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秦始皇的是非功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秦始皇的是非功过1

古往今来,对秦始皇有两种不同性质的评论:一是借秦始皇来表达某种政治见解或主张,这可叫作史政论。史政论不属历史科学,但从性质上讲,即有革命与反革命之分。一是作为历史研究对象,进行历史评价。

“四人帮”评论秦始皇是典型的反革命的史政论,谬论百出,荒诞不经。然而他们却凭借手中掌握的舆论大权,使这股妖风一度弥漫整个思想界,冒充研究历史,控制了史坛,取消了人们把秦始皇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权力。我们这篇文章,旨在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对秦始皇作一番自由的、实事求是的讨论。

一、关于秦统一中国的主要原因问题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从封建割据走向封建统一的王朝,秦始皇又是这个王朝的“始皇帝”,因些如何看待秦统一的主要原因,是把秦始皇置于什么基础之上的一个根本问题。

关于秦朝统一的原因,人们曾经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历史传统等各个方面进行过探讨。但对秦朝统一的主要原因,大家的看法却很不一致。在各种不同的观点中,最为流行的一种见解是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顺应了人民的要求,符合人民的愿望,是为了巩固封建生产关系,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样一来,秦始皇的形象就顿时高大起来了。

果真人们有美好的愿望,就必定会得到甜蜜的果子吗?人们要求什么,社会之神就一定恩赐什么吗?事实证明,历史并不是这样。严格地说,历史不是按照人们的愿望前进的。在阶级社会里,像人们所占物质资料的差异悬殊一样,人们的愿望也极不一样。究竟按谁的愿望走?即使说人们都希望统一,那么到底由谁来统一呢?单单为争统一本身就会引起一场殊死的搏斗。退一步讲,在当时情况下就是有统一的愿望、要求,也只能处于自发的和分散的状态。这种自发的分散的愿望和要求,不通过一定的形式集中起来,在任何重大的历史变动中都不可能起什么重大作用。就事实而论,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处于无权地位的人民有过什么为争取统一而联合起来的实际行动;恰恰相反,在战国的史籍中,到处可以看到劳动人民厌战、避战、逃战等等反对兼并战争的事实。因此,说秦始皇统一中国是顺应了人民的要求、愿望等等,只不过是一种推想罢了。至于说秦始皇统一是为了巩固封建生产关系,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则更是令人难于信服。如果此说可以成立,岂不是说地主阶级已经进入自觉地、有计划地、有目的地从事创造历史的自由王国!很显然,这种把秦始皇现代化的做作,根本不符合历史事实。

究竟什么是秦统一中国的根本原因呢?我们认为,这只能从封建生产方式的经济运动中去寻找。

西周奴隶制时代,土地所有权与分封制相联系,表现为奴隶主阶级的多极占有,而周天子拥有实际上或名义上的最高所有权。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便是西周松散的统一的基础。进入春秋以后,周天子式微

了,也失去了土地最高所有者的资格,诸侯以及卿大夫们走到了历史的前台。与此同时,受到封建生产关系发展的刺激,诸侯与卿大夫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打红了眼,正像楚子反所说:“诸侯贪冒,侵欲不忌,争寻常以尽其民。”2争夺之激烈,竟至“疆场之邑,一彼一此,何常之有”3的地步。郑攻陈,陈告郑于晋(晋为霸主),晋责问郑:“何故侵小?”郑反驳说:“昔天子之地一圻(方千里),列国一同(方百里),自是以衰。今大国多几圻矣!若无侵小,何以至焉?”4把晋问得无言答对。大国吞并小国就是这一运动最明显的结果。据历史记载,齐灭掉三十五个小国及一些部落5,楚灭掉四十余国和一些部落6,晋灭掉二十余国,征服四十余国7,秦益国二十,开地千里8。诸侯对以周天子为轴心的统一来说是分裂割据,而各诸侯国灭掉许多小国,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又是地区性的统一。春秋初期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春秋战国之际,由于兼并和伴随着地主阶级夺权,形成了七个大国,大国中间还夹存着十几个小国。这些诸侯在他们所管辖的范围内,不仅占有众多的土地,而且对全部土地拥有最高支配权。诸侯们把多数的土地通过授田制分配给农民耕种;一部分分封给亲戚功臣,形成封建的多极所有。还有一部分赏赐给功臣、武卒,这部分逐渐变成个人的私产。所以在当时的土地运转中,诸侯(封建国家)处于枢纽的地位。土地和人民既是国君财政的渊薮,又是用来进行政治活动、调动臣民为自己所用的

资本。正如韩非所说:“夫上所以陈良田大宅,设爵禄,所以易民死命也。”9“夫陈善田利宅所以战士卒也。”10《管子》也有类似记载:“良田不在战士,三年而兵弱。”11土地既是财源,又是换取臣民力量的交换物,所以诸侯视地为宝,“地者,人主所甚爱也”12。孟子也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13对君主来说,为臣的责任就是要“尽力竭智,欲以为王广土取尊名”14。所以,“尊主、广地、强兵”15,这三者就像连环套一样循环不已。战国时期犹如飞轮转动式的战争,都是围绕着争夺土地和人口展开的,强者如果不把弱者吞并掉是决不罢休的。当时的君主及一些思想家和游说之士曾不断谈到统一问题,用他们语言来说,叫作“霸王”、“霸王之业”、“帝”、“一天下”、“定于一”、“天子”、“兼天下”、“尽亡天下”、“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跨海内制诸侯”、“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天下为一”等等。这些不同的称呼反映着一个问题:各诸侯争为天下之主。诸侯们争吞天下的目的是什么呢?除了“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16之外,不可能有别的目的。

秦始皇也不例外。唯一不同的是,他比他同时代的任何人在这同样的轨道上2《左传》成公十二年。

3《左传》昭公元年。

4《左传》襄公二五年。

5《荀子·仲尼》。

6《吕氏春秋·直谏》。

7《吕氏春秋·贵直》。

8《史记·李斯列传》。

9《韩非子·显学》。

10《韩非子·诡使》。

11《管子·八观》。

12《战国策·秦策三》。

13《孟子·尽心下》。

14《战国策·魏策二》。

15《战国策·赵策二》。

都跑得快。顿弱说:“皇帝,即以天下恭养。”17战国末年其他说客们也都很明白,秦“非尽亡天下之兵而臣海内之民,必不休矣”18。尉缭甚至在秦国也直言不讳地说:如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19。在统一以后,秦始皇自己也说得很明白:“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20。这些话同统一前别人对他的分析是完全一致的。

经济上的兼并运动决定着统一,这在战国各国君主那里是如此。那么为什么秦始皇能够完成统一,而东方六国国王们统一的美梦却破灭了呢?这仍然需要从秦内部的经济运动中去寻找原因。我们认为,秦能够统一的因素很多,但它能严格地按照军功爵和公爵进行赏罚,是诸种因素的基础。秦自商鞅以来一直贯彻执行的军功爵制度,使全国上下军民都纳入了战争的轨道,而且这种多等级制吸引着每一个人来发挥自己的最大能量。这种制度之所以有威力,关键在于它是由国家不断进行财产和权力再分配的基本形式,各级爵位的实际利益是落实在土地、赋税、徭役的分配以及个人身份升降等等之上的。这正如荀卿所说:“秦人其生民也狭厄,其使民地酷烈,劫之以势,隐之以厄,忸(习惯)之以庆赏,?(制裁)之以刑罚,使天下之民所以要利于上者,非斗无由也;厄而用之,得而后功之,功赏相长也;五甲首而隶五家,是最为众强长久,多地以正,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21这段话清楚地告诉我们,秦的统治者是怎样利用土地、租税、爵位等等调动臣民的战斗力,“使天下之民要利于上者,非斗无田”的。用经济手段调动了臣民的力量,打了胜仗又使秦国获取了更大的利益,如此循环,这就是秦强和秦始皇完成统一的基本原因、并吞诸侯的秘密基础。

既然秦的封建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建立是封建经济运动的产物,因此统一中央集权更有利于地主阶级,特别是便于君主对农民的掠夺与压迫。在农民未联合起来以前,封建统一的中央集权越强大,就愈有利于地主阶级宰割那些分散的个体的农民,这是封建统一中央集权的最本质的一般表现。

从我国历史上看,封建统一所直接继承的历史条件,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经过长期的封建割据与兼并而形成的统一;二是在民族政权分立的基础上,互相兼并而形成的统一;三是农民大起义推翻了前王朝,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势力之后,由地主阶级再建的封建统一。这种历史背景的差异,对统一后统治者所实行的政策是有直接影响的。秦的统一是属于第一种情况。这种统一所形成的过程,一般地说,没有削弱地主阶级的势力,相反,是在地主阶级势力竞争和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所以在统一之后,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压迫与剥削往往表现得更为残暴和肆无忌惮。秦统一后,秦始皇所做所为就是最好的说明。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功是卓著的,但认为秦始皇统一代表了人民的要求、是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等观点,则是站不住脚的。我们认为,秦始皇统一后所实行的政策,从本质上与主流看,是他争取统一过程中实行政策的继续和发展。且看秦统一后的事实是怎样反驳上述观点的吧。

二、从社会实际效果来检验秦始皇政策、措施的意义

17《战略策·秦策四》。

18《战国策·魏策三》。

19《史记·秦始皇本纪》。

20《史记·秦始皇本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