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论文

合集下载

语言学概论论文

语言学概论论文

浅折现代流行语及其让会文化心理提要流行语指的是某个时期在某些人中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它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心理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是时代的一面镜子,集中地折射出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文化生活和大众心理。

本文从流行语产生的背景以及与新词语的关系入手,简要地分析了流行语的来源和类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流行语所凸现的社会文化心理,试图揭示出流行语这一特殊语言现象与社会文化心理之间的紧密联系。

关键词:现代流行语;语言现象;文化心理因素。

流行语指的是某个时期在某些人中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

在某种意义上,现代流行语的主体就是新词语。

但是流行语并不完全等同于新词语,它与新词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产生的原因也不完全一样。

只有由于各种因素流行开来的新词语才能被称为流行语;流行语也不完全是由新词语构成的,有一部分流行语是一直沿用下来的,如“小白脸”、“拉皮条”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使用了。

新词语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的需要,新词语是新事物、新概念、新观念的折射反映。

而流行语的流行除了客观的社会文化条件以外,部分流行语的产生也跟群众的主观心理因素有关,有些流行语的产生并非完全由于客观的需要,更多的是人们的心理表现,甚至纯粹是一种文字游戏。

一、流行语的来源流行语的来源众多,包括网络用语、影视用语、方言词语、专门术语等等。

(一)网络用语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了,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所使用的语言与日常生活的交际活动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

广义的网络语言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鼠标”、“硬件”等;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黑客”、“第四媒体”、“信息高速公路”等;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常用的词语和符号。

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第三类,它又可以分为五类:(1)字母类,如“GG——哥哥”、“JJ——姐姐”、“IC—— (ISEE)知道了”等等。

语言学理论毕业论文优秀7篇

语言学理论毕业论文优秀7篇

语言学理论毕业论文优秀7篇【摘要】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纽带,文字是语言的载体,是书写交流的重要工具。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类文明程度越来越高,对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关键词】语言;口语;书写;规范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身负重责。

教师是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传递者,教师不仅要提高自己对语言文字规范的认识,也承担着让学生学习规范化语言文字的任务。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学生进行规范标准的语言文字教学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平时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一、读准字音,规范口语汉字的读音千变万化,尤其是多音字、形似字、同音字是学生最容易读错和混淆。

多音字如“强”表示“勉强”时读“qiǎng”,表示“倔强”时读“jiàng”,表示“力量大、程度高、坚强、使用强力、使强大”等意义时则读“qiáng”;“吭”表示“喉咙”时读“háng”,表示“吭声”时读“kēng”。

我国面积辽阔、人口众多而且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共有七大主要方言区,而笔者教的学生大多是从小生长在农村,地方口语读音现象比较严重。

如重庆方言“别个”普通话读音应读“别人”,“造孽”普通话应读“可怜”,“高耸耸的”普通话读音应读“又高又胖”,“吹垮垮”应读“聊天”,“丁丁猫儿”应读“蜻蜓”,等等。

二、掌握字形,正确书写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种有着丰富内涵且十分优美的文字,但是在当前分数挂帅的考试制度下,学生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且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过多或只注重学生分数的单纯提高,而忽略了汉字规范化的教学,使得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只注重各科知识的学习和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规范汉字的书写及运用。

在当今社会中,语言文字的运用比较混乱,主要表现为乱造简化字,写错别字,使用不规范的简化字,使用已经淘汰的简化字、异体字等;在语言的运用上语言失范、逻辑混乱等。

同时随着电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网络语言充斥于耳,对汉语的篡改、恶搞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考研语言学概论范文

考研语言学概论范文

考研语言学概论范文语言学是研究人类语言和语言现象的学科,它探讨的范围包括语音学、音位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等多个方面。

在考研语言学概论中,主要会涉及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相关研究领域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主要包括结构主义、生成语法、认知语言学等不同的学派和方法论。

其中,结构主义是语言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强调语言的结构和系统性,通过对语言材料进行分析,揭示语言的内在规律。

生成语法则更加关注语言的生成过程,提出了基于生成规则的语法模型,以及句子的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

而认知语言学则关注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探讨词汇、句法和语义等方面的认知加工过程。

除了基本理论和方法,考研语言学概论还会涉及一些重要的研究领域和概念。

其中,语音学是研究语音及其产生、传输和接受的学科,它主要关注语音的物理性质、语音单元的划分和分类等问题。

音位学则研究语音在特定的语音系统中的分布规律和相互关系。

形态学研究词的内部结构和变化规律,句法学研究句子的结构和组织方式,语义学研究词、短语和句子的意义等。

此外,还有语用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其他相关领域和概念。

在考研语言学概论中,我们需要了解这些基本理论、方法和研究领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并能够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分析和讨论。

此外,我们还需要关注语言学的发展历程、主要学者和重要著作,以及当前的研究热点和趋势。

总之,考研语言学概论是一个全面了解语言学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的课程。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相关研究领域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希望考研语言学概论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语言和语言现象,为未来的语言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言学概论论文

语言学概论论文

信阳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比较摘要信阳位于河南省南部,处在大别山北麓与淮河上游之间,信阳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中原官话的信蚌片的一个方言点,从信阳方言词汇体系来看其词汇不但明显有别于河南境内的其它方言词汇,而且与周边省市的方言词汇有密切的联系,有其独立的语言类型价值。

本文主要从词形、构词、词义、造词理据等几个方面将信阳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进行比较。

关键词:信阳方言、词汇、普通话从本质上来看,普通话也是方言,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不是父子关系,而是平等的兄弟姐妹关系,由于各自形成年代不同,影响因素和环境也不一样,所以普通话和各方言也有着不少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各个方面,本节从词形、词法、词义、造词理据等方面对信阳方言和普通话词汇进行比较分析,分析的重点是二者的差异。

一、信阳方言词与普通话的词形比较1.有音无字到目前为止,汉语各方言中还有许多单音词有音无字,找不到恰当的字来记录。

造成有音无字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字少词多,没有为对应的单音词造字;另一种情况也会造成有音无字现象,即:方言中某个词可能有本字,但由于历史音变关系而湮灭了,造成本字无从考证。

有音无字在汉语各方言中是异常突出的现象,那些有音无字的方言词,往往是各地方言中最具特色的最常用的口语词,各方言中都有一些其他方言没有的有音无字词。

信阳方言中有相当一部分词存在有音无字现象,而这些词是信阳方言词汇中口头常用语(下列例子[ ]中字母代表拼音,数字代表声调),例如:[ceng 3] 伸到外面如:这个竹竿太长了,都~到门外头去了[pia 3] 淡而无味如:这个菜炒得~~的,就像没放盐[liao 2] 缝补如:她的衣服破了,每次都是她自己~地[jiang 3] 生产如:他家的老母猪昨晚~了一窝猪娃儿2.构词语素信阳方言的某些词与普通话意义相同,但构词语素有差异。

有的构词语素一部分相同,而另一部分不同;有的构词语素完全不相同;有的构词语素完全不同,但意义却相同;有的构词语素相同,但排列顺序却不同(如没有做其它说明,下面所有的例子,前面是信阳方言词语,后面是相对应的普通话词语)。

语言学概论--语言的演变 论文

语言学概论--语言的演变 论文

语言学概论论文浅析语言的演变姓名:莫钰学号:01004048学院:2010级创业学院【内容摘要】语言是离不开语言是离不开社会,社会的变化对语言的变异有着重大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的层出不穷,人们的思维越来越细致复杂,向社会提出新的要求,推动语言的不断丰富,向交际提出新的要求。

【关键词】语言的起源与发展一、语言的起源关于语言起源的假说,近代科学的兴起,尤其是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出现,是语言的起源神学的解释已为学者们抛弃,18世纪以后,学者们陆续提出了关于语言起源的各种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1、摹声说:语言起源于人类对外界各种声音的摹仿。

这种观点只能解释摹声词的产生,无法说明人类语言的起源问题。

2、社会契约说:语言起源于人们的彼此约定。

这种观点注意到了语言的社会属性和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但无法解释没有语言的情况下人们是如何彼此约定的。

3、手势说:在人类使用有声语言之前曾经历过-个手势语言的阶段,这种观点无法解释手势语言是如何发展为有声语言的。

4、感叹说:人类的有声语言是从抒发感情的各种叫喊声演变来的。

这种观点无法解释叹词是如何发展成具有理性意义的其他词语的。

5、劳动叫喊说:人类的有声语言从人的劳动叫喊声发展而来。

这种观点注意到语言起源和劳动的关系,但无法解释劳动号子是如何发展为语言的。

以上观点实质都是主观思辨的产生,缺乏科学的依据。

6、斯关于语言起源的观点:恩格斯说: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中一起产生。

劳动提出了产生语言社会需要;为语言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和生理上的条件。

劳动也改善了原始人的发音器官,为语言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生理条件。

应该说恩格斯对语言起源问题的论述已经相当全面了。

二、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特点从严格意义上说,发展和演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发展是一个从简单到丰富,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演变只是一个单纯的变化过程,这种变化并不一定是从简单到丰富,从低级到高级。

语言是人们的交际工具。

现代文明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前进,而人是社会的主体。

我的语言学概论期末论文

我的语言学概论期末论文

我的语言学概论期末论文终于写完了,那个辛苦啊!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我体会到努力的快乐,做好一件事是不容易的,昨天刚交了,今天就发在博客上,作为一段记录一个回忆,七月继续加油。

浅谈礼貌原则与英语学习摘要:“礼貌原则”是语用学中的一个指导成功交际的重要原则,它显示了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教养和素质。

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同样的语言有可能有礼貌和不礼貌之分别。

英语学习者掌握英语语言的礼貌原则是有必要的,这对是否能进行成功的交际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英语学习〈English study〉日常交际<daily communication> 语用学〈Pragmatics〉前言:英语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

而语言表达是否得体是衡量一个人语言交际能力高低的一项主要指标。

礼貌作为人们交际活动的基本准则之一,被认为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礼貌原则的正确使用,能在交际中取得最佳效果。

本文将从礼貌原则的概念,从语用学角度的把握和在英语学习日常交流中的实际应用几方面对英语中的礼貌原则作简略的分析。

一.礼貌原则的概念和从语用学角度的把握礼貌原则是语用学所研究的内容之一。

礼貌体现出人们对他人“面子”的意识,在语用学中,“面子”被称其为自身的公众形象(public self-image)。

(Leech.1994)也就是说,作为说话人,你说的话要达到如下几个效果:既要明确清晰的表达你想表达的意思,又要让对方,即听话人听了觉得舒服痛快,还要让在场的其他人觉得你是一个有礼貌有教养有素质的人。

尤其是在一些气氛紧张严肃容易引起争执或翻脸的场合,说出去的话既能保全他人的颜面,不至于双方都下不来台,又能提升你自己的公众形象,这是一种艺术,需要在不断地与人交流中去体会和积累。

对英语中礼貌原则的分析,语言学家Leech认为:委婉的话语是建立在礼貌这一文化因素上。

(Leech.1994)在语用学的框架内,英语的礼貌原则一般可以分为如下六类:1.1得体原则(tact maxim).即少让别人吃亏,多让别人得益。

英语语言学概论论文

英语语言学概论论文

On the Cultur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Chineseand English Proverbs of AnimalAbstract Proverbs include many aspects from the sun, the moon, wind, rain, mountain, lake, flower, animal and so on. Among these, the most numerous quantities are proverbs of animal. On the one ha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y, animals always connect with people tightly and give the strong affection on people’s life and development. Usually, people use some animals to express their feelings, so there are many proverbs which ha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On the other hand,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cultures, these proverbs of animal are given the specific culture connotation in Chinese and English. Each language has its profound cultural background relative to its own physiology, convention, religious belief and so on. These differences are apparent in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of animal. Some animals may have certain associated characteristics in one culture but not in the other.Key Words proverbs of animal Chinese culture similarities Western culture differencesI. IntroductionLanguage cannot be viewed in isolation from other factors such as sociology and psychology. Social scientists tell us that cultures differ from one another, that each culture is unique. As cultures are diverse, languages are diverse. It is natural that with differences in cultures and differences in languages, difficulties often arise in communicating between cultures and across cultures. Understanding is not always easy. What needs to be stressed here is that two interact, and that understanding of one requires understanding of the other. Hudson said that as a part of language, proverb i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concise expressions, rich and vivid, involving place, history, and religious beliefand living convention. It’s a kind of human crystallization of wisdom. Proverb is short saying of folk wisdom—of well-know facts or truths—expressed succinctly and in a way that makes them easy to remember, because they are pithy and have universal appeal.The relations between humans and animals are so tight that humans are familiar with their characteristic very well. People will make some relations between animals and some phenomena in daily life. II. Similariti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nimal ProverbsHuman experiences and observations of the world are similar in many respects. Therefore, in spite of the dissimilar cultural backgrounds of the Chinese and the English-speaking peoples, the number of proverbs in two languages that are equivalent or close approximates is rather surprising. It is that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 share the same views over some proverbs of animal.2.1 Cultural ConnotationsAs far as we know, besides the denotation, each word has its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During the long history of human life, English and Chinese people may have the same ideas of animals from perspective of inner sense of the culture. Some examples are as follows.FoxFox is the most common animal that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s share the same view. Its inner sense of the culture is duplicity and suspiciousness. E.g. (1) The fox may grow grey, but never good.It means that even if the color of a fox could be changed, the cunning feature is not changed yet.E.g. (2) a. When the fox preaches, then takes care of your geese.b. It is an evil sign to see a fox lock a lamb.These examples show that fox is kind of cunning. They always hatch a conspiracy in order to attain their aim. Therefore, in China we often use “狐假虎威” to describe some bully people who are flaunted by other people’s power.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the same kind of usage can also be seen, as we oftensay “He's a sly old fox.” and the example,E.g. (3) When the fox says he is a vegetarian, it’s time for the hen to look out. AssIn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ass”has similar associations in both cultures. It curses someone “stubborn mule”and fractious, stubborn personality.E.g. (4) All asses wag their ears.It means a fool always pretends to be the wise. In China, are some proverbs to express the ass are stubborn.E.g. (5) 驮黄金的驴吃的是草。

语言学论文

语言学论文

语言学论文
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的学科,涉及词汇、语法、语音、语义等方面。

本论文将探讨语言学的一些重要内容。

首先,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词汇。

词汇是语言中最基本的单位,是人们用来表示和交流意义的最小组成部分。

语言学家通过研究词汇的形成、组织和使用来了解语言的结构和功能。

词汇的研究还包括词汇表达的语音特点、词义变化和词汇的分类等。

其次,语法是语言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语法研究语言中的句子构造和词语之间的关系。

语法包括句法学、词法学和语用学等方面。

句法学研究句子的结构和语序规则,词法学则研究词语的形态变化和构词法等。

语用学则研究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交际功能和目的。

此外,语音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类语音系统的属性和规律。

语音学家研究语音的产生、传播和接受过程,包括声音的产生器官、语音的声学特征和语音的知觉过程。

语音学的研究对于了解语言的声音表现形式和语音的书写系统有重要的意义。

最后,语义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关键领域,研究语言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语义学家研究语言中的词义、句义和篇章义。

他们研究词的意义、词义的扩展和限制、句子的真值和含义以及语篇的语用功能。

总之,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涵盖了词汇、语法、语音和语义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对语言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语言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言。

语言课程论文集锦9篇

语言课程论文集锦9篇

2023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积极聘请国外学者和专家来华从事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鼓励和支持留学回国人员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程,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

实行双语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世界科技最新成果,并加快高校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语言学概论》课程是一门普通语言学方面的基础理论课,是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内容涉及多种语言现象和语言事实,介绍了世界语言的内部结构及其演变规律,总结了世界语言的总的特点。

普通语言学建立于19世纪初叶,主要是在印欧语系诸语言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要想获得更多的语言研究成果,人们必须与国外语言学界有广泛的接触,了解世界最新科研动态,这势必要有更高的外语水平。

通过双语教学,可以提高师生的外语口语水平,同时还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

因此,中文专业《语言学概论》进行双语教学符合时代的需要,也是教育和院校发展的需要。

一、中文专业《语言学概论》课程双语教学的现状按照国际标准,双语教学指的是采用了外语原版教材并且外语授课课时达到该课程课时的50%以上的教学方式。

双语教学的基本内容就是将母语以外的另一种语言直接应用于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的教学,使第二语言的学习和各学科知识的获得同步。

在双语教学中,学科知识的获得是主要目的,同时也是给学习者创造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的空间,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能够尽可能多地使用需要他们掌握的第二语言,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同时使用母语和第二语言进行思维,能够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切换,使他们具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并树立跨文化意识。

但据我们调查得知,河南省高校中文相关专业的《语言学概论》课程双语教学的很少,且也不完全是英语授课时数占总课时的50%以上;也就是说,双语教学对教师的外语口语能力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对许多高校教师来说,用流利纯正的外语授课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

浅谈语言学概论范文

浅谈语言学概论范文

浅谈语言学概论范文语言学概论是对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等内容进行介绍和总结的学科。

它是语言学研究的起点和基础,也是其他语言学专业课程的入门课程。

本文将对语言学概论进行探讨,并对其重要性、研究内容和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思考。

首先,语言学概论在语言学学科体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语言是人类独特的交流工具,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石,而语言学则是对语言进行系统研究和理论探讨的学科。

语言学概论作为语言学的起点和基础,为后续的语言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语言学概论的学习,可以了解语言学的基本范畴、方法与技巧,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语言学概论主要包括语言学的起源与发展、语言的基本属性、语音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等内容。

语言学的起源与发展部分介绍了语言学的发展历程,从人类如何从无语向有语演变、语言的起源和传播到现代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语言的基本属性部分主要介绍了语言的功能、形式和结构等方面的知识。

语音学研究的是语音的主要特点和规律,形态学研究的是词的内部结构和形态的变化规律,句法学研究的是句子的组成和结构规律,语义学研究的是句子和词的意义。

语用学研究的是语言使用的规范和实际运用的情况。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和探讨,可以对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此外,语言学概论的应用前景也是不可忽视的。

语言作为人类最基本的交流工具,其应用涉及广泛,如教育、翻译、广告、媒体等各个领域。

通过对语言学的学习,可以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技巧,为相关专业的从业人员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

同时,语言学的研究也为语言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如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语音识别等领域的发展离不开语言学的贡献。

因此,语言学概论的学习不仅对于从事语言学研究的学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各个领域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基础和支持。

最后,语言学概论的学习也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语言意识和语言能力。

通过对语言学的学习,可以提高人们对语言的敏感度和理解力,让人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和理解语言使用的规律和意义,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语言学概论论文

语言学概论论文

语言学概论论文汉字起源浅探2008级中文基地班2008020325 夏桂芳从远古社会语言产生至今,人类通过语言来交流和传递信息,现代意义上的语言的定义是“人类世代习惯形成的在思维、交际、文化等领域最重要的信息工具,是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结合的又可以用文字形式转换的具有创造性的复杂的符号系统”。

语言成为人类文明发展中最重要的传承工具之一,为整个人类文明的演进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在语言产生之初,它还只是表现为简单的信息传递的工具,方法也非常的粗糙,它与现代定义的语言最大的差别在于它并没有产生文字,只是凭借简单的语音形式来进行交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不断向更高层次推进,这种转瞬即逝的语言无法长期的保留,并且给远距离的交流带来极大的不便,人们为了打破语言的阻碍,开始用各种方法来帮助语言进行信息的传递,“结绳”“刻契”等方式便应运而生。

但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人类曾使用过的帮助记忆的手段。

文字产生的时间已经很难确定,因为文字的产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没有明确的时间界限和区分。

汉字作为华夏文明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以其独特的形体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整个世界文明最完整最神秘也最具意蕴的几种文字之一。

随着全球掀起汉语学习的热潮,关于汉语的研究也变得至关紧要和迫切,而汉字作为汉语的绝对主体,也必将成为汉语研究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在各种关于汉字探究中极其引人关注的是汉字的起源。

汉字究竟产生于何时?它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它的起源和世界其他文字有没有联系?汉字作为一种文字,讨论它的起源,必须先明确什么是文字。

文字的定义,主要有狭义和广义的差别。

“广义派以王凤阳为代表,认为文字是作为社会记录和交际工具用的和语言日益适应的书写的符号体系。

狭义派以裘锡圭为代表,他们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我们平日所研究的文字一般将其限定在广义范围的定义中,因为在文字产生之初,文字除了有记录的功能,也应有着表达人类情感和思维的功能。

汉字是表意的文字,它表达的是语言中的词义,而词义恰恰就是人类思维的表达,所以汉字的功能不仅仅是记录语言,也在一定程度上传达出汉民族的思想和思维方式。

《语言学概论》课程论文

《语言学概论》课程论文

《语言学概论》课程论文《语言学概论》是中央电大开设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起点本科)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

本课程讲授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演变规律以及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提高语言理论水平、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其他语言课程奠定必要的语言理论基础。

本课程使用的主教材为叶蜚声、徐通锵编写的《语言学纲要》,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课程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涉及多种语言现象和语言事实,要学好的确是有一定难度的,这里给大家谈谈如何学习《语言学概论》课程问题,供大家参考。

一、学习《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的意义第一,语言学的重要性主要是由其研究对象的重要性所决定的。

语言,说它平常它是真平常,说它不平常它是真不平常。

说它平常,是因为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接触语言,使用语言,语言之于我们,就像水和空气,平常而又平常。

说它不平常,是因为关于语言,我们还有许多弄不明白的地方,语言的起源,语言的发生,语言的习得,语言的运用,语言与心理,语言与社会,还有许多许多亟待我们探索回答的问题。

其实,语言与我们的生活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这里的生活不仅仅是日常生活,还包括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等等。

比如汉语方言分歧,大的方言都有七种,各方言差别很大,因此我国一直在推广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而普通话的规范如何制定,如何推广,如何制定相关的语言政策等等,这些都需要对语言进行充分的研究,需要语言学的知识。

第二,学习语言学概论也同我们所选择的专业的特点有关。

我们虽然在专科阶段学习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课程,那只是围绕某一种语言的特点进行分析的,理论上还没有达到一个高度。

就像我们学习了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如果我们不学习系统的文艺理论,我们就感觉这些课程犹如散沙似的,分析作品、任务很难深入,而文艺理论则为我们学习具体的文学提供了较高、较系统的理论支持。

语言学概论也是如此,它将使我们的语言理论知识系统化,使我们的语言理论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语言学概论论文

语言学概论论文

浅析语言的变异【摘要】社会语言学中语言的变异是引人注目的话题。

语言是离不开社会,社会的变化对语言的变异有着重大的影响。

语言的变异虽然与社会变化有关,但并不是同步而行的,语言变化是缓慢的,有规律的一步一步地变化,变异是偏离常规的一种变化,语言变异是偏离语言常规的一种变化。

【关键词】社会;语言变异;一、社会和语言语言的变异相似于语言的变化。

前者是指语体的变化,后者是指语言体系上的变化。

确切地说变异是变化的分枝。

但他们两种变化都离不开外部因素:社会和群体。

语言是人们的交际工具。

现代文明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前进,而人是社会的主体。

社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思维模式,做事方法和知识范围,而作为人们思想交流的工具,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变异的。

但变异并不是无规律的乱变。

语言的变异与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但不是与社会发展同步而行。

社会的发展是在科学的推动下前进。

通过科学而得来的新事物和新认识要求人们要用新的接受方式来接受它们,从而人不得不制造出一些能表达新事物,新认识的词语。

这些新词语融入社会群体当中,再在人们使用的语言当中起到变化作用是不是一时半刻完不成的事情。

因此语言的变化有稳定性。

新词语的产生又给语言的变化带来简化性。

很典型的例子就是缩略语的产生和外来词现象。

人们在交流中通常喜欢用简短的语句表达内心的想法,并且现代社会要求这简练的言语,因此语言变化更有简练性。

在现代汉语中“特别是表示事物意义的词组,可以抽出其中的几个成分构成简称,这往往就是词组缩减构成新词”,这是词语的发展,也是语言的一种变异。

如“中国语言文学系”简称“中文系”,“党校”是“中国共产党培养训练干部的学校”,无论是音译的外来词还是借形的外来词都是语言变异的现象。

例如:VS是英语Versus的缩略变体,表示比赛双方的对比。

WHO 是英语World Health Organizition的缩略,世界卫生组织。

音译词中:“沙发”是英语的Sofa音译,“苏维埃”是俄语CoBeT的音译。

2014-2015(1)语言学概论课程论文

2014-2015(1)语言学概论课程论文

The Application of Speech Act Theory in Advertising LanguageAbstract: Advertising as a way of to convey information has become an essential part of human life. To convince consumers to buy the product, theadvertisements must be attractive, thus some special words with speech acttheory has been used. Speech act theory was put forward by Austin andSearle in about 1960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nalyzes speech acts inadvertising language in the light of speech act theory and indirect speechact theory, some examples of advertising language and discovers that someadvertising language not only transmits the advertised information but alsoimplies some speech act theory in them.Key words: speech act theory; indirect speech act; advertising language.1. Speech Act TheorySpeech act theor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current pragmatics, and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in pragmatics. Pragmatics may be defined as the study of language in use, which is a new field in linguistics. Speech act theory is the first major theory in the study of language in use. It is mainly put forward by John Langshew Austin in 1962, who is a philosopher in England, and John J. Searle in 1969, who is a linguist and philosopher in America. Speech act theory gradually changes into key contents of modern pragmatics through Searle’s elaboration and development. Meanwhile, Searle put forward the indirect speech act. Speech act theory makes the scholars change direction from grammatical or linguistic form to speech function, and make many researches change direction from linguistic knowledge to social function.2. Austin’s Speech Act Theory2.1 Austin’s Contribution to Speech Act TheoryAustin is the pioneer of speech act theory. Austin’s contribution is determined by developing the field from the aspect of act searched into the language, which is the essence of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His speech act theory which is developed and elaborated by Searle changes into one of the core of modern pragmatics in the field of modern linguistics.2.2 Performatives and ConstativesAustin’s first shot at the theory is the claim that there are two types of sentences: performatives and constatives. Some sentences do not describe things and can’t be said to be true. The uttering of these sentences is, or is a part of, the doing of action. So they are called performatives. Some sentences are a description of what the speaker is doing at the time of speaking. The speaker must accompany his words with the actual action. Sentences of these types are known as constatives. The purpose of performatives is the act of “in saying something”. The purpose of constatives is the act of “of saying something”. Austin thinks that performatives refers to the scope of language use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ext, and the constatives refers to the scope of syntax and logical semantic meaning.2.3 Three Senses of Speech Act TheoryThe first sense is the locutionary act, which is the act that the speaker says some meaningful utterances through using appropriate grammar. The second sense is the illocutionary act, which is the act that the speaker speaks out some utterance with the extra meaning. The third sense is the perlocutionary act, which is the act that some utterances may influence the hearer’s reflection after some utterances being done. In the three speech act, the illocutionary act is main concern in speech act theory. This research may make us understand the speaker how to express the extra meaning through the literal meaning, or the hearer how to infer the extra meaning from the literal meaning of the speaker.3. Searle’s Speech Act Theory3.1 Searle’s Contribution to Speech Act TheoryTo a great extent, the explanation of Searle’s indirect speech act solves the issue distinguishing literal meaning of sentence from utterance meaning of the speaker. It reveals that there exists non-direct and multi-side relation between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a sentence. Meanwhile, it has great effect on linguistic philosophy, linguistics, cognitive science and so on, especially pragmatics. Searle emphasizes the function of social convention and usual practice in the speech act.3.2 Indirect Speech ActAccording to Searle’s speech act theory, indirect speech act means when thespeaker isn’t willing to directly use the performative utterance owing to some intention, he may adopt the indirect speech method to realize certain speech act. Simply speaking, it is indirectly realized another extra act through an extra act. In the indirect speech act, the speaker transmits his extra meaning to the hearer being dependent on the common background knowledge including language and non-language, and the inference ability of the hearer.3.3 Conventional and Non-conventional Indirect Speech ActIn his opinion, indirect speech act is divided into two types: conventional speech act and non-conventional speech act. The former means that the hearer deduces the indirect extra meaning according to the user’s language using habit. As for conventional indirect act,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literal meaning of sentence and extra meaning of the speaker is more fixed. Only making general inference about the literal meaning of sentence, we can determine the extra meaning of the speaker with indirect expression. The latter means that the hearer deduces the indirect extra meaning on the basis of bilateral know language information and specified context. As for non-conventional indirect speech act,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intention of the speaker and literal meaning of sentence is more complicated and unfixed. Therefore, its extra meaning is different with the different context. Non-conventional indirect speech is more indirect than conventional indirect speech act. When discerning conventional indirect speech act, the hearer can comprehend the intention of the speaker only making a simple inference about literal meaning of sentence. The mistake of communication is almost few. However, when discerning non-conventional indirect speech act, the hearer often makes a series of inference on the basis of the extra environment, such as the context. If the inference is mistaken, the communication is a failure.4. Advertisement and Advertising Language4.1 AdvertisementCurrently, advertising is the most competitive power industry in the market, and many industries have inseparable relation with it. It is necessary for their products launched on the market to make th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through the medium ofthe advertisement.4.2 Advertising LanguageTo make the people understand the advertising information, it is vital to resort to the advertising language. A great master of advertisement, David Ogilvy says, “Excellent advertising language can create 80% profits.” From this sentence, we can undoubtedly perceive that advertising language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advertisements. Advertisement circles have such a saying, “Excellent advertising language implies that the advertisement has achieved a half of success.”It can be easily concluded that advertising language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the advertisement, and it is the condensation and soul of advertising theme and object. It helps advertisement spread main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make people pay attention to its product. Meanwhile, it can explain the name, fea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product. Advertising language is regarded as a kind of special social form. It influences the consumption behaviors of consumers all the time.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transmission, advertising language tries to create a kind of ideal p ublicity atmosphere in addition to catch the public attention so as to stimulate public purchase desire and receive the best transmission effect.4.2 Function of Advertising LanguageFirst, to embody the essence of advertising originality. Advertising language is the summary, abstraction and distillation of advertising originality. It always make an original generalization about advertising contents through the most succinct and concise sentences, and strengthen the product information so as to embody the essence of originality. Second, to emphasize the main information. The purpose of emphasizing the main information is to strengthen the memory. Through emphasizing the main information, it may help the hearer and watcher deepen the brand impression and enhance the brand popularity and good reputation.5. Application of Speech Act Theory in the Advertising Language5.1 Direct Speech Act of Advertising LanguageSpeech act is the act “in saying something”, which directly expresses the theme, namely, the speaker directly say something according to doing something. The extrameaning is explicit so that the hearer can easily infer meaning of the speaker according to literal meaning of the sentence. The application in the advertising language is that the advertising manufactures express the product of promotion or service intention with straightforward utterance to the consumers.E.g. Be really refreshed! Cool off with the Coke! Only Coca-Cola dives you the cheerful lift that’s bright and lively. No wonder Coke refreshes you best. (Coca-Cola drinks)5.2 Conventional Indirect Speech Act of Advertising LanguageConventional indirect speech act expresses the indirect speech act according to the convention or usual practice, such as some indirect speech acts, which are expressed through syntactic structure. The application in the advertising language is that the advertising manufactures expresses the speech act, such as invitation, persuasion, promise and so on to the hearer and watcher through the indirect speech act. These speech acts have the extra meaning of invitation, persuasion and promise and so on.E.g. Feast your eyes. (Pond’s eye mask)5.3 Non-conventional Indirect Speech Act of Advertising LanguageIn a specified context, speech act is expressed by non-conventional indirect speech act. The application in the advertising language is that the language is expressed with the implicit method, which manifests the unique creativity of advertisement and provides the hearer and watcher with imaginable space.E.g. Poetry in motion, dancing close to me. (Toyota)6. ConclusionThe advertising message today is addressed to a vaster and more stratified public. Advertising language is the main tool of transmitting advertising information. Its function is indelible in the advertisement. To make people comprehend the advertised information, advertising language plays a fundamental and unequalled role. Advertising language publicize something or some product with its concise language and plentiful connotation so as to make many people know the information and take an ac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ree methods that the advertising manufacturesrealizes the publicity and promotion. If they adopt the method, the advertisements will attract more consumers.References[1] Ogligy. Confession of an Advertising, [M], Ballantine, 1983.[2] 何自然, 语用学概论[M],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1.[3]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4] 肖莉, 言语行为理论在广告语中的应用[J],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03(3).。

语言学概论论文浅谈

语言学概论论文浅谈

浅述语言和言语的关系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的体系。

而言语是运用语言的过程和结果,就是在特定的言语环境中为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对语言的使用。

语言是全民性、抽象性、有限性、一般性工具,而言语是个人性、具体性、无限性、基础性工具。

语言既然是存在于全体社会成员之中的相对完整的抽象符号系统,具有全民性,而言语则具有个人性,每个人说话都带有许多个人的特点,如地域、性别、年龄、文化素养、社会地位等,言语是个人对语言形式和规则的具体运用。

言语是运用语言的过程和结果,因此,人们只能直接观察到言语,语言学家只能对大量的言语素材进行抽象概括,才会从中发现语言的各种单位和规则。

语言是一个有限语言单位的集合,而在具体的言语活动中,作为一个行为过程,人们所能说出的话语是无限的,每句话语的长短在理论上也应该是无限的,任何一句话都可以追加成份而使它变得更长。

就人们运用的语言而言,语言的规则都是现存的,约定的,不允许处于经常的变动之中,这是言语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因而语言在一定时期内处于静止状态。

言语活动总是在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展开,从说到听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区分语言和言语,有助于明确语言研究的对象和范围,还具有一般科学方法论的价值,“因为它阐明了任何科学程序所必需的抽象过程”。

口头上说的话和书面上写的话都是“言语”。

“语言”存在于“言语”中,它本身是看不见、听不到的,人们听到和看到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言语”。

这就是说:语言存在于言语中,言语是语言的存在形式。

没有言语,也就没有语言。

因此,语言就存在于你、我、他、我们大家的话语中。

无论是研究语言,还是学习和讲授语言,都必须以言语为对象,从言语入手。

言语是运用语言的过程和结果,语言规则及语词均对言语形成制约,给予规范。

语言规范及词语是言语活动的基础。

每个人说话可以是千差万别的,但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守共同的规则,否则人们就无法交际。

总之,语言学中的所谓“语言”和生活中的语言并不完全是一回事,要想进入语言学这一领域,必须首先经过这个被索绪尔称为的“第一个十字路口”。

语言学论文

语言学论文

英语曲折与派生现象研究摘要英语词汇中存在着大量的屈折词和派生词,但这两类词的概念经常被混淆,即便在英语词典或英汉词典的编纂中也出现混乱现象。

本文针对这一情况探讨了屈折词和派生词的概念,提出词的屈折变化只是表达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关系。

而词的派生过程则会导致新词的产生,因此在词典编纂中应将派生词列为不同的词条,同时指出屈折词和派生词的发展有时呈交叉态势。

关键词:派生曲折词缀变化实例派生词是加在词干上构成新词的词缀。

这种构成新词的方法叫派生法。

派生词缀又根据在单词中的位置分为前缀和后缀两类。

前缀出现在单词的前边。

前缀的主要功能是改变词干的语义,一般来说前缀不改变词的词性。

后缀加在词干的后边。

后缀主要改变词性,也可以改变语义的功能。

屈折变化是通过附加屈折词缀的语法关系的表现,如数、人称、有定性、体、格,屈折词缀不会改变所附加词语的语法类。

大家知道,派生法(derivation)是英语主要的构词法。

这方法是借前缀或后缀之助,制造出派生词(derivative words),主要有名词、形容词和动词三种。

前缀以否定前缀(negative prefixes)un-, in-, im-, il-, ir-, non-, dis-, mis-, mal-等为主,使延伸出来的派生词变成反义词。

Ⅰ名词派生词Balance→imbalance;pleasure→displeasure;management→ mismanagement;efficiency→inefficie ncy;concern→unconcern ;literacy→illiteracy;resolution→irresolution;interference→noninterference;nutrition→malnutrition.Ⅱ形容词派生词Accurate→inaccurate;patient→impatient. regular→ irregular;legal→illegal;native→non-native;orderly→ disorderly;common→uncomm on.Ⅲ动词派生词Agree→disagree;judge→misjudge;treat→maltreat;activate→inactivate;use→ill-use;mobilize→immobilize;manage→mismanage;quote→unquote.除了否定前缀之外,其他常用的前缀还有anti-, auto-, bi-, co-, counter-, de-, ex-, inter-, mono-, post, pre-, pro-, re-, sub-, super-, trans-, tri-, ultra-等。

(语言学小论文)谈谈我身边的语言学现象

(语言学小论文)谈谈我身边的语言学现象

谈谈我身边的语言学现象外国语学院王璐佳学号:01025023 一一年的秋冬之际,我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来学习语言学概论。

尽管已经学了近二十年的说话,这样一门课却还是觉得新鲜有趣得很。

每每下课意犹未尽,回宿舍与人交谈总免不了咬文嚼字一番,也收集了不少有趣的例子。

不妨借着期末作业的机会,略记几笔,当然做不成什么学问,废话几句浅谈一篇,聊胜于无罢了。

一堂语言学概论上下来,让我这个自以为已经在实践中顺利地解决的了语言学问题的外语学习者既汗颜又兴奋,于是随后几天我在图书馆找来几本相关的书读了读,渐渐发觉我所谓之“无甚新奇”的语言学其实还大有可发掘之处。

这门课程学着学着,忽然觉得,会说话实在是件幸福的事。

西哲有云: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句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可见“说话”之不可或缺。

我相信这个世界上享有这种幸福感的不只有人类,然而我认为没有那个物种能比人类的语言更加优美细腻,有着更加伟大的力量,在这种伟大面前连上帝都要心生恐惧,专门毁了巴别塔来阻止人类交流。

不过也多亏了他,我们这样学外语的学生以后才能混口饭吃。

我的专业是俄语,经历了一年的苦闷挣扎终于走进了这门顽固而热情的外语的大门,从而也渐渐认识学习外语是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过程:每当我们试图用一种语言去解释另一种语言时总会遗憾的发现任何语言都不能取代原著而表达出和作者一样的感情。

国别、地区、古今、身份地位都能造成语言的差异,然而除此之外,个人在语言方面的修养也起着重要作用。

伶牙俐齿者能自圆其说,铁齿铜牙者能嘻笑怒骂,笨嘴拙舌者则要遭抢白,正是这样的差别成就了不少文学作品中的经典。

譬如《红楼梦》中的晴雯一番冷嘲热讽竟就刺痛了一个家族一个时代。

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哲学,同理也都有一套自己的语言学。

说话这件事,我们是要学一辈子的,不同的语言习惯就像一幅灵魂的肖像,展示着我们不同的性格,这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下面我就略取几例来作证。

所谓贵人话语迟,在我们宿舍雪人(昵称)是一个典型的“贵人”。

语言学概论的考试论文

语言学概论的考试论文

语言学概论的考试论文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有个语言艺术它埋藏在大街小巷里,人们时时刻刻都能看见,它们是一种象征,也是一种中国特色的通俗语言文化现象——店名。

举些例子:a.世界名车叫“法拉利”,这间美容院则叫“发拉理”,却不知是否一样系出名门? b.这家饮食店名“滋粥常乐”,寓意着做人的道理很简单“知足常乐”就是了。

C.以汤水为主打的餐馆为突出其汤水的特色,古为今用将店名称作“汤国演义”,让人一看就会想到三国演义。

d.有部电影《英雄本色》,周润发在里面饰演的角色令人深刻。

这里也有一间《英雄本色》,却是一间酒吧。

E.小说《围城》相信不少人看过,但这间叫围城的店铺卖的却是内衣,真有意思。

综上,这么有意思的店招牌,它们或者含蓄,或者谐音,或者采用寓意,这无不体现了中国语言中夹带着的民族文化:含蓄、充满联想性和象征意义。

这充分体现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反映民族的面貌。

而大街小巷中的店招牌不正是最好的象征?他技能表现文化的一系列民族特征:含蓄的象征,也反映着民族文化的内容——精炼,将中国传统的经典如上例:《三国演义》《围城》等等赋予新的意义新的生命。

2、语言符号的特征:约定俗成如今网络上非常流行一个形容词:“二”。

总所周知:“二”它是个数词,我们通常喊口号的:“一二一二……”中那个很普通的“二”;但是指一个人很傻或者很操蛋很垃圾很不给力。

比如说:二、二货、二逼、二愣子等等,用于陌生人含贬义。

如果对一个自己很熟悉的人说二,并不含贬义,只是开玩笑或对他的行为很无语。

特指男性角色不成熟的表现,而形容女性应该用“萌”。

也谐音为爱!(以上是百度百科给的解释)这个就是语言符号的约定俗成。

“二”最初由北方方言中出现,但是它一出现就有了自己的意义,如上述,因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伴随时代进步,总会出现许许多多新鲜的词汇,并不是说创造出了一些新词,而是赋予一些词新的意义和生命,让语言符号的世界可以更加的完美。

国内语言学概论课程研究简述论文

国内语言学概论课程研究简述论文

国内语言学概论课程研究简述论文国内语言学概论课程研究简述论文语言学概论课程一直备受关注,国内研究者们从课程定位、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内容等方面做了一系列的研究,提出了问题,阐明了对策,为课程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直以来,语言学概论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改革都备受关注,人们从很早就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发现了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且是我们一直以来都没有很好解决的。

目前,国内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下的语言学概论课程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综合性的研究。

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聂志平的《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问题探讨——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2010),文章中对语言学概论课程的定位、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与现代汉语区别与衔接、教材与课程体系等方面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曾毅平的《“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的若干问题》(2001),文中对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性质、教学的内容、教学语料的选取、教学方法和手段及开课时间等方面做了探讨。

其中,他认为教学内容可进行一些改变,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可以进行压缩,另外增加语言与认知、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民族等内容;语料的选取方面可充分利用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材料、利用港澳和海外学生语言生活方面的材料以及当代社会语用方面和大学生群体的语言变体材料;教学方法上可以引入讨论和专题调查等方式。

关彦庆的《关于“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的思考》(2010)一文也从课程定位、课程教学、师资队伍、教材等方面对语言学概論课程的建设加以研究,将其仍定位在基础性、理论性课程之上,提出了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的教学方法。

此类的研究还有李树新的《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改革与实践》(2004)、王红梅的《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刍议》(2004)等等。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的研究。

张先亮的《关于“语言学概论”内容与方法的再思考》(2010)一文提出不能一味地追求讨论法及多媒体教学手段,应联系课程及学生实际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联想法、调查法、提问法、实践法等等,其中特别强调讲课的趣味性即通过有趣的例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有关语言学的论文

有关语言学的论文

有关语言学的论文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有关语言学的论文1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教学模式因循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教师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汉语言文学教学作用的发挥。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1、教学模式因循守旧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许多学校的教师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教”与“学”的效率难以提高。

久而久之,在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逐步削弱,甚至出现厌学情绪。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以往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时,基本采用的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由于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加之教学中欠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质量一般。

3、教师综合素质有待于提高由于汉语言文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言魅力的缺失,致使课堂气氛过于沉闷,从而使得学生配合教学的积极性较差,思维也被严重抑制。

在这一过程中,教材成了束缚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的枷锁,诸多的语法、课文、词汇、阅读和写作等课程,使学生对汉语言学习产生出一种乏味和厌烦的感觉,这样必然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造成的。

为此,必须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师的综合素质。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策略1、完善课程结构应按照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加大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比重,并在为学生打下扎实专业功底的基础上,不断延伸、拓展学科范围,将一些与之相关专业的知识融入到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当中,如哲学、史学、新闻学、公共关系学、美学、艺术、秘书学、国学以及影视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折现代流行语及其让会文化心理提要流行语指的是某个时期在某些人中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它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心理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是时代的一面镜子,集中地折射出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文化生活和大众心理。

本文从流行语产生的背景以及与新词语的关系入手,简要地分析了流行语的来源和类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流行语所凸现的社会文化心理,试图揭示出流行语这一特殊语言现象与社会文化心理之间的紧密联系。

关键词:现代流行语;语言现象;文化心理因素。

流行语指的是某个时期在某些人中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

在某种意义上,现代流行语的主体就是新词语。

但是流行语并不完全等同于新词语,它与新词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产生的原因也不完全一样。

只有由于各种因素流行开来的新词语才能被称为流行语;流行语也不完全是由新词语构成的,有一部分流行语是一直沿用下来的,如“小白脸”、“拉皮条”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使用了。

新词语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的需要,新词语是新事物、新概念、新观念的折射反映。

而流行语的流行除了客观的社会文化条件以外,部分流行语的产生也跟群众的主观心理因素有关,有些流行语的产生并非完全由于客观的需要,更多的是人们的心理表现,甚至纯粹是一种文字游戏。

一、流行语的来源流行语的来源众多,包括网络用语、影视用语、方言词语、专门术语等等。

(一)网络用语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了,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所使用的语言与日常生活的交际活动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

广义的网络语言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鼠标”、“硬件”等;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黑客”、“第四媒体”、“信息高速公路”等;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常用的词语和符号。

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第三类,它又可以分为五类:(1)字母类,如“GG——哥哥”、“JJ——姐姐”、“IC—— (ISEE)知道了”等等。

(2)单字类,如:“当——(DOWN)”、“表——‘不要’的合音(比如‘表太好’是‘不要太好’的意思)” 等等。

(3)词汇类,如:“酱紫——‘这样子’的合音”、“东东——东西”等等。

(4)数字类,如:“886——拜拜了”、“5454——我是我是”、“82475——被爱就是幸福”等等(5)符号类,如:“一)——微笑”、“P——吐舌头”等等。

这些网络语言主要通过谐音、替代、拟形等手段来表情达意,不仅简单便捷,而且幽默诙谐、符合网络快捷化的要求,也弥补了网络无表情性的缺陷,所以在网络世界备受青睐,为网民广泛使用,有的词语,比如“886”、“恐龙”、“BF”、“酱紫”、“菜鸟”等等,甚至进入了人们的日常交际的口语中。

(二)影视用语随着电影电视走进千家万户,人们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一媒介传播方式的影响,这种影响所及,当然也包括人们的语言。

影视作品中的某些经典语言,成为人们争相模仿的对象,成为一种时尚的流行语言。

中国的第一部青春偶像剧《将爱情进行到底》便引起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的出现,套用这部电视剧的名字,产生了“将独身进行到底”、“将考研进行到底”、“将胜利进行到底”等一系列说法。

又如,近几年来中国走红的贺岁片导演冯小刚的作品,几乎年年都会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作品的名字比如《没完没了》、《不见不散》等都成了时尚的流行语。

还有一种比较特别的影视语言,就是广告语。

越来越多的广告语转变为能反映出一些社会进步的潮流和流行趋势,人们口口相传的经典流行语。

例如奥柯玛冰柜的广告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诺基亚的广告语“科技以人为本”等。

(三)方言词语近年来,许多颇具特色的方言词语因其独有的表现力而逐渐流传开来,成为了现代流行语的一个重要的来源。

比如四川方言中的“雄起”、“假打”,东北方言中的“忽悠”,粤港方言中的“埋单”、“搞定”等等。

其中使用最多的还是要数粤、港、台地区的方言流行词语,例如,“搞笑”原来是港台地区的方言词语,意思是引人发笑,随着港台地区的喜剧,尤其是香港著名影星周星驰的影片在内地的热映,这个词语被大家广泛接受并大量使用。

此外,还有很多港台地区的方言词语成为人们口中的流行语,例如:“靓仔”、“花心”、“肥佬”、“老婆”、“中意”等等。

二、流行语的分类流行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做不同的分类,本文仅仅从流行语产生的背景以及与新词语的关系人手,将现代流行语大致分为旧词翻新、修辞造词、新创、外来词这样四类。

(一)旧词翻新这个特点形象的说法就是“旧瓶装新酒”,是将现代汉语已有的词赋予新的意义、新的用法,这符合汉语一词多义的特点。

例如:“蛋白质”原是生物学术语,是一种物质的学名,现在被人们改装成了“蛋+白+质”,而这三者分别代表“笨蛋、白痴、神经质”;“打造” 的原意是“制造”,如“打造工具”、“打造战船”,可是现在人们又赋予了它很多新的含义,如“打造新北京”、“打造新农村”、“打造一部惊世骇俗的巨作”、“打造人才”,这些新的“打造”的对象已经由具体事物上升到了抽象的精神层面;“下课”本是一个教育行业的常用词,意思是“上课的时间结束”,而现在有了一些新的含义和用法,常用来表示足球教练“被撤换或者辞职”的意思。

(二)修辞造词1、诙谐双关(1)文字谐音双关类:如:“早恋(炼)——早晨锻炼”、“E网情深”等等。

(2)数字谐音双关类:用“1314”表示“一生一世”,“520”表示“我爱你”等等。

2、仿词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语素临时仿拟造出新词,这种辞格叫做仿词。

在流行语中使用仿拟造词常能获得生动活泼的幽默效果。

例如:“卧谈会”——仿“座谈会”而成,指躺在床上聊天。

3、反语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修辞手段叫反语。

运用反语有令人意想不到的诙谐效果。

因此,如果有人表扬你是“天才”、“神童”,千万别高兴得太早,因为他有可能说你是“天生的蠢材”、“神经病儿童”;反之,如果有人说你是“白骨精”,那可说不定是句好话呢,因为“白骨精” 目前的流行用法是指“白领、骨干和精英型人才”4、借代借代也是流行语产生方式之一,比如:用数学符号“N”来代替“多” (如“这样的话我已听过N遍了。

”);“No一代”中的“No”则表示“不工作、不储蓄、不结婚、不生育”的意思。

(三)新创在社会新生事物似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的今天,求新求异的心理成为了一种社会普遍心理,尤其以年轻人,又以大学生最为突出,他们热衷于创造和使用流行语。

比如在表示失约的意思时,有45%的人用“放鸽子”一词,25%的人用“晃点”一词来表达;在形容“同性恋”的时候,有20%的人使用“玻璃” 一词,19%的人使用“兔子”一词;l3有钱人被称为“大款”“款爷”。

诸如此类的流行语还有:“泡吧”、“蹦极”、“冲浪”等等。

在这些新创的流行语中,有许多极具形象性,使用时让人感觉特别逼真贴切,如用“爱情票根”来指称结婚证书,用“豆腐渣工程”形容质量不过关的工程。

(四)外来词国门打开以后,中国与国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往日益密切,许多外来词语也就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地渗人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现代54汉语中的特殊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又可大致分成三种类型:1、字母词这里的字母词单指英语单词及其缩写,如:“GDP”、“WTO”、“IT”、“MBA”、“EO”、“IQ”、“DIY”、“VS” 等。

3、汉语中夹带英语单词随着英语的普及和人们英语水平的提高,年轻人的日常交谈中常常夹带一些英语单词。

这些混用的词语有一部分已经相对稳定下来,甚至通过媒体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这种现象在某些双语地区最为突出,如香港。

这种现象又可细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单个字母词与汉字混用,如网站名称“ e龙”、广告“酷e代、Q人类的新亮点”等。

在这里“e”和“Q” 已经有具体的语义,甚至具有一定的能产性,有成词的可能性;二是英文单词汉语词混编,如“最近一小时HOT新闻”、“walkman一族”等,这里的英文单词多是比较常用的;三是字母词与汉字混用,如“MP3时尚一族”、“降价IP卡”、“IQ测试题”等,这里的“MP3”、“IP”、“IQ”等字母已经相对稳定下来了。

比较特别的还有英语现在进行时的语法标志“m g”,“幸福ing”表示“幸福着呢”,汉语是一种形态很少的语言,现在进行的时态一般都用“着” 来表示,而英语时态很丰富,于是就形成了这样一种非常特别的表达方式。

另外,据《都市语言研究新视角》一书的调查:某商场共有品牌169个,纯汉语的品牌共有140个,占总数的82.8%;纯外文的品牌名有18个,占总数的10.7%;而余下的6.5%,11个品牌名则采用中外文混用中西合璧的命名方式。

纯外文和中外文混用的品牌名虽然所占比例远小于纯汉语品牌名,但它们的存在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品牌名的形式,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无论何种形式的外来词,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参与到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了。

三、流行语所凸现的社会文化心理(一)流行语的文化因素当代社会文化呈现出一种稳定因素与动态因素交织的状态。

其中,国家制度和文化传统构成了文化环境中的稳定因素;中西文化交流、南北文化融合则是整个文化环境中的动态因素。

但无论动态因素还是稳定因素,都在流行语中得到了体现。

如“打的”一词,既蕴含着中西文化的交流、南北文化融合的因素,也充分体现了汉民族固有的构词心理以及传统文化对语言发展的影响。

流行语本身明显地刻上了当代文化潮流走势的烙印,如“迷你”、“做秀”、“炒作”等等。

“迷你”一词来源于英语“mini”,有“短小,精致” 的含义,如“迷你裙”、“迷你型”。

“迷你”有着很强的视觉效果,让人有如见其形的感觉;还有着鲜明的情感性,蕴含着“赏心悦目”、“令人着迷” 的情感内涵。

此外,“迷你”还给人一种“张扬美” 的感觉,暗示出当代人大胆展示美、追求美的心态,这与当前大众文化潮流是一脉相承的。

至于“炒作”、“菜鸟”、“关系铁”、“这人太面了”等流行语中“炒”、“菜”、”铁”、“面”等词,都是以表示日常生活中具体事物和动作的词来表现某种抽象复杂的事物,使后者更加通俗和形象化。

这种以俗代雅的表现手法,浅白直露,生动形象,简洁明快,这与当代文化世俗化、平面化的特点是相依相存的。

(二)流行语的心理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广泛而深人的发展促发和强化了民众的开放心理、求富心理和重生心理。

这些心理在流行语中有很好的体现。

民众的开放心理具体表现为“接万物、纳万境”。

流行语的广泛使用,很大程度上是民众开放心理作用的结果。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蓬勃发展,促成和强化了当代人强烈的商业意识,从而导致了诸如“老板”、“包装”“投资”等商业气息浓厚的流行语的广泛使用。

“老板”一词本指生意人,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它的使用范围日益广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