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中国文化概论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 措施:
▪ 1、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大量引 入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 代化运动。
▪ 最早采用西式武器、西法教练的军队(湘军、淮军) ▪ 最早的近代海军(北洋、南洋水师) ▪ 最早的近代兵工厂(安庆军械所、天津机器局、山东机器
局) ▪ 最早的舰船制造厂(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局) ▪ 最早的近代军校(求是堂艺局、天津武备学堂) ▪ 最早的用于军事的近代通讯设施(津沪电报线、天津电报
▪ 陈独秀:“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 人权并重。”
▪ 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就是把自然科学 的实验方法普遍化,上升为一种方法论,成为一 种人生态度。
▪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而新文化运动 正是要在伦理层面上改变旧文化,它把伦理的觉 悟看成是“吾人觉悟最后之觉悟”,因此表现出 十分激烈的反传统情绪。
▪ 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长 达五千多年的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
▪ 辛亥革命口号: ▪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 三、观念层面的文化变革:五四新文化运动
▪ “人不如人”
▪ 1、主要目的:改造国民性。
▪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结 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 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 2、个性主义,或称个人主义,是新文化运动的一 块基石。
▪ 新文化运动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根本之点就在 于“重人的价值”,把人性的觉醒、个性的解放、 人格的独立,唤醒“国民之自觉”,作为根本任务 。
▪ “打倒孔家店” 、妇女解放的潮流、白话文运动 、感情“自然流泻”的诗歌创作,都是个性解放的 强烈呼喊。
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封建经济逐步遭到破坏, 封建专制制度也随之发生动摇。
传统文化在近代中国演变的历史启示
传统文化在近代中国演变的历史启示《传统文化在近代中国演变的历史启示》嘿,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咱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在近代那阵子经历了好多好多的变化呀!这就像一场超级大冒险,充满了惊喜和挑战。
先来说说那时候的情况吧!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外国列强闯进了咱们的家门。
这就好比一群强盗突然闯进了你温馨的家,把家里搞得乱糟糟的。
咱们国家的传统文化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原本平静的文化池塘,被扔进了好多大石头,激起了层层波浪。
就拿教育来说吧,以前咱们学的都是四书五经,讲究的是儒家的那一套。
可这时候,西方的科学知识、新的教育理念就像一阵大风,呼呼地刮了过来。
这难道不让人惊讶吗?那时候的人们可纠结啦,一边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一边是新鲜的外国玩意儿,到底该选哪个?还有啊,传统的服饰和建筑风格也在悄悄改变。
过去大家都穿着长袍马褂,可慢慢地,洋装开始流行起来。
古老的四合院、大宅子,也出现了一些带着西方风格的建筑。
这就像是原本熟悉的小伙伴突然换了一身新衣服,让人有点不适应,又有点好奇。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就被打败了呀!相反,它就像一棵大树,虽然被风吹雨打,却依然顽强地扎根在土地里。
比如,咱们的中医,在西医进来的时候,很多人说中医不行啦。
可到了现在,大家不还是认可中医的神奇吗?这难道不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再想想看,传统的节日,像春节、中秋节,不管时代怎么变,咱们不还是热热闹闹地过吗?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团圆饭,赏着月亮,这温馨的场景从来没有变过。
这就像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家永远是最温暖的港湾。
同学们,你们说传统文化是不是特别厉害?它在困难面前没有低头,而是不断地调整自己,适应新的环境。
这不就跟我们学习一样吗?遇到难题不能退缩,要想办法解决。
所以呀,传统文化在近代中国的演变告诉我们:要勇敢面对变化,不能害怕新的东西,同时也要珍惜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
咱们得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继续发扬光大,让全世界都知道咱们中国文化的厉害!这就是我的想法,你们觉得呢?。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新版
1.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洋务运动
“中体西用” 到1895年,翻译西学书籍350余种 兴办学堂 影响:冲击了儒家文化的传统价值取向和 思维习惯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2.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 ——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康有为的理想(大同) 梁启超的思想
谭嗣同的仁学
《仁学》:偏法界、虚空界、众生界,有至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民族危机与文化危机
汉民族经历的几次民族危机。可是在 民族危机中并没有文化危机。 鸦片战争改变了这种状况。从广义的 视角来看,近代的民族危机实际上是一种 文化危机。
开眼看世界——经世派先驱思想的萌发
林则徐、魏源
传统学术文化的变迁
传统经学的演变
林则徐
魏 源
二、中国文化走向近代的艰难历程
消极影响之一,就是历史的、文化的虚无
主义。
消极影响之二,以偏激代替理性。 消极影响之三 第一代是1921年至1949年,代表哲学家为熊
十力、梁漱溟、马一浮、张君劢、冯友兰、 钱穆; 1950年至1979年为第二代,代表哲学家为方 东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 第三代是1980年至今,代表哲学家有成中英、 刘述先、杜维明、余英时等。
当代新儒家的贡献
据台湾东海大学荣誉教授蔡仁厚在2005年6月1日 在香港《成报》发表的“当代新儒家的学术贡 献”,可分为以下五点: 表述心性义理:使三教智慧系统焕然复明于世 发挥外王大义:解答中国文化中政道与事功的问 题 疏导中国哲学:畅通中国哲学史演进发展的关节 消纳西方哲学:译注三大批判融摄康德哲学 会通中西哲学:疏导中西哲学会通的道路
——哦,我们脚下到处都是男性 的残骸呀! ——这又怎么处置呢? ——把他们抬到壁龛之中做起神 像来吧! ——不错呀,教他们也奏起无声 的音乐来吧! ——新造的太阳,姐姐,怎么还 不出来? ——她太热烈了,怕她自行爆裂; 还在海水之中浴沐着在! ——哦,我们感受着新鲜的暖意 了! ——我们的心脏,好像些鲜红的 金鱼, 在水晶瓶里跳跃! ——我们什么都想拥抱呀! ——我们唱起歌来欢迎新造的太 阳吧!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配套题库-第18章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圣才出品】
第18章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一、填空题1.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案】不拘一格降人才【解析】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意思是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龚自珍是在近代历史开端之际得风气之先的杰出的思想家与文学家。
他的思想表现出突出个性、自我与理性而与封建专制主义处于某种矛盾状态,富有叛逆色彩,成为我国近代最早的启蒙思想家。
2.1906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的______,是在外国文化影响下产生的中国第一个戏剧团体。
1909年成立于苏州的______是清末民初一个活跃的革命文学团体。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春柳社;南社【解析】中国早期话剧的诞生以春柳社的成立为标志,1906年底在日本东京的中国留学生曾孝谷、李叔同等组织了我国第一个戏剧团体——春柳社。
1909年11月13日南社于苏州虎丘举行第一次雅集,正式宣告成立。
与会17人,选柳亚子为书记员。
南社活动最有生气的时代是从成立到辛亥革命前后数年。
宗旨是“欲一洗前代结社之积弊,以作海内文学之导师”,出版《南社丛刻》,引导文学为革命斗争服务。
3.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中揭露“清官”之恶的是《______》。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案】老残游记【解析】刘鹗的《老残游记》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涂炭人民的社会现实。
书中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露了貌似“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的面目。
4.“谴责小说”的概念不见于“小说界革命”中,而是______1920年治小说史时的新创。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案】鲁迅【解析】“谴责小说”的概念是鲁迅1920年治小说史时的新创。
其代表作有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
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转型
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转型近代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是随着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走向而发展的,与中国近代的国情密不可分。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是在激烈的文化碰撞中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选择、创新与融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现代化发展离不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
标签:中国传统文化;近代;转型一、引言中國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底蕴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曾长期处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
马克思说过:“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自己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 然而,当人类社会进入近代以后,在整个世界近现代化的潮流面前,中国传统文化却在国门被迫打开的情况下,由于深陷封建专制主义的泥沼而落后于西方。
多种思潮、多样文化一齐袭来,在各种文化的相互碰撞与交融当中,中国传统文化开始接受外来文化的洗礼,拉开了传统文化的近代转型序幕。
二、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的动因鸦片战争后的一段时期内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开始了近代化发展的历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就其实质来说,这场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转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逐步解体和中国近代新文化的重新构建。
在这一历程中,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是促使中国传统文化近代转型的基础,而西方文化的冲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是促使中国传统文化近代转型的重要原因,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转型。
1.中国近代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 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不是如何发展资本主义,而是如何挽救民族危机。
中国近代社会的变化主要是由民族危机引发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危机的过程,也就是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过程。
国传统文化的近代转型
国传统文化的近代转型以国产动漫和古风文化为代表的中国风审美潮流屡屡破圈,成为近些年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其背景是出生于新世纪之交的Z世代,既是二次元文化的拥趸,也是影像消费的主力军。
随着中国经济崛起成长起来的Z世代对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有更多自信和认同,这是与20世纪五四新文化时期的新青年以及八九十年代市场化转型时期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们所不同的情感和文化结构。
超越流行文化窠臼,让作品有了“余衍层”。
2015年以来,国产动漫《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大鱼海棠》《姜子牙》等接连登陆大银幕,改变了中国电影市场中好莱坞动漫、日本动漫独领风骚的现状。
从动漫品质上来说,经过十余年的学习、引进和摸索,国产动漫在技术上消化美国、日本等先进国家的经验,在内容上也创造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影像系列。
可以说,“国漫”的亮眼表现离不开鲜明的国风内核:以中国传统文学文本为母题,对其加以现代阐释和改编,从而生成既传统又现代的全新中国风文化IP。
这些IP由于其融汇古今的全新中国风格切中其生存体验和审美经验,备受Z世代追捧。
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影片的主人公哪吒是中国神话传说当中家喻户晓的形象,广泛活跃在《封神榜》《西游记》等古典文学文本当中,手持乾坤圈、身披混天绫、脚踏风火轮的少年英雄伴随着耳熟能详的故事在千家万户的流传中收获了大批粉丝,可以说哪吒自带偶像光环和群众基础。
电影《哪吒》在人物设定、价值理念等方面都没有完全遵照某一神话母本,而是对其进行具有现代特征改编。
面对命运的捉弄,哪吒在绝望中呼喊出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这一具有鲜明个人主义色彩的口号切中了Z世代强烈的自我意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青年群体津津乐道的网络流行语。
“我命由我不由天”内嵌于反抗邪恶权威、张扬个体意志的叙事模式,这一类叙事模式很容易带来“燃”“爽”等审美快感,这并非电影《哪吒》的独创,而是经过市场检验的好莱坞经典模式。
中国文化概论 第九章中国文化在近代的变革与现代的论争
上海文艺界首先发出了“人文精神失落”的 呼唤。在《文汇报》1993年3月召开的一个座谈会 上,很多专家、学者提出对人文精神的思考和讨 论,尽情发泄知识分子在商业大潮与大众文化冲 击下的困惑与伤感。
北京的著名文学家王蒙却连续发表《躲避崇 高》、《人文精神问题偶感》等文,一面极力为 大众文化进行辩护,另一方面又提出了对人文精 神的质疑。
洋务运动实质上是清政府为维护其封建统治 而进行的一场发展近代工业的社会改革。
“中体西用”:洋务运动在保留中国文化之 本(即纲常名教)不变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 技工艺、器用文物。以中国固有的文物制度及意 识形态为本,以西方的坚船利炮为末。
“中体西用”论作为一代进步社会思潮,既反 映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时代要求,又反映了当 时国人普遍具有的民族本位意识。对于促进中国 文化的近代转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的解体
一、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就在于虽然推翻了传 统的政治制度,但在经济基础方面、精神文化思 想方面,它还没有真正动摇传统的社会文化思想。 新文化运动正是针对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而发生 的一场变革,要在精神文化层面上扫除旧的残余。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后改名《新青年》)标志着这次运动的兴起。新文 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两大旗帜,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道德;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从意识 形态领域入手,对传统文化进行彻底的清算。
第九章 中国文化在近代的 变革与现代的论争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从五四运动到现代, 中国文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这种变革从实质 上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消解和新文化的重建。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
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及其变革
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及其变革中国的教育历史可追溯至古代,而近现代的教育发展与变革则更为显著。
从传统文化到现代化的转变,从教育政策到教育体制的改革,中国教育的发展和变革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和意义。
一、教育传统与现代化转型在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中,儒家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
传统文化重视儒家教育的实践,教育模式以考试、挑选优秀人才为主,这种教育模式也随着西方现代化的进程逐渐彻底地改变了。
1819年,万历四十七年生父母离世,他由姥爷接到另一所家塾中读书,如同他的父母一样把百千卷书都读遍了。
然而,万历最终选择了继续深造西方科学技术,1839年入英国伦敦大学学习。
19世纪中期,中国遭遇了两次鸦片战争,一系列的军事、政治和文化冲击引发了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重新思考。
同时,北洋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教育现代化政策,构建了一套强制性、普及性、参与性的教育体系,并利用现代化技术建设各种学校和大学。
新式教育模式以技术教育、思想启蒙、自主学习为核心,深受国内外儒家学者的批评。
这标志着中国教育模式逐渐与儒家传统分离,向现代教育体系的发展转变。
二、近现代教育政策的变革从清朝到民国,中国的教育政策经历了多次转变。
清朝封建思想的残余导致教育多由家庭、家塾、私塾和寺院为主,而官方实行了非学制教育、科举制度、官学教育、军校教育等,旨在维护封建统治。
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的倡导者推动了教育政策的改善,世界性大变局的冲击使得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反对旧制度的斗争,不仅对中华文化及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开始形成了新的民族教育方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大批民族教育机构崛起,为中国教育发展奠定了最基本的文化基础。
1992年以后,教育体制改革迎来了新机遇。
改革以完善并更新“9+3”学制等为主要内容,进一步补充了孩子们的科学基础知识的体验,加大了对创新素养的培养,此后将培养真正有用的人才作为建设国家的首要任务,文化课、特长课、兴趣课的培养协调发展,门类更加丰富多样。
第三十一讲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动因
第三十一讲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动因中国传统文化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沉积而成的,具有相当成熟、相当稳定的形态,但是到了近代,经过不到一百年时间,它就大体上转变成为近代型文化。
是什么原因促成了它的转型呢?一些学者,特别是一些西方学者,非常强调西方文化“冲击”的作用,他们认为,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内部缺乏活力的惰性体系,它长期停滞不前,只有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才被迫作出反应,被迫向近代转变。
这个理论模式通常称作“冲击——反应”论。
如果仅从中西文化交流的角度来探寻中国文化转型的原因,那么这个理论模式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容否认,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与西方文化长期隔绝的环境中发展的,它虽然没有停滞不前,但却发展缓慢,它的迅速变化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的,这显然是因为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结果。
从“师夷长技”开始的物质层面文化的近代化,到制度层面文化的近代化,再到心理层面文化的近代化,每一步都留有西方文化的深刻影响。
“冲击——反应”理论正是肯定了这个事实,肯定了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在促成中国和其他落后国家从前资本主义社会走向近代社会过程中的历史性作用。
但是,这种理论的片面性也是非常明显的。
它只看到西方文化在中国走向近代化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只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消极阻碍作用,而没有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内部富有活力的那些因素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它不能全面正确地解释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历程和动因。
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诚然,中国传统文化落后于西方近代文化,当西方文化涌来时,它常表现出相当顽固的拒斥态度。
但是它并不是只有拒斥的一面,在它的内部也存在着某些与西方近代文化相沟通、相衔接的因素,这些因素是富有活力的,它们在中国文化近代化的过程中也起了积极作用,并且经过转型而成为中国近代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这些富有活力的因素中,比较重要的有:一、经世思想经世思想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
从京师同文馆看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变
从京师同文馆看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变程润枫,国洪儒,吕朋钊,李仁杰,张家豪(第五版修改)导言1862 年, 京师同文馆作为总理衙门的一个附属机构在北京设立。
清政府最初设立该馆的动机只是为了培养少量通晓外国语言文字的翻译人员, 用以应付外交需要。
但是京师同文馆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所综合性的学校, 并对中国的现代教育1进程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与传统教育相比,近代教育摆脱了原本陈旧老套的八股文,科举等制度,开始向科学、实际、适应时代发展的方向发展。
借此次京津冀交流学习的机会,我组同学通过阅读书籍,论文资料以及实地考察等方式,开展研究了“从京师同文馆看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型”,力图通过微观的视角对中国近代教育转型作出分析,进而理解古老中国在近代转型中的艰难起航。
一、洋务运动的时代背景1,传统教育面临的挑战1840年,外国资本主义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由封建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中国传统教育开始动摇,封建教育日益腐朽,而外国对华的文化教育侵略也开始了。
鸦片战争时期,清朝已经成为一个衰老的封建国家,教育仍然是原来的旧况,日益空说腐败,矛盾加深,科举八股取士仍然是主导,学校教育名存失望。
传统教育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1,科举制度的腐败,舞弊司空见惯,考试出怪题、偏题,一八股文和小楷1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综合我们看到的教育类资料,我们认为:所谓近代教育是指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国家为了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用国家力量推行教育的形式。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教育由国家推动;第二、重视自然科学和技术的普及;第三、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尤其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第四、教育思想由工业化国家向不发达国家传播。
为裁定人的标准,很多学子辛苦学习但是没有什么真才实学。
2,官学名存实亡,私学教育空说腐败,例如:国子监的坐监制度2。
由于官学是科举的附庸,但是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严重脱离,教官迂腐,管理混乱,考试制度腐朽,月科、季考废弛,学风败坏,国子监取消坐监制度。
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动因
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动因中国传统文化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沉积而成的,具有相当成、相当稳定的形态,但是到了近代,经过不到一百年时间,他就大体上转变成为近代型文化。
是什么原因促成它的转型呢?我认为有两个重要原因和一个根本原因。
两个重要原因:一个就是西方文化的冲击,另一个是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重要原因,西方文化的冲击。
有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内部缺乏活力,长期停滞不前,只有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才被迫作出反应,被迫向近代转变。
这个理论模式被称为“冲击---反应”论。
如果仅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这个理论模式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迅速变化的,这显然是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结果。
从师夷长技开始的物质层面文化的近代化,到制度层面文化的近代化,再到心理层面文化的近代化,每一步都有西方文化的印记。
但是这种理论也是片面的,它只看到了西方文化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却没有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内部富有活力的那些因素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也就是影响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第二个重要原因: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内部存在着(经世思想、变易思想、民本思想、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深沉的忧患意识等)都是促进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内在活力因素。
由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许多积极的活力因素,它们在中国近代文化变革中起着联结新旧文化的作用,因此,中国近代的新文化,无论是资产阶级新文化,还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都不可能完全等同于西方文化,而是吸收了许多传统的文化精华、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新文化。
正如我们所了解的先进的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活力因素,都是促使中国文化走向近代化的重要原因。
但是必须看到,他们都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和动力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已经不再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面对如何挽救民族危机的过程中,中国的一代代志士仁人认清中国国情,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到“排满革命”,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和学习,都推动了传统文化近代化的进程。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五、思维延伸
20世纪的理论成果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 和经济上的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 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延伸一
纲领。这从本质上决定了它能够结束几千年来的封建
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留下难以磨灭的历 史功绩,但却不可能将中国革命引向胜利。
传统文化在今天
纪念孔子诞辰2555 年祭祀大典28日上午在 孔子故里山东省曲阜市 孔庙举行。
延伸二
以传统文化构筑当代和谐 海南文昌举行祭孔大典
凯旋门前的中国民间文化表演
宋楚瑜祭拜黄帝陵:慎终追远 不忘根本 人民网西安2006年5月6日电 今日上午亲民党主席宋 楚瑜率领亲民党大陆访问团拜祭黄帝陵,举行了敬献花篮、 时果、公读祭文、向轩辕黄帝塑像三鞠躬等八项程序。宋楚 瑜宣读了祭文。
(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制度变革
1、政治目的: 资产阶级维新派: 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资产阶级革命派: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深远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祖宗之法必须随时因革,无百年不变之法 ▲君主专制制度不是天经地义,实行君民共
主的君主立宪政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者牢笼天下的愚民政 策,为中国锢蔽文明之一大根源…欲开民智, 非讲西学不可。 ——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论战
延伸四
传统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儒家思想的道德规范意识是现代社会公德意识培养的一 个主要渠道; 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大一统思想,对维护安定统一的社会 状况和推进祖国的统一大业具有极大的现实指导价值; 儒家思想的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对于当今政治有很强 的借鉴意义; 儒家思想所推崇的以和为贵的思想,对于协调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维护和谐的社会秩序有重要作用; 还有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民本、农本思想对于今天的“三 农”问题的解决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的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是中国 文化的象征,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曾被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伏尔泰大加赞扬和介绍。
从古至今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变
从古至今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变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
在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化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变迁和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时期的文化形态也有所不同。
下面将从古代到现代,从教育、语言、礼仪、艺术等多个方面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变。
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变迁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数千年前的商周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字出现了,儒家思想也开始兴起。
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
经过几个朝代的传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在唐宋时期,诗词文化开始兴盛,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名人,如李白、杜甫、苏轼等,这些名人的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唱。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科技和文学艺术都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如郎鼎记、四库全书等都是明清时期的代表性文化产品。
然而,古代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随着历史发展和时代变迁而不断演变。
古代教育的变迁在古代,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考试才有进入仕途的机会。
但是在古代的教育中,只学习儒家经典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习其他的学科,如历史、地理、天文、医学等等。
到了元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开始逐渐完善,教育也逐渐向十几种八股文的学习转变。
直到近代,中国教育开始吸收西方先进的教育体系,并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进行改革。
语言文化的变迁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汉语的语言形态也发生了变化。
而在唐宋时期,文艺成就的提高和文化的民主化都使得汉语获得了更为广泛和自由的运用。
由于受外族侵略的影响,如近代以来的英语、日本语等国家的影响,汉语的形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礼仪文化的变迁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古代,人们尤其注重礼仪,如宴席、祭祀等活动都极其繁琐。
到了近代社会,礼仪的形态和意义都发生了变化,现代礼仪体现的是民主、自由、个性等价值观念。
艺术文化的变迁中国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曲等。
每个时期的艺术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形式,如宋代的山水画、元代的雕塑、清代的戏曲等。
传统文化的近代危机分析与解读
传统文化的近代危机分析与解读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面临着不少困难和危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在当代世界中逐渐被淡化,被替代,被遗忘。
对于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和解决之道却需要我们仔细思考和认真探讨。
本文将对传统文化的近代危机进行分析与解读,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及保护。
传统文化的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价值观念的扭曲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飞速增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礼义廉耻、忠孝仁爱等传统美德已经被新的物质文明所取代,导致一些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越来越低。
而这种价值观念的扭曲直接影响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得其在当代社会中变得越来越脆弱。
二、教育体系的变革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传统文化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学校教育中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已经不再是主流,在学校中,学生更多地接触到的是西方文化和先进科技。
传统文化的学习成为了学生们的陌生事物,导致传统文化在新一代中的传承变得越来越艰难。
三、娱乐文化的碾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娱乐产业的巨大发展,传统文化在大众娱乐中的地位逐渐被取代。
现在的电影、电视剧、音乐等娱乐产品更多地追求商业效益,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深厚底蕴逐渐在娱乐产品中失去了市场。
传统文化对于现代人来说,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陈旧的东西,被人们遗忘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四、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天壤之别。
传统的生活方式注重家庭、乡土、情感,而现代生活方式则更多地强调个性、独立、消费。
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了传统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边缘化,传统文化已经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陌生事物。
针对传统文化的危机,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和对策:一、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重视我们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重视,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其中蕴含了丰富的道德、美学、哲学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人的精神觉醒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变
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变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许多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文化领域也随之发生了巨变。
一系列文化运动的推动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向现代化,使中国文化逐渐与时俱进,融入国际化的潮流中,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文化瑰宝。
新文化运动是代表当时中国知识界最前沿思想的一场文化思潮。
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人觉醒深刻,民众诉求强烈。
以胡适、陈独秀、鲁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开始在中国进行反对传统文化的运动,提出了“退出小说、修辞、史学、哲学四门”,倡导“革新、变旧、破除旧文化的迫切性和新文化的发展与建设的重要性”。
新文化运动以现代主义思潮为基础,通过呼吁思想自由、民主与科学,强调新文化的人道主义和现代性,贯穿了中国的思想和文化。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知识精英的反思之声,被认为是引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起点。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让中国文化朝着现代化的方向转变。
从道统到人本,新文化运动引领中国文化现代化中国历史悠久,道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集大成者,在中国社会中,无论是在政治、文学、哲学还是传统价值观念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道统文化逐渐成为束缚中国发展的桎梏。
新文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文化的神权思想,将人本思想引入到中国文化中来,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大转折。
新文化运动强调推崇西方文化与科技,他们践行了“救国必先救人”的理念,强调要救人先救自己。
新文化运动积极推广“大众文化”,鼓吹新闻、小说、散文等文学体裁,为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新文化运动还极力呼吁女权主义、孕育家庭、教育改革等社会议题,对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富有成效的贡献。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尊重普通人的权利,最终实现现代化。
从道统到人本,新文化运动引领中国文化向着现代化的方向转变。
新文化教育改革和民族文化复兴新文化运动重视教育改革,并在内部进行了向上的推动。
传统文化的近代危机分析与解读
传统文化的近代危机分析与解读传统文化是指民族祖先更迭、历史长河中各时期所遗留下来的文化财富,包含着民族的思想、信仰、伦理、风俗、艺术、制度等诸多要素。
传统文化对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可是20世纪以来,一些国家和地区因为被迫或自愿地向现代化迈进,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冲击下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第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失去了主导地位。
现代化是以技术与科学等现代要素为特征的文明进程,传统文化遭遇到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现代化的崛起使得人们将传统文化置于一旁,而向现代化的目标迈进,从而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失去了主导地位。
第二,传统文化面临严重的文化外化。
传统文化长期以来在民族文化生态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文明的多元化和国际化异化传统文化成为了一个必然趋势,从而导致了文化外化的过程。
第三,传统文化遭受到文化侵蚀。
传统文化在经济和社会现代化进程中,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冲击、经济掠夺和社会剥夺等困境,从而导致了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危机。
第四,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导致了传统文化知识体系的失去意义。
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文化的知识体系,使得传统文化的知识结构没有了原先的意义,也致使传统文化导向失效。
总之,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崛起下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对于传统文化的危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首先,传统文化客观地存在,而传统文化的危机是由于现代化的发展所导致的。
随着现代化的深入,社会经济和文化制度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急需现代化思想与文化生态的引领。
其次,传统文化所遇到的困境,不是传统文化本身的问题,而是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这种危机不是传统文化的死亡,而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挑战和变化,只有充分认识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才能准确把握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作用与价值。
最后,只有重新认识、理解并发掘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函数,才能真正在现代化建设中实现文化领域的自我保持和促进。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内容最丰富的文化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古代至现代,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文化的繁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化在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哲学方面,孔子、老子等思想家的思想深刻而丰富,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在文学方面,古代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不论是《诗经》还是《楚辞》都成为了后人学习的典范。
同时,在艺术、建筑、科技等领域,古代中国也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世纪文化的传承在中世纪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多的传承和发展。
这个时期,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体系逐渐形成,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在文学方面,唐诗、宋词等经典作品层出不穷,为后人提供了极大的学习价值。
同时,绘画、雕塑、戏剧等艺术形式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更多的色彩。
三、近现代文化的复兴近现代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挑战,但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这个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更新,努力寻找与时俱进的发展方向。
在革命、改革开放等历史时期,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了西方文化的一些元素,呈现出了新的面貌。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各种保护、传承措施相继出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结语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一个绵延不绝、博大精深的过程。
从古代到中世纪再到近现代,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发展、传承,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信在未来,中国传统文化将继续焕发出勃勃生机,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展现出中国的独特魅力。
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语录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化转化
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语录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化转化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历程是和中国近代经济、政治的变化以及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水平密切联系的,它大体上经历了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和观念层面的文化变革三个阶段。
物质层面:清政府为了自救搞起了一场改革运动——洋务运动。
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企图以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来巩固衰老的封建制度的,在文化上企图以西方近代科技思想来弥补儒学的不足。
大量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去西方学习技术。
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和传播,冲击和动摇了儒家文化的传统价值取向和思维习惯,有助于近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制度层面:早期维新派要在制度层面上学习西方文化,即从学习“西技”发展到学习“西政”。
主张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鼓吹君主立宪,提倡民主,批判封建专制主义,从而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观念层面:辛亥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
中国对文化变革也就进入观念层面近代化的阶段。
他们认为要从根本上变革,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提出了“重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高举个性
主义、科学民主的口号。
新文化运动把唤醒“国民之自觉”作为根本任务。
到20世纪初,科学与发展以成为强劲的社会思潮。
新文化运动后,传统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而新文化也在伦理、心理层面展开了近代化的进程。
这样,中国文化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就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变革
摘要:历经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西方先进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以科学民主思想为核心的精神文化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就这样根植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影响下完成了它的近代化历程。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变革;近代化1840年开始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的领土完整和独立的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建立在农业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我们通过近代历史上几次重大的历史事件来看看,中国传统文化是怎么一步步地走向近代化的。
一、洋务运动19世纪40年代,面对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冲击以及随着而来的西方文化的涌入,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立即做出了积极的反应。
林则徐、魏源等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西方文化的先进性,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这一主张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犹如惊天之雷,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化巾唯我独尊的自我文化中心主义,中国人开始“放眼看世界”,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去了解、接受西方先进文化。
19世纪50至60年代,接连发生了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这两次事件对清王朝形成了致命的打击。
朝廷内的一部分官员接受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发起了以引进西方科技、求强求富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理论纲领,即在保留中国文化之本——纲常名教不变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工艺、器用文物。
洋务派先后建立了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福建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_批军事工业,并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近代科技。
成立同文馆、广方馆等,培养翻译人才,从70年代起又成立了一批民用工业,如上海轮船招商局、基隆煤矿、开滦矿务局、天津电报局,以及铁路、纺织等企业。
在洋务派的积极推动下,“中体西用”成为一代社会思潮,它既反映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时代要求,又反映了当时国人普遍具有的民族本位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近代历史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近代历史的作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近代历史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结晶,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
它不仅为中国人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也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近代历史的风云变幻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观念,为中国人的自强不息和民族复兴注入了不竭的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近代历史中承担了守望相助的重要使命。
在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疾苦悲惨。
这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精神支柱,为人们提供了道义准则和行为模范。
以孔子、孟子等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强调了仁爱和仁义的重要性,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在这样的思想指引下,人们更加坚定地捍卫着自己的尊严和尊严,不断探求解决国家问题的出路,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近代历史中发挥了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传统与创新并重”,在现代化的潮流中,传统文化必须与时俱进,使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化改革运动和文化复兴运动,正是在这种传统与创新的理念下展开。
在文化复兴运动中,儒家学说、道家思想、佛家智慧等传统文化元素得到了重视和挖掘,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西方文化的借鉴与融合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途径。
通过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成为了中国近代史文化发展的助推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近代历史中对外国文化传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许多外国人士前来学习和交流。
在中国近代历史中,许多西方人士前来中国,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和传播。
通过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加深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尊重,为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为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拓展了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点:
⑴.从背景和目的上来看,近代先进中国人对外来 文化的探求和研究始终围绕救亡图存进行,充满爱 国精神; ⑵.从交流的内容来看,近代前期,中外交流始终 以向西方学习为主题;
⑶从过程看,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器物 到政治再到伦理文化; ⑷.在中外交流中,欧风美雨涌入,但始终未能形 成比较成熟系统的文化体系(程度)。
总结:
新思潮:观念转变 深刻的文化观念的变革,推动中西文化交流 洋务运动:器物变革 客观上冲击传统文化,推动西学的传播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制度变革 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促进近代思想解放 新文化运动:思想改造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统治地位,形成近代 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
概括说明近代前期,中外文 化交流各个阶段的主要侧重点, 并归纳其交流进程的主要特点。
侧重点:
⑴.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努力探 求西方地理、历史知识,探求西方坚船利炮等军事技术,力 求“师夷长技以制夷”,其活动主要限于著书立说,研究和 介绍西方。 ⑵.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将林则徐、魏源等思想扩大并予实 践,掀起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为核心的洋务运动,还创 办文化教育,西学更大范围传入中国; ⑶.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把西方资产阶级进化论、议会 制度、天赋人权学说等相继搬入中国,掀起改良和革命运动; ⑷.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向封建伦理思想展开猛攻,并在十月革命后开始引进马克思 主义学说;
传统文化在今天
纪念孔子诞辰2555 年祭祀大典28日上午在 孔子故里山东省曲阜市 孔庙举行。
延伸二
以传统文化构筑当代和谐 海南文昌举行祭孔大典
凯旋门前的中国民间文化表演
宋楚瑜祭拜黄帝陵:慎终追远 不忘根本 人民网西安2006年5月6日电 今日上午亲民党主席宋 楚瑜率领亲民党大陆访问团拜祭黄帝陵,举行了敬献花篮、 时果、公读祭文、向轩辕黄帝塑像三鞠躬等八项程序。宋楚 瑜宣读了祭文。
魏源
林则徐
李鸿章
康有为
孙中山
陈独秀
三、传统文化走向近代的历程
(一)前奏:观念转变—— 新思潮
从“开眼看世界” 到 “师夷长技以制夷” 深远影响:
●是深刻的文化观念的变化,开始了中国传
统文化近代化的历程,推动中西文化的交流
(二)洋务运动 ——器物变革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搞起的一场改革运动。
特别提示
20世纪的重大理论成果应该说是救亡图存斗争 高潮的产物。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应该从自己的国 情出发,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 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回答了21世纪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课题, 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全面纲领,也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武器。“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 果。
3.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 想,它从中国建设实践出发将马克思主义与中 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相结合,主张建设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大发 展。全面整顿思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学 技术是生产力、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实行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国两制 等一系列的思想,明确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
延伸四
传统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儒家思想的道德规范意识是现代社会公德意识培养的一 个主要渠道; 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大一统思想,对维护安定统一的社会 状况和推进祖国的统一大业具有极大的现实指导价值; 儒家思想的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对于当今政治有很强 的借鉴意义; 儒家思想所推崇的以和为贵的思想,对于协调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维护和谐的社会秩序有重要作用; 还有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民本、农本思想对于今天的“三 农”问题的解决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的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是中国 文化的象征,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曾被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伏尔泰大加赞扬和介绍。
二、近代前期
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变的 几个典型人物
主要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主要著作
《海国图志》
——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 最详实的专著,开阔人们的 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 势。
魏源
林则徐
民族英雄
上书、广东禁烟、抵抗 英军
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译夷书开窗口、 《各 国律例》和《四洲志》、 仿制西舰主张建设新式 海军
思考:
1、概述维新派在论战中的主要主张。 2、这场论战的实质是什么? 3、戊戌变法对中国历史的最深远影响是什么? ——资产阶级思想启蒙,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 思想解放潮流
重新读题
阅读下列材料:
梁启超谈辛亥革命的意义:
从此以后,“任凭你象尧舜那么贤圣,象秦始 皇明太祖那么残暴,象曹操司马懿那么狡猾,再要 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大的意义”,“第一、觉 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 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明清 之际
明清 之际 明清 之际
思想家
李贽
时代
明后 期
思想要点
①否定儒家经典和孔子的权威
②揭露道学的虚伪
①批判君主专制 ②提倡“法治”反对 “人治”③工商皆本 ①经世致用 ②把书本知识与实地调查相 结合,《天下郡国利病书》 ③反对君主 专制政治,主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①“气者,理之依”和“天下惟器”的唯物 观 ②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朴素辩证 法思想 ③发展的历史观和“趋时更新”的 政治观
五、思维延伸
20世纪的理论成果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 和经济上的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 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延伸一
纲领。这从本质上决定了它能够结束几千年来的封建
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留下难以磨灭的历 史功绩,但却不可能将中国革命引向胜利。
2.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革命理 论,指导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它 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工农武装割据、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以斗争求团结等都是其重要内容。 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也被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 导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取得了新 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东方伦理已经发挥了作用:日本的 《论语》加算盘、韩国的忠孝、新加坡的伦 理教育运动、马来西亚的“思想兴革运动”, 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中国传统文化有超越 时空的特性。其影响是没有国界限制的。
——蔡德贵《谈儒家伦理的普世化问题》
延伸三 传统儒家思想与治国之道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和正统,也是中华民 族道德规范的主体内容和精神支柱。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大 一统思想,神化皇权,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儒家思想在统治 政策中多有表现: 一、以人为本。这是民贵君轻思想的发展,体现减轻农民 的负担,保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生产劳动时间,对稳定 封建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二、与邻为善。这以爱人之心协调社会关系的发展,对外 推行开明开放的政策,发展了与邻国的友好关系,形成了安 定祥和的周边环境,树立了泱泱大国的风范。 三、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强调社会规范意识,要求人们 必须遵守公共秩序与社会道德,形成真正的礼仪之邦。
其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即“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阅读材料: “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 心术也,非工艺也。” “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事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 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张之洞《劝学篇》
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先进技术的引进,使中国开始有了近代化工业; ●新式学堂的设立和留学生教育在改革封建文化 制度、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是教育近代化的 起步; ●打破了传统的重农抑商、重本轻末、重义轻利 等传统的封建理论,冲击和动摇儒家文化的传统价 值取向; ●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为 中国近代文化的建立提供经济基础。
黄宗羲 明清 之际 顾炎武 明清 之际 王夫之 明清 之际
危机
鸦片战争
契机Biblioteka 鸦片战争带来的民族危机 这里应该注意的是:这次民族危机不仅是通 常意义上的“亡国”和“亡”天下的民族危 机。 而且是遇到了封建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解体 的危机。 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传统文化的危机
契机
新的经济成分即资本主义经济成分逐渐发展 和新的阶级即资产阶级不断成长的新形势, 传统文化就向资产阶级新文化的方向转化了。 当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碰撞时,就显示 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弱点和弊端,这就迫 使传统文化不能不向西方文化学习。 因此可以说,鸦片战争所引起的文化危机是 中国传统文化走向近代的重要契机。
(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制度变革
1、政治目的: 资产阶级维新派: 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资产阶级革命派: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深远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祖宗之法必须随时因革,无百年不变之法 ▲君主专制制度不是天经地义,实行君民共
主的君主立宪政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者牢笼天下的愚民政 策,为中国锢蔽文明之一大根源…欲开民智, 非讲西学不可。 ——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论战
1、陈独秀所谓“吾人最后之觉悟”指什么? 2、为唤醒“最后之觉悟”发起了什么运动?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形 成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民主科学 思想得到弘扬,为中国革命的继续前进奠 定了思想基础
四、传统文化走向近代的动因
外因: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所带来的文化的冲击
内因: 中国近代民族危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根本动力 ●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人民需要不断 探索新的救国救民道路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成 长,要求创造和发展为它服务的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