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藤忠雄建筑访谈录

合集下载

安藤忠雄在长沙的讲演

安藤忠雄在长沙的讲演

安藤忠雄在长沙的讲演来到长沙,感觉这是一个有活力的城市,也是一个发展快速的城市,这样的发展会对城市环境有很大影响,所以今天我们的主题是城市与环境关系。

今天有很多非常年轻的学生,在他们将来的工作中,会对环境有很大影响。

希望大家一起来做关心环境的事。

我是完全通过自学做一些设计,刚开始就像黑夜中看不到光明,但我相信一定能看见光明,就这样一直坚持到今天。

60年代,也就是我20几岁时,日本与中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1964年东京奥运会,1970年大阪万博会,类似今天中国的情形。

日本在那个时候大规模开发,有历史价值的建筑被损坏。

希望中国能保持像岳麓书院这样的历史建筑,同时,又有新的建设。

(放映幻灯片)这是我生活的城市——大阪的照片,这里有许多像中国一样有很多历史的地方。

我一直想保护那些有历史意义的东西,再此基础上进行开发。

我一直在进行这样的工作。

大家可以看到大阪的开发是单栋建筑的开发,如果是整体开发,对城市建设会更好一些。

因为单栋开发,每个都追求自己的个性,很少考虑整个城市的协调。

1945年因为战争的关系,东京大阪都是一片废墟,那个时候还没有城市规划,战争的残象让我们记住战争是很不好的东西。

这个地方35年前什么也没有,我当时向政府提出开发地块的构想。

如果是在中国,会有国家行为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在日本却是东一块西一块并没形成规模。

我提出方案的时候才20几岁,大阪政府对年轻的我所提的方案不予理睬。

但我不死心,再次提出上面是美术馆和文化设施、下面是办公室的方案,政府却明确地拒绝,告诉我“你不要来了”。

后来,我的想法发生变化,不再期望大规模的进行规划,而是希望通过做一些小的建筑来串成城市风景。

基于想法,我建了一个90平方米的住宅,开始进展不顺利,就好像人生一样,很多时候不能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发展。

这个住宅刚开始的时候,是设计来给三个人住的,后来妻子怀孕了,变成将会设计给四个人住,结果没想到生下来是双胞胎,变成了五个人使用。

万科v-talk 安藤忠雄讲座

万科v-talk 安藤忠雄讲座

安藤忠雄万科中心演讲(6月4日)安藤忠雄:大家晚上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亚洲的时代》,刚才郁亮先生给了我一件万科的T恤,我现在把它穿在身上,这件T恤的正面写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业线”,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业目标,今天我想跟大家一起讨论一下地球的事情、环境的事情和我们做的事业。

不管在日本、欧洲还是世界其他地方,我都能听到“万科”这个名字,到底现在万科在做些什么?前段时间我去了一趟杭州,那边的住宅品质非常好,不光是日本,就连欧洲都没有这么好品质的住宅,三十年来,住宅的水准能够提高这么多,改善这么大,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今天我是从香港来到深圳的,展现在我眼前的深圳跟我三十年前看到的景象完全不一样,这令我非常吃惊,生活在深圳就感到生活在森林当中,生活在自然当中,我非常惊讶,深圳发展很快。

同样在深圳,我也受邀做郎朗音乐中心项目,郎朗是世界级艺术家,能够跟这样的人一起共事,也能够在世界级都市深圳做这样的项目,我感到很荣幸。

现在地球大概有70亿人口,五十年前是30亿,一百年前地球只有10亿左右人口,今后地球会跨入到100亿级人口,所以我们不得不考虑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今天现场有很多年轻的听众,我对年轻人一直寄予很高的期望,希望年轻人想一想自己所做的事情对环境、对地球会产生什么好的作用,因为今后地球的能源、食品、粮食及其他资源会变得越来越不足,正如PPT上所写的那样,一开始是16亿、30亿,然后是50亿、60亿,现在是70亿,资源、能源和粮食越来越不足,这和各位的创意、创造及努力工作是分不开的,只有我们努力工作,对环境有好的创意的话,未来才会有希望。

住宅也必须是安全和能够让人安心的建筑物,中国和日本一样会面临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这张照片是1923年关东大地震的景象,瞬间整个东京就变为一片废墟,所以住宅一定要是安全的,同时当面临灾难时也应该有可以避难的场所。

城市应该是非常有意思的,人们在城市当中能够感受到安全和安心,上海、巴黎、纽约、东京都是在19世纪建成的,现在给大家展示的图片是纽约中央公园,在人工自然当中有很多建筑物,正是因为有这么一个人工的建筑物,才构成了这样的都市,在城市里面也一定有图书馆、餐厅等能让人感觉愉悦的场所。

对话世界建筑大师安藤忠雄,70岁的他竟然还是段子手?

对话世界建筑大师安藤忠雄,70岁的他竟然还是段子手?

对话世界建筑大师安藤忠雄,70岁的他竟然还是段子手?MISS的同事上周遇见了世界建筑大师—安藤忠雄。

没想到这位操刀了顶级设计酒店的大师,竟然还是一位段子手,鸡汤王!说起安藤忠雄的名字,相信我们的酒店控一定不会陌生。

最出名的要数濑户内海的7间房酒店,和美术馆酒店。

大师不仅建筑杰作需要提前半年预订,上周五在上海举办的“创造可能性”演讲更是一票难求。

票一开卖就被秒光,而我的抢票过程也很心酸,此处可以省略1000字。

去到现场才发现,根本就没有黄牛。

演出是真的火爆,来了很多“安藤粉”。

能容纳1000多人的电影院巨幕厅没有一个空位置,过道和台阶都被挤满了。

和大场所相比,这位世界级大师显得很瘦小。

或许是因为他的作品、行事给人感觉很有力量,反倒造成一些反差。

进场时,这位已经76岁的建筑大师走路很快,自己拎包。

开讲时,他语速很快,风趣幽默,像个年轻人。

没有严肃的建筑思想,安藤现场讲了不少很多有趣的段子。

而更多时候,他是个“鸡汤金句王”。

不过,结合了他励志经历和作品,现场令人感动。

没上过大学的安藤忠雄,从一个无名的职业拳击手和货车司机,到54岁时获得普利兹克奖,成为世界级建筑大师,确实传奇。

他是个有趣的老顽童安藤忠雄用两件有趣的往事迅速把全场逗乐。

他的第一个项目是为一个三口之家设计约50平米的住宅。

在快要竣工时,业主发现他们又怀孕了。

结果他们生了对双胞胎,而房子根本容纳不了五口之家。

业主对安藤打趣说,“你也是双胞胎哥哥,搞得我们家也是,要承担起这个责任来。

”安藤忠雄和弟弟北山孝雄后来安藤把那间住宅买下来,改造成个人办公楼,“我不断往楼顶加建,房子快要塌了。

”现在这座五层高的房子依然伫立着,清水混凝土材质,没有电梯,变成了他灵感的天堂。

虽说不知道调侃有几分,但这个经历也让安藤意识到,“业主在建设中真的会很不安,建筑不只是建筑师一个人的事情。

”回忆起被燃起的“建筑魂”,安藤说是在14岁那年。

除了被一个疯狂整修房屋的年轻木匠感动,建筑师勒·柯布西耶对光影的处理方式也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安藤忠雄·建筑访谈录

安藤忠雄·建筑访谈录

时代建筑 Time+Architecture 2002/3



万方数据


混凝土美学
身心已做好准备去迎接 西方净土 世界的到来
在正式采访的前一天 我们参观了安藤在兵库县
见到安藤的第一个问题便是混凝土 对于混凝土
淡路岛上的两个作品 本福寺水御堂 和 淡路岛梦 虽然很早以前从书上就知道其中的答案 但是我还是
马 建筑评论家饭岛洋一称水在安藤作品里的出 现 是他 水的思想 的形成 使他建筑成熟的标志3 我觉得所谓的 水的思想 是安藤作品里镜像的显现 混凝土的实像和水中的虚像 实与虚构成了安藤作品 里最具魅力的特性 两极性或反转性
时代建筑 Time+Architecture 2002/3
马卫东 曹文君 Ma Weidong Cao Wenjun
安藤忠雄 建筑访谈录
Reflection on an Interview with Tadao Ando

安藤忠雄简历 1941年生于日本大阪 1962-69年间游学于美国
土墙体前行 走到尽端左转 空间豁然开朗 眼前是 摸 才能本质地感知建筑 因此在我的建筑里 凡是
期盼已久的荷花水塘 短短的动线 强烈的渲染 拾 人的手脚能够直接触及到的建筑部位 尽量运用具有

阶而下 我的视线渐渐被混凝土墙所包围 此刻我的 生命感的自然素材 象木 石和混凝土之类具有表面
时代建筑 Time+Architecture 2002/3
时间 2002.04.10 17 00-19 00 地点 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
安藤忠雄有一个信念 即建筑家应该以振兴社会 为己任 他相信建筑家有责任创造出能抚慰人心灵的 空间 1
对于这样一位受世界瞩目的建筑家 我试图运用 我的五官感觉 把我看到的 问到的 听到的 想到的 感受到的有关安藤忠雄和他建筑的信息客观地传达给 读者 也希望读者对他有一个全面立体的理解 这也许 是为什么我把本应更为顺理成章的题目拆解的原因

建筑大师访谈录

建筑大师访谈录

Tadao Ando安藤忠雄“建筑必须创造这样一种场所,其精神的活力可以将人们从日常生活中解放出来。

”Mario Botta马里奥·博塔“不要主观想象建筑是什么样子,让您所感受到的事物本身的秩序来告诉您应该怎样去设计。

”Ben Van Berkel本·范·贝克尔“我不太相信从上至下的技巧,我对从下至上的哲学更感兴趣。

”Aantiago Calatrava卡拉特拉瓦“如果我们将工程看作是一门艺术,那么我们优良的历史传统定会得到复兴。

”David Chipperfield大卫·奇普菲尔德“我认为判断建筑学有两个方法:一个是它看起来像什么;另一个是它的野心如何。

”Peter Eisenman彼得·埃森曼“克服建筑的存在性,推出一种永久性的,怎么看都是建筑的建筑,打破形式与功能之间所谓的必然联系,是我建筑设计中的重点。

”Terry Farrell特里·法雷尔“毋庸置疑,建筑学和都市化是我们人类最伟大的成就。

”Nicholas Grimshaw尼古拉斯·格雷姆肖“我认为建筑能存活的时间取决于人们想让它们存在多久。

”Frank Gehry弗兰克·盖里“如果,非要说什么是我对建筑实践的最大贡献,我会说是'眼手'之间协作的成就。

这就意味着我变得非常擅长于建造我想象的一个画面或一种形式。

”Von Gerkan冯·格康“从广义来说,建筑就是由人的创造力和人的精神所设计的人文环境中的一切东西。

它是教市的生存空间、公园和风景,它是建筑物以及我们的生活空间中的内部设置。

”Steven Holl斯蒂文·霍尔“建筑思维是一种在真实想象中进行思考的活动,这种活动在开始时是由某个想法引发的,而想法来自场所。

”Zaha Hadid扎哈·哈迪德“如果您旁边是一堆屎,为什么要和它们和谐。

”Jacques Herzog雅克·赫尔佐格“建筑就是建筑。

安藤忠雄论建筑

安藤忠雄论建筑

安藤忠雄论建筑---拥有了建筑师所能拥有的一切: 名誉、地位、金钱??安藤的最终理想是什么? 他的回答很简单:"我想造更多的房子。

"人到底是为什么活着?将自己的职业作为武器,去抗争,去争取自由,要相信自己,负己之责,凭借自己的力量去与社会进行斗争.无论你是选择建筑设计还是其他任何一个职业,20几岁的年龄,是左右一生的重要时期。

人在感觉敏锐的20几岁时,能否有紧迫感的去生活,对其以后的人生,特别是到四五十岁时,是能否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工作生活的分水岭.旅行也是我唯一的最重要的"老师".真正要理解建筑,不是通过媒体,而是要通过自己的五官来体验其空间,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

“旅行”不只是身体的移动,重要的是畅想,思考。

我想,所谓“旅行”就是离开日常的惰性生活,进行有深度的思考过程,是与自己进行“对话”交流的过程。

在旅行中,多余的不需要的东西被甩掉,面对轻装的自己,反反复复地进行思考,这样就会逐渐地使自己坚强起来。

与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无关,只要我们在做建筑设计这项工作,任何时代,任何文化的建筑都有共同的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而且,不仅是从建筑领域,应该更广泛地从其他的领域吸收新想法的态度。

最重要的是不能被既成的概念所束缚,模糊了自己的理念,要具有自己的意志,具有反抗旧观念的强烈愿望。

人生20几岁的时光如何度过,将对其以后的人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人生从20几岁开始奋斗,到四五十岁的时候才能够开花结果。

城市与人生一样需要“计划”,并且计划中需要有长远的构思和近期的决断,要有长短两方面的“计划”。

同学们应该珍惜的度过二十来岁的时光。

对建筑以外的,如现代音乐,现代美术,文学,哲学等,对深化自己的思索所需要的东西,二十来岁的时候就要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十岁前后如何生活是极其重要的。

不要对自己的设计失去信心,放弃理想,而要去追求一切可能,这里不可缺少的是克服困难的智慧,勇气和决心。

年轻时的我结识了许多的艺术家朋友。

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

【建筑理念与成就】东西方的融合:安藤飘游四方旅游世界各地,目的是为了将其所见所闻与他个人的形式结合,安藤认为万神庙的静态几何布局形式的垂直发展的空间,与日本建筑具有明显的水平方向性的空间概念形成对比;日本、万神庙是西方建筑空间的典型代表,两者存在着强烈的冲突。

安藤就是要将这两种对立的空间观念融和起来,使其独树一帜。

对于现代机能主义进行批判安藤的建筑一直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

他借用了现代主义的形式,并对整个现代主义进行批判改造。

安藤运用现代主义的材料、语汇以及在建筑中具社会影响力的教条,向机能主义偏执的思潮进攻。

安藤反机能主义,是对于具有空调和户户相对建筑的立面,他认为这种舒适建筑切割了人和自然的联系。

对安藤来说,建筑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中介,是一脆弱的、理性的庇护所。

他重复地再现”住吉的长屋”的风格,因为在这个设计中他在城市建造了另外一个世界,人们的生活似乎又重回了大自然的怀抱。

安藤认为真正后现代文化不应存在于消极、享乐,以过度的服务来满足消费文化的需要,而是应包含在禁欲主义的”道”中。

住吉的长屋的原型,即是安藤对当时生活方式所作的反省与抗议。

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消费主义的抬头使精神渐趋没落必须加以抗拒,并希望在生活中保有传统形式,并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超越,进而能创造新的文化。

封闭~~开放的都市观安藤忠雄早期对都市一直是采取一种封闭的态度,安藤实际上是”城市游击战”的拥护者,他主张不必注重社会和城市的立场。

安藤的作品中,让人开始意识到都市公共空间的个性,应该于1984年京都高濑川边的复合性商业设施Time’s。

安藤除了发挥他惯用的动线回游的手法之外,更将建筑物朝向河边开放,塑造出多种层次的空间,面对自然加以敞开,为桥边过往人们创造了新的公共空间。

在Time’s之后,安藤开始对都市展开各种积极的提案,他针对大阪市区里一栋历史建筑物(中央公会堂)所在的中之岛区域加以规划,他提出都市核urban Egg与地层空间s pace Strata的构想,在历史建筑物的内部嵌人蛋型的市民剧场,利用地下层开挖的大空间与地面亲水广场的连结,塑造出生动而有趣的都市空间。

安藤忠雄于同济大学的演讲

安藤忠雄于同济大学的演讲

—每栋建筑都挑战一个梦想——记安藤忠雄2010年06月29日同济大学演讲他站在聚光灯下,有些矮小、瘦削。

年届70岁的他,头发微白,背开始有些弓了,唯有一双眼睛仿佛与年龄“格格不入”。

那是一双灵动的大眼睛,总是转个不停,像一个好奇的孩子,不停在看,不停在思考。

一身灰黑西服,白衬衫,他微微鞠躬。

是日本人独有的谦逊。

可是翻看他的建筑作品——方与圆套叠而生、光与影觥筹交错、虚与实相辅相成,却着实感受得到他骨子里透着的叛逆。

采访安藤忠雄并不顺利。

从环球金融中心93层高的观景平台,到同济大学大礼堂外的甬道,再到多次往返于中日之间、从中文译成日文又从日文译回中文的信件,在我的心中,安藤先生的影像,慢慢清晰饱和。

他说:“我的一生,几乎都是站在黑暗中,不断抓住眼前最微小的光明,拼命向前实现梦想。

”每栋建筑都挑战一个梦想安藤忠雄最近一次到上海,是受文筑国际的邀请在同济大学做演讲,同时宣传他在海南鹿回头岛的最新建筑设计——半山半岛美术馆和半山半岛音乐厅。

因海南正在火热打造国际旅游岛的形象,这个项目成为了公众瞩目的焦点。

在安藤的设计构想中,两栋建筑是一个整体,一半在海上,一半在陆上——海上的镂空圆形建筑是半山半岛美术馆,陆上的方形建筑是半山半岛音乐厅。

两者之间,有一条铺着鹅卵石的小道相连,这小道堪与海平面齐平,周围便都是海了。

“我希望能够创作出这样一种场所:可以在众多参观者脑海中留下一个印象——这是一个新的中国,充满着希望。

因此设计中导入的手法是…门‟。

”安藤忠雄在他的作品里融入了海南的城市文化,“最前端的美术馆面向海面伸展,作为…开向大海之门‟,这道…门‟象征着从过去到现在,直至未来的中国历史文化的入口。

同时,它也是通往全世界的…门‟,连接着外面无限宽广的世界文化。

”然而,要使建筑稳稳地“漂浮在海上”,又要使用如此大范围的钢跨弧形结构,都是横亘在建筑学上的巨大阻碍。

“我很担心是否能如期完成这个建筑,这是一个挑战。

”他笑笑,坦言没什么把握,“海上的固定技术、建筑遇到风浪的措施,这些都是我目前钻研的问题,希望能顺利解决。

安藤忠雄:让建筑与人共生

安藤忠雄:让建筑与人共生

安藤忠雄:让建筑与人共生作者:思晨来源:《莫愁·时代人物》2021年第06期他没有上过大学,从未受过正规科班教育,却开创了一套独特、崭新的建筑风格;他设计了200多座建筑作品,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他通过一种极其细致丰富的美学表达,成为当今世界最为活跃、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大师之一。

他就是被誉为“清水混凝土诗人”,也被称为“没文化的日本鬼才”的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和双胞胎弟弟北山孝雄1941年出生于日本大阪。

因为母亲是独生女,第一个孩子要送回娘家继承家业,身为哥哥,安藤自小和外婆一起生活。

由于做生意的外祖父早逝,家业也随之衰颓,安藤失去了可继承的家业。

在一处长屋狭小拥挤的空间里,安藤度过了童年时光。

安藤小时候不爱学习,成天调皮捣蛋,吵架却很在行。

外婆对安藤的教育很开明,注重对他品行的培养,要求他能自我思考和判断,并对自己行为负责。

于是,安藤一个人去做扁桃体手术,13岁就和木匠一起帮家里盖了二层楼,这些事情让他深感自豪。

“外婆教给我的‘生存之道’,至今仍是我待人处世的基础。

”受弟弟影响,17岁的安藤开始练习拳击,成为一名职业拳击手。

每次的比赛都是艰难的挑战,他几次想要放弃,却迫于生计勉强支撑,并取得了23战13胜3败7平的战绩。

但当他看到世界冠军原田政彦的训练之后,他认识到了自己体力上的局限,放弃了以拳击谋生的想法。

对于没有特殊技术,又没有文凭的年轻人来说,正经赚钱的途径并不多。

贫困、不会技能、没读过大学,安藤经常问自己:这样的我,还能做出什么成就?一天,安藤发现了一家旧书店,大步走了进去。

他没有准备要看的书,更不会掏钱去买,他只是靠在书架上随意地翻看着。

这时,他看见一本四角磨损的相册——“勒·柯布西耶”作品集。

勒·柯布西耶是20世纪最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城市规划家和作家。

这是安藤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

打开第一页后,安腾看到了从未见过的奇形怪状的建筑物。

光线、空间,柯布西耶对于建筑的痴狂最大限度地被展现在一栋栋建筑物中。

对话安藤忠雄——建筑,一场永无止境的挑战

对话安藤忠雄——建筑,一场永无止境的挑战

对话安藤忠雄——建筑,一场永无止境的挑战作者:来源:《财富堂》2021年第03期FA:安藤忠雄先生,您好!首先祝贺您的双个展在上海复星艺术中心及顺德和美术馆顺利开幕,全球疫情尚未结束,大量艺术活动和艺术机构还处于停摆之际,在中国举办两个大规模个展,对您而言有何不同于往常的意义?安藤:我已经79岁了,目前还没有停止工作的打算。

不管你的年龄多大,做一个未成熟的青苹果总比做一个成熟的红苹果好。

不成熟就是要年轻,要天真,要有活力,要去不断尝试可能以失败告终的冒险。

引用一首我最喜欢的诗人塞缪尔·厄尔曼(Samuel Ullman)的诗《青春》中的句子:“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废必致灵魂。

”这两个展览是我近半个世纪的职业生涯的记录,包括正在进行的项目和尚未完成的工程,以及各种各样的创意挑战,囊括了我从职业拳击手到自学成才的建筑师的成长历程。

自从1969年我创立了自己的第一个工作室以来,我不断在尝试用建筑来颠覆原有的审美观念,创造一个新的设计世界。

作为一个以全世界为工地的建筑师,我总是持续努力创作新作。

我们生活的时代,世界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生巨变,新冠肺炎的全球大流行打乱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尽管如此,我依然相信为人类提供建筑和艺术是至关重要的。

文化滋养我们的身心,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活力和激情,我认为这种力量总有可能以超乎我们想象的方式为人类社会带来新的价值。

FA:在复星艺术中心现场,我们看到您大量的项目模型,这些项目遍及世界各地,在全球化所带来的同质化语境下,针对不同城市的风貌特征和文化肌理与新建筑的关系,您都试图给出回应,从1988年中之岛都市巨蛋古典平面中置入的大卵,到曼哈顿顶层公寓突出立面的大玻璃盒子,这些看上去很疯狂的方案是对现代都市建筑的一种反叛吗?安藤:建筑是经济社会的产物之一。

一项工程是由客户与建筑团队共同参与实现整体结构的协作工作。

这一切都是在满足各种条件的同时完成的,包括成本、法律法规、工程期限等等。

“超越”的精神:安藤忠雄与当代艺术家的对话

“超越”的精神:安藤忠雄与当代艺术家的对话

“超越”的精神:安藤忠雄与当代艺术家的对话作者:河西来源:《财富堂》2021年第03期走进和美术馆,拾级而上,螺旋形的台阶仿佛一个空间的漩涡。

建筑与艺术在这里碰撞,出自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之手的和美术馆,于3月30日正式开馆,迎来安藤忠雄首次以艺术为主线的大规模个展——“超越:安藤忠雄的艺术人生”。

这是日本知名建筑师安藤忠雄首次以艺术为主线的个展,从全新视角呈现其在艺术上的思考与创造。

展览也是安藤忠雄在中国双展的一部分,与近期上海复星艺术中心的“安藤忠雄:挑战”相呼应。

一个拥有建筑梦想的专业拳击手,他环游世界的旅程中,与那些伟大建筑进行过灵魂对话,终于成就了安藤忠雄的建筑世界;而当他与当代艺术相遇,又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展览首个篇章“超越艺术”展出的是十位与他人生相交、对其创作影响深刻的大师之作,其中就不乏毕加索、埃斯沃兹·凯利、杉本博司、李禹焕这样的当代艺术大师。

展览中展出的毕加索《男人和女人体》,长162cm,宽129.8cm,是国内展出的最大尺幅的毕加索真迹。

安藤忠雄在展览中,将建筑空间流畅的线条打破、解构、重新组合,并嵌入毕加索的绘画,从而形成带有“立体主义”特征的空间。

1965年,在欧洲流浪的旅途中,深深吸引安藤忠雄,让他停留在巴塞罗那的理由,一是为了亲眼目睹斗牛竞技的现场,另一个原因则是这是一个神奇的国度、神奇的城市,曾经孕育了高迪、达利、毕加索等众多天才。

在被称为巴利欧·歌迪的古老街区,大教堂的周边依旧残留着中世纪特有的面貌和印象。

当他流连徘徊在犹如迷宫般的巷子中间时,他意外地发现了一栋被厚厚尘埃覆盖着,却仍释放着浓浓古意的石造建筑。

从外观上,他不知道这座建筑为何物,只有进入其中,他才知道,这是1963年开放的“毕加索美术馆”,由15世纪所建造的“回船屋”改建而成。

美术馆中展出的,是毕加索从他的少年时期开始的作品,各个房间以毕加索的创作时间分隔,直至1904年定居巴黎为止。

安藤忠雄访谈录

安藤忠雄访谈录

安藤忠雄访谈录-马卫东(05年)12月30日,安藤忠雄建筑展将在上海美术馆开幕,这将是中国观众与安藤忠雄及其作品第一次全面系统的亲密接触。

建筑展策展人,《A+U》杂志中文版主编马卫东,在东京大学深造时曾与当时身为东京大学教授的安藤忠雄有过师生之缘。

这篇访谈录是马卫东在日本四处寻访安藤忠雄建筑作品后,在安藤忠雄事务所里与安藤以及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的矢野正隆进行了一场深入而精彩的对话。

马卫东:据说先生的事务所开业初期,只有些小的住宅设计业务,所以为了尽可能降低成本而选用了混凝土。

那么为什么以后一直执著于使用混凝土呢?安藤忠雄:当初选用混凝土,除了成本的原因外,更主要的是因为混凝土是20世纪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材料之一,那时混凝土还没有被广泛地运用在建筑上,其表现的可能性还没有被完全开发。

在多次实践中,我发现混凝土的表面肌理质感同用纸和木建成的日本传统建筑中的表面触感很相近,同时它又非常具有现代感。

因为它兼具这两个特点,所以我比较喜欢混凝土。

我一直认为只有通过身体的直接触摸,才能从本质上感知建筑。

因此在我的建筑里,凡是人的手脚能够直接触及到的建筑部位,都尽量运用具有生命感的自然素材,例如木、石和混凝土之类具有表面质感的素材。

此外混凝土又有很高的创作上的自由度,它可以做成任何形状。

马卫东:混凝土确实是种非常特殊的素材,它既是表面又是背面,既可以是结构层又可以是装饰层,既非常坚固又有非常自由的可塑性。

安藤忠雄:是的。

我想追求的是建筑的原型,那是一种可以在人的内心深处留下深刻记忆的空间体验,因此同时拥有外部和内部,表里如一的混凝土是唯一能创造出这种近乎空间原型的建筑素材。

马卫东:建筑评论家饭岛洋一称,水在安藤忠雄作品里的出现,是他“水的思想”的形成,也是他建筑成熟的标志。

我觉得所谓的“水的思想”,是安藤忠雄作品里镜像的显现,混凝土的实像和水中的虚像。

实与虚构成了安藤忠雄作品里最具魅力的特性,两极性或反转性。

安藤忠雄:安藤忠雄的作品里确实有很多两极相对的概念,例如通过镜面的水映出的虚来更好地衬托出实。

安藤忠雄·建筑访谈录

安藤忠雄·建筑访谈录

安藤忠雄建筑访谈录
马卫东;曹文君
【期刊名称】《时代建筑》
【年(卷),期】2002(000)003
【摘要】本文作者以大量详实的一手资料,同时穿插了对安藤本人及其员工的直接采访,试图阐明"安藤忠雄"不仅是一位建筑家的名字,更代表了一种对建筑创作孜孜不倦追求的精神.理解安藤忠雄的建筑不仅仅局限于空间、造型之类的一般建筑范畴的概念,而更应该是从社会以及更深层次的文化、精神素养去解读.
【总页数】10页(P88-97)
【作者】马卫东;曹文君
【作者单位】东京大学研究生院;东京大学研究生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8
【相关文献】
1.安藤忠雄的建筑讲义《连战连败》--安藤忠雄的新书 [J], 叶晓健
2.安藤忠雄的建筑讲义《连战连败》--安藤忠雄的新书 [J], 叶晓健
3.探究简单几何形体与建筑空间营造间的联系——针对安藤忠雄建筑空间的思考[J], 刘林军;王园园
4.为自由而建筑,为建筑而自由——安藤忠雄的建筑人生 [J], 莫雨鑫; 高赫添
5.建筑科学研究方法——以安藤忠雄建筑实践为例 [J], 刘宇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asa专访安藤忠雄他聊了四大新作并且表示现在的日本最缺感动

casa专访安藤忠雄他聊了四大新作并且表示现在的日本最缺感动

casa专访安藤忠雄他聊了四大新作并且表示现在的日本最缺感动一晚日杂|读一期日杂再睡觉这几天,浅子的朋友圈被安藤忠雄最新设计的这座“半个佛头”轮番刷屏。

虽在浪漫的薰衣草田中间,这座笼罩在光里的佛像却好像有着属于自己的神圣空间。

安藤先生用空间的回游、绝妙的光影和仰望的距离营造了一种极有冲击力的仪式感。

这种传承着和式茶室精神的设计不仅在日本,在世界上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最新一期的Casa是这本杂志创刊第200号的纪念特辑,主题是「美的居住方式」,里面介绍了很多装饰和建筑界的天才设计师。

安藤忠雄的独家专访和他今年的新设计品们赫然占了其中最大的篇幅。

依靠自学半路杀进日本的菁英设计界、从贫穷的职业拳击手到周游世界的“清水混凝土诗人”……安藤忠雄经历过许多汗水和热血交织的奋斗、获得过世界建筑界的最高荣誉、也曾从病痛和重大手术中痊愈。

如今,75岁的他步伐矫健,仍在续写自己的传奇。

“然而,感动却是在可能会产生问题或失败的时候,才会产生的东西。

1真驹内泷野陵园头大佛Makamanai Takino Cemetery(Hill of the Buddha)日本北海道,2016要说面积之大,北海道札幌市郊外的真驹内泷野陵园在日本全国也是数一数二的,大小堪比32个札幌Dome足球场。

陵园的主人想以大佛为中心,将这里改建成北海道地标性的建筑,于是请来了安藤忠雄。

大佛高达13.5米,与镰仓大佛等身,然而在北海道的广袤土地上,却一点儿也不显眼。

于是,安藤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改造计划——与自然共生”为概念,在大佛周围隆起山丘,把整个大佛除了头顶都“埋”起来,在坡上种满薰衣草。

“埋起来了,反而显出大小。

”安藤这样说。

正因为看不到全身,才能引人想象——确实,这样娴熟地运用心理学也是安藤忠雄一贯的作风。

参拜大佛的路上,必需经过这个水庭,让参拜者不得不迂回前行,反而增添了神秘感和仪式感。

我们造访这里时正是7月,薰衣草盛放的季节。

目光越过花田,只能看见露在山坡外的半个佛头。

低调的华丽——安藤忠雄

低调的华丽——安藤忠雄


建 筑来 说 , 的确 够不 上 惊 艳 ,但 当这 种 原 本 厚重 、粗 糙 的清 水 混凝 土 ,转 化 为 种精 致 细腻 的质感 来 呈 现 时 ,你 不 得 不 由衷 惊 叹 。 安 藤 的大 部 份杰 作 都 在 日本 ,尤 其 集 中在 生 他 、养 他 的故 乡 大阪 ,他 至 今 仍在 那 里 生活 ,工作 。
低调 的华丽
安藤 忠雄
④ 任 雯
武汉 4 3 0 0 0 0 )
( 湖北 工业大 学 艺术 设计 学院 , 湖北
【 摘

要 真 的 可 以 这 样 吗? 对 社 会 或权 力 的 问题 也 思 考 了 — — 安 藤 忠雄
记得 0 8年 和好 友 一起 去 北 京北 漂 , 看 到老 城 区 的胡 同都 用 灰色 的 涂料 进 行 翻 新 ,就感 到 莫 名其 妙 的 心痛 ,我 们 都 觉 得那 不 是翻 新 而 是破 坏 ,但 是我 们 是 渺 小 的, 因为 林 徽茵 ,梁 思 成夫 妇 健在 的时候也没能保护好他们喜爱的北京老 城 ,我 们 显得 更加 无 能 为 力 。但 是 安 藤 确实是改变 日本建筑历史的第一人了, 7 O . 8 0年代 的日本浮躁,他用他的建筑 在对 抗 浮 躁 的社 会 ,让 国 民可 以停 下 来 去 看一 看 美好 。 认 识 安藤 是 一个 奇 特 的理 由,2 0 0 0 年 梁静 茹 《 会 呼吸 的痛 》 的 MV 在 曰本 拍摄 ,里面 就 出 现 了安 藤设 计 的 “ 风之 教 堂” “ 光 之 教 堂” “ 水 之教 堂 ” 的教 堂 三 部 曲。 歌 曲很 好 听 ,MV 拍 的也 很 唯 位 中 国弟子 曾 问安 藤 ,建 筑对 于 他 的意义 究 竟 是什 么 ,他 的 回答 是一 一 建 筑 是生 活 的 原 点 ,或 者 说是 生 活 的容 器 ,这 样 一 种与 创 作生 活 场所 相 关 的工 作 ,对他 有 着 深刻 的 涵义 。 与许 多 建 筑师 整 日抱 怨 没有 发 言权 不 同, 尚未 成 名的 安藤 就 大胆 构 想 了 多 个 提 升城 市 环 境的 设计 方 案 ,并 始 终 以 这样的主动性担负起一位建筑师的社会 责任 :没有 委 托方 ,安 藤每 隔 1 0年会 义 务 为 大 阪市 做 一次 改造 规 划 设计 ,尽 管 至 今 没有 一 个 方案 被采 纳 ;年 轻 时 向市 政 官 员 多次 提 议却 又被 屡 屡 回绝 的 “ 屋 顶绿化”理念 ,在 3 6年后的教堂 ,终在 同润 会青 山 公寓 改建 计 划 中得 以实 现 。 现年 已经 年 过 7 0岁 的 安 藤 ,仍 然 像 当年一样充满挑战欲望, 且不变的是 , 始终带着梦想去思考与设计。“ 我到 6 O 多岁 才 实现 一些 2 0 多 岁时 的 想法 。做 设计, 没有梦想, 就算青春, 也会变老 。 ” 自学成 才 安藤 忠 雄 1 9 4 1年 9月 l 3日出生 于 日本 大 阪 ,十 几岁 的 时候 ,他 迷 上 了船 模和航模 的制作,也到绘画学校学习过 段 素描 , 并 曾一 度 向往 学 习木 工 手艺 。 1 5岁 时 , 他帮 助 木 匠师 傅 扩建 了 自家 住 房 ,第一 次 接触 了建筑 。在 成 为 建筑 师 前 ,他曾是货车司机及职业拳手 ,他利 用拳击比赛赢得的奖金,游历欧美,前 往世界各地考察独特的建筑 在安藤 的 观 念 里 , 旅 行 是 他 惟 一 的 、 最 重 要 的 “ 老师” ,没有正统建筑教育背景 出身 , 这种 自学成才的追寻建筑梦想 的方式 , 总是格外引人注 目和发人深思。 1 9 6 9年安 藤在 大 阪成立 安 藤忠 雄建

建筑大师访谈录

建筑大师访谈录

Tadao Ando安藤忠雄“建筑必须创造这样一种场所,其精神的活力可以将人们从日常生活中解放出来。

”Mario Botta马里奥·博塔“不要主观想象建筑是什么样子,让您所感受到的事物本身的秩序来告诉您应该怎样去设计。

”Ben Van Berkel本·范·贝克尔“我不太相信从上至下的技巧,我对从下至上的哲学更感兴趣。

”Aantiago Calatrava卡拉特拉瓦“如果我们将工程看作是一门艺术,那么我们优良的历史传统定会得到复兴。

”David Chipperfield大卫·奇普菲尔德“我认为判断建筑学有两个方法:一个是它看起来像什么;另一个是它的野心如何。

”Peter Eisenman彼得·埃森曼“克服建筑的存在性,推出一种永久性的,怎么看都是建筑的建筑,打破形式与功能之间所谓的必然联系,是我建筑设计中的重点。

”Terry Farrell特里·法雷尔“毋庸置疑,建筑学和都市化是我们人类最伟大的成就。

”Nicholas Grimshaw尼古拉斯·格雷姆肖“我认为建筑能存活的时间取决于人们想让它们存在多久。

”Frank Gehry弗兰克·盖里“如果,非要说什么是我对建筑实践的最大贡献,我会说是'眼手'之间协作的成就。

这就意味着我变得非常擅长于建造我想象的一个画面或一种形式。

”Von Gerkan冯·格康“从广义来说,建筑就是由人的创造力和人的精神所设计的人文环境中的一切东西。

它是教市的生存空间、公园和风景,它是建筑物以及我们的生活空间中的内部设置。

”Steven Holl斯蒂文·霍尔“建筑思维是一种在真实想象中进行思考的活动,这种活动在开始时是由某个想法引发的,而想法来自场所。

”Zaha Hadid扎哈·哈迪德“如果您旁边是一堆屎,为什么要和它们和谐。

”Jacques Herzog雅克·赫尔佐格“建筑就是建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藤忠雄建筑访谈录
《A+U》杂志中文版主编马卫东,在东京大学深造时曾与当时身为东京大学教授的安藤忠雄有过师生之缘。

这篇访谈录是马卫东在日本四处寻访安藤忠雄建筑作品后,在安藤忠雄事务所里与安藤以及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的矢野正隆进行了一场深入而精彩的对话。

理解安藤忠雄的建筑不仅仅局限于空间、造型之类的一般建筑范畴的概念,而更应该是从社会以及更深层次的文化、精神素养去解读。

混凝土美学
马:据说先生的事务所开业初期,只有些小的住宅设计业务,所以为了尽可能降低成本而选用了混凝土。

那么为什么以后一直执着于使用混凝土呢?
安藤忠雄:当初选用混凝土,除了成本的原因外,更主要的是因为混凝土是20世纪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材料之一,那时混凝土还没有被广泛地运用在建筑上,其表现的可能性还没有被完全开发。

在多次的实践中,我发现混凝土的表面肌理质感同用纸和木建成的日本传统建筑中的表面触感很相近,同时它又非常具有现代感。

因为它兼具这两个特点,所以我比较喜欢混凝土。

我一直认为只有通过身体的直接触摸,才能从本质上感知建筑。

因此在我的建筑里,凡是人的手脚能够直接触及到的建筑部位,都尽量运用具有生命感的自然素材,例如木,石和混凝土之类具有表面质感的素材。

此外混凝土又有很高的创作上的自由度,它可以做成任何形状。

马:混凝土确实是种非常特殊的素材,它既是表面又是背面,既可以是结构层又可以是装饰层,既非常坚固又有非常自由的可塑性。

安藤忠雄:是的。

我想追求的是建筑的原型,那是一种可以在人的内心深处留下深刻记忆的空间体验,因此同时拥有外部和内部,表里如一的混凝土是唯一能创造出这种近乎空间原型的建筑素材。

马:真实的素材,真实的建筑!
安藤忠雄:当然我的建筑最终目的是表现空间,而不是素材。

因此如果有合适的其他素材,我也会考虑采用。

其实目前事务所也正在摸索使用其它素材。

马:为了表达混凝土极致的美感,你们有什么特殊的处理吗?
矢野正隆:没有。

实际上,我们采用的混凝土与别的事务所的混凝土别无两样。

只是我们对参与建筑施工的各个工种之间的协调配合要求非常高,比如混凝土浇灌工程,我们要求各个工种全部到场,齐心协力高精度地完成设计的各项要求,比如结构的配筋浇灌、配电布线等等,如果说有什么特别的话,也就是在施工现场管理这方面做得比较彻底。

水的思想
马:最近安藤忠雄的作品中有很多运用水的设计,以前水多是静态,比如水池,但最近却是像瀑布一般的水。

如“大阪府立峡山池博物馆”和“淡路岛梦舞台”。

最初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在建筑中融入水呢?
矢野正隆:在京都的“Time’s I”的作品中水的运用是因为在基地周围有一条河流,如何把这条河结合到设计中去,使它成为自己基地中一个有机的动态的组成,也许就是最初的尝试吧。

同样在美国的“沃兹堡现代美术馆”和“兵库县立美术馆”设计中,也出现了把自然的水结合到建筑或者基地中的尝试。

但是真正对于水有意识的尝试大概可以追溯到“水的教会”、当初该案是为濑户内海的一个业主设计的,因为某些变故才很偶然地移植到北海道。

水池从自然的大海变成人工的水池。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建筑中水的管理和维护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难,成本也比较低。

由此才开始有意识地使用水。

马:建筑评论家饭岛洋一称,水在安藤忠雄作品里的出现,是他“水的思想”的形成,也是他建筑成熟的标志。

我觉得所谓的“水的思想”,是安藤忠雄作品里镜像的显现,混凝土的实像和水中的虚像。

实与虚构成了安藤忠雄作品里最具有魅力的特性,两极性或反转性。

矢野正隆:安藤忠雄的作品里确实有很多两极相对的概念。

例如通过镜面的水映出的虚来更好的衬托出实。

水是使安藤忠雄的作品抽象表现为两极性的一种有效素材,它有机的统一了新与旧、实与虚、历史与未来的关系。

光的演出
马:光和影视先生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先生本人是如何看待光的呢?
安藤忠雄: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开启了我对光的认识,单单追求光也能使建筑成为一种可能。

通过光的演出来表现空间、摸索空间的原型成为我此后建筑创作的一个主题。

比如在“光的教会”中,我有意识地把自然的各种因素限定为光,通过这种极端的抽象自然的手法、实现了能触及人的精神根源的空间。

光是表现建筑精神化得素材之一。

矢野正隆:其实对安藤忠雄来讲,光并不是表现的目的,他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光来表现空间。

在他年轻时的建筑之旅中,罗马万神庙给他留下很深的影响。

通过圆形的拱顶,斜斜洒落的耀眼光线,形成了非常强有力的空间感觉。

这也许是安藤忠雄空间的原点所在,通过光,赋予建筑和空间以生命。

从这个角度来讲,光是安藤忠雄建筑里非常重要且有效的一个因素。

既然光和影是一对相互依存的因素,缺一不可。

正因为有影才会有光。

因此,能够容纳和承受光与影的墙壁就显得非常重要。

墙是光与影表现的一个有效的背景,因此墙的造型、墙的材质就显得很重要。

这样就又回到刚才的有关混凝土的话题上去了。

在安藤忠雄的作品里,各种因素是相互关联的、不可缺少的一组最小限组合。

玻璃的提示
马:最近在先生的作品中,玻璃的出现频率很高。

比如“日没闭馆”等等。

在“兵库县立美术馆”和“沃兹堡现代美术馆”更是把玻璃作为表面素材来使用,这是为什么呢?
安藤忠雄:应该这样理解,我不是为了使用玻璃才用玻璃的,我以为玻璃可以更好的体现一种空间的存在。

我初期的作品“住吉的长屋”中,两间房间中间夹着一个中庭,这个中庭可以理解为日本传统建筑中常见的“缘侧”。

在日本京都的“Time’s I”中,也有一个由玻璃和河之间构成的“缘侧”空间。

在我新设计的“兵库县立美术馆”中,核心是为展览设计的空间,其外侧是混凝土的盒子,再外侧是玻璃的建筑表层,还有非常出挑的檐口。

建筑内部混凝土盒子和玻璃之间的空间是一种“缘侧”,建筑外部的挑檐也是一种“缘侧”。

无论是在内部还是外部,这种“缘侧”空间都是日本所持有的。

人们在“缘侧”中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行为。

我认为建筑的目的不是为了使之像个雕刻物,而是为了人的活动和生活,这在根本上是截然不同的。

另外混凝土外的玻璃皮膜可以使混凝土变得柔和,相反玻璃本身却变得有深度,一虚一实可以更好的发挥两种素材的特性。

建筑的精神
“当去除了空间中一切装饰和表面性的物体之后,我们置身其中能够感受到的只有两种东西,插入黑暗世界的外界的光线和自己踏过石板地的脚步声。

但是,正是这光和脚步声,胜过了任何奢侈的建筑上的表现,创造出内涵无穷的空间。

通过把事物单纯化,或在某种意义上的抽象化,使得事物的本质和原理具有更强的表现力。

这种手法在精神上和现代美术中的极限艺术有相通之处。

彻底地剔除了多余因素后,被还原为最小限的空间,这是多么震撼人心啊。

我在中世纪的石造空间中体验到的全部,早已超越了对空间本身的感动,它带给我的是一个崭新的发现,启示了建筑的真谛。


马:你是现代日本第一个超越建筑家的范畴而成为一般大众关注的文化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你是如何把握建筑作为文化或者艺术的载体,来刺激人的精神呢?
安藤忠雄:我认为建筑是提供社会大众使用的物体,建筑对人的精神产生深刻的影响。

例如日本镰仓时代建造东大寺时,它的南大门落成仪式,就像现在的国家工程一样,全国各地的人们都赶来观看。

建筑就是那样有感召力的东西。

当然,它的巨大规模和具有气势的造型也是吸引人们来观看的原因之一。

当时千里迢迢赶来看东大寺的人一定是带着千万感激而返的。

这种感激也许会一辈子烙印在心里。

可以说,好的建筑其影响将深深的刻印在人们的心里。

建筑本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事实上,现在很多日本的建筑都是“对内的”,对话也是在建筑家之间,建筑家们说些高深莫测的理论,但是这些理论并不被大众所理解和接受。

因此我觉得建筑应该是能够被一般人所能理解并产生共鸣,同时又能超越一般人的想象,这样的才能被称之为建筑,做出这样的建筑的才是真正的建筑家。

马:你的作品精妙之处在于一般人也能很容易地理解并产生共鸣,但是又不流于一般。

安藤忠雄:仅仅是追求通俗易懂是不够的。

只有在此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次元,才有可能出现好的作品,但是难也就难在这里。

如果有一个好的建筑作品,能让你产生强烈的共鸣的话,也许你会觉得建筑很了不起,或许会视建筑为终生的事业,其实我就是这样的。

马:那么对先生而言,建筑是什么呢?
安藤忠雄:建筑是生活的原点,或者说是生活的容器,这样一种创作生活场所的工作,有相当深刻的含义。

对我而言,建筑是提出某些问题之后的一连串挑战。

透过建筑,我将自己的意志传达给社会,克服遇到的一切困难。

在挑战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张力,正是我生存的力量。

对我来说,唯有建筑才是参与社会最有效的手段。

文章来源:《时代建筑》2002第3期《安藤忠雄建筑访谈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