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质量研究研发指导细则
药物研发流程及指导原则和核查关注重点
一、综述: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附件二的规定,仿制药即是已有国家药品标准的原料药或者制剂,该类药物国内已批准生产或上市销售,经过国内外广泛使用,其安全性、有效性已经得到较充分证实。
如今的新法规对仿制药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是以下几点:1、规范对被仿制药品的选择原则,即参比制剂的选择问题。
2、增加批准前生产现场的检查。
3、按照CTD格式要求提供申报资料,使申报规范,统一。
4、强调了对比研究,是判断两者质量是否一致的重要方法之一。
5、强化了工艺验证,目的是确保大生产时能始终如一地按照申报工艺生产出质量恒定的产品。
6、提出了晶型的要求,晶型的不同,溶解度和稳定性不同。
分析上述新要求和参考指导原则,从而得出结论:仿制药研发的目的是做到规模化生产,强调本地化,以实现“替代性”。
要求是做到“同”。
方法为对比研究。
1.安全性“同”:对于安全性,口服固体制剂控制的主要为有关物质,而液体制剂除控制有关物质外,还需对防腐剂、氧化剂等对人体有影响的物质进行控制。
因此,必须要将防腐剂含量测定定入质量标准。
研究的内容:静态上应包括杂质谱的对比,单个杂质的对比,杂质总量的对比。
动态上的对比为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的对比,即稳定性对比研究。
2.有效性“同”:对于口服固体制剂,口服混悬剂(包括干混悬剂),溶出曲线是主要的控制指标[1];对于口服溶液剂,防腐剂、矫味剂、氧化剂、增溶剂及稳定剂的选用非常重要,控制点为口感、渗透压、PH及有无絮凝现象;对于局部用制剂(如鼻喷雾剂),粒度分布、渗透压及黏度是主要控制指标。
研究的内容:分别进行溶出曲线对比;粒度分布对比;渗透压及黏度对比。
3.晶型:晶型的不同,药物的溶解度及稳定性有可能不相同,从而导致生物利用度不尽相同。
而某个药物的晶型,文献资料很少;制剂中原料的晶型测定有一定的难度;在做成制剂的过程中,又不能保证晶型不产生变化。
但是,鉴于仿制药研究的特点,溶解度方面可通过溶出曲线对比来说明;稳定性方面可通过影响因素试验和加速试验的对比来说明。
药学质量研究标准规范
药学质量研究的标准规范根据《化学药物质量标准建立的规范化过程技术指导原则》、《化学药物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技术指导原则》、《化学药物杂质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国药黄2010年版二部附录》和《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与药品检验仪器操作规程》等相关规定,特制订本公司药学质量研究的相关标准规范。
一、性状1.外观性状1.1 检测方法:目测、鼻闻1.2 检测结果:比如某药品标准规定“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粉末”,结果应根据实际情况写为下面几种情况:(1)本品为白色粉末;(2)本品为类白色粉末;不能直接写为: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粉末。
1.3注意事项:样品的颜色的表述,要按照由浅到深的顺序排列;按照白色、类白色、微黄色、淡黄色、浅黄色、黄色;两个色阶相邻,用“或”来描述,如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色阶之间相隔两个以上,采用“至”来描述,如类白色至淡黄色粉末。
2.结晶性2.1 检测方法:用X-粉末衍射法检查(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IX F)。
本检测项外送。
对于研究3类新药,分别将小试、工艺验证批、中试三批、自制对照品、上市品和小试、中试影响因素10天、加速6月、长期6月.12月送样检验;对于研究6类新药分别将小试、中试三批、自制对照品和上市品送样检验。
如上市品因辅料检测有干扰时,可采用TGA等其它方法代替。
2.2 检测结果:如没有特征性的衍射图(尖锐的衍射峰),就属于无定型粉末;反之属于结晶性粉末。
2.3 注意事项:许多药物具有多晶型现象。
因物质的晶型不同,其物理性质会有不同,并可能对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产生影响,故应对结晶性药物的晶型进行研究,确定是否存在多晶型现象;尤其对难溶性药物,其晶型如果有可能影响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稳定性时,则必须进行其晶型的研究。
晶型检查通常采用熔点、红外吸收光谱、粉末 X-射线衍射、热分析等方法。
对于具有多晶型现象,且为晶型选型性药物,应确定其有效晶型,并对无效晶型进行控制。
3.引湿性参照药物引湿性检验标准操作规程(SOP-Q10-001)进行检验。
药品研究管理制度
药品研究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药品研究管理行为,保障药品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保护研究对象的合法权益,促进药品研究和开发工作的健康发展,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药品研究的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个人及其合作者。
三、药品研究管理的基本原则1. 遵循科学原则。
药品研究应立足于科学,严谨、可靠、真实地开展科学研究。
2. 尊重实践规律。
充分尊重药品研究的实践规律,尊重研究者的学术自由和独立思考。
3. 尊重研究对象。
在药品研究中,应尊重和保护研究对象的权益,遵守伦理原则和法律法规。
4. 公平公正。
保障药品研究过程的公平、公正,杜绝不正当竞争行为。
5. 安全可靠。
在药品研究过程中,要确保研究数据的安全、可靠和真实性。
6. 效益合理。
药品研究应当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促进药品研发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四、药品研究管理的基本要求1. 设立药品研究管理机构。
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应设立专门的药品研究管理机构,负责药品研究管理的组织和领导工作。
2. 制定药品研究管理制度。
各单位应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药品研究管理制度,明确各项管理规定和流程。
3. 严格遵守伦理规范。
药品研究应遵守伦理规范,保障研究对象的权益和安全,严禁伦理失范的行为。
4. 明确责任和权限。
各单位应明确药品研究管理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并明确其管理权限和职责。
5. 完善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药品研究管理的各项制度和规章,包括项目申报、立项审批、经费管理、数据管理、研究报告和研究成果的权益分配等。
6. 加强科研队伍建设。
积极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科研人员,提高其专业技能和科研水平。
7. 提升科研仪器设备。
加大对科研仪器设备的投入,提升科研实验条件和技术水平。
8. 严格监督检查。
建立健全药品研究管理的监督检查制度,加大对药品研究的质量和安全管理的监督力度。
五、药品研究管理的实施办法1. 药品研究项目立项审批。
制剂质量研究及质量标准制定指导原则(讨论稿)收藏
制剂质量研究及质量标准制定指导原则(讨论稿)收藏制剂质量研究及质量标准制定指导原则(讨论稿)一、药物制剂质量研究由于制剂剂型很多,在研究新药制剂时,应遵循药典相应制剂通则规定及制剂的特性要求。
本原则主要对口服固体制剂通则及注射剂进行讨论。
1.性状制剂的性状项下,应依次描述样品的外形和颜色,如片剂是什么颜色的压制片,或包衣片(包薄膜衣或糖衣),除去包衣后,片芯的颜色,片子的形状,如异形片(长条形,椭圆形,三角形等)也应描述,片面有无印字或刻痕或有商标记号等也应如实记述。
胶囊剂内容物的颜色、形状,是否有粘连,结块等均应记述。
注射液一般应为澄明液体(水溶液),但也有混悬液或粘稠性溶液,都要特别描述清楚,对注射液的颜色应根据颜色色号相应描述,以黄色标准比色液为基础,浅于1号或稀释一倍的1号的为“无色”,浅于2号的为“几乎无色”,浅于4号的为“微黄色”,浅于6号的为淡黄色,浅于8号的为“黄色”。
贮藏过程如性状有变化,应予以说明。
2.鉴别制剂的鉴别试验,其方法要求同原料药,所以除尽可能采和与原料药相同的方法外,还应注意:①由于多数制剂中均加有辅料,不宜用原料药性状项下的物理常数作为鉴别,也不宜直接用红外吸收光谱作为鉴别,必要时应增订能与同类药或化学结构近似药物相区别的鉴别试验。
②有些制剂的主药含量甚微,必须采用灵敏度较高,专属性较强,操作较简便的方法,如薄层色谱法等。
③由于制剂中辅料的干扰,应分离除去。
常用的方法是用溶剂将主药提取出来后,除去溶剂,残留物照原料项下鉴别。
④由于制剂的含量测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可用含量测定的最大可吸收波长或特定波长下吸收度或吸收度比值作鉴别。
采用气相色谱法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时,也可以其保留时间作为鉴别。
⑤对异构体药物应有专属性强的鉴别试验。
制剂的鉴别试验如采用原料药项下的鉴别时,其文字叙述应根据不同的剂型如何除去辅料进行描述。
3.检查各种制剂的检查项目,除应符合相应的制剂通则中的共性规定外,还应根据其特性、工艺及稳定性考察,制订其他项目,如口服固体制剂(以片剂、胶囊剂为主)应制订含量均匀度,溶出度,释放度,有关物质(或已知杂质)等检查。
中药新药用药材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中药新药用药材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哎呀,这可是个不小的课题啊!不过别着急,我们一起来聊聊这个“中药新药用药材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吧。
咱们得明确一点,这个原则可是关系到咱们老百姓的健康呢!所以,咱们可不能马虎对待。
话说,中药这个东西,可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了。
古人云:“药无定法,医无常方。
”意思是说,中药的配方和用法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医生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灵活运用。
这也就意味着,中药的质量控制可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哦!那么,什么是中药新药用药材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呢?简单来说,就是为了让咱们在服用中药新药的时候,能够确保药材的质量符合标准,从而保证药效的发挥。
这个原则包括了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说:药材的来源、采集、加工、贮藏等等。
下面,咱们就来一一了解一下吧!咱们要说说药材的来源。
好的药材可是需要从正规的渠道采购来的哦!这样才能确保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
当然啦,有时候咱们也可以通过一些传统的途径来获取药材,比如说去中药店买。
但是,这时候就需要咱们擦亮眼睛了,看看这家中药店是否有合法的经营许可证,是否有专业的药师为您服务。
这样才能避免买到假冒伪劣的药材哦!接下来,咱们要说说药材的采集。
采集药材的时候,可不能随便采摘哦!要遵循“适期采收、适量采收”的原则。
也就是说,不同的药材有不同的采收时间,而且每次采收的数量也要适中。
这样才能保证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再来说说药材的加工。
加工药材的时候,要注意保持药材的原貌,不要随意破坏其结构和性状。
还要注意加工过程中的卫生和安全问题。
这样才能保证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说说药材的贮藏。
贮藏药材的时候,要注意防潮、防虫、防霉等问题。
还要注意药材的有效期,过期的药材可是不能再使用的哦!这样才能保证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中药新药用药材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是为了保障咱们老百姓的健康而制定的一项重要原则。
只有严格按照这个原则来进行药材的质量控制,才能让咱们在服用中药新药的时候,能够确保药效的发挥,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药物质量研究研发指导细则
药物质量研究研发指导细则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药物的品质和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药物质量的研究和研发变得非常重要。
药物品质的研究和研发需要遵循一系列的指导细则来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目的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关于药物质量研究和研发的指导细则,以确保药物品质的高质量和安全性。
原则药物质量研究和研发需要保证以下原则:•安全性原则:药物品质必须符合国家的标准要求,能够确保患者的安全。
•有效性原则:药物品质必须符合国家的标准要求,能够达到治疗效果。
•可靠性原则:药物品质必须符合国家的标准要求,能够在不同的研究条件下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规范性原则:药物品质必须符合国家的标准要求,能够符合生产规范和质量标准。
•经济性原则:药物品质必须符合国家的标准要求,能够在达到良好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成本。
研究和研发药物的研究和研发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药物研发前期•市场分析:对于该药物市场的需求、竞争对手、价格等进行分析和研究。
•药物性质分析:对于该药物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毒性、药物代谢及毒理学进行分析和研究。
•药用效果分析:对于该药物的功效、药效学特性、剂量与药效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药物研发中期•药物制剂研究:对于该药物的剂型、质量标准等进行研究和设计。
•药代动力学研究:对于药物的代谢、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进行研究和分析。
•药物毒理研究:对于药物的毒性及毒理学进行研究和评估。
药物研发后期•临床试验:对于人体进行药物实验,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以评估其疗效和安全性。
•药物注册:通过注册,并经过相关认证,才能够生产和销售药物。
•药物生产:根据药物质量标准和生产规范进行药物的生产。
•药物质量控制:对于生产出来的药物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和检查,保证药物的质量符合标准。
药物质量研究和研发需要遵循一系列的指导细则来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药物研发需要根据药物的性质、效果和剂型等进行分析和研究,以确保药物品质的高质量和安全性。
药物研发和临床试验中的质量控制研究
药物研发和临床试验中的质量控制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药物研发和临床试验的质量控制也不断得到了提升。
药物的研发和试验过程中,必须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从药物研发和临床试验中的质量控制研究角度,探讨药物研发和临床试验中的质量控制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药物研发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研究药物的研发过程包括药物发现、药物设计、药物合成、药物筛选和药物优化等阶段。
在这些过程中,必须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以确保研发出的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药物发现阶段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分子筛选和药效筛选,以确定具有潜在药效的化合物。
在这个阶段中,需要对筛选的化合物进行纯度分析、杂质分析等质量控制步骤,以确保筛选出的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纯度和活性。
药物设计阶段中,需要对筛选出的化合物进行结构优化和活性分析,以确定具有最佳药效的结构。
在这个阶段中,需要进行大量的药物合成和活性测试,必须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以保证合成出的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纯度和活性。
药物筛选和优化阶段中,需要对药物进行体内和体外实验,以确定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这个阶段中,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以确保实验条件的准确性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二、临床试验中的质量控制研究药物的临床试验是研发药物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
在临床试验中,必须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以确保试验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临床试验中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药物的制备、试验的方案、试验的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等方面。
在药物制备方面,必须确保药物的质量符合要求,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在试验方案方面,必须制定合理且科学的试验方案,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在数据收集方面,必须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以使数据分析的结果更加可靠和精确。
另外,临床试验中还需考虑患者的安全性和利益,需要遵循严格的伦理规范和法律规定。
对于患者的人身安全和隐私信息,必须进行严格的保护,以确保试验的合法性和可靠性。
药学研究工作制度
药学研究工作制度
一、结合临床进行新药开发、药物性质、药品质量药品ADR、配伍禁忌的研究。
二、围绕合理用药开展药效学、药动学、生物利用度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等研究。
三、研究工作必须严肃认真,具有科学性和可用性。
四、新药研制过程中要做好文献资料查阅,设计试制方案,指定专人试制,建立完整试制记录,留样观察备查,并制定技术指标,做好实验记录和小结。
五、新药上临床前需完成一些研究和实验如:急性毒性实验、热源、无菌、刺激性、过敏、溶解试验,然后上报卫生部门备案。
临床试验中要严密观察新药疗效与不良反应。
六、一切样品的检测要按有关规定进行,数据不得随意涂改,必要时可划去重写并签字。
七、实验中,操作人员不得擅自离开岗位,以免发生意外。
八、一切试剂的配制应登记,标笺清楚,注明品名、浓度和配制日期。
九、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积极培养临床药师。
医药行业药物研发管理规范
医药行业药物研发管理规范引言:医药行业是一个涵盖广泛领域的行业,涉及人类健康和生命。
在医药行业中,药物研发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为了确保医药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制定一套科学严谨的药物研发管理规范是必要的。
本文将从药物研发的不同阶段入手,分析并探讨医药行业药物研发管理的规范。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在药物研发的初期阶段,首先需要对现有的疾病治疗方式、潜在风险等进行全面了解。
这可以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参与行业研讨会等方式实现。
在明确研究的背景和目的后,药物研发团队可以开始制定相关的研发目标和研究策略。
二、前期研发前期研发是药物研发的重要阶段,包括药物分子设计、合成和筛选等环节。
为了保证研发工作的规范性和可靠性,规定以下规程和要求:1. 分子设计:利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技术,预测分子运动和相互作用,指导合成工艺的优化及目标分子筛选。
2. 分子合成:制定合成流程和工艺规程,确保合成的高纯度和产率。
3. 目标分子筛选: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等手段,筛选出具有良好活性和可行性的目标分子,为进一步的研发工作提供依据。
三、活性验证和临床前研究活性验证和临床前研究是判断药物是否具有临床潜力的关键环节。
在这个阶段,需要进行体外和体内实验,并制定相应的规范:1. 体外实验:包括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稳定性、毒性等测试。
实验过程需要符合生物安全和伦理要求。
2. 体内实验:通过动物模型验证药物的活性和有效性。
实验过程需要符合动物保护相关法规。
四、临床研究临床研究是验证药物安全性和疗效的关键阶段。
为了保证临床研究的合规性和科学性,需要制定以下规程和要求:1. 临床试验设计:根据研究目的和要求,设计科学合理的试验方案。
包括研究设计、病例选择、随访计划等。
2. 研究伦理:确保研究过程中的伦理问题得到充分关注和保护。
实施前必须通过伦理审查,并确保受试者知情同意。
3. 质量管理: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上市和销售药物顺利通过临床研究后,需要经过注册批准和监管审查,才能正式上市销售。
药学研究质量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药学研究质量管理,提高药学研究质量,确保研究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品注册现场核查管理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我司为申请药品注册而进行的药学研究以及上市后药品持续性质量考察。
第三条本规范的药学研究包括处方研究、工艺研究、质量研究、样品试制、样品检验以及稳定性研究等内容。
第四条本规范作为药学研究质量管理体系的一部分,是药学研究部分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旨在最大限度地控制研究过程中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确保研究过程规范化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第五条员工应当严格执行本规范,坚持诚实守信,禁止任何虚假、欺骗行为。
第二章质量管理第六条应当建立符合药学研究质量管理要求的质量目标,将药品注册的有关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的所有要求,系统地贯彻到药学研究的全过程中,确保所研发的药品符合预定用途和注册要求。
高层管理人员应当确保实现既定的质量目标,不同层次的人员以及供应商、经销商应当共同参与并承担各自的责任。
应当配备足够的、符合要求的人员、厂房、设施和设备,为实现质量目标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七条质量保证是质量管理体系的一部分。
企业必须建立质量保证系统,同时建立完整的文件体系,以保证系统有效运行。
第八条质量保证系统应当确保:(一)药品的设计与研发体现本规范的要求;(二)管理职责明确;(三)采购和使用的原辅料和包装材料应有合法来源及质量保障;(四)确认、验证的实施;(五)按照自检操作规程,定期检查评估质量保证系统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第三章组织机构和人员第九条药学研究机构必须建立与其研究相适应的质量管理机构,并有组织架构图。
药学研究机构应设立独立的药学研究质量管理部门,履行保证药学研究质量的职责。
第十条药学研究质量管理部门应当参与所有与药学研究质量有关的活动,并负责审核所有与本规范有关的文件。
药物分析-药品质量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含量测定方法的验证
实验室要求;分析方法验证(准确度、精密度等效 能指标)
3. 含量限度的制定
原料药(按干燥品计)一般≥98.5%;制剂按标示 量的百分含计。根据剂型、剂量等确定。
(七)贮藏
选择合适的贮藏条件,以避免或减缓药品在正 常的 贮存期限内的质量变化。
药品的贮藏要求及有效期限的设置,主要 通过其质量和稳定性试验研究确定
1、影响因素试验用1批供试品,加速和长期试验用3 批供试品
2、原料药与制剂需满足规模要求 3、质量标准与研究时一致 4、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的包装与上市产品应一致 5、方法需经一系列验证。
(二)稳定性试验的内容 稳定性试验内容根据药物结构、剂型等进行选择。 原料药:主要有性状、熔点、含量、有关物质地、 吸湿性,以及根据品种性质选定的考察项目。 制剂:一般有性状、含量、有关物质及与剂型相 关的检查项目如片剂的溶出度或释放度等。 1. 稳定性试验结果的界定 原料药的“显著变化” ;药物制剂的“显著变化”
凡例: 正确使用药典进行药品质量 检定的基本原则,共性问题
正文: 药品标准
附录:制剂通则、通用检测方法 和指导原则
(三)药品名称
• 通用名: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批准载入国家正
•
式药品标准中的药品法定名称。
• 化学名:根据IUPAC命名原则
• 商品名:生产厂家在申请生产新药时注册的
•
商品名称。
• 外文名:国际非专利药名(INN)。
+0.0003 -4.25
• 0.79
11.98
0.00
2.在乘、除法中,积、商的误差是各数值相对误差传 递的结果,所以结果的相对误差必须与各数中相对 误差最大的那个相当。
如:0.12×9.678234=0.12×9.7=1.2
药品研发技术规范要求指南
药品研发技术规范要求指南导语:药品的研发对于保障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至关重要。
为确保药品的安全有效,各国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研发技术规范要求。
本文将从药品研发整体流程、临床试验、质量控制等多个角度探讨药品研发技术规范要求指南。
一、药品研发整体流程药品研发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包括药物分子的发现、药物设计、体内外评价、临床试验、新药上市和后期监管等多个环节。
为保障研发过程的规范与合理性,制定药物研发整体流程规范十分必要。
1. 药物分子发现规范要求药物分子发现是药物研发的起点。
在药物分子发现阶段,研究人员需遵循一定的规范要求,如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合理选择靶点、建立高效筛选平台等。
同时,需严格控制实验操作规范、化合物质量要求等,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和药效的可预测性。
2. 药物设计规范要求药物设计是根据靶点的结构信息和药效学原理,进行候选药物结构的设计和优化。
规范要求研发人员在药物设计阶段要做到理性合理,遵循药物设计的基本原则,并确保获得的候选化合物具备一定的药效学和安全性。
3. 体内外评价规范要求体内外评价是验证候选药物的药效学和安全性的关键环节。
规范要求研发人员在体内外评价过程中,需严格遵循实验室操作规程、临床试验伦理要求等,并确保实验方法的可靠性和结果的可重复性。
4. 临床试验规范要求临床试验是验证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最后一道环节。
临床试验规范要求研发人员在招募受试者、试验方案制定、数据采集和分析等方面,遵循临床试验伦理要求和法规要求,并确保试验结果的可信度。
二、临床试验规范要求临床试验是验证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阶段。
为保障临床试验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制定临床试验规范要求指南尤为重要。
1. 执行试验的机构临床试验规范要求明确规定执行临床试验的机构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经验,比如医学研究机构、大学医院等。
同时,规范要求阐明了研究机构的行业监管要求,确保试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试验过程的透明度。
2. 受试者的选择临床试验规范要求明确规定受试者的选择标准,包括年龄、性别、疾病特点等方面。
中药新药质量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中药新药质量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2020年8月目录一、概述 (1)二、基本原则 (2)(一)遵循中医药理论指导 (2)(二)传统质量控制方法与现代质量研究方法并重 (2)(三)结合安全性、有效性研究结果进行质量研究 (2)(四)药用物质研究是质量研究的重要内容 (3)(五)质量研究应贯穿中药质量控制全过程 (3)三、主要内容 (3)(一)药材/饮片 (3)(二)关键中间体 (4)1.理化性质 (5)2.化学成分或组分 (5)3.与安全性有关的因素 (7)4.生物活性 (8)(三)制剂 (9)1.剂型特点 (9)2.制剂处方、成型工艺 (9)3.微生物控制 (10)4.其他 (10)(四)药品质量研究的关联性 (11)1.与安全性、有效性的关联性 (11)2.与工艺研究的关联性 (11)3.与稳定性研究的关联性 (11)四、主要参考文献 (11)五、著者 (12)中药新药质量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12一、概述3中药新药的质量研究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利用各4种技术、方法和手段,研究影响药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因素,5确定药品关键质量属性的过程。
质量研究的目的是确定质量6控制指标和可接受范围,为药品生产过程控制和质量标准建7立提供依据,保证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
8基于中药多成分复杂体系的特点,中药新药的质量研究9应以临床价值和需求为导向,遵循中医药理论,坚持传承和10创新相结合,运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方法从多角度研究分11析药品的质量特征。
同时,质量研究还应体现质量源于设计、12全过程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理念,通过对药材/饮片、关键13中间体、制剂的药用物质及关键质量属性在不同环节间的量14质传递研究,不断提高中药的质量控制水平。
15本指导原则不具有强制性的法律约束力,仅代表药品监16管部门当前的观点和认识,根据科学研究和中医药发展将不17断完善本指导原则的相关内容。
18二、基本原则19(一)遵循中医药理论指导20中药尤其是复方制剂的物质基础复杂,在进行质量研究21时应尊重传统中医药理论与实践,根据不同药物的特点,采22用各种研究技术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质量研究,反映中23药整体质量。
药品研发质量控制规范
药品研发质量控制规范一、引言药品研发是保障公众健康的关键环节,而质量控制是保证药品安全有效的根本保障。
为了确保药品研发过程中质量控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高效性,制定药品研发质量控制规范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药品研发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和具体规范进行探讨,以推动药品研发的健康发展。
二、质量控制原则1.科学性原则:药品研发过程中,质量控制应基于科学方法、技术和理论,确保研发过程的可重复性、可验证性和可溯源性。
2.规范性原则:质量控制应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行业规范进行制定,确保研发过程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3.全程性原则:质量控制应贯穿整个药品研发过程,从药物设计、合成和制备、质量评价等环节,确保整个研发过程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4.安全性原则:质量控制应对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等高危药品进行特殊保护,确保研发过程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三、药品研发过程的质量控制1.药物设计的质量控制药物设计的质量控制应确保药物分子的理化性质、稳定性、降解途径等特性的合理设计,确保药物具有较好的活性和选择性。
2.药物合成和制备的质量控制药物合成和制备的质量控制应确保合成路线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合成中间体和药物原料的纯度和稳定性。
3.质量评价的质量控制质量评价的质量控制应确保药物的质量指标和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物理化学性质、纯度、杂质检查、效价和安全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四、质量控制管理体系1.质量管理框架建立符合GMP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从原料采购、生产流程控制、产品质量评价等方面对药品研发进行全程监控。
2.人员管理鼓励人员参与相关培训,提高质量意识和专业素养,确保研发人员具备扎实的技术基础和严谨的研发态度。
3.设备设施管理严格按照设备验证要求进行设备设施管理,确保药品研发过程中各项设施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4.文件管理建立健全的文件管理制度,确保相关研发记录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可追溯性,便于审计和数据分析。
5.变更管理建立完善的变更管理制度,确保药品研发过程中的任何变更都能及时识别、评估和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化学药物制剂质量研究与质量标准制定的一般技术要求及指导原则
2、某些制剂的主药 含量甚微必须采用灵敏 度较高、专属性较强、 操作较简便的方法,如 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 法。
3、由于制剂中共存 药物(复方制剂)和辅料 的干扰,应分离除去,常 用的方法是用溶剂将主药 提取后,除去溶剂,残留 物质照原料药项下鉴别 (包括IR法)。
4、可采用与含量测 定方法一致的最大吸收波 长或与对照品相同的保留 时间作为鉴别要求。
溶出量测定方法
• 溶出度测定中溶出量计算,一般尽量 与含量测定方法一致;在制定方法时, 应对对照溶液的制备方法进行验证, 以保证其完全溶解。
方法建立
• 溶出度测定方法的方法学研究,按中国药 典2005年版附录的“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 验证”的要求,对在该测定条件下的线性范 围、溶液的稳定性、回收率、精密度等进 行考察。
崩解时限检查时的记述应包括介质、 崩解具体时间。
崩解时限检查法
片剂类型
检查法
时间限度
普通片
崩解时限
15分钟内
含片
崩解时限
30分钟内
舌下片
崩解时限
5分钟内
口腔贴片
释放度
应符合规定
咀嚼片
/
/
分散片
取2片,在20±℃的100ml水中振摇, 应全部崩解并通过2号筛
3分钟内
泡腾片
崩解时限
5分钟内
阴道片
融变时限
一. 重点用于难溶性药物,一般 指在水中微溶或不溶的药物;对易 溶于水的药物,在质量研究中亦应 考察其溶出度,但溶出度检查不一 定订入质量标准。
二. 用于因制剂处方与生产工艺 造成临床疗效不稳定品种以及治疗量 与中毒量相接近的口服固体制剂(包 括易溶性药物), 对后一种情况应 控制两点溶出量(第1点不应溶出过 多,如格列齐特片Ⅱ规定在60分钟与 180分钟时的溶出量分别相应为不得 多于标示量的50%和不得少于标示量 的7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仿制药口服固体制剂的质量研究指导细则参考附件二、各指导原则及CTD要求,将质量研究大致分成四个部分:实验方案拟定、方法初探:试验项目的设计、选择、拟定及初步研究方法考察;质量标准的系统方法学研究及验证;质量对比研究;质量标准的制定。
1、试验项目的设计、选择及初步确定研究方法:质量标准草案的初步建立(此项工作应在原辅料相容性试验之前完成,原辅料相容性研究以制剂人员为主,分析人员配合)。
1)拟定质量标准草案仿制产品的标准选择就高不就低,选择已上市最严格原料药、制剂产品标准、并以ICH标准为参考,结合所查询的原研标准、国内首仿标准、USP、BP、EP、JP等药典标准、企业及内控标准、行业标准等,并针对具体剂型的要求,拟定质量标准草案。
首选ChP、转正标准中已收载的项目和检测检验方法。
2)含量测定应选择两种或以上方法并进行对比研究,其一必为药典或国家标准方法,。
3)若含量及有关物质检测方法多种并存或前后变动、国内外标准不统一,建议首先进行方法学对比研究来确定分析方法。
如有杂质对照品,用杂质对照品来确认方法的可行性;如没有杂质对照品,可做一强制降解试验(需注意降解程度为10%左右及降解平衡)。
判定标准:有杂质对照品时,系统适用性、分离度、有效检出、精密度及重现性。
3)应对原研制剂(如无,可依次选择国内首仿厂家制剂、销售份额份额最大厂家制剂,或优选国内多个厂家制剂,从中选择质量标准最高厂家产品)溶出实验方法及四条溶出曲线进行考察:由处方筛选和小试的制剂人员为主,由分析协助;4)质量标准草案的初步建立。
2、质量标准的系统方法学研究验证:具体分为两个方面:方法的初步验证和系统的方法学验证。
1)质量标准的初步验证(在中试之前完成):①在配合处方工艺筛选检验时,就是质量标准初步验证的过程。
例如辅料相容性试验、参比制剂与小试产品的对比检验、小试产品的影响因素试验等,就可以对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一个初步的判断。
在前期的处方筛选中,质量标准并没有真正建立,最终确定的质量标准可能不一样。
这种情况下,认为处方筛选的数据仍然可以放入申报资料中,这和处方筛选的目的并不背离,同时也反映出质量研究的开展过程。
②出具三批小试样品的检验报告书。
2)系统的方法学验证:在初步验证的基础上,需对质量标准进行系统的方法学验证。
方法学验证所用样品应采用中试产品。
验证项目(品种及剂型不同检测项目不同):性状;鉴别(理化鉴别和光谱鉴别);一般检查项(按中国药典制剂通则);微生物检测(需进行完整的方法学验证试验);溶出度,有些可以和含量一起验证;有关物质(需进行完整的方法学验证试验);含量测定(需进行完整的方法学验证试验)、卫生学方法学验证。
其中重点是有关物质和含量的方法学验证。
有关物质验证的内容有:系统适用性:取样品,按照有关物质供试品浓度配制溶液,进样,记录图谱。
理论板数应符合规定,分离度应大于2.0或符合规定、拖尾因子应0.8-1.2或符合规定。
有已知杂质并且杂质对照品可获得的:配制6份相同浓度的杂质溶液进行分析,该杂质峰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 2.0%,保留时间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 1.0%。
另外,理论板数应符合规定,分离度应大于 2.0或符合规定、拖尾因子应0.8-1.2或符合规定。
专属性:空白溶剂干扰试验、空白辅料试验、强制降解试验(高温、强光、强氧化、强酸、强碱等)、已知杂质定位试验、峰纯度检查(二极管阵列检测、质谱检测)。
检测限与定量限:一般采用信噪比法。
有已知杂质并且杂质对照品可得的,须用已知杂质对照品同时做。
信噪比10:1,为定量限;信噪比为3:1,为检测限。
线性关系试验:至少要做五个浓度,如 60%、80%、100%、120%、140%(相对于自身对照浓度)的系列溶液。
取该系列溶液进样,记录色谱图,计算回归方程。
若有已知杂质并且杂质对照品可得的,则取已知杂质对照品另作线性关系试验,供试品中已知杂质峰面积,应在线性范围内。
精密度:只做重复性和中间精密度即可。
溶液稳定性:准确度:一般以回收率试验进行验证。
无已知杂质的,可不做。
有已知杂质的,须做加样回收试验验证准确度。
在做强制降解试验时,建议同时用空白辅料平行做强制降解试验,特别是含有特殊辅料的,如防腐剂等在紫外有吸收的辅料。
关于强制降解试验,不仅是方法学验证的内容,而且是对产品的降解途径、杂质谱及产品稳定性判定的过程。
仿制药相关指导原则要求仿制品与原研药应比较杂质谱、杂质量及降解途径。
因此,建议把研试品与原研药平行进行强制降解试验(均约10%),这样可以直观比较两者的降解途径是否一致;降解物是否有差异;检查方法对两者的专属性差别(由于拟定的方法多是原研药的检测方法)。
平行对比破坏性试验研究,是评价研制药和被仿药质量是否相同的重要手段。
3)出具三批中试样品检验报告书。
3、质量对比研究(采用中试产品):质量对比研究是判断仿制药与被仿制药质量“一致性”或“等同性”的重要方法,可以全面了解产品的质量特征,为仿制药注册标准的建立提供依据。
1)溶出曲线对比研究:一般采用在四种溶出介质(PH1.2、PH4.5、PH6.8.水)中的溶出曲线对比的方法,用f2因子法(f2>50)来比较原研药和仿制品的曲线相似性。
注意事项:①用于比较的两种制剂含量差值应在 5%以内。
②计算时所选取的时间点间隔无需相等,但两制剂所取时间点必须一致;且计算时间点应不少于 3个;由于该计算结果有依赖于比较时间点个数的特性,故在溶出率 85%(缓释80%以上)以上的时间点应不多于一个。
溶出量应按累计溶出量来计算。
③除 0时外,第一选取时间点溶出结果的变异系数应不得过20%,自第二时间点至最后时间点溶出结果的变异系数应不得过 10%。
如超出,应从仪器适用性或样品均一性的角度考虑予以解决。
2)杂质的对比研究(此项内容可与方法学验证同做):对于有关物质检查,由于原料药制备工艺、制剂处方工艺的不同,仿制药的杂质种类和被仿制药可能不同,因此要求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仿制药和被仿制药中杂质的种类和含量情况。
①可通过强制降解试验及影响因素试验的对比研究,来比较仿制药与原研药的杂质种类、降解途径及杂质大小。
②对于复方制剂来讲,首先应对杂质进行归属。
采用方法:分别做单个原料、空白辅料及制剂的强制降解试验。
3)检测方法的对比研究(与方法学验证同时进行):如研究发现国家药品标准中一些检测方法不适用于研制产品,为进一步验证是检测方法存在问题,还是研制产品自身存在质量问题,可以采用被仿制药进行对比研究。
4、质量标准的制定(结合对比研究结果、稳定性研究结果制定):1)可在国家药品标准的基础上,参考国外药典及参考文献,增加必要的检测项目。
2)检测方法:如新建方法与国家药品标准中收载方法相比无明显优点时,因国家药品标准已经过较长时间和多家单位的验证,建议仍采用国家药品标准中收载方法。
3)限度:有多种方法可参考时,限度的制定遵循“就高不就低”的原则。
4)分别制定货架期标准及放行标准,即注册标准和内控标准,写入申报资料。
另:稳定性研究(中试产品)1、影响因素试验:取中试一批和参比制剂,除去内包装,分散为单层置适宜的条件下进行。
一般包括高温(60或40度)、高湿(92.5%、75%)、光照试验。
分别于第5天和第10天取样检测,重点考察性状、含量、有关物质,高湿增加吸湿增重项。
以上为影响因素稳定性研究的一般要求。
根据药品的性质必要时可以设计其他试验,如考察pH 值、氧、低温、冻融等因素对药品稳定性的影响。
2、包材相容性试验:包材的选择参考原研制剂,最好与原研材质相同。
对于口服固体制剂,用拟定的包装做加速试验及长期试验即可;对于半固体制剂,需考察包材材料中的成分(尤其添加剂成分)是否会渗出至药品中。
可通过与包材商的沟通,由包材供应商提供原材料标准、工艺流程、质控资料及安评数据、研究方法,由QC参与组成审计小组应对包材供应商进行生产现场审计以获取相关资料。
另:对包材相容性研究的要求已提高,关注半固体制剂的内包材浸出物/提取物的方法学研究。
3、加速试验:取拟上市包装的三批样品进行,建议在比长期试验放置温度至少高15℃的条件下进行。
一般可选择 40℃±2℃、RH75%±5%条件下进行 6 个月试验。
在试验期间第 0、1、2、3、6个月末取样检测考察指标。
如在 6 个月内供试品经检测不符合质量标准要求或发生显著变化,则应在中间条件 30℃±2℃、RH65%±5%同法进行 6个月试验。
具体温度,可以参考原研药的说明书中贮藏一项。
讨论:关于稳定性试验对比研究,法规要求研制产品的稳定性不得低于已上市产品的稳定性。
在通过强制降解试验和影响因素试验的对比以后,对两者的稳定性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①若产品本身比较稳定,参比制剂可只取0月和加速6月时样品来进行对比。
②若产品本身就不稳定,建议参比制剂和三批中试制剂同步进行对比。
4、长期试验:长期试验是在上市药品规定的贮存条件下进行,目的是考察药品在运输、保存、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能直接地反映药品稳定性特征,是确定有效期和贮存条件的最终依据。
取三批中试样品在 25℃±2℃、RH60%±10%条件进行试验,取样时间点为0月、3月、6月、9月、12月、18月、24月、36月。
长期试验时间的选择应依据产品稳定性情况、与被仿制药稳定性的比较情况、拟定有效期等综合考虑。
申请注册时,一般应提供不少于6个月的长期稳定性研究资料。
稳定性研究结果的评价根据稳定性研究的结果,结合原研药的情况,确定包装材料、贮藏及有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