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精选16篇)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精选16篇)《荷塘月色》课堂实录篇1教学目标:1.品尝语言,学习运用语言的技巧2.体会简单的思想感情教学支配: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下简称师):同学们好,今日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
(板书篇目、)朱自清先生曾经很自信地说,他有一种奇妙的本事,能从最寻常的事物中发觉和制造令人“惊异”的美。
荷塘,平凡吧;月色,一般吧。
要从其中制造令人惊异的美,真让人难以置信。
我们就渐渐观赏吧。
二、诵读感知师:首先,我朗读一遍课文。
同学们在听准字音的基础上,感受文本内容,体会其中的情感。
(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全文)(掌声)师:课文读完了,请同学们说一说文本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生:主要写了观赏月下荷塘美景的过程以及之后的一些感受。
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生:还抒发了他的情感。
师:非常好,不仅有眼前之景,还有胸中之情。
师:题目是“荷塘月色”,那些段落集中写了“荷塘月色”。
生:四、五、六自然段。
师:你觉得哪些段落写了荷塘?哪些段落写了月色呢?生:第四段、六段写荷塘,第五段写月色。
师:有不同意见吗?生:都是写的荷塘,没有写月色。
师:题目为什么叫“荷塘月色”呢?生:月色无形无声,很难把握。
所以借助荷塘来写。
师:侧面描写,这才是高超的地方。
第四段只写了荷塘,第五段只写了月色吗?生:(恍然)都是既有荷塘,又有月色。
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美才更加丰富。
三、品尝语言(主要是四、五两段,诵读贯穿整个环节)第一部分:鉴赏四、五段,让同学自由发觉鉴赏点,老师适当引导。
师:下面我们一起查找“惊异”之美。
先鉴赏第四段。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留意读准字音、停顿,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感情放进去。
生:(有感情地读)师:同学们说这位同学读的怎么样?众生:挺好。
师:不错,这位同学开了个好头。
下面同学们认真阅读文本勾画出自己最喜爱的句子,谈谈你的理由。
预备好了请举手。
(给同学二三分钟思索时间)生:我觉得“层层的叶子中间……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非常好。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与美对话---《荷塘月色》课堂实录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经典美文《荷塘月色》。
(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大家注意到课文的配图了吗?生:文字美。
师:真是不约而同呀!朱自清先生曾自信地说,他有一种神奇的本领,能从最寻常的事物中发现和创造令人惊异的“美”。
这也是艺术家所追求的境界。
课文也有这样两句:“忽然想起日日起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请同学们动笔在文中把这两句画出来。
思考:“另有一番样子”是什么样子?“另一个世界”又是怎样的一个世界?那么寻常的荷塘为何美?生:“另有一番样子”是指满月的光里的荷塘,寻常的荷塘因为有月色而美。
生:“另一个世界”是指独处的世界,超出了平常的自己,觉得是个自由的人。
寻常的荷塘因为月色和自由独处而美!师:很明确!也比较容易发现!好的散文往往都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根据大家的预习,我们可以归纳成“三美”。
生:“景美”、“情美”……。
师:还有“语言美”。
你们认同吗?(板书:景美、情美、语言美。
)这些美又离不开语言来表达。
荷塘和月色交相辉映,优美的语言作为载体。
也可以说这篇课文美在和谐统一。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一场与“美”对话。
师:回想你们的初读感受,你们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美好的词汇来形容朱自清所营造的意境?生:朦胧、幽静、淡雅、梦幻、迷人……师:不错,听起来就很美!那么,朱自清开篇用了哪个词来形容“月光”的?生:淡淡的。
师:不宁静愁起,却也不过浓重;赏荷得喜,却也不见狂欢,正如这淡淡的月色。
那么全文的感情基调怎样概括?生: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
师:(板书:淡淡的哀愁和喜悦)师:感情基调是淡淡的,但是对荷塘和月色的描写却比较浓墨重彩,哪些段落重点写了荷塘月色的?生:4、5、6。
师:三段景物描写分别各有侧重,我们一起看看分别侧重于什么景物?生:第4段侧重描写了荷塘。
师:别忘记了荷塘是和月色交相辉映的。
请你们加个形容词!生:月色下的荷塘。
初中语文教研课堂实录(3篇)
第1篇一、课堂背景本节课为初中语文教研活动,由我校资深语文教师张老师主讲。
参与教研活动的有我校语文组全体教师,旨在通过课堂观摩和研讨,提升教师们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效果。
二、课堂内容1. 课题:《荷塘月色》2.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2)掌握散文的写作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3)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4)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悟人生。
三、课堂实录1. 导入新课张老师首先向学生们介绍了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让学生对作者有更深入的了解。
接着,张老师提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2. 自主学习张老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1)找出课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字、词、句;(2)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景物描写、抒情等;(3)思考文章的主题思想。
学生阅读课文后,张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3. 小组讨论(1)讨论内容:找出课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字、词、句。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张老师逐一进行点评和总结。
(2)讨论内容: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散文的写作特点,如景物描写、抒情等。
(3)讨论内容:思考文章的主题思想。
学生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张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肯定,并补充了自己的见解。
4. 教师讲解张老师针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讲解内容:景物描写。
张老师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荷塘美景的喜爱之情。
(2)讲解内容:抒情。
张老师讲解散文的抒情手法,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让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运用抒情手法。
(3)讲解内容:主题思想。
张老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如赞美大自然、表达对生活的热爱等。
5. 课堂小结张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散文的写作特点和主题思想,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运用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张老师布置了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以“荷塘月色”为题的作文,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三个课时)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三个课时)第一课时【导入】师:上课!生:(起立)老师好!师:同学们好!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首诗是江总书记在1998年11月11日为纪念某位作家诞辰100周年而亲笔题写的,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首诗。
生:“晨鸣共北门,谈校少时情。
背影秦淮绿,荷塘月色明。
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
清淡传香远,百代名。
”师:同学们读得很不错!那大家猜得出,江总书记是为纪念谁而题的诗吗?生:朱自清。
师:完全正确!能告诉老师,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吗?生:有《背影》,有《荷塘月色》。
师:很好,大家非常聪明。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我们在初中就学过了。
我们还学过他的哪些没有?生:《春》、《匆匆》……师:看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确实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啊。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他的另外一篇更加有名的——《荷塘月色》。
(板书:题目及作者)【作者简介】师:谁来说说,关于朱自清,你有怎样的了解和认识?生:(回答)师:刚才同学们各抒己见,纷纷向我们介绍了朱自清的生平事迹。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朱先生的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师:刚才有同学也表达了他对朱自清先生的敬佩之情。
老师跟大家一样,同样非常佩服这位也曾当过中学语文老师的大作家。
毛泽东曾经写过一篇政论文《别了,司徒雷登》(司徒雷登是当时的美国驻华大使),里面就有这样的话,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江总书记题的这首诗就是希望青年学子学习和继承朱自清先生爱国主义的民族气节和淡泊名利的崇高精神。
毛泽东: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荷塘月色》案例
案例主题与背景
教学时间: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学生准备了朱自清的背景材料,整体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
主题:质疑探究,揣摩品味。
教学方式: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完成。
教学过程
师:上堂课我们梳理了作者的感情线索,这堂课我们来研究揣摩品味这篇美文。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幺感受?发现了什幺问题?读读你喜欢的句子,赏析一下,品味一下。
下面思考一下组织一下自己的问题。
(生:翻书,静思三分钟。
)
师:怎幺样考虑好了,可提问了?
生:老师,这句“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与前后语境很不和谐,怎幺理解?
师:是啊,这个问题有挑战性,这幺美丽的荷塘,怎幺突然出现这幺阴森怕人的情景?谁来说说看?
生:灌木长的就是七扭八挣的,在月光下的投影就像炸毛鬼。
同学笑,表示认同。
师:看来同学还挺有生活,这幺说是写实了。
这个实际情况不美为什幺还要写哪?。
《荷塘月色》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两篇)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两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2.理解关键语句,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2.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品味、领悟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作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投影。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匆匆》)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我们常常会于文章所流露出的款款深情之中感受到一种朴素、典雅、富有诗意的美。
今天,我们就同作者一起在月色的陪伴下,到清华园西院镜春园里的荷花池,朱自清先生当年曾“日日走过的”那片荷塘去感受一下这种美。
[推进新课]师: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同时了解一下,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
】师:请大家说说,这篇散文写了什么内容呢?生:主要写了作者在一个月夜,漫步荷塘时的所见所想。
师:说得好。
“所见所想”这个词用得较准。
那么,你能说说这个“见”和“想”大致都有什么内容吗?生:所见有月、树,想到一些诗歌。
师:请坐。
对,如果说仅从“所见所想”的角度来看,文章的内容的确是没有超出这位同学的概括。
不过,在刚才的阅读过程中,想必大家已经感受到,在这些“见”和“想”的内容里,更是流露出了作者当时的一种心情。
李镇西《荷塘月色》教学实录
李镇西《荷塘月色》教学实录第一篇:李镇西《荷塘月色》教学实录《荷塘月色》教学实录这是我给新生讲的第一篇课文。
上课开始,我叫学生把书都合上:“我得考你们两个问题。
”看着学生紧张的表情,我说:“第一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教材第一单元有哪几篇课文?”但这么简单的问题还是把好多学生给难住了。
举手发言的几个学生都只知道头两篇课文《荷塘月色》和《拿来主义》。
最后才有一个学生补充道:“还有《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杜鹃枝上杜鹃啼》。
”我说:“老师提这问题的目的,就是要提醒大家,今后自学课文要有单元观念,因为课文是按单元编排的,而每一个单元都有相应的学习重点。
”说到这里,我顺势提出第二个问题:“请问第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啊?” 教室里一片沉默,看来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我正要回答这个问题,突然,后排的贾志杰同学举手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非常正确!”我忍不住表扬道,随即又问他:“你怎么知道的?” 他回答:“在教材第5页上,编辑是有单元学习重点说明的。
”“好!”我对全班学生说,“都用的是同一本语文书,可贾志杰就比大家会读。
他知道不但要读单篇的课文,而且还要读单元前面的学习重点。
――好,请同学们打开书第5页。
”学生翻开书后,看到单元提示上果然赫然写着:“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揣摩语言,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如联系中心意思,联系上下文,对语言的深层次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品味。
”我又问:“大家对这几句话有没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从中看出什么问题没有?” 仍然是沉默。
我只好说:“我就有问题,现在问大家――既然‘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那么,接下来就应该先解释什么叫‘整体感知’再解释‘揣摩语言’,但为什么书上却根本不讲什么叫‘整体感知’,而直接就解释什么叫‘揣摩语言’呢?”学生们不约而同一下抬起了头,用惊讶的眼睛看着我,那一双双眼睛仿佛在说:咦?我为什么没发现这个问题呢?“注意:从无疑处发现问题,这是最重要的读书方法之一。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及反 思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及反思(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第1课)海口实验中学 冯家琦第 一 课 时师:同学们,课前读过《荷塘月色》了吗?生:读过了。
师:很好!(板书课题)作为高中的一篇传统课文,现代民主主义战士、著名散文家朱佩弦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一篇文笔优美、意味深长、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品赏的佳作,今天我们就再来认真研读一番。
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告诉老师,本文真正描写荷塘月色的是哪几段文字?生:第4、5、6三个自然段。
师:好!那我们今天就先来研读本文的第4、5、6自然段。
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三段再读一遍,并考虑一个问题:这三段分别写的是什么景物?(学生有的默读,有的朗读,教师巡回答疑)生:第4段写的是月色下的荷塘,第5段写的是荷塘上的月色,第6段写的是荷塘四面的景物。
师:归纳得很好!(板书: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景物)下面我请一位朗读水平比较好的同学为大家把第4、5、6自然段朗读一遍。
读的时候请注意节奏、重音和语气、语调,尽可能地读出的情感。
(一位同学表情朗读第4、5、6自然段)师:这位同学读得好不好?认为好就为她来点掌声!生:(鼓掌)生:好像节奏感还差一点。
师:那就请你为大家再朗读一遍!(该同学表情朗读第4、5、6自然段后,课堂上响起热烈的掌声)师:从大家的掌声中可以知道大家的赞许之情,×同学朗读得的确很好。
下面就请大家按照×同学朗读的节奏、重音和语气、语调,把课文这三段一起来朗读一遍。
生:(学生齐读第4、5、6自然段)师:大家读得也很好!这三段文字的确也让人非常愿意去美美地朗读一番。
那么,作者为什么能够写得如此之美呢?这便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研究的重点。
现在我请大家来好好讨论研究三个问题:① 这三段文字分别是抓住哪些景物来写的?② 作者主要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的?③ 这些手法的运用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巡回答疑)生:第4段主要是抓住荷叶、荷花、荷香和荷叶下的流水来写的,第5段主要是抓住月光、雾、云和影来写的,第6段主要写的是树、远山、灯光、蝉声和蛙声。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及评价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及评价【引言】在我国,荷塘月色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歌,其独特的意境和优美的词句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场以荷塘月色为主题的课堂实录及评价,希望能为类似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提供有益的借鉴。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概述】1.课堂主题与目标本次课堂的主题是“荷塘月色诗歌鉴赏”,目标是通过分析荷塘月色的词句和意境,提升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2.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上,教师采用了讲解、讨论、分享等多种教学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了荷塘月色的图片和音频,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到诗歌的美。
3.学生参与程度与反馈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主动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对荷塘月色的意境和美感给予了高度评价。
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著。
【荷塘月色课堂评价】1.教学内容与效果评价本次课堂的教学内容充实,涵盖了荷塘月色的创作背景、词句解析、意境赏析等方面。
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掌握了诗歌鉴赏的方法,还对荷塘月色的美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2.教学方法与过程评价教师采用了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将诗歌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同时,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课堂互动性强。
3.学生学习成果评价通过本次课堂的学习,学生们对荷塘月色的理解和欣赏水平得到了提高,部分学生还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发表独特见解。
可以看出,本次课堂教学成果显著。
【总结与建议】本次荷塘月色课堂实录表明,以诗歌鉴赏为主题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注重互动性和实践性。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1.教师应充分准备教学内容,确保课堂知识的丰富性和系统性。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4.结合实际生活,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提升文学素养。
总之,荷塘月色课堂实录及评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学案例,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满意度。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及评价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及评价(原创版)目录1.荷塘月色课堂实录2.荷塘月色课堂评价正文【荷塘月色课堂实录】荷塘月色是一幅非常优美的画卷,它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夜晚。
在这个课堂中,我们通过学习荷塘月色的实录,来了解这幅画作背后的故事和它的艺术价值。
首先,我们了解了荷塘月色的创作背景。
这幅画作是著名画家张大千于 1959 年创作的,当时他正在香港居住,因为对荷花的喜爱,所以决定画一幅以荷花为主题的画作。
在创作过程中,张大千采用了传统的中国画技法,运用了浓淡相间的墨色和精细的线描,将荷花的美态和荷塘的静谧完美地呈现出来。
接着,我们详细分析了荷塘月色的艺术特点。
这幅画作采用了横向构图,画面中充满了宁静的气息。
张大千巧妙地运用了光影和色彩的变化,使得画面中的荷花和荷叶显得更加立体和生动。
此外,他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荷花和荷叶的细节描绘得非常逼真。
最后,我们学习了如何欣赏荷塘月色这幅画作。
在欣赏时,我们要注意画面的整体布局和构图,同时要仔细观察画面中的细节和色彩变化,从而更好地领略到这幅画作的艺术魅力。
【荷塘月色课堂评价】总的来说,这次荷塘月色课堂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学习体验。
通过这次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荷塘月色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还学会了如何欣赏一幅画作。
这对于提高我们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这次课堂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
张大千作为一位杰出的中国画家,他的作品不仅代表了中国画的高水平,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学习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文化。
《荷塘月色》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两篇)
《荷塘月色》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两篇)《荷塘月色》课堂实录(两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2.研究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2.理解关键语句,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2.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品味、领悟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作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投影。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通知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目前又到了那里呢?……(《匆匆》)渴望着,渴望着,春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我们常常会于文章所流露出的款款深情之中感受到一种朴素、典雅、富有诗意的美。
今天,我们就同作者一起在月色的陪伴下,到清华园西院镜春园里的荷花池,朱自清先生当年曾“日日走过的”那片荷塘去感受一下这种美。
[推进新课]师: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同时了解一下,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
】师:请大家说说,这篇散文写了什么内容呢?生:首要写了作者在一个月夜,漫步荷塘时的所见所想。
师:说得好。
“所见所想”这个词用得较准。
那么,你能说说这个“见”和“想”大致都有什么内容吗?生:所见有月、树,想到一些诗歌。
师:请坐。
对,如果说仅从“所见所想”的角度来看,文章的内容的确是没有超出这位同学的概括。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荷塘月色》案例案例主题与背景教学时间: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学生准备了朱自清的背景材料,整体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主题:质疑探究,揣摩品味。
教学方式: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完成。
教学过程师:上堂课我们梳理了作者的感情线索,这堂课我们来研究揣摩品味这篇美文。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发现了什么问题?读读你喜欢的句子,赏析一下,品味一下。
下面思考一下组织一下自己的问题。
(生:翻书,静思三分钟。
)师:怎么样考虑好了,可提问了?生:老师,这句“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与前后语境很不和谐,怎么理解?师:是啊,这个问题有挑战性,这么美丽的荷塘,怎么突然出现这么阴森怕人的情景?谁来说说看?生:灌木长的就是七扭八挣的,在月光下的投影就像炸毛鬼。
同学笑,表示认同。
师:看来同学还挺有生活,这么说是写实了。
这个实际情况不美为什么还要写哪?读读后几句。
生读。
师:作者说荷塘中的光与影“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乐曲有什么特点?生:有旋律有节奏。
师:节奏有强弱之分,和光影的深浅不一相似,这样写就增加了文章的节奏感。
生恍然大悟。
师:这在写文章上叫“文似看山”生:(一齐)不喜平。
师:对了。
谁还有问题?生:我看网上说真正的清华荷塘并不是这么美,作者为什么写的那么美哪?师:这有个用高科技手段知道荷塘秘密的人。
的确如此,真正的荷塘并没有这么美,讨论一下为什么作者要虚构美丽的荷塘?按平时的六人组讨论。
(生讨论热烈3分钟)生:(举手)(师示意回答)这是虚写,主要是为了抒情,不是说“景语即情语”吗?师:抒发了什么情?生:喜悦,淡淡的喜悦之情,在这儿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自由自在。
师:除了抒情,还有别的用意吗?生:我们组认为,这是作者精神的避难所。
像陶渊明的桃花源一样,是作者心灵的家园。
师:他在回避什么?生:我们发的材料上说:“1927年国民党实行白色恐怖,发动4.12反革命政变,作者对国民党失望之极,可对共产党又缺少了解和信任,内心苦闷彷徨。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荷塘月色第一课时一、导入先放凤凰传奇的歌《荷塘月色》。
听完后,说:在歌曲方面,没有听说过凤凰传奇,没有听过他们的《荷塘月色》,引用当前比较流行的话就是“You out 了”,在文学方面,没有听说过一个作家,没有听说过这个作家的某篇文章,那就不仅仅是“Youout了”,也许还会有人说你孤陋寡闻,说你浅薄无知,但我说,错了,那哪能是孤陋寡闻,哪能是浅薄无知呢?那简直是孤陋寡闻的孤陋寡闻次方,浅薄无知的浅薄无知次方。
那么这个作家就是XXX,他的那篇文章就是《荷塘月色》。
也许你会说:哦,原来和凤凰传奇的那首歌的名字一样啊!我说,你又错了,应该是凤凰传奇的那首歌和XXX的文章名字是一样的。
因为你只能说你长的像你爷爷,而决不能说你爷爷长的像你。
很明显的,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是孙子辈的,而XXX的《荷塘月色》则当之无愧的是爷爷辈的。
因为这篇文章语言之优美,语气之清新,感情之婉约,构思之巧妙,是你闻所未闻的。
我相信,百年之后,这篇文章会和XXX的《滕王阁序》,XXX的《醉翁亭记》,XXX的《赤壁赋》,XXX的《岳阳楼记》齐名,甚至会更胜一筹。
那么,今天,我们有幸带着崇仰的心情,共同来分享一下这篇文章吧!二、配乐朗诵1、配古筝名曲《出水莲》,请一位音质较好的同学朗诵。
2、其他同学在听读的进程中,注意两个题目:(1)找出景物描写集中的段落。
(2)画出能够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
三、理清思路文章已经听完了,大家有一个甚么样的觉得?同学回答:美!那么它美在何处?同学们也许不知道该从何处作答。
假如我问你班里的某位同学怎样样,你大概会说:他勤奋、刻苦、乐于助人、性格开朗等等。
因为这是你对他的团体印象。
所以,把握一篇文章,也需要先从团体上来把握,然后再从细节方面分析。
那么目前,咱们就先理清文章的思绪。
板书:理清思绪提问:这篇文章作文一篇写景散文,景物描写集中在哪几段?同学回答:2、4、5、6段。
那么这些景物描写按照什么样的思路来组织的?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补充一些景物描写的方法。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二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人教必修二《荷塘月色》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领略抒情写景散文的外观形态美、内在意象美、文化意蕴美。
2、感受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表现手法所形成的情景交融的独特艺术魅力;以及通感、比喻、比拟、对比、叠词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艺术表达效果。
3、反复诵读,感受作者孤独苦闷、不满现实、渴望自由、幻想超脱而又无法超脱的矛盾心境。
重点难点:思想感情景物描写表现手法品味语言⑴走近作者(摘抄到积累本)朱自清(1898.11.22—1948.8.12),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研究家。
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
笔名余捷、柏香、白水、知白等。
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因祖父、父亲长期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912年进中学学习,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翌年,升入本科哲学系,于1920年修完课程提前毕业。
他著名的诗集有《踪迹》,散文集有《背影》《你我》《荷塘月色》《匆匆》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还有《绿》《春》等。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感情真挚醇朴;对自然景物观察准确精当,对声音、色彩感觉敏锐;文笔精美婉丽,节奏跌宕有致,饱含诗意和生活情趣。
毛泽东评价他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北京物价飞涨,北大的教授们没法生活下去。
国民党就向人们发美军的救济粮。
可是,以朱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教授们宁可饿死也不去领救济粮。
当时朱自清先生已经因为饥饿全身浮肿,很虚弱了,可是躺在床上还对家人说“不要去”。
于是,朱先生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⑵给下列划线的字词注音(利用工具书查准注音,并摘抄到积累本上)蓊( )郁踱()着袅娜()() 梵()婀( )玲媛( )女点缀( )鷁( )首櫂( ) 藻( ) 敛()裾( ) 惦()记酣()眠颤( )动脉脉( )流水独处( ) 妙处( )⑶积累下列成语(注意其使用范围、对象、色彩):无精打采:采:兴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荷塘月色》作为中学语文教材,可谓历史悠久了。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似乎无庸置疑。
不过抒情之具体内容,却是众说纷纭。
从思想教育的角度看,大多以为文章与大革命失败有关。
这方面,专家学者的论述可谓多矣;而从文学作品的角度看, 似乎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笔者拟以文本为依据,以探索为手段,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以“借景抒情、披文入情”为线索,力图得出符合文本本身的答案:《荷》文抒发的是作者渴望自由和获得自由之后的闲适自得的心情。
此将课堂导学的主要过程介绍如下,供专家、同好指正。
课前师生双方都作好必要的准备工作。
教师方面,搜集有关的文字、图片。
制作多媒体课件;并设计、印发预习提纲,除了常规内容外,要求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①文章抒情的特点是“借景抒情”,分析作者着力描写的“景物”的特点;②由文中所描写的“景”,品味作者所抒发的“情”;做好了以上准备,课堂上的“导学”就能因势利导,呈现“水到渠成”之势。
首先,在教师引导下,让同学们明白“借景抒情”的含义:“情”在前而“景”在后,作者着力绘景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感情,即“情在景中”。
进而提出要求:1、《荷塘月色》中作者着力描绘了哪些景物?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3、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对于前两问,同学们并不感到为难。
经过小组讨论,一致明确:1、着力描绘的景物有:塘边小路、月下荷塘、塘中月色、塘边树丛;2、景物特点:塘边小路:“幽僻”、“寂寞”、“阴森森”月下荷塘:主要写了荷叶、荷花、荷香写荷叶: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荷花:袅娜、羞涩、如明珠、如星星、如刚出浴的美人。
写荷香: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月色:主要写了“月光”“月下花叶”“月下树影”写月光—如水、青雾(浮)写花叶—牛乳中洗//笼着轻纱的梦写树影—倩影;光与影:如小提琴名曲//恰到好处而对于第三个问题“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同学们一时不知从何说起。
教师仍然紧扣着“借景抒情”这一线索,运用师生对话式的讨论,引导同学们自己得出结论。
让同学们再一次诵读课文,师生对话间以小组讨论,品味作者寄托在景物之中的思想感情。
师:“小路”本是“幽僻”“寂寞”甚至“阴森森”的,但作者今天的感受如何?生:“今晚却很好”。
师:是路修好了吗?生:不是,还是煤屑路。
师:那么,作者为什么说“今晚却很好”呢?生:(先是沉默)今晚作者心情好。
师:(抓紧时机)很好!一条并不“很好”的煤屑路,作者却说“今晚却很好”,那是因为作者的“心情好”,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嘛。
不过准确地说应该是:作者“今晚心情好”。
接下来,引导同学们看以下几处景物描写:师:再来看“月下荷塘”的描写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呢?生:(沉默)师:大家说说,文中描写的荷叶、荷花美不美?生:(齐声地)美!师:我还要提醒大家:这是白天的荷塘,还是晚上的荷塘?生:晚上的。
师:晚上的月光亮不亮?生:(众说不一)师:关注课文,以文章为本,找出相关的句子来。
生:第2段: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5段: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师:那么,莫要说“淡月”下的花叶,即便是明月夜下的花与叶,能看出它的美吗?生:黑糊糊的。
师:(切换电脑屏幕,映出网上下载的“清华园荷塘实景”,并作简单介绍)(参考资料:《荷塘月色》所述的引人入胜的景色是近春园之一角。
咸丰十年即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火烧圆明园,近春园内所有房屋被化为灰烬,沦为“荒岛”,前后达一百二十余年。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清华大学才开始清理整修。
)师:对比一下文字与这幅图画,图中的花叶很难说是“出浴的美人”,黑糊糊的柳树影也难称为“倩影”,白光与黑影的搭配无论如何也很难令人联想到“小提琴名曲”一般的和谐来。
为什么这样的景色在作者笔下被描写得这么美呢?生:还是因为“心情美”“情人眼里出西施”。
师:(进一步)于是,这就有个问题:作者笔下的荷塘景色是“客观景物”,还是“主观感受”呢?生:(沉默、思考)应该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师:正确!从上面的分析中可知,作者还没到荷塘,在“塘边小路”上时,就已知道他“今晚心情美”,到了塘边,更是情不自禁。
因此,看到的叶、花以及树影,统统都是美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荷塘月色》这篇课文中所描写的景色,乃是作者理想化了的景色。
其原因,就是因为作者“今晚心情美”。
那么,深究一步,作者“今晚心情美”,美从何来呢?生:(沉默)师:有人说,这是个谜,无法知晓的。
我们还是以文字为本,探索一番,看看能不能找出其中缘故来。
师:上面说过,这篇文章是“借景抒情”的手法。
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文中有没有直抒胸臆的文字呢?生:(默读、思考)(莫衷一是)师:什么叫“直抒胸臆”?生:直接抒发感情。
师:有没有这样的文字?生:有。
师:找出来,哪一段?生:第3段:“路上只我一个人……”师:好!同学们看屏幕——(屏幕上映出第3段文字)师:大家齐读一遍,品味其中的感情。
找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进而找出中心词来。
生:(齐读、默读)中心句是“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生:中心词是“自由”!师: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想想,作者“今晚心情美”,“美从何来”?生:今晚“自由”了。
师:能设想一下,作者“今晚”获得了什么样的“自由”?生:“下课了”;“休息了”;师:是的,学校下班,就没有公事缠身;妻儿睡着,也没有家事烦心。
真正是“自由”了。
不过,“自由”真有这样大的魅力,能使作者眼前的荷塘变得如此美丽吗?生:(争先恐后)自由了,什么都可以做了,心情就美。
自由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真好!师:有一首诗说:“生命诚可贵,——”生:(跟着老师)“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师:如果我们再联系一下作者的思想追求以及当时所处的环境,就会更明白作者对自由二字的渴望!(屏幕显示:朱自清,1898~1948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民主战士:追求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人士。
而当时统治北京的,名曰“国民政府”,其实是“封建军阀”,因而作者深感压抑和苦闷。
于是“今晚”获得了“自由”(哪怕是片刻之间的自由)之后,作者也感到由衷的喜悦。
师:现在,把第3段课文齐读一遍,深入领会作者获得自由之后的喜悦心情。
师:现在,我们可以回答开课时的第3个问题了——师生:(齐)抒发了作者渴望自由以及获得短暂自由之后闲适自得的心情。
笔者不敢断言这个结论之正确,不过,这既不是拾人牙慧,也不是凭空杜撰,而是以文本为依据,以探索为手段,以“借景抒情”为线索,从中得出的符合文本本身的答案。
(完)朱自清小传1898~1948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六岁时随全家定居扬州。
少年时即不苟言笑、学习认真、沉着倔犟、洁身自尊,品行与学业俱优,喜欢看小说,颇有志向,曾自命“文学家”。
在扬州十三年的生活和那里的湖光山色,使他的情怀里永远洋溢着诗情和画意。
1916年,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同年底与武钟谦女士完婚。
1917年夏,迫于家庭经济状况恶化,为减轻家庭负担,乃改名“自清”,提前一年投考北京大学本科,被哲学门录取。
1919年,加入《新潮》诗社。
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共同创办《诗》月刊。
1925年夏,赴北京任清华大学教授。
1928年8月,出版散文集《背影》,在文坛引起强烈反响。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长沙、昆明、蒙自、成都,任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大教授。
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文影》,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
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
1948年6月18日,他身患重病,仍签名《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
8月12日11时40分,病逝于北平,享年51岁。
要求同学们举例说明,什么样的的描写叫“借景抒情”。
同学们纷纷发言,但多数不得要领。
这时候,教师点拨:抒情方式大致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手法。
前者即“直抒胸臆”,后者又有“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两种方式。
下面举个例子,请同学们辨析:王君考中北大,虽在意料之中,仍然喜悦难禁。
他想找朋友分享这份快乐,又担心人们讥笑。
于是,他应该:A,直接柔情;B,间接抒情。
同学们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间接抒情”接下来,对于“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同学们有点难以把握。
教师也举例子进行点拨:王君刚得到北大录取通知书,急于告诉朋友,出得门来,看见清晨的树叶上还挂着一串露珠,在阳光的映衬下,闪发着七彩光芒!他对朋友说:人生就像这露珠一样,丰富多彩、光芒万丈!李君急着上班,可路上严重塞车。
打听一下,方知前面出了车祸,不经意间,又得知一五十五岁的老妇头部撞裂,脑浆四迸。
他不由得想起三年前,也是这条路上,也是这个时间,自己的母亲也是五十五岁,也是因车祸而丧生。
于是不知不觉流下了清泪……同学们经过一番讨论,一致认为:前则是借景抒情;后者是触景生情。
主要区别在于:“触景生情”是“景”在前而“情”在后,散文—抒情散文—借景抒情散文实景—淡月下朦胧模糊的荷塘景色。
虚景—作者渴望自由的主观感受。
·朱自清·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所述的引人入胜的景色在近春园一带。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火烧圆明园,近春园内所有房屋被化为灰烬,沦为“荒岛”,前后达一百二十余年。
1927年仲夏,朱自清教授感于世变,夜不成寐,夤夜走出家门到这一带散步,以其精妙的构思和生花之笔写下名文《荷塘月色》。
自清亭自清亭原名“迤东亭”,在工字厅东墙外的土山上。
1978年改名“自清亭”以纪念朱自清先生。
朱自清是我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家、诗人和散文学家。
他的散文《背影》、《荷塘月色》等,至今脍炙人口。
因自清亭设于此地,很多人误以为朱先生的《荷塘月色》即亦源于此地,其实不然。
《荷塘月色》的“原址”是在近春园环池的西北隅。
现在近春园东山建有“荷塘月色亭”以资纪念。
一、整体构思1、作家作品:名家名篇,早有权威定论勇于探索,突破定势思维;2、知识目标: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领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3、能力目标:独立思考,突破定势思维//以文为本,探索感情基调4、教学重点:分析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语)5、突破难点:突破前人定势思维,探索作者感情基调;以文为本—分析一个作家或一篇文章,要联系作家的全人和全文,否则,就等于痴人说梦。
二、作家作品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扬州人。
学者、“新月派”重要作家。
著有《踪迹》《背影》《你我》《欧游杂记》等。
三.重点解说1、分析景物特点:①塘边小路:幽僻//寂寞//阴森森—今晚很好小结:心情美②月下荷塘荷叶: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花:袅娜、羞涩、如明珠、如星星、如刚出浴的美人。