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环境和灾害问题

合集下载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影响及应对策略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影响及应对策略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影响及应对策略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亚洲水塔”,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保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也是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地带之一。

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最大的贡献。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正在发生哪些变化、如何更好地保护其生态环境?一、青藏高原的环境问题1、冰川消融同其它冰原地区相比,青藏高原显得更为脆弱,积雪融化速度快得惊人。

截至2010年的一个世纪时间里,青藏高原地区平均温度升高了2.6华氏度,为全球升温速度的2倍。

在部分地区,升温速度甚至更快。

同时,青藏高原的冰川大都处于高海拔低纬度地区,这就意味着这些冰川对于气候变化尤为敏感,因此融化速度会进一步加快。

1984-2014年的约30年间,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地区的冰川面积由5.3万平方公里缩减至4.5万平方公里,退缩了15%。

中国有46000多条冰川,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

冰川消融短期内会造成江河流水量增加,长此以往,一旦部分冰川消亡或冰川面积减小,其下游径流就会逐渐减少。

2、土地沙化青藏高原处于对流层中上部,大气活动剧烈频繁,为沙尘进入大气并进行远距离传输提供了足够的动力。

此外,青藏高原存在的大片流动沙丘和荒漠化土地又为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物源。

如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河谷、黄河、长江源地区都有大片活动沙丘。

此外,高原的沙漠化面积也在剧增。

中国沙尘暴的主要发生区域在青藏高原和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

其中,每年的12月到翌年3月,沙尘暴发生中心集中在青藏高原上,并随时间推移中心向北推移。

相对于其他沙尘暴发生区,高原更容易将沙尘等细粒粉尘物质扬升到5500米高空,而此高度的西风急流正是亚洲粉尘远程传输的主要动力,甚至可以将沙尘传往遥远的北太平洋地区。

3、水土流失据2006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青藏高原上青海省的水土流失面积为38.2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国土面积的49.1%,并且每年还在以360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大。

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灾害效应

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灾害效应
③喜马拉雅山成为印度洋季风北进的严重 障碍,高原内部变得更干旱,冰川大规模萎缩, 雪线上升,土壤向荒漠化演进,马兰黄土向东 扩展直达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一次非常严峻的 变干时代。
第十三幕
❖ 地质灾害效应:
黄土高原进入第五侵蚀高峰期,崩滑 流灾害活跃;青藏高原山地及长江、黄 河流域崩滑流频发;昆仑山及山西等地 火山活动,马兰黄土中有地震记录。
3.6Ma~3.4Ma 2.6Ma~2.5Ma
动 1.7Ma~1.5Ma


0.15Ma前后
和 运 动
0.05Ma前后 0.01Ma~现今
第一幕
印度与欧亚两大板块碰撞,青藏高原开始隆 升,形成冈底斯山脉及相关盆地。
❖ 构造变形效应:
南北向挤压缩短及向北推移,喜马拉雅地区缩 短700km,姜塘地区缩短429km。
❖ 构造变形效应:
青藏高原主边界断裂开始活动,大规模逆 掩推覆。
❖ 环境变化效应:
地壳浅色花岗岩大规模侵位,火山活动强 烈。
第六幕
青藏高原进一步隆升,近1000m。 ❖ 构造变形效应:
在喜马拉雅山等地形成一系列断陷盆地和断 裂谷地,开始了新的成湖时期。
❖ 环境变化效应:
水系变为呈河湖串珠状的外流水系。印度季 风和东亚季风开始出现,中国风尘堆积开始(第 三纪红粘土),第二级夷平面开始形成。
青藏高原——当代地球科学的热点
青藏高原——戈壁沙漠——黄土高原是一个成因 上彼此相关的耦合系统。
黄河的起源,华北平原与黄海、渤海的充填以至 北太平洋海底的粉尘堆积都是这一耦合系统的进一步 延伸。
青藏高原周缘强烈地壳活动,冻土、沙漠土和黄 土的形成,气候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地质灾害区域性 和周期性的衍生也是这一耦合系统的动态变化表现。

青藏高原现代气候特征及大地形气候效应

青藏高原现代气候特征及大地形气候效应

青藏高原现代气候特征及大地形气候效应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讨青藏高原现代气候特征及其大地形气候效应。

青藏高原,作为地球上最高的高原,其独特的地形和地理位置赋予了其特殊的气候特性,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首先概述青藏高原的基本气候特征,包括温度、降水、风速等主要气候要素的现代变化趋势。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分析这些气候特征如何受到大地形气候效应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在全球范围内传递和放大。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青藏高原在现代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和作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二、青藏高原现代气候特征青藏高原,作为地球上最高、最大、最年轻的高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对现代气候特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现代气候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青藏高原的气候类型以高原山地气候为主,具有明显的高原特色。

由于海拔高,大气压低,气温低,降水形式以雪为主,雪线低,冰川广布。

这种气候类型使得青藏高原的气候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但同时也为高原生物提供了独特的生存环境。

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和日较差大的特点。

夏季,太阳辐射强,地面加热迅速,气温高;冬季,由于高海拔和地形的影响,青藏高原的气温较低。

同时,由于高原地区的大气稀薄,白天太阳辐射强,地面升温快,夜晚地面散热快,降温迅速,因此日较差大。

再次,青藏高原的降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

夏季,随着季风的推进,青藏高原的南部和东南部地区降水较多,而冬季则降水稀少。

这种降水分布不均的特点对高原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

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深刻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加剧,青藏高原的气温也在逐渐升高,降水模式也在发生变化。

这些气候变化对高原的生态环境、冰川融化、水资源分布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青藏高原的现代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高原山地气候、气温变化的季节性和日较差大、降水分布不均以及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与保护对策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与保护对策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与保护对策青藏高原,作为全球最大的高原,其壮丽的风景和独特的生态环境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关注。

然而,与其广袤的美景相对应的是其脆弱的生态环境。

本文将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保护对策。

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性首先体现在其脆弱的地理环境上。

该地区地理位置偏僻,冬季长、寒冷且多风,极易发生地质灾害。

此外,青藏高原植被稀疏,土壤贫瘠,水资源较为匮乏,使得其生态系统更容易受到破坏。

同时,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导致了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进一步破坏。

为了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应加强环境监测和预警工作。

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监测体系,可以及时发现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问题,并根据预警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

其次,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资源利用政策。

青藏高原地处边远地区,相对落后,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但是,对资源的开发必须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行,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因此,应加强对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大对非法采矿、乱砍滥伐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此外,还应优化农牧业生产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推动农牧民转型升级,引导农牧业向生态农牧业转型,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除了上述措施,还需要注重科研和教育培训。

通过加大科研力度,深入研究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并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技能水平,以提升整个社会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度。

此外,国际合作也是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方式。

青藏高原的生态问题不仅关系到中国自身,也影响到世界范围内的气候变化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因此,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共同拟定保护措施,并积极推动实施。

总之,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是不容忽视的,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是全社会的责任。

只有通过加强环境监测、科学合理的资源利用政策、科研和教育培训以及国际合作,才能有效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让后代子孙继续享受这片美丽的土地带来的福祉。

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分析及重建策略

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分析及重建策略

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分析及重建策略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也是中国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之一。

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加速,青藏高原地区面临生态环境问题愈发严重的局面。

本文旨在对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探讨重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策略。

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多种多样,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包括:1. 水资源供应不足。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重要的水源地区之一,但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青藏高原的水资源供应不足。

据统计,五年平均水文年降水量较长期均值下降9.3%,高原内陆湖泊退化加剧。

2. 水土流失严重。

青藏高原地区土地的覆盖率较低,植被稀疏,极易发生水土流失。

尤其在农牧业发展中,大量人工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加剧了水土流失现象。

3. 气候变化影响生态平衡。

全球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地区的影响尤为明显。

温度升高,降雨减少,气候干旱化的趋势明显,动植物种群受到严重损害。

4. 生物多样性丧失。

青藏高原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高原之一,但由于过度开发、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原因,多种物种受到威胁甚至灭绝。

要重建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需要综合考虑各种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多方面的解决方案:1. 加强保护措施。

建立高原特有种群群落保护区,禁止开垦和污染,不再进行超载放牧。

同时加强野生动植物迁徙道和栖息地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

2. 推广生态农牧业。

加强投入,整合资源,通过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益来保护生态环境。

推广可持续发展的灌溉农业和牧场轮牧制度,改善青藏高原的植被状况和土地利用方式。

3. 加强水资源保护。

改善水资源管理制度,策划水资源保护区,建立青藏高原的大湖保护网。

同时,推进节水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改善水资源的保护效益。

4. 加强环境监测。

建立覆盖整个高原的综合监测网,开展对生态环境、水资源、气候变化和地质灾害等方面的长期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加强科学研究和治理。

综上,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但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保护和治理,可以实现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重建,为中国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青藏高原主要自然灾害特点及分布规律研究

青藏高原主要自然灾害特点及分布规律研究

青藏高原主要自然灾害特点及分布规律研究青藏高原主要自然灾害特点及分布规律研究一、引言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涵盖了中国西南地区和西藏自治区的大部分地区,地势复杂多变,气候条件恶劣,自然环境极为恶劣。

由于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此地区经常发生各类自然灾害。

本文旨在探讨青藏高原主要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分布规律。

二、青藏高原主要自然灾害特点1. 高原地壳活动频繁青藏高原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与青藏高原东缘构造带的交汇区,地壳活动频繁。

大规模的地震和地壳运动常常发生,给高原地区带来了严重的地质灾害。

2. 气候恶劣多变青藏高原位于亚洲大陆内部,远离海洋的调节影响,受季风和高原特有气候控制。

其气候干旱、寒冷,季节变化明显,且在不同地区之间差异大。

高原地区经常受到暴雨、雪灾、雹灾等极端天气的袭击,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3. 水文系统复杂青藏高原是亚洲大陆的主要水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然而,由于高原地势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水文系统极其复杂。

在夏季,由于高寒地区的冰雪融化,以及山区大量降水,易引发洪涝灾害;而在冬季,由于严寒天气,河流和湖泊易被冰封,导致供水困难。

4. 物种多样性青藏高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高原之一,拥有大量的珍稀濒危物种。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许多物种的栖息地受到了破坏,濒危物种数量不断增加,生态平衡受到威胁。

三、青藏高原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1. 地震青藏高原是地震频繁区之一,主要地震带沿着高原南北走向延伸。

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唐古拉山、楚玛河断裂带是地震活动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常年发生中强烈震事件。

2. 洪涝灾害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河流水文系统发达,夏季降雨和冰雪融水增加,易导致洪涝灾害。

此外,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加剧,进一步加重了洪涝灾害。

3. 雪灾青藏高原年降水主要以雪形式出现,是全国雪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由于高原地势复杂多变,山区交通不便,雪灾给交通运输和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困扰。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影响研究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影响研究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影响研究一、引言青藏高原是中国境内的一片广阔高原,是我国大陆地形的西北边缘,同时也是全球第三极。

青藏高原上的生态环境独特多样,其变化对于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影响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变化1、气温变化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的气温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近20年来,气温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了0.3-0.4℃/10a。

在高海拔地区,气温的升高更加明显。

气温的变化不仅会影响青藏高原区域的气候和水资源分配,还可能会对青藏高原的冻土覆盖和永久冰雪覆盖等自然环境造成重要影响。

2、降水变化青藏高原的降水呈现出较大的年际和季节性变化。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青藏高原的降水量呈现出了一定的增加趋势。

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藏高原的降水量明显下降。

近10年来,降水量减少趋势尤其明显。

同时,青藏高原的降雪量也呈现出了减少的趋势。

这样的变化可能会对青藏高原上的水循环和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3、植被变化青藏高原的植被类型多样,从热带和亚热带的丛林和草原到寒漠和高山草甸,均有分布。

近年来,随着气温升高和降水减少,青藏高原某些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呈现了下降趋势。

同时,某些地区的荒漠化和土壤侵蚀现象也日益严重。

这样的变化可能会导致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并对当地的畜牧业和生态系统造成重要影响。

三、影响及对策1、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可能对青藏高原的冰雪和冻土覆盖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同时,气候变暖也可能导致青藏高原海拔植被的移动和变化,影响当地的生态系统。

对于这样的情况,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加强青藏高原的气象监测和预报,提高对气候变化的应对能力;实施节能减排政策,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保护青藏高原上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避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降水减少青藏高原的水资源分配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能会受到降水减少的影响。

青藏高原极端天气气候变化及其环境效应

青藏高原极端天气气候变化及其环境效应

青藏高原极端天气气候变化及其环境效应青藏高原位于亚洲大陆中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

其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条件使青藏高原成为世界上极端天气气候变化最为剧烈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及人类活动的影响,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日益频繁、极端天气事件也越发严重,给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极端天气是指在某一时间段内,天气现象的发生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超过长期观测期间的极端值。

青藏高原上的极端天气主要包括强降雨、干旱、高温、冰雹、暴风雪、雾、霜冻等。

这些极端天气对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首先,青藏高原的极端天气对当地的水资源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青藏高原是亚洲的“水塔”,以其丰富的冰川和大规模的冰雪储量为世界各大河流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源。

然而,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的原因,高原上的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导致水资源供应不稳定,威胁着下游地区的农业、工业和居民生活。

同时,极端降雨和暴雪也给青藏高原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暴雨和暴雪事件的频率和强度的增加,增加了洪水和泥石流等灾害事件的风险,造成了严重的水资源损失。

其次,极端天气也对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

青藏高原拥有独特的高山草甸、高寒荒漠和高原湖泊等生态系统,是许多珍稀植物和动物的栖息地。

然而,极端干旱和高温的发生引发了土壤干旱,导致植被减少、土壤侵蚀和草原退化等问题。

极端降水也容易引发洪涝,对湖泊和湿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这些变化可能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和生态系统的崩溃,进而对全球生态平衡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极端天气对青藏高原的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不利影响。

极端天气给农业和畜牧业带来了严重损失。

连续干旱导致农作物减产、生态环境破坏,而持续的暴雪和寒冷天气则会导致牲畜冻死和饲料供应不足,使农牧民生计受到严重威胁。

同时,由于大规模冰川融化和暴雨引发的洪水,青藏高原的基础设施也受到了很大破坏,给交通运输、能源供应和社会服务等领域带来了困难。

青藏高原周边地震频发的原因是什么

青藏高原周边地震频发的原因是什么

青藏高原周边地震频发的原因是什么2017年的8月8日和9日,在四川和新疆,连续发生两次地震,震级分别为7.0级和6.6级。

而在更早的时候,国内还发生过2008年汶川8.0级地震、2010年玉树7.1级地震等等。

如果我们分析一下这些地震,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发生在青藏高原周围。

那么,青藏高原与地震之间到底有着怎么样的联系呢?就让小编来告诉你吧!青藏高原由多个次级地块多次碰撞拼合形成说起青藏高原形成的历史,很多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板块的碰撞——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的碰撞形成了今天高耸的青藏高原。

但是,青藏高原为什么这么大?如果只是两个板块相撞,不应该是一条线吗?怎么会是一片高原?要解释这个问题,就得从青藏高原的组成说起了。

其实,青藏高原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好几个次一级的小块体构成的,从南向北依次为喜马拉雅地块、拉萨地块、羌塘地块、松潘-甘孜地块、柴达木地块和祁连山地块等。

这些地块基本为东西走向,呈条带状,组成了我们熟悉的青藏高原。

我们所说的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一般指的是在喜马拉雅山两侧的撞击,这次撞击形成的喜马拉雅山只是高原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而且发生的时间较晚,大约是在6000万年前才开始的。

在更早的时候,大约是5亿年前,印度板块与后来的亚欧板块之间,有一系列比较小的大陆,分别就是上面我们列举的那几个次级的地块,这些地块之间隔着海洋。

大约从5亿年前开始,靠近北部的这些小地块(昆仑、祁连地块等)就开始了向北的汇聚,并逐渐拼合到后来的亚欧板块上。

接着,在2.5亿年之后,随着超大陆的裂解,印度板块开始从南长途奔袭过来,它们中间的其余小地块也开始了慢慢的拼合。

在6000万年前的时候,印度板块最终与亚欧板块撞在一起,它们之间的海洋也最终消失。

因而我们平常所说的,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其实只说对了一半,青藏高原是由多个次级地块多次碰撞拼合才形成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6000万年之前,中国的西部还大都在海面以下,当时的地势是东高西低,大河向西流。

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与灾害风险

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与灾害风险

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与灾害风险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冷季风影响区之一。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使得其气候变化与灾害风险变得尤为显著。

本文将从气候变化的影响和灾害风险两个方面来探讨青藏高原的情况。

首先,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普遍认同的事实,而青藏高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之一。

据数据显示,青藏高原平均气温上升的速度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这意味着青藏高原的冰雪融化速度加快,水资源供应受到威胁,导致严重的干旱和饮水困难。

其次,气候变化引发了青藏高原的一系列灾害风险。

随着冰雪融化加速,青藏高原出现了频繁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山洪等灾害。

这些灾害不仅给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还对高原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大量冰川消融导致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使得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物种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

此外,青藏高原的灾害风险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如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等,加剧了高原的环境脆弱性。

高原草原退化和水土流失,使得灾害的发生和影响更加严重。

因此,保护青藏高原的自然生态环境,制定合理的资源利用政策和措施,是减少灾害风险的关键。

同时,应对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需要综合施策。

一方面,应加强气候监测和预警,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工作。

同时,推动可持续发展,推进低碳经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另一方面,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工作,提高生态环境的抵抗力和恢复力。

加强科研力量和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

最后,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共同应对。

只有通过合作与努力,才能保护好这片独特的生态环境,确保其可持续发展,并减缓其对人类社会的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与灾害风险问题显得愈发严峻。

只有通过加强监测预警、合理利用资源、加强保护,以及加大国际合作力度,才能有效减轻其对当地居民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青藏高原生态坏境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青藏高原生态坏境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青藏高原生态坏境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卓羊党知才仁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35期摘 ;要: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第三极”。

林立的高山、纵横的大河、茂密的森林、稀有的动物布满整个高原,是人类最后一片净土。

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不顾生态坏境肆意开采、乱建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任意砍伐树木等,导致青藏高原生态坏境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从青藏高原生态坏境存在的问题为导向,深入分析问题成因及保护措施。

关键词:青藏高原;生态环境;问题;对策一、青藏高原自然坏境特征青藏高原辐射强烈,日照多,气温低,积温少,气温日较差,冬季干冷漫长,大风多。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中低纬度地区最大的冰川作用中心,发育有现代冰川36793条,冰川面积49873.4平方公里。

因高原地质历史年轻,新构造运动及地貌外营力作用强烈,致使生态坏境脆弱,是地质和气候灾害多发地区。

二、青藏高原生态位势(一)具有丰富的水资源青藏高原是世界最大的江河源头,世界著名的10条大河发源于此。

水资源总量为5688.6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均占全国的1/5,水污染程度较低,水质状况总体良好。

(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青藏高原作为世界上独特的环境地理单元,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独特的生物多样性,集中分布了许多特有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和野生药用植物资源。

三、青藏高原主要的生态坏境问题(一)土地退化严重,部分地区呈加剧趋势1.河流源头区生态坏境退化,河流径流量明显减少由于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源头区的水源涵养和水源补给功能遭到损害。

青藏高原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生产经营活动影响,湖泊和湿地面积缩小甚至干涸,导致湖泊和湿地的水源涵养、水源补给、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功能保护下降。

2.局部地区草地退化加剧青海湖流域草地不断退化,相对优良的草地、草原、草甸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相对较差的荒漠草原面积则不断扩大。

三江源地区的草地已呈现全面退化的趋势,单位面积产草量下降30%~50%,优质牧草比例下降20%~30%。

西藏高原山地灾害和气象灾害防范建议

西藏高原山地灾害和气象灾害防范建议

西藏高原山地灾害和气象灾害防范建议摘要:本论文主要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山地灾害,例如泥石流、滑坡、洪涝灾害,以及该地区气象灾害,例如干旱、雪灾进行成因分析,并对山体灾害和气象灾害进行了简单的风险评估。

对山体灾害和气象灾害的防范提出具体的建议。

由于昌都地区的自然环境非常具有代表性,所以本论文几次以昌都地区为例来对西藏地区进行分析。

对于西藏地区自然灾害的防范可以有效的减少当地人民的经济损失,并极大的保障了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及重大工程的安全。

关键词:山地灾害、气象灾害、防范、减灾对策、西藏高原1西藏高原山地灾害和气象灾害形成原因及风险评估1.1西藏高原山地灾害和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近年来全球气温变暖,高山地区气温升高导致了冰川泥石流的增加。

西藏高原的降水量在近些年来呈线性上升趋势,频繁的出现极端降水事件,例如昌都地区,位于西藏高原东部,降雨集中,季节分布不均。

极端降水事件导致部分地区面临洪涝灾害的侵袭,在高山地区的大规模降水往往导致泥石流和滑坡。

西藏地区的降水量也具有很大的空间差异。

在昌都地区,随气温的升高,雨水蒸发量加大,使得该地区农业旱灾和畜牧业旱灾呈多发态势。

同时,西藏高原地区气候条件复杂,雪灾频发,西藏地区的年均积雪深度在总体上成增加趋势。

1.2对西藏高原地区山地灾害和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西藏高原地区的山地灾害(泥石流、滑坡、洪涝)以及气象灾害(干旱、雪灾)都和气候有关。

利用相关气候变化对西藏高原地区的山地灾害和气象灾害做简单风险评估。

第一,部分地区降水减少。

在昌都八宿地区,由于地处背风坡雨影区,气候干燥,降水量少,直接导致干旱灾害;第二,极端气候事件。

强降水频发,引发洪涝灾害,诱发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直接影响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第三,平均气温升高。

全球变暖对西藏地区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冰川消融将带来大量雪水,导致一些下游湖泊的溃决,从而带来洪涝灾害。

另外,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青藏高原的变暖速度比其他地方都快,气温升高也会加剧极端气候事件。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也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区域性支柱产业发展区。

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变得越来越紧迫。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是相互关联的,如何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下重要的议题。

一、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生态环境包括大气、水和土壤等多个部分组成。

青藏高原处于高寒荒漠气候带,气候干燥,缺乏水源。

同时,青藏高原地广人稀,人口密度低,但随着近年来国家对青藏高原的开发投资力度不断增大,这里遭遇了空气、水和土壤等方面的严重污染。

首先,青藏高原的空气质量下降严重,特别是北部地区。

大量工业废气和机动车污染排放,使大气质量受到严重破坏,形成了显著的酸雨、雾霾、黄沙暴等不良气象现象。

其次,青藏高原地区的水资源也面临严峻挑战。

由于干旱缺水和环境污染,青藏高原的水资源受损严重。

同时近年来,一些支流水域被大规模利用,导致水流量严重下降。

水资源的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多次引发水资源危机。

最后,青藏高原的土壤受到破坏,造成固体垃圾淤积、农业化肥滞留、土地开发丛林破坏等问题,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和土地沙漠化等后果。

二、生态环境保护需求的紧迫性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不仅是地方问题,更是全球性问题。

青藏高原北纬26度以上的区域所处的大气环流模式,使其对全球气候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系统承载了全球约30%的冰川,还是全球重要的水源,对全球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同时,青藏高原居住着少数名族和牧民,与其环境相依相存,对其较高的生活水平要求环保迫在眉睫。

因此,完善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的途径。

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不仅是生态环境保护,也包括保障最贫困群体的生存和发展。

同时,实施可持续发展对当地地区生态与经济的发展也会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生态环境保护提高了民众的福祉。

青藏高原近30年气候变化趋势

青藏高原近30年气候变化趋势

青藏高原近30年气候变化趋势一、本文概述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是中国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区。

其独特的高原气候类型和地理位置,使其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近30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青藏高原的气候也发生了一系列显著的变化。

本文旨在通过对近30年青藏高原气候变化趋势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揭示其气候变化的规律、特点及其可能的影响,以期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和应对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我们将对近30年来青藏高原的气温、降水、风速等主要气候要素进行详细的统计分析,以揭示其变化趋势和规律。

结合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评估气候变化对高原生态系统、水资源、农业、牧业等方面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和建议,为青藏高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特点,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和应对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也为青藏高原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和决策依据。

二、青藏高原气候概况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其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的特殊性使其拥有独特的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是世界上最高、最大、最年轻的高原。

由于其高海拔和独特的地理位置,青藏高原的气候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变化和地域差异。

总体而言,青藏高原气候属于高原山地气候,具有低氧、低温、低压、高辐射、强日照和降水少等特点。

受季风和高原大地形的影响,青藏高原的气候又表现出复杂多变的特性。

高原上四季不分明,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暂而凉爽。

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稀少,形成了明显的干湿季节。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青藏高原的气候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气温逐渐升高,冰川消融加速,冻土退化,降水模式发生改变等。

这些气候变化不仅对青藏高原本身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周边地区乃至全球气候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

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趋势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已经成为全球气候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重点。

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影响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位于亚洲中部,涵盖了中国西部的青海、西藏和四川等省份。

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对于地球的气候和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正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首先,气候变化导致了青藏高原的温度上升。

近年来,青藏高原的平均气温上升速度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

这导致了高原上的冰川融化加速,雪线上升,湖泊内部水温上升,对高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了直接的威胁。

融化的冰川和雪水供应了高原地区的河流和湖泊的水源,这对本地生态系统和人口的生计都至关重要。

然而,冰川和雪水的减少将导致水资源短缺,这将对高原的植被、动物和人类社会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其次,气候变化也影响了青藏高原的降水模式。

青藏高原是亚洲水源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全球著名的水塔地区。

然而,温度上升和降水模式的变化将对高原地区的水资源供应产生深远影响。

气候变暖导致了大气湿度的增加,但降水方式却发生了变化。

在某些地区,尽管总降水量可能增加,但降水强度却减少,使得水分无法有效渗入地下,导致土壤干旱和高原植被的衰退。

此外,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和洪水的频率和强度也都在增加,给高原地区的生态系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风险。

第三,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高原地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之一,许多独特的物种都依赖于这片广阔的生态系统生存。

然而,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高原地区的物种面临着生存的威胁。

温度上升和降水模式的变化导致了生境的迅速变化,许多物种无法适应这种变化而消失。

另外,温度上升也导致了高原地区的病虫害增加,这对农作物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都构成了威胁。

最后,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的人类社会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青藏高原是许多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居住地,他们依赖于农牧业等传统方式来维持生计。

然而,气候变化导致的降水不确定性和极端天气事件带来了农牧业的困难。

青藏高原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对策研究

青藏高原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对策研究

青藏高原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对策研究摘要:青藏高原包括我国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的全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的部分地区以及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地区,境内总面积约257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多米。

区内人口相对稀少,产业相对落后,但人口、产业和基础设施分布极不均匀,集中分布于河谷区。

在地震、极端气候等地球内外动力的联合作用下,区域内地震、地质、水、气象、生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关键词:自然灾害、风险分析、防灾减灾第一章灾害分布与特征1.1灾害分布青藏高原区域内的自然灾害类型有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冰湖堰塞湖溃决、洪水、冰雪灾害、干旱、森林火灾、病虫害、风沙灾害等,其中影响最大的为地震灾害,其次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冰湖溃决洪水灾害,干旱和森林火灾等。

统计百年来死亡人数30人以上,经济损失3000万人以上的自然灾害加上7级以上地震,发现整个青藏高原自然灾害易发程度差异大,基于特大灾害事件易发性分区:青藏高原的东缘和南缘(Ⅰ区),面积48.14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8.73%,为自然灾害高易发区;青藏高原中部面积104.30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0.58%,为自然灾害中等易发区(Ⅱ区);青藏高原的西部及北缘面积104.56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0.68%,为自然灾害低易发区(Ⅲ区)。

图1-1青藏高原区域自然环境特征与自然灾害分布图1.2灾害活动特征(规模、频率、活动时段等)青藏高原的自然灾害总体上表现出突发性强、准周期性、群发性、链式活动、时段性宽的特点。

(1)青藏高原自然灾害受控于地震和极端气候的促进作用,区域内地震、冰湖堰塞湖溃决、冰崩雪崩、泥石流、崩塌、滑坡等自然灾害其发生过程常常具有突发性。

(2)青藏高原自然灾害具有准周期的特点,这一特点受控于区域的地震和极端气候的准周期性。

(3)地震灾害往往呈现一次强震和其后的多次余震的群发性特征,冰湖堰塞湖溃决,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也表现出明显的群发性。

青藏高原的地理景观与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的地理景观与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的地理景观与气候变化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和西藏自治区,被誉为“世界的屋脊”。

它的地理景观因其独特的地形和气候条件而备受瞩目。

然而,近年来,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的地理景观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地理景观的多样性青藏高原拥有丰富而多样的地理景观。

从大致上来看,高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河谷地带、湖泊和山脉。

河谷地带充满了丰富的生命,这些河流蜿蜒流过高原,提供了水源和生态系统。

与此同时,青藏高原还拥有许多美丽的湖泊,如纳木错和羊卓雍错,这些湖泊和周围的草原形成了壮观的自然景观。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要属青藏高原的山脉,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这些巍峨的山脉令人望而生畏,也是青藏高原独特的标志之一。

二、气候变化的影响然而,近年来,青藏高原的气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其地理景观产生了重大影响。

气温不断上升,降雨模式发生变化,导致高原生态系统的扰动。

一方面,气候变暖导致高原积雪的减少,给高原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雪是高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融化后提供水源,维持高原草原的正常生态系统。

然而,随着气候变暖,积雪减少,高原的水资源供应可能受到威胁,给当地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气候变化还导致了降雨模式的变化,使青藏高原面临更严重的干旱和洪水风险。

降雨模式的不规律使得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难以适应,很多植被面临灭绝的风险。

此外,降雨过多的时候,还可能引发山洪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当地社会和经济造成重大破坏。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为了应对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其地理景观和生态系统。

第一,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关键。

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因此,全球范围内应该加强减排行动,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

第二,加强水资源管理。

因为青藏高原的水资源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需要建立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机制,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资源。

第三,建立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恢复项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藏高原的环境和灾害问题
青藏高原面积25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高原总面积的1/2,是我国最大的高原。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

由于地势高亢和山脉阻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理环境。

青藏高原是我国著名的“江河源”和“生态源”,对我国生态环境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近些年,由于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原因,西藏地区的生态环境出现恶化的趋势。

一、水土流失
青藏高原的土壤侵蚀主要包括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三种类型,此外,在一些地区重力侵蚀和泥石流也很发育。

水蚀区主要集中于藏东的“三江”流域、雅鲁藏布江流域中游等降水较多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在雅鲁藏布江中游,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面积的80%以上。

由于山高坡陡,表层岩石破碎,土壤熟化程度低,土层砾石含量高,一旦地表植被遭到扰动或破坏,极易造成大面积的侵蚀,甚至诱发滑坡、泥石流,引发严重灾害。

风蚀区主要集中在阿里地区、那曲地区的中西部及加查山以西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区。

这些地区土质疏松,加之干旱少雨,地表植被稀少,大风作用常造成严重的风力侵蚀。

冻融侵蚀分为冰川侵蚀和冻土侵蚀,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多、土壤水分含量较高的高海拔地区。

西藏东南部的念青唐古拉山脉东段和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分布较多的海洋性冰川。

冰雪经常崩落,冰川活力旺盛,由于其补给量和消融量很大,经常形成爆发性洪水泥石流。

大陆性冰川主要分布在昆仑山、喜马拉雅山中段北坡、青藏高原内部山地。

大陆性冰川侵蚀作用较弱,但夏天会突然滑动,造成灾害。

过渡性冰川主要分布于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南坡,其侵蚀作用介于海洋性冰川和大陆性冰川之间。

多年冻土区和季节性冻土区主要分布在喀喇昆仑山、昆仑山以南至雅鲁藏布江北侧及藏南谷地。

雅鲁藏布江南侧海拔4200米~4780米的地带亦为季节性冻土区。

其次是山坡上的草皮和表土在重复的冻融作用下,一旦被水饱和、稀释则形成融冻泥流,顺坡沿冻土层徐徐蠕动。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力度也越来越大,新增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

同时陡坡地开垦逐年增多,草原过度放牧,致使草场沙化、退化,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逐渐加剧。

二、草地退化
草地退化是当前草原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全区退化草原面积已达11万平方千米,占草原面积的13.93%,而且退化日趋严重。

草地退化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超载过牧。

全区各县普遍超载30%~50%,有些超载高达1倍以上;只有少数几个县草原利用尚不充分,潜力较大。

2、草原鼠虫害。

鼠虫不仅对草原植被造成极大破坏,而且由于对地表的破坏而往往造成大面积风蚀和水土流失。

草原毛虫以牧草茎叶为食,严重时牧草被采食殆尽。

近年来,鼠虫害的危害面积不断扩大,是造成草原严重的沙化、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3、草原畜牧业政策不配套。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西藏实行了“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牧区经济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调动了牧民的生产积极性,但草原经营者对草原管理、保护和建设的责任、义务不明确。

短期行为普遍,超载过牧,甚至不惜用破坏草原的代价来换取暂时的利益,对草原进行掠夺式经营。

牧区人口增长过快,环境压力大,也是草原退化的潜在原因。

三、土地沙漠化
西藏沙漠化土地与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18.17%,这一比例比全国沙漠与沙漠化土地占国土总面积15.9%的比例高出2.3个百分点。

全区各类沙漠化土地分布的县(市),除昌都地区的昌都县、江达县、类乌齐县和那曲地区的巴青县、索县等5县无沙漠化土地外,其余69个县(市、区)均有各类沙漠化土地分布。

在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地区18县(市、区)中,就有4000平方千米沙漠化土地与潜在沙漠化土地。

在全区21万平方千米沙漠化土地与潜在沙漠化土地中,中度沙漠化达51.9%,占有较大比重;其次为轻度沙漠化土地占30.73%;潜在沙漠化土地和严重沙漠化土地仅分别占6.25%和1.54%。

这一比例反映出沙漠化总体处于正在发展至强烈发展程度阶段。

它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沙漠化呈现发展的态势。

目前,受风沙危害的耕地面积达310平方千米,占总耕地面积的13.8%,沙漠化使耕地面积不断缩小,耕地质量不断下降。

据测算,严重沙漠化农田每公顷每年损失有机质达1644千克,其中氮80.4千克、磷335.4千克。

风蚀过程可吹跑种籽、拔起幼苗、吹露根系及风打沙割等,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四、地质灾害
西藏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危害,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亿元以上,制约了西藏经济的正常发展。

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泥石流、崩塌、滑坡、冻胀融沉、碎石流和冰湖溃决等。

在地域上,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南及藏东“三江”地区以泥石流、崩塌、滑坡、地震和冰湖溃决为主;藏北高原及喜马拉雅山北坡高海拔地区以冻胀融沉、碎石流为主。

西藏尼洋河风光泥石流主要发育在地形较为陡峻的大江大河两岸及其一、二级支流内。

已知西藏发育各类泥石流3054处,根据航、卫片解译的有7210处。

泥石流强烈发育区分布于昌都地区中南部、林芝地区大部及那曲地区嘉黎县,面积13.02万平方千米,泥石流密度﹥0.5个/平方千米。

分布集中、暴发频繁、规模巨大的泥石流主要出现在怒江、帕隆藏布、尼洋河及其支流的两侧。

川藏公路(南线)有沟谷型泥石流沟341条。

泥石流中等发育区分布于昌都地区西北部、那曲地区东部、拉萨市东南部、林芝地区西部及山南、日喀则地区的大部地区。

以中小型暴雨型泥石流为主,
密度0.1~0.5个/平方千米,局部地段形成泥石流强烈发育带。

泥石流轻微发育区分布于日喀则地区西部及阿里地区南部,面积8.74万平方千米。

崩塌、滑坡灾害是仅次于泥石流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

分布于藏东“三江”流域、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地区的深切峡谷和主要公路沿线,总面积37.5万平方千米。

已知崩塌滑坡有3304处,根据航、卫片解译超过21300处。

崩塌滑坡强烈发育区,主要分布于昌都地区中南部、林芝地区大部及日喀则地区的吉隆、聂拉木县和山南地区东南部等地。

崩塌滑坡中等发育区,主要分布于那曲地区东南部、林芝地区西部、山南地区北部、拉萨市南部及日喀则大部地区。

崩塌滑坡轻微发育区,主要分布于阿里地区南部。

冻胀融沉主要分布在海拔4610米以上大面积连续分布的多年冻土和多年岛状冻土区。

强烈发育区分布在藏北高原北部地区,面积34.6万平方千米。

中等发育区分布在藏北高原南部地区,面积33.4万平方千米。

冰湖溃决主要分布在藏东和藏南地区。

碎石流分布广泛,面积6600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唐古拉山及横断山等山区。

--
且小知不及大知,固其宜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