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提出问题

合集下载

谈小学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谈小学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谈小学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作者:陈国政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6年第02期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小学数学也是如此。

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在运用的过程中,让学生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体会学习的快乐,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因此,应该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数学问题。

教师应及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尝试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传统的数学观将数学看成一套已完成的严密的数学结论体系,而教师又大都停留在忠实地教“教科书”,这就最终导致数学严重脱离实际,脱离学生生活。

建构主义数学观认为,数学是一个活的、动态的、开放的数学活动,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促进学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促进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

以此为出发点,在设计课程内容时,要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的联系,让数学走进生活,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教材的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

基于以上认识,在教学中笔者力求联系生活进行教学,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以下几种联系生活学数学的方法。

一、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就迈出第一步。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关键是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去激发学生创新欲望.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就在我身边,数学的作用真大。

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发现前人已发现数学问题,对学生来说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二、在生活中去捕捉素材教师在数学中要善于捕捉“生活素材”,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特别应善于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为让学生感兴趣、活生生的题目,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

如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学生计算粉刷自己所在教室的总面积。

从生活中学习数学

从生活中学习数学

从生活中学习数学长期以来,数学教学忽视了教学本身的人文因素,脱离了学生个体,过分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

因此,数学课堂往往与单调、枯燥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厌学,教师厌教。

新课标提出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随着数学教学改革的深入,传统的、机械的、单一的教学的局限性已越来越明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内容,彻底地解除学生的束缚,让数学问题走进生活。

如我在教学25-17+15等加减混合运算时,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去解答此类。

我让学生这样思考:一辆车上有25个座位,正好坐满了,到站时,有17人下车,15人上车,这样车上就空出2个座位,一共有:25-2=23(人)。

再如,小明去商店买乒乓球,要16个,柜台上有两盒子乒乓球,一号盒里有9个,二号盒里有20个,问给小明拿出16个后,还剩多少?照以往的教法,是先求共有多少个?9+20=29(个)。

再求剩多少个?29-16=13(个),综合算式:9+20-16=13(个)。

在新课改理念引导下,学生结合实际经验,广开思路,从不同角度寻求答案,一生答:我是这么想的,从2号盒中直接拿出16个,2号盒还剩4个,加上1号盒9个,共13个。

一生答:我是这样想的,16分成9和7,1号盒有9个,再从2号盒拿出7个,这样还剩下13个。

一生这样想,16分成10和6,从2号盒拿出10个还剩10个,从1号盒拿出6个,还剩3个,共剩10+3=13(个)。

学生解法灵活多样,思路清晰,体现了新课改标准中强调的:“数学活动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学生能通过自主探究,充分发表自己个性的感受和见解。

二、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新课程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口、眼、手、脑的有机结合,是全方位的活动。

课堂教学应当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探究和发展的过程,我们应调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用数学眼光来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做到生活问题数学化。

一年级数学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年级数学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年级数学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刚刚踏入数学的大门,学会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这不仅能帮助他们理解数学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提出问题的方法1、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引导一年级的孩子多观察周围的事物,比如数一数家里有几口人,桌子上有几个苹果,上学路上看到了几辆汽车等等。

从这些简单的生活场景中,让孩子发现数学的存在,并鼓励他们提出相关的问题,比如“如果再买两个苹果,桌上会有几个苹果?”2、利用图画和故事给孩子展示一些有趣的数学图画或者讲数学相关的小故事,让他们从图中或者故事里找到数学元素,并尝试提出问题。

比如看到一幅小兔子采蘑菇的图画,孩子可能会问“小兔子一共采了多少个蘑菇?”3、对比不同的数量拿出一些物品,让孩子比较数量的多少,然后引导他们提出问题。

比如有两堆积木,一堆 5 块,一堆 8 块,孩子可能会问“哪一堆积木更多?多多少块?”4、从游戏中发现问题通过玩数学游戏,如猜数字、数字接龙等,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在游戏中提出问题。

比如在猜数字游戏中,孩子可能会问“这个数字比 10 大还是小?”二、解决问题的方法1、数一数对于简单的数量问题,让孩子通过数一数的方法来解决。

比如要知道书包里有几本书,就一本一本地数出来。

2、画图形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可以引导孩子通过画图形的方式来解决。

比如“小明有 3 个苹果,小红的苹果比小明多 2 个,小红有几个苹果?”孩子可以先画3 个圆代表小明的苹果,然后再画2 个圆代表多出来的,最后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圆。

3、用简单的加减法当孩子对加减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可以运用加减法来解决问题。

比如“树上有 5 只鸟,飞走了 2 只,还剩下几只鸟?”就可以用 5 2 = 3 来解决。

4、分步骤思考对于稍微复杂一点的问题,帮助孩子分步骤思考。

比如“妈妈买了 8 个苹果,小明吃了 2 个,爸爸吃了 3 个,还剩下几个?”可以先让孩子算出小明和爸爸一共吃了多少个(2 + 3 = 5 个),再用总数减去吃掉的(8 5 = 3 个)。

数学之美小论文就是:通过对身边或日常生活中的

数学之美小论文就是:通过对身边或日常生活中的

数学之美小论文就是:通过对身边或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观察入手,发现一个问题,用数学的语言进行阐述,最终解决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常见的形式有二:第一: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想对身边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现象或一件事去认真观察,从中发现一个数学问题并提出问题,利用数学知识推理论证,形成建模(解决方法),最终解决实际问题得到结论。

所有这些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来,展示给大家,沟通交流。

第二:将一些数学符号、数学公式、数学知识的特征等,进行艺术加工,充分想象,艺术化地展示给人们,让大家体会到数学之美。

四、“数学之美”小论文举例(1)使衣服更干净的方法数学课上,老师常常说学习数学要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昨天,我在卫生间里看见了妈妈浸泡在池子里的衣服,我突然想到了两种洗衣的方法,那种方法更省水又更能使衣服更加的干净呢?第一种:取一盆水大约10千克,一件衣服放到盆里洗,假设有10克的污渍,洗后污渍全部溶解到了水里,盆里1千克水有1克的污渍,就是污渍和水的比例是1:1000,衣服洗后,如果拧干的衣服里含有500克水,这说明衣服上还有0.5克污渍。

第二种:把10千克的水分两盆装,那么一盆就有5千克水。

把同样的衣服放5千克的水中,假设10克的污渍洗后溶解水中,那么1千克水中含有2克的污渍,就是污渍和水的比的1:500,由于衣服拧完后含水500克,因而其中含有1克的污渍;再把这件洗过的衣服当如第二盆水中洗,第二盆里的水与湿衣服的水共有5.5千克,这时,5.5千克水中含污渍1克,含污渍率为1克:5.5千克,这时,5.5千克水中含污渍1克,含污渍率为1克:5.5千克=1:5500,这样把衣服洗后拧干,衣服上做含的500克水中只含有不到0.1克的污渍了。

如果洗时都放入5克洗衣粉,用第一种方法洗,洗衣粉与水的比是1:2000,用第二种方法洗,洗衣粉与水的比是1:1000,因此用第二种方法洗更容易使衣服的污渍祛除,使衣服更快洗净,并且洗后洗衣粉的残留量也少。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优秀8篇)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优秀8篇)

我上了一节《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复习课,下面是我从几方面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的深刻反思:一、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数学产生于生活实践,又随着生活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在《新课标》中也提出要求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

因此我在讲授《圆周长和面积》复习课时,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出示了圆形花坛的图片,设计了在花坛周围铺一条小路求小路的面积这样的问题,创设了与学生十分贴近的生活情景,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小组合作,归纳数学规律。

三、开发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应注意从实际生活和生产中挖掘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解决问题中唤起学习数学的热情。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问题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四、加强基础练习本节课的讲授,我感觉学生对习题的理解分析能力都有所提高,但最基础的计算成了问题,存在着计算速度慢和准确率不高的问题,使我感到自己应该在计算方面加大力度。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感到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自己应该做生活的有心人,积极寻找生活素材,把它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一、对教材内容安排的思考及处理课前在教研时,主要对北师大版教材中第31页的内容进行了研讨,探讨了教材呈现的目的和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该怎么更好地处理。

而我主要是这样处理的:通过对两个表格的观察,引导学生发现他们共同的特点:一个数随另一个的变化而变化,并且是一个数增加,另一个减少。

但两个表格中两个量的变化规律不同,表(1)是两个加数的和变不变,表(2)是两个因数的积不变。

这样学生在引入、学习、练习中不断深入去读懂这两个表,充分利用教材,感觉到“反比例”的特点及意义的学习更水到渠成了。

二、构建探究式学习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课堂教学中,我最大限度地给了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数学生活中的数学日记简短 关于数学的数学日记【优秀4篇】

数学生活中的数学日记简短 关于数学的数学日记【优秀4篇】

数学生活中的数学日记简短关于数学的数学日记【优秀4篇】2023年数学生活中的数学日记简短篇一透过这次网上的研修学习我接触到了专家学者们的教育新理念学习了不少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同时还与班内的一线教师们进行了充分的交流。

收获颇多感触较深的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教学底蕴的不足因此能够说这次网上研修来的很及时网上研修资料很深刻网上研修的效果将影响深远。

作为教师的我深深感到学习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立足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用心实践新课改铺设好自己的专业化发展之路。

网上研修学习很快就要结束了我个人感觉在这次学习中收获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好数学的前提首先教师要尊重、关心、信任学生。

尊重、关心、信任学生和学生友好相处是营造和谐课堂氛围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构成一种稳定持续的关系不仅仅是在知识、潜力上的交往也是情感心灵上的沟通、交流首要的是教师要对学生关心、信任、尊重。

2、立足课堂在实践中提升自身价值课堂是教师体现自身价值的主阵地我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我将自己的爱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

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将所学的新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立足“用活新老教材实践新理念。

”力求让我的数学教学更具特色构成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同时作为班主任的我深深懂得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都会对学生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

思想教育要常抓不懈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和礼貌行为习惯等。

3、教学中时刻不忘培养学生的自学潜力自学潜力对学生来讲不是不可拥有的潜力但在实际上多数同学仍然存在依靠的心理因此我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自学潜力。

引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在学生取得点滴成绩时予以表扬让他们觉得自己能行。

有了自信心他们对难题就有了挑战性就会用心主动进行阅读学习。

真正的合作学习是组内每一个人都能在相互启发相互点拨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个人都能与大家分享思维成果分享学习成果的体验和收获。

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知识文库 第6期122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郭振发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不仅对教师提出新的更为全面的要求,同时对学生也有更高的要求,小学生不仅要接受教师对知识的讲解,更要善于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和探索问题。

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10岁左右的儿童已基本具备了形象思维的能力,并成长着逻辑思维的绿荫。

”就是说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另一方面,因为小学四年级学生还处于儿童阶段,他们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感,他们实际生活的周围的许多因素都是促使他们投入很大热情去观察探索的驱动器,基于此种原因,培养小学四年级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目前小学四年级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的数学情景根据小学四年级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创设与学生现实生活贴近的真实的数学情境,逐渐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数学情境来激发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在讲到整数乘除运算这节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大家日常生活都会遇到的问题:有一次,我作为班主任,带领大家组织去夏令营,一共有33个人参加,门票是20元每人,当时我是带了560块钱去的、期间有10名同学要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3个人。

同学们现在思考一下老师带的钱有问题吗?我们应该最少租多少条船呢?你打算怎么安排呢?这样,通过类似的生活化数学情景,学生体会到了运用自己的数学知识去解决难题的快感,进一步的了解到学习好数学知识的价值。

那么接下来教师进行点拨:老师带560块钱有没有问题呢?很显然我们这里要用到我们刚刚学习过的整数的乘法,33×20=660>560所以,老师带560块钱是不够用的;在划船问题上,我们要用到除法,10÷3=3余1,很显然我们至少要租4只船。

这样,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凭借自己的数学知识积累,通过自己的探讨和思考所获得的知识印象才更深,记得才更加牢固!此外,这种由师生共同创设贴近生活的双边实践活动的氛围,学生参与程度高,学生智力活动的潜力得到有效的挖掘和体现,从而培养了学生展开自主研究性学习的意识!总之,贴近生活的数学情景能有效的激发出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联系生活实际 提高数学水平

联系生活实际  提高数学水平

联系生活实际提高数学水平
我们可以通过购物时的折扣计算来联系生活实际,提高数学水平。

在购物时,我们常常需要计算商品的实际价格,促销商品的折扣率等。

这就需要我们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百分比计算、比较大小等。

某商品原价100元,打8折之后的价格是多少?如果再满200元减50元,那么购买两件商品后的总价是多少?通过这样的实际问题,我们可以锻炼自己的计算能力,提高数学水平。

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测量和计算来联系生活实际,提高数学水平。

在做饭、装修、运动等方面,我们经常需要进行测量和计算,例如计算食材的比例、房间的面积、运动的时间和距离等。

这些都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如长度、面积、体积、时间、速度等的计算方法。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不仅可以提高数学水平,还可以让数学知识得到更好的应用和理解。

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统计和概率问题来联系生活实际,提高数学水平。

在做调查、分析数据、预测结果等方面,我们需要运用统计学和概率论的知识。

通过一份问卷调查结果来分析调查对象的特征和倾向,通过历史数据来预测未来的趋势和可能性等。

通过这些实际问题,我们不仅可以提高数学水平,还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统计学和概率论的知识,为我们的决策和判断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我们可以更加直观、有趣地学习数学,提高数学水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购物折扣、测量计算、金融理财、统计概率等方面的问题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让数学不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而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的有趣工具和方法。

让我们认真对待身边的一切数学问题,让数学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让我们的数学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试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黑水县麻窝乡中心校俄木学卞玉海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最终又运用于生活实践中。

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数学教学生活化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有机结合起来显得非常重要。

我们要从生活实践中去,不断地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让学生深入到课外广阔的天地,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学习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现象,努力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力图体现“生活------数学------生活”的目的。

一、创设“生活情境”的教学模式。

学生经过课堂学习,虽然也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都是已经过加工并处理的问题。

只有真正地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才能够真正达到数学生活化。

例如:在学习《人民币的认识》后。

课后我让学生自己去商店、小卖部、去收集有关的“贵、便宜、打折”等数据、文字资料。

并根据素材自己编写应用题。

结果很多学生纷纷深入到商店、超市中去了解各种商品的价格。

通过了解各种商品的促销情况,根据自己调查的数据与事例,编写成“打折扣”应用题。

例如:{学生一}某商场开展促销家用电器活动,电视机原价每台1200元,打折后980元每台,打折多少钱?{学生二}一支牙膏现价9.8元,打折3.2元,牙膏原价是多少钱?二、创设“学生操作情境”教学模式,开展生活研究活动。

1、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数学有关。

例如:通过人们“切分西瓜”的活动,可以认识到丰富的几何图形、分数的初步认识等。

2、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操作,体验参与数学学习过程的快乐。

组织学生到市场、商店去购买生活必须品、购买衣服,裤子、鞋等活动。

让学生了解“贵、便宜、打折、降价”等数学术语。

通过这样的课外活动设计,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亲身体验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乐趣。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问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并将其与学习联系起来?

如何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并将其与学习联系起来?

如何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并将其与学习联系起来?在生活中突然发现数学,让学习更生动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生活中如影随行。

如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创新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教育专家的角度,探讨如何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并将其与学习紧密相连。

一、将生活情境融入数学教学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相结合,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讲解几何图形时,可以借用生活中最常见的物体,如圆形餐盘、正方形窗户、三角形屋顶等,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图形,并表述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讲解概率时,可以依靠掷骰子、抽奖等游戏,让学生体验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尝试运用数学知识进行预测和分析。

二、鼓励学生深入思考数学学习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更需要学生积极思考和深入探究。

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并尝试用数学知识解释和分析,可以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超市的商品摆放,分析其背后的数学原理;可以鼓励学生计算家中水电气消耗,并寻找节省用水的方法;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建筑物的设计,理解其结构和美学原理。

三、利用生活中的数学工具生活中充满了数学工具,比如钟表、日历、地图、手机等。

利用这些工具,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例如,可以通过钟表学习时间单位的换算;可以通过日历学习日期的计算;可以通过地图学习比例和方位;可以通过手机计算器进行各种数学运算。

四、鼓励学生参与数学实践将数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可以用数学知识设计游戏、制作手工、规划旅行等。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鼓励学生进行数学观察和实验鼓励学生采用数学实验的方法,可以培养和训练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数据收集、分析和总结,并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从生活中感悟数学-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从生活中感悟数学-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从生活中感悟数学: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将学习活动介入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

一、创设生活情境,乐于提出问题生活是数学的宝库。

创设生活情境,就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生活,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有趣,变畏惧为亲切,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热情。

如,教学“用三步计算解答的问题”时,教师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秋天来了,学校决定组织同学们去天目湖郊游,郊游前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呢?当学生提到要准备食物时,教师出示下列表格:问:如果从中选择两种喜欢的食品,每种可买一件或多件,应该怎样选购。

由于这一情境在所买物品种类和数量上给学生自由选择的余地,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学生就能提出不同的问题,自主解决问题。

汇报交流时,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买2瓶八宝粥和5根火腿肠一共多少钱。

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买2盒牛奶比买2罐椰子汁便宜多少钱。

同样是有营养的饮料,我选择买牛奶,剩下的钱还能买2个面包,多合算……数学源于生活,将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购物情境中自主提问,理解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摒弃单纯分析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的做法,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捕捉生活素材,帮助理解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材正由原来的系统严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相对不密切向学生的实际生活靠拢,从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感悟到数学,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高不可及。

计量单位的教学过去常常是只满足于让学生记背进率,会做简单的换算,学生缺乏真实的体验,所以对某个计量单位表示的事物的多寡,一直是模糊的。

因此,在教学“千米和吨的认识”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下面是一位同学的日记,请你用数学的‘眼光’去读。

一年级数学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年级数学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年级数学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刚开始接触数学,所以需要用一些简单易懂的方式来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法:
1. 实物教学:使用实物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数量和形状的概念。

例如,教孩子数数时,可以用糖果或小珠子;教形状时,可以用积木或拼图。

2. 图片和故事教学:通过图片和故事,可以引导孩子观察并发现问题。

比如,展示一张有各种物品的图片,让孩子找出哪些物品是圆形的,哪些是方形的。

3. 动手实践:让孩子通过动手实践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比如,教加减法时,可以用小球或图形来演示,让孩子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

4. 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比如,购物时计算找零、比较物品的价格等。

5. 逐步引导问题:对于复杂的问题,可以逐步引导孩子提问和思考。

比如,如果问“你有5个苹果,吃了2个,还剩几个?”孩子可能不知道如何回答。

可以逐步引导:“你有几个苹果?”,“你吃掉了几个苹果?”最后再问“还剩下几个苹果?”。

6. 鼓励开放性问题:除了传统的数学问题,也可以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激发孩子的思考。

比如,“你觉得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会用到加减法?”
7. 建立数学思维:教孩子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思考问题。

比如,比较大小、分类、找规律等。

8. 反馈和鼓励:对孩子的问题和答案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让他们更有信心和兴趣去提问和学习。

通过这些方法,一年级的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还能逐渐培养出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生活中发现数学

在生活中发现数学

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在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无论是在日常的购物和理财中,还是在工作和学习中,数学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很多人可能觉得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与自己的生活无关,但其实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时不在,只要留心观察,就能发现数学的美妙之处。

让我们来看看在日常购物中,数学是如何应用的。

每当我们去超市购物时,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优惠活动,比如买一送一、满减等等。

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数学来计算,确定最划算的购买方式。

如果一件商品原价100元,现在满减优惠满200减50,那么我们就需要用到数学知识来计算出最终的价格是多少。

我们还需要计算每种商品的单价,比较不同品牌和不同包装的商品哪个更划算。

通过这些日常的购物计算,我们不仅能够省钱,还能够锻炼我们的数学能力。

而在理财方面,数学也是至关重要的。

无论是计算每个月的开销和收入,还是进行投资和理财规划,都需要用到数学知识。

我们要计算每月的生活费用占总收入的比例,就需要用到百分数、比例、和平均数等数学知识。

再我们要计算投资的回报率,就需要用到复利公式和利息的计算等数学知识。

只有懂得用数学来管理我们的财务,才能够更好地规划我们的未来。

在工作和学习中,数学更是不可或缺的。

无论是在科学研究还是在工程设计中,都需要用到数学知识来进行计算和推导。

比如在物理学中,运用数学来描述自然界的规律和定律;在工程设计中,利用数学来进行结构分析和优化设计。

而在学习中,数学也是连接各种学科的桥梁,比如物理、化学、经济学等,都需要用到数学来建立模型和解决问题。

掌握数学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更加得心应手,还可以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数学还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现着一些美妙的现象和规律。

花瓣的排列数目往往是以斐波那契数列来组成的;壳牌的螺线形状是以黄金分割比例来构成的;彩虹的光谱是以频率和波长的数学规律来解释的。

这些都是数学在自然界中的应用,展现出了数学的美妙和神秘之处。

通过观察和认识这些现象,不仅可以增加我们对数学的兴趣,还可以启发我们对数学的探索。

用数学眼光发现生活问题,解决生活问题

用数学眼光发现生活问题,解决生活问题

用数学眼光发现生活问题,解决生活问题荷兰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认为:“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也更多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觉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更积极地引导学生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以更好的拓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一年级新学期第一节课,我做了这样的设计:新学期开始了,同学们走进校园,你们会看到马路两旁摆放的鲜花,你们知道每一旁有多少盆花吗?两旁一共有多少盆花吗?这样利用身边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接着我说:“今天,同学们刚来学校,你们知道我们班男女各有多少名?全班共有多少名同学?全校共有多少名同学?”我想,同学们对这些问题不是很清楚,我们就要不断地学习,从中了解到同学们会计算出来。

这就是我们的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学们有信心学好吗?通过我的启发性的谈话,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了数学。

在教“数的认识”时,我让学生说出自己家的电话号码,自己的座位号,今天是几月几日星期几?你家住几号楼几单元几层几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常常有数学存在。

通过这样的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数学教学的现实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了喜欢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二、再现生活情景,体会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情境”让学生在再现生活情境中体会数学。

在教学“角”的概念时,我们可借助同学们都熟悉的钟表、墙角等生活素材,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提出问题:角有几个顶点?什么叫角的边?角有几种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通过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爱数学,达到乐中学,学中乐。

四年级上册数学日记自己发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年级上册数学日记自己发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年级上册数学日记
这是一个乌云笼罩而不下雨的一天,风,趁人之危,吹了N股大风,我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

今天数学课上老师把昨天的作业拿来讲,我们拿出了作业。

老师一题题地给我们讲,正当讲到作业第95面第8题的时候,我十分激动。

因为这是我自己想出来另一种方法的难题,我迫不及待,着急着,希望老师能点我,让全班同学听我的方法。

可老师并没有点我回答,本来我以为只有一种方法,可听了同学的,我得到了多种答案。

这时我终于忍不住举起了小手,"老师","老师"。

"我还有一种好方法。

"这时老师点了我,我不像别人一样,分成绿草、红花、黄花……我走到黑板旁,感觉自己是个老师一样又不敢大声说,所以,我站在黑板旁用沙哑的声音说:"我的方法是把它们画成一个十字形,把它们分为4等分,我们可以发现每份的绿草正好是一半的面积……说完后,我松了一口气。

今天,我对自己的想法包括答案都感到很自豪,这一道小小的数学题竟然有如此多,如此巧妙的方法。

数学既锻炼我们的智力,让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还让我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创设好情景,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年级数学教学随笔: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由数学网提供,欢迎学习。

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随着数学新课程培养目标的变化,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编写体例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实现了观念的更新,特别是将“应用题”转变为“解决问题”。

以往的应用题教学主要是根据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用文字、语言、图形叙述出一些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运用四则运算求出未知数量的数学题。

而解决问题教学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更加开放,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

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不仅是名称上的改变,在内容结构上,也将其拆分到加、减、乘、除等基本的运算之中,在呈现形式上也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

解决问题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巩固学生数学知识技能,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解决问题的教学可以按以下三步展开:第一步:创设情景导提问“解决问题”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创设好情景,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从新旧知识的对比中找问题很多数学问题是建立在一个或几个数学概念的基础上的,因此,每当有新概念、新知识出现时,我就引导学生首先了解哪些是新知识、哪些是旧知识,并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比较寻找问题。

如:①准备题:“三年级栽树56 棵,四年级栽的棵数是三年级的2倍。

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学生独立解答)②新例题:“三年级栽树56 棵,四年级栽的棵数是三年级的2倍,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 棵。

五年级栽树多少棵?”通过比较这两道题之间的联系,学生很快找出了它们前两个条件相同,我于是引导他们比较二者之间的不同点。

活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活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活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摘要: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知识的应用能力是当今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之一,教师应该通过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特别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后续更好的进行数学学习。

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进行了简单的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问题应用策略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教学的重点也与从前大不相同,传统教育中数学教学只是单纯教导学生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做题能力,而现行教学要求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数学作为一门抽象而且具有一定复杂程度的学科,往往是小学教育中的重点和难点。

所以教师可以将生活与数学结合起来,运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一、挖掘教材生活元素,增强学生实践意识小学数学教材中含有丰富的生活元素,教师教学的时候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将生活知识渗透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教导学生有意识的学习教材中的生活知识,通过带领学生学习教材中的生活知识,学生会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性,会在学习中增强自己的实践意识,会更乐于参与到教学中提升自己的应用能力。

实践意识的提高会让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以学到的数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论证,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提升自己的数学应用能力。

例如,本人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会强调教材中与生活相关的部分,灵活运用教材中的生活内容提升学生的实践意识.在进行《千克、克、吨》的教学时,教材中有“4个苹果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洗衣粉的重量是每袋400克”、“一辆吊车可以吊起来8吨中的物品”等等实例,通过这些与生活相关的例子学生就会对千克、克、吨的概念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就会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

根据教材内容我提出问题:“那么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到千克、克、吨单位的例子呢?”,学生就会结合生活积极思考,探索生活中有关的场景。

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数学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致力于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由此可见,我们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能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数学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从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数学的意义与价值.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敢于放开学生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引向课外,引领、激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

1.重组教材,挖掘生活化的素材数学概念、性质、定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若让学生直接理解,肯定会存在很大困难,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实物、模型、教具、教学软件等丰富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具体事物进行动手操作,使他们获得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具体经验,通过自己的直观形象地思维来形成对概念、性质、定理的理解,而不是通过机械重复,记住教师讲述的那些关于概念、性质的现成解释,这样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才是全面的、清晰的、牢固的。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时,可从学生熟悉的折纸活动开始,对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圆形这些纸张沿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这便是"轴对称图形",通过操作,进而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为了加深理解,可让学生以互相提问的方式列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比如:数字、字母、汉字等),学生通过这种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2.质疑讨论,唤醒学生的数学意识我曾经让学生质疑讨论这样的问题:你能否找到不用数学知识的人?你能否找到不用数学知识的一天?两个质疑,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讨论的热情极其高涨,兴趣盎然地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譬如,买、卖东西,度量长度,去银行办理储蓄业务,查收各住户水电费用等,这些便利用了算术及统计学知识.还有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学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或估算一下外出旅游要带多少钱,才够回来,等等.此外,生活中的一些图案的设计,地板砖的铺设以及造型各异的建筑物等,则用到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及平面图形的密铺,黄金分割等知识……通过同学们的激烈争议,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无法找到不用数学知识的人和不用数学知识的一天,从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数学可以为生活服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数学的目的与意义,树立起他们学好数学的决心,唤醒学生沉睡的数学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会提问
一节数学课的教学体会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

由于在近一周时间的教学中,发现学生普遍缺少从生活中提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设计第一课时的教学时,便有意加强这方面的针对性训练,大胆改进了教学设计方案。

组织教学时,首先给学生出示了一幅大信息量的图画,即教材第9页的大插图,鼓励学生认真看图,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对于这种漫无目的的教学,绝大部分同学不适应,不知教师说的意思,没有快速进入状态。

发现这种情况后,我及时实施课堂调控和干预,在黑板左半部分写下了一行字:“五年级有个班、班有人、班有人”,很快,孩子们开始发言了,答案呈现出来,孩子们脸上露出了笑容。

随后,让孩子们继续发现数学信息,六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一年级、二年级各班的人数也整体地列了出来。

第一个环节成功了,我用“在发现这些信息的基础上,谁能提出你想知道的数学问题呢?”一句话又把大家推到了第二个环节,预想中的小问题也就出来了:“五年级一共多少人?”、“六年级一共多少人?”、“三年级一共多少人?”……
与此同时,预想之外的问题也出来了:“五(2)班比五(1)班多多少人?”、“六(2)班比六(1)班多多少人?”……
既然出现了,就得正视,就得调整教学。

于是,我抓住这个关键,跟同学们一起探讨“多多少?”的叙述,形成基本的观点和共识:多一些的在前,少一些的在后。

然后,再次激疑,让孩子们换说法“少多少?”,孩子们经过尝试后,大都能够正确叙述了。

这个时候,及时收拢同学们的思路,开始解决问题。

把黑板上排列有序的数据再次重申,让学生尝试口算,说思路。

巡视中发现,跟预料不一样的是,同学们由于受学过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竖式计算方法的影响,口算的时候,都习惯于“十位加十位、个位加个位”。

而且,绝大部分知道“满十进一”,错误比例不大。

对这种算法,不用过多讲解,老师的作用就是提醒大家注意“满十进一”。

在此基础上,鼓励大家思考别的思路,简要点拨“先加整十再加零头”。

部分同学可以学会,还有部分同学不太熟练。

学生有了思路,能够进行简单口算,还没有完成既定教学任务。

随后,便从规范书写的解读进行指导和训练。

老师示范:“41+42=83(人)答:五年级一共有83人。

”,学生练习(第10页“做一做”),达成效果也比较好。

至此,本课时教学任务基本完成。

时间略有结余,安排学生阅读教材,再次巩固所学新知。

鉴于时间原因,找出的问题不予全部解决(“多多少?”和“少多少?”),鼓励学生自主尝试。

激发持久兴趣,给后续学习留下悬念。

总体上看,本节课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认知习惯,能够达成教学目标。

让学生从多组数据中发现数学信息,整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教学意图达成,学生能力得到培养。

示范和
强调解题格式,强化了学生的解题规范,提升了书写和表述水平。

口算训练从整体计算能力训练的高度把握,虽然“先加整十再加零头”的方法突出不够,甚至有所忽略,但按数位原则进行计算的方法大面积能够掌握,于教学无大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