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学-名词解释
环境管理学总结
一、名词解释环境:是指组织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即围绕人类生存的空间及其中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因素的总体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环境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概念;环境本身是一个系统;环境与人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环境问题:指在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的干扰下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环境系统的结构损毁,从而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环境保护产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进行的技术产品开发、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活动的总称。
环境管理:通过管理手段调整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社会等行为和活动达到预防环境问题的目标。
环境管理学:适宜环境管理的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一眼就环境管理的一般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学科,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依据。
共赢原理:在制定处理设计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或多方关系的方案是,必须注意使各方的合理利益都能得到尊重和照顾,而不是牺牲一些方面的里一区保证另外一些方面的利益。
冲突协同理论:指在人类社会理性行为的作用下,通过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将冲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内,充分发挥冲突的积极作用,限制冲突的消极作用的发挥。
或者说是把自组织理论和对策理论完美结合起来,通过对序参量的把握,充分发挥组成系统的各要素或子系统的优势从而使系统呈现最优化的运动状态,在达到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协同的同时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同,是在世界系统的高度上,把握环境问题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对人类环境行为进行调节控制的理论。
行为科学:研究人类行为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
政策:政府为达到某种特定目的而制定一种协调或协同多个行为主体在某一事件中各自行为的规则。
环境标准:只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制定的标准。
环境管理名词解释
环境管理名词解释
环境管理是指在管理过程中考虑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它涵盖了许多不同的领域,包括环境法规、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伦理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保护人类和环境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它涉及到许多不同的措施,包括减少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环境保护、改善环境服务等。
环境管理需要跨部门的合作,包括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公众。
在实施环境管理时,需要考虑到许多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技术、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
环境管理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和战略,并建立有效的政策和程序来支持这些目标。
环境管理也需要建立一个长期的可持续的规划,以确保环境的长期保护和改善。
除了对环境管理本身进行解释外,还可以拓展到更广泛的领域。
例如,环境管理可以应用于能源和气候变化方面,也可以应用于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等方面。
环境管理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需要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个人之间的合作和协调。
环境管理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话题,需要跨部门的合作和协调,以确保人类和环境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历年考题名词解释篇
历年考题一、名词解释1.环境基准(环境管理学):环境基准是指环境中污染物对特定对象(人或其他生物等)不产生不良或有害影响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同一污染物在不同的环境要素中或对不同的保护对象有不同的基准值。
2.城市生态系统(生态学):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网络结构,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的特殊人工生态系统。
3.灰霾(大气学):也称为霾。
空气中大量的灰尘,有机碳氢化合物等微小粒子使大气混浊,导致能见度恶化,当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空气普遍混浊现象称为霾。
4.残留期(土壤):污染物在通过环境的自净作用,在环境中的含量减少75%所需的时间。
5.环境激素(基本概念):环境激素是一类能干扰生物和人体正常内分泌功能的外来化学物质,它破坏生物体正常的自身稳定性及调节发育过程中激素的产生,释放,代谢等作用。
其大多具有雌激素的效应,又称为“环境雌激素”。
6.水体富营养化(水环境):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水体,引起藻类和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体溶解氧含量下降,造成水质恶化,鱼类和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7.等效声级(环境评价/声环境):即将某一段时间内连续暴露的不同A声级变化,用能量平均的方法以A声级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声大小。
主要用于评价非稳态声级。
8.暴露评价(环境评价):暴露评价是对人群暴露于环境介质中有害因子的强度,频率和时间进行测量,估算和预测的过程,是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的定量依据,包括暴露人群的特征鉴定和被评物质的浓度与分布的确定。
9.环境承载力(环境管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即指在某一个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承受人类活动作用的阀值。
10.光化学烟雾(大气):在一定条件下,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在阳光中紫外线照射下反应生成臭氧,过氧乙酰硝酸酯,高活性自由基等二次污染物。
环境管理学
环境管理学环境管理学是一门关于环境问题的学科,它研究如何保护和改善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
它包括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越来越引人注目,因此,环境管理学研究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环境管理学首先要研究的是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各种工业废气、废水和废弃物排放日益严重,导致大气、水和土壤的污染。
环境管理学通过调研和实验研究,制定并推行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促使企业和个人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环境质量。
其次,环境管理学研究的重点是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但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
因此,如何合理利用资源,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环境管理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环境管理学通过开展研究,提出各种资源管理策略,包括资源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和循环经济等,以最大限度地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求。
此外,环境管理学也要关注环境教育和公众参与。
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共同努力。
环境管理学通过普及环境知识,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度,使公众能够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和管理中。
同时,环境管理学也要教育和培养环境管理专业人才,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和专业能力,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的支持。
环境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研究和模型建立。
实证研究是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收集,分析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而模型建立是利用数学和计算机技术,对环境系统进行模拟和预测,为决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这两种方法相辅相成,能够有效地揭示环境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并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环境管理学是一门涉及广泛、内容丰富的学科。
它不仅研究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还关注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教育和公众参与等方面。
它的研究方法多样,包括实证研究和模型建立等。
通过环境管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解决环境问题,为建设美丽家园作出贡献。
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第一章1、环境管理学的概念(重点)环境管理学是综合运用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管理过程和运动规律,以调整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优化资源配置,改善环境质量,正确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社会团体和个体有关环境问题的一门学科。
2、环境管理学在环境科学体系中的地位环境管理学是环境科学与管理科学相互交叉的综合性学科,是管理学在环境保护领域中的延伸与应用。
因此,管理学中的一般管理理论、管理原则、管理思想与方法同样适用于环境管理学。
同时,作为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环境管理学是环境科学理论、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的综合体现,是环境科学体系中与其它学科理论与知识的综合运用。
所以,环境管理学在环境科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和特殊的地位。
3、环境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生态-经济-社会系统4、环境管理学的研究内容:1)环境管理理论研究2)环境管理方法研究3)环境管理体制研究4)环境管理战略研究5)环境保护政策研究6)环境保护对策研究第二章1、环境管理的概念环境管理是指依据国家的环境政策、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坚持宏观综合决策与微观执法监督相结合,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运用各种有效管理手段,调控人类的各种行为,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
2、环境管理的内涵环境管理应包括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两部分。
宏观环境管理是从综合决策入手,解决发展战略问题,实施主体是国家和地方政府。
微观环境管理是从执法监督入手,解决具体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破坏问题,实施主体是环保部门。
(这二者之前存在着相互补充的系统关系,其中,宏观环境管理高度统一,微观环境管理非常具体,微观环境管理以宏观环境管理为指导,是宏观环境管理的分解和落实;离开宏观管理的指导,微观管理将无法实施;离开微观环境管理,宏观环境管理的目标将无法实现。
[管理学]环境管理学
a.把环境保护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之中,进行综合平衡—宏观层次是先 决条件。
b.环境保护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 置相结合,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宏
观和微观层次,是根本保证。
c.加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严格控制新
污染的产生—微观层次是关键。
2.“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 • 是从日本环境政策中的“污染者负担”的原 则引申过来的。 • 实现这一政策,要解决两个问题: (1)明确经济行为主体的环境责任问题: a.污染防治责任:经济活动的“外部不经济性” 内化到企业自身的生产中去。
• 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 • 是对“三十二字”方针的重大发展 • 是环境管理思想与理论的重大进步
• 对“三同步,三统一”方针的理解与分 析
a. “三同步”的前提和基础是同步规划 —
体现了预防为主
b. “三同步”的关键是同步实施
c. “三同步”的目的是同步发展 — 是制定
环境保护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环境管理的模式、手段和职能
(一) 环境管理模式
• 环境管理模式:指在特定的环境管理组织 模式中所确定的环境管理系统的运行模式。 (1) 区域管理模式
(2) 行业管理模式
(3) 区域与行业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二)环境管理手段
• 环境管理手段:指为实现环境管理目标, 管理主体针对客体所采取的必需,有效的手 段(1。) 法律手段 主要特征:强制性、权威性、规范性、共同性 和持续性 (2) 经济手段
• 管理的对象:人(人的三种基本行为)
• 管理的核心:限制 • 管理的范畴:次生环境问题 2.环境管理的内涵 • 环境管理应包括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两部分 (1) 宏观环境管理:指以国家的发展战略 为指导,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制 定一系列具有指导性的环境战略、政策、 对策和措施的行为总体。
环境管理学名词解释
环境管理学名词解释
环境管理是指对环境进行规划、管理、监测和评估,以达到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以下是一些环境管理学名词的解释:
1. 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是对计划中的项目或活动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及预测的过程。
2. 环境管理体系(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EMS):是按照一定标准建立并运用系统化的环境管理程序和实践,以实现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
3.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是对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占用和消耗进行计量和评估的指标,通常用单位面积的“全球公顷”来衡量。
4.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是一种通过重新利用和再利用资源,最小化浪费和污染的经济模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5. 水环境保护(Water Protection):是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包括水源、水质和水生态等方面的保护。
环境管理体系名词解释(一)
环境管理体系名词解释(一)环境管理体系名词解释1. 环境管理体系(EMS)•简介:环境管理体系是一套由标准定义的组织管理环境方面的政策、程序和实践的框架。
•举例解释:一家制造业公司实施了一套符合ISO 14001标准的环境管理体系,该体系包括了一个明确的环境政策、流程和操作手册,以确保公司持续改进环境绩效。
2. ISO 14001•简介:ISO 14001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环境管理标准,用于指导组织开展环境管理活动。
•举例解释:一家餐厅决定引入ISO 14001标准,并经过实施得到认证。
这使得餐厅能够更好地管理废物处理、能源使用和环境风险等方面,同时提升了其品牌形象。
3. 环境政策•简介:环境政策是组织制定的一系列宣言,用于表达组织对环境的承诺和目标。
•举例解释:一家大型汽车制造公司发布了一项环境政策,承诺减少废物排放、节约能源和促进循环经济。
该政策有效地引导了公司的环境管理实践。
4. 环境方面的法规与法律要求•简介:环境方面的法规与法律要求是指政府或其他监管机构制定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规和法律要求。
•举例解释:一家化工公司必须遵守当地政府制定的环境法规,确保其操作符合排放标准和废物处理要求。
5. 环境风险评估•简介:环境风险评估是对组织在日常业务活动中可能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全面评估。
•举例解释:一个开发商在开始一个新项目之前进行了环境风险评估。
该评估考虑了项目可能对周边生态系统和地下水质量等方面的潜在影响,以便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6. 环境指标•简介:环境指标是用于衡量和评估组织环境绩效的定量或定性指标。
•举例解释:一家能源公司制定了一系列环境指标,包括废气排放量、水消耗量和噪音水平等。
通过定期监测这些指标,公司能够及时发现并改进其环境绩效。
7. 环境纪录•简介:环境纪录是记录组织环境管理活动和绩效的文件或信息。
•举例解释:一家医药公司保留了一批环境纪录,如废物处理记录、环境监测数据和培训记录等。
管理学环境的名词解释
管理学环境的名词解释引言:管理学环境是指在管理学的领域中,与管理和组织相关的各种因素和背景。
这些因素包括内外部环境、组织文化、领导力和团队合作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一些与管理学环境相关的名词进行解释,旨在帮助读者对管理学环境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内外部环境:内外部环境是管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对组织和管理活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所有因素。
内部环境包括组织的资源、结构、流程等内部要素,而外部环境包括市场、竞争、法律、技术等外部因素。
成功的管理者需要全面了解和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以便制定和实施有效的管理策略和决策。
二、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一个组织中共同持有的价值观、信仰、行为准则和共同的心理模式。
它对于塑造组织内部的工作氛围、员工行为和员工满意度起着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组织文化能够促进员工的凝聚力和积极性,提高组织的绩效和竞争力。
三、领导力:领导力是管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影响他人并达到共同目标的能力。
领导力可以有不同的风格和方式,如鼓舞型领导、教练型领导、权威型领导等。
有效的领导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激励能力和决策能力,以及对员工的理解和关怀。
四、团队合作:团队合作是管理学中重要的一部分,指的是团队成员协同合作,共同达成共享目标的过程。
团队合作能够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在团队中,每个成员都应该有明确的角色和职责,以确保团队的协作和协调。
五、创新与变革:创新和变革是管理学中关键的概念,指的是组织主动改变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创新和变革可以帮助组织找到新的发展机遇,提高竞争力。
管理者需要有开放的心态和灵活的思维,鼓励员工提出新的想法和建议,并帮助组织实施变革和创新。
结论:管理学环境的名词解释涵盖了内外部环境、组织文化、领导力、团队合作、创新与变革等方面。
对这些名词的深入理解对于管理者来说至关重要,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管理挑战,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管理学环境也在不断演变,管理者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环境要求,以保持竞争优势。
环境管理学
基本概念:管理学: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环境管理:环境管理是人类社会管理人类社会作用于环境的行为,环境管理本身也是一种人类的社会行为。
共赢原理:指在制定处理涉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各方的合理利益都能得到尊重和照顾,而不是牺牲一些方面的利益去保障另外一些方面的利益。
三生共赢:就是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定位于生活、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讲,就是生活提高、生产发展与生态改善。
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社会系统协调发展,对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做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其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而进行的科学决策活动。
老三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新五项: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绿色化学:绿色化学是指:在制造和应用化学产品时应有效利用(最好可再生)原料,消除废物和避免使用有毒的和危险的试剂和溶剂。
今天的绿色化学是指能够保护环境的化学技术.循环经济:将生产所需的资源通过回收、再生等方法再次获得使用价值,实现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经济生产模式。
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想,它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
环保产业:环保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而进行的技术产品开发、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活动的总称。
企业环境管理:是企业运用现代化环境科学和工商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以企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环境行为和活动为管理对象,以减少企业不利环境影响和创造企业优良环境业绩的各种管理行为的总称。
简单题:1.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一)按管理领域划分要素管理,产业管理,区域管理,政府、企业、公众管理(二)按环境物质流划分自然资源环境管理,产业环境管理,废弃物环境管理,区域环境管理2.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①探索自然环境演化的规律②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③探索环境变化对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影响④揭示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变迁及对人体健康与生物的影响⑤研究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资源循环利用技术⑥探索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的途径3.城市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①制定城市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②城市环境现状调查和预测③城市环境功能区划④制订环境规划方案⑤制订方案实施的各项政策保障和管理措施4.三同时是指什么?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治理设施必须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
环境管理学名词解释
力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概念:在一定区域内进行开发建设活动,事先对拟建项目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定,并提出预防对策和措施,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同时”制度概念: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自然资源的概念: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为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经济价值,为人类造福的自然环境的总和。
具有地域性和国家属性。
水资源的概念:自然形成的,在一定时期内,能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开发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指河流、湖泊、地下水、土壤水等。
土地资源的概念:是指在当前和可以预见的未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能够创造财富和产生经济价值的那部分土地。
能源是指可能为人类利用以获取有用能量的各种来源。
环境监测: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代表环境污染和环境质量的各种环境要素的监视、监控和测定,从而科学评价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一门学科。
环境预测:根据掌握的情报资料和监测数据,对未来的环境发展趋势进行的估计和推测。
工业企业环境管理:以管理科学和环境环境科学为基础,运用法律、行政、教育、经济、科技手段,对企业生产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控制。
工企业环境技术:通过制定技术标准、规程,对技术路线、生产工艺和污染防治技术进行环境经济评价,使生产技术的发展既能促进经济的不断发展,又能保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清洁生产的定义:清洁生产是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地运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性的过程。
城市环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意愿,运用自己的智慧,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创造的一种高级形式的人工环境,是人口高度密集、经济活动频繁、对自然环境改变最明显的区域。
农村环境:除城市建成区以外,人类集居并以农业或乡镇工业生产为主体的地域内的生产环境和居住环境的总体。
环境标准定义:为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影响环境质量的人为活动所规定的行为准则。
环境管理学
环境的概念和定义:所谓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管理活动四个基本要素:管理主体,回答由谁管的问题;管理客体(对象),回答管什么的问题;组织目的,回答为何而管的问题;组织环境或条件,回答在什么情况下管的问题。
五项基本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环境问题概念: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
狭义:不包括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变化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根源在于人类思想或人类哲学深处的不正确的自然观和人——地关系观。
●在这些基本观念的支配下,人类的发展观、伦理道德观、价值观、科学观和消费观等无一不存在根本性的缺陷和弊端。
环境管理的目的和任务:1、转变环境观念2、调整环境行为3、控制物质流4、建设人类环境文明按管理领域划分:要素环境管理、产业环境管理、区域环境管理、主体行为环境管理自然资源环境管理:●环境管理的起点和首要环节;●实质:管理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的各种社会行为,不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
●主要内容: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海洋资源、生物多样性资源的管理等。
产业环境管理目的:创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生产过程。
环境管理学定义:环境管理学是研究环境管理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研究寻求的是正确处理自然生态规律与社会经济规律对立统一的关系的理论和方法,以便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
基础:环境管理的实践;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本内容:研究环境管理的一般规律、特点和方法学;重点:着重研究管理人类作用于环境的社会行为的理论和方法,以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
环境保护法体系的构成:1、宪法。
2环境保护基本法。
3环境保护单行法律。
4环境保护行政法规。
5地方性环境法规。
6环境保护标准。
7其它环境保护基本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它是我国有关环境保护的综合性法规,主要规定了国家的环境政策、环境保护的方针、原则和措施,是制定其它单行环境保护法规的依据;污染防治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噪声污染防治法》、《森林法》、《土地管理法》等,都属于防治环境污染;环境保护标准分类:1、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管理学概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环境管理学概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环境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有效管理和保护环境的学科。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环境的管理和保护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环境管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通过研究环境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解决方案。
在环境管理学中,涉及到对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以及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的深入研究。
通过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等多学科知识,环境管理学提供了一种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论,旨在提高环境质量、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资源。
环境管理学的核心概念包括环境评估、环境规划、环境监测、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
它强调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通过合理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措施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同时,环境管理学也关注社会参与和政策制定,鼓励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环境决策和管理过程。
本文将探讨环境管理学的定义、重要性和发展趋势。
首先将介绍环境管理学的定义,明确其研究范围和目标。
其次将分析环境管理学的重要性,探讨其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
最后将展望环境管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对环境管理学研究的展望和建议。
希望通过对环境管理学概念的全面阐述,能够提升读者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进而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介绍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相关内容:引言部分将首先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简要介绍环境管理学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性。
同时,本部分还将介绍文章的整体结构和目的,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阅读后续内容。
正文部分将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分别是环境管理学的定义、环境管理学的重要性以及环境管理学的发展趋势。
在这些部分中,将详细阐述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其在实践中的重要价值以及当前环境管理学领域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每个主题将分别介绍相关的理论框架、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等内容,以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环境管理学的核心概念和实际应用。
环保管理相关名词解释
环保管理相关名词解释【环境敏感区】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地,以及对建设项目的某类污染因子或者生态影响因子特别敏感的区域,主要包括:(一)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二)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资源性缺水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富营养化水域;(三)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文物保护单位,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
来源:国家环境保护部令第2号。
【节约能源】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从能源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降低消耗、减少损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费,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
能源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生物质能和电力、热力以及其他直接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十七号。
【清洁生产】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2号。
【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包括: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以及为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价等环境管理提供监测数据的其他环境监测活动。
来源:中油安〔2008〕374号。
【环境监督执法标志】全国环境监督执法标志为“中国环境监理”证件和“中国环境监理”证章。
来源:国家环保局令第9号。
【提示图形符号】用于向人们提供某种环境信息的符号。
来源:GB 15562.1-1995。
【警告图形符号】用于提醒人们注意污染物排放可能造成危害的符号。
环境管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环境:围绕人类生存的空间及其中可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外部条件和因素的总体。
环境质量:指环境总体或各要素对人类生存繁衍及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优劣程度或适宜程度。
环境问题:指在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的干扰下,引起环境质量的下降或环境系统的结构损毁,从而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环境管理:人类有意识地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等手段,调整人们自身的思想观念与行为,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以求达到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的活动的总和。
物资生产:指人类利用技术手段从环境中索取自然资源,并将其转化为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所需物资的总过程。
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包括人口的再生产(繁衍、生育)和人口在其生存过程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费。
环境生产:指环境在自然力作用下消纳污染(生产加工过程、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和产出自然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的总过程。
界面: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的共同部分或联系渠道,它可以是空间上的,也可以是时间上的;可以是直接,也可以是间接的。
行为科学: 研究在特定环境下和一定组织中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
人类行为包括自然行为、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包括个体行为、群体行为。
环境管理手段:为实现环境管理目标,管理主体根据实际情况对客体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和。
“三十二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三同步,三统一”方针:在国家计划的统一指导下,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三同时”制度: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防止新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
环境管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技术手段测定环境质量要素的代表值以把握环境质量的状况,这是获取环境管理基础数据的基础性工作。
2.环境检测的特点:系统性、综合性(检测对象的综合与检测手动的综合)和时序性。
3.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类健康社会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指定的标准。
4.我国环境标准体系:六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注、环境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和环境保护仪器设备标准);二级(国家级标准和地方级标准,地方标准要严于并且高于国家标准);两种执行规定(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5.环境统计: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对人类的影响的反映。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统计数字资料;二是统计分析报告。
6.环境评价模型:就是通过一些定量化的指标来反映环境的客观属性及其对人类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并将这些定量化的指标利用数学手段构建起相应的数学模型,从而定量评价和反映环境的优劣和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程度,并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7.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社会系统协调发展,对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作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其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而进行的科学决策活动。
8.环境规划模型:就是在环境模型、预测和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选用一些反映人类社会未来活动和行为的强度、性质的定量化指标构建的数学模型。
9.环境信息:是在环境管理的研究和工作上应用的经收集、处理而以特定形式存在的环境意识。
10.区域:是指其面积必须有一定的大小,同时其自然环境还必须能够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11.生态城市: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中提出来的,其概念是指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
12.生态需水:是指为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们在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时必须为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平衡保证其需水量。
环境管理名词。简答、论述
第一章名词解释环境问题:是指作为中心事物的人类与作为周围事物的环境之间的矛盾。
广义理解就是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废弃物:废弃物是指人类将从自然环境中开采出的自然资源进行加工、流通、消费过程中与过程结束后产生并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
环境管理学:环境管理学是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依据的一门学科。
简答题1.环境问题出现和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的根源?答:人类将自己异化于大自然,以自己为中心,按照自己的尺度和意志对自然界中的所有事物进行操纵,最终使自然界遭到严重的破坏,生态系统不断退化。
破坏和退化又反过来使人类社会面临资源短缺、能量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危机。
这才是环境问题产生并不断恶化的根源。
2.环境管理的目的?答:基于对环境问题的思考,人们意识到首先必须改变自身系列的基本思想观念,必须从宏观到微视对人类自身的行为的行为进行管理,控制人类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流,以尽快的速度逐步恢复被损坏了的环境,并减少甚至消除新的发展活动对环境结构、状态、功能造成新的损害,保证人类与环境能够持久的,和谐的协同发展下去。
3.环境管理的任务?答:转变人类社会关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形成和创建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存方式,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需求。
论述题1.请论述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答案在题册上)第二章名词解释共赢原理:指在制定处理涉及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兼顾各方的合理利益。
三生共赢:是指要把解决环境问题的目标定位于生活、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就是生活提高、生产发展与生态改善。
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共同的部分式联系渠道。
度:就是相互冲突的系统均可接受的利益分配点,也就是协调冲突的最优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技术手段测定环境质量要素的代表值以把握环境质量的状况,这是获取环境管理基础数据的基础性工作。
2.环境检测的特点:系统性、综合性(检测对象的综合与检测手动的综合)和时序性。
3.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类健康社会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指定的标准。
4.我国环境标准体系:六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注、环境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和环境保护仪器设备标准);二级(国家级标准和地方级标准,地方标准要严于并且高于国家标准);两种执行规定(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5.环境统计: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对人类的影响的反映。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统计数字资料;二是统计分析报告。
6.环境评价模型:就是通过一些定量化的指标来反映环境的客观属性及其对人类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并将这些定量化的指标利用数学手段构建起相应的数学模型,从而定量评价和反映环境的优劣和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程度,并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7.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社会系统协调发展,对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作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其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而进行的科学决策活动。
8.环境规划模型:就是在环境模型、预测和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选用一些反映人类社会未来活动和行为的强度、性质的定量化指标构建的数学模型。
9.环境信息:是在环境管理的研究和工作上应用的经收集、处理而以特定形式存在的环境意识。
10.区域:是指其面积必须有一定的大小,同时其自然环境还必须能够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11.生态城市: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中提出来的,其概念是指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
12.生态需水:是指为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们在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时必须为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平衡保证其需水量。
13.废弃物:或称环境废弃物,是指人类将从自然环境中开采出的自然资源进行加工、流通、消费过程中与过程结束后产生并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
14.土地的概念:是指地球表面陆地和陆内水域,不包括海洋:狭义的土地概念,是指地球表面陆地部分,它是由土壤,岩石及其风化碎屑堆积组成。
15.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土地中,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能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经济价值部分16.森林资源的概念:森林资源是森林,森林及生活和生长在林土地上的生物的总称,包括,林木,林下植物,野外动物,微生物,土壤和气候等自然资源。
17.环境投资的概念:环境保护投资是指社会各有关投资主体从社会的积累资金和各种补偿资金中拿出一定的数量用于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及与其相关的经济活动。
18.全球环境问题的概念:全球环境问题是指超越一个以上主权国家的国界和管辖范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19.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它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有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0.核心区的概念:核心区是自然保护区内最重要的区域,是未受到人类干扰或紧受到最低限度干扰的,具有典型性的代表性,原生性生态系统保存做好的地方以及珍稀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21.缓冲区的概念:缓冲区一般位于核心区外围,可以包括一部分原生行动额生态系统和由演替类型所占据的次生生态系统,也可以包括一些人工生态系统。
22.实验区的概念:实验区位于缓冲区的外围,包括部分原生或次生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荒山、荒地等,也包括传统利用区和受破坏的生态系统的恢复区,它的地域范围一般较大。
23.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24.环境管理学:以环境管理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理的一般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
25.可持续发展:就是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的发展26.三生共赢:就是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定位于生活,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讲,就是生活提高,生活发展与生态改善。
27.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共同的部分或联系渠道,它可以是空间上的,也可以是时间上的,甚至是形态上的,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二、填空1.环境信息的特点:时空性;综合性;连续性;随机性。
2.农村环境问题: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各类污染;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乡镇企业造成的污染。
3.气体废弃物的特征:来源广泛、成分复杂;空间层次性;造成多种典型污染;4.气体废弃物的管理主要有:清洁能源使用;发展绿色交通和机动车尾气控制;末端治理技术和大气环境自净能力作用;5.防治机动车船排放污染的主要管理途径:机动车船排放标准控制的制度;机动车船清洁能源使用的激励制度;机动车船污染排放年检制度;6.防止废气、尘和恶臭污染的主要管理途径:对粉尘、可燃性气体、硫化物气体、含放射性物质的气体和气溶胶排放的规定;对恶臭气体、焚烧产生气体物质、散发气体的物质、扬尘等的规定;对消耗臭氧物质及其替代品的规定。
7.水资源的特点:循环再生性与总量有限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功能的广泛性与不可替代性;利弊两重性;8.我国水资源分布及特点: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地区分配不均,水土资源组配不平衡;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很大;部分河流含沙量大;9.海洋资源的特点:种类多,储量大;开采技术难度高;地域差异小;利弊两重性;10.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过度捕捞降低了海洋生物资源的生产能力;盲目围海造田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无节制的污染物排放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系统11.政府产业环境管理的特征:具有强制和引导性;政府产业环境管理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与产业性质密切相关;具有较强综合性12.企业环境管理的特征:企业作为自身环境管理的主体;企业环境管理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与企业的行业性质密切相关;企业环境管理按其目标可分为多个层次,最低层次课满足政府法律的需求13.水体废弃物的特征:来源广泛,成分复杂,排放量大;水污染与水资源,谁危害的关联性高14.固体废弃物的管理的三代原则是指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15.中国的环境保护的三大基本政策是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
16.美国环境管理所具有的特点:通过改革行政决策的方法和程序来实现国家环境保护目标;将法律与技术相结合来控制污染;将行政管理与公众参与相结合以提高管理效率。
17.欧盟环境管理的特点:通过制定共同的环境保护政策来解决环境问题;注意处理欧盟与各成员国之间的关系(通过直接使用原则和优先适用原则来协调与各成员国内外环境法的关系);强调经济发展不能以环境为代价。
18.日本环境管理的主要特点:具有较完备的环境管理机构;适时修改法律,以适应环境管理的需要;以环境标准作为政策的目标和手段;地方政府的行为超前于中央政府;企业环境管理重在“防”;19.澳大利亚环境管理的特点:建立全流域管理模式;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重视培养幼儿及青少年的环保意识;20.全球环境问题的特点:全球化;综合化;社会化;政治化;21.全球环境问题可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22.全球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高消耗的生产模式和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发展不足地区的生活生产方式;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
23.联合国规划署内部下设三个主要部门:环境规划理事会;环境秘书处和环境基金委员会。
24.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主要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多样性。
25.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选择价值(潜在价值)。
26.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思想观念层次上的;社会行为层次上的;在人类社会自然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动层次上的。
27.人类社会行为可分为行为主体、行为对象和行为本身三大部分。
行为主体可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28.管理的五项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29.可持续发展的几个研究方向上已具有雏形的几个理论流派大致可分为资源永续利用理论外部性理论、财富代际公平分配理论和三种生产理论。
30.界面的特征:界面只存在于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界面是相互作用事物之间的通道,它是相互作用的事物或系统所共有的。
31.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是指政府将各种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规则,规范,标准作为环境管理的工具和手段,去调整,控制,引导,引导人类社会各个主体用于环境的行为达到环境管理目标的方法。
32.环境管理政策的分类:命令型和控制型;经济型和激励型;鼓励性和自愿型。
33.法律规范构成一般包括三个方面:条件;行为规则;法律责任。
34.行政手段的特征:权威性;强制性;规范性;35.环境管理主要是针对次生环境问题而言的一种管理活动。
36.可持续发展包括需求和限制两方面,没有需求发展就没有动力,没有限制发展就没有可持续。
37.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包括三个阶段,其中第二个阶段属于施工审批阶段,第三个阶段属于竣工验收审批阶段。
38.地方政府是宏观环境管理的实施主体并对区域环境质量负责。
39.一般建设项目环境与废物进口项目环境管理的最大区别在于后者的审批权归国家环保总局40.作为一项管理制度,必须具备强制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41.环境影响评价是建设项目施工审批的一项管理制度,因此要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完成。
42.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执行的环境保护标准被成为国家环境标准,例如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监测方法标准。
43.环境总是相对与某个-A-而言的,因此说环境是一个相对概念。
44.环保部门在海洋建设项目管理方面具有监督权。
45.“以新带老”的原则就是以新建项目管理带动老污染治理。
46.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是依据国家环境法律规定落实地方政府环境责任的行政管理制度。
47.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政策是强化管理。
48.从1973年至今,中国先后召开了五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其中,对中国环境保护具有重大影响的会议是第一次、第二次和第四次环境保护会议。
49.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直接动力是国家政府,而根本动力是社会公众。
50.环境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
51.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公众正在向“三化”方向发展。
“三化”指的是资源利用合理化、生产过程无害化和废物产生最小化。
52.生活质量由三个指标组成,其中环境质量是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53.环境管理的特点包括区域性、综合性和社会性决策的非程序化。
三、问答题1.制定环境标准时需考虑的原则?答:1、保障人体健康是指定环境质量标准的首要原则;2、环境标准的制定,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效益的统一;3、制定环境标准要综合考虑各种类型的资源管理,各地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环境规划的要求和目标,惯切高功能区用高标准保护,低功能区用低标准的原则;4、制定环境标准要和国内其它标准和规划相协调,还要和国际上的有关规定和协定相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