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__第三章_群体心理与行为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课件三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最全版)PTT文档

组织行为学课件三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最全版)PTT文档
第二节 群体的特征
一、角色 (一)群体角色的种类
第三章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自我中心角色 阻碍者
寻求认可者 支配者 逃避者
任务角色 建议者
信息加工者 总结者 评价者
消极作用
群体绩效
积极作用
积极作用
任务角色 建议者
信息加工者 总结者 评价者
群体角色种类
第三章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二)群体角色构成的群体类型模型
效 (二)激发群体创新的办法
(一)群体决策中创造性激发的两重性
最佳冲突水平
由停滞导致低绩效
由混乱导致低绩效

冲突水平

第源 (一)沟通因素
坚 持
满 足
竞争型
合作型
(二)结构因素
型对
(三)个人行为因素 (四)消极性群体冲突的常见后果
方 利 益
妥协型
三、减少冲突的策略 (一)设置超级目标
第三章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呈现条件
凝聚力高
隔离外界

缺乏评价程序

直接领导

赞成掌权者的压力大

环境复杂多变
群体思维过程
主要特征
无懈可击错觉 集体合理化
毋庸质疑信息 刻板观点 直接压力 自我审查
全体一致错觉 自我任命心理
第三章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第四节 群体间的行为
五、群体决策与群体思维
(二)激发群一体、创新冲的办突法的性质
第三章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五、规模 (二)激发群体创新的办法
第三章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二、群体决策的(概念一与)决策群群体体的规组成模的上限和下限
(二)凝聚力的作用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个体心理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个体心理与行为
面貌——一个人的外部生理特征构成其生理面貌;各种心理特征构成 其心理面貌。
如:甲:工作负责,助人为乐,先人后己,但能力平平性情内向。 乙:性情开朗,待人和蔼,但较为自私。…
13
2.个性特征 稳定性和可变性 ——只有在一个人身上经常一贯表现的心理特征才是一个
人的个性特征。如一个处事谨慎的人,总是循规蹈矩,持事稳重;关键 时刻舍己救人的英雄,平时也乐于助人,品格高尚。
当一定的心理活动的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发生变化时,人的个性也会 有所变化。 整体性和系统性 ——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人的整个心理面貌。 一个正常人,其个性心理特征的各个方面协调的。
一个人失去了个性的内在统一性,他的行为就会经常由几种相互抵触 的动机所支配。这个人的个性是不正常的,是一种人格分裂现象,叫“二 重人格”或“多重人格”。 共同性和个别性 ——在某一个群体、某一个民族或某一个阶级的共同生活 中,人们对问题的看法,对事、对人、对己所持的态度和价值判断,会 形成相似的或相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这就是共同性。但人与人之间, 在认识、情感、意志、能力、气质、性格等各方面又不尽相同,存在个 别差异,这是个别性。每个人的个性总是与他人不同的。
“圣人之治国也,固有恃人不得不爱我之道,而不恃人 之以爱为我也。”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 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故明主之治国也, 适其时事以致财物,论其税赋以均贫富,厚其爵禄以 尽贤能,重其刑罚以禁奸邪。使民以力得富,以过受 罪,以功致赏,而不念慈惠之赐。此帝王之政也。”
5
(二)西方现代人性论(社会人性论) 1、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美国工业心理学家麦 格雷戈称该假设为X理论,泰勒制是“经济人”假设的典 型代表。 泰勒制的核心思想:胡萝卜加大棒 2、社会人假设 “社会人”假设是梅奥等人依据霍桑实验的结果提出来的。 这一假设认为,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的人友 好相处,物质利益是相对次要的因素。

组织行为学第3章

组织行为学第3章
从众行为有表面的与内心的两种反应。
(1)表面从众,内心也接受。(2)表面从众,内心却拒绝。(3)表面不从众,内心却接受。(4)表面不从众,内心也拒绝。
3.从众行为的作用
(1)从众行为的积极作用。 (2)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
(四)群体规模
• 群体规模能够影响群体的整体行为。有关研究表明,小群体成员有更多彼此交流的机会, 因而比大群体内聚力高。群体变大,成员的态度和价值观差异增大,异质也增多,所以 大群体成员行为的多样化程度高。
第二节 群体行为解释
一、群体外部环境 二、群体结构
(一)角色 1.角色认同 2. 角色直觉 3.角色期待 4. 角色冲突
(二)群体规范 所谓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成员认同与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和准则。
1.群体规范的概念 2.群体规范的形成 3.群体规范的改进 4.群体规范的压力 5.群体规范的作用 (1)群体规范能起到群体的支柱作用。 (2)群体规范能起到评价标准的作用。 (3)群体规范能起到群体动力的作用。 (4)群体规范具有行为导向和矫正作用,
• 社会惰化是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努力。 (五)群体构成
(六)群体凝聚力凝聚力表现在成员的心理感受方面,即为认同感、归属感与力量感。
• 2.群体凝聚力的表现形式 • (1)自然凝聚力。 • (2)工作凝聚力。 • (3)领导者凝聚力。 • (4)情感凝聚力。
三、群体互动过程 • 群体互动过程会产生两种效应:一是协同效应;二是社会促进效应。 • 协同效应是指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单一物质作用的总和,简单地
四、群体发展阶段
塔克曼(Tuckerman)和詹森(Jensen) (1977)认为,群体的发展要经历五个阶段:形成阶段、震荡 阶段、规范化阶段、执行阶段和中止阶段。 (二)间断一平衡模型 间断一平衡模型是由鲍姆加特纳( Baumgartner)和琼斯(Jones)提出来的。该模型为,群体发展 当中的第一次聚会很重要,因为它能营造出群体的氛围,也能确定群体的领导;随后是一个 均衡时期,群体投入正常运作;然后变化突然发生,这一点被称为群体发展阶段的中点;之 后由于认识到任务必须尽快完成,这种均衡状态被打破,同时在群体的各项安排上出现了革 命性的变化。

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三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三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三章群 体心理与行为
群体心理是研究人际关系中的群体行为与心理现象的学科。了解群体心理及 其影响因素对于理解个体行为和组织运作至关重要。
群体心理基础概念
群体心理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成员间相互作用和影响下产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特点。它包括群体形成、 发展、心态、动力学等方面的内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和目标。
群体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1
第一阶段:形成
群体成员相识、相互了解,并形成初步的集体认同。
2
第二阶段:规范
形成群体的规范与价值观念,通过规则和奖惩机制实施。
3
第三阶段:凝聚
群体凝聚力增强,形成共同目标和紧密的团队合作。
4
第四阶段:成熟
群体内部协调和高效运作,达到团队目标。
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的区别
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不同在于,群体心理研究的是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 响,而个体心理研究的是个体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表现。
群体心理的特点
1 互动性
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和互动。
2 共同目标
群体成员共同追求特定的目标或利益。
3 凝聚力
4 集体意识
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形成共同的认 同感。
群体有自我意识和集体身份,与其他群体有区别。
群体心态对行为的影响
1
集体认同
群体心态可以影响成员的行为,使他们顺应群体期望。
2
群体压力
群体内部的竞争和压力可以激发成员的积极行为。
3
社会规范
群体中的社会规范对成员的行为起指导和规范作用。
群体动力学理论
领导力
领导者的行为对群体的凝聚力和目标达成起到重要 作用。
角色分配
角色的合理分配可以提高群体的效能和工作效率。

组织行为学群体心理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群体心理与行为

03
群体间心理与行为
群体间的冲突与协调
冲突来源
探讨群体间冲突的来源,包括 资源有限、目标不一致、相互
依赖等。
冲突管理
研究如何通过良好的冲突管理来 改善群体间的关系,包括及时沟 通、尊重对方、寻找共同点等。
协调方式
介绍协调群体间关系的策略和方法 ,如妥协、合作、折衷等。
群体间的合作与竞争
合作价值
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支持,帮 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工作压力,提高 工作效率和效果。
06
组织文化与心理行为
组织文化的概念与功能
概念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被广泛接受和 遵循的价值观、行为准则、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
功能
组织文化具有引导、凝聚、规范、激励等作用,可以影响组 织成员的心理和行为,从而影响整个组织的效率和绩效。
塑造
组织文化的塑造需要从员工需求出发,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和规范,不断调 整和优化组织文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使其更加符合组织发展的需要。
传播
组织文化的传播需要依靠各种渠道和手段,如领导示范、培训教育、员工活动等 ,将组织文化贯穿到日常工作中,使其在员工中得到广泛的认知、认同和实践。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心理契约的特点
心理契约具有主观性、动态性、隐藏性和非正式性等特点。
心理契约的建立与维护
建立心理契约
组织在招聘、培训和日常管理中,应该注重与员工的沟通和交流,明确彼此 的期望和义务,以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
维护心理契约
组织应关注员工的成长和需求,提供合理的薪酬和福利,营造良好的工作环 境和氛围,以维护员工的心理契约。
分析群体间合作的价值和意义 ,包括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第三章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第三章

第三章群体(一)群体的性质与特性一:群体的含义(包括对群体的五点解释)所谓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这个概念包括以下的含义:1:群体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群体中的每个人必须遵守群体的共同规范,具有群体意识和归属感。

2:群体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社会、工作关系,并以共同物群体目标为其行为的导向。

在工作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个体之间彼此关联、相互影响。

3:群体成员具有相关的活动意识,在行为和心理上都能够认识到他人的存在。

这种心理关系是工作群体的重要前提。

4:发球同一群体的成员彼此有思想和感情上的交流。

5:每个群体成员都能够在群体中找到一定的角色、地位,并在行为上达到与角色的认同。

只有具备了上述五个条件,才可以称为工作的群体。

二:群体的基本模式工作群体不可能孤立存在,它们是更大的组织的一部分。

因此,每个工作群体要受到来自群体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

但工作群体本身蕴藏着由群体成员决定的各种资源。

这包括群体成员的智慧才能和工作动机等。

群体本身还有一个决定其成员的角色和规范的内部结构。

这些因素(群体成员所带来的资源和群体结构)决定着内部的相互作用模式和其他过程。

最后,群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与绩效和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受群体所承担的任务类型的影响。

三:群体的类型1:群体有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之分,正式群体成员指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

2:我们还可以把群体细分为命令型、任务型、利益型、友谊型群体。

四:个体为什么加入群体1:安全需要通过加入一个群体,个体能够减小独处时的不安全感。

个体加入到一个群体中之后,会感到自己更有力量,自我怀疑会减少,在威胁面前更有韧性。

2:加入一个被别人认为是很重要的群体中,个体能够得到被别人承认的满足感。

3:自尊需要群体能使成员觉得自己活得很有价值。

也就是说,群体成员的身份除了能够使外面的人认识到群体成员的地位之外,还能够使群体成员自己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马工程教材《组织行为学》课件 第三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

马工程教材《组织行为学》课件 第三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

马工程教材《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三章群体心理与行为简介群体心理与行为是组织行为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研究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群体动力学以及群体决策过程。

了解群体心理与行为对于组织管理者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一个高效的群体能够提高组织的绩效和生产力。

群体心理群体心理是指在群体中形成的独特的思想和情感模式。

群体心理可以被看作是群体中个体所共享的价值观、信念、态度和情绪的总和。

群体心理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领导风格、组织文化、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等。

群体心理对组织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群体心理可以促进群体成员之间的团队合作和协作,从而提高群体绩效。

另一方面,不良的群体心理可能导致冲突和分裂,阻碍组织的正常运行。

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是指群体中成员之间的行为互动。

群体行为通常是受到群体目标、规则和规范的约束的。

在群体行为中,领导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需要通过有效的沟通和激励来引导群体行为。

群体行为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 决策的集体性:在群体行为中,决策往往是集体性的。

群体的智慧可以通过集思广益来优化决策结果。

- 角色互补:在群体行为中,不同的成员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彼此互补,从而提高整个群体的绩效。

- 影响力和权力:群体行为中成员之间的影响力和权力分配是动态的,会随着群体目标和任务的变化而变化。

- 群体认同性:群体行为中成员会形成群体认同性,这种认同性通过群体规范和价值观的共享得到维持。

群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因素群体心理和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是一些主要的影响因素:1. 领导风格领导者的风格对群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的领导风格会激发不同的群体行为模式。

一位有效的领导者应该能够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领导风格,以促进群体的凝聚力和绩效。

2. 组织文化组织文化对群体心理和行为起到重要的塑造作用。

组织文化可以通过价值观、规范和传统等方式对群体成员的行为产生影响。

一个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可以促进群体的合作和协作。

组织行为学群体心理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群体心理与行为

02
群体行为基础
群体沟通与互动
沟通方式
群体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多种多样,包括面对面交流、电话、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等 ,每种沟通方式都有其优缺点和适用场合。
信息传递
在群体沟通中,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信息的内容、传递者信誉 、接受者理解能力等。
互动关系
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对群体行为有着重要影响,积极的互动可以增强群体凝聚力和工 作效率,而消极的互动则可能导致群体分裂和效率低下。
组织变革中的群体心理与行为
组织变革对群体心理的影响
研究组织变革过程中,群体成员的心理反应、情感体验与态度变化。
组织变革中群体心理与行为的引导与干预
探讨如何有效引导和干预组织变革中的群体心理与行为,促进组织的平稳变革和 员工的适应性发展。
THANK YOU.
03
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方法
实验法
实验法
实验法是一种在可控条件下研究 群体心理与行为的方法,通过操 纵自变量来观察因变量的变化。 实验法可以控制其他变量的干扰 ,从而准确地测量自变量对因变 量的影响。
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是实验法的关键环节, 需要考虑实验目的、自变量、因 变量、实验操作流程等因素。实 验设计需要遵循随机化、重复性 、控制等原则,以确保实验结果 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要点二
领导力对群体反应的 影响
领导力会对群体反应产生影响。例如 ,一个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领导者可 能会激发群体的热情和动力,提高群 体的绩效。相反,一个不称职的领导 者可能会导致群体成员的消极态度和 低绩效。
要点三
群体反应在领导力中 的作用
群体反应在领导力的形成和变革中起 着重要作用。例如,群体的反馈和建 议可能会促使领导者调整其风格或改 进其决策。此外,群体成员之间的冲 突和问题也可能会促使领导者采取措 施解决这些问题。

《组织行为学教案》word版

《组织行为学教案》word版

《组织行为学教案》教案章节: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教学目标:1. 理解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3. 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历史发展和主要理论。

教学内容:1.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重要性2.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3. 组织行为学的历史发展4. 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理论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组织行为学的现实意义2. 讲解: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重要性3. 案例分析:组织行为学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4. 小组讨论: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理论教学资源:1. 教材:《组织行为学》2. 案例资料:组织行为学案例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参与度2. 案例分析报告教案章节:第二章组织结构与组织文化教学目标:1. 理解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的类型和特征。

3. 了解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教学内容:1. 组织结构的定义和类型2. 组织文化的定义和特征3. 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教学活动:1. 讲解:组织结构的定义和类型2. 讲解:组织文化的定义和特征3. 小组讨论: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4. 案例分析: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教学资源:1. 教材:《组织行为学》2. 案例资料: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案例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参与度2. 案例分析报告教案章节:第三章个体心理与行为教学目标:1. 理解个体心理和行为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因素。

3. 了解个体心理和行为在组织行为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定义和重要性2. 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因素3. 个体心理和行为在组织行为学中的应用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个体心理和行为在组织中的重要性2. 讲解: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定义和重要性3. 小组讨论: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因素4. 案例分析:个体心理和行为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教学资源:1. 教材:《组织行为学》2. 案例资料:个体心理和行为案例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参与度2. 案例分析报告教案章节:第四章群体心理与行为教学目标:1. 理解群体心理和行为的概念和重要性。

马工程教材《组织行为学》课件 第三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

马工程教材《组织行为学》课件 第三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

马工程教材《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三章群体心理与行为引言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中,群体心理与行为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群体是组织中的基本单位,了解群体的心理和行为对于理解组织中的各种现象至关重要。

本章将介绍群体心理与行为的基本概念、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群体的定义群体是由多个成员组成的具有共同目标和共同意识的社会单位。

群体可以是小到一个团队,大到一个组织内的所有成员。

群体的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一种共同的心理和行为。

群体形成的机制群体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到多种心理和社会机制。

其中,以下几个机制是群体形成不可或缺的部分: #### 1. 社会认同成员对于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感是群体形成的基础。

通过认同一个群体,成员可以获得自尊、自我认可和归属感。

2. 协作与合作群体的成员之间需要协作和合作来实现共同的目标。

通过共同努力,群体可以达到比个体更大的成就。

3. 形成共同价值观群体的成员通常会形成一套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这些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可以帮助成员进行决策和行动,同时也能够加强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协作性。

4. 互补关系群体中的成员通常具有不同的能力和角色,彼此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

这种互补关系使得群体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

群体行为的特点群体行为具有一些特点,这些特点是由群体中的成员之间的互动和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 1. 群体决策群体决策通常比个体决策更能够综合各种意见和信息,同时也更容易被激发出新的创意和解决方案。

然而,群体决策也可能面临着信息不对称、决策过程复杂等问题。

2. 群体效应群体效应指的是群体中的成员相互之间的影响。

有时候,群体效应可以促进成员更好地完成任务,但有时候它也可能会导致一种盲从和从众的行为模式。

3. 集体认知群体的成员通常会形成一种集体认知。

集体认知是指群体中成员共同具有的知识、信念和观念。

这种集体认知可以影响群体的行为和决策。

4. 群体压力和紧张群体中的成员通常会面临一定的群体压力和紧张。

《组织行为学》教学资源 3 第三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教学资源 3  第三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
第三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
本章要点
• 群体的定义与类型 • 群体的形成过程 • 群体结构 • 群体行为的特征 • 群体冲突与管理
为什么我们要关注群体心理与行为?
• 群体只是个体的简单叠加,那么没有必要专门学习如何 理解群体。但是,研究和实践发现,群体心理和行为有 不同于个体的特点。
• 你能想出个体在群体中,行为变得和独处时有很大差异 的例子吗?试着解释为什么。
• 群体可以按照成员所具有的技术、知识、人口背景的特点 分成异质性群体和同质性群体。异质性群体是指群体成员 的技术、知识、人口背景不同,而同质性群体那么相反。
• 你参加过异质性强的群体吗?有什么值得一说的体会?
第四节 群体行为特征
一、去个性化 去个性化,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或群体意识影响下,发生自 我调节功能的削弱或责任感的丧失,从而表现出一些个人单 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 为什么会出现去个性化?首先,个体感到“溶化〞于群体中 ,导致了约束力的降低,认为即使做了不好的事情,别人也 不知道是谁做的。另外,责任的模糊性和分散性。即使出了 问题,个体也不必为群体承担受谴责的压力。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强调修身、慎独,重视道德内化的自我调 节功能。
二、刻板印象
• 刻板印象是伴随社会范畴化的过程而必然出现的 一种现象。当我们需要去理解某一情境或事件时 ,我们会在头脑中调动相关的范畴化规那么和经 验,并根据它们去获得理解。
• 刻板印象会造成群体间的偏见。刻板印象往往是 作为一种试探性的假设先行存在的,但是有趣的 是,人们偏爱证实自己的假设,而不是推翻它。
• 请试着举出一个由群体变成正式组织的例子。什 么样的特征出现后,让你认为群体变成了正式组 织?
二、群体的类型
〔一〕正式和非正式群体。 关键的区别在于是否存在有意识的协调活动或力量 的一个体系,以及这个体系的清晰程度。 在正式群体中,组织的协作体系通常是通过权责体 系和命令链条、规那么等非人格化的因素来表达的 。 非正式群体有可能对正式组织的运行造成负面影响 。管理者应该意识到非正式群体的作用,采取积极 疏导的策略,让非正式群体的“反组织〞作用减少 ,更多地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三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三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三 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contents
目录
• 群体心理概述 • 群体行为基础 • 群体互动与沟通 • 群体决策与问题解决 • 群体冲突与解决 • 群体心理与行为的应用
01
群体心理概述
群体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群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 成的集合体,成员之间存在共同 目标,并通过一定的互动和相互 影响产生群体心理和行为。
群体行为的规律与模式
群体行为的规律是指群体行为发 生和发展过程中所遵循的规律和
原则。
群体行为的模式是指不同类型群 体行为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规律

了解和掌握群体行为的规律与模 式有助于更好地预测和控制群体 行为,提高组织管理的效果和效
率。
03
群体互动与沟通
群体互动的类型与方式
类型
合作、竞争、冲突、联盟
组织文化建设需要从员工入职培训、工作氛围营造、激励机制等方面入手,培养员 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组织凝聚力和竞争力。
组织文化建设需要注重创新和适应性,不断调整和优化,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 组织发展的需要。
团队建设与管理
团队是组织中基本的协作单位,团队 建设与管理是组织行为学中的重要内 容。
群体问题解决的策略与方法
策略
群体问题解决策略包括头脑风暴法、六顶思考帽法、逆向思考法等。
方法
常用的群体问题解决方法包括SWOT分析、PEST分析、5W1H分析等。
05
群体冲突与解决
群体冲突的定义与类型
总结词
了解群体冲突的定义与类型是解决冲突的基础。
详细描述
群体冲突是指群体内部成员之间或群体之间的目标、认识、情感等方面的对立和分歧,导致行为上的 不协调。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群体冲突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目标性冲突、认识性冲突、感情性冲 突等。

组织行为学课后习题答案

组织行为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组织与组织行为学知识巩固一、简答题1.什么是组织、组织行为和组织行为学?答:组织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首先,组织有明确的目标;其次,组织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要拥有相应的资源;最后,组织有特定的结构。

组织行为是指在一定组织环境中,全体组织成员工作时表现出来的所有行为的总和。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以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及组织自身的行为及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科,其旨在帮助管理者更好地预测、理解、引导和控制组织成员的行为,从而成就高绩效组织。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答: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心理活动是行为的内在表现,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组织行为学将两者结合起来作为统一体进行研究。

因此,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和组织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答:观察法、谈话法、实验法、问卷法、测验法、个案研究法等。

二、不定项选择题1.B2.BC3.A4. C5. C6. C三、应用练习题1.阅读管理学相关内容,谈谈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学的差异。

答: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以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及组织自身的行为及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科。

其旨在帮助管理者更好地预测、理解、引导和控制组织成员的行为,从而成就高绩效组织。

组织是管理的对象,管理是组织运营的目标。

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属于管理学的一门重要学科。

2运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对你所感兴趣的相关内容做一次研究。

答:略案例讨论:IDEO让互助文化深入人心对领导者来说,没有什么比倡导组织中的互助行为更重要的了。

员工在工作中互助是优秀企业的一道常见风景。

如果不考虑员工自觉性,即组织行为学者所说的组织公民行为,公司希望高效运转,就需要将所有任务完美分配,中间不能出现任何差错,任务在执行中不能随意更改,而且所有任务必须同步,不能在进度上有半分差池。

不仅如此,在知识型工作时代,商业成果往往与人们在复杂项目中表现出的创造力密切相关。

组织行为学_第三章群体心理与行为PPT课件

组织行为学_第三章群体心理与行为PPT课件
◆不利于个性的发展和成长。
18
凝聚力
1.影响群体的凝聚力的因素 组织成员在一起的时间。(秘书的关系取决于其办公桌
的位置;日久生情) 加入组织的难度。(加入群体越难,则其凝聚力越强。
名校学生的凝聚力较一般学校强。) 性别和婚姻。(女性组织的凝聚力较强,未婚成员较多
的组织凝聚力较强) 组织规模。(规模越大,则凝聚力越弱) 外部威胁。(当组织受到外部威胁时,凝聚力增加) 以前的成功经验。(成功的历史使组织的凝聚力上升) 组织成员的年龄。(年龄越大,可能组织的凝聚力越小。
第三章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1
1 群体的概念
群体的定义: 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 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 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特质:一定的规范,行为上互相制约 互相影响、互相依赖,是一个整体 为完成共同的目标,分工协作
2
群体的分类
1)按规模大小分:大、中、小群体。
13
群体互动分析社会测量法(sociometry)
它是从群体的角度,定量地揭示整个群体的人际关系状况,以及各成员在 该群体内人际关系状况的一种方法。J. Moreno 在20世纪30年代首创。
1)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s) 是指在一群特定的个体中存在的一系列特 殊联系
2)簇(clusters) 是指存在于社交网络之内的群体。
很强的凝聚力,起存在具有更广泛的社会价值。
3
3)按群体的社会性质分:
若将群体分类按三个维度划分,如下图
A
(1)先进集体型
展促




会 发


(2)一般集体型

第三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第三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 群体可以按照成员所具有的技术、知识、人口背景的特点 分成异质性群体和同质性群体。异质性群体是指群体成员 的技术、知识、人口背景不同,而同质性群体则相反。
• 你参加过异质性强的群体吗?有什么值得一说的体会?
第四节 群体行为特征
一、去个性化 • 去个性化,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或群体意识影响下,发生
自我调节功能的削弱或责任感的丧失,从而表现出一些个 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 • 为什么会出现去个性化?首先,个体感到“溶化”于群体 中,导致了约束力的降低,认为即使做了不好的事情,别 人也不知道是谁做的。另外,责任的模糊性和分散性。即 使出了问题,个体也不必为群体承担受谴责的压力。 •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强调修身、慎独,重视道德内化的自我 调节功能。
四、群体冲突解决与管理
• 首先,需要判断群体间矛盾是否属于制度性的矛盾,如果 是,那么需要建立和完善群体间的谈判和协商机制。
• 对于其他的群体间矛盾,有四种常见的策略: (1)引入共同目标。共同目标是指两个群体都追求,但 是仅凭一个群体的努力却不能实现的目标。 (2)鼓励群体间的相互接触。 (3)交叉群体资格。让人们属于不同的群体,而这些群 体类别之间存在交叉也是一种减少群体间偏见的途径。 (4)改变群体认同的显著性。这种策略认为群体之间的 不一致和冲突是始终存在的,因此管理的焦点应该是根 据需要突出不同群体认同的显著性,而不是试图消除这 种不一致。
四、群体规范
• 群体规范是群体对其中的成员应该(或不应该) 表现出的行为的界定。规范约束其中成员的行为 准则,也是群体成员相互期待的基础。
• 群体规范对不同成员的影响程度可能是不一样的 。高地位的成员可能比低地位的成员更大程度地 偏离规范,表现出和约束相对抗的一种独特性。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麦克里格还认为,企业管理的关键问题不是在采 用“强硬的方法”或“温和的方法”之间进行选择,而是要 在指导思想上变X理论为Y理论。
(二)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海德是归因问题研究的创始人。 1958年他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种从朴素心理学 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罗斯和澳 大利亚的心理学家安德鲁斯等人,应用归因理论来改 变的人的感觉、知觉和认知,从而进行强化,最后达 到改变行为的目的。 1.归因论的内容 归因论是说明和推论人们活动的因果关系分析理论。 不同的归因会直接影响人们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进 而影响随之而来的行为和工作绩效;对过去成功或失 败的归因,会影响将来的期望和坚持努力的行为。
一、个性的概念、性质和结构 (一)个性的概念 所谓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 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二)个性的性质 1.组合性 2.独特性 3.稳定性 4.倾向性 5.整体性
(三)个性的结构与内容 1.个性倾向性特征 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 观与态度 2.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能力、性格
4.人习惯于守旧,反对变革,不求进取; 5.只有极少数人才具有解决组织领导问题所需要的 想象力和创造力; 6.人是缺乏理性的,一般不能控制自己,易受外界 或他人的影响。 麦克里格认为,X理论曾经是企业领导人普遍具有 的——种传统观念,对美国的企业管理有过重大影响。 —— 以X理论为指导思想,管理人员把人和物等同,忽视人 的自身特征和多种需要,特别是社交、友情、受人尊 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把金钱作为促使人们工作的 最主要的激励手段,把惩罚这种强制性手段当作管理 的重点之一。认为权力、规章制度和严密的监督控制, 才能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依照这种理论,工人只是 一种会说话的机器,管理人员必须实行“胡萝卜加大棒” 的政策方能奏效。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对组织情景下人的思考、感受、活动的内容和方式的系统研究。

学习组织行为学的意义:1.学习组织行为学有助于我们更系统地认识和了解组织中人的行为特点和规律,对于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帮助。

2.随着实践的深入和中国企业的成长壮大,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管理的本质就是对人的管理。

对于了解人和认识人,组织行为学是所有管理者的必修课。

3学习组织行为学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组织中人的认识水平,为进一步推动认识的进步奠定基础。

4学习组织行为学有利于强化我们的民族自信和理论,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第一章个体心理与行为知觉:是指个体为了给观察到的对象赋予一定的意义,而进行的组织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知觉分为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和社会知觉(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和角色知觉)知觉的过程包括五个阶段~:注意、组织、解释、检索、判断*归因:通过对观察到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并推断其原因的过程。

常见的归因偏差包括:基本归因错误(总是低估外部因素如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高估内部特质与态度等个人因素的影响)和自我服务偏见(总是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身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而把失败归因于运气不佳等外部环境因素)价值观:代表了人最基本的信念。

价值观包括内容和强度两种属性。

工作价值观:工作价值观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休珀提出的,指的是个体所追求的与工作有关的目标的表述,是个体的内在需要及其从事活动时所追求的工作特质或属性。

组织承诺:是指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且希望维持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态度。

梅耶及其同事认为组织承诺包括三个独立的维度:情感承诺、连续承诺、规范承诺能力:是个体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需具备的心理特征。

能力分为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创造力人格:与工作相适应的个人品质的总和人格的特征:1.独特性2.稳定性3.统合性4.功能性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特质是指用于描述个人行为的一些持久而稳定的特点,提出了16种根源特质大五模型:外倾性、随和性、责任心、情绪稳定性、经验的开放性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BTI):四个维度,外向的(E)、内向的(I),感觉的(S)、直觉的(N),思维的(T)、情感的(F),判断的(J)、知觉的(P)情绪:指的是由特定的人或事物引发的较为强烈的情感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⑵非正式群体。人们之间以利益和 感情为纽带自发形成的群体(利益 型、友谊型),这类群体属于自然 形成,一般不受法律与行政的保护 与干预
5)按群体人员的构成分:
(1)同质结构群体。指群体成员在年龄、知识、能 力、专业与个性上的相同或接近。
(2)异质结构群体。指群体成员在年龄、知识、能 力、专业与个性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任何一个簇的人。 9)桥梁(bridges) 是指属于两个或者更多个簇,从而起到联结点作用的个
人。 10)孤立者(isolates) 是指与社交网络没有联系的个人。
个人在组织中明显存在不同的活跃程度,通过社会 测量法,可以绘制出组织的社会关系图。个人将在 组织中具有不同的社交网络,处于明星、联络者、 孤立者等位置。
团队,任务小组或委员会。 4)自发性簇(emergent clusters) 是指非正式的,非官方承认的群体 5)结合体(coalitions) 是指一些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目的而暂时结合在一
起的个体所组成的簇。 6)小集团(cliques) 是指更为长久的、群体成员之间存在友谊关系的非正
式群体。 7)明星(stars) 是指社交网络中,关系网最密的那个人。 8)联络人(liaisons) 是指联系两个或者更多个簇,但自己却不属于其中
2 群体发展的阶段
形 规范(Norming) 执行任务(Performing) 中止(Adjourning) P150 图4-1
五阶段模型
阶段1 形成
阶段2 震荡
包容和人 际信任
权利和 控制
任务成效 低
任务成 效中等
士气高
士气低 落
阶段3 规范化
3)按群体的社会性质分:
若将群体分类按三个维度划分,如下图
A
(1)先进集体型
展促






会 发
(2)一般集体型


群体与个人联系程度

(3)中间型
展阻 碍 社 会 发


(4)一般反社会团伙型
B
(5)黑社会团伙型
4)按群体的构成原则分:
⑴正式群体。为完成组织任务所建立起来的正规社会群体 (命令型、任务型),这类群体分工明确,并受到法律保 护。
组织行为学研究侧重于小群体,一般认为5—7人的群 体效率可能最高。
2)按发展水平分:
(1)松散群体──群体发展的初期阶段。人们只是在空间和 时间的结合,此种群体目标、结构和领导都不十分明确。
(2)联合群体──群体发展的中级阶段。群体成员有共同的 目的,约束与抵制共存,但这种活动只具有个人意义。
(3)集体群体──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成员之间表现出 很强的凝聚力,起存在具有更广泛的社会价值。
的位置;日久生情) 加入组织的难度。(加入群体越难,则其凝聚力越强。
名校学生的凝聚力较一般学校强。) 性别和婚姻。(女性组织的凝聚力较强,未婚成员较多
的组织凝聚力较强) 组织规模。(规模越大,则凝聚力越弱) 外部威胁。(当组织受到外部威胁时,凝聚力增加) 以前的成功经验。(成功的历史使组织的凝聚力上升) 组织成员的年龄。(年龄越大,可能组织的凝聚力越小。
群体规范的类型
B.形象方面的规范
C.社会交往方面的规范
绩效方面 形象方面 社会交往方面 资源分配方面
D.资源分配方面的规范
群体规范
2.群体规范的积极与消极作用
◆规范能约束人的行为,达到协调一致, 行动统一;
◆有利于矫正人的不良行为;
◆不利于个性的发展和成长。
凝聚力
1.影响群体的凝聚力的因素 组织成员在一起的时间。(秘书的关系取决于其办公桌
前者适合复杂性、长期性、创造性 的群体; 后者适合简单性、相似性、临时性 的群体。
6)按群体存在的客观性划分:
(1)假设群体。又称统计群体,指为研究和分析某一特 定人群的需要而人为划分的群体。
(2)实际群体。现实中客观存在的各种群体。
7)按群体存在的性质划分:
(1)参照群体。又称标准群体、榜样群体,它的存在对 人们有学习、借鉴和参照意义。设立参照群体在现实 生活中对精神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2)一般群体。
B A
E
I
X C
H
G
D
F
J
群体规范
1.什么是群体规范
指群体为达到共同的活动目的,所确立的行为标准。 它有以下特征: (1)它是在暗示、模仿、顺从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致性, 规范不同于规章,更强调自律与默契。 (2)群体规范对群体有维护性功能
群体规范
(3)群体规范大致上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A.绩效方面的规范
它是从群体的角度,定量地揭示整个群体的人际关系状况,以及各成员在 该群体内人际关系状况的一种方法。J. Moreno 在20世纪30年代首创。
1)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s) 是指在一群特定的个体中存在的一系列特 殊联系
2)簇(clusters) 是指存在于社交网络之内的群体。 3)规范性簇(prescribed clusters) 是指正式的群体,如一些部门,工作
第三章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1 群体的概念
群体的定义: 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 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 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特质:一定的规范,行为上互相制约 互相影响、互相依赖,是一个整体 为完成共同的目标,分工协作
群体的分类
1)按规模大小分:大、中、小群体。
感情亲 密
任务成 效逐渐 上升
士气逐 渐上升
阶段4 执行任务
任务成效 高
士气高昂
阶段5 中止
流失和 分离
任务成 就感逐 渐下降
士气逐 渐低落
间断—平衡模型
a. 群体成员的第一次会议决定群体的发展方向; b. 第一阶段的群体活动依惯性进行; c. 在第一阶段结束时,群体发生一次转变,这个转变正好
发生在群体寿命周期的中间阶段 d. 这个转变会激起群体的重大变革 e. 在转变之后,群体的活动又会依惯性进行 f. 群体的最后一次会议的特点是,活动速度明显加快
3 群体的特征
群体角色 群体互动分析 群体规范 凝聚力 群体规模
群体角色
群体角色种类
群体任务角色 维护角色 自我中心角色
积极 积极
消极
群体状态 (如绩效)
群体角色构成的群体类型模型

维 人际群体

角 色
无序群体
团队群体 任务群体

任务角色

以任务和维护角色为维度的群体类型
群体互动分析社会测量法(sociometr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