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液方法及原则
补液的一般原则
![补液的一般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bd8c5b4b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81.png)
补液的一般原则
补液的一般原则是指在治疗病患时,应根据病人的个人情况,病情状态以及治疗过程
中出现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变化,按照特定原则和措施,正确地用营养和补液物质
增强患者的能量及新陈代谢,以达到治疗目标、保持病人起化学和生理功能平衡的目的。
一般原则:1.充分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2.选择正确的补液方法。
3.决定补液和新
陈代谢丰度。
4.根据营养状态选择合适的补液剂。
5.病患的水和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要保持
在正常范围内。
1、充分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按照病患的个人情况给予有效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并以防止缺乏症的发生。
2、选择正确的补液方法:根据饮食性质、身体状况以及治疗用途,正确选择补液方式,使病患有效补充水、电解质及有机游离物质,维持体内水分平衡,保证有效治疗。
3、决定补液和新陈代谢丰度:根据病患的个人情况,决定补液及新陈代谢配方的丰度,给予有效满足病患每日所需水、电解质及糖类、脂肪、氨基酸及维生素等,保持能量、水及电解质代谢的均衡性,以及保证病患的健康。
4、根据营养状态选择合适的补液剂:根据各类病患的营养状态,给予合适的补液剂,即要补充必需氨基酸、糖类、维生素、矿物质,又能补充消耗大的营养素、中性氨基酸、
细胞膜脂类等,以满足病患的营养需求,促进治疗的有效性。
5、病患的水和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要保持在正常范围内:补充正确的补液剂,正确控
制和监测补液的量和时机,以保持患者的体内渗透压、水分、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在正常范
围内,确保其有效治疗。
补液五大原则
![补液五大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cfd6e3c4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8c.png)
补液五大原则补液是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给予患者静脉注射液体来补充体内的液体和电解质。
在临床实践中,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和应用适当的补液方案。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出发,探讨补液的五大原则,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补液的基本原则。
我们来介绍补液的第一原则——补足前负荷。
前负荷是指患者体内已经存在的液体量,包括血容量以及细胞内和细胞外液体的含量。
在补液治疗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前负荷状态,避免过度补液导致心脏负荷过重或引起水肿等不良反应。
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前负荷状态十分重要,以便确定合适的补液量和速度。
第二原则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生理状态来选择合适的液体类型。
常用的液体类型包括晶体液和胶体液。
晶体液包括生理盐水、林格液等,主要用于维持血容量和水电解质平衡。
胶体液则可以进一步分为天然胶体和人工合成胶体,如白蛋白溶液和羟乙基淀粉。
胶体液能够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改善毛细血管渗漏,有利于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液体类型、剂量以及渗透压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补液方案。
补液的第三原则是按需进行补充。
在患者发生失水或血容量不足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指征和监测指标来确定补液的时机和量。
常用的监测指标包括血液生化指标、尿量、血压和心率等。
对于失水较为明显的患者,我们可以根据尿量的变化、血液电解质浓度以及临床表现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补液,并及时调整补液方案。
第四原则是遵循从浅入深的补液顺序。
在补液治疗时,我们需要确保患者先补充足够的液体体积,再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深层组织和腔隙的补液。
在外科手术中,我们通常会先进行输注晶体液来维持血容量稳定,然后再使用胶体液来补充失去的血浆胶体渗透压。
这样的补液顺序能够确保患者的血容量和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不必要的并发症。
最后一个原则是根据病情和疗效进行监测和调整。
补液治疗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理指标的变化。
补液原则
![补液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a488613db90d6c85ec3ac6a0.png)
补液的原则(1)根据脱水程度的轻重,确定补液总量。
(2)根据脱水性质,有无酸中毒及低血钾等,确定补液种类。
(3)补液时,一般先快后慢,先浓后淡,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的原则进行。
补液总量应按规定速度补完(4)补液应包括3个组成部分:累积损失、继续损失和生理需要量。
(5)补液的关键在于第1天24小时,重度脱水、低血容量性休克和严重酸中毒,首先要扩容纠酸,继而继续补充累积损失、异常及继续生理丢失量。
待血循环和肾功能恢复后,机体自身就能调节。
纠正脱水过程中,注意补钾。
液体疗法一:基础问题:1. 张力的概念:这是个首先要明确的概念,许多人就是被这个问题给糊住的。
张力指溶液在体内维持渗透压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张力等同于渗透压。
更明确的说是:不能自由出入细胞膜的离子在溶液中维持渗透压的能力。
对于人体而言,钠离子对维持体液渗透压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临床所说的张力,几乎都是指钠离子所维持的渗透压。
因此临床都用10%的氯化钠配比不同张力的溶液,以适应不同的需要。
5%糖水是等渗的,但是0张力的,生理盐水,5%糖盐水都是等渗等张液。
5% S B 是高渗液,所以儿科常配成1.4%作为等张液使用。
2. 张力的类型:为了适应临床不同需求,张力配制比较灵活,儿科医生常会配制2:1溶液,等张液,1/2张、2/3张、1/3张、1/5张等含钠量不同的溶液。
3. 张力溶液的配制:教科书中都不具体论述,所以临床配起来感觉无从下手。
基实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临床常用10%氯化钠(10ml/支),5% SB(10ml/支)与5%或10%的糖水等配比不同张力溶液。
10%氯化钠相当于11倍的等张液5% SB相当于3.5倍的等张液明白了这两个倍数关系,那配比就简单多了,具体为何是如此倍数,说起来麻烦,不说也罢。
2:1溶液:很简单,只要记住100+6+10这个公式就是了。
这个公式代表的是:5% G S 100ml + 10%氯化钠6ml +5% SB 10ml =2:1溶液,算起来就是:(6×11+10×3.5)÷116=1 ,根据这个公式,你可以灵活运用,想配多少量的2:1溶液都可以。
补液原则五个原则
![补液原则五个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31faf270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67.png)
补液原则五个原则补液原则是指在临床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补液措施,以维持机体内液体平衡,促进病情的恢复。
补液原则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个体化原则个体化原则是指在补液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补液方案。
不同的患者因病情、年龄、体重、生理状态等因素的不同,其补液需求也不同。
因此,在制定补液方案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补液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二、安全原则安全原则是指在补液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补液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补液剂量和速度,避免过快或过量的补液,以免引起水中毒等不良反应。
同时,应注意补液过程中的感染控制,避免交叉感染和血源性感染等并发症。
三、平衡原则平衡原则是指在补液过程中,应注意维持机体内液体平衡。
补液时应注意补充体内缺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同时避免过量的补液,以免引起水中毒等不良反应。
在补液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补液剂量和速度,以达到机体内液体平衡。
四、适时原则适时原则是指在补液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生理状态,及时调整补液方案。
在补液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生理状态,及时调整补液剂量和速度,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时,应注意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血液生化指标,及时调整补液方案,以保证治疗效果。
五、综合原则综合原则是指在补液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生理状态、年龄、体重等因素,制定综合性的补液方案。
在制定补液方案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最佳的补液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之,补液原则是临床上非常重要的治疗原则,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补液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时,在补液过程中,应注意安全、平衡、适时和综合等原则,以保证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安全。
医生护士都需要知道的临床补液总结知识点!
![医生护士都需要知道的临床补液总结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657a87aec3a87c24128c45f.png)
临床补液知识总结,医生护士都需要知道!一、补液流程及原则1. 液体量:正常成年人每日需要40-50ml/kg液体摄入,卧床患者每日入量不能少于35ml/kg,对于发热患者,体温大于37度,每升高一度,液体消耗量增加5ml/kg。
2. 电解质:正常人每日需要钠4.5g,钾4-6g,钙1g。
3. 能量:术前及术后临时补液均以白液为主,无需过分关注能量摄入,即使关注也无法满足。
胃肠道术后病人及术后7日内无法恢复正常饮食者需要TPN。
4. 术前补液适用于禁食禁水超过8h的患者,为了防止低血糖及低血容量等情况的发生,对于中午12点以后才能上台手术以及一般情况较弱的病人,我们需要适当予以补液。
5. 当补液超过1500ml需适量加入胶体,晶体及胶体比例为3:1到4:1为宜,胶体量不能超过总液量的1/3。
正常输液速度,每500ml液体需120到150min。
对于术前补液患者,1000ml葡萄糖氯化钠、2支氯化钾、1支葡萄糖酸钙可满足绝大多数情况。
二、举例说明前面说的都是补液的基本原则,现在简单设计补液医嘱:第一组液体:500ml葡萄糖氯化钠+1支氯化钾+1支葡萄糖酸钙;第二组液体:500ml葡萄糖氯化钠+1支氯化钾+1支葡萄糖酸钙;第三组液体:羟乙基淀粉(万汶)500ml;第四组液体:500ml10%葡萄糖体重较大的病人可以再加500ml葡萄糖三、注意事项1. 重视围手术期评估,严格评估心脏及肾脏功能(Echo及Cr),术前营养状况(体重及Alb值),必要时查NT-ProBNP及心肌酶谱。
2. 注意术后定期复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留取基线数据,根据电解质水平调整补液参数,见尿补钾(尿量少于40ml/h需谨慎慢速补钾,尿量少于10ml/h禁止静脉补钾!!!),每500ml晶体液内最多加2.25g 氯化钾(一支半),晶体液内氯化钠浓度不能超过3%,即500ml葡萄糖氯化钠内最多加10支浓钠。
3. 对于存在心律失常患者,血钾不能低于4.0mmol/L,恢复正常进食后尽早开始口服补钾。
临床补液原则
![临床补液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5e19c852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6a.png)
临床补液原则
临床补液原则是指在临床实践中,根据病人的病情及其他因素来决定选择哪种补液方式,以便保证滴注量合理、补液效果明显,防止出现不良反应。
临床补液原则包括:选择补液方式时应考虑病人的脏器功能及其机体承受能力;应采用规范的补液流程,以便控制滴注速度;应在病房内进行补液,并应定期监测补液状况;补液前后应对病人的生命征象进行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补液时要遵守补液药物的用法用量,以及温度、PH值的要求;补液时应注意降低输液带及输液器的污染;补液动作应协调有序,以及记录补液情况等。
外科补液原则及补液量计算
![外科补液原则及补液量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8c02eafd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6e.png)
外科补液原则及补液量计算
外科手术中,补液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步骤。
补液的原则是维持患者的生理状态,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补液量的计算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性别、手术类型、术前病史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在补液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原则:要根据患者的体征和病情及时调整补液量和种类;要注意补液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造成不良后果;要注意补液种类的选择,避免过量或不足引起电解质紊乱。
补液量的计算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体重法、表面积法、心输出量法等。
其中,体重法是最常用的方法,根据患者的体重和术前病史等因素计算出合适的补液量。
在计算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手术时间、手术部位、麻醉方式等因素。
外科手术中的补液原则及补液量计算是非常重要的,需要严格遵守和执行。
只有在科学合理的补液方案下,才能保证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安全。
外科补液原则及方法
![外科补液原则及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ec8f9f8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1f.png)
外科补液原则及方法外科补液是指在外科手术中,为了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和循环稳定,通过输注液体来补充失去的体液。
外科补液的原则和方法非常重要,下面将详细介绍外科补液的原则及方法。
一、外科补液的原则:1. 预防导致失液:外科手术本身会导致大量的液体丢失,因此在手术前应尽量预防大量的失液。
例如,术前禁食禁饮,以减少胃液和肠液的分泌;术前静脉补液,增加血液容量,预防手术过程中的失血。
2. 输注适宜的液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液体进行输注。
常见的液体有晶体液、胶体液和血制品。
晶体液主要补充细胞外液,如生理盐水和林格液;胶体液可以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如白蛋白溶液和葡萄糖溶液;血制品主要应用于大量失血后的输血。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不同的液体进行输注,以维持体液平衡和血流动力学稳定。
3. 个体化补液:不同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失血和液体丢失情况是不一样的,因此补液方案应个体化。
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合理计算患者的液体需求量,并据此制订补液方案。
4. 监测补液效果:手术过程中应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等指标,以及患者的神经状态和皮肤黏膜的湿润度等指标,判断补液的效果。
如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等情况,可能需要调整补液方案。
5. 避免输注过量液体:补液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监测结果,控制输注液体的量。
输注过量液体会导致液体负荷过重,增加心脏负担,可能引起水中毒和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二、外科补液的方法:1. 静脉输液:静脉输液是外科手术时最常用的补液方法。
通过静脉通路,将液体输注到患者的体内。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可以选择持续输注、间断输注或者推注的方式。
输液前需检查输液器和静脉通路的畅通性,并掌握好输液速度,避免输液过快或过慢。
2. 动脉血液灌流: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大手术、危重患者等,可以采用动脉血液灌流的方法进行补液。
该方法通过动脉通路,将液体输注到患者的体内,以维持血流稳定。
补液具体方案
![补液具体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1467348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74.png)
补液具体方案第1篇补液具体方案一、背景与目的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临床治疗中对补液治疗的要求日益提高。
为规范补液操作,确保患者安全,提高治疗效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机构实际情况,制定本补液具体方案。
二、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中需要进行补液治疗的患者,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临床科室。
三、补液原则1. 严格掌握补液适应症,遵循合理、安全、有效的原则。
2. 根据患者病情、年龄、体重、生理需求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补液方案。
3. 优先使用晶体液,合理使用胶体液,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4. 补液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补液种类和速度。
5. 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预防感染。
四、补液方案制定1. 病情评估: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全面了解患者病情,进行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评估患者液体平衡状态。
2. 补液类型选择:(1)晶体液:适用于大多数需要补液的患者,如生理盐水、林格氏液、葡萄糖盐水等。
(2)胶体液:适用于低蛋白血症、严重创伤、大手术等患者,如羟乙基淀粉、明胶、右旋糖酐等。
(3)血液制品:在患者血红蛋白低于60g/L或伴有明显贫血症状时,可考虑输注红细胞悬液;血小板、凝血因子缺乏时,可输注相应的血液制品。
3. 补液量及速度:(1)补液量:根据患者体重、生理需求、丧失液体量等因素计算。
一般成人每日生理需水量为2000-2500ml。
(2)补液速度:根据患者病情、年龄、心脏功能等因素调整。
一般成人滴速为40-60滴/分钟。
4. 监测指标:(1)生命体征: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
(2)液体平衡指标:尿量、体重、中心静脉压等。
(3)实验室指标:血红蛋白、电解质、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
五、补液方案实施与调整1. 严格执行医嘱,按照补液方案实施。
2. 加强患者监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 根据患者病情、监测指标及治疗效果,及时调整补液种类、量和速度。
脱水补液原则及方法
![脱水补液原则及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7abea7e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a9.png)
脱水补液原则及方法
脱水是机体液体丢失过多的一种情况,常见于腹泻、呕吐、过度出汗、糖尿病、肾病等疾病或情况下。
如果不及时补液,会导致机体多种功能异常,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及时补液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介绍脱水补液的原则和方法。
一、脱水补液的原则
1. 量力而行,根据脱水程度确定补液量和速度。
轻度脱水可口服水分补充,重度脱水需采用静脉输液等快速补液方式。
2. 补液应根据失去的液体类型和成分进行,如腹泻引起的失水主要是水和电解质的流失,应补充含有多种电解质的口服液或静脉输液。
3. 补液要逐步增加,避免过量补液导致水中毒。
同时,应监测患者的水平衡和体重变化。
4. 补液应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如肾功能不良、心力衰竭、肝病等,应避免使用含钠高或钠低的液体。
二、脱水补液的方法
1. 口服补液:对于轻度脱水,可以采用口服补液的方式。
可选择含有电解质的口服液体,如运动饮料、电解质口服液等。
2. 静脉输液:对于重度脱水,或腹泻、呕吐等情况下,应采用静脉输液的方式进行快速补液。
静脉输液包括生理盐水、葡萄糖盐水、林格氏液等,应根据病情和患者情况选择。
3. 膳食补液:对于轻度脱水或在补液的同时,可以通过膳食补
液增加水分摄入量。
可选择含有水分丰富的食物,如西瓜、黄瓜、西红柿等。
总之,脱水是一种常见的情况,及时补液对于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应根据脱水程度、失去的液体类型和成分、患者情况等因素进行补液,以确保补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补液的原则
![补液的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24904c7b0722192e4536f6e1.png)
补液得原则发表日期:2007年11月18日(1)根据脱水程度得轻重,确定补液总量、(2)根据脱水性质,有无酸中毒及低血钾等,确定补液种类、(3)补液时,一般先快后慢,先浓后淡,先盐后糖,尿畅补钾得原则进行。
补液总量应按规定速度补完、(4)补液应包括3个组成部分:累积损失、继续损失量与生理需要量。
(5)补液得关键在于第1天24小时,重度脱水、低血容量性休克与严重酸中毒,首先要扩容纠酸,继而继续补充累积损失、异常及继续生理丢失量。
待血循环与肾功能恢复后,机体自身就能调节。
纠正脱水过程中,注意补钾。
液体疗法一:基础问题:1、张力得概念:这就是个首先要明确得概念,许多人就就是被这个问题给糊住得。
张力指溶液在体内维持渗透压得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张力等同于渗透压。
更明确得说就是:不能自由出入细胞膜得离子在溶液中维持渗透压得能力。
对于人体而言,钠离子对维持体液渗透压有举足轻重得作用,所以临床所说得张力,几乎都就是指钠离子所维持得渗透压。
因此临床都用10%得氯化钠配比不同张力得溶液,以适应不同得需要。
5%糖水就是等渗得,但就是0张力得,生理盐水,5%糖盐水都就是等渗等张液。
5% S B 就是高渗液,所以儿科常配成1.4%作为等张液使用。
2。
张力得类型:为了适应临床不同需求,张力配制比较灵活,儿科医生常会配制2:1溶液,等张液,1/2张、2/3张、1/3张、1/5张等含钠量不同得溶液。
3、张力溶液得配制:教科书中都不具体论述,所以临床配起来感觉无从下手,其实也就是有规可循得、临床常用10%氯化钠(10ml/支),5%SB(10ml/支)与5%或10%得糖水等配比不同张力溶液。
10%氯化钠相当于11倍得等张液5%SB相当于3、5倍得等张液明白了这两个倍数关系,那配比就简单多了,具体为何就是如此倍数,说起来麻烦,不说也罢。
2:1溶液:很简单,只要记住100+6+10这个公式就就是了、这个公式代表得就是:5%G S100ml +10%氯化钠6ml+5%SB 10ml =2:1溶液,算起来就就是:(6×11+10×3。
补液的原则
![补液的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41378414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62.png)
补液的原则(1)依据脱水程度的轻重,确立补液总量。
( 2)依据脱水性质,有无酸中毒及低血钾等,确立补液种类。
(3)补液时,一般先快后慢,先浓后淡,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的原则进行。
补液总量应按规定速度补完(4)补液应包含 3 个构成部分:积累损失、持续损失和生理需要量。
(5)补液的要点在于第 1 天 24 小时,重度脱水、低血容量性休克和严重酸中毒,第一要扩容纠酸,既而持续增补积累损失、异样及持续生理丢掉量。
待血循环和肾功能恢复后,机体自己就能调理。
纠正脱水过程中,注意补钾。
液体疗法一:基础问题: 1.张力的观点:这是个第一要明确的观点,很多人就是被这个问题给糊住的。
张力指溶液在体内保持浸透压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张力等同于浸透压。
更明确的说是:不可以自由进出细胞膜的离子在溶液中保持浸透压的能力。
关于人体而言,钠离子对保持体液浸透压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临床所说的张力,几乎都是指钠离子所保持的浸透压。
所以临床都用 10%的氯化钠配比不一样张力的溶液,以适应不一样的需要。
5%糖水是等渗的,可是 0 张力的,生理盐水, 5%糖盐水都是等渗等张液。
5%SB 是高渗液,所以儿科常配成 1.4%作为等张液使用。
2.张力的种类:为了适应临床不一样需求,张力配制比较灵巧,儿科医生常会配制2:1 溶液,等张液,1/2 张、 2/3 张、 1/3张、 1/5 张等含钠量不一样的溶液。
3.张力溶液的配制:教科书中都不详细阐述,所以临床配起来感觉无从下手。
基实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临床常用10%氯化钠( 10ml/ 支), 5%SB(10ml/ 支 )与 5%或 10%的糖水等配比不一样张力溶液。
10%氯化钠相当于 11 倍的等张液 5%SB 相当于 3.5 倍的等张液理解了这两个倍数关系,那配比就简单多了,详细为什么是这样倍数,提及来麻烦,不说也罢。
2:1溶液:很简单,只需记着 100610 这个公式就是了。
这个公式代表的是: 5%GS100ml10% 氯化钠 6ml5%SB10ml=2 :1 溶液,算起来就是:( 6× 1110× 3.5)÷116=1 ,依据这个公式,你能够灵巧运用,想配多少许的2: 1 溶液都能够。
补液的五个原则
![补液的五个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e2102b66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ae.png)
补液的五个原则
补液是指给予患者体内所需的液体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血液容量的过程。
以下是补液的五个原则:
1. 个体化原则:每个患者的补液需求是不同的,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临床情况和基础疾病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补液方案制定。
不同疾病和临床情况需要不同的补液量和类型。
2. 目标导向原则:补液时需要明确目标,例如纠正脱水、维持血压、改善器官功能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定合适的目标指标,然后调整补液方案以达到目标。
3. 安全性原则:补液时需要注意液体的安全性,避免引起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选择合适类型的液体,如晶体液或胶体液,根据患者的情况决定补液速度和补液量。
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临床反应和血液指标,及时调整补液方案。
4. 渐进性原则:补液时应采取渐进性补液的方式,避免急性过度补液或急性排补液导致的电解质紊乱。
根据患者的容量状态和临床需要,逐步增加或减少补液速度和补液量,以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
5. 监测评估原则:补液过程中需要持续监测和评估患者的临床状况和补液效果。
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尿量、心率、呼吸、体征等指标,定期检测电解质和肾功能等相关检查,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补液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补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应在专业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合适的补液方案。
以上原则只是一般性的指导,具体操作仍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补液原则以及注意事项总结
![补液原则以及注意事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68cfd9b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1e.png)
补液原则以及注意事项总结补液是指通过各种途径将液体注入人体,以弥补体内液体流失,维持体内液体平衡的一种方法。
补液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治疗手段,可以用来治疗各种疾病,例如脱水、休克、严重呕吐、腹泻、失血等。
下面是补液的原则以及注意事项的总结:一、补液的原则:1.根据患者的情况确定补液种类和途径。
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伴随疾病等综合情况,确定是否需要补液以及补液的种类和途径。
常用的补液种类有晶体液和胶体液,途径有口服、静脉输液等。
2.考虑维持体液平衡。
根据患者的体液丢失情况,合理计算和补充体液量,以达到维持体液平衡的目的。
应该考虑到排出的液体的种类和含量,并且同时考虑补给的液体的种类和含量,以确保均衡。
3.考虑电解质平衡。
根据患者的电解质浓度和丢失情况,合理选择补充液体的种类和含量。
应该根据患者的血清电解质测定结果来确定是否需要补充相应的电解质。
4.个体化定制补液方案。
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特点,制定个体化的补液方案。
应该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合理选择补液的种类和剂量。
二、补液的注意事项:1.注意感染控制。
在补液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防止感染的发生。
应该注意消毒,选用无菌材料,避免交叉感染。
2.注意速度控制。
补液时应该注意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引起容量负荷过大、心力衰竭等不良反应。
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合理控制补液的速度。
3.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一些药物和补液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
在补液的过程中,应该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了解可能的药物相互作用,并且根据需要调整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
4.注意过敏反应。
一些患者对一些液体或药物可能会过敏。
在补液的过程中,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如出现过敏反应的症状应及时处理,停止补液并寻求医生的帮助。
5.注意补液的并发症。
补液可能会引起一些并发症,例如血栓形成、水中毒等。
在补液的过程中,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如出现并发症的症状应及时处理,停止补液并寻求医生的帮助。
补液原则
![补液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e06a35382e3f5727a5e962d5.png)
补液原则一、补液补液原则:先快后慢、先胶后晶、先浓后浅、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缺啥补啥。
(注:休克时先晶后胶)补液量=1/2累计损失量+当天额外损失量+每天正常需要量。
粗略计算补液量=尿量+500ml。
若发热病人+300ml×n1.补钾:补钾原则:①补钾以口服补较安全。
②补钾的速度不宜快。
一般<20 mmol/h。
③浓度一般1000ml液体中不超过3g。
④见尿补钾。
尿量在>30ml/h。
细胞外液钾离子总含量仅为60mmol左右,输入不能过快,一定要见尿补钾。
⑤低钾不宜给糖,因为糖酵解时消耗钾。
100g糖=消耗2.8g钾。
轻度缺钾3.0——3.5mmol/L时,全天补钾量为6——8g。
中度缺钾2.5——3.0mmol/l时,全天补钾量为8——12g。
重度缺钾<2.5 mmol/l时,全天补钾量为12——18g。
2. 补钠:血清钠<130 mmol/L时,补液。
先按总量的1/3——1/2补充。
公式:应补Na+(mmol)=[142-病人血Na+(mmol/L)]×体重(kg)×0.6 <女性为0.5>应补生理盐水=[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3.5 <女性为3.3>氯化钠=[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 ×0.035 <女性为0.03>或=体重(kg)×〔142-病人血Na+(mmol/L)〕×0.6<女性为0.5>÷173.输液速度判定每小时输入量(ml)=每分钟滴数×4每分钟滴数(gtt/min)=输入液体总ml数÷[输液总时间(h)×4]输液所需时间(h)=输入液体总ml数÷(每分钟滴数×4)4.静脉输液滴进数计算法每h输入量×每ml滴数(15gtt)①已知每h输入量,则每min滴数=-------------------------------------60(min)每min滴数×60(min)②已知每min滴数,则每h输入量=------------------------------每min相当滴数(15gtt)5. 5%NB(ml)=〔CO2CP正常值-病人CO2CP〕×体重(kg)×0.6。
外科补液原则及补液量计算
![外科补液原则及补液量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7f29e591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47.png)
外科补液原则及补液量计算外科手术是一种创伤性操作,会导致机体内失血、组织损伤和生理功能失调,因此术后需要正确补液来维持机体的稳态。
外科补液的原则包括根据失液的类型和程度进行合理补液、准确评估机体的容量状态、选用适当的补液类型和剂量、密切监测补液效果,并根据需要进行适时调整。
本文将介绍外科补液的原则和补液量计算方法。
补液原则:1.恢复循环血容量:通过补充体液来增加有效循环血容量,维持组织器官的灌注,以保证正常的生理功能。
2.恢复身体内的电解质平衡:术后机体内的电解质可能失衡,需要补充适量的电解质溶液来纠正。
3.补充个体损失的液体:包括手术失血、腹水引流、胸腔引流等。
4.补充由手术创伤引起的血浆漏出和渗漏:手术创伤可能导致组织间隙和血管内液体渗漏,应及时进行补液以保持细胞内外液体平衡。
5.维持酸碱平衡:手术后机体内酸碱平衡可能失调,需要补充适量的碱性或酸性药物来纠正。
补液量计算:1.根据临床判断:*临床观察病人的病情,根据体温、脉搏、血压、皮肤弹性、尿量等指标来估计病人失液的程度和类型。
*根据手术类型和术中出血量,来估计手术过程中的失液量。
2.根据公式计算:* Holliday-Segar公式:基础液体需求=100ml/kg/24小时。
用于估计维持基础代谢的正常补液需求。
*4-2-1法则:第一天补液量-60%体液丢失量,第二天-40%,第三天-20%。
* 伯恩斯坦公式:估算缺乏体液量 = 体重(kg) * 预计缺液/千克。
补液类型:1.晶体液:主要包括等渗盐水、林格液、葡萄糖盐水等。
适用于轻度失液和维持血容量。
2.胶体液:主要包括血浆代用品、白蛋白等。
适用于大量失血或血浆蛋白低下的情况。
3.离子液:主要包括盐酸钠、氯化钠、乳酸钠等。
适用于体液丢失和电解质失衡。
补液监测:术后密切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尿量和血液电解质水平。
根据病人的情况,来调整补液方案和补液剂量。
同时,注意观察病人是否有液体过多的表现,如水肿、呼吸急促、心脏负担增加等。
外科补液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外科补液的原则与注意事项](https://img.taocdn.com/s3/m/8e01cd4b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7f.png)
外科补液的原则与注意事项外科补液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治疗手段,用于维持患者的生理平衡、改善循环功能和保障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
下面将介绍外科补液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一、外科补液的原则1.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体重、年龄、性别、生理状态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补液方案。
2.分类型原则:根据所需要补充的物质的类型,分为水分补充、电解质补充和营养补充,然后分别进行合理的补液。
3.估计损失原则:通过临床观察和合理估计,预估外科手术过程中可能丢失的液体量,然后补充相应的补液。
4.补液平衡原则:在补液的过程中,要做到输入和输出的平衡,以确保补液达到预期的效果,并减少不必要的液体积聚。
5.逐渐补液原则:外科手术补液应该分步骤进行,并根据患者对液体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
6.监测指标原则:通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尿量、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及时评估患者的液体情况,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二、外科补液的注意事项1.深入了解患者病情和手术情况:在进行外科补液前,医生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手术情况,确定补液的目标和补液的种类。
2.合理选择补液种类:外科补液包括晶体液、胶体液和电解质液等,医生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补液种类和用量。
3.注意补液速度:外科补液的速度需要逐渐增加,通常从30-50ml/h开始,观察患者的情况后再进行调整。
4.注意体液平衡:补液过程中应重视患者的体液平衡,避免出现过度补液或过速补液导致的心脏负荷过重和肺水肿等并发症。
5.注意补充电解质:在补液的同时,要注意补充患者所需要的电解质,避免出现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6.尽量避免渗透性利尿:补液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肾功能,避免不必要的渗透性利尿和肾脏负荷过重。
7.避免其他并发症:外科补液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血管扩张引起的低血压、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等并发症。
8.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尿量:外科补液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并且要注意监测患者的尿量。
外科补液的原则及补液需要注意的事项
![外科补液的原则及补液需要注意的事项](https://img.taocdn.com/s3/m/d2a26460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3e.png)
外科补液的原则及补液需要注意的事项在外科手术中,补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外科补液的原则和需要注意的事项直接关系到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恢复情况。
下面,我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全面评估外科补液的原则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以帮助您更深入地理解这个主题。
一、外科补液的原则1. 补液种类外科手术需要补液,常用的补液种类包括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林格液、羟乙基淀粉溶液等。
在选择补液时,需要考虑到患者的病情、手术类型以及个体特征等因素。
2. 补液速度补液速度是外科补液的重要原则之一。
在手术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血容量状态和代谢情况,合理控制补液速度,避免快速补液导致的心力衰竭、肺水肿等并发症。
3. 补液量外科手术过程中,患者的代谢状态会发生变化,需要合理补充失去的液体。
补液量的计算需要根据患者的体重、血压、尿量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估,避免过度或不足补液引起的并发症。
4. 补液质量外科补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和患者的恢复情况。
常见的补液质量问题包括细菌污染、渗透压不平衡、渗透性脑病等,需要严格控制补液质量,确保患者安全。
二、补液需要注意的事项1. 补液监测外科手术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电解质和血红蛋白等指标,及时调整补液方案,避免补液不当引起的并发症。
2. 补液时间外科手术的时间通常较长,补液时间需要根据手术情况进行合理安排,避免手术中断或缺乏持续补液导致的并发症。
3. 补液污染外科手术过程中,补液管路和容器的清洁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使用无菌的材料和设备,避免补液污染引起的感染性并发症。
4. 补液稳定性外科手术过程中,需要选择稳定性好的补液药物和溶液,避免因药物分解或溶液变质引起的并发症。
总结回顾:外科补液的原则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对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补液过程中,需要根据补液种类、速度、量和质量等原则进行严格控制,并重点关注补液监测、时间、污染和稳定性等事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液方法及原则补液以口服最为安全应尽量口服补液不能口服补液或病情
危重者则需静脉补液并注意先盐后糖高渗性失水者例外先晶后胶先快后慢应先改善机体缺水缺钠后减慢滴速防心肺负担加剧液种交替避免长时间补充单一液体引起新的失衡尿畅补钾每日尿量超过40ML/H补钾较为安全如病人失液过多或休克者应不论补钾原则首要遵医嘱扩充血容量如心肺等器官功能障碍者或静脉滴注高渗盐水或经静脉特殊给药如钾盐,脂肪乳剂,血管活性药物等应减慢滴速不可过快
补钾四原则
口服补钾最为安全不能口服补钾或经静脉滴注的患者应注意(尿少不补钾尿量超过40ML/H补钾较为安全浓度不宜过高静脉滴注氯化钾是安全给药浓度不宜超过% 滴注不过快超过60滴每分严禁静脉推注总量不过大每日不能超过6-8G对严重低钾者应在心电监护下提升血清钾水平
休克的病情观察
意识与精神若神志清醒着则说明循环血量足够若出现烦躁不安表情淡漠嗜睡瞻望甚至昏迷则说明细胞缺血缺氧以致脑功能障碍
生命体征休克者脉搏细速呼吸急促收缩压<90MMOL 脉压0次每分表示休克存在呼吸大于30或小于8表示病情危重多数休克病人体温偏低而感染性休克常伴高热
皮肤色泽和温度休克病人皮肤和口唇粘膜苍白发绀黄斑状或瘀斑四肢湿冷
尿量每日尿量少于20表示血容量不足少于17表示尿比重低而固定者表明已发生急性肾衰竭
辅助动态监测监测血尿粪便常规血生化指标
术后活动目的
可增加肺活量肺的扩张和分泌物的排出预防肺部并发症促进血液循环利于伤口愈合防止压疮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有利于胃肠道蠕动防止腹泻及肠粘连促进膀胱功能恢复防止尿潴留
术后活动方式
术后麻醉清醒病人鼓励床上活动包括深呼吸活动四肢和翻身术后1到2日可实行离床活动嘱病人坐于床沿双腿下垂而后站立稍作走动以后根据病人情况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时间随时观察病人情况不可随便离开病人活动时注意保暖重症病人或特殊制动的病人根据病情要求制定活动时间不可过早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肺不张及肺部感染术前做好呼吸道准备全麻手术拔管前应先吸净气管内的分泌物术后去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和口腔分泌物的误吸鼓励病人有效咳嗽深呼吸可行体味引流或雾化吸入胸腹部包扎宽松适宜注意口腔的清洁与保暖
泌尿系统感染术后预防和机制治疗尿储留是感染的主要措施感染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排尿应在1500以上保持尿路通畅根据细菌药敏
试验给予有效抗生素治疗若残余尿量在50以上应安置留置导尿病遵守无菌原则
深静脉血栓形成抬高下肢积极下肢活动穿弹力袜等可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术后补充足够的水可降低血液粘滞度应用电充气袖带挤压腓肠肌被动按摩都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包扎注意事项
病人应取舒适坐位或卧位扶托肢体保持功能位置
绷带应选取宽度适宜的污染潮湿的绷带不宜饲用
肢体骨隆突或凹陷处如内外裸及腹股沟等处应垫好衬垫在包扎
包扎四肢应在远心端开始尽量露出指利于观察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包扎是用力均匀松紧适宜动作轻快要求牢固舒适整齐美观
每包扎一周压住前周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爆炸开始于终了均需环绕两周需正价绷带时可将两端重叠6厘米包扎完毕用胶布粘贴固定或将末端撕开打结在外侧肢
基本包扎法
环形法多用于包扎开始结束时
蛇形发多用于临时固定敷料或夹板
螺旋形法用于躯干和四肢
反螺旋形法用于包扎经纬不一致的小腿和前臂
回返形法用以包扎头顶和残肢端
8字形法用于包扎肘部膝部腹股沟足跟足背肩手掌手指等处
T N M分期法
T肿瘤大小几浸润范围 N淋巴结受累情况 M 远处转移
癌症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预防病因目的是消除或减少可能致癌的有害因素
二级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目的是降低癌症的死亡率
三级预防康复预防目的是提高生存质量减轻疼痛延长寿命
颈部手术治疗要点
呼吸困难和窒息是手术治疗最严重的并发症
甲状腺危象术后高热38度脉快而弱超过120次每分出现烦躁不安瞻望甚至昏迷伴有呕吐及水样便腹泻常危及病人生命及时给与治疗
喉返神经损伤一侧喉返神经损伤可导致声嘶两侧喉反损伤发生声带麻痹引起失音或呼吸困难和窒息
喉上神经损伤损伤喉上神经外侧肢运动支引起声带松弛病人音调降低易误吸而诱发反射性呛咳
手足抽搐手术中误伤甲状旁腺
脑脊液外漏的护理措施
绝对卧床休息屁【平卧位头抬高15-20 促进漏口封闭
保持鼻腔外耳道口腔清洁应2-3次清洁消毒
严禁阻塞鼻腔耳道严禁耳鼻滴药冲洗严禁经鼻吸痰或吸氧
避免用力打喷嚏咳嗽用力排便以防脑脊液逆流
观察和记录脑脊液出量
两个疝的区别
小脑幕切迹疝在颅内高压的基础上出现进行性的意识障碍患侧瞳孔缩小后逐渐扩大对侧肢体瘫痪生命体征紊乱最后呼吸心跳停止
枕骨大孔疝病情变化快剧烈头痛呕吐频繁颈项强直生命体征改善显着而意识障碍和瞳孔变化出现较晚因延髓和呼吸中枢受压可突然出现呼吸心跳停搏死亡
手术日晨的护理
观察和记录生命体征检查手术备皮是否符合要求若发现高热或其它病情变化应报告医师是否延期手术
排空小便下腹部和盆腔手术应在手术前4小时安置留置导尿管
胃肠道和上腹部大手术应安置胃管
术前半小时遵医嘱给术前药物
取下病人义齿发夹手表等贵重物品和钱物交由护士长保管
准备手术中的用物如病例CTmri片 X线片引流瓶药物等再用平车吐送病人时应并带到手术室
准跌术后监护室
尿细菌定量培养的注意事项
在应用抗生素之前或停用抗生素5日之后留取尿标本
取清晨第一次(尿液在膀胱内停留6到8H以上)的清洁新鲜的中段尿送检
留取尿标本
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充分清洗会阴部消毒尿道口用无菌实验留取中段尿并在1H内细菌培养或加防腐剂冷藏保存
尿标本中误混入消毒药液女性病人留尿时注意避开月经期防止阴道分泌物及经血混入
脑疝观察紧急处理
若病人出现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血压升高脉搏宏达呼吸不规则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及两侧瞳孔不等大
常为脑疝先兆表现一旦出现立即报告医师
紧急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生根后坠和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