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相关理论的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国内外旅游需求研究综述

国内外旅游需求研究综述

随着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及在全球范 围内的不断推
当或其他障碍所引起 的 ; 最后一个定义 , 需求也用来指 未 来消费预测。从 未来参 与这 一意义来 讲 , 需求 可 以被 看 作 是许 多变量 的功能 , 不仅仅是价格 J 。 目前国 内所 引 用 的旅 游 需 求 的定 义 主 要 有 以下

8 一 O
维普资讯
斯蒂芬. . LJ史密 斯 曾指 出 , 需求 有 多种解 释 , 游 旅 分析者所用的定义至少有 四个。最传统的定义是 新古典
主义经济学的定义 , 求是 以不 同的具 体价格 进行消 费 需 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一览表 ; 需求也指实 际 费 ; 三个 肖 第
定义是指潜在需求 , 即潜在 消费水 平 同观察 消费水平 之
差量。这种差量可能是 由于供给不足 、 格过高 、 价 安排不
收 稿 日期 :0 7— 4—1 20 0 7
作者简介: 欧阳润平 (9 7 ) 女 , 15 一 , 湖南常德人 , 湖南大学工商 管理 学 院教授 , 博士生导 师 , 研究方 向为可持 续旅游发展 ; 胡晓琴 (9 2 ) 女 , 18 一 , 甘肃永昌人 , 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 院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为旅游营销。
三种 :
进, 有关旅 游需 求的研 究 向更 深更广 的领 域展开 。由于
旅游需求涉及到旅 游管 理和旅 游经 济两个 方面 , 因而 对 这个方面的研 究进 行总结和探讨 非常有必 要。 以往相关研究表 明: 旅游 需求研 究 目的是 为 了提 高 评价 、 预测与 了解旅游 者行 为的能 力及 提高对 特定旅 游 目的地/ 区域 的公众行 为 的理解 能力… 。对旅 游需求 的 研究不仅可以发现游客 的需求 特征 及需求 规律 , 出影 找 响旅游者需求的 因素 , 而且 可 以指 导旅游 企业 对旅游 产

旅游文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旅游文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旅游文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文章通过对国内相关论文、专著的整理归纳,从旅游文化概念入手,通过对旅游文化基础理论、旅游文化的特征、旅游文化分支学科研究的现状进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揭示近三十年来该领域研究的问题与不足,对今后旅游文化及分支学科的研究提出有效建议。

【关键词】中国;旅游文化;文献综述早在三十年前,旅游文化已是旅游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国内最早对旅游文化的研究,可追溯到1986年俞慈韵在东疆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上发表的《论旅游文化》。

这篇文章以文化为切入点论述旅游文化的自身属性与主体内容[1]。

随后郁龙余在1989年于旅游学刊上发表同名论文,主要论述了旅游和文化之间辩证统一的哲学关系并引发旅游学术界对旅游文化的广泛讨论[2]。

两年后,张复于在1991年出版了以旅游文化为主体内容的专著《旅游文化》,详细界定了旅游文化的概念,研究范畴,衍生学科以及相关领域的应用,将旅游文化推上了学科的高度,并引发了关于旅游文化学的研究与讨论[3]。

1旅游文化基础理论研究综述近三十年来众多学者对旅游文化的基础理论有不同角度的理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总和论、碰撞论、交际论、收缩论、三体论等[4]。

总和论认为:旅游文化的依据是内在的文化价值,通过诸多旅游要素为依托,映射到旅游活动中的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整体旅游活动中(食、住、行、游、购、娱等)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总和[5]。

而碰撞论认为,旅游介体通过与旅游主体、客体相互碰撞最终生成物质与精神的总和就是旅游文化[5]。

大部分学者认为,总和论这个广义的概括是正确的,因为旅游的经济活动是通过文化体验消费而实现的,文化是旅游诸多要素的内核,不难推断旅游就是一种文化活动。

碰撞论所述内容描述了旅游文化的内含属性,和总和论相比外延有所缩减,对于文化内容却没有体现。

随后,张海荣通过文学与民俗学的角度为旅游文化的概念进行界定提出了交际论。

交际论定义了旅游文化为“非定居文化”,通过反面的视角给予研究者更大的研究空间[6]。

文献综述模板

文献综述模板

文献综述作为当前国内外旅游研究的热点之一,对旅游市场营销的研究伴随着世界旅游产业和市场营销学的发展不断深入,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方向。

作为新的研究方向之一——联合营销的研究不断深入,本文对国内外旅游目的地市场联合营销的研究文献进行概括总结,以期对论文中旅游目的地市场联合营销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国外旅游目的地市场联合营销的研究回顾总体上看,20世纪90年代以前,旅游目的地的市场联合营销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Adler(1966)在其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共生营销”一文中提出了共生营销(symbiosis marketing)的概念。

所谓共生营销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企业联合开发某个营销机会。

这是合作营销理论的雏形。

80年代,目的地的促销成为旅游研究的重点话题。

众多学者从多个角度对目的地营销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许多的技术和方法。

但共生营销理念并没有与目的地营销的研究相结合。

90年代以来,旅游目的地市场联合营销真正受到了重视,开始将联合营销理念和旅游营销的其他理论相结合。

在旅游目的地的研究中,对旅游目的地促销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合作受到了众多学者的高度关注。

Palmer和Bejou(1995)提出建立资源整合和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目的地促销的必然选择。

Prahalad和Ramaswamy(2004)从演变角度认为2000年后进入了合作营销(Collaborative marketing)的阶段,但并没有具体到旅游行业的研究。

针对政企合作,Wang Y C和Fesenmaier D R(2007)提出了包含四大要素的理论分析框架:背景条件,即基于什么样的社会、经济、政治和环境条件;动机,即政府和企业分别基于什么样的动机参与合作;发展阶段,即旅游目的地的不同发展阶段政府和企业合作的不同特点和策略和结果,即合作促销的效果。

这一阶段,联合营销(也称合作营销)的基本内涵得到明确,即企业与企业或企业与其他机构通过合作的方式,共同研究市场、开拓市场、进入市场、占有市场,共同开发产品,修建渠道,传播信息,促进产品销售,为实现各自的营销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和契约而形成的营销模式。

影视旅游研究一个应有的深度学术关照来国内外影视旅游文献综述

影视旅游研究一个应有的深度学术关照来国内外影视旅游文献综述

一、引言
一、引言
随着影视文化的蓬勃发展,影视旅游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它以影 视作品为媒介,吸引游客前往拍摄地旅游观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影视旅游 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成为旅游学与影视学交叉领域的研究热点。
二、文献综述
1、影视旅游的定义和内涵
1、影视旅游的定义和内涵
影视旅游是指通过影视作品的影响力,吸引游客前往拍摄地观光旅游。它包 括影视作品对旅游目的地的宣传和推广,以及游客对拍摄地的参观和体验。影视 旅游不仅是一种旅游形式,还反映了影视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内容摘要
通过对国内外影视旅游研究进展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加强对影视旅游的分类研究。不同类型的影视旅游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吸引 力,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影视旅游进行深入研究,制定相应的规划和营销策 略。
内容摘要
2、注重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调发展。在影视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充分 考虑当地的文化背景和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确保文化资源的有效利 用和保护。
2、影视旅游的产生背景和历史 演变
2、影视旅游的产生背景和历史演变
影视旅游的产生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当时,随着全球影视产业的 快速发展,影视作品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旅游业也在快 速发展,各种旅游目的地不断涌现。因此,一些学者开始影视作品对旅游目的地 的宣传和推广作用,以及游客对拍摄地的参观和体验。
Hale Waihona Puke 3、影视旅游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2)游客行为研究:学者们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等方法,研究了游客对 拍摄地的参观和体验行为。他们发现,游客对拍摄地的兴趣主要集中在了解影视 作品的拍摄过程、感受拍摄场景等方面。
3、影视旅游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旅游业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文献综述2200字》

《旅游业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文献综述2200字》

旅游业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文献综述目录旅游业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文献综述 (1)1 相关概念 (1)1.1 服务贸易的定义 (1)1.2 旅游服务贸易内涵及特征 (1)1.3 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定义 (2)1.4 旅游业的出口额概念 (2)1.5 竞争力概念 (2)2 国外及国内研究现状 (2)参考文献 (3)1 相关概念1.1 服务贸易的定义对外贸易具体含义可以将其划分大致为两种:基本广义和主要侠意两种,狭义的对外服务出口贸易都可能是有形的,主要含义是它泛指各个发达国家间对外在符合其对外服务贸易界限范围中的直接或者非间断对外服务的出口输出和间接进口贸易活动。

广义的各种服务经济贸易既仅仅可能包括有形的各种劳动力直接输出和社会资源的直接输入,也仅仅可能包括无形地在某种没有其他经济实体可以接触的特殊情况下就在服务提供商和服务使用者之间进行的各种交换性服务经济贸易活动。

世贸组织《l7UC务贸易总协定》中进一步明确了服务贸易的相关概念,也是被世界各国所认可的。

结合服务贸易的概念,把我国的服务贸易分成4大类,主要包括:(1)由A国境内向B国境内的客户提供相关的贸易服务;(2)由A 国入境到B国的消费者提供与其有关的产品;(3)A国公司及其隶属的法人可以通过B国商业的存在方式为客户提供与其有关的服务和产品;(4)A国境内的自然人为其提供与B国境内相关的服务和产品。

1.2 旅游服务贸易内涵及特征将游客所需的产品与服务进行最佳优化组合体现在旅游活动中就是旅游服务,主要目的是以满足游客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让消费者在旅游过程中得到身心上的享受。

将旅游贸易和贸易特征进行比较也存在一些突出的特点:第一,旅游服务资料是无法进行储存与专业的;第二,在旅游读物贸易中并未体现所有权的转移,对此不能独立存在与合同之外;第三,基于其具有较为广泛的消费用户,实际开展旅游服务贸易过程中由于涉及的国家较多,会导致所遇到的法律体系存在较大差异,进而导致其复杂程度更高;最后,具有集中消费的特点,主要是受到国家节假日的影响较大,大部分会在黄金周进行集中消费,这也对旅游资源造成巨大浪费,不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分析国内外文献综述2200字》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分析国内外文献综述2200字》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1国外研究综述早期的城市文化旅游研究学者Jon和Stephen (2005)认为,在旅游资源区域合作的重要关系上,政府的角色定位是导向者。

政府工作内容有三部分重点:一是,保障能够提供旅游资源区域合作的各类组织;二是,负责组织区域间的各项旅游合作的活动;三是,统筹协调旅游区域合作中的各方关系。

Joope (1996)则提出了另一种观点:在旅游资源区域合作关系中,为减少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矛盾。

中央政府应该从地方的角度出发考虑其旅游资源区域合作中经济需要。

需要制定科学、合理和统一的合作安排,促使各个层级主体在合作中,就经济和自然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统筹协调,最终形成一致意向。

但是,也可能会由于行政区域类似程度相对较高,所以会在行政管理中存在利益冲突。

Gary (1999)认为:制订旅游相关政策的过程应该包括如下程序:首先是,制定政策导向目标;然后是,制定政策具体内容;最后是,制定政策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对后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进行防控预案Peter W (1998)阐述了美国保护遗产地环境的背景、行政管理措施、立法、保护运动方式等方面,并对遗产地交易过程中滥用的行为实施限制计划。

比如,城市的发展权可以转让,但是必须要以合理的规划作为重要前提条件。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结合其他行政手段,如制定相关法律、投入足量的规划资金、将权利授权相关管理部门以及公众积极参与选举从而产生的地方行政支持。

Viera Dvorakova (2005)认为:在进行古迹遗址管理时,必须要以发展的可持续性原则为基本原则。

他还指出,要持续分析古迹遗址文化和其产生的经济价值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1.2国内研究综述张艳玲(2007)认为陕西是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最早的地区。

当地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然而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目前生态旅游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他指出了陕西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开发中的问题,并创造性地将新短板效应理论运用到陕西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研究和讨论中,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我国国内红色旅游研究文献综述-旅游管理论文-管理学论文

我国国内红色旅游研究文献综述-旅游管理论文-管理学论文

我国国内红色旅游研究文献综述-旅游管理论文-管理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其寓教于游,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创新,能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公款旅游等不正之风明显遏制,国家层面上大力支持发展红色旅游业,鼓励国人走红色旅游路线,将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近年来,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游客约占国内旅游总人数的四分之一。

随着红色旅游逐渐成为一股旅游热潮,全国许多地区正努力挖掘、开发自身的红色资源。

关键词:红色旅游;国内文献;研究;以红色旅游为关键词,在全球信息量最大、最具价值的中文数字图书馆网站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ternetCNKI)上可搜到相关文献1727篇,其按来源分类:学术期刊1395篇、特色期刊105篇、博士学位论文3篇、硕士学位论文178篇、重要会议论文31篇、国际会议论文3篇、重要报纸1篇。

从文献发表的研究时间上看,2004年是红色旅游研究发展的一个分水岭.04年之前关于红色旅游方面的研究文献很少,关于红色旅游的研究还处于萌芽状态, 2004之后,犹如火山喷发一般,关于红色旅游方面的研究文献呈现出了爆发式地增长[1].红色旅游的实践活动,其实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人瞻仰圣地的那股潮流之中。

当时,这种特有的旅游活动就已经在人们内心深处建立了深刻的品牌形象。

之后,由于国家层面的引导,红色旅游业发展日新月异,中国有关行业及旅游学术界掀起了研究、学习、宣传、发展红色旅游的热潮。

02年红色旅游较早的研究者高舜礼归纳了红色旅游的理论概念,同时,他认为红色旅游除了增加阅历以外,还是一项具有振奋国人精神意义的特色活动。

2004年11月,常委、主管意识形态教育的同志,在河北考察工作时发表一篇对中国旅游学界产生深远影响的讲话,第一次出现中央和国家层面对红色旅游内涵作出的概念化、科学化的定义。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400字》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400字》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 产业融合相关研究产业融合的思想源自国外的新兴行业[16]。

由于数字技术的出现产生了新的行业即信息行业,而信息之间的交叉引用自然而然的导致了信息行业的融合,逐渐形成了产业融合思想。

在1989年,产业融合的思想开始被运用于其他各行业,Rosenberg在对机械设备业的研究中创新的引入了该思想。

产业融合的出现有几个重要意义,一是各个产业间都存在着产业边界或者说产业壁垒,产业融合可以模糊边界、降低壁垒。

二是产业的正常发展升级已经进入了瓶颈期,产业融合可以为经济发展、产业革新提供新路径。

三是产业融合这种新技术的出现产生了新的产业形态,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活力。

四是推动产业结构层次的发展升级。

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产业融合现象开始被众多学者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

产业融合不断深化是由于科技的急剧发展,数字信息被广泛应用。

信息技术领域最先开始系统地开展相关理论研究。

在植草益看来,产业融合是指针对产业界限或行业间厚厚的壁垒,通过运用技术革新等各种方式手段打破界限、减弱壁垒,从而达到行业间相互竞争、合作共赢的目标,在信息领域的各行业间由于数字技术在产业边界上的重合交叉,出现了新的产业技术,从而推动了产业新业态形成[2][2]。

在周振华看来,因产业融合的出现而构建的产业新生态,有利于经济的新一轮高速发展,有利于整体社会的进步和世界的一体化进程[3]。

在黄柏青、李勇君等学者看来,产业间的融合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分析哪些方面容易融合,进而推动产业结构的新业态;避开不易融合的地方。

其中文化产业容易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地方主要有四个,通过与产业间的融合发展,将文化产业的产品、服务进行延伸,得到新的产品业态和服务体系,最终建立以某个或多个产业为中心的价值链[4]。

2 国内外对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Smith 认为文旅产业的关系可以用两种视角来分析说明,从人类学上可以得出高度耦合性,从社会学上则可以看出其高质量和经济效益;学者方守林、于婧构建了SEM模型,对河北省文旅产业进行深入细致分析,据此得出推动产业融合的全新途径[6]。

《主题游乐公园的满意度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900字》

《主题游乐公园的满意度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900字》
虽然国外学者对主题公园研究特别是对主题公园起源的研究较为充分,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对主题公园发展历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某一地区或某一阶段,独立、零散,缺少对历史全貌的系统的梳理;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北美,尤其是美国,世界上其他地区的研究较少,发展中国家主题公园的研究更少;研究方法缺乏定量研究,大多为定性研究。(2)国内研究进展国内主题公园近年来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国内学者对主题公园研究的关注。国内主题公园的研究方向大致主要集中在行业分析、开发规划、运营管理、旅游者行为等方面。
1.游乐类主题公园的研究
HOLLOWAYJC认为主题公园是自然和人文资源的边际资源、信息资源与旅游经营活动相结合的休闲度假和旅游活动空间,是根据一个特定主题,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多层次空间活动的设置方式,集娱乐、休闲和服务等设施于一体的现代旅游目的地。董观志将主题公园定义为,“为了满足旅游者多样化休闲娱乐需求和选择而建造的一种具有创意性游园线索和策划性活动方式的现代旅游目的地形态”。欧阳卉认为主题公园要具备四大特征,即:民族性和地域性;功能综合多样;多适应性与可变性;综合性和开放性。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旅游动机进行了分类。McClung(1991)指出游客在选择主题公园时的影响因素,包括7个外部因素和13个内部吸引因素。Donnelly(1996)把12个州立主题公园分成4种不同的类型,分类的依据是指定的露营地、水上设施、陆地设施、淋浴设施和电力设5类。Peter Dybedal(1998)通过对主题公园经济影响力的概述得出“成功的主题公园对区域旅游有很大的贡献”的结论,从而证明了主题公园对边远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作用。Kemperman(2000)验证了人们外出旅游时选择主题公园会受到公园大小、旅行时间、防恶劣天气的设施以及门票价格的影响。
影响具体目的地或客源地旅游者的主要旅游动机。邱扶东通过调查问卷进行研究,将旅游动机分为身心健康动机、怀旧动机、文化动机、交际动机、求美动机和从众动机等种类型动机,认为年龄、职业和家庭人均收入个因子对旅游动机水平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张卫红将旅游动机分为放松、刺激、关系、发展、实现这个不同层次,研究得出精神放松在所有的动机中居首,这显示了放松仍是人们最主要的旅游动机。吴忠宏等以玉山国家公园的游客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得出游客最主要的旅游动机是看风景,松弛身心、远离开尘器等动机。

休闲旅游国内外研究现状、差异与内涵解析

休闲旅游国内外研究现状、差异与内涵解析

休闲旅游国内外研究现状、差异与内涵解析一、本文概述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休闲旅游逐渐成为人们追求生活品质、放松身心的重要方式。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休闲旅游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差异与内涵解析。

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休闲旅游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揭示休闲旅游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价值,以期为我国休闲旅游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具体而言,本文将首先梳理国内外休闲旅游的研究历程和发展脉络,分析休闲旅游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

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休闲旅游的研究重点、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揭示国内外休闲旅游研究的差异与特点。

结合国内外休闲旅游的典型案例和实践经验,深入解析休闲旅游的内涵、特征和价值,提出休闲旅游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径。

本文还将对休闲旅游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休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休闲旅游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价值,为推动休闲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我们也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激发更多学者和从业者对休闲旅游的研究兴趣和热情,共同推动休闲旅游产业的繁荣和发展。

二、国内外休闲旅游研究现状休闲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形式,在国内外学术界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国外对于休闲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内容丰富多样,研究领域广泛,包括休闲旅游的概念、动机、行为、影响等多个方面。

相比之下,国内对于休闲旅游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休闲旅游研究体系。

在国外,休闲旅游研究多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探讨休闲旅游动机、行为特征、满意度等方面的问题。

例如,一些学者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等方法,深入分析了休闲旅游者的需求、偏好和消费行为,为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市场推广提供了重要依据。

同时,国外学者还关注休闲旅游对环境、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践策略。

在国内,休闲旅游研究则更多地结合了中国实际情况,对休闲旅游的概念、类型、特点和发展策略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影视旅游研究_一个应有的深度学术关照——20年来国内外影视旅游文献综述

影视旅游研究_一个应有的深度学术关照——20年来国内外影视旅游文献综述

影视旅游研究_一个应有的深度学术关照——20年来国内外影视旅游文献综述影视旅游研究:一个应有的深度学术关照——20年来国内外影视旅游文献综述引言:全球电影和电视产业的蓬勃发展,催生了影视旅游这一新兴的旅游业态。

影视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不仅给游客带来了独特的观光和娱乐体验,也给地方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本文将从国内外两个方面对20年来的影视旅游文献进行综述,以期系统性地总结和梳理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1. 影视旅游概述影视旅游是指游客以影视作品所展示的场景或电影院中的虚拟旅行为基础,前往实地进行参观、拍摄或其他形式的旅游活动。

影视旅游作为一种融合了观光、文化、艺术和娱乐的多元旅游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2. 国内影视旅游研究自影视旅游兴起以来,国内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首先,从影视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角度,研究者探讨了如何有效地利用影视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并提出了一系列经济、管理、法律等方面的建议;其次,从旅游者行为与体验的视角,研究者关注游客在影视旅游中的动机、参与度、感知和满意度等方面的问题,并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剖析;最后,从地方经济和文化传承的角度,研究者探讨了影视旅游对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3. 国外影视旅游研究国外学者对影视旅游的研究同样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首先,他们通过比较研究,总结了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影视旅游营销策略和管理模式,并提出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其次,他们重视影视旅游对于地方社区、环境和文化的影响,提出了一些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最后,一些学者还通过案例研究和理论分析,探讨了影视旅游与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和媒体产业之间的关系。

4. 影视旅游研究的趋势与展望从综述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20年来的影视旅游研究在内容和方法上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然而,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理论体系尚不完善、地方社区参与度不高、可持续发展策略缺乏等。

文献综述(旅游)

文献综述(旅游)

文献综述1、张广海、刘真真、李盈昌(2013)在《中国沿海省份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时空格局演变》中,通过选择能够反映沿海省份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各类统计指标,运用主成分TOPSIS法对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与比较,运用马尔科夫链和ESDA法对旅游发展区域差异的时间和空间格局演变进行了探讨。

并得出了沿海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相关结论。

2、李瑶亭(2013)在《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研究:指标体系、发展模式与经济效应》中以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为切入点,构建了城市旅游产业分析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综合评价所揭示出的旅游产业关键影响因子及其关联程度与特征来判断、识别东、中、西部城市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进一步对不同发展模式下的旅游经济效应进行测度,从发展模式差异角度探究经济效应不同的原因,以明确东、中、西城市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给出东、中、西部城市旅游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3、万绪才、王厚廷、傅朝霞、马红专(2013)在《中国城市入境旅游发展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以重点旅游城市为例》中选取入境游客人天数作为入境旅游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采用均值比率法和聚类分析法,运用统计分析法中的相关系数法和多元回归法对城市入境旅游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其具体作用进行探讨分析,并得出结论:中国城市入境旅游发展差异很大,区域集中性非常突出,入境旅游发展较好的城市大多位于东部地区;对外经济因素对城市入境旅游的发展影响最大,知名度次之,旅游产品和区位距离的作用较小。

4、张博(2013)在《本溪市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设计及实施途径》中利用RMP 分析法对本溪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分析评价,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获取的数据综合分析本溪市旅游产业在资源、市场、产品和宣传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结合本溪市现有旅游资源发展特点,提出了“一线三组团”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并针对每个发展模式提出了政策建议。

5、黄璨(2013)在《旅游产业化水平测度研究》中利用产业经济学分析方法提出旅游产业各部门对国民经济贡献的测度方法,并结合投入产出分析和乘数理论研究旅游产业各部门的发展规模、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其它产业的关联带动功能;同时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提出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测度方法,结合协整理论建立旅游产业与国民经济的长期模型,从而分析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对国民经济的长期影响,综合测度旅游产业化水平。

国内外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国内外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国内外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国内外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研究综述一、引言乡村旅游是目前中国发展较快的一种旅游形式。

这主要是指以乡村社区为旅游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式、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并以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服务的一种旅游类型,是将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开发的一种旅游类型,它以乡村地域上一切可吸引旅游者的旅游资源为凭借,通过开发乡村生产文化、乡村民俗文化、乡村村落和民居文化、乡村饮食文化、乡村人文古迹和乡村田园风光等旅游产品,以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度假、学习考察、购物等各种旅游需求为目的的旅游活动。

乡村旅游是加强城乡交流、体验乡村民风、领略田园风光的有效方式,也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

二、国内研究状况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给社区下的定义为: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家庭、氏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

xx(2007)认为社区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

它至少包括以下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并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

例如,村庄、小城镇、街道邻里、城市的市区或郊区、大都市等等,都是规模不等的社区。

乡村社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以村落集镇为中心地,具有一定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口群体,并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的社区类型,主要形态:自然村落、集镇、集镇区。

乡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相比,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较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低人口密度,以农业生产为主要形式的经济结构,以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为特征的社区文化等。

国内学者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民主性、内涵、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参与旅游规划过程、利益公平化问题等方面,着重强调了参与的意义、追求的利益点、参与各方的主动性、参与方力量、参与的发展阶段和民间组织的发育等。

社区参与的概念是建立在社会学、人类学的框架体系中的。

国内外文旅融合研究进展与启示_一个文献综述

国内外文旅融合研究进展与启示_一个文献综述

国内外文旅融合研究进展与启示_一个文献综述国内外文旅融合研究进展与启示:一个文献综述引言文化旅游作为一种相对新兴的旅游形式,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文化旅游是指以地方文化和人文景观为核心,结合旅游业发展,弘扬本地文化,提供独特旅游体验的一种旅游模式。

而文旅融合则是指将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促进经济发展和区域文化传承的一种发展模式。

在国内外文旅融合研究中,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实践, 旨在推动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旅游市场的繁荣。

一、国内文旅融合研究进展与成果国内文旅融合研究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通过对国内各地文旅融合实践案例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首先,研究人员发现,文旅融合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通过将旅游业与当地的文化资源相结合,可以推动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地方带来经济效益。

例如,中国的丽江古城,通过将传统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成为全球瞩目的旅游目的地,极大地推动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此外,文旅融合也可以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许多地方文化正面临着被忽视和遗忘的困境,而文化旅游的兴起为这些地方提供了保护和传承的机会。

通过开展文旅融合项目,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们了解和关注本地的文化,从而推动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

例如,在西安的“世园会”,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和展览,提供了人们了解中国园林文化的机会,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了积极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文旅融合研究也探讨了如何提高文化旅游的质量。

通过提供更丰富的文化体验和旅游服务,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并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从而增加旅游收入并提高旅游的质量。

例如,在欧洲的一些旅游景点,通过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项目和增加旅游指南的可用性,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提高了旅游的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二、国外文旅融合研究进展与经验与国内文旅融合研究相比,国外文旅融合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有益的成果和经验。

首先,文旅融合实践展示了旅游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

《湿地公园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900字》

《湿地公园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900字》

湿地公园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 国内研究现状虽然我国对于生态环境的研究相较于国外对旅游生态资源的研究工作开展较晚,但近些年来在该方面投入研究的学者不断增加,对于生态旅游方面的认识也不断加深,结合实际都有着更深一步理解。

张婧(2016)[5]在《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探讨》一文中提出,湿地生态旅游是我国现代旅游业中的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会因为开发利用方式的不合理,给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一系列的损坏,进而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当代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可持续我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如果想要可持续的发展,在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就必须重视起湿地生态资源的保护以及合理的开发资源。

马莹萍等人(2018)[6]在《山东滨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中提出,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产业,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迅速兴起。

生态旅游在城市旅游失去了对公众的吸引力时成为人们亲近、体验大自然的必要途径,人们一开始对于生态旅游一词十分陌生,随着政府开始积极建设和提倡生态旅游,人们越来越了解和接受生态旅游,生态湿地旅游与珍惜和保护湿地的双重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促进,生态湿地旅游也让更多的人们树立了很高的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保意识。

杜传健等人(2019)[7]在《南四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指出,湿地资源的开发必定会涉及湿地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丰富的湿地资源是湿地开发的重要着眼点;湿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是湿地自身的生态平衡性与湿地开发的不合理性的主要矛盾的出发点.因此,对湿地资源的开发,一定要全方位地处理好各个湿地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和湿地经济发展的各种需求,从湿地和经济的整体角度出发,协调各种湿地景观开发与利用间的矛盾,避免影响大局势的发展,达到湿地开发的效益最优化丁玫(2019)[8]在《甘南州玛曲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研究》中表示素有“地球之肾”之称的湿地,是多种动植物生存的栖息场所,是多个水源涵养地,也是展现诸多生态系统功能的区域。

全域旅游的核心概念引用文献综述

全域旅游的核心概念引用文献综述

英文回答:Global tourism refers to the expansion of the scop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and rural population, resources, industry, culture and other elements, with a global, integrated approach, an industry—wide chain and an industry—wide kiosk—based model of tourism development, with resources, factors, industries,production values, etc。

The core concepts of global tourism include four dimensions: multi—partite integration, industrial solidarity, spatial integration and global outreach: the coordinated integr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for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industrial solidarity, whereby tourism industries help each other and depend on each other to develop a virtuous industry cycle; spatial integration, where internal resources of tourism regions are integrated and the spatial concentration effect is achieved; and global outreach,where the region is a popular destination for tourism through the expansion of tourism outreac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相关理论的文献综述一、国外有关区域旅游合作的基本理论(一)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和区域旅游合作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是区域分工与贸易理论和区域相互依存理论的延伸,是对生产力布局的形成、发展过程的动态描述。

1.“点一轴”开发理论代表人物是法国地理学家克里斯特勒(WoChristallar)和规划学家沃纳松巴特(Wernersombart)。

这一理论的核心是中心地理论和生长轴理论。

中心地理论重视“点”的作用,认为不同等级中心的市场有差异,使各城市产生等级分工;生长轴理论重视“轴”的作用,认为由于交通干线成为连接各中心地的纽带,能有效地促进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

区域旅游合作符合“点一轴”开发理论的规律,通过点与点之间跳跃式配置资源要素,进而通过轴带的功能,牵动区域旅游的整体发展。

2.“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Perrour)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其基本含义是:一国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地区,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各自渠道向外扩散,从而形成以增长极为核心、周边地区不均衡增长的地区性经济综合体。

这一理论后来经过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J·Boudeville)、美国经济学家尼科尔斯(V·NICho1S)、赫希曼(A·Hirshman)等人的论证和发展,开始将研究视角由“经济单元”转向地域空间,提出了“增长中心”(包括“吸引中心”和“扩散中心,’)概念,使增长极理论更具实用性。

这一理论已被我国理论界普遍接受,并已应用于旅游业的空间布局实践中。

3.不平衡增长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中一种不平衡的连锁演变过程,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经济互动效应,如果利用得好,对双方经济发展都有利。

代表性理论有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unnarMyradal)提出的“循环累积模型”、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A·0·Hirshman)提出的“联系效应理论”等。

区域旅游合作中,旅游线路上的“热点带冷点”、“热点促温点”的合作形式方兴未艾,虽然在前后者之间的经济效应上存在着相当的差距,随着发展这种差距会逐步缩小,这是地区间相互联系与合作的结果。

4.核心一边缘理论由美国规划学家弗里德曼(JohnFriedmann)提出。

他将一定空间地域分为“核心区”(eoreRegions)和“边缘区”(PeripheralRegions),认为经济发展是不连续的,核心区集聚或扩散资源要素,引导或支配边缘区,谋求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核心区能对边缘区施加影响,除了核心区的原有创新活动比较活跃由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源头外,还具有使边缘区服从或依附的权威或权力。

城市旅游的发展促使城市旅游区域不断扩展,扩大到城市郊区及周边地区。

许多城市的边缘地带不断接受核心市区的创新信息、参与创新活动,使自身也生成为城市旅游的新型核心区域。

我国主要旅游城市北京、西安、杭州、昆明等城市近年来为缓解市中心区的旅游压力,都开辟了新的城郊旅游区。

二、我国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发展进程(一)区城旅游合作研究的发展回颐根据研究内容的侧重,近20年来我国区域旅游合作研究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二)国内对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郑耀星对这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他认为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新路,结合制定《闽西南五市旅游合作发展规划纲要》的体会,对区域旅游进行深层面上的思考,就区域旅游合作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内容、对策和保障等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路。

他认为区域旅游合作的指导思想应明确该区域旅游业的定位、发展的大方向、整体旅游形象,确定区域旅游合作的宗旨,区域内各地方在合作中的位置等区域旅游合作的原则,既要体现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各地参加合作,又要规范合作的权利与义务,约束参加合作各地方的行为。

合作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平等互利原则、自愿参加原则、优势互补原则、各得其所原则和逐步发展的原则。

学者马勇、董观志对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探索,并以武汉为例着手构建武汉大旅游圈;佟玉权以区域系统结构理论为指导,阐述旅游活动诸要素在特定部门特定地域上的结构问题,并提出结构优化的一般途径,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提出了科学组织区域旅游系统结构的一系列理论与方法,对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另外,明庆忠、白廷斌对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以及张蔚冰对合作开发环太湖旅游圈,探求区域旅游发展的新思路的研究都丰富了这方面的内容。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在区域旅游合作理论方面的研究多感性认识和一般性理论探讨,对合作的深层面的机制分析明显薄弱,对影响区域旅游合作向纵深发展的因素分析尚有待深入。

三、区域旅游合作的未来研究趋向从实践角度研究,未来区域旅游合作的深入研究呈现出以下走向:1.在空间形态上,跨区域(行政)合作的特点鲜明———这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旅游业发展的内生要求,冲破了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的空间限制,同时在实践当中这也是最难实现的,但是这是将来发展的主要趋势,是旅游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特性使然。

2.在产业结构上,跨行业合作的特点日渐成形,由旅游业行业特点所决定的。

3.在资源类型组合上,多样化合作特色突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及自然禀赋上的互补性必然决定了走资源共享的合作化之路。

4.在经营体制上,融资渠道多元化、资本合作化道路逐步显化;国有、集体、个人、民间、社会闲散资金等多种渠道为发展旅游业注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在旅游业的发展方面实现了各种资本的共兴共荣。

总之,区域旅游合作的形式和内容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可以是产品的合作(包括资源、路线等);客源市场的合作(客源互换);还可以是资本的合作、经营的合作甚至是体制的合作;简言之,主题共享、景点联合、行业串联、资本合作是今后发展的主要趋势,同时也是深入研究的重要领域。

四、结语合作化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一种大趋势,更是一种实践,研究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研究不是目的,指导实践才是研究的归宿。

区域旅游的合作是面对竞争和发展的一种战略抉择,其背后反映着某种深层次的规律问题,有着根本的时代动因,即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巨大浪潮推进下的更高层面上的社会性、全球性新竞争。

它涉及到市场竞争中旅游经济的各个要素。

总之,合作化是为了适应并迎接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新的市场分割,旅游产业作出的一种主动接轨,其实质是旅游业在新世纪的一种内在大整合。

现将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的主要观点总结如下:1.区域旅游合作是由区域经济发展、区域旅游发展、区域旅游总体形象构建的内在要求,是大势所趋。

其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地理学上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以及资源禀赋上的互补理论等。

区域旅游合作是通过旅游经济要素在各区域之间的流动与组合实现的,其终极目标是寻求区域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兼顾各区域的本位利益。

2.区域旅游合作的成功实践是政府、企业、市场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地方政府在区域旅游合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最重要的合作主体,政府的双重行为常常使区域间发生经济关系和行政关系的交叉与重叠,这是影响区域旅游合作的第一障碍。

3.旅游资源空间禀赋上的互补、旅游活动的空间连续性以及区域文化内涵上的相对一致性是影响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因素。

制约区域旅游合作向深层次、高阶段演进的因素包括:现行体制环境中一些合作屏障的困扰(如行政区划的限制、地方保护主义、条块割据的管理体制等);区域旅游合作机制不健全的困扰(非制度化的合作协调机制的功能脆弱性和手段上的缺乏);微观合作主体有限理性的困扰(区域旅游合作各利益主体之间既有共同的利益,又有其自身利益,有限理性的存在使得总是以其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导向,从而导致整个区域的无效率或低效率)。

4.区域旅游合作是提升旅游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加强对这方面的深入探讨就显得尤为迫切,这对于指导区域旅游的开发与规划,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1] 涂人猛:区域旅游理论研究[J].社会科学家,1994(5):83~88[2] 郑荣富:促进区域旅游与合作加速发展福建旅游业[J].旅游学刊,1997(5):19~21[3] 郑耀星: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新路———制订〈闽西南五市旅游合作发展规划纲要〉的深层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29[4] 梁艺桦、杨新军、马晓龙:区域旅游合作演化与动因的系统学分析———兼论“西安咸阳旅游合作”[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3):105~108[5] 薛莹:对区域旅游合作研究中几个基本问题的认识[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26~29[6] 袁宇杰:区域旅游合作的系统分析[N].中国旅游报,2004年9月22日, 第7版[7] 秦学陶希东:张家港旅游资源区域合作的对策[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2(6):60~62[8] 薛莹:区域旅游合作:再一次审视与反思[N].中国旅游报,2004年5月28日,第8版[9] 吴国琴:中部六省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战略.特区经济.2006年第10期.213[10] 刘德谦:关于区域旅游合作的思考----当前我国区域旅游合作的难点和机遇.旅游学报.2008年第3期.13~18[11] 覃海宁施敏:我国区域旅游合作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分析.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3月第3卷第3期.79~81[12] 张超广:区域旅游合作关键问题刍议.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13] 陈文杰:畅谈开创区域旅游合作新局面.2007年北方旅游发展高层论坛[14] 马晓冬: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简论[N].光明日报.2005年2月.12[15] 薛宝琪李永文:我国区域旅游合作进展及对中部旅游发展的启示.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月第1期.72~74[16] 吴国琴:基于中部崛起的区域旅游合作开发研究.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8年9月[17] 尹长丰:中部六省区域经济合作探讨.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6月[18] 薛宝琪:中部六省区域旅游发展研究.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6月[19] 张慧霞刘斯文:中部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经济地理.2006年7月.第26卷第47期.714-716[20] 田广增:中部地区的区域旅游合作研究.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100-1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