”代表不攀附,不求助于他人;“香远益清”代表有香气远播的美德;“亭亭净植”则象征着莲花的独立与高洁。
接下来,周敦颐进一步阐述了他对于莲花的喜爱之情。
他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句话是对于莲花品质的赞美,也是对于他所追求的人生境界的表述。
莲花虽生于污泥之中,但能够保持清洁,不受污染,这是对于道德品质的高度概括。
同时,莲花还能够“濯清涟而不妖”,即在水波荡漾中保持自我,不矫揉造作,这也是周敦颐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在接下来的篇幅中,周敦颐通过对比莲花与其他花卉的差异,进一步阐述了莲花的独特之处。
他说:“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这说明莲花并非众人所爱,而周敦颐却独爱莲花。
这也反映出周敦颐对于世俗的看法,认为追求名利、贪图富贵的人很多,而追求莲花这样高尚品质的人却很少。
最后,周敦颐用一段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总结了他的追求和人生境界。
他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说明他对于莲花的喜爱与追求是少数人的选择,也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语文版七下课文全解:爱莲说
语文版七下课文全解:爱莲说语文版七下课文全解:爱莲说语文版七下课文全解:爱莲说【第一部分:背景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蕃f n:多。
独:仅,只。
濯zhu :洗涤。
清涟li n: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庄重。
不蔓m n不枝: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
亭亭:挺立的样子。
植:竖立。
亵xi 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隐逸:隐居不愿做官的人。
鲜xi n:少。
宜:当然。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周敦颐(公元1017~1073),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字茂叔,道州营道(现在湖南省道县)人。
历任地方官吏,曾任虔州(今江西省赣州市)通判(地位略次于州、府长官)等职。
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书堂讲书。
因为书堂前有发源于莲花峰的小溪,于是他就用故乡营道濂溪给书堂命名为“濂溪书堂”。
世称之为濂溪先生,卒谥元公。
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
2、关于背景《爱莲说》是周敦颐于熙宁初年(公元1068年)擢为南康(现在江西省星子县)郡守时写下的。
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四十余丈长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
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胃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
先生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后来,人们便把这莲池誉为“爱莲池”),至今,星子县还有它的遗址。
【第二部分:整体感悟】一、谋篇立意这是一篇借花喻人的优美小品文。
作者独爱莲花的高洁不俗,来比喻自己道德情操的高尚,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同时,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火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莲花所体现的君子风度,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它启示人们:做人应做像莲花那样高洁正直的君子,要讲求精神文明。
二、文章脉络文章共两段。
第一段写了莲的形象和品质,说明爱莲的缘由。
作者从泛论入手,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含蓄地说明,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体现。
《爱莲说》赏析
《爱莲说》赏析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àn)。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6)清涟(1i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y ì)!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作者介绍】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北宋道州营道(今湖南省道县)人。
曾任虔州(今江西省赣州市)通判(地位略次于州、府长官)等地方官。
他曾在庐山山麓建“濂溪书堂”晚年定居在那儿,世称濂溪先生。
周敦颐继承了《易传》等传统哲学思想,自成一派,后被他的弟子发展成濂溪学派,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都是他的弟子,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从政勤谨,为人方正,《宋史•周敦颐传》引文学家黄庭坚对他的评价说:“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著作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
【解题】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于嘉祜年(1063)五月,当时作者任虔州通判。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通过对莲花的赞美,歌颂坚贞的气节,表现了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周敦颐认为“诚”是道德的最高境界,而且只有“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
后代理学家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口号,被剥削阶级用来压迫劳动人民。
但作为一种哲学思想,这个理论是要求一切人做到的,对统冶者也不例外。
作为理学开山祖的周敦颐一生都身体力行,追求道德的完善。
本文所表现的鄙视功名利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和洁身自好、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就是其“主静、无欲”提法的最好说明,也是他人格精神的写照。
“说”,也称“杂说”,属论说文范畴。
它的作用是解释义理,把自己的意思叙述出来。
往往用于表现作者独特的见解。
《爱莲说》就是对热爱莲花的嗜好所作的解说。
专题04《爱莲说》知识梳理(解析版)-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1《爱莲说》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
《爱莲说》选自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哲学家、理学家。
谥号“元公”,著有《太极图说》、《通书》、《周元公集》。
他被公认为理学的重要创始人,他提出的“太极”和“无极”等哲学范畴和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了解体裁。
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古代的文体。
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内容概说。
《爱莲说》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文章共两个段落:第一段,写“我”爱莲的原因和莲的美好的品格。
第二段,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四、字音字形甚蕃(fán)淤泥(yū)濯(zhuó)清涟(lián)枝蔓(màn)亵玩(xiè)隐逸(yì)颐(yí) 噫(yī)五、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释义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2甚蕃(很多)陶渊明独爱菊(只)世人盛爱牡丹(非常)出淤泥而不染(表示转折) (沾染污秽)濯清涟而不妖 (洗) (水波) (过分艳丽)不蔓不枝(横生藤蔓)香远益清 (更加) (清香)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树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靠近玩弄)余谓菊(我)(认为)花之君子者也 (品德高尚的人)陶后鲜有闻(少)宜乎众矣(应当)(多)(二)词类活用(1)不蔓不枝蔓:名词用作动词,横生藤蔓。
(2)不蔓不枝枝:名词用作动词,旁生枝茎。
(三)古今异义(1)亭亭净植植:古义:树立今义:种植(2)宜乎众矣宜:古义:当。
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今义:合适,应当。
(四)一词多义(1)清:濯清涟而不妖澄澈香远益清清香(2)植:亭亭净植树立缘坡植牡丹种植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3(五)虚词用法。
爱莲说赏析
《爱莲说》赏析祖铨一、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周敦颐是北宋理学濂洛学派创始人、二程(程颖、程颐)的老师。
他博学力行,品德高尚,为官清廉,不媚权贵,明断狱案,得到人民的赞赏。
北宋中叶,士大夫在封建统治者诱掖下,追求富贵利达,耽于享乐之风盛行。
作者目击时弊,慨然命笔,写成此篇借物咏志的小品,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其懿德高行与美学情趣,在当时具有现实意义,在今天也不失其思想价值。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
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
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
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
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他不是一个大文学家,甚至于他也不是个文学家,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名字主要是因为他是个思想家。
我们大家知道中国的思想史,如果从上游往下说,汉代是“经学”著称、魏晋是“玄学”、隋唐是“佛学”、宋代以后“宋明理学”,而“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就是周敦颐。
所以他主要是个思想家。
但是《爱莲说》使得周敦颐尽管不是个文学家,这一篇却成为一个经典的、不朽的作品。
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
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气。
《爱莲说》注释
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
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1)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死后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
是著名的隐士。
陶渊明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甚:很,十分。
(2)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3)之:的。
(4)可爱:值得怜爱。
(5)者:花。
(6)甚:很,非常。
(7)蕃:多。
(8)自:自从。
(9)李唐:指唐朝。
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10)独:只,仅仅。
(11)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2)出:长出。
(13)淤(yū)泥:污泥。
(14)染:沾染(污秽)。
(15)濯(zhuó):洗涤。
《爱莲说》文言文解析
《爱莲说》文言文解析《爱莲说》文言文解析《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淨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文言文解读1 试据本文,分别从生长环境、形态、香气等方面,说明莲花的特质。
(1)生长环境:莲花长在淤泥中而不受污染,在纯净透明的水波中洗涤而不妖冶。
(2)形态:莲花的花柄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像蔓草般依附别的东西生长,也不枝节旁生。
(3)香气:莲花的气味飘到远处,更加清香。
2 莲花的特质,与君子的哪些特质相似?试分点说明:(1)出淤泥而不染:即使出身于恶劣的环境,也不同流合污。
(2)濯清涟而不妖:洁身自爱,态度不妖媚。
(3)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4)不蔓不枝:不攀附权势,做事专心致志。
(5)香远益清:品格高尚,声名远播。
(6)亭亭净植:卓然独立,不偏不倚。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端庄严正,受人敬重。
(其他合理的答案,也可接受。
)3 试推想作者为甚么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提示:菊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秋季开花,多为黄色。
)作者认为菊花是花中「隐士」,是因为:(1)菊花的颜色不鲜艳,而且在百花凋谢后才开放,不争妍斗丽。
(2)菊花能抗寒霜,表现出节操。
4 试推想作者为甚么说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提示:牡丹是落叶小灌木,初夏开花,大型,白、红或紫色,为著名观赏植物。
)作者认为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是因为:(1)牡丹在初夏开花,与其他花卉争妍斗丽。
(2)牡丹花瓣繁多,花形硕大,像衣着华丽的富贵人家。
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作者在以上的文字中寄托了甚么感慨?作者所寄托的'感慨是:旷达清高的隐士,自陶渊明之后便很少了;好像他自己这样的君子,也不会有多少人;但爱好富贵的社会大众,却几乎人人都是。
爱莲说文言文注释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注释
爱莲说文言文注释爱莲说原文及翻译注释作者介绍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晚号濂溪先生,少时喜爱读书,志趣高远,博学力行,后研究《易经》,在亲友之助下,谋了些小官,不久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创办了濂溪书院,开始设堂讲学。
周敦颐是中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但是他生前官位不高,学术地位也不显赫,在他死后,弟子程颢、程颐成名,他的才识才被认可,经过后来朱熹的推崇,学术地位最终确定,被人称为程朱理学的开山祖。
写作背景据清邓显鹤《周子全书》《年谱》记载:“八年癸卯。
先生四十七,正月七日,行县至于都,邀余杭钱建侯(拓)、四明沈希颜游岩题石,并有诗刻石。
五月,作《爱莲说》,沈希颜书,五抟篆额。
钱拓上石,即十五日事也。
”先生四十七,即嘉祐八年(1063)。
《赣州府志》记有爱莲书院,云:“爱莲书院在城北,其地原为督学试院,有周茂叔莲池遗迹。
”又有爱莲亭条目:“濂溪书院旧在东北玉虚观左······”这些记载充分证明,北宋嘉祐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周敦颐任虔州通判时,已建莲池,并于嘉祐八年五月在此地已挥笔题写《爱莲说》。
《爱莲说》周敦颐·北宋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值得。
蕃:通“繁”,多。
独,只,唯独。
盛,很,十分,一作“甚”。
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妖艳。
美丽而不端庄。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通,空。
直,挺立。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爱莲说原文翻译及注释赏析
爱莲说原文翻译及注释赏析《爱莲说》通过对莲花的形象和品质进行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表明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莲说原文翻译及注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爱莲说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
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
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
)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注释: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大多是借事物或一种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长短不定,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托物寓意,借物抒情。
之:的。
可爱:值得怜爱。
者:花。
甚:很,非常。
蕃(fán):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死后谥靖节),是著名的隐士。
《爱莲说》教材分析
《爱莲说》教材分析(一)作家及作品1.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
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
著有《周元公集》。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
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2.题解“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本文重点、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补充课文注释:“水陆草木之花”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可爱者甚蕃”者:结构助词,与前面词“可爱”构成名词性结构。
相当“可爱的(花)”。
“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唯独。
“世人甚爱牡丹”甚: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而:连词,表转折,却。
“濯清涟而不妖”而:连词,表转折,却。
“中通外直”:(茎)中间通透,外形笔直。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越发清香。
益:更加。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连词表转折,却。
焉:助词,可不译。
“予谓菊”谓:认为。
“花之隐逸者也”之:结构助词,的。
“陶后鲜有闻”鲜:少。
(四)解疑1.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
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2.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讨论并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
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3.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讨论并归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的讲解
《爱莲说》的讲解一《爱莲说》是宋代大儒周敦颐的一篇散文,全文以莲花为载体,阐述了作者的人格理想和道德追求。
文章首先通过对比牡丹的富贵、菊花的隐逸,突出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
这里,“出淤泥而不染”象征着在世俗社会中保持清白的人格,“濯清涟而不妖”则象征着不炫耀、不张扬的品格。
这两句话成为了全篇的主题,也是周敦颐对人格理想的描绘。
接着,文章进一步解释莲花的品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这是对莲花形象的具体描述,也是对君子品德的赞美。
“中通外直”意味着内心正直,表里如一;“不蔓不枝”意味着做事有原则,不偏不倚;“香远益清”意味着德行高洁,影响深远;“亭亭净植”意味着端庄自重,清白独立。
这些都是周敦颐所倡导的君子人格。
最后,文章通过“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达了对君子人格的尊重和敬畏。
君子虽然身处尘世,但其高尚的品质使人敬仰,不敢轻易冒犯。
总的来说,《爱莲说》以莲花为象征,通过对莲花形象和品质的描绘,展现了周敦颐的人格理想和道德追求。
他认为,人应当像莲花一样,虽处污浊环境,却能保持内心的清洁,同时又不炫耀自己的优点,而是以实际行动影响他人,成为社会的楷模。
这种人格理想,对于今天的我们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爱莲说》是宋代学者周敦颐的一篇散文。
全文以莲花作为象征,探讨了道德修养和个人品格的重要性。
周敦颐通过对比菊花、牡丹等花卉与莲花的不同特点,表达了自己对不同品质的理解和赞美。
在这篇文章中,周敦颐首先阐述了自己的审美观念,认为花之美不仅在于外观,更在于内在的精神品质。
他接着提出了三个主要观点:一是美德胜过虚荣;二是清白高洁比世俗功利更重要;三是内心的真诚高于外表的浮华。
然后,周敦颐将这些观点对应到不同的花上。
他认为菊花象征着隐逸和淡泊名利,这是道德修养的一部分,但他认为这还不够。
莲花则是他的理想人格的象征,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即使身处恶劣环境中也能保持自身的纯洁。
《爱莲说》解析及作者介绍
《爱莲说》解析及作者介绍(总4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朝代:宋代作者:周敦颐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盛爱一作:甚爱)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注释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死后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着名人。
是着名的隐士。
陶渊明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甚:很,十分。
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之:的。
可爱:值得怜爱。
甚:很,非常。
蕃:多。
自:自从。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它的枝干)中间贯通,外表笔直,
⒍不蔓(màn)不枝,
不缠生藤蔓,不旁出冗枝
或:不长藤蔓,不生枝节,
⒎香远益清,
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显得清幽,
⒏亭亭净植,
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
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能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弄它。(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呀”等语义虚词。)
盛:广。
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例如:“有黄鹤楼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
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唉"。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吧。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甚:很,十分。
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之:的。
可爱:值得怜爱。
者:花。
甚:很,非常。
蕃:多。
自:自从。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独:只,仅仅。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出:长出。
淤(yū)泥: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通:贯通;通透。
直:挺立的样子。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蔓,不长枝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衬托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严谨。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注释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死后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 人。是著名的隐士。陶渊明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
益:更加。
清:清芬。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树立。
可:只能。
亵玩:玩弄。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呀’’,助词。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宜乎:当然(应该)。
宜:当。
众:众多。
逐句翻译
⒈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水陆上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
⒉晋陶渊明独爱菊。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从唐朝以来,人们十分喜爱牡丹。
⒋予(yú)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不妖,
我(却)[1]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生长出却不受(淤泥)沾染,经过清水洗涤,但是却不显得妖媚。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作者简介
周敦颐,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宋明理学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馀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⒑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⒒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
⒓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⒔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唉!喜爱菊花的(人),自陶渊明以后就很少有听闻了。
⒕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喜爱莲花(的人),和我一样的还有谁?
⒖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喜爱牡丹(的人),应该(当然)有很多人了!(宜:当然)
爱莲说
朝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盛爱一作:甚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写作背景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茶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散文《爱莲说》。
写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