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相关理论的文献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相关理论的文献综述

一、国外有关区域旅游合作的基本理论

(一)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和区域旅游合作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是区域分工与贸易理论和区域相互依存理论的延伸,是对生产力布局的形成、发展过程的动态描述。

1.“点一轴”开发理论

代表人物是法国地理学家克里斯特勒(WoChristallar)和规划学家沃纳松巴特(Wernersombart)。这一理论的核心是中心地理论和生长轴理论。中心地理论重视“点”的作用,认为不同等级中心的市场有差异,使各城市产生等级分工;生长轴理论重视“轴”的作用,认为由于交通干线成为连接各中心地的纽带,能有效地促进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区域旅游合作符合“点一轴”开发理论的规律,通过点与点之间跳跃式配置资源要素,进而通过轴带的功能,牵动区域旅游的整体发展。

2.“增长极”理论

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Perrour)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其基本含义是:一国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地区,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各自渠道向外扩散,从而形成以增长极为核心、周边地区不均衡增长的地区性经济综合体。这一理论后来经过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J·Boudeville)、美国经济学家尼科尔斯(V·NICho1S)、赫希曼(A·Hirshman)等人的论证和发展,开始将研究视角由“经济单元”转向地域空间,提出了“增长中心”(包括“吸引中心”和“扩散中心,’)概念,使增长极理论更具实用性。这一理论已被我国理论界普遍接受,并已应用于旅游业的空间布局实践中。

3.不平衡增长理论

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中一种不平衡的连锁演变过程,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经济互动效应,如果利用得好,对双方经济发展都有利。代表性理论有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unnarMyradal)提出的“循环累积模型”、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A·0·Hirshman)提出的“联系效应理论”等。区域旅游合作中,旅游线路上的“热点带冷点”、“热点促温点”的合作形式方兴未艾,

虽然在前后者之间的经济效应上存在着相当的差距,随着发展这种差距会逐步缩小,这是地区间相互联系与合作的结果。

4.核心一边缘理论

由美国规划学家弗里德曼(JohnFriedmann)提出。他将一定空间地域分为“核心区”(eoreRegions)和“边缘区”(PeripheralRegions),认为经济发展是不连续的,核心区集聚或扩散资源要素,引导或支配边缘区,谋求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核心区能对边缘区施加影响,除了核心区的原有创新活动比较活跃由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源头外,还具有使边缘区服从或依附的权威或权力。城市旅游的发展促使城市旅游区域不断扩展,扩大到城市郊区及周边地区。许多城市的边缘地带不断接受核心市区的创新信息、参与创新活动,使自身也生成为城市旅游的新型核心区域。我国主要旅游城市北京、西安、杭州、昆明等城市近年来为缓解市中心区的旅游压力,都开辟了新的城郊旅游区。

二、我国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发展进程

(一)区城旅游合作研究的发展回颐

根据研究内容的侧重,近20年来我国区域旅游合作研究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二)国内对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

郑耀星对这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他认为区域旅游

合作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新路,结合制定《闽西南五市旅游合作发展规划纲要》的体会,对区域旅游进行深层面上的思考,就区域旅游合作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内容、对策和保障等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路。他认为区域旅游合作的指导思想应明确该区域旅游业的定位、发展的大方向、整体旅游形象,确定区域旅游合作的宗旨,区域内各地方在合作中的位置等区域旅游合作的原则,既要体现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各地参加合作,又要规范合作的权利与义务,约束参加合作各地方的行为。合作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平等互利原则、自愿参加原则、优势互补原则、各得其所原则和逐步发展的原则。学者马勇、董观志对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探索,并以武汉为例着手构建武汉大旅游圈;佟玉权以区域系统结构理论为指导,阐述旅游活动诸要素在特定部门特定地域上的结构问题,并提出结构优化的一般途径,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提出了科学组织区域旅游系统结构的一系列理论与方法,对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另外,明庆忠、白廷斌对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以及张蔚冰对合作开发环太湖旅游圈,探求区域旅游发展的新思路的研究都丰富了这方面的内容。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在区域旅游合作理论方面的研究多感性认识和一般性理论探讨,对合作的深层面的机制分析明显薄弱,对影响区域旅游合作向纵深发展的因素分析尚有待深入。

三、区域旅游合作的未来研究趋向

从实践角度研究,未来区域旅游合作的深入研究呈现出以下走向:

1.在空间形态上,跨区域(行政)合作的特点鲜明———这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旅游业发展的内生要求,冲破了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的空间限制,同时在实践当中这也是最难实现的,但是这是将来发展的主要趋势,是旅游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特性使然。

2.在产业结构上,跨行业合作的特点日渐成形,由旅游业行业特点所决定的。

3.在资源类型组合上,多样化合作特色突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及自然禀赋上的互补性必然决定了走资源共享的合作化之路。

4.在经营体制上,融资渠道多元化、资本合作化道路逐步显化;国有、集体、个人、民间、社会闲散资金等多种渠道为发展旅游业注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在旅游业的发展方面实现了各种资本的共兴共荣。

总之,区域旅游合作的形式和内容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可以是产品的合作(包括资源、路线等);客源市场的合作(客源互换);还可以是资本的合作、经营的合作甚至是体制的合作;简言之,主题共享、景点联合、行业串联、资本合作是今

后发展的主要趋势,同时也是深入研究的重要领域。

四、结语

合作化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一种大趋势,更是一种实践,研究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研究不是目的,指导实践才是研究的归宿。区域旅游的合作是面对竞争和发展的一种战略抉择,其背后反映着某种深层次的规律问题,有着根本的时代动因,即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巨大浪潮推进下的更高层面上的社会性、全球性新竞争。它涉及到市场竞争中旅游经济的各个要素。总之,合作化是为了适应并迎接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新的市场分割,旅游产业作出的一种主动接轨,其实质是旅游业在新世纪的一种内在大整合。现将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的主要观点总结如下:

1.区域旅游合作是由区域经济发展、区域旅游发展、区域旅游总体形象构建的内在要求,是大势所趋。其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地理学上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以及资源禀赋上的互补理论等。区域旅游合作是通过旅游经济要素在各区域之间的流动与组合实现的,其终极目标是寻求区域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兼顾各区域的本位利益。

2.区域旅游合作的成功实践是政府、企业、市场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地方政府在区域旅游合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最重要的合作主体,政府的双重行为常常使区域间发生经济关系和行政关系的交叉与重叠,这是影响区域旅游合作的第一障碍。

3.旅游资源空间禀赋上的互补、旅游活动的空间连续性以及区域文化内涵上的相对一致性是影响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因素。制约区域旅游合作向深层次、高阶段演进的因素包括:现行体制环境中一些合作屏障的困扰(如行政区划的限制、地方保护主义、条块割据的管理体制等);区域旅游合作机制不健全的困扰(非制度化的合作协调机制的功能脆弱性和手段上的缺乏);微观合作主体有限理性的困扰(区域旅游合作各利益主体之间既有共同的利益,又有其自身利益,有限理性的存在使得总是以其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导向,从而导致整个区域的无效率或低效率)。

4.区域旅游合作是提升旅游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加强对这方面的深入探讨就显得尤为迫切,这对于指导区域旅游的开发与规划,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 涂人猛:区域旅游理论研究[J].社会科学家,1994(5):83~88

[2] 郑荣富:促进区域旅游与合作加速发展福建旅游业[J].旅游学刊,1997(5):19~21

[3] 郑耀星: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新路———制订〈闽西南五市旅游合作发

展规划纲要〉的深层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29

[4] 梁艺桦、杨新军、马晓龙:区域旅游合作演化与动因的系统学分析———兼论“西安咸

阳旅游合作”[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3):105~108

[5] 薛莹:对区域旅游合作研究中几个基本问题的认识[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2001(2):26~29

[6] 袁宇杰:区域旅游合作的系统分析[N].中国旅游报,2004年9月22日, 第7版

[7] 秦学陶希东:张家港旅游资源区域合作的对策[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2(6):60~62

[8] 薛莹:区域旅游合作:再一次审视与反思[N].中国旅游报,2004年5月28日,第8版

[9] 吴国琴:中部六省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战略.特区经济.2006年第10期.213

[10] 刘德谦:关于区域旅游合作的思考----当前我国区域旅游合作的难点和机遇.旅游学

报.2008年第3期.13~18

[11] 覃海宁施敏:我国区域旅游合作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分析.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3

月第3卷第3期.79~81

[12] 张超广:区域旅游合作关键问题刍议.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

[13] 陈文杰:畅谈开创区域旅游合作新局面.2007年北方旅游发展高层论坛

[14] 马晓冬: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简论[N].光明日报.2005年2月.12

[15] 薛宝琪李永文:我国区域旅游合作进展及对中部旅游发展的启示.河南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6年1月第1期.72~74

[16] 吴国琴:基于中部崛起的区域旅游合作开发研究.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2008年9月

[17] 尹长丰:中部六省区域经济合作探讨.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6月

[18] 薛宝琪:中部六省区域旅游发展研究.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6月

[19] 张慧霞刘斯文:中部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经济地理.2006年7月.第26卷第47

期.714-716

[20] 田广增:中部地区的区域旅游合作研究.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100-1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