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李凝幽居

合集下载

《题李凝幽居》翻译赏析锦集十篇

《题李凝幽居》翻译赏析锦集十篇

《题李凝幽居》翻译赏析锦集十篇篇1:《题李凝幽居》翻译赏析《题李凝幽居》翻译赏析《题李凝幽居》作者是唐朝文学家贾岛。

其全文古诗如下: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前言】《题李凝幽居》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

此诗虽只是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却因诗人出神入化的语言,而变得别具韵致。

诗人以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等寻常景物,以及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寻常行事,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全诗语言质朴简练,而又韵味醇厚,充分体现了贾岛“清真僻苦”的诗风。

其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历来脍炙人口。

【注释】⑴李凝:诗人的友人,也是一个隐者,其生平事迹不详。

⑵少(shǎo):不多。

邻并:邻居。

⑶池边:亦作“池中”。

⑷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⑸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

这里指石根云气。

⑹去:离开。

⑺幽期:时间非常漫长。

负言:指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的意思。

【翻译】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院。

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

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

我暂时离开这里但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赏析】《题李凝幽居》这是一首描写诗人访友人李凝未遇的小诗,其具体创作时间难考证。

据诗意可知,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等他到达李凝居所时,已经天黑。

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的小鸟。

不巧,这天李凝不在家。

于是贾岛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

这首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

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

贾岛《题李凝幽居》原文、译文及赏析

贾岛《题李凝幽居》原文、译文及赏析

贾岛《题李凝幽居》原文、译文及赏析《题李凝幽居》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

此诗虽只是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却因诗人出神入化的语言,而变得别具韵致。

下面我们来看看吧。

《题李凝幽居》原文唐代: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译文及注释译文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

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

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

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注释⑴少(shǎo):不多。

⑵池边:一作“池中”。

⑶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⑷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

这里指石根云气。

⑸幽期:时间非常漫长。

负言:指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的意思。

赏析这首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

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

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分。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

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

诗人当然不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

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

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

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

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

“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

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题李凝幽居》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题李凝幽居》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题李凝幽居唐代:贾岛原文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译文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

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

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

我暂时离开这里不久就将归来,相约共同归隐,到期绝不失约。

注释⑴少(shǎo):不多。

⑴池边:一作“池中”。

⑴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⑴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

这里指石根云气。

⑴幽期:时间非常漫长。

负言:指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的意思。

赏析此诗虽只是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却因诗人出神入化的语言,而变得别具韵致。

诗人以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等寻常景物,以及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寻常行事,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直通向荒芜的小园;园旁也没有人家居住。

诗人开篇用简练的语言,描写一处幽静的环境,通过对友人居所的描写,暗示友人的隐者身伤。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明月清辉映照,万籁俱寂,老僧轻轻的敲门声,惊动了夜宿的鸟儿,引起它们的躁动不安,大概就是鸟儿从窝中飞出转个圈,又飞回巢中这个瞬间,被诗人抓住,用僧人的敲门声反衬周围环境的幽静。

“敲”字用得很妙,而贾岛曾在“推”、“敲”两字使用上犹豫不决,后来在韩愈的建议下,使用“敲”字,两人因此也成为了朋友。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

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

“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

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题李凝幽居这首诗的意思

题李凝幽居这首诗的意思

题李凝幽居这首诗的意思
《题李凝幽居》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这首诗主要是写李凝的山居生活和他对自然的感悟。

诗中描绘了李凝居住在清幽的山林之中,远离喧嚣的尘世,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和宁静。

杜甫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李凝幽居生活的羡慕
和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中的第一句“山中自有钟声响”,描绘了李凝居住的地方是在山中,而且这里
有钟声响起,这是因为这里离人烟很远,所以才能听到钟声。

接着诗中写到“林间
无世事,时闻耳边霜”,这句话表现了李凝居住的环境非常清幽,没有世俗的烦扰,只有自然的声音,如秋霜的声音。

诗中的“一炉香烟喜自燃”是指李凝的生活简单而自在,他的一切都能够自食其力,不需要外界的支持。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通过描写李凝的生活,表达了对自然和宁静的向往。

比如,诗中的“忙来慵去何由定,长风破浪会有时”表现了诗人希望通过李凝的例子来告诉人们,人生需要有自己的节奏,需要在繁忙之中寻找宁静,才能够真正地体会生命的意义。

总的来说,《题李凝幽居》这首诗主要是写李凝的山居生活和他对自然的感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宁静的向往和思考。

通过这首诗,我们能够感受到自
然的美好和人生的真谛。

题李凝幽居

题李凝幽居

诗 歌 特 色
贾岛诗的主要风格是僻涩 寒瘦,有时字句过于刻意 推敲,难免留下斧凿的痕 迹。这首诗所写景色可谓 清幽奇崛,诗用白描手法, 朴素自然的语言,使人读 来流利顺口。诗中“宿”、 “敲”、“分”、“移”、 “动”等字,虽经过精心 锤炼,但不觉其雕琢,应 是贾岛诗中的上乘之作。
理 解 诗 歌
从作者的心理活动来看,“暂去还来此,幽 期不负言”表现作者对李凝什么样生活的向 往? 尾联是抒情,点出全篇主旨。诗人面对友人 幽居周围的幽美迷人景色,对隐逸生活无比 神往。他在心里说,我暂且离去,不久当会 重来,一定不负共同归隐的相约。
理 解 诗 歌 有人说,《题李凝幽居》一诗都围绕一个 “幽”来写,你是否赞同,谈谈你的看法。
赞同。题目即已经言明“幽居”。草径、荒园、 鸟宿树、月下门、分野色、动云根等物象,为 读者描绘了一幅优美静谧的李凝幽居图。而于 万籁俱寂之时来“敲”月下之门,剥啄之声惊 动“宿鸟”,以喧衬寂,以动形静,更显寂静。 “移石动云根”又从视觉形象上以云之动写了 环境是幽静。故而全诗都突出一个“幽”字。
鉴 赏 诗 歌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为千古名句, 这两句诗好在哪呢?
颔联描写自己步入幽居所见所闻的景色。此诗巧妙地 抓住了一个富于诗情画意的瞬间。请看,月色皎洁, 池水潋滟,池边浓绿的树林里闪动着斑驳月光,鸟儿 在树上栖宿。在这万籁寂寂的荒园里,一个僧人在轻 轻敲门,其声笃笃,俨然一幅有声有色的图画!“鸟 宿”在高处,是静景,“僧敲”在低处,有动态,有 音响,一高一低,一静一动,相互配合得多么和谐。 而且,我们还可以想象,这敲门的“笃笃”之声,定 会惊动宿鸟,或引起它们零乱不安的啼鸣, 惊而飞出, 察看动静后复又返巢栖宿。十个字,意象密集,境界 幽绝。
贾 岛

《题李凝幽居》阅读答案附赏析

《题李凝幽居》阅读答案附赏析

《题李凝幽居》阅读答案附赏析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释⑴少(shǎo):不多。

⑵池边:一作“池中”。

⑶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1.本诗中的“题”是__意思,"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______2.前两句诗用简洁的语言画出了李凝居处的_______,暗示出了他隐居的身份.3.诗中"僧敲月下门"是以____衬___.4.最后一句诗中的"幽期"指归隐的____,"不负言"表示______. 写出了作者对隐嬵生活的向往.5."推敲"一词的典故源於诗句:____6.“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7.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答案:1、写居所2、幽静、人迹罕至3、动静4、约定时期不会忘了约定5、僧敲月下门6、以动衬静7、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二: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做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起来回味无穷。

参考答案:1B.“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少有邻居紧挨着做伴。

2C.“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题李凝幽居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唐】贾岛

题李凝幽居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唐】贾岛
e Presentatio more fun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 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 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 有异曲同工之妙。 •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 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 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 14、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 ”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 居紧挨着作伴。 •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 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 表示不违背诺言。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题李凝幽居
•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 1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 呢? • 2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 敲门有礼貌呀! • 3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 之时,多了几分声响。静中有动, 岂不活泼?”
主旨
• 这首诗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 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语言质朴, 流畅自然,表达了诗人悠闲自得的 情趣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本课习题
• 1 此诗记写了怎样一个 “故事”?
•记写了一个诗作主 人公访友未果的故 事。
• 2 这次拜访是不是“初 访”?为什么?
• 不是初访。因为从首联可以看 出,这联写诗作主人公独自一 人一边回想着友人的居住地很 少邻居的特点,一边沿着一条 长满小草的小路,走到一个荒 芜的小园里来;如此熟门熟路 ,初访者怎么做得到呢?。

题李凝幽居·赏析·贾岛

题李凝幽居·赏析·贾岛

题李凝幽居·赏析·贾岛题李凝幽居·赏析·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这首诗写诗人拜访朋友李凝不遇的事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直通向荒芜的小园;园旁也没有人家居住。

诗人开篇用简练的语言,描写一处幽静的环境,通过对友人居所的描写,暗示友人的隐者身伤。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明月清辉映照,万籁俱寂,老僧轻轻的敲门声,惊动了夜宿的鸟儿,引起它们的躁动不安,大概就是鸟儿从窝中飞出转个圈,又飞回巢中这个瞬间,被诗人抓住,用僧人的敲门声反衬周围环境的幽静。

“敲”字用得很妙,而贾岛曾在“推”、“敲”两字使用上犹豫不决,后来在韩愈的建议下,使用“敲”字,两人因此也成为了朋友。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归路上所见。

过了桥只见一片色彩斑斓的原野;天空中,云朵飘移,好像地上的山石也跟着移动。

“石”是不会“移”的,但诗人把云飘反说成石移,别具一格。

此时,这些景物在皎洁的月光中蒙上了一层清白的光辉,显出一种恬淡自然的幽美意境。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诗人写:我暂时离去,不久就会再来,不辜负一同归隐的约定。

最后一联,抒发了诗人心中归隐之志,点出了诗的主旨。

正是前面描写的幽雅闲适的环境让诗人心生归隐之意。

诗人用草径、荒园等寻常意象,勾勒出了一幅恬淡的幽美环境,创造了非凡的意境。

语言简朴,韵味醇厚。

【后人点评】唐人司空图:贾浪仙诚有警句,视其全篇,意思疏馁,大抵附于蹇涩,方可致才。

(《与李生论诗书》)。

《题李凝幽居》课文解读

《题李凝幽居》课文解读

《题李凝幽居》课文解读题李凝幽居课文解读《题李凝幽居》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一首诗,描绘了李凝幽居的清静和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本文将从诗的背景、结构和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诗的背景《题李凝幽居》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唐代中期,当时正值唐代盛世,白居易作为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在政治和文学领域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诗中描绘的李凝幽居可能是白居易的朋友或者同僚,他选择远离尘嚣、居住在幽静的地方,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厌倦。

二、诗的结构《题李凝幽居》是一首七绝,每句四个字,共有四句。

整首诗共计十六个字,结构简洁明快。

从押韵结构上看,第一、二句押韵,第三、四句押韵,给人以声调韵律的美感。

诗中没有过多修辞手法的运用,语言清新自然,整体上给人以平实而直接的感受。

三、诗的意义1. 李凝幽居的描绘诗的第一句“山僧离去子规愁,春水回清花底幽”,描绘了李凝离开后,清幽的山水景色以及花底的静谧。

子规这里可以理解为渡鸟,愁意味着自然的离去和留恋,与李凝的离去形成对比,强调了幽居的清静与美好。

2. 自然与人的关系诗的第二句“蓬莱此去百花筹,杨柳堤回小舍偷”,描绘了蓬莱山美丽的花朵,以及回归到杨柳堤小屋的温馨和安逸。

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暗示了人们应当回归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

3. 对现实的厌倦与追求诗的最后两句“虽忧留滞忘归休,便共杯中世界忧”,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厌倦和对安逸生活的追求。

诗中的“滞忘归休”是自我安慰和解脱的表达,意味着尘世的困扰暂时放下,与李凝一起分享杯中的宁静和快乐。

通过对《题李凝幽居》的解读,我们可以感受到白居易在唐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和他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思考。

这首诗简洁明了,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传递给读者一种安静和美好的感受。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意思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意思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意思“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出自唐朝诗人贾岛的古诗作品《题李凝幽居》第三四句,其全诗文如下: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释】⑴李凝:诗人的友人,也是一个隐者,其生平事迹不详。

⑵少(hǎo):不多。

邻并:邻居。

⑶池边:亦作“池中”。

⑷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⑸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

这里指石根云气。

⑹去:离开。

⑺幽期:时间非常漫长。

负言:指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的意思。

【翻译】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院。

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

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

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赏析】《题李凝幽居》这是一首描写诗人访友人李凝未遇的小诗,其具体创作时间难考证。

据诗意可知,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等他到达李凝居所时,已经天黑。

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的小鸟。

不巧,这天李凝不在家。

于是贾岛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

这首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

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

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分。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

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

诗人当然不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

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

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

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题李凝幽居》诗意细读

《题李凝幽居》诗意细读

《题李凝幽居》诗意细读贾岛,中唐诗人,字浪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

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

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至洛阳,以诗得韩愈赏识,遂为其门下。

在韩愈劝说下,还俗,屡举进士不第。

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主薄。

开成五年,迁普州司仓参军。

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8年),在普州去世。

贾岛擅长五律,由于一生坎坷苍凉,所咏诗常写荒寒冷落之景,表现幽独愁苦之情。

又由于贾岛诗奇僻清峭的风格,所以常给人以枯寂阴暗之感。

但贾诗中也有于幽独中表现清美意境的。

如“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寄朱锡口》);“芦韦声兼语,芰荷香绕灯”(《雨后宿刘司马池上》)。

尤其是《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堪称为于幽独中表现清美意境的代表作。

《题李凝幽居》是一首五言律诗。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描写幽居周边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小园的周边,无人家居住。

起首简洁两笔突出人居之幽,同时又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份。

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写诗人月夜来访:皎洁的月光下,万籁俱寂,诗人一阵轻微的敲门声,惊动了宿鸟,或许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许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

作者抓住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

要说首联刻画了李凝幽居的孤独之幽,那么颔联就刻画了清美的环境之幽,同时又为尾句“幽期不负言”的全诗主旨张本。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采用诗中常见的跳跃法直接写游园。

“桥”字承上“池”字,“野”字承“草径入荒园”中的“荒”字;“过桥分野色”再度突出李凝居所的幽独,但于幽独中又见出清美。

“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这里显然指石根云气。

因此颈联两句的意境为:荒园内有色彩斑斓的原野,月下“过桥”将野色分向两边,随着微风不断荡漾;荒园内有石山,“移”步登山,触动石根云气,晚风轻拂,仿佛薄雾从脚下涌起。

题李凝幽居文言文翻译

题李凝幽居文言文翻译

原文:李凝,字义山,唐代诗人也。

性好山水,不乐尘俗。

尝筑室于嵩山之下,结庐而居,以幽静自适。

时人号为“嵩山隐士”。

凝居处简陋,不事雕琢。

屋仅三间,竹篱环绕,松柏掩映。

门前一泉,清澈见底,潺潺流响,如鸣琴。

室内布置,简朴无华,唯有一琴一榻,足以蔽风雨,御寒暑。

凝常抱琴于怀,以山水为邻,以松柏为友,悠然自得,不知人间烟火。

凝性好静,不喜与世相争。

每至晴日,则披衣步出,徜徉于山水之间,听鸟鸣山清,观鱼跃水波。

或于树下对酒当歌,或于石上题诗抒怀。

遇有知己来访,则开门迎之,把酒言欢,谈笑风生。

凝虽隐于山林,然心系天下,常以诗抒发胸臆,寄托抱负。

一日,有客自远方来,谓凝曰:“君隐于此,何不与世相争,以求显达?”凝答曰:“人生如梦,浮生若寄。

吾性好山水,不欲为名利所困。

山水之间,自有天地之大美,何须争名逐利,以自扰其心?”客闻之,默然良久,然后叹曰:“君真高士也!”凝居幽居,虽不求名利,然其诗名远扬。

时有名士杜牧,慕凝之才,特来拜访。

相见之下,谈诗论文,相得益彰。

杜牧赠诗一首,曰:“幽居嵩山下,抱琴对松柏。

尘世纷扰中,独守山水清。

”岁月如梭,凝年事已高,然精神矍铄,不减当年。

一日,凝步出山门,忽见一老者,须眉皆白,背负竹篓,缓缓走来。

凝知此人为山中来客,遂上前施礼,请教姓名。

老者笑曰:“吾乃山中来客,名无名,姓无姓,来此山中,只为寻一幽静之地,以安度晚年。

”凝闻言,心中一动,遂邀老者同至其居。

自此,二人结为忘年之交,共度余生。

李凝幽居,虽隐于山林,然其生活情趣,足以为世之楷模。

其人其事,流传后世,成为千古佳话。

译文:李凝,字义山,是唐代的一位诗人。

他热爱山水,不喜欢尘世的喧嚣。

曾经,他在嵩山脚下建造了一座房子,居住在那里,以幽静自得。

当时的人们称他为“嵩山隐士”。

李凝的居所简陋,不追求奢华。

房子只有三间,用竹篱围起来,松柏环绕。

门前有一泉,清澈见底,泉水潺潺,如同弹奏的琴声。

室内布置简单,只有一把琴和一张床,足以遮风挡雨,抵御寒暑。

题李凝幽居

题李凝幽居

题李凝幽居①——【唐】贾岛闲居少邻并②,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④。

过桥分野色③,移石动云根⑤。

暂去还来此,幽期⑥言⑦。

【注释】①幽居:幽静雅致的居处。

②邻并:比邻,近邻,这里指一起居住的邻居。

③过桥分野色:一片野色因桥而分开。

野色,原野上的景色。

④僧敲月下门”的“门”应读“mán”。

⑤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

这里指石根云气。

⑥幽期:再访幽居的期约。

⑦负言:指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的意思。

【译文】附近没有邻居,一切都是那么闲适宁静,一条长满青草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

万籁俱寂的夜晚,鸟儿歇宿在池边的大树上,有位僧人在月光里轻轻地扣响了庭院的大门。

小桥的两边,是风光秀美的原野,远处的山顶,云脚随风飘移,山石仿佛也在移动。

这次只是暂时离去,过不了多久还会再来赴约,一定不失言。

【赏析】贾岛(779——843),字阆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

早年出家为僧,法名无本。

还俗后,屡仕不第。

后以诗投韩愈,与孟郊、张籍、姚合往还酬唱,诗名大著,因还俗应进士考。

由于出身卑微,不被录取,失意之余吟诗讥诮,被称为举场“十恶”。

五十九岁时坐罪贬长江(今四川省蓬溪)主簿。

后迁普州(今四川省安岳县)司仓参军。

贾岛以苦吟著称,作品大多写些闲居情景,或临摹自然风物,很少涉及国家政事和民生疾苦。

作品有《长江集》传世。

作品描叙的是一件走访友人“幽居”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表达的是一种悠闲自得的情趣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附近没有其他人家,一切都显得闲适而又幽静,一条长满杂草的小路,通向庞杂荒芜的小园。

在此,诗人以概括的手法,以简约直白的文字,描写了“幽居”周围的环境:一条通向荒园的小路,长着杂草;居所附近没有其他人家。

以朴素直白语言,突出了居处的幽静,暗示了朋友的处士身份。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意思是说,在万籁俱寂的夜晚,池塘边的大树上,鸟儿在熟睡;月色里,走来了一位夜行的僧人,轻轻地敲响了庭院的大门。

《题李凝幽居》古诗解读

《题李凝幽居》古诗解读

《题李凝幽居》古诗解读李凝是唐代著名的女诗人,她的诗作充满了深情和细腻,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题李凝幽居》这首诗。

这首诗通过对李凝幽居的描写和感悟,展现了她内心深处渴望自由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接下来将对这首诗进行解读。

《题李凝幽居》全诗共四句,短小精悍,字字珠玑。

诗以景写人,首句为“绿阳幽居松竹间”,通过描绘幽静的生活环境和袅袅的松竹,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清静祥和的画面。

接下来的三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心灵感悟的结合,进一步展示了诗人对于幽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第二句写道:“白帝连天浩渺间”,以“白帝”这一神秘而崇高的形象来形容幽居的所在地,扩大了幽居的意义和内涵。

第三句以“石舍清扬雨露滴”来描绘幽居中的石舍,清新自然,与外界的环境相融,同时也暗含了幽居者的追求与坚持。

最后一句以“灵仙新燕双归隐”为结尾,以灵仙的形象来象征幽居者,表达了对自由和追求真理的向往与祝福。

整首诗通过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的巧妙结合,将对李凝幽居的描绘与自我寻求相结合,既抒发了对幽静生活的向往,又表达了对人生真谛的探索。

这首诗展示了李凝对幽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折射出她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和不甘。

她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将自身的情感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创作出了一幅与众不同的画面。

她的诗歌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更是对自我内心高远和对真理追求的体现。

这首诗的主题也可以理解为追求自由与真理。

李凝通过对幽居的描绘,寄托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她希望通过远离尘嚣的幽居,寻找内心的宁静和解脱。

同时,她也表达了对人生真谛的探索。

在幽居的生活中,李凝寻找到了心灵的栖息地,她追求真理,寻找生活的真谛。

总之,《题李凝幽居》这首古诗通过对幽居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自由和追求真理的渴望与向往。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情感表达的巧妙结合,诗歌传达了自由、宁静、真理追求的主题。

这首诗的优美语言和深刻意境,使之成为李凝诗歌中的一颗明珠,也是唐代女诗人文学瑰宝的一部分。

题李凝幽居全文注释赏析

题李凝幽居全文注释赏析

题李凝幽居唐代: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译文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

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

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

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注释⑴少(shǎo):不多。

⑵池边:一作“池中”。

⑶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⑷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

这里指石根云气。

⑸幽期:时间非常漫长。

负言:指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的意思。

鉴赏这首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

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

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分。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

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

诗人当然不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

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

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

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

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

“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

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表明诗人不负归隐的约定。

前三联都是叙事与写景,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

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题李凝幽居得好记法

题李凝幽居得好记法

《题李凝幽居》是贾岛的一首诗,内容如下: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您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记法:
理解诗意:首先需要理解诗的意境和含义。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居所,有鸟、有池、有树、有云,色彩丰富,景象优美。

通过描绘这样的环境,诗人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记忆关键词:可以将诗中的关键词提炼出来,如“李凝”、“幽居”、“鸟”、“僧”、“云”等,这些词汇有助于回忆整首诗的情境和内容。

韵律和节奏:这首诗有一定的韵律和节奏,可以通过反复读诵来加深记忆。

可以尝试将每句诗的最后一个字押韵,如“园、门、根、言”,这样有助于记忆和背诵。

联想记忆:可以将诗中的场景和情境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例如在幽静的夜晚,想象自己正在这样的环境中漫步,有助于加深对诗的记忆和理解。

制作笔记:可以将这首诗制作成一个笔记或卡片,包括诗的原文、翻译、关键词、韵脚等信息,方便随时查阅和复习。

多次复习:记忆是需要反复练习的,可以通过多次复习来加深对这首诗的记忆和理解。

可以在不同的时间点进行复习,例如每天读一遍,一周后再复习一遍,一个月后再复习一遍,这样能够长期记住这首诗。

题李凝幽居赏析

题李凝幽居赏析

题李凝幽居赏析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1]
暂去还来此,幽期[2]不负言。

【注释】
[1]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作者的感觉,意思是把夜色分成两部分,假山附近云雾缭绕。

[2]幽期:一起隐居。

【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访友,但友人不在,诗人便在其门上题诗一首,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而闻名于世。

首联描写了友人所住地方的周围环境:在没有邻居的住处,只有友人住在这里;“草径”、“荒园”意为一条杂草丛生的小路,一个荒
凉的小园。

通过这句话的描写,暗示出友人所住之地的幽静,也说
明友人是个隐士。

次联写诗人到了友人门口,发现鸟儿已经在池塘边的树上睡下了,这一句描写的是“静”;诗人便敲了友人的门,这写的是“动”;一动一静更表现了幽居之幽。

可惜的是朋友不在家。

友人不在,诗人直接来到了后园,第三联写的就是后园所见。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一句的意思是,把夜色分向两边,月色朦
胧中看到荒园内的石山,这一句显出了环境的恬淡幽美。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说的是你今天不在,不过我已经
来了,我在你门上留了诗,过一阵子,我还会再来。

这句说明诗人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朗读诗歌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李凝:贾岛的友人,生 平不详。 幽居:幽静雅致的居处。 邻并:一起居住的邻居。 分野色:分享原野上的 景色。 移石:山顶云脚挪动, 仿佛山石在移动。 幽期:幽雅的约定。 不负言:不违背约言。
赞同。题目即已经言明‚幽居‛。草径、荒园、 鸟宿树、月下门、分野色、动云根等物象,为 读者描绘了一幅优美静谧的李凝幽居图。而于 万籁俱寂之时来‚敲‛月下之门,剥啄之声惊 动‚宿鸟‛,以喧衬寂,以动形静,更显寂静。 ‚一诗动云根‛又从视觉形象上以云之动写了 环境是幽静。故而全诗都突出一个‚幽‛字。
鉴 赏 诗 歌
贾 岛

• 贾岛(779~843) • 中国唐代诗人。字浪仙,一作阆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 曾出家为僧,号无本。元和六年(811),谒韩愈,以诗深得 赏识。传说贾岛在长安跨驴背吟‚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炼‚推‛、‚敲‛字不决,后世乃以斟酌文字为‚推敲‛。后 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任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开 成五年(840),为普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843),卒 于普州。 • 贾岛在韩门时,与张籍、孟郊、马戴、姚合往来酬唱甚密。他 擅长五律,苦吟成癖。其诗造语奇特,给人印象深刻,常写荒 寒冷落之景,表现愁苦幽独之情。如‚独行潭底影 ,数息树 边身‛,‚归吏封宵钥,行蛇入古桐‛等句。这类惨淡经营的 诗句,构成他奇僻清峭的风格,给人以枯寂阴黯之感。也有于 幽独中表现清美意境的诗和语言质朴自然、感情纯真率直、风 格豪爽雄健的诗。其集中300多首存诗,绝大部分是寄赠酬唱 之作,题材狭窄,偏重炼句,忽视完整艺术境界的创造。 • 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晚唐李洞、五代孙晟等人 对他十分尊崇。贾岛著有《长江集》10卷。
理 解 诗 歌
本诗通过对李凝居处的什么描写,暗示了李凝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样的身份?
首联描写友人幽居环境:一条野草丛生的 小径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别 的人家。用笔轻淡、洗练,已点醒诗题中 的‚幽居‛二字,暗示出李凝是一位隐士。
理 解 诗 歌
从环境来看,李凝的居处有什么特点?
① “少邻 ‛(邻居不多)、②少人来(“草 径‛、‚荒园‛)、③清幽(“鸟宿池边 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 色‛、‚移石动云根‛) ;
理 解 诗 歌
从作者的心理活动来看,‚暂去还来此,幽 期不负言‛表现作者对李凝什么样生活的向 往? 尾联是抒情,点出全篇主旨。诗人面对友人 幽居周围的幽美迷人景色,对隐逸生活无比 神往。他在心里说,我暂且离去,不久当会 重来,一定不负共同归隐的相约。
理 解 诗 歌 有人说,《题李凝幽居》一诗都围绕一个 ‚幽‛来写,你是否赞同,谈谈你的看法。
鉴 赏 诗 歌
关于这一联中的‚推敲‛二字,有一个几乎家喻户 “推敲‛一词 晓的故事。据《唐诗纪事》卷四十记载,贾岛在长 (或典故)来 安等待应举,某日,骑驴上街,忽得此二句诗,初 源于《题李凝 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背上引手 幽居》。你认 作推敲之势,恍惚间冲犯了当时任京兆尹的诗人韩 为‚推‛和 愈的仪仗队,当即被捉问。贾岛具实回答。韩愈立 ‚敲‛哪一个 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二 更好,谈谈你 人遂结为诗友。由此可见贾岛作诗锻字炼句的刻苦 严谨,一丝不苟。这段故事,后来成为文学创作中 的看法。 讲究斟酌字句的佳话。
诗 歌 特 色
贾岛诗的主要风格是僻涩 寒瘦,有时字句过于刻意 推敲,难免留下斧凿的痕 迹。这首诗所写景色可谓 清幽奇崛,诗用白描手法, 朴素自然的语言,使人读 来流利顺口。诗中‚宿‛、 ‚敲‛、‚分‛、‚移‛、 ‚动‛等字,虽经过精心 锤炼,但不觉其雕琢,应 是贾岛诗中的上乘之作。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为千古名句, 这两句诗好在哪呢?
颔联描写自己步入幽居所见所闻的景色。此诗巧妙地 抓住了一个富于诗情画意的瞬间。请看,月色皎洁, 池水潋滟,池边浓绿的树林里闪动着斑驳月光,鸟儿 在树上栖宿。在这万籁寂寂的荒园里,一个僧人在轻 轻敲门,其声笃笃,俨然一幅有声有色的图画!‚鸟 宿‛在高处,是静景,‚僧敲‛在低处,有动态,有 音响,一高一低,一静一动,相互配合得多么和谐。 而且,我们还可以想象,这敲门的‚笃笃‛之声,定 会惊动宿鸟,或引起它们零乱不安的啼鸣, 惊而飞出, 察看动静后复又返巢栖宿。十个字,意象密集,境界 幽绝。
鉴 赏 诗 歌
鉴 赏 诗 歌
也有人认为:结合全诗分析,‚敲‛比‚推‛应更符合 诗歌的意境,也更符合诗人的心境。 首先,‚敲‛字为‚鸟宿池边树‛提供了视觉依据。因 ‚敲‛惊动了宿鸟或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躁动,或是从鸟窝 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息巢中。不然用‚推‛只能从诗外寻 找一些解说勉强的根据。其次,‚敲‛字将环境衬托得更为 幽静,把诗人的心境表现得更为透明。试想:月光融融,一 片寂静,走过草径荒园,来到友人门前举手敲门,耳闻一两 声‚咚……咚……”的敲门声音,却久久不闻友人应门,只 见树上被惊起的宿鸟……幽然之境顿出,孤寂之心情也不言 而喻。用‚推‛虽然像朱光潜先生所说的那样‚调和‛,但 是给人感觉,氛围不免死寂,缺乏生气;抒情主人公似乎毫 无思想,精神麻木,形同槁木,这就无法与‚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有所待有所期盼的活生生的灵魂对上号。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说:‚比较起来, ‘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 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 ‘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 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 的那么妥当。……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 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 和的。‛ 朱光潜先生以‚调和论‛作为他立论的基础,自是一家 之言。所谓调和,换言之就是和谐,情和景(境)自然融合, 而不只是划一整齐。‚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动与静 的调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 乐与哀的调和;‚玉颜不及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是美与 丑的调和;‚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动和动的调和, 又是动和静的调和……调和有千万种,调和的程度就要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