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师-丑奴儿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案

教案:《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背诵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意象及修辞手法;掌握通过诗歌鉴赏分析词人情感波动和人生哲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解析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意象和词句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生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他们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感悟;通过诗歌学习,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烦恼与忧愁,学会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课程准备•教学材料:《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诗及注释、辛弃疾生平及创作背景资料、相关诗词比较阅读材料、PPT课件、配乐朗诵音频。

•预习任务:学生需提前预习《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尝试理解诗歌大意,并查找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课程结构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活动设计:•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宁静、深邃的课堂氛围。

教师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辛弃疾的人生经历,特别是他身处乱世、报国无门的心境,为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设疑激趣:提问:“‘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这句词中的‘愁’字表达了什么情感?你认为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诗歌诵读与初步感知(约10分钟)活动设计:•示范诵读:教师首先进行配乐朗诵,注意节奏、韵律和情感表达,为学生树立榜样。

•学生跟读:学生跟随教师轻声诵读,逐步熟悉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集体诵读:全班学生齐声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三、诗歌解析与意象分析(约15分钟)活动设计:•整体解读: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理解每句词的大意,注意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意象分析:重点分析诗歌中的“层楼”、“闲愁”、“爱上层楼”等意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意象背后的深层含义,如少年时的纯真、对未来的憧憬、面对现实的无奈等。

九年级语文上册《丑奴儿博山道中壁》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丑奴儿博山道中壁》教案、教学设计
4.结合课文内容,开展课堂实践活动,如诗词朗诵、角色扮演等,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和欣赏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2.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激发学生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3.培养学生关爱自然、尊重生命、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奋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方面:
1.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策略。
2.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感受诗词的魅力。
3.强化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课堂主体地位。
4.适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动力。
5.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4.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进行创意写作,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通过阅读、讨论、仿写和创作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写作技巧。
2.逐句解析,深入理解:引导学生逐句阅读、分析课文,解读词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诗词内涵。
3.互动交流,共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4.联系实际,创意写作: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进行创意写作,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4.情感升华:通过总结,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魅力,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教学内容与过程中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精神,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丑奴儿说课稿

丑奴儿说课稿

丑奴儿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丑奴儿》。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丑奴儿》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这首词通过“少年不识愁滋味”与“而今识尽愁滋味”的对比,深刻地表达了词人饱经忧患后的复杂情感。

本词所在的教材单元主题是“宋词之美”,旨在让学生领略宋词的独特魅力,感受词人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丑奴儿》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体现了辛弃疾词作的艺术特色,也为学生理解宋代词坛的风格多样性提供了典型范例。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词鉴赏基础,能够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但对于辛弃疾词中深层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和深入。

同时,高二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阶段,需要通过引导和启发,激发他们对诗词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三、教学目标基于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丑奴儿》的词意,背诵全词。

掌握词中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词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人生感慨,培养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中挫折的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词中“愁”的内涵和词人的情感变化。

品味词中生动形象的语言,赏析对比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词人复杂深沉的思想感情,理解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词的韵律美,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深入探究词的内涵。

3、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丑奴儿》课件(共28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丑奴儿》课件(共28张PPT)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 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 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 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 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 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 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高楼
竭力,极力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 为写一首新词,极力说愁。
想说却最终没 有说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 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
•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 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
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
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
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 烈的艺术效果。
• 下面是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一词,对这首词的解说不. 恰当的一项是 ( A)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 A 词中通过回顾少年时的不知愁苦,反衬出如今饱尝愁苦而又有愁难
吐的心情。 • B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表现了作者想说而终不敢说,只好
“顾左右而言他”。 • C 本词主要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教案

教师版丑奴儿(词牌名)书博山道中壁(题目)一、默写二、词语解释少年:指年轻的时候层楼: 高楼强说愁: 没有愁,硬要说愁。

强:勉强。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欲说还休: 想说而终于没有说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意思是言不由衷的顾左右而言他。

三、诗词鉴赏1、全词以为愁线索,写年轻时春华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和谙练世故后报国无门故意避谈的哀愁。

全词语句平易浅近,浓愁淡写。

2、这首词通过当年与而今,无愁与有愁的对比,表现了词人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也暗含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3、强字写出了年轻人喜欢仿效历代文人骚客登高觅愁。

尽字概括了词人的半生艰难辛酸经历。

欲说还休表现了词人有苦无处诉说的痛苦矛盾的心情。

迭用更表现出词人内心深沉的孤独和压抑4、“却道天凉好个秋”形似轻松洒脱,实则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压抑也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厚重。

四、中考链接【甲】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1、【甲】词中“而今识尽愁滋味”中的“愁”在【乙】词中的具体表现是“_____可怜白发生___”。

(2分)2、对这两首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2分)A.两首词中都具体运用了典故。

B.两首词都运用对比写作手法。

C.两首词的内容上都是从过去写到现在。

D.两首词都直接抒发了报国无门的痛苦。

杨浦区3.请指出【甲】【乙】两首词的一个相同之处(不涉及内容方面)。

(2分)1.作者同为南宋词人辛弃疾或甲词中的“而今之愁”与乙词中想借酒所消之愁一致,都表达了词人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优愁和愤懑。

(2分)4.下面对两首词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B)(2分)A.甲词以“时间”为线索,用语虽平易浅显,表达的情感却深沉蕴藉。

B.乙词将梦境和现实对比,表达作者无限的感慨,悲愤之情跃然纸上。

C.两词均以秋季为背景,营造萧瑟的氛围,烘托词人愁苦悲愤的心境。

D.两词题材不同,塑造的人物形象不同,因而词人表达的情感也不同。

丑奴儿教学设计

丑奴儿教学设计

丑奴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丑奴儿》这首词的含义和意境,体会词人的情感表达。

2、帮助学生掌握词中的重点字词、词句的意思和用法。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诗词的写作手法,进行简单的诗词创作。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中“愁”的内涵和表现手法。

(2)掌握词的韵律和节奏,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难点(1)体会词人在不同人生阶段对“愁”的不同感受和理解。

(2)引导学生从词中领悟人生哲理,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讲授法:讲解词中的重点字词、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情感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词中的写作手法、语言特色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出古典文化的氛围。

(2)提问学生:“在你们的印象中,‘愁’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关于‘愁’的词——《丑奴儿》。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词人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2)讲述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内涵。

3、初读诗词(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教师进行总结和指导。

4、理解词义(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互相交流疑难问题,教师参与小组讨论,适时给予指导。

(3)全班交流,教师对重点字词、词句进行讲解和点拨。

5、赏析诗词(1)引导学生思考:“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词人是如何表现‘愁’的?”(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课外古诗词诵读4《丑奴儿》(课件)九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4《丑奴儿》(课件)九年级语文上册
岁那年起,被罢免官职,闲居了十年。
接 • 做梦都在带兵打仗,等了二十多年,等到白发苍苍,等到仅存的主
战派好友陈亮、朱熹都去世了,还是没有等到北伐的机会。
• 63岁,终于等到朝廷让他带兵北伐的命令,当他拼命筹措粮草训练
士兵时,竟发现朝廷只是想利用他的名气,实际无一人听令于他,
最后北伐彻底失败。
理 解 内容 2.结合资料,说说你对词中两种”愁“的理解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角 运用了反复的手法,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充分的表达

出了作者的愁绪之深。表达了作者忧国伤时、怀才不遇、壮志难
酬的悲愤。
品 读 赏析 任选角度,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天凉好个秋”是句闲淡的话,骨子里包含着忧郁和愤激之情。
该词大约作于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 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 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1.诵读积累,理解诗意。
指导诵读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押韵:
词押韵严格,规定句尾,必 须押韵,要注意读准韵脚, 叠句要读出变化。
交流积累
同学们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读理解文意,把自 己在本课预学中碰到的难以理解的字词圈出来,同 桌交流,仍然不能解决的写在黑板上。
文言积累
重点积累下面词语。
• 丑奴儿:词牌名。 •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 强:勉强地,硬要。 •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 欲说还休: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 休:停止。

丑奴儿九年级上册原文及注释

丑奴儿九年级上册原文及注释

九年级语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宋)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
1.丑奴儿:词牌名。

2.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5.强:勉强地,硬要。

6.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7.欲说还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①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②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译文】
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
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凉爽的一个秋天啊!”。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阅读《丑奴儿》PPT课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阅读《丑奴儿》PPT课件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
布置作业
❖ 1.背诵并默写词文。 ❖ 2.积累有关“愁”的诗句。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 诗词阅 读《丑 奴儿》P PT课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 诗词阅 读《丑 奴儿》P PT课件
忧愤成疾而死
❖ 他的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以豪放悲壮 见长,代表了南宋词坛的最高成就,对后世 产生了深远影响。《稼轩长短句》,存词六 百多首。辛弃疾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军占领, 从小便立下了恢复中原的壮志。青年时代, 他在故乡起兵抗金,后加入耿京起义军占领 ,为掌书记。张安国杀耿京降金,辛弃疾入 金营口市生擒叛徒南归。他初任江阴佥判、 建康府通叛,后又历任湖北、江西、湖南、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 诗词阅 读《丑 奴儿》P PT课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 诗词阅 读《丑 奴儿》P PT课件
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 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 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 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 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 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 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 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 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 诗词阅 读《丑 奴儿》P PT课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 诗词阅 读《丑 奴儿》P PT课件
➢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 道什么是愁苦的滋 味,喜欢登上高楼。
➢ 喜欢登上高楼,为 写一首新词没有愁 苦而硬要说愁。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优质ppt教学课件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优质ppt教学课件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理解诗歌
丑奴儿①·书博山②道中壁
注释:
[宋]辛弃疾 少年③不识④愁滋味,爱上层楼。
①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 ②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西南。 ③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⑤说愁。 而今识尽⑥愁滋味,欲说还休⑦。
④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不明白。 ⑤强(qiǎng):竭力、极力。 ⑥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2. 阅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回答问题。 (1)“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两句中 的“愁”的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
这两句里的“愁”的含义是不同的。“强说”的是春 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而今识尽”的是关怀国事, 怀才不遇的哀愁。
(2)分析下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下片“欲说还休”用了反复。渲染了“有苦无处诉” 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深刻体会到作者为国 事忧愁,极端痛苦,悲愤愁苦之情溢于言表。
诗词赏析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首句是上片 的核心。连用两个“爱上层楼”,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 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了因果复句。后一个“爱上层 楼”,又同“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这一叠句的 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将上片“不知愁”这一思 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尽”字极有概括力, 它包含着词人复杂的感受。词人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 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却道‘天凉好个秋’”,生动地 表现了尝遍辛酸后无可奈何的复杂况味,体现了词人之“愁” 的深沉博大。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⑦休:想说终于没有说。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有 “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 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以豪放为主,风格 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有词集《稼轩长 短句》等传世。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丑奴儿 · 书博山道中壁》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丑奴儿 · 书博山道中壁》
年 少 万 兜 鍪 (móu) , 坐 断 东 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有重量 ——李清照
却道天凉好个秋
秋色入心即是 “愁”
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中心思想
本词以一个“愁” 字为线索,运用对比 手法,表现了作者受 压抑排挤,报国无门 的愁苦,也表达了对 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 和不满。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 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投降派弹 劾去职,闲居带湖(1181— 1192)时所作。在此期间,他 常闲游于博山道中,风景如画, 但他身处山水之间, 却依然心 怀国家,无心赏玩美丽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却无能为 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于是 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本词。
国愁
南宋疆域
幼年稼轩
辛弃疾身当南宋弱世,他出 生时,北宋已毁于金人之手。父 亲早逝,他由祖父一手带大。当 宋室南渡时,祖父累于族众,未 能及时脱身,不得已而仕于金。 祖父闲暇时,常带他登高远望, 指点山河,思乘机起义。因此, 辛弃疾从小就立下了克服神州、 整顿乾坤的远大抱负!
家愁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麻木不仁,漠不关心
满腔激愤
民愁
民 不 聊 生
忧心忡忡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欲说还休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有长度 ——李白
只恐双溪舴艋(zé měng)舟, 载不动许多愁。
“还”字
许慎《說文解字》:“还, 复也。”本义是回来的意思。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宋] 辛弃疾少sh ào 年ni án 不b ù识sh í愁ch óu 滋z ī味w èi ,爱ài 上sh àn ɡ层c én ɡ楼l óu 。

爱ài 上sh àn ɡ层c én ɡ楼l óu 。

为w éi 赋f ù新x īn 词c í强qi án ɡ说shu ō愁ch óu。

而ér 今j īn 识sh í尽j ìn 愁ch óu 滋z ī味w èi ,欲y ù说shu ō还h ái 休xi ū。

欲y ù说shu ō还h ái 休xi ū。

却qu è道d ào 天ti ān 凉li án ɡ好h ǎo 个ɡè秋qi ū。

诗词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

寓激情于婉约之中。

含蓄蕴藉,语浅意深。

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他这首词外表虽则婉约,而骨子里却是包含着忧郁、沉闷不满的情绪。

……用“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结束全篇,用这样一句闲淡话来写自己胸中的悲愤,也是一种高妙的抒情法。

深沉的感情用平淡的语言来表达,有时更耐人寻味。

张碧波《辛弃疾词选读》:这首词写得委婉蕴藉,含而不露,别具一格。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精品教学课件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精品教学课件

精读细研
尝够,深深懂得。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 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内心有所顾
虑而不敢表达。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 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合作探究
1.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有什么作用?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 般的泛泛描述,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 首句构成因果复句。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 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 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 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合作探究
4.词尾以“却道天凉好个秋”结尾,作者不言愁苦反言天气,
有什么作用?
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 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 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 其心中的愁闷痛楚是可想而知。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 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 “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 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不识愁滋味”“识尽 愁滋味”的对比,突出渲染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 全词的线索,感情直率而委婉,高度概括了词人大半生的 经历感受,表现了词人遭受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以及对 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写作特色
1.对比运用巧妙。通过“少年”时与“而今”, “强说愁”与 “欲说还休” ,“不识”与“识尽”的对比, 表现了作者受 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 2.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 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

部编版九上《丑奴儿》课件24张共26页

部编版九上《丑奴儿》课件24张共26页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部编版九上《丑பைடு நூலகம்儿》课件24张

26、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 ,但是 为了生 存,我 们不得 不为自 己编织 一个笼 子,然 后把自 己关在 里面。 ——博 莱索

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 间再长 ,也还 是没有 制约力 的。— —爱·科 克

28、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马 克罗维 乌斯

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 的状态 中,哪 里没有 法律, 那里就 没有自 由。— —洛克

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 法律。 ——塞·约翰逊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新统编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ppt教学课件

新统编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ppt教学课件

词义理解
丑奴儿:词牌名。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层楼:高楼。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休:停止。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词意速通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竭力说愁。
下片笔锋一转,写出成年以后历尽沧桑、饱尝愁苦 滋味之后思想感情的变化。“识尽愁滋味”概括了 词人半生的经历,力主抗战,立志恢复失土,却一 直遭受投降派的迫害、打击,一身才能无法施展。
“欲说还休”深刻地表现了词人这种痛苦矛盾的心 情。“却道‘天凉好个秋’!”生动地表现了词人 遍尝辛酸之后无可言说的复杂况味。 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词 人之“愁”的深沉博大。
诗歌赏析
上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 新词强说愁。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 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上片生动地写出词 人少年时代的精神面貌。“不识”写少年人根本不 知道什么是“愁”,十分真切。
下片: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 “天凉好个秋”!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主旨点睛
这首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 下片写出成年以后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 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词人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 痛苦,也表达了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CONTENTS 教学目录

新统编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学课件

新统编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学课件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词的下片,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 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 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 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 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 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 大转折。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 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 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 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 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 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 ,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 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上)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 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 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 之策。
诗词赏析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 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 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 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 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 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将上片“不知愁”的这一思想表达 得十分完整。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精品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精品教学课件

4、少年时登楼“强说”的愁,是什么愁?
少年时期的辛弃疾正生活在金人统治区内,看到人们在异 族的奴役之下苦不堪言,作为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辛弃疾一 直坚定着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
这时也的确有愁,只不过区别于后来的愁。此时更多是一 种渴望收复中原,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是昂扬而充满激情的。 一腔报国热血,涉世未深,不懂无法言说的愁,不懂壮志难酬 的愁,因此是“少年不识愁滋味”。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九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掌握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生平以及时代背景。 2、疏通诗词大意,理解诗歌内容。 3、知人论世,感受词人之愁,以及为何“欲说还休”。
知识必备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
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 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 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 南二安”。其词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 豪迈又不乏细腻柔美之处,有词集《稼 轩长短句》等传世。
5、如何理解“中年有愁可说,却又为何欲说还休?”
中年时期“识尽愁滋味”,在官场遭受排挤和猜忌,鬓发苍苍,壮 志难酬,无人理解。这种愁情,无人诉说,诉说无用,也包含着对朝廷 的失望,所以他“欲说还休”。
一切哀愁,化为一句“天凉好个秋”!写出他自己尝遍辛酸后无言 可说的复杂况味。“天凉”和“秋”透着无比的凄凉和冷清,有力地衬 托了他无限的愁情。而且这一腔“愁”,越是不说,越是沉重。
知识必备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投降派弹劾去职,空有抗金热情,却再无 用武之地,闲居带湖时所作。
在此期间,他常闲游于博山道中,风景如画却无心赏玩。眼 看国是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中一 壁上题词,共有两首,本词为其中一首。
整体感知 听读诗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版丑奴儿(词牌名)
书博山道中壁(题目)
二、词语解释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层楼: 高楼强说愁: 没有愁,硬要说愁。

强:勉强。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欲说还休: 想说而终于没有说
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意思是言不由衷的顾左右而言他。

三、诗词鉴赏
1、全词以为愁线索,写年轻时春华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和谙练世故后报国无门故意避谈的哀愁。

全词语句平易浅近,浓愁淡写。

2、这首词通过当年与而今,无愁与有愁的对比,表现了词人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也暗含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3、强字写出了年轻人喜欢仿效历代文人骚客登高觅愁。

尽字概括了词
人的半生艰难辛酸经历。

欲说还休表现了词人有苦无处诉说的痛苦矛盾的心情。

迭用更表现出词人内心深沉的孤独和压抑
4、“却道天凉好个秋”形似轻松洒脱,实则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压抑
也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厚重。

四、中考链接
【甲】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1、【甲】词中“而今识尽愁滋味”中的“愁”在【乙】词中的具体表现是“_____可怜白发生___”。

(2分)
2、对这两首词理解正确
..的一项是(B)(2分)
A.两首词中都具体运用了典故。

B.两首词都运用对比写作手法。

C.两首词的内容上都是从过去写到现在。

D.两首词都直接抒发了报国无门的痛苦。

杨浦区3.请指出【甲】【乙】两首词的一个相同之处(不涉及内容方面)。

(2分)
1.作者同为南宋词人辛弃疾或甲词中的“而今之愁”与乙词中想借酒所消之愁一致,都表达了词人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优愁和愤懑。

(2分)
4.下面对两首词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B)(2分)
A.甲词以“时间”为线索,用语虽平易浅显,表达的情感却深沉蕴藉。

B.乙词将梦境和现实对比,表达作者无限的感慨,悲愤之情跃然纸上。

C.两词均以秋季为背景,营造萧瑟的氛围,烘托词人愁苦悲愤的心境。

D.两词题材不同,塑造的人物形象不同,因而词人表达的情感也不同。

A.上阙写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闲愁。

B.下阙写词人满腹心酸却无法倾诉的哀愁。

C.“爱上层楼”委婉地表现出少年怀才不遇的郁闷。

D.“却道天凉好个秋”含蓄表达词人忧国伤时之情。

7、这首词的作者是辛弃疾(姓名),词牌名是丑奴儿。

(2分)
8、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2分)
A..不识是因少时无知,识尽是因饱受忧患。

B.上片抒发少时不谙世事的闲愁,下片感慨当下欲说还休的悲愁。

C.上篇感慨豪放,下片哀婉凄绝,上下两篇的词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却道天凉好个秋”一句含蓄地表达了词人愁的深沉厚重。

16静安一模
9.以下内容中与辛弃疾无关的一项是( C )(2分)
A.南宋B.豪放派代表词人 C .班超投笔从戎 D.与陈亮志同道合口口而今识尽愁滋味,口口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0 .根据作品内容,以下关联词语填入空格后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D)(2分)
A.因为……所以……
B.虽然……但是……
C.只有……才…… D.即使……也……
11.“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思是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愁(2 分)12这首词下片“欲说还休”采用叠句手法更真切地表现了词人内心的痛苦与孤独
13.对比是本首词一大特色,如内容上“少年”_和“_“而今”、“强说愁_”
和“欲说还休”_构成对比。

不识”与“识尽(2分)
14.下面关于本首词中“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2分)
A.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无病呻吟之闲愁。

B.词中的“愁”,有指词人忧国忧民之忧愁。

C.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抑郁、伤感之离愁。

D.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路之哀愁。

15、“识尽”在词中的意思是尝够,深深懂得。

(2分)
16、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2分)
A.上片写“少年”,下片写“而今”,用过去衬托现在。

B.上片写“不识愁”,下片写“识尽愁”,体现作者情感变化。

C.上片“爱上层楼”,与下片“欲说还休”,在结构上彼此呼应
D.上片“为赋新词强说愁”,下片“却道天凉好个秋”,愁绪得以排解。

17、“欲说还休”表现了作者的忧国伤时之愁,想说却又没说矛盾心理。

(2分)
18、对本词中的“却道天凉好个秋”,运用最恰当的一项是(C)(2分)
A.冷空气突然南下,气温跌至冰点,行人个个“却道天凉好个秋”。

B.考试成绩公布,小辛再次名列榜首,兴奋得“却道天凉好个秋”。

C.恒大痛失足协杯冠军,队长郑智接受采访时“却道天凉好个秋”。

D.新年的钟声响起,我们共同回顾过去的时光“却道天凉好个秋”。

19、“层楼”的意思是高楼(。

(2分)
2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2分)
A.词人少年时“爱上层楼”是因为“不识愁滋味”。

B.一个“强”字写出少年词人故作深沉的情态。

C.“欲说还休”表现词人历尽艰辛后的超脱心情。

D.“愁”是连结起整首词上下两片的关键词语。

21、“识尽”在词中的意思是_尝够(深深懂得)。

(2分)
2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2分)
A 本词写出了作者内心无处倾诉的苦闷。

B “少年”在词中的意思是年轻的时候。

C “为赋新词”的意思是写出新赋新词。

D “强说愁”指的是没有愁而硬要说愁。

23.“为赋新词强说愁”一句中“强”读作qiǎnɡ,意思是勉强地(或“硬要”)(2分)
24.下列理解不恰当
...的一项是(.B)(2分)
A. “丑奴儿”是词牌名,“书博山道中壁”是词的题目。

B. 反复、对比和对偶是本词采用的修辞方法,也是本词流传千古的根本原因。

C. 上阕有两组因果关系:前一句“爱上层楼”是果,后一句“爱上层楼”是因。

D. 上阕的“愁”是少不更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阕的“愁”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哀愁。

25.“层楼”在词中的意思是高楼。

(2分)
26. 下列理解不恰当
...的一项是D(2分)
A、词的上片侧重回忆作者“少年”时的“愁”,词的下片侧重抒发作者“而今”的“愁”。

B、上片中“不识”描绘了年轻时的纯真无知,下片中“识尽”概括了作者艰辛的历程。

C、词的上片作者把不谙世事的闲愁当作了愁,词的下片作者感慨“欲说还休”的愁绪。

D、词的上片作者的情绪悲壮豪放,词的下片作者的情绪哀婉凄绝,全词形成鲜明对比。

27.词中“愁”有不同含义,上片含有闲愁(无病呻吟)之意,下片含有壮志难酬之愁(深层哀愁)之意。

(2分)
28.下列诗句中与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相类似的一句是B(2分)
A.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B.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C.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D.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29.辛弃疾,宋代词人。

请写出我们学过的另一首辛弃疾词作的词牌破阵子/青玉案。

(2分)
30.下列对作品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C )(2分)
A.词人少年时“爱上层楼”是因为“不识愁滋味”。

B.一个“强”字写出少年词人故作深沉的情态。

C.“欲说还休”表现出词人历尽艰辛后的豁达与超脱。

D.“愁”是连结起整首词上下两片的关键词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